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合集下载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

守礼据实――感悟春秋笔法秉笔直书――彰显史家精神北京丰台二中陈巧梅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亓东军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的题目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和相关读物《直书》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史学据事直书的一面,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精神品质,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晋灵公不君》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在字面理解上,学生不会有什么障碍,就是鉴赏晋灵公和赵盾的形象,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偏差。

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弑其君”却很不理解,对孔子以及刘知几等人关于董狐的评价更不理解,因为用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董狐的记载,他明明是在歪曲历史,根本不是如实地记录历史。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史的标准,学习读史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1、比较材料,区分异同。

2、探究真相,了解标准。

3、相关阅读,传承精神。

4、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教案对于离开大学校门十几年的我来说,“春秋笔法”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接到上课的任务以后,我就开始从“中国知网”上大量搜集资料,总算对“春秋笔法”的概念有了一个较清晰地认识。

可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却又不知该怎样运用这些资料,总想着这些知识应该让学生了解,那些知识应该让学生知道,试讲下来要么是内容太繁琐,主干不清晰;要么是内容太深奥,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节课下来就像推一个大石碾子,老师费劲不少,学生收获不多。

后来市教研员刘老师告诉我:“教学的设计要删繁就简,不能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于是我又全盘推翻以前的设计,遵循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设定,最后形成了这节课。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人教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 晋灵公不君《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

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时也使我们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的品德和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精神。

一、注音胹.________ 熊蹯.________ 寘.________ 稽.首________ 鲜.克有终________ 骤.谏________ 麑.________ 嗾.________ 翳.桑________ 食.之________ 橐.________ 诒.________ 二、解释词义过⎩⎪⎨⎪⎧使妇人载以过.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一日,大母过.余曰 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郑伯克.段于鄢 克.日完成 假⎩⎪⎨⎪⎧尚早,坐而假.寐 假.令仆伏法受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以⎩⎪⎨⎪⎧厚敛以.雕墙 使妇人载以.过朝 遂扶以.下 请以.遗之 倒戟以.御公徒 以.示于朝而⎩⎪⎨⎪⎧谏而.不入 稽首而.对曰 坐而.假寐 触槐而.死 明搏而.杀之 宣子未出山而.复 麑退,叹而.言曰 之⎩⎪⎨⎪⎧未知母之.存否? 请以遗之. 其我之.谓矣 则子继之. 贼民之.主三、通假字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____________杀之,寘诸畚 ____________三进及溜 ____________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____________宣子田于首山 ____________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____________反不讨贼 ____________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晋灵公不君.______________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______________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______________公患.之,使麑贼. ______________晋侯饮.赵盾酒 ______________斗且.出 ______________提弥明死.之 ______________赵盾弑.其君 ______________书法..不隐 ______________五、分析句式类型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______________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______________尚早,坐而假寐 ______________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______________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______________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______________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______________其我之谓矣 ______________六、积累名句人谁无过,________,________!靡不有初,________。

(省优获奖课件)-第3单元 春秋笔法 3.1.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省优获奖课件)-第3单元 春秋笔法 3.1.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像) 曰:“不若与人。”(比得上)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同,相当) (1)若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如 此,这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在形容词后,表示 事物的状态,相当于“……的样子”)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恶名被于千载(流传)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2)被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凝霜被野草(覆盖) 以兹避祸,幸获两全(侥幸)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3)幸 (幸运)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相关链接 刘知几(661—721),唐代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20岁 考中进士,任获嘉县主簿19年。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先后 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史职,撰修国史。刘知几 长期在史馆供职,能够看到大量的史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史学观 点,再加上与史馆中同人观点不同,遂发愤著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 (710)写成《史通》。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6.明句式 (1)邪正有别,曲直不同(判断句) (2)韦昭仗正于吴朝,雀浩犯讳于魏国(介词结构后置句) (3)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被动句) (4)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被动句) (5)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被动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 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译文俗话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死在路边;不正直的谄佞奸 徒,反而能封侯。”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 违逆(权势)而遭受祸害。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戒,树 立好的风气。 点评在此,作者首先引用俗语,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然后指出 世人为了生存,大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消极处世态度,由此明确了 修史“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重要意义——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 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 子不敢轻易做坏事。至此,作者亮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下文进 一步展开论述张本。

【优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优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文化背景《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1.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提示: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比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治兵于庙,礼也”;“丹桓宫之楹”,“刻其桷,皆非礼也”;“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质疑。

认为所谓“春秋笔法”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予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

可以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

孔子非常重视对《诗经》的学习,他曾经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 春秋笔法《直书 》教案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案2010-02-25 17:44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直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知几及其作品《史通》,了解他独到的史学思想。

2.掌握重点词句,翻译文章。

3.了解本文写法,可作写作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掌握全文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通》2.熟读《直书》第一段,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

3.翻译第一段,通其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翻译理解第一段大意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一、其人其书刘知几(661―721) 唐代著名史学家。

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等职,兼修国史。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 《史通》◎《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二十卷。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

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把史学家的工作分为三个等第:一是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如董狐、南史;二是善于编次史书,传为不朽,如左丘明、司马迁;三是具有高才博学,名重一时,如周代的史佚、楚国的倚相。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二、文本研读直书: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10-09-22 23:40:07)转载标签:赵盾中国《春秋》春秋笔法晋灵公杂谈分类:向上学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5-6讲共4课时)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

唐刘知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

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

至于三代,其数渐繁。

”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

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

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

《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

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

《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形说:“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可见鲁、晋两国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为其配置了史官。

至春秋时,虢、卫、邾、齐、郑、宋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官系统。

古代史官的职责范围很广,但记载史事无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

《国语•楚语》载:“有事不书,是史失其职守。

”《左传》僖公七年称“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仪,无国不记”。

《礼记》也有“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等说法。

《史记•秦本纪》还把秦文公十三年(前753)“初有史以记事,民多化之”作为一桩大事记载下来,以示重要。

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时期出现了一批由史官录编的历史文献、世系谱和官方年代记。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尚书》收录的大多就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保存的重要文件和政论。

(省优获奖课件)-第3单元 春秋笔法 3.1.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省优获奖课件)-第3单元 春秋笔法 3.1.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曲笔就是史学家曲从权贵或其个人情感而修史。刘知几在《史 通· 曲笔》中对曲笔现象进行了批评,用舞词、臆说、不直、谀言、 谤议、妄说、诬书、曲词等概念指称曲笔。曲笔的表现,或假人以 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以恶,持报己仇;或阿时,或媚主;或掩饰自家丑 行,夸张故旧美德。曲笔纯粹受制于主观情感。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明确课节重点
课 题 序 经 典 原 文 作 学习目标 者 1.理解、 掌握王国维的“造境”和“ 写境”、 “ 有我之境”和“无 10 《人 王 我之境”的理论。 间词话》国 2.了解诗词的“境界”与创作者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关系, 十则 维 并能据此分析判断一些诗词,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 力。 《红楼 王 1.通过学习《<红楼梦>评论(节选)》,进一步把握王国维 梦》 国 的文艺思想,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及学术研 评论(节 维 究的转型,尝试用现代哲学眼光审视文学作品。 选) 2.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感知并了解黄遵宪的诗歌 《人境 黄 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点,形成健 庐诗草》遵 康的文化态度和开放的文化视野。 自序 宪 目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4.分古今 (1)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古义:风教,引申为好的风气。今义:①刮风的声音;②传播出来的消息。 (2)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 古义:倔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 今义:实力强的项目(多指体育比赛的项目)。 5.析活用 (1)人之所贱(形容词作动词,鄙视) (2)人之所贵(形容词作动词,珍视) (3)然后能成其良直(形容词作名词,良史直笔) (4)盖近古之遗直欤(形容词作名词,直录的精神) (5)壮夫重气(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6)贯三光而洞九泉(名词作动词,埋)

晋灵公不君《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孔子所编,言辞隐晦,表述简约 《公羊传》公羊高所著 强调“大义”“宗 旨”,不重视历史 《谷梁传》谷梁赤所著 史实的传记。
《左传》介绍: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 《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 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 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 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 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 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
第三、四段: 晋灵公设宴,计划在 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 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 和灵辄。
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 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 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 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 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 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 撞在槐树上死了。
“春秋笔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行文中不直接阐述对 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 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 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它 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 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的曲笔的一面。
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壁(满足 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 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把 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拿着经过朝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集中体现了“春秋笔法”
《猫》——钱钟书
扩展阅读
《世说新语》——刘义庆 《红楼梦》——“微言大义” 对主题多元阐释的影响
历史新编
1、《圣人请卸妆》——咪蒙 2、《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袁腾飞 3、《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5、《张居正大传》——朱东润
春 秋 笔 法
中语 国文 经人 典教 文版 化选 研修 读
尚 简 用 晦
目录
春秋笔法释义 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内容梳理—修史与史传文学
教学设想(建议)
教学及阅读资料
一、春秋笔法释义
尚简用晦
“春秋笔法”又叫“微言大义”,是我国古 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含蓄地表明 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 和劝诫的目的。
拓展阅读
《曲笔》——《史通》
1
《论史馆日历状》
2
《与韩愈论史官书》4 —柳宗元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3
—欧阳修
史者,国家之典法也。自君臣 善恶功过,与其百事之废置, 可以垂劝戒、示后世者,皆得 直书而不隐。故自前世有国者 ,莫不以史职为重。
《与尹师鲁书》—欧阳修
小结
春秋笔法,尚简用晦; 秉笔直书,延传百世。
3、引导学生了解《左传》尊礼重民的思想。 4、注意拓展阅读。
问题解析
1、文章题目是《晋灵公不君》,那么晋灵公的不君体 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晋灵公失败的执政 生涯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你怎样评价他们? 3、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被史官董狐记为弑君,这种 “为法受恶”你怎么理解? 4、文章体现了儒家什么样的观念?文章当中是如何表 现这一观念的? 5、在当代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左传》的叙事特点和 我国修史传统是否还有延续?
扩展阅读
《猫》 西装而头发剃光的是什么学术机关的主任赵 玉山……他平时沉默寡言,没有多少趣味。 但他曾为李太太牺牲一头头发,所以有资格 做李家的惯客。他和他的年轻太太,不很相 得。这位太太喜欢热闹,神围棋》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 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 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 止,不异于常。
敬 请谢 批谢 评聆 指听 正, !
《直书》行文结构
良史直书(褒) 董狐书法不隐 况史之为务, 齐史之书崔弑 马迁之述汉非 申以劝诫, 韦昭仗正吴朝 树之风气。 崔浩犯讳魏国 张俨私存《嘿记》 孙盛窃撰辽东本 习凿齿始雪厚诬 二子书其所讳
中心论点
劣史曲笔(贬) 陈寿、王隐杜口无言 陆机、虞预栖毫靡述 王沈《魏书》以窃位 董统《燕史》以偷荣
问题解析
1、知人论世,介绍刘知几和《史通》,并联系前面学过 的《晋灵公不君》和其他《左传》篇目来理解刘知几修史 的观点。
2、解题:什么是“直书”,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什么? 你对这个观点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先加以思考) 3、梳理文章结构,找到本文的中心论点和论据,学习借 鉴本文的写作手法为己所用。 4、探讨本文的主旨,并谈谈你对刘知几提出的“直书” 有什么看法,它与曲笔同样遵循了儒家讲求的“礼”,那 么这个对立矛盾你怎么理解呢?
儒家思想
守礼
曲笔直书
二、单元教学目标
体例和内涵 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 传》的叙事风格。 2、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 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三、单元文化梳理
修史和史传文学
1、中国古代修史传统
2、中国古代修史的几个理念
3、史传文学的魅力
三、单元文化梳理
修史传统
周代 以前
周代 以后
春秋 战国
秦 代
汉 唐
理念
早期求真意识
致用(劝诫、为统 治阶级服务)
(1)史传文学的发展脉络
魅力
(2)史传文学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
《晋灵公不君》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梳理以往学过的史传文学作 品,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对传统史学著作 及史学理论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我的困惑
《直书》 教学建议:
1、注意引导学生重视文中典故的解读,同时根据 骈文多采用互文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对文揣摩 词义,理解文章内容。 2、帮助学生了解《史通》的重要理论和对后世史 学的影响。
3、拓展阅读方面,可以通过《史通》另一篇《曲 笔》来对照阅读,引导学生分析在史书上为什么 会出现直书和曲笔两种不同笔法。
扩展阅读
《郑伯克段于鄢》
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 不弟(不像弟弟),故不言弟;如二君(像两 个国君相战),故曰:‘克’;称‘郑伯’ (称爵不称兄),讥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责, 但庄公不教弟,反而养成其恶)。谓之郑志 (说这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言出奔,难之也。 (‚出奔‛是有罪之词。如果不说‚郑伯克段 于鄢‛而说‚段出奔共‛,那就只能归罪叔段 了;其实庄公也有罪,难于下笔,所以‚不言 出奔‛。)
以赤子之心铺就历史漫漫路
以人为镜,能正衣冠; 以史为鉴,能知荣辱。
辅助教学资料
教案、ppt 《晋灵公不君》教案、 ppt、《赵盾弑君》视 频、课文朗诵音频、译 文 《直书》教案、ppt、 译文 单元相关资料 1、《史学与传统文化 十讲》第一讲(ppt) 2、《春秋笔法与古代 史官的话语权力》 3、《春秋笔法研究三 题》等相关研究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