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翻译:理雅各与许渊冲对《诗经》的

合集下载

从许渊冲翻译理论看《诗经》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从许渊冲翻译理论看《诗经》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从许渊冲翻译理论看《诗经》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摘要:目前在我国,人们对各种翻译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中对汉译英诗歌方面的研究也是重点之一,但仍存在着一些理论构建等方面的不足。

本文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中,择选三美论以分析其对文化意象的处理。

并且通过分析归纳其对于动植物方面的翻译技巧,与理雅各的译文本作对比,学习了解诗歌翻译相关知识,得出一定结论,补充说明当代人对于许渊冲翻译理论运用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许渊冲;诗经;翻译理论;文化意象翻译是译者在对原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用另一种语言将其内容再现出来,需要运用一定翻译的艺术和技巧,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文化意象承载了一个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宗教信仰、思维结构等等,由于中西方思想差异巨大,承载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意象的翻译就必需译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原文的理解与对外文的运用都要炉火纯青。

一、意象对应关于《诗经》中的动物意象,昆虫和鸟类是最常见的两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卫风硕人》。

这四句是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画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经典篇章。

四句比喻,动静结合,神形兼备。

对此,许渊冲将其译为“Like lard congealed her skin is tender, Her fingers like soft blades of reed; Like larva white her neck is slender, Her teeth like rows of melon-seed.”在后两句诗中分别出现了“蝤蛴”和“瓠犀”两个动物形象,我们现在所看确实很难理解两者所要表达的文化意象。

“蝤蛴”是天牛的幼虫,黄白色,身长足短,呈圆筒形。

而“瓠犀”是指瓠瓜的子,排列整齐,色泽洁白。

由于中西方的审美标准迥然不同,西方读者在看到这两句比喻的时候会很难将天牛的幼虫与美人联系在一起,更难想象出这样的一位古典美人。

因此许渊冲在翻译时直接将将文化意象与美人的特点融合起来,“蝤蛴”形容白皙的皮肤“larva white”,“瓠犀”形容洁白整齐的牙齿“teeth like rows of melon-seed”,这就符合了“三美论”中的最高级“意美”的原则,也能够更好地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想象出那位明眸皓齿的中国古代绝色佳人。

《诗经》英译本的比较

《诗经》英译本的比较

《诗经》英译本的比较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

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

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At first, when we set out,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许译: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例2、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理译: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dolichos! Is like three seasons!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mugwort!Is like three month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oxtail-southerwood! Is like three years!A day without seeing him许译:One Day when I See Her Not When her I do not see,To gather vine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 as seasons three.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herbs goes she.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months three. When her I do not see,To gather reed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years three.解析:该诗用重调叠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相爱青年男女彼此思念的心情。

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

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

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摘要】阐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自斯坦纳将其引入翻译研究以来越来越受关注,阐释和翻译密不可分,可以说,翻译就是阐释。

本文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出发,从空间差异角度分析《诗经》的五个英译本,旨在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对同一原文阐释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翻译。

译本的评价也因此因人而异。

阐释学为翻译的第一步——理解提供了出路。

【关键词】不同理解;《诗经》英译;空间距离0 导言翻译是一种交流活动,著名翻译家奈达就说译者首先接受信息,进行解码(decode),再讲信息传递出去,进行加码(encode)。

(Nida 2004:121)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翻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中国历史,王朝鼎盛的时期也是伴随着翻译的繁荣,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与以玄奘主导的翻译盛况就是一例。

一国的文化要传入他国,也是通过翻译实现。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英语,传到西方。

第一位翻译《诗经》的是汉学家詹姆斯·里雅各,随后《诗经》被多个翻译家翻译成英语,本文选取现今译界流行的五种英译本为语料,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为框架,旨在说明对于同一原文文本,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译者自身的空间差异。

1 《诗经》的翻译介绍汪蓉培教授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写道《诗经》自18世纪以来先后被译成法文、拉丁文、德文和英文。

(汪蓉培2007(6):33)后来中国译者开始从自身文化出发“传神地达意”地译成英文,如苏曼殊、许渊冲、杨宪益夫妇等。

《诗经》的“国风”第一篇“关雎”的第一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简单明了的四句话,耳熟能详的四字格。

看似简单的格调,不同的译者的理解确实千差万别。

据《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关雎”题旨有六种观点:1)美后妃之德说和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说;2)刺康王晏起说;3)贵族嫁女婚歌说;4)求贤说;5)贵族祝婚歌说;6)恋诗说(张启成2003:27-31)。

阐释论指导下的《诗经》英译——以理雅各和许渊冲的译本为例

阐释论指导下的《诗经》英译——以理雅各和许渊冲的译本为例

176作者简介:刘江涛(1988— ),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内容丰富,涉及到民俗风情、天文地理、劳动爱情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

所以,对《诗经》进行外文翻译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最早的英译本《诗经》是由英国的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746-1794)爵士完成。

但是,受制于历史因素和作者的汉语水平,这种诗体翻译“实在不是所谓的翻译,而是‘拟作’”(范存忠,1991),是在原文启发下的再创作。

真正称得上翻译的英译本《诗经》是由19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完成。

他于1871年在伦敦出版了《诗经》的韵体译本,对后世影响巨大。

其后又有阿连壁、翟理斯、阿瑟·韦利和埃兹拉·庞德等西方文学家陆续出版的《诗经》英译本面世。

而中国方面也有许渊冲、汪榕培、杨宪益、戴乃迭等学者译著的《诗经》英文版。

这些版本体裁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对《诗经》在西方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中西古典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试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论为指导对理雅各和许渊冲的《诗经》英译本做出分析比较,总结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模式,对类似的古诗词英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翻译阐释论的理论发展过程和意义阐释学(Hermeneutics)也叫解释学,源自古希腊时期对神学和法典等特定文本的解释,主要集中于神学、逻辑学和辩论术。

近代以来逐步涉及到哲学、逻辑学和文艺批评等领域。

学者们普遍认为17世纪丹豪塞尔的《圣经阐释学或圣经文献解释方法》的出版,标志着“阐释学”这一概念开始正式形成并被普遍接受(何刘涛,2018)。

进入20世纪60年代,阐释学不断与西方其他哲学学派、人文学科研究结合,形成了新阐释学学派,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林范武,金锦善,2016)。

《诗经·卷耳》理雅各和许渊冲译作翻译方法探究——从社会符号学理论角度出发

《诗经·卷耳》理雅各和许渊冲译作翻译方法探究——从社会符号学理论角度出发

《诗经·卷耳》理雅各和许渊冲译作翻译方法探究——从社会符号学理论角度出发摘要:《诗经》,是我国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集了311篇我国古代文采斐然、辞趣翩翩的诗歌,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根据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以《诗经》中《周南·卷耳》这首诗歌为范例,通过中外两名翻译家许渊冲与詹姆斯·理雅各的英文译本,对比分析其中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翻译方法,并结合二人所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旨在促进对本诗含义与情感的更好把握,探究中国古诗的翻译方法,使外国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华经典。

关键词:诗经;卷耳;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1.社会符号学理论简介巴赫金认为:“世界是文本,符号学或符号系统”,社会符号学是以符号学、社会学和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社会以及人类关系的科学,用社会符号学的基本原则来研究翻译是翻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社会符号学翻译方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社会、跨语言的交际活动。

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为翻译对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根据奈达的社会符号学意义观,符号学是用于分析符号的最全面的系统。

近年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被广泛用于指导《周易》,《水浒传》《儒林外史》及《红楼梦》等古典文学的翻译,然而,它很少应用于古典诗歌的翻译。

社会符号学认为符号学的意义观适用于翻译,翻译即为翻译意义,并认为意义与功能是衡量译文质量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1]。

由此,陈宏薇教授提出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1.2《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汇集了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 (公元前6世纪) 约500年间的诗歌305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它风格简约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真挚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次,《诗经》中多处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同时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来传情达意。

从诗歌韵律特点评析《诗经》的英译——以《小雅·采薇》为例

从诗歌韵律特点评析《诗经》的英译——以《小雅·采薇》为例

从诗歌韵律特点评析《诗经》的英译——以《小雅·采薇》为例姚俏梅【摘要】【摘要】中诗和英诗的韵律特点不同。

以《小雅·采薇》为例来看,“诗体”和“散体”译文各有特点,这说明在进行《诗经》英译时,应做到音韵兼顾,在不因韵害意的情况下韵体为上,从而尽可能缩小和弥补中英之间的差异。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诗经》;音韵;英译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齐整的结构、独特的内涵。

正因为如此,要翻译这样的诗歌是相当艰难的。

那么在中诗英译时是否用韵?美国19世纪诗人和评论家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强调音韵的重要性。

在他写的文章《诗的原理》中,他说:“在作诗时,绝不能忽略音韵之美。

但是这一点,我们所有的作诗法论述中不知为什么都避而不谈。

”又说:“音乐通过它的格律、节奏与押韵的种种方式,成为诗中的如此重大的契机,以致拒绝了它,便不明智。

”[1]375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曾有过精辟论述:“散文求人能‘知’,诗求人能‘感’。

‘知’贵精确,作者说出一分,读者便须恰见到一分;‘感’贵丰富,作者说出一分,读者须在这一分之外见出许多其他东西,所谓举一反三。

”[2]81因此,如抹掉诗的音韵形式,则其与散文无二般。

所以,作为译者,所翻译的译文应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以形传神。

而作为地方歌谣的《诗经》,更有其独特的音韵特色。

它多以四言见长,隔句用韵,四句独立构成一个诗章,间或掺杂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式。

叠章、叠句、叠字和双声叠韵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于此类讲求音、情、义互协之美的诗歌,在翻译时,尤其要重点考虑韵脚的必要性,以弥补翻译当中所造成的语言文化损失。

本文以《小雅·采薇》的四个韵体英译个案和三个无韵体英译个案为例,从汉英诗歌音韵、节奏的角度比较韵体和无韵体的特点。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作者:郭素嘉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5期摘; 要:对翻译学而言,它的“本体论归属”不是语言而是美,翻译绕不开美学。

翻译美学关乎翻译中最高境界的艺术性,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在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之下,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理雅各、庞德、许渊冲《小雅·采薇》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诗经》英译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经》;英译;对比分析一、引言1986年,刘宓庆提出了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认为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2011年,刘宓庆在《翻译美学理论》一书中,深入探讨了翻译美学范畴内的诸多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从“汉语之美”和“英语之美”两个角度阐释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为探讨翻译审美提供了扎实的依据,他还致力于让翻译学回归本质,即翻译学必须与美学相结合。

许钧(2003:37-38)提出的文学翻译的第三个层次便是审美层次,也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层次,翻译求真而诗更求美,因此,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求真是最低标准,求美是最高标准。

毛荣贵(2005:1)在《翻译美学》的绪论中指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认为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珠联璧合;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天作之合。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它不仅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而且也引起世界各国翻译同仁的强烈关注。

仅以英译本而论,从19世纪以来,《诗经》已经涌现出James Legge、William Jennings、Arthur Waley、Cranmer-Byng、 H.A.Giles、Zllen Upward、Helen Wandel、Ezra Pound、杨宪益与戴乃迭、许渊冲、汪榕培等多种版本,对弘扬中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文化翻译看《诗经关雎》的四种英译本比较-精品文档

从文化翻译看《诗经关雎》的四种英译本比较-精品文档

从文化翻译看《诗经关雎》的四种英译本比较一、文化翻译理论简介20世纪90年代,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在形式上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代码转换,但实质却是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其目的是突破不同语言间的障碍,最终实现和促进异质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

对中国的翻译者来说这就意味着将外文作品通过自己的分析解构,进行文化上的转移,然后在个人的理解和知识背景的支持下进行重构,形成受体语言的文本。

二、《关雎》中西译本浅析本文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四个版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包括理雅各、庞德、杨宪益和戴乃迭以及许渊冲的译本。

1.语音方面。

(1)拟声词。

拟声词是用语音模拟自然声音形成的词,其语音形式在元音、音高、节奏上体现所拟声音的特点。

诗歌一开始便用一对雎鸠的叫声来提示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写一对热恋中的男女。

以下是对“关关”一词的不同翻译。

上文提到的四个译本中,理雅各把“关关”翻译成“Kwan-kwan”,这就类似于汉语拼音的发音一样。

这或许是最简单和对等的方式,但实际上,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并不知道理雅各创造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因此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和它作为拟声词的效果就都丧失了。

而庞德将拟声词“关关”误解为“关闭”,?е滤?使用了含有躲藏之意的“Hid”。

当对“关关”一词的翻译看似进入“死胡同”的时候,许渊冲先生第一个找到了解决方法。

在他1988年的版本中,许先生首先提出了用“coo”,这一想法完全超越了之前的几个版本。

首先,“coo”是拟声词,表现了雎鸠轻快的叫声;其次,它似乎也能表现出情人之间窃窃私语的私语感觉。

很显然,许先生的译文不仅再现了声音,也传达出了诗歌的本质含义。

(2)头韵和尾韵。

头韵是最常见的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是指一组词、一句话或者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音相同的单词。

尾韵是词尾音素的重复,也称韵脚。

在诗行的末尾押韵,其结构特点与头韵相反。

恰如其分地运用头韵和尾韵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加强语言和感情表现力,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文学翻译:理雅各与许渊冲对《诗经》的
中译英版本比较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

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

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

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

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
许译: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

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大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而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用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工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一致,讲究押韵。

理雅各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没有押韵,读起来更像是富有乐感散文。

许渊冲煞费苦心来保留原诗音韵美,译文韵律格式采用:AABBCC,每行四个音节,双行押韵,且语言力求简短。

例2、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理译: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dolichos! Is like three season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mugwort!
Is like three month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oxtail-southerwood! Is like three year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许译:One Day when I See Her Not 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vine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 as seasons three.
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herbs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months three. 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reed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years three.
解析:该诗用重调叠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相爱青年男女彼此思念的心情。

全诗由三节组成,“一日不见”在每节重复,其他行也只改动了一个字,情感程度逐渐加深。

两译本都保留了原诗的重调叠咏,但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

理雅各直译原诗的每一个词,词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用词与结构与原诗完全一致,较为可惜的是没有像原诗一样押韵。

许渊冲
没有字字对译,对词序做了灵活处理,以更好地传递原诗字里行间所表露出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对于第二节咏叹部分“long as"稍作变动,全诗没有完全一致采用“longer than".
例3、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理译: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antelope, And it is bound round with the white grass.
And it is wrapped up with the white grass. There is a young lady like a gem.
There is a young lady with thoughts natural to the spring, [She says], Slowly, gently, gently;
And a fine gentleman would lead her astray. Do not move my handkerchief;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th scrubby oaks; Do not make my dog bark.
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deer,
许译:An antelope is killed. He sees the white-drest maid
And wrapped in white afield. As beautiful as jade.
A maid for love does long, “O soft and slow, weetheart,
Tempted by a hunter strong. Don't tear my sash apart!"
He cuts down trees amain. The jadelike maid says,"Hark!
And kills a deer again. Do not let the dog bark.
解析:从译文可以看出理译和许译对主题的理解十分不同。

理雅各在注解中解释说该诗告诉我们”一位贞洁的年轻女子如何抵御玩弄女性的骗子的引诱。

”理雅各认为诗中的女子拒绝了男子的引诱,因此是个贞洁之人。

而许渊冲持不同观点,译者认为诗中前段“猎人猎杀一头鹿,用白茅包好,作为礼物送给女子”便表明两者认识,女子并未拒接男子。

由于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译者自身的经历,时代环境等等诸多因素都大相径庭,所以采取的翻译方法也各不相同。

两种译文各有所长,对于《诗经》翻译都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