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篇》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聊斋志异《仙人岛》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仙人岛》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仙人岛》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仙人岛》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仙人岛》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曹植《仙人篇》原文译文简析

曹植《仙人篇》原文译文简析

曹植《仙人篇》原文|译文|简析《仙人篇》是魏晋时期曹植所作杂曲歌辞。

这种游仙题材在曹植诗中为数不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仙人篇》原文魏晋:曹植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译文及注释译文仙人们把揽着黑白各六枚棋子,悠闲地在泰山一角对博。

女神湘娥抚弄着琴瑟,秦穆公之女秦娥吹着笙竽。

仙境中,不仅有美妙的音乐,还有美酒珍肴。

而尘世中天地何其狭小,不知道哪里才可以安身。

仙人韩终与王乔,邀请我来到天上。

还没举步就已经行了万里路程,轻轻一跃就登上了太虚仙境。

在云端飞腾,天上的风吹着我。

回头看到了上帝所居之所紫微,手持神符,让上帝信任自己得以升仙。

只见宫门嵯峨,殿高万丈,玉树夹生于道旁,门枢有守门的神兽。

驾着轻风游览四海,向东经过王母的居所。

俯观五岳之间,人生就如寄居那样无所着落。

真希望能够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

想着往昔黄帝铸好鼎以后,上天便派龙下来迎接,黄帝就骑着龙升天了。

真希望我也如此。

在九天中徘徊,希望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注释六箸:古人博戏用的器具,类似于棋子,共十二枚,黑白各六枚,以此争胜。

太山隅:泰山的一角。

湘娥:湘水女神,一说即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秦女:指秦穆公之女。

她嫁给萧史,善吹箫。

局:局促,狭小。

安所如:到哪里可安身。

韩终:人名,传说中古代的仙人。

要:与“邀”相通,邀请的意思。

天衢:天上的路。

紫微:星名,古代人认为上帝所居之地。

与帝合灵符:指手持神符,让上帝相信自己得以升仙。

扶道生:即夹生在道路旁。

白虎:古代神话中为上帝守门的神兽。

潜光养羽翼:指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

仙人记文言文翻译

仙人记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仙人游于世间,其名为飞云子。

飞云子,姓刘,字子云,乃蜀之峨眉山人也。

其人风貌翩翩,气宇轩昂,举止间自有仙骨之姿。

传闻其得道于太清真人,受真传而飞升成仙。

飞云子生于蜀地,幼时便聪慧过人,好学不倦。

年幼时,一日,其母抱之登山,见山间有一老叟,鹤发童颜,仙风道骨。

母携子与之交谈,老叟见刘子云聪颖异常,便赠之《道德经》一卷,曰:“此经乃天地至宝,汝若能悟其理,必能成仙。

”刘子云自得《道德经》后,日夜研读,感悟颇深。

年至弱冠,便已精通经文,心怀仙志。

遂辞别家人,遍访名山,寻求仙人指点。

一日,刘子云至昆仑山,遇一仙翁,自称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见刘子云心怀仙志,便传其内丹术,曰:“此术能助汝修仙,但须心无杂念,方能成功。

”刘子云谨记仙翁教诲,潜心修炼,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修炼有成。

一日,刘子云于山巅静坐,忽闻天乐之声,只见一道金光自天而降,化作一位美貌仙女。

仙女对刘子云曰:“汝心诚志坚,修仙有成,吾乃九天玄女,特来接汝上天。

”刘子云随仙女飞升,至九天之上,拜见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见刘子云仙骨非凡,便封其为“飞云真人”,赐予仙籍,令其镇守南岳。

飞云真人于南岳修行,广结善缘,助人为乐。

一日,南岳一带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

飞云真人见状,便化作云雾,驾云而行,施法止水。

洪水退去,百姓安居乐业,皆感念飞云真人之恩。

又一日,飞云真人于南岳山巅,见一老妇痛哭流涕,其子因病去世。

飞云真人怜悯老妇,便施展仙术,复活其子。

老妇感激涕零,拜谢不已。

飞云真人于南岳修行多年,德高望重,名声远播。

玉皇大帝闻之,召其回天庭,封为南岳大帝。

飞云真人谢恩领旨,辞别南岳,返回天庭。

在天庭,飞云真人辅佐玉皇大帝,治理仙界。

其人忠诚正直,仙界安宁。

飞云真人虽居高位,却不忘初心,仍致力于修行,以期早日飞升成仙。

岁月如梭,飞云真人修行已近千年。

一日,其于天庭闲逛,忽见一女子,容貌绝世,气质非凡。

女子自称紫霞仙子,乃东海龙宫之女。

紫霞仙子对飞云真人曰:“汝修仙有成,吾亦欲修道。

读《张宗昌诗抄》有感

读《张宗昌诗抄》有感
俺也写个大风的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天上闪电
忽见天上一火链,好象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为何又是一火链。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翻译】
在广阔无垠,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
慷慨激楚声。
9.四愁诗
张衡(东汉)
我所思兮在泰山,
欲望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从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
何为怀忧心烦劳?
10.驱车篇
曹植(三国魏)
驱车挥驽马,东到奉高城。
神哉彼泰山,五岳专其名。
隆高黄云霓,嵯峨出太清。
周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侯,间置十二亭。
上有涌醴泉,玉石扬华英。
1.诗经•齐风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2.诗经•鲁颂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3.丘陵歌
孔子(春秋)
登被丘陵,到诸其版。
一览众山小。
6.泰山吟(一)
李白(唐)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巇,水急松声哀。

成仙文言文之家翻译

成仙文言文之家翻译

昔者,有仙人者,姓吕,名洞宾,乃道门高士,修炼有成,终成仙真。

洞宾仙公生于唐末,少时聪颖异常,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尤精于《道德经》。

及长,弃尘世之利,寻仙问道,历尽千辛万苦,终遇真师,得传大道。

吕洞宾仙公修行有成,一日,游于山林之间,忽遇一书生,姓钟,名离权,亦修道之士。

钟离权仙公见洞宾仙公气度非凡,知其非凡人,遂与之交谈。

二人一见如故,谈玄论道,甚是投机。

钟离权仙公谓洞宾仙公曰:“子有仙骨,若能放下尘世执念,专心致志,终成仙道。

”洞宾仙公闻言,心中一动,遂拜钟离权仙公为师,随其修炼。

钟离权仙公授以丹诀,洞宾仙公刻苦修炼,日积月累,终于一日,丹田生光,仙骨显露,遂成仙真。

洞宾仙公成仙之后,常游历人间,助人为乐,普度众生。

其仙风道骨,令人敬仰。

一日,洞宾仙公至一村,村中有一贫女,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生活艰辛。

洞宾仙公见其可怜,遂化作贫女模样,与之同住,助其生活。

洞宾仙公在村中居住数载,一日,贫女欲嫁,洞宾仙公知其心意,遂化作贫女之父,为其择婿。

贫女嫁得良缘,洞宾仙公亦悄然离去,化作清风,消失在云雾之中。

洞宾仙公成仙之后,曾有一诗云:“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此诗道尽洞宾仙公对尘世的感慨,亦展现其仙骨风韵。

又有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传颂千古,成为洞宾仙公与钟离权仙公深厚友谊的见证。

洞宾仙公成仙之后,名声远播,世人皆知其仙名。

有云:“吕洞宾,八仙之一,仙风道骨,为人间造福。

”洞宾仙公亦以其仙道高深,常以诗书传世,启迪后人。

今人读洞宾仙公之诗,虽已千年,仍能感受到其仙骨风韵,仿佛洞宾仙公仍在其间游历,为世人传道授业。

愿洞宾仙公之道,永存于世,启迪后人,成就更多仙真。

以下为洞宾仙公诗之翻译:《世情薄,人情恶》世态炎凉,人心险恶,黄昏时分,细雨绵绵,花朵随风而落。

清晨微风,泪水干涸,心中有事,独自倚靠在斜阑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山海经 原文与译文对照版之欧阳学文创编

山海经 原文与译文对照版之欧阳学文创编

《山海经》欧阳学文卷一【南山经】原文: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音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音遇)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音生),食之善走。

丽(音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音假)疾。

译文:南方第一条山系之首是鹊山。

鹊山的首峰叫招摇山,它雄踞西海之滨,山上有很多桂树,盛产黄金、玉石。

有一种草,它的样子像韭菜但开着青色的花,名叫祝余,吃了就不会感到饥饿。

有一种树,它的样子像构树但有树上有黑色的纹理,会发出四射的华光,名叫迷榖,佩戴它的(枝条、花叶)就不会迷路。

有一种野兽,它的名字叫禺长着白色的耳朵,四肢伏地而行也能人立奔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就能疾步如飞。

丽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注入海,水中盛产一种名叫育沛的东西,佩戴它就不会长寄生虫。

原文:⑵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音掩)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译文:(离开招摇山)再向东三百里,有座堂庭山,山上长着许多多棪木,有许多白猿,盛产水晶和黄金。

原文:⑶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音猿)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译文:(离开堂庭山)再向东三百八十里,有座猨翼山,山中到处是怪兽,水中尽是怪鱼,盛产白玉,蝮蛇毒虫遍布其k ,还有许多怪蛇,和奇怪的树木,(山势险峻)无法攀登。

原文:⑷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音纽)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音毁)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译文:(离开猨翼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阳山,山南多产赤金,山北多产白金。

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马,头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纹像老虎但尾巴是赤红的,发出的声音像人在歌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披上它的皮毛(亦有可能是指佩挂鹿蜀的骨头牙齿)就能子孙满堂。

文言文翻拍照翻译

文言文翻拍照翻译

原文如下:吾闻古之有仙者,居深山,采撷异草,炼就长生药。

一日,仙者出游,遇一书生,相谈甚欢。

仙者知书生怀揣壮志,欲求仙道,遂赠之长生药。

书生感其恩,誓要修炼成仙,以报答仙者。

书生归家,夜以继日,修炼不息。

忽一日,梦见仙者授以秘术,乃能飞升天界。

书生醒来,忆及梦中情景,心中大喜。

遂依秘术,修炼三年,果然能腾云驾雾,飞升天界。

时至今日,此药已失传,然其修炼之术,尚存于世。

吾辈当珍惜之,勿使绝学湮没。

青年学究,细读原文,深知其意。

然文言文晦涩难懂,非今日之人所能轻易领悟。

于是,学究决意翻译,使古文焕发新生。

翻译如下:我曾听说古代有仙人,他们居住在深山之中,采摘奇花异草,炼制长生不老药。

有一天,仙人外出游玩,遇到了一位书生,两人谈得非常投机。

仙人知道书生心怀壮志,渴望修道成仙,便赠送给他长生不老药。

书生感激仙人的恩情,发誓要修炼成仙,以报答仙人。

书生回到家中,夜以继日地修炼,从不懈怠。

突然有一天,他梦见仙人传授给他秘术,能让他飞升天界。

书生醒来,想起梦中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喜悦。

于是,他依照秘术,修炼了三年,果然能够腾云驾雾,飞升天界。

如今,这种长生不老药已经失传,但修炼的秘术仍然流传在世间。

我们应当珍惜这些知识,不要让这些绝学消失。

学究翻译完毕,感慨万分。

他认为,文言文虽然古老,但其蕴含的智慧与哲理,仍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他决定将这篇文言文翻拍照翻译后,广为流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人的智慧,激发后人的学习热情。

自此,这篇文言文翻拍照翻译在世间流传,为后人所传颂。

学究也因此名扬四海,成为一代翻译大家。

而他翻译的这篇文言文,也成为了研究古代修炼之术的重要资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文言文及翻译

柳宗元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余既游于西山之阳,爱其峰峦之奇,林泉之胜,徘徊而不能去。

遂攀援而上,至于绝顶。

俯瞰众山,若聚若散,若隐若现,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

乃舍其险,就其平,结庐而居。

闲时,或读书,或作文,或与二三子相与谈笑,悠然自得,若有所得。

一日,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天地为之变色。

余独居一室,燃烛夜读。

忽闻窗外有物作声,如龙吟虎啸,声震屋瓦。

余大惊,以为妖怪作祟,遂起而观之。

乃一老僧,蓬头跣足,手持锡杖,踽踽独行。

余问之:“师自何来?夜深不寐,何所之也?”僧笑而不答,徐徐而行,若有所思。

余心奇之,遂尾随之。

曲折而行,至于一洞。

洞口幽深,隐约可见。

僧入洞中,余亦随之。

洞内昏暗,唯有微光闪烁。

行约数十步,忽见一池,清澈见底,水色碧绿,如翡翠一般。

池边有一石台,僧坐其上,闭目冥思。

余亦坐于其侧,凝神静听。

不知过了多久,僧忽睁开双眼,微笑而言:“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人生如梦,何必执着?”余恍若有所悟,遂稽首再拜,请教其道。

僧曰:“人生在世,当如西山之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至于名利,如过眼云烟,勿为所困。

”余心悦诚服,遂拜僧为师,求教于斯。

自是之后,余常游西山,与僧论道。

每至洞中,必有所得。

一日,僧谓余曰:“吾将西归,汝宜自重。

”余问:“师归何处?”僧曰:“吾归蓬莱,与仙人共游耳。

”言罢,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余自得僧之教诲,心境豁然开朗。

于是,作《游西山记》以记之,亦以警世。

【翻译】我曾在西山之南游览,喜爱那里的山峰奇特,林泉优美,徘徊流连,不愿离去。

于是攀援而上,直到山顶。

向下俯瞰众山,有的聚集,有的分散,有的隐藏,有的显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于是放弃险峻之处,选择平坦之地,搭建草庐居住。

闲暇时,或读书,或作文,或与二三好友相互谈笑,悠然自得,好像有所收获。

有一天,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天地为之变色。

我独自居住在一间屋子里,点烛夜读。

忽然听到窗外有东西作响,如同龙吟虎啸,声音震裂屋瓦。

我非常惊讶,以为有妖怪作祟,便起床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仙人篇》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仙人篇》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仙人篇》原文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二、《仙人篇》原文翻译
仙人们把揽着黑白各六枚棋子,悠闲地在泰山一角对博。

女神湘娥抚弄着琴瑟,秦穆公之女秦娥吹着笙竽。

仙境中,不仅有美妙的音乐,还有美酒珍肴。

而尘世中天地何其狭小,不知道哪里才可以安身。

仙人韩终与王乔,邀请我来到天上。

还没举步就已经行了万里路程,轻轻一跃就登上了太虚仙境。

在云端飞腾,天上的风吹着我。

回头看到了上帝所居之所紫微,手持神符,让上帝信任自己得以升仙。

只见宫门嵯峨,殿高万丈,玉树夹生于道旁,门枢有守门的神兽。

驾着轻风游览四海,向东经过王母的居所。

俯观五岳之间,人生就如寄居那样无所着落。

真希望能够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

想着往昔黄帝铸好鼎以后,上天便派龙下来迎接,黄帝就骑着龙升天了。

真希望我也如此。

在九天中徘徊,希望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三、《仙人篇》作者介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