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剖析
2016-2019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

3.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错误。第3 段强调虚构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晰,小说家更侧 重于虚构;第4段强调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体现在 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甚至故事和表述的中心被挪到 故事之外。“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 验……显得更有意味”可知,小说家对虚构的依赖没有降低。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1.读——读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异,确认对 还是错。
⑴形同意同(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⑵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⑶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 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 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 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 式设误。
3.D【解析】选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 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 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 国文字学的改造”。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 析综合C。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 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 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一、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几个小题,题目虽小,却关注度较高。
主要此部分年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变化,如题型怎样,考查角度怎样,难度系数如何,等等。
今年的总体感觉仍可用稳中有变来概括。
第1题,词语辨析题,属常规题型。
这个题目中相近一组词语的区分,可以从感情色彩、适用范围(对象)、语法功能等角度进行。
这种题目难度系数不一,简单的,可以一眼确定答案;难度大的,即便反复比较,也未必有把握。
这主要取决于两点:其一,词语是否为常用词语;其二,近义的一组词语,其区分度是否很大。
今年的近义词区分难度应该比较小。
“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表示标榜“新”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
此处宜用前者。
“机敏”和“敏锐”的区别在于:它们虽都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之意;后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
此处宜用后者。
“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
此处宜用后者。
第2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属于近年常见题型。
这个位置,近几年多是对语病辨析的考查。
今年语病题没有考,而是将前两年稍后位置的修辞题作了上移。
对于高中生来说,常用的修辞手法可达十多种,但考试说明上只强调7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其实,由于题目位置及文字量的限制,这7种修辞,在小题里“对偶”、“排比”不太好考,“反复”又太明显,所以,对于修辞的理解与应用,在此主要以前四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为主。
在具体解题过程中,重点应注意区分清“借代”和“比喻”中的“借喻”。
“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代体和本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本题中,A项的“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
2016《2016江苏高考作文讲评》解析

立意和角度
• 1、从“话”的角度
• 立意:话不在长短而在“精”与“新”
•
发新声,立新言
•
还是长话短说好
• 思路点拨:
• ① 从联系现实生活中各种会议的发言陈旧、冗 长入手,从反面提出论点
• ②再分析说的短和长各得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 待。关键在“精”和“新”
• 依然延续前两年的做法,力图体现思辨色彩。
• 在内容上,与前两年不同。2014年谈“青春”, 涉及“朽”和“不朽”的对立关系;2015年谈 “智慧”,可以径直找到它的对立面,于是出现 “智慧”与“不智慧”、“大聪明”和“小聪明” 的比较;今年是谈相互之间似乎有些联系却又不 是对立关系的两个概念。
二、审题分析
强健的体魄与异乎寻常的生存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树上的柯 希莫并未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柯希莫的恋人名为薇薇拉,与柯希 莫相似的是薇薇拉也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家庭中的繁文缛节使 薇薇拉备感束缚,她抛弃道德的枷锁与家庭的制约大胆地追寻真 爱,与柯希莫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最终薇薇拉远嫁印 度,柯希莫回归了孤独,在孤独中柯希莫迅速衰老,而薇薇拉则 在遥远的印度日夜思念翁布罗萨森林中的柯希莫
• 自媒体发声,是这个时代最独立最具个性的声 音。
• 点评:
• 作者选择自媒体作为议论的话题,贴近生活。文 章抒发的感情也让人共鸣,“乐此不疲地嚼着无 味的话根”等句子反应了大众的真实看法,俨然 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倾吐真心话,感情真挚。将 “说话”与“创新”“个性”融合,很好地将 “有话则短”与个人的思考结合。
• 3、从“个性角度”,可以立意为“个性铸就精 彩”“坚守个性”“呵护个性”“张扬个性” 等。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说明及解析2016

2016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语文卷)命题指导思想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江苏卷)命题,将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考试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考试内容及要求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
根据江苏省高考方案,另有加考内容。
必考和加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语言文字运用识记A(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表达应用E(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2016高考论述类题解析

2016年语文高考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2016年新课标Ⅰ卷1【答案】D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D 项“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能证明“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和“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两点,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扩大了范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内查语意。
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无情批判”,并没有泛指旧史学,漏掉了修饰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
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白斌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关系错误。
江苏2016高考考试说明解读与分析

江苏2016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与分析[语文]适度微调,稳中求进[解读老师]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於(中学高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对基层学校和师生的复习备考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命题指导思想”部分,对延续多年的表述作了精简,但基本内容仍是命题的依据、原则,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的要求,语文科命题的学科特色以及对基础教育的价值导向等。
“考试能力要求”部分与以往完全一致。
在学校和老师特别关注的“考试内容及要求”部分,主要有以下变化:首先,考试范围有所调整。
古代诗文默写篇目初中部分,篇目还是30篇,增加了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和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两篇则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文科加试的名著阅读篇目,将泰戈尔诗(原为《飞鸟集》)调整为郭沫若《女神》,其他篇目与去年一致。
其次,个别考点的表述有变,可能对命题和备考产生影响。
主要有两处,一是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要求下的“归纳内容要点”后,删去了“概括中心意思”,表达更为简明,给命题的空间也更大。
“内容要点”可以就文本材料的主要内容而言,也可以指相对次要的、只关乎文本局部的内容。
二是写作基础等级要求的第(2)点,将“符合文体要求”改为“体现文体特征”,“符合”显然要求更全面,而“体现”则意味着在文体特征上要求的放宽。
其他的变动,更多属于语词的调整,目的是使表达简明严谨,无须深究其中的微言大义。
比如现代文阅读部分探究考查的第(1)点,删去了“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将“发掘作品的意义”中的“意义”改为“意蕴”,看上去变动很大,但考查内容和能力层级没有实质变化。
再如“语言文字运用”的题数由4题调整为5题,与近两年的命题实际相符。
另外,“典型题示例”也按惯例作了一些更新,采用了全国卷2015年的两道题。
2016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在内容和表述上作了适度微调,但命题的能力立意和考查重点没变,体现了稳中求进。
2016年高考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评析

2016年高考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评析作者:王军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6年第12期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2016高考已经打响,高考语文已经结束。
在此紧张时刻,小编第一时间整理了专家解读的2016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江苏卷高考作文:
江苏卷审题围绕以”这个时代,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有切入点,围绕”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两种观点进行立意;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是影响生活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的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能够灵活应对,能够完成任务,就是合理有效的方式。
如何围绕合理有效的传播,话多少不是依据,话的质量才是根本,所有创新的有段都是适应现代变化、快速的社会。
结合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与朋友和家人的沟通中,减少矛盾,强化沟通,构建和谐的关系,在创新层次上我们需要构建更为高效的沟通方式。
另一方面,彰显个性当中能够有创新更是一场双赢的方式。
这个时代,我们要彰显个性,更要执着于更多创新的手段,那些能够拉近感情,彼此融合、构建良好关系的处理
方式都是可以追寻的。
总而言之,江苏卷重视辩证看待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传统处理方式和现代高效中取得平衡。
更多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论述类:•波兹曼的诅咒(2005年)•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说“异”(2009年)•谈“静”(2010年)•“捧”于“挖”(2011年)•笑的价值(2012年)•论名声(2013年)•乾坤草亭(2014年)•罗丹的雕刻(2015)•成人不自在(2016)现代文阅读考纲十一条要求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D(1)鉴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七年高考考题回顾2010《谈静》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17.作者认为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的原因是什么?18.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2011《捧与挖》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2012年《笑的价值》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2013年《论名声》15.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16.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17.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2014《乾坤草亭》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6分)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18 .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6分) 2015《罗丹的雕刻》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6分)2016《成人不自在》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6分)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文题即观点。
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
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做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三个意识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1、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其结构可以是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方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3、本论部分逻辑结构:并列、递进、对照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1、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2、做题时可采用“逐段阅读梳理法”,一画观点,二标材料,三圈出线索词和关键词。
三、规范意识—即规范作答1、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
2、答题的语言可以直接取自阅读文本,可以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
(跟压缩概括的知识点相通)3、从文本到答卷语言的转换,往往包括三个方面:①具体的要加以概括②抽象的要加以阐发③含蓄的要加以解说。
题型归纳一、理解类(2010年)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词语的理解)(2008年)“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怎么理解?(句子的理解)(2013年)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 (句子的理解)从句子本身入手,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
(一)、重要词语的理解在文章中,词语是承载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准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这既是阅读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求之一。
高考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往往就是指词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意义,而不是从词典上背下来的一般意义。
1.关键概念的理解论述类文章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们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准确理解它们中间带有关键性质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和把握它所在的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钥匙。
高考考查这类词语,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生从语文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力。
2.指代性词语的理解所谓指代性词语,是指文章中的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现代文阅读非常强调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因为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些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弄不清它们的具体含义,那就说明还没有读懂文章。
3.关联性词语的理解所谓关联性词语,这里是指连词及文章中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
在论述类文章中,关联性词语所揭示的,不仅有文章的内容与信息之间的联系,还包括文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就是说,它们以词语的面目出现,而它们所具有的“能量”及所起的作用,常常超出句子之外。
(二)、重要句子的理解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从正确理解句子开始,因为文章是由语句构成的。
因此,正确理解文章中的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
《考试大纲》中对此不仅有着明确的要求,还把它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而近几年的高考,几乎历次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道理就在于此。
一般而言,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语句在内容上大多具有被一般语句所证明或解说的特点。
在文章中常常是中心句、文段的起句与结句(或称首句与尾句),以及在文中起关键作用或关联作用的句子。
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
第一步: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句子所在段落。
第二步: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语句的位置和范围,明确句子与全文、与该段的关系。
★语句若在文首(总领)文末(总括),答案将在全文寻找,或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寻找(解说)。
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
有时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概括内容类(2005)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不超过40个字)(6分)(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2012)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2011)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2013)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于论述类文章来说,信息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文中显示观点态度的语言材料,它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态度等;二是文中用作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
筛选信息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就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散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一个较为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
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一般论述类文章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念,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
(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论述类文章中的一些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往往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筛选信息的一般方法:(1)明确筛选的目的和标准。
目的和标准是筛选信息的依据,心中要始终装着“标准”这一概念。
这里的标准是指题干的要求或选项的话题。
(2)重点对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文中的信息最容易混淆最难以判断的就是那些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理清了它们的界限,问题就解决了。
(2)注意信息表述方式的变化。
相同的信息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容易造成误解,要透过语言形式的外表把握信息内容。
整合信息的一般方法(1)剔除多余重叠信息。
筛选出的信息有的是多余的,有的是交叉重叠的,整合时,要进行甄别。
(2)合理加工组合信息。
采用要点化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序列将信息组合起来,语言表述要顺畅。
注意不要遗漏信息,防止因表述不当而造成误解。
3、分析思路类2010年江苏高考朱光潜的《谈静》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2011年江苏高考鲁迅的《捧与挖》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2012年江苏高考伍尔芙的《笑的价值》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 分)2014《乾坤草亭》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2015《罗丹的雕刻》•17.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2016《成人不自在》•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考点风向论述类文本贵在把所论问题一步一步说清楚,所以要重视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高考也特别重视对思路的考查,江苏卷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考查它,凸显了这一考点的重要性。
江苏卷命题角度有二:整体概括全文论述思路和局部分析某段的论述层次。
今年如果考查它,大体上不会有多大变化。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但它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的结构)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