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肥胖类型与脑卒中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S u y o o r l to e we n t p s o b st n u t p s o t o e t d n c r e a i n b t e y e fo e iy a d s b y e f s r k
W A NG n,ZH U Li Zhir i — ng, ZH A N G —i ta u Lil,e l
。
关键 词 : 胖 症 ; 血 管 意 外 ; 梗 塞 ; 重 ; 险 因素 肥 脑 脑 体 危 中 国分 类 号 : 7 3 3 R 8 . R 4. :59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0 2 ( 0 7 1 — 7 20 1 0 — 1 6 2 0 ) 10 4 — 3
( P< O. S) The l gitc r gr s i n a a yss s we ha HR s a s ca e t gh rs o 0 . o si e e so n l i ho d t tW wa s o i t d wih hi ik f r a ls t e fs r l ub yp s o toke(P < 0. 05) W ih i c e s n i tc r umf r nc n f m a e pa i nt . t n r a i g wa s ic e e e i e l te s,t e h rs f lc na n a c i s e ha c d(P < 0. ik o a u ri f r ton wa n n e 0S) Bo s f mae pa i n s wa s ocat d . dy ma s o l te t s a s i e
Ab ta t Obe t e Toi v s iaet er lto s i ewe n t p so b st n to es b y e. sr c : j ci v e t t h ea in h pb t e y e f e iya d sr k u t p s n g o
内脏脂肪及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内脏脂肪及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性分析莫秀英,谢伟坚,梅 麒,张业昆(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1400)摘要:目的 分析卒中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FA)水平及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比率(VFA/SFA)表达差异,探讨二者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卒中患者192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分为无PSCI组106例,PSCI组86例,另同期收集健康体检者195例为对照组。
收集并比较患者一般资料;采用腹部CT测定腹内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值并计算VFA/SFA值;采用Pearson法对PSCI组患者VFA、VFA/SFA与MoCA评分相关性进行分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SCI患者MoCA评分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与无PSCI组患者比较,PSCI组高血压、糖尿病、多次卒中患者比例、VFA水平、VFA/SFA比值明显升高(P<0.05),MoCA评分明显降低(P<0.05)。
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卒中患者VFA水平、VFA/SFA比值与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r=-0.533、-0.476,P<0.005)。
VFA/SFA比值升高、有卒中史对PSCI患者MoCA评分值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FA水平、VFA/SFA比值高表达可能与PSCI发生发展有关,且VFA/SFA比值高对MoCA评分值降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可为临床诊断PSCI的发生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内脏脂肪面积; 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比率; 卒中后认知障碍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TheCorrelationBetweenVisceralFat,VisceralFat/SubcutaneousFatRatioandPost StrokeCognitiveImpairmentMOXiuying,XIEWeijian,MEIQi,ZHANGYekun(DepartmentofNeurology,PanyuDistrictHeXianMemorialHospitalofGuangzhou,Guangzhou5114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differencesofvisceralfatarea(VFA)levelandvisceralfatarea/subcutaneousfatarearatio(VFA/SFA)instrokepatients,andtoexploretheircorrelationandtheoccurrenceofpost strokecognitiveimpairment(PSCI).MethodsFromMay,2017toMay,2019,192strokepatientsinourhospitalwerecollectedanddividedintothenon cognitiveimpairmentgroup(106cases)andthecognitiveimpairmentgroup(86cases)accordingto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Scale(MoCA),while195healthypeoplewerecollectedasthecontrolgroup.Wethencollectedandcomparedgeneralpatientdatabetweengroups.VFAandSFAweremeasuredbyabdominalCT,andVFA/SFAwerecalculated.PearsonmethodwasusedtoanalyzethecorrelationbetweenVFA,VFA/SFAandMoCAscoreinPSCIgroupandmultiplelinearstepwiseregressionmodelwasusedtoanalyzetherelatedfactorsofMoCAscoreinpatientswithPSCI.ResultsComparedwithpatientsinnon PSCIgroup,theproportionsofpatientswithhypertension,diabetesandmultiplestroke,VFAlevelandVFA/SFAratioweresignificantlyhigherinthePSCIgroup(P<0.05),andMoCAscorewassignificantlylower(P<0.05).PearsoncorrelationshowedthatthelevelofVFAandVFA/SFAratiowerenegativelycorrelatedwithMoCAscore(r=-0.533,-0.476,P<0.005).TheincreaseofVFA/SFAratioandstrokehistory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sonthedecreaseofMoCAscoreinpatientswithPSCI(P<0.05).ConclusionThehighexpressionsofVFAlevelandVFA/SFAratiomayberelatedtotheoccurrenceand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20.12.020收稿日期:2020 08 01;修回日期:2020 09 04基金项目: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7 Z04 24)作者简介:莫秀英(1983—),女,本科,主治医师。
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患者腹型肥胖研究进展

的治疗作用 主要体 现在协 调脏腑 、 疏通经 络 、 调和气 血 、 补 虚 泻实几个方面。其机理 主要是 通过 羊肠线 在穴 内的生理 、 物
1 . 2 腹 型肥胖 与脑 卒中相关 的机制
1 . 2 . 1 肥胖 , 特别是腹型肥胖时患者体 内 由脂肪组织 表达 的 脂肪 因子谱发生改 变 , 表 现为 瘦素及 游离脂 肪 酸等分 泌增加
性疾病 , 需长时间缓慢治疗 , 目前没有 针对该群体 患者 的规 范
心房颤动等是可以纠正和预 防的 。提示 B MI 与糖尿 病 、 冠 心 病和脑卒 中的患病 率存在 显著 正相关 。中心型 肥胖 ( 腹 型肥
胖, 非外周 型肥胖 ) 是脑卒 中的独立危 险因素 。控制 中心型肥
化治 疗 , 故 穴位埋 线就体 现出治疗 时 间长 , 经济 , 依从 性好 等
文章编号 : 1 O 0 7 —2 3 4 9 ( 2 O 1 3 ) 1 O 一。 0 6 6 —0 3
1 . 2 . 4 腹 型肥胖 者纤溶 酶原 激活物 抑制 因子 1 ( P A I 一1 ) 水
平及 肾素 一 血管紧张 素 一醛 固酮 系统 ( R s ) 活性 增加 , 组
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t —P A) 水平下降[ 7 ; 1 . 2 . 5 腹 型肥胖可能和代谢综合 征、 炎症 反应及氧化应 激等
1 . 1 腹型肥胖是脑梗 塞 的独立危 险 因素 在脑梗 塞相关 危 险因素 中, 年龄、 性 别及家 族史等 因素是不 可改变 的 , 除此之
外多种因素 , 如 高血压 、 糖 尿病 、 高胆 固醇血 症 、 吸烟 、 肥胖 及
如 口服中药 、 针刺 、 拔罐 、 推拿 按摩等方法 , 但 由于肥 胖是全 身
肥胖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卒中关系的研究

wv、动 态阻 力 DR 、临界 压 C 、舒 张压 与 临界压 之差 D P P等指标 随 着体 质 量指 数 的增加 而 呈现 显著 上 升的趋 势 。结论 肥 胖者 脑血 管血流
动 力学检 测指 标 异常 可能是 导致 卒卒 中险升 高的重要 原 因 。
【 关键词 】肥 胖 ;脑血 流动 力 学;卒 中
中图分 类号 :R4 . 7 33
文献标 示码 :B
文章 编号 :17- 14 (00 6 00 — 2 6 1 8 9 2 1 )2— 11 0
超重和肥胖 是心脑血管疾病 的重要危 险因素。有研究 显示 ,超重
2 _ 2肥胖与卒 中发病 强度 的关系 卒 中累积的发病率 随着体质 量水平的增 加丽呈显著 的升高趋势 , 同一体质量级别 的男性 发病率 显著高于女性 (<0 5 P . )。 0 2 . 3肥胖对C H 的影响 V D 脑 血管平均血流速度 ( m a)、最大血流速度 ( m x V en V a )、最小 血流速度 ( mn V i)等指标均 随着体质量 指数的增加而表现为显著的下
病 的关系进行 了研究 。
降 ,而外 周阻力R 、特异 阻抗Zv v c、脉搏波 速wV、动态阻力D 、临 R
界压C 、舒 张压 与临界压 之差D 等 指标随着 体质量 指数的增 加而呈 P P 现显著上升 的趋 势 。由此提 示 ,肥胖者脑血 管血流动力学 检测指标异
1资料 与方法 1 . 1临床资料
临床研 究 I11 0
[ 程 爱花 . 妇耻 骨 联合 分离 3例 临 床分 析 [ . 医学 , 0 , 9 】 孕产 9 J 重庆 ] 2 7 0 3 (6: 0-6 0 61) 6 718 . 1
肥胖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卒 中关 系的研究
中青年体质指数、腰围及腰臀比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中青年体质指数、腰围及腰臀比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赫鹏;孙文慧;马翠;闫佳;翟淑娜;刘学文;卢智泉【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人肥胖的不同指标,如体质指数(BMI)、腰围(WC)及腰臀比(WHR)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由280例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成,对照组为患其他与脑卒中无关的疾病同期入住和病例组相同医院的280例患者.采用标准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个体疾病史、脑卒中家族遗传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同时对身高、体质量、WC、臀围进行测量,并计算BMI及WHR.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研究对象的BMI、WC及WHR与脑卒中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进行估计.结果 280例脑卒中患者中出血性76例,缺血性204例.与正常BMI者相比较,调整年龄、性别后的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或肥胖的病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超重者:OR=2.03,95%CI(1.26,2.91),P<0.05;肥胖者:OR=1.88,95%CI(1.32,2.39),P<0.05].与BMI最低四分位数相比,BMI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了18%[OR=1.18,95% CI(1.06,3.54),P<0.01].WC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是WC最低四分位数的1.80和1.96倍[OR =1.80,95%CI(1.03,3.16)和OR =1.96,95%CI(1.37,3.78),P<0.01].与WHR 最低四分位数比较,WHR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增加了98%和126%[OR=1.98,95%CI(1.41,3.59),P<0.01和OR=2.26,95%CI(1.34,2.79),P<0.01].结论 BMI增高是发生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WC增加可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显著升高,而WHR与发生出血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呈正相关.维持正常体质量可能是脑卒中发病的保护因素.%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iposity indicatorsincluding body mass index ( BMI ), waist circumference ( WC ), and waist - hip ratio ( WHR )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young and middle - aged individuals. Methods In this hospital - based case - control study, 280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enrolled as case group and 280 otherwise healthy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same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subjects were interviewed using a structure-d interviewer - administrated questionnaire that included information on socio -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ifestyle habits,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personal medical history, and family history of stroke in first - degree relatives,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Height, weight, and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s were measured using unified standards by professionally trained investigators , and simultaneously BMI and WHR were calculated. The odds ratios ( OR ) and 95 % confidence intervals ( CI ) of total and type - specific stroke were estimated using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Results Totally 280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 76 hemorrhagic and 204 ischemic ).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 with normal BMI, after age and gender - adjuste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 among overweight: OR = 2.03, 95% CI (1.26, 2.91), P <0. 05; among obesity: OR = 1.88, 95% CI (1.32, 2.39), P<0.05]. Compared to controls in the lowest quartile, the cases in the highest quartile of BMI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 OR = 1. 18, 95%CI ( 1.06, 3.54), P<0.01 ]. Cases in the highest quartile of BMI had 1.80 and 1.96 times the risk of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 as did thosecontrols in the lowest quartile [ OR = 1. 80, 95% CI ( 1. 03, 3. 16 ) and OR = 1. 96, 95% CI ( 1. 37, 3. 78 ), P <0. 01 ]. Further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Cases in the highest quartile of WHR had approximately 1. 98 and 2. 26 times the risk of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 as controls in the lowest quartile [ OR = 1. 98, 95% CI ( 1. 41, 3. 59 ) and OR = 2. 26, 95% CI ( 1. 34, 2. 79 ), P < 0. 01 ]. Conclusion Higher BMI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and higher WC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WHR is positively corelated to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2(015)017【总页数】5页(P1924-1927,1931)【关键词】卒中;人体质量指数;腰围;腰臀比【作者】赫鹏;孙文慧;马翠;闫佳;翟淑娜;刘学文;卢智泉【作者单位】121001,辽宁省锦州市,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121001,辽宁省锦州市,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辽宁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121001,辽宁省锦州市,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卒中 (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
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脑卒中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
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何有效地评估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直接反映机体状态的指标,正在逐渐成为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研究热点。
一、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种类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指的是生物体内能够表现其生物学过程、生理状态或疾病特征的任何分子、结构或过程。
生物标志物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物质中,如血液、尿液、口腔分泌物、或各种体液等。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血清蛋白、神经内分泌、遗传变异、代谢指标、静脉血栓等。
二、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1、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被肝脏分泌的蛋白质,是急性相应蛋白的一种,可以作为炎症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有研究表明CRP与冠状动脉性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疾病有一定关联。
一项在7000多名研究对象中进行的研究发现,每增加1mg/L的CRP水平,脑卒中发生风险就会增加1%。
2、红细胞沉降率(ESR)ESR也是一种炎症生物标志物,属于血液常规检查的一种指标。
ESR升高可以提示患者体内存在某种炎症反应,但并不能明确说明患者是否患有脑卒中。
因此,ESR作为脑卒中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还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支持。
三、神经内分泌生物标志物1、瘦素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调节体脂肪的代谢和能量消耗等。
瘦素水平低下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相关,同时也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存在一定的关联。
2、营养素营养素是指维生素D、维生素B、叶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一些研究表明,体内缺乏营养素也可能会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
例如,维生素D缺乏能够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从而进一步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营养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影响的临床研究

营养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影响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营养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给予营养干预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观察营养学指标。
结果:干预组甘油三酯、胆固醇、腹部皮褶厚度、体质指数明显低于非干预组;总蛋白7、白蛋白明显高于非干预组。
结论:给予营养干预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体质、营养状况以及高脂血症及肥胖,对于脑卒中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营养风险营养干预脑卒中【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48-01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的疾病。
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在发病的前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风险。
因此,在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及时采取营养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营养风险,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积极意义。
在此,为了探讨营养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笔者进行了下列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7月30日-2011年7月30日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20名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给予营养干预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每组各60名患者。
其中,干预组男性病人35例、女性病人25例,年龄分布在36-57岁、年龄平均46.39±5.87岁;非干预组男性病人37例、女性病人23例,年龄分布在35-56岁、年龄平均45.64±6.31岁。
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入院后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65例、出血性脑卒中55例。
排除合并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2 营养干预。
本研究中的营养干预措施均由经临床营养理论学习并取得合格证书的护师实施。
营养干预措施:①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使患者及家属对肥胖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发症及危害有深入认识,对疾病更加重视。
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H N 流感抗体水平监 测及接种 甲型 H1 1 I1 N 流感疫苗免疫 效果
首都 公共卫生,2 1 ,44 : 5 —6 . 0 0 () 19 12
[ 曾光 . 3 】 中国应 对流感 大流行 的对 策分析 f . J 国外 医学 : 1 流行 病学
2 0 ,3 () 16 17 0 9 63 : 5— 5.
卫 生 ,2 0 , 1() 5 — 3 0 3 29 : 2 5 .
21 年 “ 01 两癌”检查中 7 7 例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的相关资料。 3 3 0 结果 : 随着年龄增长宫颈癌防治知识知晓率在降低 ; 妇科 疾病的高发年龄 为 3 - 0岁 ; 54 宫颈上皮 内瘤变的发病率为 0 0 ; . % 宫颈癌的发病 率为 4 . / 万。 4 6 31 5 0 结论 :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妇女防癌意识
2 结果
、
经调查研究 显示 ,男性发病 明显高于女性 ,6 0岁以上 患 笔者所在 医 院 2 1 00年 3 _ 0 1 l 月收 月 2 l年 1
1 一般 资料 . 1
者 高发 ,肥胖 、高血 脂、高血压、吸烟 /嗜酒为脑 卒 中的高 发 危险 因素。见 表 1 5 6 。2 ~ 0岁的患者高发危 险因素为肥胖 、 吸烟 / 嗜酒、高血 压、高 血脂 等 ; 6 > 0岁的患者 高发危 险因
高血脂 等相关危险 因素进行 调查 研究 ,以分析脑卒 中患者 的 相关危 险因素,为临床提供相关资料。现总结如—o F
1 资 料 与 方 法
31 1 例脑卒 中患者 的年龄、 性别、 肥胖情况、 吸烟饮酒、 高血压、 高血脂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 所有数据均应用表格 进行 统计,
并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为脑卒中,根据性质可以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脑卒中是获得性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和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原因,也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1]。
既往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脏病、颈动脉硬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肥胖症等。
控制可控因素是临床上预防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2]。
肥胖症作为可控因素之一,患病人数却在不断增加。
目前,美国超重人群占比为65.7%,其中15%~30%为肥胖症[2];中国超重人群占比为17.6%,肥胖症患病人数占比为5.6%[3],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患病人数仍在不断上升。
由于肥胖症引发脑卒中的归因危险度为12%~20%[4],因此,控制肥胖症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意义重大。
本文就肥胖症和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肥胖症的定义和与脑卒中的相关性(一)肥胖症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评价肥胖程度的指标:BMI<18.5 kg/m2为消瘦,BMI 18.5~24.9 kg/m2为正常,BMI 25.0~29.9 kg/m2为超重,BMI≥30.0 kg/m2为肥胖症[5]。
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6]标准,成人BMI<18.5 kg/m2为体质量过低,BMI 18.5~23.9 kg/m2为体质量正常,BMI 24.0~27.9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症。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和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相较于BMI,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机体的内脏脂肪情况和腹型肥胖程度。
据此,多个机构作出了关于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国际糖尿病协会的推荐标准为男性WC≥90 cm,女性WC≥80 cm;WHO的推荐标准为男性WHR≥0.9,女性WHR≥0.85;2004年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建议男性和女性均以WHtR≥0.5为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7]。
(二)肥胖症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多项关于BMI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
Strazzullo等[8]的研究表明,随着BMI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也会增加。
Hu等[9]的研究表明,BMI与各种类型脑卒中的发生均无相关性。
Flegal等[10]的研究表明,BMI≥35.0 kg/m2的脑卒中患者比BMI正常的脑卒中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
还有研究表明,在中老年脑卒中患者中,BMI≥40.0 kg/m2的患者的死亡率会随BMI增高而进一步增加[5]。
然而,BMI这一评价指标只涉及身高和体质量,未能充分考虑脂肪分布的影响,所以单一的BMI评价体系也存在缺陷。
一项针对腹型肥胖指标的研究表明,高WHR与脑卒中存在较强的相关性[11],该结果已得到国内外多项研究的证实。
Bener等[12]针对BMI、WC、WHR和WHtR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表明WC是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好指标,其次是WHR,最差是BMI。
一项针对新加坡华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WC对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优于BMI,且WC、WHtR还可以作为预测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参考指标[13]。
以上证据均表明,WHR和WC等指标与BMI相比,与卒中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因此,WHR和WC相比BMI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其他研究也表明,WHR、WC和WHtR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是脑卒中发生的强预测因子[14]。
(三)肥胖症引发脑卒中的机制肥胖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较强的预测因子[15],引发脑卒中的可能机制有:(1)肥胖症患者的脂肪和热量摄入过多,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摄入过少,这可以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综述·肥胖症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杨栋栋陈卓铭林珍萍【关键词】肥胖症;脑卒中;研究进展DOI:10.3877/cma.j.issn.2095-9605.2017.01.011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32712014)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通讯作者:陈卓铭,Email:zm120tchzm@是心肌和脑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16]。
(2)脑卒中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症也与基因和环境有关,故两者在诱发因素上可能存在关联[17]。
(3)脂肪组织分泌的促炎因子能使肥胖症患者处于慢性轻度炎症状态,可引发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降低等,这些代谢紊乱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8]。
(4)瘦素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主要用于调节体质量和能量代谢平衡。
目前关于血循环中瘦素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有研究对757例非卒中患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发现随访期间有119例患者发生了脑卒中,通过对发生和未发生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血清瘦素水平与脑卒中无相关性,而腰臀比处在最高四分之一水平的患者的瘦素水平与脑卒中存在负相关关系[19]。
Simiti等[20]针对处于心血管疾病(包括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衰)稳定期的59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瘦素水平>2000 pg/ml 和BMI≥28 kg/m2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后较好,说明瘦素水平增高对于超重和轻度肥胖症患者而言是保护性因素。
Saber等[21]的研究表明,血清瘦素水平与脑卒中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5)伴有超重或肥胖症的脑卒中患者常被发现其病侧和健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下降,颈动脉中层厚度增加,并伴有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征象[22]。
(6)肥胖症患者容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它也是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2]。
二、肥胖症与脑卒中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一)肥胖症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相关性肥胖症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
在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卒中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肥胖会对溶栓效果起到负面影响,肥胖症患者的死亡率比非肥胖症患者死亡率高[23],原因有:(1)肥胖症患者的脂肪组织过度表达促炎和炎性介质,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粘附分子等,这些因子能潜在干扰阿替普酶的溶栓作用。
(2)脂肪组织能持续过度表达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能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3)受阿替普酶最大剂量的限制,用于治疗超重或肥胖症患者的药物剂量可能相对不足。
(4)肥胖症患者往往比非肥胖症患者合并有更为复杂的基础性疾病,代谢紊乱状况更为严重,故削弱了阿替普酶的溶栓疗效。
由于目前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病例数较少,故暂时不能得出肥胖症与非肥胖症患者在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的差异。
(二)肥胖症与出血性卒中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腹型肥胖症患者易合并继发性高血压病[24],而高血压病引发的脑出血是脑实质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因此,腹型肥胖也是诱发、加重脑出血和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此外,Hughes等[25]对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了研究,305例患者被分为3组,平均BMI为(22.4±1.5)kg/m2组的患者在术后短期(3~12个月)和长期(>24个月)的死亡率分别为17%和34%;平均BMI为(27.6±1.4)kg/m2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2%和26%;平均BMI为(35.7±4.6)kg/m2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8%和19%,故得出患者的BMI值与死亡率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结论。
然而,Juvela等[26]的研究表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超重患者较BMI正常的患者预后差。
由此可见,关于肥胖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预后有无相关性仍无定论,故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肥胖悖论许多研究表明,在接受过血液透析、心脏搭桥术和发生过心衰、急性心肌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的预后中,肥胖症患者的死亡率和疾病恢复情况均优于正常体质量和低体质量者,这种与常识相反的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1]。
Doehner等[27]按照BMI的不同将1 521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进行了分组,通过对比发现超重和肥胖症患者的存活率与机体功能的恢复程度均优于正常体质量和低体质量者。
Andersen和Olsen[28]纳入了38 506例年龄>18岁的脑卒中患者,发现肥胖症和超重与脑卒中复发的关联度低于正常体质量患者。
指南共识已明确提出,肥胖症是脑卒中的一级预防目标。
而肥胖悖论却给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带来了困惑:既然患某些慢性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等)的肥胖症患者有更好的预后,那么是否需要让这些患者适当增加体质量呢?近几年由此引发了不少争论。
一项纳入61 386例因各种原因死亡或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无论肥胖症患者是否合并有代谢异常,其发生长期不良事件的风险均高于代谢健康且体质量正常的人群,故肥胖不能产生健康作用[29]。
Dehlendorff等[30]检测了53 812例脑卒中患者的BMI值,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后,得出不支持卒中患者存在“肥胖悖论”现象的结论,而认为年龄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因此,仅将衡量全身性肥胖程度的BMI作为评价肥胖症患者是否存在“肥胖悖论”现象的指标并不合适,还应该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代谢情况等对该现象的产生发挥的作用。
故而,我们应该更积极地探索能够更准确反映脑卒中预后的指标。
三、减肥与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一)脑卒中患者减肥的目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BMI为22~25 kg/m2时,脑卒中的发生率最低[31]。
而国内研究表明,当BMI>25 kg/m2时,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与BMI呈正相关关系[32]。
尽管临床上超重和肥胖症患者极少能将BMI控制在22~25 kg/m2,但小幅度的BMI下降也可能使患者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获益。
体质量减轻后,患者患心脏疾病的风险、血压值、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和血糖水平等均会下降,总之,在适宜范围内减重均可能会获益,理想的BMI目标为22~25 kg/m2。
(二)脑卒中患者的减肥方法目前,患者可以选择的减肥方法有很多,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和减肥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