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合集下载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蔡长友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来到会场的,我想很多都是专家,都是咱们中医界比较资深的有经验的医师。

我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非常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人的学**是终身制的,我也把我每次的讲座都当成一次历练,当成一次学**。

所以今天就把我们蔡氏经方对六经辨证一些理解、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进行交流。

蔡氏经方近几年来被一些人关注,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理论有多神奇、有多深奥。

有一些弟子跟我谈心,我收集到了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他有什么信息,反馈到我这里我会做一个综合考虑:我们蔡氏经方学术哪些值得提倡,哪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有些弟子跟我讲,他说蔡氏经方有三点:第一是好学;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好复制。

我觉得这个概括得比较好,我们讲中医学,它浩如烟海,源流众多,分支也众多。

那么学**中医,你要是选择不当,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初学者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讲,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他也是一个积累。

就怕什么?就怕你走了弯路回不来,这就麻烦了。

因为我们中医流派异彩纷呈,怕你花了大量精力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蔡氏经方多年来秉承了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始终不改,医圣老祖先他留下的这些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所以我觉得六经辨证,医圣这个《伤寒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和挖掘的东西。

有一些初学者找不到感觉,学中医学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信心了,结果打算改行了,那他如果有幸接触到我们蔡氏经方,他如果说能学得进去,能用好,就会重新找回自信,觉得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来为人看病,觉得这些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学,简单地用,而且又不失正道。

我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个中医学里面你学好六经辨证,我们讲是大病小病一样看。

我们蔡氏有一个口号:学好六经辨证,癌症就当感冒看。

其实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一些同仁会觉得,看感冒和看癌证的思路能一样吗?实践中它会告诉你,它会给你答案。

《伤寒论》临证次第思想浅析

《伤寒论》临证次第思想浅析

握疾病的证候层次 ,才能作 出相应的治疗 。
2 法 之次 第
法 ,即法 则 ,是 指导 治 疗 的原则 和方 法 。柯 琴 有 言 :
“ 当知 仲景 治法 ,悉本 <内经 >一 …- 其 于表虚里 实 ,表热里 寒 ,发表和表 ,攻里救 里 ,病 有浅 深 ,治有 次第 ,方有 轻 重。 ” 指出并 肯定了仲景在 治法上是 很注 重次第 的 ,其临
2 . 1 先表后里
1 理之次第 。即六经次 第
一般情况下 ,外 邪触犯太 阳,然后 由表入 里 ,据 《 素问 ・ 标本病传论》先病 为本 , 后病为标 的理论 ,
则 当先治其 表 ,后治其 里 。尤其 是在 表里 同病 ,里为 实证
伤寒致病是一个 有规 律可循 的发 展变 化过程 ,它体 现 在 六经的传 变 上 ,而六经 的传 变是 有次第 的 。原 文第 4条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1 f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 3 5・
其人躁 烦者 ,此为阳去人 阴故 也 。 ”2 7 0条 “ 伤寒 三 日,三
阳为尽 ,三阴 当受邪 ,其 人反能 食而 不呕 ,此 为 三阴 不受 邪也 。 ”虽然这几个条文 的精神核心是重在讲 传经与否 主要 以脉证 为依据 ,而 不是 以 日数 为断 ,但 一方 面也 揭示 了六 经传变是有 次第 的。正如明代医家方有执所言 :“ 一 日二 日 三四五六 日者 ,尤言第一 第二第 三 四五六 之次 序也 。 ” … 清 末 名医郑钦 安亦言 : “ 若 三阳之外 邪不解 ,则必传 于三 阴。

六经辨证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六经辨证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六经辨证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石凯峰;张宁;毛森【摘要】《伤寒论》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之祖,适用范围之广,本文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探析肾脏病的传变过程,及六经辨证方法在肾脏病中的辨证思路和具体应用,初步掌握肾脏病的六经辨证论治方法.%Six-meridia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of Shanghan Lun is the progenitor of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sys -tem,and it is broadly applied in clinical treatmen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kidney disease on the basis of six -meridian differentiation method, as well as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six-meridian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kidney disease.This article will help TCM practitioners to have a preliminary master of six-meridia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kidney disease.【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8(013)002【总页数】4页(P496-498,503)【关键词】六经辨证;肾脏病;辨证论治【作者】石凯峰;张宁;毛森【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10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1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经典著作。

清代医家柯琴学术思想揽要_贺学林

清代医家柯琴学术思想揽要_贺学林

清代医家柯琴学术思想揽要贺学林1,李剑平2(1.上海中医药大学98级博士生,上海200032;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浙江杭州310006)摘要:柯琴学术思想主要观点是,以方类证,方不拘经;以地理兵法,明六经之义;六经为百病立法;六经病可/合0与/并0;六经病阴阳总纲论;5伤寒论6法中有法,方外有方。

在于明六经之来路而见病知源,明病机,测进退,知常达变,治中喻防。

同时阐发六经意义,为六经分证的应用,开阔思路,后人以六经治杂病,多因之而受启发。

关键词:柯琴;六经辨证;5伤寒论6;学术思想;探讨中图分类号:R22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76(2001)01-0018-03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今余姚市)人。

生于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清雍正13年(1735年)卒。

博文好学,工诗文,科场失意,乃焚书弃举,矢志医道,专研5内经6、5伤寒论6,卓然有成,著有5伤寒来苏集6。

柯氏曾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

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0,足见其治学之严谨。

正因如此,叶天士赞之曰:/独开生面0、/透彻详明0、/精而不乱0。

兹将柯氏的理论与临床的主要观点分述如下:1以方类证,方不拘经柯氏有感于5伤寒论6年代久远,经诸家编次,更有多次变乱,早已非仲景之原貌,期间难免会有错简脱落、断章取义之处,以致彼此矛盾,黑白不辨,令学者无所适从。

他反对方有执、喻喜言的/三百九十七法之说0,认为此说既无补于先贤,又无功于后学。

他不同意/三纲鼎立0之说,认为那是埋没仲景心法。

他更反对那种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的保守观点。

他认为对于5伤寒论6应该/凝神定志,慧眼静观,逐条细勘,逐句研审0,方能把握仲景学说之精华,以合临证之实用。

柯氏从仲景有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等悟出:将5伤寒论6的条文以六经分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脉证,再从六经脉证里列出本经的纲领性条文作为总纲,最后以方类证,分别集中该汤证的相关条文,并加以讨论和发挥。

《伤寒论》述要-2171-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伤寒论》述要-2171-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171-《伤寒论》述要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伤寒论》作者简介及成书
1、《伤寒论》成书于约公元()年
A、204
B、205[正确答案]
C、206
D、207
2、《伤寒论》的六经分证方法来源于()
A、《素问.病能论》
B、《素问.疟论》
C、《素问.风论》
D、《素问.热论》[正确答案]
3、少阳病的症状主要包括
A、头项强痛而恶寒
B、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
C、脉微细,欲寐
D、口苦咽干目眩[正确答案]
4、)在中医学中占重要学术地位,被誉为“经典临床学”、“医方之祖”“医门之圣书”
A、《温病学》
B、《伤寒论》[正确答案]
C、(脉经》
D、《针灸甲乙经》
5、《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七家,()卷,经方11家()卷
A、274,216
B、216,274[正确答案]
C、214,276
D、276,214。

中医:柯琴对《伤寒论》注解的新理论有哪些?

中医:柯琴对《伤寒论》注解的新理论有哪些?

中医:柯琴对《伤寒论》注解的新理论有哪些?现代医家在研究古人对《伤寒论》的注解中,有一本书的参考价值很有特点,书中的见解标新立异,可以在读完经典注解后,读一读这本《伤寒来苏集》。

此书是清代医家柯琴研究《伤寒论》的专著,其学术观点总结有以下四方面,罗列如下:柯氏认为《伤寒论》一书,虽经叔和编次,但离仲景面目并不甚远,经方有执、喻嘉言更订以后,距仲景之旨更加遥远。

因此他对所谓“三百九十七法”,“三纲鼎立”均持异议。

他看到仲景书中有“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等辞”从而悟出仲景以突出辨证为其主导思想。

因此,柯氏研究《伤寒论》便采取“以证名篇,以方名证,各以类从,逐条诠释”的方法。

认为:这样“虽非仲景精次,或不失仲景心法耳”,如太阳篇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五苓散证、十枣汤证、陷胸汤证、泻心汤证、抵挡汤证、火逆证、痉暑湿证等十一类。

在桂枝汤证下,列桂枝汤脉证16条,桂枝汤坏证18条,桂枝疑似证1条,附方18首。

其它汤证类此。

这样柯氏突出了方证,以方类证,方在证存,掌握了方,也就掌握了证,颇合临床实用,很受后世学者欢迎。

柯氏认为《伤寒论》之六经不同于《素问·热论》之六经,并携“六经正义”以驳叔和之误。

他说:“夫一身之病,具受六经范围者,犹《周礼》分六官而百职举,司天分六气而万物成耳。

伤寒不过是六经中之一证,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

并指出《伤寒论》之六经范围极广,原为诸病而设,非专为伤寒一证而立。

他说:“《热论》之六经,专主经脉为病,但有表里之实热,并无表里之虚寒;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无可温可补之例。

仲景之六经是六区地而,所赅者广,里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温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故以伤寒杂病合为一书,而总名为《伤寒杂病论》。

所以,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不为经络所拘,弗为风寒划定也。

”柯氏认为六经既不是经络,又不专主伤寒,是六区地而,范围极为广泛。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经辩证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辨证二、《伤寒论》六经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三、伤寒六经诊断标准1、从太阳证诊断标准(1)恶寒或恶风发热;(2)头或头项僵痛,身痛关节痛;(3)身痒、颜面浮肿,脉浮。

2、从阳明证诊断标准(1)发热而不恶寒;(2)便干;(3)口干渴;(4)脉滑或数有力。

3,从少阳证诊断标准(1)口苦、咽干、目眩;(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4)脉弦。

4、从太阴证诊断标准(1)大便偏稀;(2)胃脘胀满或腹痛;(3)畏寒喜热、食不下,呕吐;(4)脉沉弱。

5、从少阴证诊断标准或问诊内容寒化证:(1)脉微细,但欲寐;(2)怕冷、四肢厥逆;(3)周身关节疼痛。

热化证:(1)心烦失眠;(2)口干渴;(3)舌红无苔;(4)脉沉细数。

6、从厥阴证诊断标准(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痛热;(4)饥饿但不想吃;(5)三阳之一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

四、伤寒六经问诊顺序与技巧在问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这几点是针对六经的证问的,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从太阳证逐一地往下问。

但又不可过分机械的从太阳来问,第一,从太阳证开始问(1)头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恶不恶寒。

第二,从阳明证开始问(1)吃的怎么样;(2)大便怎么样;(3)是一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

第三,从少阳证开始问(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呜不呜;(4)目昡不眩。

第四,从太阴证开始问(1)有没有想吐的意思;(2)有没有下泻的感觉;(3)有没有腹痛表现;(4)有没有饥又吃不下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摘要:《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名医柯琴先生所着。

所立“六经地面学说”为书中之明训,故世人皆知。

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乃着作中之隐旨,故世人少知。

今挖掘采摘,勒以成章,供研究歧黄之学,讨仲景之术者玩味。

首立纵横之旨,中叙各经表枢里横之三层,上中下之三部,尾后评叙纵横之意。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也。

为晚清名医,其着述如同其名:琴声雅,尤如阳春白雪;韵味足,似同诗风雅颂;象巅峰,为古今注疏家中上乘之高论。

是书又有醒世之能,使后人治伤寒,朱紫不混,鱼目不珍,故名之为《伤寒来苏集》。

通阅全书,我们可以看到柯氏是一位继承仲景遗志,发扬仲景学理论的楷模。

他除了创制“六经地面学说”,“六经兵法学说”之外,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之隐旨,尚未掘取。

余稍见此中微理,乃鼓念起笔,略陈管见,使先生高论,得以出潜离隐,使圣人学理,得以离照昌明。

六经纵横论柯琴先生应用纵横的方法把六经及六经中的每一经按着表、枢、里三个层次和上、中、下三个部位,并作以方测证的方法来对六经理论加以研究和阐述的又一学说。

虽然这种思潮还显得比较粗浅稚幼,理论上还在着缺陷与不足,但是它给我们在探讨仲景学说,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研究六经规律的过程中提供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使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朝着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纵深的层次方向发展。

在太阳方面发汗是横法。

麻黄解其表层,青龙利其枢层,桂枝发在里层。

利水是纵法,水在上焦,用青龙使其云兴雨施而下行。

水在中焦,用十枣汤“攻水邪尚留结于中”者。

水气在下焦,用桂枝去桂加苓术使其膀胱水去也。

进而究之,设大、小陷胸丸,以理上焦。

埋五种泻心之方来泻中焦。

下伏抵当汤、丸,桃核承气汤攻治下焦。

故“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

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高下,皆所以化太阳之气也。

……麻黄汗在皮肤(表)……桂枝汗在经络(里)……”。

“制小青龙以两解表里之邪,复立加减法,或然之证,此太阳枢机之证”。

“其治水有三法……水气在上焦,在上者,汗而发之,小青龙……是也,……水气在中焦,中满者,泻之于内,十枣汤是也,……水气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桂枝去桂加苓术是也”。

在阳明方面柯氏以心胸为表上,以胃为中枢,以腹部里下的划分方法。

从而,在论述阳明经方面,造成了纵横混谈,重纵轻横,重腑轻经的错误论点。

余曰:邪在表层,用葛根汤发之。

是方也,麻黄之药,桂枝小汤用以断前,使太阳邪气不得入阳明之地;设葛根以卫其阳明,抵太阳所传之邪于阳明门外。

此汤虽列于太阳经中,但实为阳明表层之剂。

正如清代医家吴谦在论及阳明表证病脉时所云:“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邪在枢层,则内外游溢。

外可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之表证。

内可见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之里候。

因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

若发汗则燥,心愦愦而谵语。

邪不在里,故不可下,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

邪已非寒,故不可烧针。

针之则心怵惕,烦燥不得眠。

汗、下、温针,在此所禁,惟有和之一法能解阳明枢证。

治之者,用栀子豉汤和之。

若夫栀子豉汤一方,为阳明和剂,是吾之管见。

为阳明吐剂,是众家大观。

是和方、是吐剂否余粗论与右:研栀子豉汤之方剂,在于究淡豆豉之药理。

知其造豉之工艺,才可评吐剂之邪说。

世人注此方,只知在栀子、豆豉中旋转,不知在青蒿、桑叶中深谈。

造豉者,先覆以青蒿,得少阳春生之气以升发之;后盖以桑叶,止少阴冬藏之气收藏之。

青蒿升发邪外出,桑叶入里药达内。

栀子色赤,入心而治烦。

黑豆色黑,入肾而除燥。

《别录》言豉,有除烦燥满闷之功。

《纲目》论豉,能解下气调中之能。

栀子豉汤之不吐,是栀子豉之不涌。

考历代本草,言豆豉无涌越之功。

察近代中药,设豆豉在解表药中,而瓜蒂散中用豉,是吐在瓜蒂不是吐在豆豉。

豆豉下气,是操纵瓜蒂不可过涌。

香豉调中是借谷气以护胃气。

豆豉有升降出入之功,栀子有表里皆通之能,因阳明表里皆热,故用栀子豉汤以和之。

阳明里层,是邪入经内,比葛根、栀豉又深一层。

故所现热、渴、汗出、脉洪之证,皆以“大”字冠之。

用白虎汤以清阳明之里热。

柯氏论白虎汤,是阳明中清之剂;论栀子豉汤,是阳明涌泄之和剂者非。

夫白虎清里,是清阳明之经里,非清阳明之胃里。

栀豉是和剂,乃调和阳明之枢剂,非为涌吐之表剂。

阳明纵法,是上越、中调、下夺,乃治阳明三大法门。

解其上焦用越法,用瓜蒂散吐之而愈。

清其中焦用调法,调胃承气汤治之而愈。

攻其下焦用夺法,大、小承气汤治之而愈。

柯氏指出:“胃府主谷,为阳明之里,三承气汤为阳明谷道之下药……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家实则二肠俱实矣;若三分之,则调胃承气,胃家之下药;小承气,小肠之下药;大承气,大肠下药”。

在少阳方面小柴胡汤即为六经枢层而设,又为少阳枢层而投。

故柴胡汤为少阳正宗之枢剂。

少阳表层,用柴胡加桂枝汤以治之;少阳里层,布柴胡加芒硝、加龙骨、是投少阳之里剂。

少阳枢层,用小柴胡汤和解而治之。

故柯氏在《六经正义》里说:“邪入少阳地位……轻者入腠里,重者入募原,尤重入脾胃。

小柴胡腠理之剂也;大柴胡募原之剂也,小建中、半夏泻心、黄芩、黄连四汤,少阳之脾剂也。

柴胡加芒硝加龙牡二方,少阳之胃剂也。

如太阳少阳有合、并病……用柴胡桂枝汤是两路分击之师也”。

少阳为游部,其气游行于三焦,一剂小柴胡汤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之病。

上焦可祛口苦、咽干、目眩、胸满烦、心烦悸、咳渴喜呕。

中焦可理腹满、胁下痞硬。

下焦可治妇人热入血室、小便不利。

故柯氏在他的〈〈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中指出:“小柴胡……实以理三焦之气,所以称枢机之剂。

如胸满、胸中烦、心烦、心下悸、咳、渴、喜呕是上焦之机也。

小便不利,是下焦失决渎之任也”。

在太阴方面表层借桂枝可解,里层转四逆而安,太阴枢层,是汗后腹胀满证,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之。

是方也,为柴胡汤加减之方。

去柴胡易厚朴,实为太阴所设之枢剂。

后人不知此理,妄说为脾虚之证,不知枢机之地,虚实互见。

故设厚朴之君,直入太阴之处,加半夏生姜,以祛其实,入人参甘草,以补其虚矣。

正如柯氏曰:“太阴为开,故太阴亦能中风。

则即有可汗症,若见四肢烦痛之表,而脉浮者,始可与桂枝汤发汗……下利清谷,是为中寒,当用四逆汤急救其里……汗而腹胀满,故更制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以解之”。

解之者,乃和解之义也。

太阴之为病,在上焦则腹满而吐,食不下。

在中焦,上下交乱,中州无主必胸中结硬。

在下焦,则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上、中、下三焦之疾,实为中焦失衡而成,故用理中丸加减而治之。

所以“太阴病,以吐利腹满为提纲,是遍及三焦矣。

然吐虽属上,而收腹满。

利虽属下,而由于腹满。

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

.在少阴方面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是为少阴表层而设。

不过,前者是表层峻剂,后者是表层缓剂。

“少阴制麻附细辛方,犹太阳之麻黄汤,是急汗之峻剂。

制麻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

阳经之中少阳为阳枢。

阴经之中,少阴为阴枢。

调阳经有小柴胡汤,和阴经有四逆散。

二方乃枢中之枢剂。

诚如《退思集类方歌注》云:“小柴胡汤,少阳枢机之剂也;四逆散,少阴枢机之剂也。

……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

此四逆散与小柴胡制方之义略同,特以枢有阴阳之异。

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

盖彼用黄芩泄肺热,恐土胜水也。

彼用人参补脾气,恐少阳之邪,传入于太阴也;此用芍药益肝阴,恐少阴之邪,传入于厥阴也。

而枢机之病,必以和解,故柴胡、甘草,在所不易矣”。

少阴里证,用附子汤为里加薪,是扶正以祛邪,“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

设四逆汤逼寒外出,是祛邪以扶正,此是“阴邪猖獗,真阴不归”所致。

邪入少阴,有寒化、热化之别。

寒在上焦,“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寒入中焦,借理中丸以温之。

寒在下焦,旱陆为患设桃花,水道得疾动真武。

热在上焦,咽痛生疮者,有甘草、桔梗、苦酒汤。

热在中焦,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热在下焦,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柯氏虽无明训,来苏隐旨以明。

在厥阴方面当归四逆汤是厥阴表证之方。

因“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

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

而寒热胜复,则映出阴阳之盛衰,邪正之进退,这便是厥阴枢证。

“从阴则先厥后热,从阳则先热后厥,或阳进而热多厥少,或阳退而热少厥多,或阴阳合而厥与热相应也”。

治之者,当神而明之,调其阴阳而愈。

厥阴里疾,便是下利,视其脉证,或用乌梅丸之酸收,或用白头翁之清燥。

“厥阴之地,相火游行之区也,其本气则为少火。

若风寒燥湿之邪一入其境,悉化为热,即是壮火。

其少火为一身之生机,而壮火为心腹之大患。

且其地面通达三焦,邪犯上焦,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消渴口烂,咽痛喉痹。

逼入中焦,即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饥不欲食,食即吐蛔。

移祸下焦,则热利下重,或便脓血,为害非浅,犹跋扈之师矣。

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犹总督内地之大帅也”。

六经纵横论系统是按着表、枢、里三层;上、中、下三部的三维思想来揭示出六经辨证论治的共性规律。

从纵横的角度出发,去探知邪在何经,疾在何层,病居何位,从而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使层次分明,部位准确。

它补充了六经辨证层次、部位的分辨不足,丰富了六经辨证的思想内容,发展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开创出一个六经辨证的崭新局面,并为实现新的(寒温统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