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课程复习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复习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复习大纲《农业气象学》课程复习大纲一、题型与分值1、填空题(共 10 分)每小空1分,且以每小空为计分单位。

2、选择题(共10分)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共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3、名词解释(共20分)共5小题,每题4分。

4、简答题(共30分)共6个小题,每题5分。

5、论述题(共 30 分)共2个题,每题15分。

二、参考教材肖金香主编. 农业气象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三、课程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一)绪论1、知识点(1) 概念和术语:农业气象学。

(2) 农业气象学的任务。

2、典型试题名词解释:农业气象学。

选择题:下列现象不属于农业气象学研究的范畴是(C)。

A 今年因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暖冬,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B 荆州地区夏天伏旱会造成中稻减产C 这次80mm的降雨造成监利农田大面积水淹D 副热带高压移动是造成我国东部雨带主要成因(二)第1章大气1、知识点(1) 概念和术语:干洁大气、温室效应。

(2) 空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等。

(3) 臭氧的形成原因: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辐射的作用下形成的。

(4)温室气体的类型。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及其各层的特点。

(6) CO2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

2、典型试题名词解释:干洁大气。

填空题: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选择题:民航飞机一般飞平流层的底部,其原因是(D)A平流层空气以平流为主,飞机平稳 B平流层空气稀薄,省油C 平流层中没有水分和云雨,减少结冰D 以上都正确简答题:简述CO2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

(三)第2章辐射1、知识点(1) 概念和术语:辐射、太阳常数、光合有效辐射(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包括哪三种: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和反射作用。

《气象学》课程笔记

《气象学》课程笔记

《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大气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气象学、农业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农业气象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大气环境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馈作用。

2. 研究内容:(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温度、降水、光照、风等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这些因素来优化农业生产。

(2)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分析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的成因,探讨其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和减灾措施。

(3)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问题:研究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4)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区划:评估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依据。

(5)农业小气候及其调控技术:研究农田小气候的形成机制,探讨如何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作物生长。

二、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 实地观测:通过气象站、农田试验站等设施,对农业气象要素进行长期观测。

- 调查研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一手资料。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处理,研究农业气象因素对作物的影响。

- 人工气候室试验: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模拟不同的气象条件,研究作物生长响应。

3. 数值模拟法:- 气象模型:利用气象模型模拟大气环流,预测天气变化。

- 农业模型: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和气象模型,预测作物产量和品质。

4. 统计分析法:- 相关分析:分析农业气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找出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 回归分析:建立农业气象要素与作物产量、品质之间的数学模型。

5. 遥感与GIS技术:-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图像监测农业气象灾害、作物长势等。

- GIS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农业气象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石河子大学《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石河子大学《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石河子大学《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绪论&第一章地球大气一、概念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称为气象学。

气象要素: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物理量。

二、范围气象学范围广泛。

如普通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气象仪器学,应用气象学等。

应用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建筑气象学、医疗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军事气象学等。

农业气象学——研究对农业生产有意义的气象条件的一门学科。

三、任务1、研究农业气象条件形成和变化的规律。

2、研究农作物在各个发育时期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

3、根据农作物的农业气象指标鉴定当地气候条件对他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充分利用有利气候条件,克服不利气候条件的途径。

四、研究对象大气:围绕着地球周围的深厚的空气层。

1.大气成分①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的整个混合体。

②水汽:集中在2-3km以下的底层空气层。

③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2.大气分层分层依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空气的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不同性质。

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五层。

(1)对流层:①平均高度11km。

②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平均0.65℃/100m。

③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质量的3/4集中在这一层,且温、湿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

④对流旺盛,天气变化最剧烈。

(2)平流层:①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之间。

②底部温度随高度升高几乎不变,至大约30km以上,温度随高度上升的很快。

③几乎没有水汽,灰尘。

空气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3)中间层:①高度自55km->85km左右。

②底部温度高,随高度升高,温度迅速下降。

③由于下暖上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4)热成层:①85km->800km。

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增高。

③空气处于电离状态,具有很强的导电性能。

(5)散逸层:①800km以上。

②温度高,空气密度很小,地心引力很小。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气象知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从事或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农业气象学。

二、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农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

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蒸腾加剧,水分丧失过多;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温室等手段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限,光合产物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喜阴,有的作物喜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

五、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六、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2. 强风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蒸腾加剧,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防风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搭建遮风网、种植防护林等手段可以有效减轻风害对作物的影响。

七、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和知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总结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候与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节约生产成本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了很多知识点,下面来总结一下。

一、气象基础知识气象基础知识是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包括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规律,气象要素及其测量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了解天气形势、评估天气灾害风险和制定农业生产方案都有重要作用。

二、农业气候学农业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对于农田生产的影响,并探究农业生产适应策略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候学需要了解气候类型与特点,掌握不同类型气候下作物生长的特点,研究不同种植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对于制定区域内合适的作物种植方案、减少灾害风险以及提高作物收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农业气象灾害学农业气象灾害学是研究各种气象灾害(如冻害、旱灾、水灾、风灾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灾减灾措施的一门学科。

学习农业气象灾害学需要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成因,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方案的方法与策略等。

对于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四、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于气象信息提供决策支持的服务。

学习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环节中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应用,掌握气象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气象服务产品和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等。

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涉及了气象基础知识、农业气候学、农业气象灾害学和农业气象服务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灾害风险,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土壤性质、PH值、土壤肥力;光热水气;海拔、坡向坡度、小地形、水体)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微气象学研究与服务5.“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作物及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

(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

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光合效应,热效应,光的形态效应3.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4.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及门司―佐伯公式:I = I0 exp(-kF);k =(-ln(I/I0))/FI/I0即透光率。

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5.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

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土壤性质、PH值、土壤肥力;光热水气;海拔、坡向坡度、小地形、水体)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微气象学研究与服务5.“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作物及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

(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

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光合效应,热效应,光的形态效应3.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4.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及门司―佐伯公式:I = I0 exp(-kF);k =(-ln(I/I0))/FI/I0即透光率。

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5.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根据光长影响植物开花情况对植物的分类:(1)长日性植物(2)短日性植物(3)中日性植物(4)中间型植物。

6.光敏色素学说认为高等植物对光照长度的反应决定于植物的光敏色素系统。

光敏色素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种激素,在植物体内以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即:红光吸收型 Pr(最大吸收波长660nm);远红光吸收型Pfr(最大吸收波长730nm)。

Pr与Pfr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图:660nm→黑暗→Pr ———— Pfr ———— Pr←730nmPr,Pfr → Pr的暗转化约需8~10小时,所以,在暗期中用闪光干扰,这种转化不能完成。

短日性植物要求较低的Pfr/Pr比值,才能引起开花激素的形成,这就需要有一定长度的暗期,使Pr增多。

而长日性植物则正好相反。

Pfr → Pr的暗转化约需8~10小时,所以,在暗期中用闪光干扰,这种转化不能完成。

7.临界光长、水稻的感光性及其衡量指标临界光长是指引起植物开花的光照长度界限。

8.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强的增强而增强。

当光强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地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近线,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9.门司公式及最适叶面积系数群体净生产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称为最适叶面积指数。

此时,群体最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完全抵消。

10.生理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它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使得光合作用进行的光谱区辐射,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11.光能利用率的定义光能利用率是投射到作物表层的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

12.光能利用率限制因素及其提高途径限制因素:1、光合性能2、限制光能利用率的因素(1)光的漏射、反射和透射损失(2)群体结构和叶片组织本身造成的损失(3)作物遗传特性的限制(4)生长季短造成的损失(5)生长季内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作物生长期2、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3、改善水、热、气、肥等等环境条件,增加作物光合能力4、培育高光效品种,提高作物光饱和点5、减少呼吸等消耗,增加净光合生产率6、提高经济系数,即谷草比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1.三基点温度及其共同特征作物生命活动的每一个过程,都有三个基本点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最低(下限)温度;最适温度;最高(上限)温度。

对于作物的生长,在最适温度下生长迅速而良好,在最低和最高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但是仍然能够维持生命而不受害。

共同特征:1最低、最适、最高温度指标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具有一定的范围,不仅与强度有关,还与作用的持续时间有关。

2无论是生存、生长还是发育,其最适温度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变幅范围,差异很小。

3各种作物的最低温度的最低点差异很大,且最低温度与最适温度差值较大4各种作物最高温度指标值差异较小,且各种作物的最高温度与最适温度值也比较接近。

5在作物的生命过程中,最低温度远较最高温度出现的机率大。

2.界限温度及其农业意义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终止的温度。

而所谓界限,完全是根据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来划定的。

0℃:土壤冻结和解冻,越冬作物秋季停止生长,春季开始生长。

春季0℃至秋季0℃之间的时段即为农耕期。

3-5℃:早春作物播种、喜凉作物开始生长、多数树木开始生长。

春季3(5)℃至秋季3(5)℃之间时段为冬作物或早春作物的生长期。

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开始迅速生长。

开始大于10℃至开始小l0℃之间的时段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

15℃:初日为水稻适宜移栽期,棉苗开始生长期,终日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期。

初终日之间的时段为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20℃:初日为热带作物开始生长期,水稻分蘖迅速增长,终日对水稻抽穗开花开始有影响,往往导致空壳。

初终日之间的时段为热带作物的生长期,也是双季稻的生长季节。

3.积温学说的三个基本论点: 1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着主导作用。

2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而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完成的发育期还存在有上限问题。

3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4.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及积温的求算方法(1)下限温度(生物学零度):作物开始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实际上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温度,又称为生物学零度,用B表示。

(2)活动积温:把高于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气温(Ti)称为活动温度。

作物在某一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Aa)用下式表示:(3)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Ti–B)称为有效温度。

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Ae),用下式表示:5. 造成积温不稳定的原因:(1)积温学说的假定;(2)作物本性的影响;(3)人为造成的误差6. 作物发育非线性温度模式植物生育是温度的非线性函数。

在综合考虑上下限温度对作物发育速度的基础上,可得温度与作物发育速度的非线性模式为:式中,1/n 为发育速度,T 为日平均气温,M 、B 为作物发育速度等于零时的上、下限温度,K 、P 和Q 为大于零的经验参数。

7. 有效积温变量和当量积温 在非线性模式中,令: 则上式变为:式中,A(T) 称为有效积温变量。

用实测资料可以验证,A(T)值与有效积温的实际值十分接近。

而从A(T)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A(T)是温度的函数,即温度不同对作物发育速度并非等效。

8. 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积温模式。

2、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分析、评价与区划。

3、农业气象预报。

(积温与植物发育速度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对植物的生长而言,影响的因子较为复杂。

因此,在扩大积温的应用范围时,应特别注意积温指标的局限性与条件性。

)9. 作物品种的感温性:作物品种受到温度的影响表现出发育速度不同的特性,就称为作物品种的感温性。

10. 作物的温周期现象: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气温周期性变化的反应称为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11. 气温日变化对作物的影响:1、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气温日变化还会影响到植物分布的北界或上界。

12. 近地层和土壤温度调控的理论基础:热量平衡方程 R0 = QS + P + C + LE从式中可以看出,任一分量的变化都会引起热量平衡方程的变动,导致土壤温度和近地气层温度的变动。

13. 感光性和感温性在作物引种中的应用:第四章 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1. 水的农业意义1、水分是作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原料2、水分的多少影响着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度3、水分作为介质还影响着作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需的矿物质营养元素的传输及光合产物向根、茎、花、果实等器官和组织的输送。

4、水分供应作物蒸腾的需要,而蒸腾则调节着作物体温,还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动力之一,也在作物的整个生理过程中起着平衡作用。

5、水分是植物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充足的水分可保持作物细胞组织的紧张度,使植株茎叶挺直,并可保证植株有相当的表面来进行光合作用。

6、水分是植株的最大组成部分。

据测定,一般植株的含水量为鲜重的75~90%,水生植物甚至高达98%。

7、水分的多少也影响着某些作物的授粉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等。

2. 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及各分量的意义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R+Sg+ K )-(Es+Ep+ q1+q2)+ Wh- Wk=0式中,R 为某时期内的降水量,Sg 为毛管水上升量,K 为该时期内的灌溉量,Es 为土壤蒸发量,Ep 为植物蒸腾量,q1为地表径流量,q2为地下径流量,Wh 、Wk 分别为该时期开始和终止时的土壤水分贮存量。

Es+Ep 称为植物的蒸腾量。

实际应用时,有些项可根据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略去。

3. 土壤中水的受力情况及土壤水分类型水的受力情况:1重力:方向指向地心。

2吸附力:方向指向土壤颗粒内部。

3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4毛管力:毛管壁与水分子之间的吸持力和毛管水面凹曲产生的表面张力。

5渗透压力:土壤中矿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而产生的力。

土壤水分类型:(1)吸湿水:指烘干的土壤从含有饱和水蒸气的空气中由吸附力吸附于土粒表面的水分。

(2)毛管水:毛管水是被表面张力以水膜形式吸附于土粒周围,由毛管水面凹曲产生的力所保持的水分。

毛管水又分为薄膜水和毛管悬着水。

薄膜水:当土壤的吸湿水达到最大量后,在吸湿水的外层所形成的一层膜状的液态水叫薄膜水。

毛管悬着水:为毛管力所保持又与地下水不相连通的水分称为毛管悬着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