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课本中鲁迅小说的修辞艺术

合集下载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论鲁迅野草的修辞艺术

论鲁迅野草的修辞艺术

论鲁迅野草的修辞艺术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鲁迅所著的《野草》是他较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只在于它批判当时社会的大胆性格,同时也在于它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修辞艺术。

一、《野草》的文学价值《野草》是鲁迅先生一部较为杂乱的作品集,其中收录了他的小说、随笔、杂文等。

这部作品突破了当时文学界固有的陈规,以真实揭露社会现状为目的,展现出极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达到了强烈的鲜明性格和时代感。

鲁迅不仅重视作品的表面现象,更注重作品的内在思想意义,从而实现了文学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野草》的修辞艺术1、意象手法《野草》中的许多作品都采用了丰富的意象手法,构建了丰富的形象系统。

例如,“蝇”的意象象征了社会上的腐败和黑暗,“骆驼祥子”中的驴象征了社会中人的贫穷和无助,这些意象丰厚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形象魅力。

2、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野草》中的许多作品也使用了比喻手法。

例如,“伞”在小说《记忆》中被比作“废矿区里的野里花”,暗示了主人公命运多舛和无望的命运。

3、比拟手法比拟是一种类比修辞手法,通过相似比较,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例如,“荆轲和死士”比拟了主人公的命运和荆轲殉国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命运多舛和无奈的否定态度。

4、排比手法排比是一种针状排列的修辞手法,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紧张气氛和强烈的对比效果。

在小说《白光》中,主人公描述了街头上涌动的人群,采用了精巧的排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清晰鲜明。

5、反复手法反复是一种重复使用的修辞手法,能够让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在小说《故乡》中,主人公反复回忆童年生活,表现出对故乡的牵挂和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深刻而难以忘怀的情感色彩。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鲁迅的杂文,幽默、犀利、辛辣、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鲜明的特色,都与其运用讽刺的艺术密不可分。

讽刺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讽刺技巧娴熟的运用,使他的杂文达到了无人企及的最高峰,而他的讽刺艺术优势主要是通过夸张、反语、比喻、对比、仿词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下面试做赏析:1、夸张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将“死抱着文学不放的”第三种人,夸张地说是“恰如用自己的手拨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这种夸张把那些认为文学可以超越阶级的第三种人的不符合现实的思想展现出来,产生了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再如《偶战》中,为了批判国民党所谓的“正当舆论”,鲁迅用了绍兴地区一个名叫“群玉班”的戏班,名不符实,演戏没人看的夸张的歌谣将国民党不得人心讽刺得体无完肤。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连忙关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通过夸张把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国民性”弱点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予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2、反语反语又叫“倒反”、“反说”或“反辞”等,即“说反话”,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带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常用于表达愤怒和憎恨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经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譬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运用的“文明人”、“伟绩”和“武功”都是反语。

把帝国主义者称呼为“文明人”,既揭露出帝国主义者创造杀人武器,又批判了军阀独裁用帝国主义枪炮杀害女学生的罪行。

简析《祝福》中的修辞艺术

简析《祝福》中的修辞艺术

简析《祝福》中的修辞艺术摘要:小说阅读一直是高中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从1950年进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此后,不管课程改革如何进行,《祝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

对于《祝福》需要理解和把握的方面很多,本文試图对《祝福》中主要的修辞艺术进行分析,大概分为三种:对比、比喻、反复。

通过这三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对《祝福》吃人的主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祝福;对比;比喻;反复鲁迅的文章历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被选入高中教材的这篇《祝福》作为文学经典,不仅在思想内容上真实地、具体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而且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手法上也是非同反响、匠心独运的。

其中修辞手法堪称一绝,小说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对吃人的主题进行深刻地剖析。

一、对比为了充分表达作品的内容,鲁迅先生运用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加以联系和互相比较,使“真、善、美”和“假、丑、恶”形成鲜明对照。

这样写,既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又表达了鲜明的爱憎感情,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1)环境与环境的对比环境是人物赖以生存活动的场景,小说一开始便营造一种热闹的年的氛围,那“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的闪光”,那“一声钝响的送灶的爆竹”,那“震耳的大音”,那“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的村镇,无不证明着鲁镇热闹欢腾的新年气象。

而就在这样一个喜气洋洋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这与那欢乐的景象相比较,含着多少凄清阴冷,多少悲凉与死寂。

(2)人物之间的对比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生活、揭示主题。

人物关系无疑是展示主题的纽带。

《祝福》中的人物虽不多,却有着鲜明得出对比,这使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更加突出。

①不同人物的对比祥林嫂与柳妈形成鲜明对比。

论鲁迅小说的非常规修辞艺术

论鲁迅小说的非常规修辞艺术
说发展的新时代。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非常重视修辞,并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生活。他的小说中,抒情与讽刺常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细腻的情景描绘和人物形象对比,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例如,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回忆引出的少年闰土形象与后文中愚昧麻木的中年闰土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既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又讽刺了社会变迁对人性的摧残。这种抒情与讽刺的结合,使得鲁迅的小说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鲁迅还善于运用独创的辞格、凝练的短句以及精湛的语言变异艺术,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小说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

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

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其文学创作中运用了许多有效的修辞手法。

以下是对鲁迅修辞手法的简要介绍:
1. 强调法:鲁迅在短篇小说《故乡》中,利用强调法来表达乡愁的情绪,强调故乡的清新:“彩色的风景把故乡围绕,如同一顶绿色的帐篷;一片绿树中穿出一抹蓝天,如同一张蓝色的眼帘.....”这种强调法使故乡的景象栩栩如生,和芸芸众生一起浮现在眼前,这样的特定细节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

2. 拟人法: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也使用了拟人法,将外界的事物拟人化,使之变得生动而具有人性,将桌子拟人化为“桌子抚摸着自己的胸怀,维护着它的义务”,将粮食拟人化为“以粮食的沉默而痛苦的形象表示了自己的孤独”。

3. 比喻法:在《故乡》中,鲁迅精巧地使用了比喻法,以展现出小镇慢悠悠的春风:“地上是一幅和睦无奈的绿画,轻轻地招呼着渴望把人们叫醒的春风.....”这里用春风比喻人们沉睡的慵懒,而绿画则比喻小镇恬静的状态,表现出鲁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4. 对比法:《赶牛》中,鲁迅利用对比法来表现间接的政治观点,
将流浪的牛比作贫穷的农民:“牛一头流浪,人一家受寒。

”这里的对比,表达出牛受到的伤害与农民的贫穷,对当时政治压迫与社会不公做出了明
确的指责。

5. 直接引语法:《赶牛》中使用了直接引语技巧:““小兄弟,你把
牛打叫死,怎么连头都不给!””这里用小女孩的话语,来强烈地揭露他
人拒绝给牛头的残忍和无情,把颇具讽刺意味的论调融进情节,也是反映
当时混乱和无情的社会现实。

以上就是鲁迅修辞手法的简要介绍,用这些修辞手法,鲁迅将创作的
内容和功能有机融合,以达到充满张力和节奏感的效果,展现着他的文学
魅力。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呐喊》是必修课程之一,学生不仅需要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还需要熟练掌握其中的语言表现手法及其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呐喊》中的重点知识点。

一、修辞手法《呐喊》中的修辞手法大量应用,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效果。

其中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

1.比喻:比喻是以一件事物来说明另一件事物,这种说明常常带有感情色彩。

《呐喊》中的比喻出现频率较高,如“鱼贩子般的跃动”、“被人压在尘埃里的大蒜”等。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了人的特性,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呐喊》中的拟人出现不少,如“那凶悍的荒草一把拍过来”、“恶黄的阳光兀自干巴巴地照着”。

3.夸张:夸张是为了表现讽刺、滑稽、夸张等方面而采用的修辞手法。

《呐喊》中的夸张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大地已经釉了”、“一夜风雪间铁轨变成了波浪形”等。

4.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使得原文表述更加简洁明了。

《呐喊》中的借代运用得恰到好处,如“眼前几只尘土飞扬的老乌鸦”、“几个孩子在院内的小砖屋里毛茸茸地玩着”。

二、字音、字形、字义在《呐喊》中,鲁迅先生对字音、字形和字义的运用相当独特,这不仅为小说增色添彩,更为我们理解鲁迅先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字表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字音:在《呐喊》中,鲁迅先生对字音的运用非常灵活,如“侍婢”变成了“世袜”,“葫芦娃”变成了“糊涂娃”,这些都是为了强化表达效果,使得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和氛围。

2.字形:在《呐喊》中,鲁迅先生的字形运用也十分奇特,如“街”变成了“街狗”,“他”变成了“牠”,这种变形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更为阐释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字义:《呐喊》中的字义也是鲁迅先生具有特色的地方。

比如“蠢蠢欲动”中的“蠢蠢”不是原来的形容词用法,而变成了副词的用法,更为丰富了语言表现手法,使得小说更具有鲁迅先生的“味道”。

浅析鲁迅作品中修辞的润饰功能

浅析鲁迅作品中修辞的润饰功能
平 日我们 说话 、 写文 章时 , 了能 较好地 为 表达 自己的思想 感情 , 应特 定 的语言 环境 , 适
了对长 妈妈 的全 部情 思 , 寄托 自己对 善 良、 真
诚 的阿 长 的衷 心 祝愿 。 “ 白” 飞 是作 者故 意 录
必须得 讲究 语 言表 达 的技 巧 。 么 , 用哪些 那 运
《 山海 经 》 部 什 么样 的书 , 她 却 把少 爷 渴 是 但
慕 书一事 默默记 在 心里 ,认 真地 去办 ,而把
“ 山海 经 ” 叫 作 “ 哼 经 ” 误 三 。这 里 妙 用 了“ 飞
白” 的修辞, 明知是读错的 , 却故意效仿来用,
非 常诙 谐 而 富有情趣 ,有 声 有色地 描绘 出 了

反 语修 辞

批 驳 和揭露 。他 信 力” “ 是根 据 上文 “ 自信 力 ” ,




文 章深 厚 的思想 内涵 , 使欣 赏者 获得 一种 “ 言
有 尽而 意无 穷” 的审美 感受 和更 深刻 的体 会 。
三 、 于是有人 慨叹 日 :中 国人 失掉 自信 “
移 到 视 觉感 觉 到 的 “ 丝 ” “ ” 形 象 地 描 一 和 细 , 绘 出母 亲们 上坟 时 凄惨悲 凉 的哭声 。这哭 声 是 革命 者 的悲哀 , 愚昧 无知 群众 的悲 哀 。 是 通 感 修辞 的运 用 , 使文 章语 言形 象具 体 , 蕴涵 着
况也很 不如 意… … ” 故 乡》 — 跳 脱修 辞 《 —
辞 艺术 运用 的大 家 , 的一 篇篇 脍 炙人 口 、 他 震 撼 心灵 的作 品 , 是精 于雕 琢 , 都 工于修 辞 的杰 作。 下面 结合 鲁迅 作 品 中几 种修 辞 的运用 , 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中课本中鲁迅小说的修辞艺术
作者:王丹荣
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05期
摘要:鲁迅小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已为数不多,但是先生小说的语言艺术值得师生探讨。

《祥林嫂》、《阿Q正传》和《祝福》这仅存的三篇小说在词语锤炼、句式选用、修辞格使用上具有创新意识。

修辞艺术的分析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鲁迅小说;词语锤炼;句式;修辞格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290-02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祥林嫂》、《阿Q正传》和《祝福》。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一贯重视修辞,他认为不修辞就不能达意,不讲究语言表达技巧,作品就‘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

’①笔者以语言为切入点,从修辞角度对高中教材中鲁迅小说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修辞特色
词语锤炼、句式选择需要作者富于创新精神。

鲁迅先生是词语锤炼、句式选用的表达高手。

(一)词语精心锤炼与短句巧妙结合
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中不仅重视“炼字”,而且重视“炼句”,尤其是短句的使用。

短句每句的词语较少,而一段文字中的停顿较多,所以运用短句和词语锤炼巧妙结合。

1.倒装式短句与动词的精心选用
(1)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祝福》)
例(1)中精心选用动词“扫”、“洗”、“杀”、“宰”、“煮”等一系列表示烹饪的动作、行为的词,同时将“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短句,置于“担当”的前面,投射出祥林嫂的劳动是多么繁重。

2.省略式短句与同义词语的选用
鲁迅小说的人物对话大多采用省略式短句,同时根据语境精心选用同义词语,借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词语的同义关系,既指词汇学里同义词之间的关系,又指在词汇学里本不同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临时用来同指某一对象的几个词之间的关系。

”②
(2)……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祝福》)
对于祥林嫂的离开人世,三个人的对话均采用省略主语的短句。

同一种意义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谬种”、“老了”、“死了”,这三个词其实分别反映了三个人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性差异等。

(二)恰当选用的方言词、外来词和专门术语
1.方言词语
例如,《阿Q正传》中的“老鹰不食窝下食”,“兜搭”,“肚里一轮”;《祝福》里的“眼珠间或一轮”,“回头人”;《药》中的“拗开”,“乖角儿”,等等,这些都是方言,是从人民群众口语中熔炼成的,不但读起来生动活泼、意味深长,而且使人物的话语和姿态显出地方色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2.外来词和专业术语
《药》中的“移植”,《阿Q正传》中的“保险灯”,等等,就是一些外来词。

(3)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喜欢玩笑他。

(《阿Q正传》)
例子中的“主义”原本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或“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是一个专业术语。

文中的“怒目”显然是既谈不上什么“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更数不上什么“制度”、“体系”,鲁迅冠之以“主义”,这一专业词语的妙用,便将阿Q妄自尊大的劣根性表现了出来。

(三)常式辞格与冷僻辞格的巧妙结合
1.常式辞格的运用
例如,比喻,象征,借代、反复等。

(4)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药》)
(5)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药》)
例(5)中运用比喻,把小栓“痨病”已入膏肓用一个“八”字描写,突出展现出了小栓的骨瘦如柴、病势严重,将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在了一起。

例(6)中夏瑜坟上不知有谁放置了“一圈红白的花”,这个花环象征着人民中间还有人记着这位为国捐躯的烈士,革命者的血并没有白流。

2.冷僻辞格运用
第一,异呼
异呼是出于表达需要,改变对人物的称呼,或运用几个不同的称谓称呼某一人物。

这种修辞手法以称谓的变异性和多样性为基础,表现性格特征,反映心理变化,语言委婉含蓄。

(6)“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阿Q正传》)
这里运用了“异呼”这种修辞手法,秀才在赵太爷两次称呼“老Q”却未引起阿Q注意的情况下,“只得直呼其名了”,这一直呼不同于以往的轻蔑,而是秀才急于引起阿Q的注意,并想与之攀谈的迫切心理的反映;赵白眼称呼“阿……Q哥”,看似很滑稽,但这滑稽却透着真实,形象地表现出了这个封建地主的代表人物试图探听革命党口风而决定自己行动的投机心理。

第二,矛盾
用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来形容一件事物,这就是矛盾修辞手法。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产生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7)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阿Q正传》)
“又钝又锋利”中的“钝”指看客们对阿Q这些下层人民任人宰杀的命运毫无同情心,毫无感悟;“锋利”描写看客们盯着垂死的阿Q并从中寻求精神刺激的猎奇眼光。

“又钝又锋利”这矛盾修辞意蕴深广。

第三,精细
所谓精细,是指数字运用中本来可以模糊的地方,作者却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十分精确的数字来表达。

数字本来抽象、枯燥、平淡、乏味,但寻常的数字一经进入文学语言的艺术天地,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8)“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

”(《祝福》)
详细列出工钱的数目,既表现了祥林嫂勤劳节俭的品德,也在不动声色地谴责了祥林嫂的婆家对她的刻薄残忍,控诉了封建父权的罪恶。

三、探究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修辞特色的意义
(一)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时,如果还局限于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八股式的教学模式,那么对语言的赏析所给予的关注还远不够。

结果是,教师在对鲁迅先生的小说进行教学时,要么对行文的逻辑结构作理性分析,要么按教案上的条条框框和课后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结果是:学生对鲁迅作品似懂非懂。

事实上,语言是思想表达的物质外壳,读懂作者的语言才能解读文本内涵的根本,在教学重难点的分配上,加强对语言品读的比重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对鲁迅先生小说的教学。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词语的精心选择、特殊的短句以及修辞格表达方式,我们在上文中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些都是解读鲁迅小说的关键。

(二)对解读鲁迅小说内容、思想主旨的意义
鲁迅的小说可谓“文质兼美”,然而在不少人眼中,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

现在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作品视为畏途,时下中学校园流传着一句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从内容上看、表面之意一般都能读懂,但背后却有更内在、更深刻的隐秘,而这些隐秘,主要是通过形式、技巧暗示给读者的。

所以呢,要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就必须以对这些形式、技巧的解读为跳板。

解读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个跳板是修辞,很有必要从语言的修辞艺术着手来品读其文本。

在教师精心点拨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自行去阅读、品味、领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鲁迅小说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去品味小说的语言魅力,通过语言来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乃至主旨。

(三)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说一个人口才好,文笔好,这两个“好”字均与此人对修辞方法的使用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学习修辞就是一条重要而必须的途径。

这其中就涉及词语的锤炼,如对一些新鲜创新、灵活多样的词语的使用,如擦边球、家庭妇男、妻管严等等;涉及炼句,涉及诸多修辞格的使用,如比喻、象征、借代、反复等等。

英国作家约瑟·艾迪生曾经说过:“假如把人们头脑里的想法敞开,我们会发现聪明人和笨人的思想几乎毫无差别,差别仅仅在于聪明人知道如何精心挑选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和别人交谈……而笨人则毫不在乎地让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

”①所以,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加强修辞艺术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明军.中学鲁迅小说教学杂谈[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1).
[2]施军.论鲁迅小说象征化创作[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李丹.鲁迅小说讽刺艺术之研究[J].科技信息,2008,(12).
[4]矫健鹰.浅谈鲁迅小说语言的博采众长[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周丽萍.论鲁迅小说的言语反讽艺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