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1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的第18课,主要内容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涉及到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以及中日关系的演变。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要阶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于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的关系以及中日关系的演变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要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与对抗,以及中日关系的演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与对抗,中日关系的演变。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三册。

2.史料: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的相关史料。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4.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说课教案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说课教案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下面我主要从课标、教材、学情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1.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根据课标内容,我对课标的理解是这样的:(课标解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说教材本课为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第一课,从世界史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中国史看,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国共十年对峙及红军长征,下启国共联合抗日。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为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创造性的运用课本以选择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

我以“国难下东北大学的选择”来贯穿全文,将文章分为三个篇章,一是流亡,二是觉醒,三是抗争,九一八时东北大学选择流亡,一二九觉醒,西安事变进行抗争。

东北大学周围人的选择: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东北军民选择与日军抗争;面对华北危机,国民政府选择不抵抗,学生选择游行示威;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张学良的选择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平解决。

通过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培养学生对党热爱。

同时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应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了查找资料,课前预习的习惯,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理性思维、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名师教案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名师教案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关于本课内容,学生通过影视及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对问题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但由于其思维还不够成熟,在看待一些问题是,会过于片面或偏激,容易感情用事。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巧妙的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三、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基础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结合史料,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总结归纳出蒋介石不抵抗日军的原因。

观看视频,了解抗日英雄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分析、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列举华北危机的表现有哪些;说出一二•九运动的时间、领导党派、口号、意义。

(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讨: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的原因;结合材料,合作探讨当时日本、美国、南京方面在西安事变问题上各自的目的是什么;归纳西安事变的意义是什么?培养小组探讨,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四、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点击图片,播放视频:《松花江上》观看视频,思考: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PPT呈现)本课三两个子目: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2)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优质课教案_1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该以先辈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材分析】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松花江上》,提问大家知道这首歌吗?看课后自由阅读资料并结合每年九月十八日的防空警报提问: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让我们走进18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一)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出示文字图片,分析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讲述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教师总结:1、日本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3、国民党全力剿共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3、教师提问:伪满州国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注意正确性。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抵抗。

提问:中国人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后回答。

(二)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策划了“华北自治运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经过和影响。

(2)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背景和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文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入探讨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3)引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和平解决的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抗日战争和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对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历史思维。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提问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初步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九一八事变(1)结合地图和时间轴,讲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时间、地点和经过。

(2)展示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暴行图片,让学生深刻感受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

(3)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包括日本的侵略野心、国内经济危机等。

3、讲授东北抗日斗争(1)介绍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事迹,如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雄。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公开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公开课获奖教案_1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感受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

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标1.由视频导入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学质疑(一)九一八事变1.阅读p86-87“九一八事变”的内容,完成导学单上的相关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材料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布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材料三: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

(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2)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东北人民对此分别持什么态度?(二)阅读课本p88“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相关内容,从时间、领导者、主力、口号、影响等方面来讲述。

(三)阅读课本p89“西安事变”,抢答课件习题。

三、展示点拨1.展示“九一八事变”导学单内容。

2.让同学们讲述“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3.通过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完成对“西安事变”的学习。

四、拓展延伸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应该如何处置?是杀?是留?你认为张、杨,国民党亲日派,亲英美派和共产党各自的主张分别是什么?并说出理由(结合导学单材料小组内分角色讨论)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通用,经典教学资料】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2011年课程标准内容: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现实变得意义。

(2)课标解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中共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承上启下,承上指的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启下指的是这一节课是十四年抗战的起点,主要学习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抵抗,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这一节课也是局部抗战的开始。

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的极好内容。

2.教材内容特点及处理本节课分为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三个子目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教材内容比较简练,重点突出;辅助教材有文字、图片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阅读教材,学生可轻松获得历史知识,但由于教材简练,学生难于自觉地从教材中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及意义,需补充资料,启发思考,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知识状态: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初步掌握了归纳历史事件要素的方法,养成了查找、收集资料及课前预习的习惯。

认知能力:由于年龄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相对突出,,理性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

通过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较零散、片面,不系统,只有表象的认识,缺乏实质的理解。

教学对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同时,中国国内各阶层人民纷纷奋起抵抗,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一)教材地位本课上承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的国内局势,下启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开端,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1.九一八事变: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日本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北大营,侵占东北三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日本侵略者进一步侵略华北,引发华北危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3.西安事变:讲述了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了解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的情况;知道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学生能够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性。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提高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问题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观点,提高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讲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全过程;知道在九一八事变中东北迅速沦陷的原因;能列举东北沦陷后中国军民抗争的史实;能够正确分析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和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及意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图片展示、文字阅读和视频播放,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概况,通过课堂讨论认识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九一八事变带给东北人民的深重灾难;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学习张、杨两位将军和中国共产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局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安事变。

\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警报声响起。

教师: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在我国东北的沈阳、长春等地的城市上空,都会响起尖利的警报声,请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为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段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却应该时时铭记的苦难岁月——难忘九一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情景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时代感较强的情景拉近了历史同现实的距离,实现了历史同现实的对接)

(二)新课学习
九一八事变
1.布置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九一八事变”部分。

教师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学中要教给读书、自主学习的方法。


2.视频播放:柳条湖事件
3.学生思考、讨论: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略。

#
教师小结:为其侵略行为寻找借口。

4.面对日军的挑衅和进攻,驻防东北的中国军队纷纷要求还击,可作为当时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最高长官的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呢
投影出示: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密电。

(视频、史料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历史影像,拓展了历史学习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分析、讨论提供了素材。


学生齐读电文后回答: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无礼挑衅,蒋介石是什么态度
蒋介石不抗日,他正在忙什么对此,我们有什么感受
5.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亲者痛,仇者快,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就这样拱手让给了日本人,东北数千万的人民就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开始了悲惨的生活。

听,这就是东北人民悲愤的呻吟(音乐《松花江上》响起)。


(音乐的使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极大地增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可是东北人民不甘做亡国奴,他们自发组建抗日武装,对日军进行反抗和打击,中国共产党也选派干部到东北地区,领导和组织东北的抗日斗争。

投影出示图片:
东北义勇军抗击日军
东北抗联总司令——杨靖宇将军
(借助图片,学生讲述抗联将士顽强不屈打击敌人的故事,既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展示了学生的历史积累,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小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战由此爆发,九月十八日也由此成为了铭刻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国耻日。

在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来让人们牢记历史的耻辱与教训。

西安事变
.
1.地图出示,教师讲解:占领东北后的日军,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国民党内部一些有爱国热情的将士也纷纷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图片出示:张学良、杨虎城头像
设问:同学们认识图片中这两个人吗他们的名字和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3.布置学生阅读教材西安事变部分。

4.视频《西安事变》片段播放。

5.讨论:你如何看待和评价张、杨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行为
你是如何认识在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定的
\
(课堂因讨论而精彩,讨论是思维的碰撞,是看法的交流,讨论使得认识得以统一,观点得以明确。


(三)、小结全课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国抗战的序幕,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升级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而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也使得长达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教学反思
1、本课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课外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可以体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能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论的历史学习方法。

2、通过课前的对问题的层层预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基本实现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