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段内层次)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分析结构层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分析结构层次(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从脸谱说起》),完成后面的问题。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考题明确要求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那就先要找出该段的层次:“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第一层抓住关键句“菜谱给人一个规范”;第二层抓住关键句“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第三层抓住关键句“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
须注意的是,此段先说菜谱,而后说舞台艺术,相当于比兴手法,所以层次必须先分明;其次,要明确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第三步
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最错误或者最正确的一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以彩色光 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 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 诗》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对镜帖花黄”的场景,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 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 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 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 金明灭”,一说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
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梅妆”也是宋代较为 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装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 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 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 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木兰 诗》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对镜帖花黄”的场景就是证据。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灭”一句可以说是在写 女子的妆容。有说法认为,“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 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 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 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 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 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 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 是详细检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 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
精品高考语文二轮培优江苏专用文档:第三部分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27含答案

技法提分点27精心筛选,抓住关键,概括中心意思三方法分析概括文本要点读文支招陌生语境文本阅读技巧第一步外围入手,浏览感知先浏览三道题目的题干,初步感知,明确重要信息。
如本文,“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开向生命的窗子”。
这些重点信息可以在浏览题目时获取。
第二步整体把握,理解层次1.文中标题是本文论述对象。
2.初读文本,尝试锁定中心论点,第②段首句“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可暂定为中心论点,运用假设印证法,读至后文时加以印证或纠偏。
3.论述思路:①段提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
②—⑤段揭示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
⑥段论述罗丹的雕刻对人类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步全局意识,归纳概括1.主体部分是②—⑤段。
②段的首句既是本层的中心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②—⑤段讲了3个要点,②段讲雕刻的观念,③段讲雕刻的内容,④⑤段讲雕刻的形式。
2.“开向生命的窗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罗丹将自己的雕刻品比作“开向生命的窗子”。
罗丹雕刻品蕴含着无限的生命的意义。
典题文本(2015·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个小题。
罗丹的雕刻熊秉明①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
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定俗成的要求。
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②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
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
江苏专版2025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提能练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综合提能练(一)(时间:45分钟满分:54分)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18分)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楼宇烈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沟通不确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沟通的途径还有很多,沟通的内容也很丰富。
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
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当以我国文化为主。
每年都有沟通团出国,但很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须要迎合。
来中国沟通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
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很多东西都是仿照、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
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爱好,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个探讨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
”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部分反而听不懂。
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沟通更便利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就都传遍了。
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
有些学者主见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退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相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确定要普遍接受。
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一旦有东西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方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
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
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喧闹闹搞的东西。
2020年高考江苏版高考语文 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 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对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等等。归纳和概括是 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 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几个组成部分,找出这些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 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情、现象、概 念总结起来或者概括成一般原理。“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 在一起。分析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归纳则是从具体、详细到抽 象、概括的过程。
考点7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一、三重比对法 论述类文本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 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点,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 是解答此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即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 弄清它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点。那么, 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如何比对呢?具体来说,就是比对句中词语(范 围词、程度词、指代词等)、比对句间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由此 判断选项的正误,选出答案。 (一)比对句中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
例 2015年江苏卷《罗丹的雕刻》第17题: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 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文本见P346) 答:
解析 依据题干可知,答案来自第二段至第五段。由第二段“他不从传 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 作为创造的出发点”,可概括出“在雕刻观念上”的变革;由第三段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可概括出 “在雕刻内容上”的变革;由第四段“用雕刻自由抒情”“雕刻是他恣 意歌唱的语言”“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 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可概括出“在雕刻形式上”的变革。将以
江苏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四论述类文本阅读精练十五概括文本内容要点和中心应具备的意识和技巧

中心题点精练十五归纳文本内容重点和中心应具备的意识和技巧高考论述类文本一文一论,一事一理。
所以,文本的看法是什么?阐释了什么道理?如何归纳其内容重点和中心?这是阅读这种文本要考生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考最基础性的试题。
作为最基础的归纳性试题,不会淡出命题者的视线以外,更应成为考生最需要好好掌握的基此题型。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诗使万物变得可爱[英]雪莱诗确实是神圣之物。
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同时又是知识的圆周。
它包含了全部的科学都要波及的东西,是全部其余思想系统之根和花朵。
若是没有诗,那么什么能成为我们凡间的宽慰?什么又是我们对天国的希冀呢?诗不是推理,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个人不可以说:“我要写诗。
”即便最伟大的诗人也不可以这样说。
创作状态中心灵的力量是内发的,而我们的天分没法预示它的往来行迹。
即便这种力量能长远保持它原有的贞洁和力度,谁也没法展望它的结果将如何伟大。
但是创作一旦开始,灵感亦渐消失;因此,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值得炫耀的诗篇,可能不过诗人最先构思的一个淡淡的影子。
有人宣称最优美的诗篇产生于勤劳和学习,我愿求援于此刻最伟大的诗人对这一点作出评判。
创作上的用心苦干以及作品的精雕细琢,一直为议论家所称道,但是,我们这样的理解更为正确:这可是是提示作家注意灵感袭来的瞬时,在没有灵感之时,作家就得用这种传统、惯例的手法对灵感的空白进行补缀,这是人的诗歌天分自己的限制所造成的一种必定。
弥尔顿在分段创作《失乐园》以前,早已有了作品的整体构思,这一点,我们有诗人自己的话语为证,由于他曾说缪斯[ 注] 已向他“口述”了这首“不曾预料的诗歌”。
诗是最快乐、最美好的心灵在最美好、最快乐的时辰留下的记录。
每一个人都能感觉自己的心中常有片刻即逝的思想、感情的拜访,它们老是不期而至又不辞而别,但是老是无以言喻地使我们的心头升腾起快乐与威严。
在它们的消失带来的遗憾和难过中,我们依旧能感觉快乐,这快乐已融入了我们的实质中。
2019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精准提分二轮论述类文本层次思路题:层清意准

突破十二层次思路题:层清意准题型透视分析概括论述层次思路题是江苏卷连续七年的考查题目,主要有整体梳理全文思路题和概述段内层次题两种题型。
考生早已了然于胸,积累了经验,可是面对“层次清、层意准”这一答题要求,多数考生还是就差“最后一公里”。
二轮复习就要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厚度温度气度赵峰旻“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这是《西游记》的开篇诗,每当提起中华文化,人们往往要从“盘古开天地”说起。
这源于它既标志着中华儿女征服自然的精神气魄,又可借此厘清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来龙去脉。
《三五历纪》记载:人类历史太初,没有天,没有地,世界混沌黑暗中,孕育出大力神盘古,神斧一挥,天崩地裂,轻的气往上浮,成为天,重的气往下坠,成了地。
盘古像一根擎天大柱,顶立于天地之间,阻止天地重归混沌,一万八千年之后,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更厚,盘古也累倒了,身体变成了高山、河流、草木等自然物体,成为天地间最伟大的神。
盘古开天辟地只是人类成长的开始,这种成长,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行,中华文明的渐渐演变,走向了一个博大、深厚、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
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是世界公认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
人类一旦接近了历史,就接近了文明,而能证明华夏文明标志的莫过于城、青铜和文字。
河南淮阳一座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而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陶文”距今约有五千年,我们可以从距今五六千年龟甲上的河图和洛书中去寻根问祖,可以从“河洛文化”的历史脉络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
中华文化就像一堆篝火,在文明中不断扩大,历经尧、舜、禹,走过夏、商、周,日臻成熟,不断发光。
在西周建立礼乐文明之后,穿过春秋,越过汉唐……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早期的主体——华夏文化。
江苏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10-13年及详解

(10)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静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风向】
论述类文本贵在把所论问题一步一步说清 楚,所以要重视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高考也特别 重视对思路的考查,江苏卷2012至2017年中五 次考查,凸显了这一考点的重要性。
江苏卷命题角度: 1.整体概括全文论述思路 2.局部分析某段的论述层次。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个意识:
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 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 三、规范意识——规范作答
②顺序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 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 义的词语。
【典例导航1】分析概括段内层次 2014届南通三模卷
论读书 15.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论证思路。(6分)
首先,提出读书是心灵活动的观点; 接着,列举时人偏离读书本旨的现象; 最后,揭示读书的意义。
【典例导航2】2015年江苏 罗丹的雕刻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本论内部结构方式: 1.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 2.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3.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
梳理思路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 导寻找思路。
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重温经典】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2012年《笑的价值》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2014年《乾坤草亭》 3、请简要概括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2015年《罗丹的雕刻》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2016年《成人不自在》 5、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2017年《从脸谱说起》
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 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
社会要求; 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
曲。
【归纳总结】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 1、提取观点句 2、划分段内层次 3、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
【实战演练1】2012江苏高考《笑的价值》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 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 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 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
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 用活。
【作业】
完成讲义7中2题; 找出练习:“诺奖效应”能推动中医走多
远
【实战演练2】2014江苏卷《乾坤草亭》
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 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
“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 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
界。
【实战演练3】2017年江苏 从脸谱说起
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
2、捕捉关键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 句、情感句……
②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 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 子。
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 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
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 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 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 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 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 之”。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思路题”复习策略(1)
学习目标:
1.熟知高考考点要求。 2.掌握论述类文本思路题的解答步骤。 3.提高解答思路题的能力。
【解读考点】 分析综合 C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017年江苏《考试说明》
【命题特点】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