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

文勇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凌万顷之茫然。”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渺渺兮予怀。”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

的字。本文来自语文茶轩

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关于课文内容,我们把它归结一下,第一节写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最后两节是关键,也是这篇文章启迪后人的关键段落。

师:前面讲到的都是基础性的东西,需要重视,但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探讨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上。要把这篇文章读懂不是一件容易事,可以说千年以来作者苏轼一直都在等待知音,但是真正的知音没有几个,他应该是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他在这个时候心情、心境的人。我们就是要尝试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去当苏轼的知音!真正地去理解苏轼在黄州五年炼狱般的生活,以及他灵魂升华的过程,这就是这篇文章重点和价值所在。

师:先看第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这样的写景方式与一般人写景有什么不同?上一节课我校黄敏老师已经给大家作了一些讲解:“寥寥几笔勾勒了秋江月夜泛舟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但仅仅这样讲还不够,文老师给这种写景方式取了个特别的名字,叫做“哲学意义上的写景”。为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写景”呢?有没有同学能够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生:这里,客观描写的景象和自己内心情感引起了共鸣,笔下的景物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心声来抒写的,是一种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描写。

师:但是这种写景的哲学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哲学意义上的写景是说苏轼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哲学上的一些特点。比方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正常情况下刮风的时候水应该是动的,而“水波不兴”,这就是哲学上的含义了。

师:有风时水波不动,这是哲学吗?

生:我认为作者是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哲学性的景物进行了描写。

师:哲学性的景物是什么呢?

生:一些景物的自然现象可以揭示他所认为的哲学的道理。

师:“自然揭示哲学的道理。”这句话说的很在行!也就是对自然和人的关系作了哲学思考或者哲学处理之后,再进行写景,这就叫哲学意义上的写景。这

里的写景特别在什么地方呢?突出了人的渺小,江天月夜的浩渺。哪一句特别突出了这一点?

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人在宇宙当中显得多么的渺小啊!

下面我们来看林语堂先生,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对这段的文字的鉴赏,他说:“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林语堂用欣赏中国美学写意画法的目光为苏轼笔下的月夜江景作了总结。

苏东坡正和同乡道人杨世昌享受夜景,那是七月十六仲夏之夜。清风在江面上缓缓吹来,水面平静无波。东坡与朋友慢慢喝酒吟诗。不久,明月一轮出现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北斗星与天牛星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雾气相接。二人坐在小舟中,漂浮于白茫茫的江面之上,只觉得人如天上坐,船在雾中行,任其漂流,随意所之。二人开始歌唱,手拍船舷为节拍。唱出了: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东坡的朋友善吹箫,开始吹起来,东坡哼着歌唱,箫声奇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细若游丝,最后消失于空气之中。另一个船上的寡妇竟闻之而泣,水中的鱼也为之感动。

苏东坡也为箫声所动,问朋友何以箫声如此之悲。朋友告诉他:“你还记得在赤壁发生的往事吧?”一千年以前,一场水战在此爆发,决定了三国蜀魏吴的命运。难道苏东坡不能想象曹操的战船,真是帆樯如林,自江陵顺流而下吗?曹操也是个诗人。难道东坡不记得曹操夜间作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吗?朋友又向东坡说:“这些英雄,而今安在?今天晚上,你我无拘束,驾一叶之扁舟,一杯在手,享此一时之乐。我们不啻宇宙中的一蚊蝇,沧海中的一砂砾。人生在瞬息之间,即化为虚幻,还不如江流之无尽,时光之无穷。我真愿挟飞仙而遨游于太虚之中,飞到月宫而长生不返。我知道这些只是梦想,从无实现之望,所以不觉箫声吹来,便如此之悲了。”至此为第二节。

接下来进入词的第三节,并逐层展开苏轼的人生理念。

要研究苏轼在这里写景的深刻含义,伟大在什么地方,我们得先从唐宋文化的精神与传承讲起,来研究一种人生形式与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奥妙!

唐代诗人对世界有一个认知“框架”,就是一种宇宙的胸襟,就是青山、明月,就是青山与明月共同构筑起来的宇宙背景。

有一个研究中国唐诗的日本专家宫崎市定说:唐代诗人首先发现了“无限”这个感念,唐代诗人从感性经验的角度发现了空间的无限,从而进一步认识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追求。

有诗为证: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的意象涵盖无穷,还有后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句子,这都是将人安放在茫茫宇宙中间来进行考察、定位、思考,进而创作出来的诗;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亦是。

到了苏轼的时代,有一个整体性的发现,主要是和尚们的发现,他们的伟大发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继承了唐人的发现,并进一步从理性思辨的角度拓展了它的宽度,把人与宇宙的关系搞清楚了——人就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禅宗一派将自然与人的生命境界结合起来,将人与自然通体融通,造就了禅道真人随缘万化、满眼风光、水流花开的气概与境界。

苏轼积极呼应了这种伟大发现,用文学为后人表现了这种风光,了不起!请看宋代的一个和尚留下的千古流传的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顺便说一句,宋代的和尚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深度最有魅力的和尚啊!苏轼就喜欢跟这些人玩!(笑)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唐代的和尚唱不出来的!当然清代还有人继续这个思路写出更优美的诗句:“秋空一碧无今古”。这句诗妙在时间上感觉不到今天和古人的区别,在空间上“我”和宇宙,“我”和深秋的天空是融为一体的,这已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最完美的体现了。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宋代这位和尚所吟唱的这句话的妙处。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一叶一菩提,一物一有情”。也许,在常人眼中,一花,一鸟,一叶,一物,都是极其微小事物,何以一花便成就一世界,一鸟便坐拥一天堂,一叶便有一菩提,一物便生一情?“心中有便是有,心

中无,即是有也无”,佛淡然回之。佛的回答不免让人想到了唯心主义,无中生有,有也说无!可佛的真意是这样吗?抬头,佛睿智的脸上仍旧是露出一丝淡定的微笑:那是一种心境,淡然亦超然!copyright

千江有水千江月,心似水若镜,自然能如千江映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心空灵无物,自然能见碧天万里。

这亦是一种境界,淡然乎?超然乎?

行走于纷繁的世界中,我们不免有浮躁的时候,心里也难免时有丝丝尘埃。我们脚步匆匆,身影也匆匆。人很忙碌,心很茫然。虽然一直在赶路,可是路在哪儿?是不是世界太喧嚣,而不能定然望前方?是不是行走得太匆匆,而忘了思考?抑或是背负的行囊太重,让心灵无法驻足?但无论如何,我们确是需要停一停了,望望前方,静静思考,也让心灵歇息歇息。”

这里我们要知道这样的一个背景知识,大家知道苏轼到了黄州后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吗?他在一个道观里打坐,修炼禅宗七七四十九天。苏轼一到黄州时没有安排正式工作,虽说是官府里的团练副使,但后面括号里注明“不得签署文件”,因此他没有资格去官府工作。官府也没有为他安排住房,他就只好住在庙里,一家人大大小小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乎,他昏天暗地地睡觉,睡醒了就与和尚、道士们来往,他曾有一段时间专门研读佛经,这一时期也是他真正深入佛教的时期。无聊的时候,他就去江边捡鹅卵石,与人比赛在江面上打水漂,据资料记载,他一共收藏了从江面捡回的那种很漂亮的鹅卵石298颗。

一个小偷光顾了一位禅师的禅房,可是实在找不到可偷的东西。正要离去,却遇见了禅师,顿时惊慌失措。禅师却和悦地说:“你大老远的走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啊。”说着脱下了身上的衣服,说道:“夜里凉,你带这件衣服走吧!”在月光下看着小偷的背影渐渐远去,清凉的山风吹来,禅师感慨道:“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够送一轮明月给你。”

认识“一轮明月”的意义是需要悟性的,明月需要你送吗?它其实是暗喻,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无尽的宝藏,“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境界也自然是不必求的,也不能求的。因为它们本来就在悠悠天地中。我们每时每刻都拥有它们,我们不能感觉到,只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没有为它们留出一个角落。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生齐读)

夜半垂钓,水寒无鱼,但得道之人与凡夫不同,岂有一般的盈亏得失?这是何等的潇洒!抛却俗世葛藤纠缠,本自具足的一个世界!我们需慧眼悟得心中的那一轮明月,那轮具有一切的智慧,一切的光明,亘古不变,独朗独照,湛然灵寂,永远不离不弃我们的“明月”。明月朗照于心,心中有江,便有千江皓月;心中无云,便有蓝天万里。

把“明月朗照于心,心中有江,便有千江皓月;心中无云,便有蓝天万里。”这句话记下来,这就是宋代那个和尚吟唱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内在含义。

师:文中苏轼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里苏轼已经把自我和宇宙大化合为一体,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是那么的渺小,暗含了一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处世观。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随缘,正如庄子讲的要“安时处顺”。当一个人鸿运当头的时候,当然可以尽情发挥,可以去成功事业,收获爱情,创造美好,尽情的去享受,但是,如果噩运灾难来临,也得安然处之。这是苏轼到了黄州以后觉悟到的伟大!

师:我们来看第二段,苏轼与客两人一起到船上去喝酒,非常高兴,于是就唱起了歌,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呢?

请看苏轼在《寒食贴》里写的话,他说:“苦雨搅着湿柴,泪水拌着忧伤,独上层楼,浩虚苍茫,静观自我,归路何在?”这说明这段时间苏轼在黄州是非常苦闷、忧伤的,而且他所有的积蓄也仅仅只够一年的生活费,真是内外交困啊。苏轼从来不管钱的事,也从来没想到自己还需要攒钱,等到被贬到黄州以后没钱了,他才发现一大家子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每月初一,苏轼便取出四千五百个大钱,分成三十份,每份一百五十个钱,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挑取一份,即藏起叉子,将挑下的钱当作一天开销,如有盈余,则放置一大竹筒内存起来,以待来了宾客招待之用,算算手头全部积蓄,尚可支撑一年有余。”

苏轼是这样做的,这段时间他开始感觉到了生存的压力,并产生了一种紧张感,而在这种紧张感的背后,他当然想到了“美人”,“美人”是什么?是他心中渴望实现的理想。在这个苦闷的非常时期,只有客最理解他,这个客不是一般的人,文老师说这个客是个哲学家,他是苏轼老家四川绵竹五都山上的一个叫做张世昌的道士。他听说苏轼被贬了,作为老朋友,他决定去看望苏轼。于是,他专门从四川到了湖北,去庐山玩了一段时间后,来到黄州时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只带了一支竹箫来。苏轼很欣赏他的才华,他也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来的时候,苏轼说:“我家里没有地方住呀,江边有条破船我们看能不能住那里。”道士说:“我泥行路宿,一任天然。”一住竟然住了一年多。

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文老师说他是个哲学家,你们想想他“哲学”在哪里呢?

生:他最能理解苏轼,苏轼一开腔唱歌,他就知道苏轼要唱什么调子。

师:所以他“倚歌而和之”,且和得非常准确,苏轼深为感动。“愀然”,什么叫“愀然”啊?伤心动情啊,被深深的感动了。客为什么会反乐为悲而为他伴奏呢?悲从何来呢?

生:悲人生之短暂,悲世人之渺小,悲功业之虚幻。

师:对!曹操这么伟大的人物现在又如何呢?这倒有点虚无主义的色彩,就像《三国演义》开头写的“浪花淘尽英雄,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他感叹人生的虚无!

师:但是他的感叹对苏轼有什么影响呢?苏轼是不是也跟着他一起感叹虚无呢?

生:没有,一问一答,苏轼的回答使得客最后又改变了态度,由悲又转喜,这说明苏轼和客的观点不一致。

师:那么苏轼是什么态度呢?

生:随遇而安。

师:“随遇而安”,说得很好!苏轼大讲了一番变与不变的道理,取与不取的道理,这反而给客上了一课,所以使得客后来通达了、觉悟了。苏轼的话里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变与不变的道理,另一个是取与不取的道理。

从变的角度来说,天地万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从不变的角

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把自己与整个宇宙化为一体,这样就同宇宙一样具有永恒的存在。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讲,“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难道能说“我”这个人穷吗?“我”今天被贬,生活上没有着落了,“我”一家人都养不活了,但是“我”不是一个穷人,而是个富人,“我”是精神贵族。“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就是说造物者的宝藏全部归“我”所有,难道“我”不富裕吗?

师:“客喜而笑”,客也觉得先前的观点是错的,便与主同喜,逍遥陶醉,坦然面对,进入“不知东方之既白”的高妙境界。两个人陶醉其间,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山川日月,忘记了时间,这是一种绝对的轻松,绝对的陶醉,这种连自我的形体都忘记了的陶醉,这才是真正的陶醉。

“山水随缘好,乾坤日夕宽。”

“偶然成一偈,万事不相干。”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三间茅屋从来住,

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把是非来辩我,

浮生穿凿不相关。

——宋代《碧岩录》卷九

幸为福田衣下僧,数声清磬一闲人。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百丈怀海

看一看宋代人的潇洒与美丽,全在这儿!

师:《赤壁赋》最后一段写得最好,在文中至关重要,你能看出来吗?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向我们作了何种暗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是很难的。我们下节课再讲苏轼这样写的哲学背景,讲他的读书经历!

觉醒自由人生的标志性文本

——《赤壁赋》教学点评

孙绍振点评:我向来以为教中学语文比之数理化,要难得多。因为数理化有标准答案,有些答案是两千年前就有了的,有些答案则近些,也是一两百年前就获得公认的。就是最新的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写在权威的著作或者论文里。数理化老师比之学生无非就是提前学得了,只要把这些东西提供给学生,学生就信服了。而语文课则不然,它没有标准答案,它的好处,就在答案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随着时代智慧的演进而演进。经典文本可以说是时代智慧的祭坛,每一个时代都要把聪明才智奉献给这个祭坛。一些不明于此的老师,以为教参就是标准答案,照搬一番,学生照例并不买账。终生不悟者不但误人子弟,而且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那些写教参的人士,除了个别的例外,大多数并没有多少真知灼见,常常满足于东抄西抄,结果就不能不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

理想的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是对经典文本,前人解读了几十年,甚至上千年的文本,拿出自己的见解来,用自己的生命和学养读出深层的奥秘来。因而理想的语文老师应该有研究能力,有大学问,有比较多的学术资源,能对经典文本作出独特的解密。但是,这样的老师,实在是太少了。

文勇先生的这堂课,让我相信,我的理想并不是空想。一般的老师,把课堂时间绝大部分用来作文字和典故的梳理。但是,文勇只用了很少的时间。我想,他这样的处理有道理的。因为这些文字上的,语法上的,文化背景上的问题,没有难度,不需要太强的理解力。

文勇把最大的精力,最长的时间,用在了对文本的解读上。他的解读,没有拘泥于文本,最大的特点是,既扣紧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通过文本,把苏轼当时的处境,当年的思想境界还原了出来。不但读通了文字,而且读通了苏轼的思想和境界。他调动出来的学术资源很是丰富,从康德到林语堂,从中国佛学史到苏轼的官职待遇,左右逢源。从一开始,他就提出,把《赤壁赋》的开头当作“写景”的论述是表面的,这里的写景不是一般的抒情,而是某种哲学性的写景。这就抓住了文本解读的纲领。以下的解读,表现了他对苏轼的生命传记,苏轼的思想的熟悉,尤其精致的是对他的禅、道的生命观,苦乐观,有限与无限,逝与

不逝,盈虚与消长,取与非取,作出了相当深邃的分析,其中不少是他的发现和独特体悟,例如,他对林语堂的批判,因而带着很强的学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课,不是一般的好课,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更像是一场学术报告。然而,学术并没有妨碍课堂的交流,原因是他把苏轼的生存状态还原得那样生动,那样具体,那样地细致入微。这样就把课堂的感性与学术的抽象水乳交融地结合了起来。

从这里,是不是可以得到某种启示,要进入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就要像文勇这样,既有广博的学术资源,又有相当的研究能力。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 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 20XX/11/6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导入 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 通假字“序”同“叙” 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 古今异义大块文章 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 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 发表时间:2011-12-14T16:20:36.733Z 来源:《中国校园导刊》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彦梅[导读]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刘彦梅 【【摘要】: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益处,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就语文的主体性教学谈谈几点看法。【关键词】:语文教学;和谐氛围;一言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益处,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1.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着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思有压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三评四而无地自容,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意识就逐渐消失了,“一言堂”贯穿到底,这怎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2.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呆板的作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工具。这样就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我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 2.1散文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授课时有必要交代作者写该文章的背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当时写所要表达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阅读情调。如《古都的秋》类似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然,作为一个班集体,学生阅读能力程度不一,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他读出某种情调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这类学生多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阅读课文的能力。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尽。”放开让学生去读,这是语文实施主体性教学最根本的一步。通过阅读过后,教师用一、两段作为赏析引导,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对剩下的内容进行理解,再由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陈述,最后师生共同评定后综合归纳定案。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思维创新的能力。 2.2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农村中学里,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是不流畅的,至于叫他们感知课文作口头复述更是无从说起。鉴于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先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再抽取学生分别口头陈述每段的大概内容,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其陈述的优劣。在赏析课文时,教师要把较难的或重要的语句以及有关的实词、虚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书上的注释加深对该知识点的把握。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变了过去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灌”、“替”的做法,从而使他们在阅读文言文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不同文体篇目的具体教学实施程序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①确立随堂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立相关的有效教法,确保学生个性思维发挥。 ②学生随堂课的主体性时间要适度,不宜让学生“放羊式”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时间要合理统筹。 ③教师随堂教学内容所提问题不宜面面俱到,要有代表性,新颖性,难易适中。 ④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法,尊重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总之,具体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一项“民心工程”。它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和高度责任感,让学生活泼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和谐充分的发展。(河北省永年县第一中学)

《赤壁赋》-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简案 大连市十二中学李颖辉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 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 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 1、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 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3、熟读成诵。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能清楚什么是“浩然之气”?和怎样培养浩然之气? 3、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教学过程:(第一段) 一、导语: 本文主要给大家讲解前两段,第三段初中已学过了。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讲解: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作为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勇敢的力量,当然还必须是行正义之事,不能行苟且之事还踌躇满志,就麻烦了。所以必须有义和道相匹配。)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讲解:这告诉我们培养浩然之气要坚持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要去做问心有愧的事情,否则这就是你人生的污点,就像如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

高中语文规范课堂之我见 我们常说,教师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小组通过相互听课、课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有五个:目标达成、主体参与、知识建构、师生互动和学生发展。基于对这五个因素的思考,结合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始终觉得一方面要加强集体备课,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思考结合起来,将备课组教学的统一性与个人教学特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注意进行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三种策略的探究,从整体上完善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一、课前:力求备课的实际而准确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注重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思路设计、内容设置、教法选择、活动安排,评估调控等都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现状,体现自己的教学特长风格,凸现“以学定教”的备课宗旨,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教案是备课活动的载体和结晶,教案一般的格式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具体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得失、疑难和创新)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目标再构) (1)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与均衡性。在关注学生知识输入的实践过程和能力形成的体验过程中,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目标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注意学习目标的针对性与层次性。设计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所设定的学习内容的摄入量和学习技能的达成度不仅要以学段目标为依据,而且要视学生实际提出分层要求。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要体现四个关注:(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2)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趣味化(3)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注重教学内容时代化(4)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注重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内容再构)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五个系列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五个系列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和超越,是xx年以来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多的系统工程,也是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主旨和核心价值所在。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学生选择权的丧失、教学的必修化现象严重、教学评价不能落实等一系列问题,但全国各地的课改实验区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根据《中华人民 __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所选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指导意见》,我们安徽省淮北市高中语文选修课进行了全市统一指导意见下各校自主同步 开设的课程实验。从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全市普通高中学校依次开设了人教版的《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四个模块教学。本文将对我们在“统一选修”背景下进行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些做法和思考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教学的整体规划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造成凌乱随意、

漫无计划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奥,脱离 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因此,我们认为,做好课程教学的规划,是上好选修课的关键所在,也是避免教学凌乱随意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是学校的规划。首先,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学习《中华人民 __课程标准》及其他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书籍,熟悉有关选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教学实施”、“评价建议”等关键内容。其次,做好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图书馆应装备足够的与模块有关的配套作品和相关的电影电视片以及 必要的工具书;认真调查分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的特点,积极规划开发已有的和潜在的资源,如,我们淮北市有隋唐大运河遗址,有文化名人桓谭、嵇康等,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资源;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争取社会各方面 的支持,与社区、高校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二是教师的规划。教师规划要从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宏观的规划,即在整体感知模块文本的基础上研究文本处理的思路,吃透文本 编制的意图,制定教学计划。教师既要知道选修模块与必修课程的区别,又要知道每个选修模块之间的不同,还要知道每个模块内部各专 题甚至各文本之间的区别。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开列一个推荐课外阅读的作品清单。第二,中观的规划,在宏观规划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豪放派词的兴起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 一:课程说明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豪放派词产生兴趣;了解豪放派词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 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了解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及其作品;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知识的能力与技巧;能够掌握各类词派学习的学习方法; (2):教材分析:对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有系统而具体的说明与分析; (3):学习者特征分析: 年级:高中一年级 优点:学习态度认真;好奇心强 缺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不清晰; (4):教学重点: 识记豪放派词的代表作者及其作品;能够概述豪放派词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明确此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5):教学难点:将词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联系;了解豪放派词人其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豪放派词的特点及代表词作的表达方法; 二:课前准备 (1):教学方法:1.以代表词作的诵读为开始,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以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生平为例,使学生通过对人物的了解继而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自发的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4.让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了解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2):教学器材:教材, (3):时间分配:代表词作诵读及学生感受5分钟;豪放派词基本引入介绍5分钟;时代背景介绍5分钟;代表人物的生平介绍5分钟;学生自主思考豪放派词的特点并简要表达5分钟;以某一代表作者及其词作为例,进行具体鉴赏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豪放派词的鉴赏思路5分钟;学生自主鉴赏练习10分钟;解题思路及知识运用总结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及感悟2分钟;教师总结3分钟。 三:课程设计 (1):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 教师引入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宋词,正是其中之一,婉约派的宁静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预习要求: 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 大多数学生:没有! 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

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 师: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全班笑) 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语文

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周至一中李春利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这一阅读要求。 2、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将诵读方法的指导和古代诗词意象的体悟、情感的把握结合起来。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首先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熟悉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感情变化,对一些经典的诗句和重要的词语进行细致地揣摩(以意逆志、缘景明情),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诵读古诗词有一定规律,有一些技巧,比如划分音步、押住韵脚、突出平仄、讲究节拍、语势呼应等,通过诵读达到更深切地体会作品情感的目的(因声求气)。 本单元共涉及10首诗歌作品,涉及到诗、词、曲三种样式,因课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重点讲解《将进酒》《李凭箜篌引》并指导学生设计诵读方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的三个单元体现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 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 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 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体现。二、诵读在学习中重要作用。 页 1 第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中的情感。 2、有感情地全身心地投入诵读,可以受到诗歌音乐美的熏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三、明确“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含义。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一句话,借助诵读深切体会诗词的音韵、情感。 四、如何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定准基调: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报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调 查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有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报告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我根据自己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间里在一线教学的亲身体会和深入课堂的观察和访谈结果设计了一份“高中语文课课堂管理现状问题问卷调查表”,并在石柱民族中学高二年级进行了实地调查。 1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和方法 结合自身在实习三个月的时间里在一线教学的亲身体会和深入课堂的观察和访谈结果设计了一份“高中语文课课堂管理现状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高二年级5个班级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各班各40份。高二(3)班共收回30份,有效卷25份;高二(7)班共收回35份,有效卷32份;高二(8)班共收回40份,有效卷35份;高二(11)班共收回37份,有效卷35份;调查问卷共24小题,均为单选题。每题共四个选项,分别是:A、总是100%; B、大多时候75%C、偶尔25%D、从不0% 调查问卷主要从明了课堂目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追求自己的兴趣、体验成功、收到迅速,真实的反馈、受到合理的约束、整合学习的时间、与同学积极交往、得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共10项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分析

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普通高中语文课课堂教学在不断优化,取得很多成就。金无足赤。当前普通高中语文课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问卷的第1、3、4、5、6、8、10题依次反映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层面的具体问题);二是教学交往方面的问题(问卷的第2、9题所反映的);三是教学纪律管理方面的问题(问卷的第7题所反映的)。 下面着重就教学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教学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过多强调对学生的管束和学生的顺从,而较少给学生留出自由的空间。我国现阶段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控制为特征的传统管理阶段,很多地区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基本上是倾向于课堂秩序的控制和维护教师的权威,在绝大多数学校里,教师追求的理想课堂是安静的课堂,能够控制的课堂,学生听从指挥的课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多,时间久了,学生养成了习惯,所以他们不会经常主动回答问题,更不会提出改进我们的教学的意见了。 其次,在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花在小组和全班活动的时间极不平衡,绝大多时候课堂上进行的是单一的全班活动,课堂交往时间比重的失调导致学生个体意识的缺乏。 再次,我们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教师往往对活跃而爱表现的学生予以较多的关注,而对沉默的学生缺少关爱、缺少

《赤壁赋》教学设计(课赛)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李正保)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苏轼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课题内容:《赤壁赋》。 2、课题内容基本情况:《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教学内容解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教学内容选取:①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赋”这一文体的“主客问答”的形式。 ③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特征:对自然山水风物的描绘(意境)、个人情感志趣的生发与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三者的完美结合。亦即意境、情感和理趣的完美结合。对这类山水游记散文做整体上的基本规律的总结,《赤壁赋》正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可以充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④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学习: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做深入细致的鉴赏学习,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黄州时期的苏轼的经历和思想特点等相关背景史实。 解析:苏轼是中国古代少见的全才,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阅读提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2015-07-07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对这一年的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巩固,本文整理了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具体内容请看下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阅读提示 精读提示 关于精读,叶圣陶在《谈阅读》中提出了“三想”的说法。一是“想”词与词的关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理论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二是“想”段内句与句的关系:“读过一节停一节,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是什么。”三是“想”段与段的关系:“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这里所说的三想,把握起来就是由小而大的逐渐深入,力求“纤屑不遗”,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就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把字、词、句的意思都弄明白,还要弄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和句段,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中外传记作品的阅读,是对远去的巨人背影的凝望和深思,在他们生命经行的路径上,我们会领略他们的人生风光,同时深刻觉悟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给予我们的人生抉择一定也是一种丰碑式的启迪。经由身心浸润的阅读,奠基我们的生命底色,激发我们的生命潜能,昂扬我们的生命精神,在我们生命寻找和发现的路途,去追求,去创造,求真,尚美,向善,向上。 整个精读选文,大多截取了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某些片段,这些生命的碎片,却也折射了他们的生命精神和卓越追求。

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圣杜甫,丹心昭日月,无畏苦寒行,个人颠沛流离和时代的风云变幻交汇一起,推己及人,仁爱天下,把一颗悲悯的心焦灼在忧国忧民的执着情怀。 情至文生,绵密丰富。萧红笔下的鲁迅,在情真意切的回忆里,从切身的经历和感受中写来,给我们凸显了一个生活化、人性化的鲁迅,一个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鲁迅,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一个人间的鲁迅。阅读时,我们要深刻品味那细腻的文笔,朴素优美的文字,更还要领受行文中真切深刻的感情。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更是毛泽东作为生命个体在风云际会时刻的自我历练和自我造就。1936年,中国的历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记者斯诺以其职业的敏锐和职业的操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毛泽东形象,个体生命的风采,见证了红色革命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代伟人的风采,这也是自身人格魅力的光照日月,气壮山河。 “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宿命的狰狞面前,贝多芬不曾向命运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昂扬勃发了生命的潜在能源,他的系列作品,无不是生命的交响,“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惊天地,泣鬼神,无不召唤我们珍爱生命,善待自己,肉体可以腐烂,而精神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某种角度上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正也是《贝多芬传》的袅袅余音,或者说是《贝多芬传》的一个雄浑壮烈的协奏。对二十世纪以后的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三位人物是: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他们分别揭示了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深刻奥妙,开启了后人对于自然、人类社会、人本身的一些规律性的探究,开拓了这些领域研究的新的空间。 欧文·斯通的《达尔文传》选文,主要记述了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写作过程,让我们深刻觉悟了一位创世纪的科学家的求真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课堂实录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赤壁赋》优质公开课教案 赵锋 苏轼曾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驿站,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生之祸,历经四个多月,逃过一劫,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 情境:壬戌夜游,作《赤壁赋》 苏轼发朋友圈:夜游赤壁,不亦快哉! 欧阳修:此文一出,老夫又当避路! 王安石:好一个翰林学士!(赞) 子由:(嘘) 柳宗元:其境过清,不可久留(抱抱) 苏小妹:兄长,快回家烧肉! 林语堂:真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轼@林语堂:呵呵…… 请自由朗读《赤壁赋》,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呵呵”的?任务一:研读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文段。 2.结合对有关文段的分析,表明自己的见解。 3.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生1:苏轼是一个乐天派。 最后一段主客对话之后苏子的超脱,体现出他的乐天派。倒数第二段,客有困惑,而苏子却开脱他。从变之中看到不变。 杯盘狼藉,说明苏子放松。

生2:无奈,哪里有什么乐天派。苏子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却遭受挫折。他不会大悲大喜,正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源自佛家。 生3:“呵呵”是苏轼对林语堂片面评论的不屑,不可否认苏轼是乐观豁达的。但是并不是源于其乐天,而是源于其志,对生命、对世间的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并非自相矛盾之言,水淌月缺,此乃变;江流月挂,此乃不变。而此时对苏轼来说,一场乌台诗案是变也是绝顶,名与月是那么虚妄,在一夜之间看到它的破碎。去了浮躁,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见他并非心无所念、无所欲。他所求的是永恒,“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大智若愚,不是一个单纯的乐天派,因此林语堂看到的只是表象。 生4:他如果不是乐天派,何来写这么多诗给世人?觥筹交错之间,体悟人生的乐趣。他以诗为乐,清风徐来,游于赤壁。不必感叹人生的苦短。他的乐天派是转悲为喜。 生5: “羽化而登仙”,表明对人间的一些浮华看得并不那么重。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景色这么美,正是作者内心的世界不一般。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湖南临澧一中语文组叶红梅新课改后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1》到《必修5》五个模块要在高一至高二上半学期完成,选修课程也有五个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小说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根据学校要求我们完成了所有教学任务,到头来所有老师都觉得身心疲惫,课时有限,教学任务又多,这种必修教完又全面转入选修的课程安排,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并且有些内容完全是一扫而过,稍微涉及而已,要说学生的收获,还真不好说。面对风起云涌的新课程实践,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到底要怎么办呢?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依然新教材旧教法,选修当作必修上!一篇篇文章教,一篇篇文章讲。时间有限怎么办,一篇接一篇,没有缓冲时间,做练习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老师和学生都是不堪重负。 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教材开设了几十种选本的选修课,让师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原本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实践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措施的不利,教育资源的不足,师生在高兴的同时,留下更多的是手足无措与身心疲惫,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冷静而理智地应对选修课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要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旨在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每位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要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 选修课虽然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是它主要致力于学生在基础性、均衡性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寻找到适合于每个学生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是选修课程的核心价值。相比于必修课的基础性、均衡性,它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例如,在学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就要通过自己的“教”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教师通过必修课这些方面的讲解和分析可以为学生今后在选修课中自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获得均衡的发展。 在学习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用以面代点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同一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等来重点突破对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引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以及陆游的《书愤》等诗歌,都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诵读、相互探究和讨论、自主搜集资料以及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尝试写诗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