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光缆技术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光纤光缆技术规范标准

光纤光缆技术规范标准

1.1 本技术规范书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应不劣于ITU、 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1.2 本技术规范书未标明日期的ITU、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均使用最新版本。

1.4 本文件的解释权属于采购人。

本条款中的技术要求基于如下前提:除传输衰减及偏振模色散〔PMD 等两项指标之外,光纤在成缆先后的其他技术参数指标,均不得有任何变化。

〔1 光纤在 1310 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为: 0.35 dB/km〔2 光纤在 1285 ~ 1330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310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 0.03 dB/km。

〔3 光纤在 1550 nm波长上光纤的最大衰减系数为: 0.21 dB/km。

〔4 光纤在 1525 ~ 1575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550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 0.05 dB/km。

〔1 在 1550 nm波长单盘光缆的偏振模色散系数:≤0.20ps/km〔2 光纤成缆后必须满足在 1550nm波长光缆链路〔≥20 盘光缆偏振模色散系数≤0.10ps/km ;Q 〔概率=0.01%。

光缆中的光纤应采用全色谱标志,其颜色应选自表 1 规定的各种颜色;每一个松套管内光纤的序号,应按表 1 中规定的颜色顺序罗列。

用于识别的色标应鲜明,在安装或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温度下,不退色,不迁染到相邻的其它元件上,并应透明。

光纤识别用全色谱表 1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颜色蓝桔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青绿申请人应根据表 2 及下列基本要求,提出详细的光缆结构图并注明各部份尺寸。

光缆内光纤芯数与松套管数量表 2每管内光纤最大芯数松套管数量合用芯数6 1 2——66 2 8—— 126 3 14—— 186 4 20——246 5 26——306 6 32——3612 4 38——4812 5 50——6012 6 62——7212 7 74——8412 8 86——9612 9 98—— 10812 10 110—— 12012 11 122—— 13212 12 134—— 144管道光缆〔GYTA: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聚乙烯粘接护套通信用室外光缆。

光纤光缆技术规范

光纤光缆技术规范

光纤光缆技术规范
1.光纤光缆的安装标准
(1)光纤光缆设计应参照有关缆线装配标准,设计应注意:
a.应满足由于环境、频率和材料的变化,以及需要保证传输信号传
输特性的要求,信号不受损耗和失真的要求;
b.衰减限制应保持光纤光缆中每条纤维的信号在给定频段的衰减小
于所规定的限值;
c.光纤的绝缘应能抵抗正常的环境,如低湿度、低温度、高温度、
湿度、空气中的尘埃等,确保光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d.应考虑装配密度,提高灵活性和容错性,确保光纤光缆的可靠性;
e.装配上要考虑绝缘材料的厚度、股层的厚度、股层的变形、固定
点的准确性等因素;
f.要在光纤的安装中考虑安全性,确保光纤的安全运行,并考虑到
可维护性及可重新安装及可维修性;
g.应考虑光纤和装配的耐久性,确保光纤的可靠性和产品性能;
h.应考虑光纤光缆的通用性,确定装配的技术要求,避免留下技术
缺陷及使用中的局限性;
i.应考虑光纤光缆的保护,避免受损耗及污染,以保证光纤的可靠性。

(2)光纤光缆的安装
a.地面安装:要求地面安装的光纤光缆,其路径不应与电力线并经,保持50-100mm间距;。

光纤光缆通信线路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光纤光缆通信线路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光纤光缆通信线路作业安全技术规范1. 介绍光纤光缆通信线路作业是指在光纤通信系统中进行线路安装、维护和调试的工作。

作为一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任务,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以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光纤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光纤光缆通信线路作业的安全技术规范。

2. 作业前准备在进行光纤光缆通信线路作业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作业风险。

以下是作业前的准备工作:•确定作业区域:在作业之前,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作业区域,并做好区域标识和防护措施。

•确认线路类型:需要明确光纤通信系统的线路类型,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和作业方法。

•检查设备状态:对作业所需的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好无损,并对出现的异常进行处理。

•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根据作业需要,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3. 作业操作规范作业操作规范是保障作业安全的重要保证。

在进行光纤光缆通信线路作业时,必须遵循以下规范:3.1 安全防护•穿戴防护装备:作业人员应穿戴符合标准的工作服、安全鞋和安全帽,并佩戴护目镜和手套。

•检查作业区域安全:在作业之前,必须对作业区域进行安全检查,清除障碍物、处理电源和电器设备等潜在危险因素。

•确保通风良好:作业区域应保持通风良好,防止因有害气体积聚引发事故。

•防止滑倒和坠落:作业人员应注意作业区域的地面状态,并采取防滑和防坠落措施,如铺设防滑垫和使用防坠落绳。

3.2 设备操作规范•正确使用工具:作业人员在使用工具时,应选择适合的工具,并进行正确的操作。

•避免弯曲光纤: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弯曲光纤,以免造成信号损失。

•避免强光照射:作业人员应避免强光照射到光纤,以免损坏光纤的传输性能。

•防止尘埃和水分进入:作业人员应注意防止尘埃和水分进入光纤连接器和接头,以免影响通信质量。

3.3 作业后处理•清理作业现场:作业完成后,应及时清理作业现场,归位工具和材料,并清除任何潜在危险因素。

光缆施工技术规范

光缆施工技术规范

光缆施工技术规范管道光缆:1.敷设管道光缆的孔位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水泥管道或塑料管道内,应一次敷足三根子管(颜色指定为:红绿兰)。

2.子管不得跨井敷设, 子管穿出管口后延伸长度范围为15cm—20cm,并用扎带固定,子管在管道内不得有接头. 子管管孔应进行有效封堵.3. 应按照设计要求的A、B端敷设光缆。

上级局方向为A端,下级局方向方向为B端;干线引接点A,基站为B;北、东方向为A端,西、南方向为B端。

4.管道光缆的一次牵引长度不得超过1000m。

光缆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

以人工方法牵引光缆时,应在井下逐段接力牵引(每井要求有牵引人)。

5. 光缆绕“8”字敷设时其内径应不小于2m。

敷设后的光缆应平直、无扭转、无明显刮痕和损伤。

6.光缆出管孔150mm以内不应作弯曲处理,敷设后的光缆应紧靠人孔壁,并以皮线绑扎与搁架上,光缆在人孔内的部分应采取保护措施。

7.按设计要求的器材堵塞光缆管孔光缆在每个人手孔内应使用皮线绑扎光缆标识牌(标识牌模式遵守移动公司相关规定)。

8.管道内光缆预留处必须使用预留架。

9.汇接点局前井内光缆预留在20米至30米之间,剩余光缆应依次均匀盘留在其他相邻井内。

每个井内盘留光缆不超过2条。

10.光缆直过井须采用保护套管进行保护,皮线须绑扎在保护套管上。

局内光缆:1. 局内光缆一般从局前人孔经地下进线室引至光传输设备。

局内光缆应按相关规定制作并绑扎标识牌,以便识别。

2. 光缆在进线室内应选择安全的位臵,当处于易受外界损伤的位臵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3. 局内光缆应布放整齐美观,沿上线井布放的光缆应使用皮线绑扎在上线加固横铁上.光缆经由走线架、拐弯点(前、后)应予绑扎,两处绑扎的距离不应超过30cm,上下走道或爬墙的绑扎部位,应垫胶管,避免光缆受侧压。

4. 按规定预留在设备侧的光缆,可以留在传输设备机房或进线室。

有特殊要求预留的光缆,应按设计要求留足。

5. 光缆引入局站后应使用阻燃黏胶封堵管孔,不得渗水、漏水。

光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光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光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光缆是一种用于传输光信号的通信线路,是现代通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光缆产品的生产、安装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光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光缆行业标准是由行业协会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光缆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光缆行业标准通常包括光缆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产品分类、质量控制等内容。

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可以提高光缆产品的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其次,国家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其范围覆盖整个国家范围内的光缆产品生产、安装和使用。

国家标准是对光缆产品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国家标准还可以作为光缆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的依据,保障用户的权益。

光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要求。

光缆产品的技术要求是制定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光缆的结构、光纤的材料、光缆的传输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技术要求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光缆产品的实际应用需求,保证产品的性能稳定和可靠性。

二是测试方法。

光缆产品的测试方法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包括光缆的外观检查、光学性能测试、机械性能测试等内容。

测试方法的制定需要科学合理,能够准确反映光缆产品的质量状况。

三是质量控制。

光缆产品的质量控制是标准制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产品检验的规定等方面。

质量控制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提高光缆产品的质量水平,降低产品的故障率。

总的来说,光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保障光缆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光缆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加强标准制定的研究和实践,共同推动光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我国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标准光缆技术规范书

标准光缆技术规范书

光缆技术规范书1.概述本技术规范书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应不劣于ITU-T、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本技术规范书未标明日期的ITU-T、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均使用最新版本(截至到本技术规范书发出日)。

供货方必须对本技术规范书的每一条款作出明确答复,即逐条逐项回答“满足”或“不满足”,并给出所供产品的详细技术数据。

诸如“已知”、“理解”、“注意”或“同意”等不明确、不具体的答复视为不满足。

供货方至少应提供包括以下内容的技术文件:(1)光纤、光缆制造厂家的名称和地点。

(2)光纤、光缆的技术标准和制造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

(3)光缆结构(包括截面图)及各部分的详细尺寸和光缆单位重量。

(4)光缆所用主要原材料的技术标准(包括加强构件、松套管、护层、铝带、钢带和填充材料)。

(5)所用光纤的典型折射率分布曲线图和折射率标称值。

(6)光纤筛选试验时,每公里光纤拉断次数以及与光纤寿命有关的M值(韦伯尔曲线的斜率)、N值(疲劳系数)。

(7)光纤光缆使用寿命应≧25年,供货方应说明保证光缆寿命的有关技术措施以及光纤预期寿命的计算公式。

(8)光缆内的光纤线序和光缆端别的识别标记。

(9)供货方需要说明的其它事宜。

光缆使用经验为本工程提供的光缆类型必须是经过工程实际使用并通过竣工验收、同时必须是为两个以上电信运营商提供一年以上满意服务的光缆类型。

供货方应严格认真地如实填写下面2个表格,邀请方保留核实的权力。

表2000年光缆供货记录表2001年光缆供货记录本文件的解释权属于邀请方。

2.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长飞光缆,亨通光缆,永鼎光缆,锋火光缆,长飞光纤光缆中的光纤2.1.1使用ITU-T 建议的单模光纤。

如果供货方可提供不同光纤制造商的多种光纤,须针对各种光纤分别应答项中各条款。

2.1.2同一工程项目中的光缆及光缆中的所有光纤应为同一型号和同一来源(同一工厂、同一材料、同一制造方法和同一折射率分布)。

光缆技术规范书

光缆技术规范书

江苏兴海线缆有限公司技术协议光缆技术规范书1.概述本技术规范书未规定的其他技术要求不劣于ITU-T、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本技术规范书未标明日期的ITU-T、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均使用当前最新版本。

2.光纤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光纤型号光纤使用ITU-T建议所推荐的一次涂覆单模光纤,光纤均来源于同一公司一级产品。

光纤型号要求光缆及光缆中的所有光纤为同一型号和同一来源(同一工厂、同一材料、同一制造方法和同一折射率分布),每盘光缆内光纤无接头。

模场直径1310nm波长: ±1550nm波长: ±包层直径标称值:125±包层不园度: 小于1%1310 nm波长的模场同心度偏差: 不大于光纤翘曲度:曲率半径≥截止波长:(1)2m长光纤:λc1100-1280nm(在2m光纤上测试)。

(2)22 m长光纤:λcc≤1260nm(在2m光纤+20 m光缆上测试)。

光纤衰减系数在1310 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值为:km在1285-1330 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310 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 dB/km。

在1550 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值为: dB/km在1480-1580 nm波长范围内, 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550 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 dB/km。

在1625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值为: dB/km光纤在1550nm波长上的弯曲衰减特性以的弯曲半径松绕100圈后,衰减增加值小于。

色散(1)零色散波长范围为1300-1324nm。

(2)最大零色散点斜率不大于 ps/(nm2 . km)。

(3)1288-1339 nm范围内色散系数不大于 ps/nm . km。

(4)1271-1360nm范围内色散系数不大于 ps/nm . km。

(5)1550 nm波长的色散系数不大于18 ps/nm . km。

光纤光缆标准精选(最新)

光纤光缆标准精选(最新)

光纤光缆标准精选(最新)G7424.1《GB/T7424.1-2003 光缆第1部分:总规范》G7424.2《GB/T 7424.2-2008 光缆总规范 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G7424.3《GB/T7424.3-2003 光缆第3部分:分规范-室外光缆》G7424.4《GB/T7424.4-2003 光缆第4部分:分规范-光纤复合架空地线》G7424.5《GB/T 7424.5-2012 光缆 第5部分:分规范 用于气吹安装的微型光缆和光纤单元》G9771.1《GB/T 9771.1-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1部分: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2《GB/T 9771.2-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2部分: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3《GB/T 9771.3-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3部分: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4《GB/T 9771.4-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4部分: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5《GB/T 9771.5-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5部分: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9771.6《GB/T 9771.6-2008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6部分:宽波长段光传输用非零色散单模光纤特性》G9771.7《GB/T 9771.7-2012 通信用单模光纤 第7部分: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特性》G12357.1《GB/T12357.1-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1类多模光纤特性》G12357.2《GB/T12357.2-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2类多模光纤特性》G12357.3《GB/T12357.3-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3类多模光纤特性》G12357.4《GB/T12357.4-2004 通信用多模光纤:A1类多模光纤特性》G12507.1《GB/T12507.1-2000 光纤光缆连接器:总规范》G12507.2《GB/T12507.2-2000 光纤光缆连接器:F-SMA型连接器分规范》G13993.2《GB/T13993.2-2002 通信光缆系列:核心网用室外光缆》G13993.3《GB/T13993.3-2001 通信光缆系列: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G13993.4《GB/T13993.4-2002 通信光缆系列:接入网用室外光缆》G13265.1《GB/T13265.1-1997 纤维光学隔离器:总规范》G13265.2《GB/T13265.2-1997 纤维光学隔离器:空白详细规范》G13993.1《GB/T13993.1-2004 通信光缆系列第1部分:总则》G13993.2《GB/T13993.2-2002 通信光缆系列:核心网用室外光缆》G13993.3《GB/T13993.3-2001 通信光缆系列:综合布线用室内光缆》G13993.4《GB/T13993.4-2002 通信光缆系列:接入网用室外光缆》G13997《GB/T13997-1999 光缆数字线路系统光端机技术要求》G15941《GB/T 15941-2008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G15972.1《GB/T15972.1-1998 光纤总规范:总则》G15972.2《GB/T15972.2-1998 光纤总规范:尺寸参数试验方法》G15972.3《GB/T15972.3-1998 光纤总规范:机械性能试验方法》G15972.4《GB/T15972.4-1998 光纤总规范: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试验方法》 G15972.5《GB/T15972.5-1998 光纤总规范:环境性能试验方法》G15972.10《GB/T 15972.1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总则》G15972.20《GB/T 15972.2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光纤几何参数》G15972.21《GB/T 15972.2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涂覆层几何参数》G15972.22《GB/T 15972.2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长度》G15972.30《GB/T 15972.3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光纤筛选试验》G15972.31《GB/T 15972.3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抗张强度》G15972.32《GB/T 15972.3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涂覆层可剥性》G15972.33《GB/T 15972.3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应力腐蚀敏感性参数》G15972.34《GB/T 15972.3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机械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光纤翘曲》G15972.40《GB/T 15972.4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衰减》G15972.41《GB/T 15972.4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带宽》G15972.42《GB/T 15972.4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波长色散》G15972.43《GB/T 15972.4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数值孔径》G15972.44《GB/T 15972.4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截止波长》G15972.45《GB/T 15972.45-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模场直径》G15972.46《GB/T 15972.46-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透光率变化》G15972.47《GB/T 15972.47-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宏弯损耗》G15972.49《GB/T 15972.49-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微分模时延》G15972.50《GB/T 15972.50-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恒定湿热》G15972.51《GB/T 15972.51-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干热》G15972.52《GB/T 15972.52-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温度循环》G15972.53《GB/T 15972.53-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浸水》G15972.54《GB/T 15972.54-2008 光纤试验方法规范 环境性能的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 伽玛辐照》G16529《GB/T16529-1996 光纤光缆接头:构件和配件》G16529.2《GB/T16529.2-1996 光纤光缆接头:光纤光缆接头盒和集纤盘》G16529.3《GB/T16529.3-1996 光纤光缆接头:光纤光缆熔接式接头》G16529.4《GB/T16529.4-1996 光纤光缆接头:光纤光缆机械式接头》G16530《GB/T16530-1996 单模纤维光学器件:回波损耗偏振依赖性测量方法》 G16531《GB/T16531-1996 半柔软同轴电缆组件分规范》G16814《GB/T 16814-2008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G16849《GB/T 16849-2008 光纤放大器总规范》G16850.1《GB/T16850.1-1997 光纤放大器:增益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2《GB/T16850.2-1997 光纤放大器:功率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3《GB/T16850.3-1997 光纤放大器:噪声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4《GB/T 16850.4-2006 光纤放大器试验方法基本规范:模拟参数-增益斜率的试验方法》G16850.5《GB/T16850.5-2001 光纤放大器:反射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6《GB/T16850.6-2001 光纤放大器:泵浦泄露参数的试验方法》G16850.7《GB/T16850.7-2001 光纤放大器:带外插入损耗的试验方法》G17570《GB/T17570-1998 光纤溶接机通用规范》G18308.1《GB/T18308.1-2001 纤维光学转接器:总规范》G18309.1《GB/T18309.1-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总则》 G18310.1《GB/T18310.1-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振动(正弦)》G18310.2《GB/T18310.2-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配接耐久性》G18310.3《GB/T18310.3-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静态剪切力》G18310.4《GB/T18310.4-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光纤/光缆保持力》G18310.5《GB/T18310.5-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扭转/扭绞》G18310.6《GB/T18310.6-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锁紧机构抗拉强度》G18310.7《GB/T18310.7-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弯矩》G18310.8《GB/T18310.8-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碰撞》G18310.9《GB/T18310.9-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冲击》G18310.10《GB/T18310.10-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抗挤压》G18310.11《GB/T18310.11-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轴向挤压》G18310.12《GB/T18310.12-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撞击》最大输入功率》G18311.16《GB/T 18311.16-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球面抛光套管端面半径》G18310.17《GB/T18310.17-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低温》G18310.18《GB/T18310.18-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干热-高温耐久性》G18310.19《GB/T18310.19-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恒定湿热》G18310.21《GB/T18310.21-2002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G18310.22《GB/T18310.22-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温度变化》G18310.26《GB/T18310.26-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盐雾》G18310.42《GB/T18310.42-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连接器的静态端部负荷》G18310.48《GB/T 18310.48-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 温度湿度循环》G18311.34《GB/T18311.34-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随机配接连接器的衰减》G18310.39《GB/T18310.39-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对外磁场敏感性》G18310.45《GB/T18310.45-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试验-浸水耐久性》G18311.1《GB/T18311.1-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测量程序:外观检查》G18311.3《GB/T18311.3-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衰减和回波损耗(多路)》G18311.4《GB/T18311.4-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衰减》 G18311.5《GB/T18311.5-2003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衰减对波长的依赖性》G18311.6《GB/T18311.6-2001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回波损耗》G18311.20《GB/T 18311.20-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分路器件的方向性》G18311.26《GB/T 18311.26-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角偏差的测量》G18311.28《GB/T 18311.28-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检查和测量 瞬间损耗》G18311.30《GB/T 18311.30-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抛光角度和光纤位置》G18311.31《GB/T 18311.31-2007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光源耦合功率比测量》程序:检查》G18478《GB/T18478-2001 纤维光学环行器》G18480《GB/T18480-2001 海底光缆规范》G18898.1《GB/T18898.1-2002 掺铒光纤放大器C波段掺铒光纤放大器》G18898.2《GB/T 18898.2-2008 掺铒光纤放大器 L波段掺铒光纤放大器》G18899《GB/T18899-2002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G18900《GB/T18900-2002 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试验方法》G20184《GB/T 20184-2006 喇曼光纤放大器技术条件》G20186.1《GB/T 20186.1-2006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G20186.2《GB/T 20186.2-2008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G20244《GB/T 20244-2006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G20440《GB/T 20440-2006 密集波分复用器/解复用器技术条件》G21022.1《GB/T 21022.1-2007 纤维光学连接器接口 第1部分: 总则和导则》 G21645.1《GB/T 21645.1-2008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要求 第1部分:体系结构与总体要求》G28518《GB/T 28518-2012 煤矿用阻燃通信光缆》G29233《GB/T 29233-2012 管道、直埋和非自承式架空敷设用单模通信室外光缆》GJ915《GJB915A-1997 纤维光学试验方法》GJ1427A《GJB1427A-1999 光纤总规范》GJ1428A《GJB1428A-1999 光缆总规范》GJ1659《GJB1659-1993 光纤光缆接头总规范》GJ2454《GJB 2454A-2003 军用光缆填充膏规范》GJ4411《GJB 4411-2002 光缆组件通用规范》GJ5024《GJB 5024-2003 军用光缆阻水纱规范》GJ5865K《GJB 5865-2006 K 线性令牌传递多路数据总线有效性测试方法》GJ5866K《GJB 5867-2006 K 航空单芯多模光纤光缆连接器规范》GJ5931Z《GJB 5931-2007 军用有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通用要求》GJ6411K《GJB6411-2008 K 光纤通道航空电子环境》GJ6919Z《GJB6919-2009 Z 导电纤维丝束性能测试评价方法》YD901《YD/T 901-2001 核心网用光缆——层绞式通信用室外光缆》YD943《YD/T943-1998 外导体内径为5.6mm、3.8mm及2.8mm射频同轴连接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YD980《YD/T980-2002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YD1069《YD/T1069-2000 扁平型光纤带室内光缆第1部分:单光纤带光缆》 YD1113《YD/T1113-2001 光缆护套用低烟无卤阻燃材料特性》YD1114《YD/T1114-2001 无卤阻燃光缆》YD1115.1《YD/T1115.1-2001 通信电缆光缆用阻水材料第一部分:阻水带》 YD1115.2《YD/T1115.2-2001 通信电缆光缆用阻水材料第二部分:阻水纱》 YD1118.1《YD/T1118.1-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第一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YD1118.2《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第二部分:改性聚丙烯》YD1258.1《YD/T 1258.1-2003 室内光缆系列 第1部分:总则》YD1258.2《YD/T 1258.2-2003 室内光缆系列 第2部分:单芯光缆》YD1258.3《YD/T 1258.3-2003 室内光缆系列 第3部分:双芯光缆》YD1272《YD/T 1272-2003 光纤活动连接器 第1部分:LC型》YD5024《YD/T 5024-2005 SDH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5025《YD 5025-2005 长途通信光缆塑料管道工程设计规范》YDN042《YDN042-1997接入网用馈线光缆技术要求》YD5043《YD 5043-2005 长途通信光缆塑料管道工程验收规范》YD5044《YD/T 5044-2005 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5066《YD/T 5066-2005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72《YD 5072-2005 通信管道和光(电)缆通道工程施工监理规范》YD5080《YD/T 5080-2005 SDH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5091《YD 5091-2005 光传输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YD5092《YD/T 5092-2005 长途光缆波分复用(WDM)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5093《YD/T 5093-2005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5095《YD/T 5095-2005 SDH长途光缆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102《YD 5102-2005 长途通信光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13《YD/T 5113-2005 WDM光缆通信工程网管系统设计规范》YD5119《YD/T 5119-2005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YD5123《YD 5123-2005 长途通信光缆线路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YD5124《YD 5124—20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SJ10663《SJ/T10663-1995 光纤设备与部件测量方法》SJ11116《SJ/T11116-1997 光纤预制棒总规范》SJ20723《SJ20723-1998 GG6001型脉冲信号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24《SJ20724-1998 GG240型多路高速数据光电隔离组件详细规范》SJ20773《SJ20773-2000 野战光缆开口引接系统通用规范》SJ20860《SJ 20860-2003 军用光缆引接设备通用规范》J8310《JB/T8310.1~3-1996 光缆连接器》DL767《DL/T767-2003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用预绞式金具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DL788《DL/T788-2001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DL832《DL/T832-2003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DL5344《DL/T 5344-2006 电力光纤通信工程验收规范》YB098《YB/T 098-2012 光缆增强用碳素钢绞线》JJF1197《JJF1197-2008 光纤色散测试仪校准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纤光缆技术规书1.概述1.1本技术规书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应不劣于ITU、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1.2本技术规书未标明日期的ITU、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均使用最新版本。

1.3申请人对本技术规的应答将作为双方签订合同以及供货期间产品检测的技术依据1.4本文件的解释权属于采购人。

2.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2.1 光缆中的光纤本条款中的技术要求基于如下前提:除传输衰减及偏振模色散(PMD)等两项指标之外,光纤在成缆前后的其他技术参数指标,均不得有任何变化。

2.1.1 成缆后光纤的衰减系数(1)光纤在1310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为:0.35dB/km(2)光纤在1285 ~ 1330nm波长围,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310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0.03dB/km。

(3)光纤在1550nm波长上光纤的最大衰减系数为:0.21dB/km。

(4)光纤在1525 ~ 1575nm波长围,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550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0.05dB/km。

2.1.2 偏振模色散(1)在1550nm波长单盘光缆的偏振模色散系数:≤0.20ps/km(2)光纤成缆后必须满足在1550nm波长光缆链路(≥20盘光缆)偏振模色散系数≤0.10ps/km;Q(概率)=0.01%。

2.1.3 光纤识别光缆中的光纤应采用全色谱标志,其颜色应选自表1规定的各种颜色;每个松套管光纤的序号,应按表1中规定的颜色顺序排列。

用于识别的色标应鲜明,在安装或运行中可能遇到的温度下,不褪色,不迁染到相邻的其它元件上,并应透明。

光纤识别用全色谱表12.2 光缆2.2.1 光缆结构型式及应用场合申请人应根据表2及下列基本要求,提出详细的光缆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尺寸。

2.2.1.1 管道光缆管道光缆(GYTA):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聚乙烯粘接护套通信用室外光缆。

2.2.1.2 架空光缆架空光缆(GYTS):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钢-聚乙烯粘接护套通信用室外光缆。

2.2.1.3 直埋光缆直埋光缆(GYTA53):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聚乙烯粘接护套、纵包皱纹钢带铠装、聚乙烯套通信用室外光缆。

2.2.1.4 阻燃光缆阻燃光缆(GYTZA):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聚乙烯粘接护套通信管道用室外光缆。

2.2.2 缆芯缆芯应为层绞式松套管结构。

光缆的光纤芯数与松套管数量要求,详见表2;若为G.652与G.655混纤光缆结构,则两种光纤不得收纳在同一根松套管。

同芯数各类型光缆的松套管数、每根松套管的光纤芯数及其色谱应一致。

缆芯和松套管均应充满填充材料。

2.2.2.1 松套管及填充复合物(1)松套管的管外径标称值:松套管的标称尺寸应随管中的光纤芯数而改变,但在同一光缆中应相同。

36芯以上光缆,松套管外径标称值为2.5-3.0mm;36芯以下(含36芯)光缆,松套管外径标称值为1.8 -2.4mm ;松套管外径标称值容差值≤±0.05mm(2)松套管管壁厚度应随外径增大而增厚,其标称值为0.3 -0.5mm,容差值≤±0.05mm(3)松套管应有识别色标,其颜色应符合表8规定;色标应为全色标,并且不褪色不迁移。

(4)松套管材料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简称PBT)塑料,PBT的物理机械性能及电性能应符合GB/T 20186.1-2006规定。

(5)在松套管的间隙,应连续填充一种触变型的复合物。

填充复合物应不损害光纤的传输特性和使用寿命,并应符合YD/T 839.3-2000规定。

2.2.2.2 填充绳填充绳用于在松套光纤绞层中填补空位,其外径应使缆芯圆整。

填充绳应是圆形实心塑料绳,它的表面应圆整光滑。

所用塑料应与填充复合物相容。

2.2.2.3 加强构件(1)加强构件应处在光缆的中心位置,应为金属材质。

(2)加强构件应具有足够的截面、氏模量和弹性应变围,以增强光缆的拉伸性能;加强构件的表面应圆整光滑。

(3)金属加强构件采用磷化钢丝,在光缆制造长度,金属加强构件不允许接头。

2.2.2.4 绞层(1)绞层应由外径相同的5~12管松套光纤(含可能有的填充绳)以适当节距层绞在中心加强构件的周围构成。

层绞可以是螺旋绞,也可以是SZ绞。

(2)绞层中各松套管的识别采用全色谱方式,松套管序号及其对应的颜色应符合表8规定。

(3)在光缆A端,沿顺时针方向上松套管序号顺序增大;在光缆B端则反之。

2.2.2.5 扎纱(1)当采用螺旋绞时,绞层上可有绞向与绞层相反的短节距扎纱。

(2)当采用SZ绞时,绞层上应有短节距扎纱,以使绞层结构稳定。

(3)扎纱应为强度足够的非吸湿性及非吸油性塑料纱束。

2.2.2.6 包带层(1)缆芯的绞层外可有绕包或纵包的包带层,纵包层外允许再有扎纱。

包带层应具有足够的隔热和耐电压性能。

(2)包带材料应为具有足够强度的聚酯带、聚酯无纺布带、吸水膨胀带或其他合适的带材。

2.2.2.7 阻水结构(1)光缆结构应为全截面阻水结构,光缆的所有间隙应填充阻水材料。

(2)光缆护套以的所有间隙,均应采取有效的阻水措施。

包带及以的缆芯间隙,应采用填充复合物连续充满;包带和护套之间的间隙,应采用涂覆复合物连续充满,或连续放置吸水膨胀带等阻水材料。

(3)填充复合物和涂覆复合物应符合YD/T 839-2000等相关标准规定,吸水膨胀带应符合YD/T 1115-2001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2.2.3 护套光缆常用的护套,有铝-聚乙烯粘结护套(简称A护套)、钢-聚乙烯粘结护套(简称S护套)和聚乙烯护套(简称Y护套)。

护套中黑色聚乙烯套的材料,应采用符合GB/T 15065-94及YD/T 1485-2006等相关标准规定的聚乙烯护套料,其表面应圆整光滑,任何横断面上均应无目力可见的气泡、砂眼和裂纹。

2.2.3.1 铝-聚乙烯粘结护套(A护套)(1)A护套光缆应在缆芯外施加一层纵包搭接的铝塑复合带挡潮层,再同时挤包一层黑色聚乙烯套,使聚乙烯套与复合带之间以及复合带两边缘搭接处的带子之间相互粘结为一体,必要时可在搭接处施加粘结剂来提高粘结强度。

复合带搭接的重迭宽度应不小于5mm(或当缆芯直径小于8.0mm时,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

聚乙烯套厚度的标称值为1.8mm,最小值应不小于1.5mm,任何横断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1.6mm;但有53型外护层时,标称值为1.0mm,最小值应不小于0.8mm,平均值应不小于0.9mm。

(2)铝塑复合带应为符合GB/T 3198-2003及YD/T 723.2-2007等相关标准规定的双面复合粘结剂薄膜的铝带。

其中铝带的标称厚度为0.15mm,复合薄膜的标称厚度为0.05mm;光缆中挡潮铝带上任何一点的厚度不小于0.14mm。

在光缆制造长度上允许有少量复合带接头,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50m。

接头处应电气导通和恢复塑料复合层。

含接头的复合带的强度,应不低于不含接头的相邻段强度的80%。

2.2.3.2 钢-聚乙烯粘结护套(S护套)(1)S护套光缆应在缆芯外施加一层纵包搭接的皱纹钢塑复合带挡潮层,再同时挤包一层黑色聚乙烯套,并使聚乙烯套与复合带之间以及复合带两边缘搭接处的带子之间相互粘结为一体,必要时可在搭接处施加粘结剂来提高粘结强度。

纵包后的皱纹钢塑复合带应成环型,其搭接处的重迭宽度应不小于5mm(或当缆芯直径小于8mm时,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

聚乙烯套厚度的标称值为1.8mm,最小值应不小于1.5mm,任何横断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1.6mm。

(2)钢塑复合带应为符合GB/T 699-1999及YD/T 723.3-2007等相关标准规定的双面复合粘结剂薄膜的钢带,钢基带须使用镀铬钢带。

其中钢带的标称厚度为0.15mm,复合薄膜的标称厚度为0.05mm;光缆中挡潮钢带上任何一点的厚度不小于0.13mm。

在光缆制造长度上允许有少量复合带接头,接头处钢带应采用对接方式,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50m。

接头处应电气导通和恢复塑料复合层。

含接头的复合带强度,应不低于不含接头的相邻段强度的80%。

2.2.3.3 聚乙烯护套(Y护套)聚乙烯护套光缆应在缆芯外剂包一层黑色聚乙烯套,其厚度的标称值为2.0mm,最小值应不小于 1.6mm,任何横断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 1.8mm。

但有53型外护层时,标称值为1.0mm,最小值应不小于0.8mm,平均值应不小于0.9mm。

2.2.4外护层2.2.4.1 外护层结构(1)外被层的聚乙烯套材料应采用符合GB/T 15065-94及YD/T 1485-2006等相关标准规定的黑色聚乙烯护套料。

(2)黑色聚乙烯外套的表面应圆整光滑,任何横断面上均应无目力可见的气泡、砂眼和裂纹。

(3) 53型外护层应采用与S护套相同的结构,但聚乙烯套厚度的标称值为2.0mm,最小值应不小于1.6mm,任何横断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1.8mm。

护套与钢带之间应用吸水膨胀带(或纱)等阻水材料进行阻水。

2.2.4.2 护层性能要求(1)挡潮层铝带、钢带和金属铠装层,应在光缆纵向分别保持电气导通。

(2)粘结护套(含53型外护套)的铝(或钢)带与聚乙烯套之间的剥离强度,应不小于1.4N/mm。

(3) 对于在铝(或钢)带下面采用阻水带(或纱)方式阻水的缆型结构,粘结护套(含53型外护套)的铝(或钢)带搭接重迭处铝(或钢)带之间的剥离强度,应不小于1.4N/mm。

但对于采用填充或涂覆复合物方式阻水的缆型结构,粘结护套(含53型外护套)的铝(或钢)带搭接处的粘接撕裂强度可不作数值要求。

2.2.5 光缆主要原材料特性请申请人对2.2.5.3——2.2.5.11各条款明确本项目所采用的各种材料的具体数值。

2.2.5.1 聚乙烯护层的机械物理特性(1)聚乙烯护层可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中密度聚乙烯(MDPE)。

聚乙烯护层的机械物理特性,应符合表3规定。

请申请人明确针对本项目所采用的聚乙烯护层材料的密度属性。

聚乙烯护层的机械物理性能表3注:MDPE和HDPE分别为中密度和高密度聚烯烃的简称,LSZH为无卤低烟阻燃料的简称。

(2)测试方法: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试验按GB/T 2951.11-2008中9.2进行,试样的热老化程序按GB/T 2951.12-2008规定的方法进行。

热收缩率按YD/T 837.3-1996中4.12进行,耐环境应力开裂按按YD/T 837.3-1996中4.1进行。

2.2.5.2 光缆填充材料填充材料应为无毒无味、对身体无害且应容易去除的特性。

填充材料应与有关的光缆元件相兼容。

2.2.5.3 光纤油膏及光缆油膏的氧化诱导期在190℃试验温度条件下,光纤油膏及光缆油膏的氧化诱导期,均不应小于20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