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乐 中国音乐赏析
2000年以来新民歌音乐特点和演唱探究

2000年以来新民歌音乐特点和演唱探究
2000年以来,新民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特点。
新民歌音乐在音乐风格上注重与传统音乐的结合。
这一特点体现在新民歌音乐的创作中常常融入传统音乐元素,如中国传统民间乐器、民歌元素和民族旋律等。
这样的结合使得新民歌音乐在保持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又具有了现代的时尚感和时代特色,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新民歌音乐的创作和演唱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新民歌音乐的歌词往往是对现实生活和情感状态的真实感受和反映,通过歌曲传递出了歌手的思考和态度。
新民歌音乐在风格上更为真实和朴实,能够与听众建立起心灵上的共鸣,让人们对生活有更真实的感悟和思考。
新民歌音乐在演唱艺术上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
新民歌音乐的演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技巧和模式,而是更加注重歌手个人的特色和个性的展示。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情感状态和歌曲的内涵进行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展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使得歌曲在演唱者的演绎下更富有感染力。
新民歌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当代社会和时代的背景。
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都对新民歌音乐的创作和演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民歌音乐的创作和演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了更加鲜明和鲜活的时代特色。
新民乐赏析

新民乐作品赏析能在国际舞台上让中国人挺起腰杆儿的,只有我们的民族音乐。
但传统的民乐缺乏通俗性,也就是说,传统的西方国家观众很难接受未经任何修饰的我国传统民乐。
其实只要我们按照西方的欣赏习惯稍加修改,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充分展现我国5000年的音乐精髓,那肯定还是能打动西方听众的。
比如,如果你让人去听越剧,恐怕大家还很难接受,但如果是听小提琴协奏《梁祝》,估计就有很多人能接受了。
可《梁祝》就是从越剧里变过来的啊。
毕竟这是属于严肃音乐范畴之内的音乐,比起流行音乐,这种东西还是很不吃香的。
怎么才能重新唤起大家对“民乐”这种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音乐的注意呢?怎么才能把民乐普及,迅速占领国内外音乐市场呢?那我们需要的就是新民乐运动。
新民乐是指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形成起来的民族管弦乐表演形式,以及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民族管弦乐。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并且积累下来很多为人民大众广泛欢迎的作品,新民乐是在90年代末期才广泛流行开的语汇。
它具有其本身较为确定的含义。
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现代的乐器、艺术手段来重新演绎原有的民乐经典作品,包括器乐、声乐等。
还有就是利用传统的乐器来演奏使用现当代作曲技巧创作的作品。
此类作品多抛弃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中对美与和谐的认识,追求所谓的色彩、印象、解构、超现实。
以寻求一种特殊的、不同于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两者的效果,是追求古典和现代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尝试。
目前所提到的新民乐以前者为主。
新民乐绝对不应该丧失民乐本来的味道,因为我国民乐的精髓就在其深邃的意境里。
新民乐绝对不是民乐独奏,再简单的加上个流行的伴奏,因为这样做只会把民乐推向更糟糕的深渊。
新民乐更不是简单的用民族乐器来演奏西洋曲目,因为在音乐领域我们不能再跟在别人后面了,我们要发明创造一种新的音乐。
概括的说,这种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
民乐的长处是意境深远、底韵丰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民族乐器音色有个性、容易识别。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新民乐是以中西方音乐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典音乐、民间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等不同音乐元素,融合而成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将中国传统的乐器和西方乐器相结合,以对称和谐的方式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新民乐不仅保留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特点,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表现手法,使得音乐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新民乐在演奏形式上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多以古典乐器为主,限制了音乐的表现力。
而新民乐在演奏形式上充分发挥了各个乐器的特色,扩大了音乐的音域和表现力,使得音乐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新民乐在音乐语言上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了创新。
新民乐吸纳了西方音乐元素,融入了和声、管弦乐队等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融合,新民乐创造了独特的音乐语言,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
新民乐在演出形式上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多以个别演奏为主,场合和音乐结构比较单一。
而新民乐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音乐交流,在演出时常常以乐团的形式呈现。
这种模式不仅培养了音乐家之间的良好合作习惯,更提高了音乐的整体效果和魅力。
新民乐在音乐创作上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新民乐作品的创作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要素,同时融入一定程度的西方音乐元素。
这样的音乐创作方式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更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和喜爱。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在演奏形式、音乐语言、演出形式和音乐创作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更加丰富多样,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更能吸引更多的人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摘要】中国传统音乐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新民乐的兴起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性,以及新民乐的兴起背景。
接着详细探讨了新民乐的定义与特点,演奏形式,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吸收与创新,传承方式,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分析了新民乐在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新民乐, 中国传统音乐, 传承, 兴起背景, 定义, 特点, 演奏形式, 吸收与创新, 传承方式, 发展意义, 地位, 现代化, 贡献, 启示1. 引言1.1 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性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种音乐形式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乐器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传统音乐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情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智慧和审美情趣的传承,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独特体验与表达。
传统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保护传统音乐、传承传统音乐,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传统音乐的珍贵性在于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使传统音乐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1.2 新民乐的兴起背景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音乐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传统音乐形式逐渐式微。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一些年轻音乐家开始尝试将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种新型音乐形式——新民乐。
新民乐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音乐界广泛涌现出了一批有着深厚音乐底蕴和西方音乐背景的音乐家。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是一种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西方音乐融合而成的音乐形式,具有强烈的中国元素和时代感。
它是中国音乐的一种新发展,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民乐在音乐的创作中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器乐、民间唱腔等,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音乐,使得传统音乐得到了新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例如,新民乐作曲家谭盾创作的《千手观音》就融合了传统的“千手观音”故事情节和西方管弦乐的演奏技巧,并将这个故事以音乐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扬。
其次,新民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演出形式,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和听众。
传统音乐虽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年轻人当中却逐渐流失和被遗忘。
而新民乐新颖、时尚的演出形式,使得年轻人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和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最后,新民乐还为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会和平台。
在海外演出中,新民乐能够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外国听众,让他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人民友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乐器、管弦乐队编制相结合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的出现
和发展,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民乐对中国民
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体现在乐曲创作方面。
新民乐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
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发展。
以前,中国民族音乐大多是以独奏、重奏等形式存在的,而新
民乐的出现,使得民族音乐能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与西方乐器结合,创作更加丰富
多彩的音乐作品。
新民乐还开拓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曲风和形式,使得传统音乐有了更新的
面貌,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色。
在新民乐的影响下,民族音乐创作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
关注,为中国音乐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民乐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继承,这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得到了更好的推动。
新民乐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学
习和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为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不仅在乐曲创作、演奏技术、演出形式等方面有所体现,还在推动年轻人学习传统音乐和扩大国际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民族音乐
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相信新民乐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在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民歌、戏曲、器乐等形式,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基石。
而在近现代,随着音乐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而新民乐作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转化和创新,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民乐是指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并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元素的一种音乐类型。
传统的民乐形式和演奏技巧在新民乐中仍保留,但是在其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现代音乐元素,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鲜活有趣。
新民乐的出现,一方面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
通过新民乐这一载体,传统音乐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从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新民乐的发展中,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演奏家也为其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比如著名音乐家郑可弼便是新民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传统乐器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他创作的《梅花三弄》等作品不仅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还让传统乐器更好地发扬光大,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而随着新民乐的不断发展,它也逐渐走向了更加国际化的方向。
许多新民乐作品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这不仅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促进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新民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重要发展形式,不仅推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带动了整个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它为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呈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中国音乐世界,也为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更加宽广的门。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古老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冲击,传统民族音乐曾一度陷入沉寂和衰落。
这不仅是因为现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薄,更是因为传统民族音乐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与当代社会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于是,如何让中国民族音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民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首先体现在对传统音乐的再创作和转化上。
传统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渊源深厚,包括了由各地区的特色曲调、节奏和乐器组成的音乐形式。
由于其表现形式和演奏方式与现代音乐接轨不足,使得传统民族音乐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障碍。
而新民乐的出现,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生机。
通过对传统音乐的改编和创新,新民乐将传统音乐的基本元素提炼并加以发挥,以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听众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再创作和转化,使得传统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的魅力,也为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找到了新的路径。
新民乐在乐器的运用和演奏方式上也有着独特的特点,这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新民乐演奏中,传统乐器和现代乐器的结合得以充分发挥,不仅拓展了传统乐器的表现空间,更是为现代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
二胡、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在新民乐中常常以独奏或合奏的方式出现,在与现代乐器的对话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种乐器的运用不仅弘扬了传统乐器的民族特色,更是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注入了新的血液。
新民乐表演中的演奏方式和技巧也更贴近现代音乐的要求,使得传统民族音乐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感。
新民乐通过现代化的演出形式和宣传方式,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民族音乐在推广传承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受众面窄、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
而新民乐以其现代化的演出形式和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使得传统民族音乐走出了国界,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民乐乐团”的几点思考——基于“女子十二乐坊”争论的综述摘要:随着“女子十二乐坊”在国内外的走红,以及由其为代表掀起的一场“新民乐”运动,使得“女子十二乐坊”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其新的演奏形式、作品风格、与传统民乐的关系等,也都受到了各方的评论。
下面,我们对相关的评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女子十二乐坊”有一个更深层面的了解。
关键词:女子十二乐坊,新民乐乐团,综述一、前言近一个时期,民族乐团“通俗化”、“时尚化”现象所构成的独特文化景观,随着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以及红罂粟女子打击乐团、彝人制造、冯晓泉、曾格格等多个民乐组合的先后出现而达到“高潮”。
这种现象被人喻为是对中国传统民乐的“颠覆”举措。
在音乐界引起了极大震动,争议颇多:时尚包装、多元素混合和接近西方流行音乐风格等“颠覆”传统民乐的理念和行为是真正开辟了一条中国民乐乐团的“自救之路”还是“昙花一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为此,笔者就“女子十二乐坊走红”的相关的评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女子十二乐坊”有一个更深层面的了解。
二、对“女子十二乐坊”是否属于“新民乐”范畴的争议汪海元在《如何辩证看待“女子十二乐坊”》一文中写道:“在权威性音乐著作《音乐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第893页中对‘民族器乐’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传统民族器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在这个概念界定中有三个方面的要素:演奏中使用的乐器、演奏中采取的演奏形式、演奏中作品的属性。
根据此‘三项基本原则’的标准,‘乐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器乐。
”[1]他根据“民族器乐”的概念界定,分别从乐器、演奏形式、作品属性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女子十二乐坊”不属于民乐范畴的结论,认为其不能被称为“新民乐”。
另外,还有一些二胡界的专家,对其被视为“新民乐”也表示不赞同。
如有的人说:“我也听过一些关于‘乐坊’的评论,经常有人说她们演奏的是‘新民乐’,对这点我不太赞同。
其实,她们的音乐及演奏形式跟民乐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了,如果说与民乐有关,那只是因为她们是在使用民族乐器演奏而已。
”[2]当然,也有人在文章中将“女子十二乐坊”视为“新民乐乐团”的代表:“新民乐的目的无外乎是振兴与发展中国民乐,在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现代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民乐形式,已逐渐成为新民乐的发展趋势,然而,引发新民乐热潮的源头,非‘女子十二乐坊’莫属。
”[3]以上关于“女子十二乐坊”能否被视为“新民乐”代表的评论,我认为否定者从“民族器乐”概念界定入手,与“女子十二乐坊”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其不属于“民族器乐”范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过于偏执。
而认为“女子十二乐坊”应被称为“新民乐”的一方,则并没有说清其为什么能被称为“新民乐”,其哪些方面符合“新民乐”的标准,因而显得太过空泛。
对于“女子十二乐坊”能否被称为“新民乐”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从“新民乐”的概念入手,了解什么叫“新民乐”,以及“新民乐”所具备的特征,以此来分析“女子十二乐坊”与“新民乐”的关系,最终才能得出其能否被称为“新民乐”的结论。
关于“新民乐”概念的内涵,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都离不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一问题:“新民乐,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基础,用现代理念、手段进行创作和演艺的音乐新形式,人们从其中可感受到现代音乐所带来的新鲜艺术感受。
”[4]这个定义如果细细追究起来,还是不严谨的。
但是要想给“新民乐”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因为,“新民乐”这一词最早的提出,本身就带有太大的随意性。
最早使用“新民乐”一词的是中央电视台《新民乐》栏目的策划人王康宏。
据王康宏称,他之所以想到“新民乐”一词,只是因为想要区别于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
“这既不是纯民乐,又不是流行音乐,当时作为栏目的名称,也想过叫‘新兴民乐’,后来想,反正就是一个栏目的名称,最后就想到了‘新民乐’这个名,作为栏目的名称打出来了。
”[5] 由此可见,“新民乐”这一名称在其产生之初并不具备理论概念的意义。
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为这种随意性的词汇来下一个定义。
我们应对“新民乐”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作一个简单的归纳:首先,“新民乐”的物化形态是我国本土所特有的,如演唱方面表现为以传统音乐为素材,演奏方面表现为使用中国的传统乐器;其次,“新民乐”借鉴了西方的理念和手法,包括演奏姿势、作曲技法、音乐风格等;再次,“新民乐”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动机,其作品的创作也是以大众的审美为标准。
“女子十二乐坊”显然具备了以上这些“新民乐”的特征,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其属于“新民乐”的范畴。
二、对“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与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争议(一)从演奏形式的创新能否被接受的角度,赞成或否定“女子十二乐坊”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其新的演奏形式,赞成其存在具有合理性的文章称:“十二乐坊的出现,是二胡演奏姿势和方式变化发展的结果,本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
”[6]否定其新的演奏形式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文章称:“人们渴望听到真正的音乐,渴望见到没有电声演绎的、中国民族音乐的本真面目。
如果一个吸引人的演出,其吸引人的元素,或者说演出的生命力却不是音乐的本身,那么这个演出就丧失了鲜活主体,如植物人一般,空有华丽的外壳,内核却慢慢枯萎。
”[7]二胡大师闵慧芬也毫不留情地批评“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形式:“艺术不是靠露肚脐眼的美女上阵,蹦蹦跳跳包装出来的。
站着进行民乐表演,在我国早已出现。
瞎子阿炳就曾经在街头站立卖艺,还有一些民乐表演艺术家们,在节庆活动上逛街游行时,边走边拉。
在这一点上,‘女子十二乐坊’丝毫谈不上创新;其次,美女上阵,前卫打扮,蹦跳,是对民乐创新很肤浅的理解,十二乐坊在海外有市场,但她们并不是高水平民乐的代表。
”[8]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梳理,我们发现,赞成的一方是站在了一个比较宽容的立场,对“女子十二乐坊”的创新演奏形式给予了支持,认为其不但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结果,而且还打破了传统民乐呆板的演奏模式,赋予了其热情的活力。
而否定的一方,则多来自传统民乐演奏家,他们站在对传统民乐保护的立场上,认为“女子十二乐坊”的这种创新形式是对传统民乐的亵渎,不能代表真正的民乐水平,真正吸引人的应该是音乐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包装。
(二)从能否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角度,赞成或否定“女子十二乐坊”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文章,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角度:1.从审美心理角度,认为“女子十二乐坊”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这些文章认为,“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心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从最初的对传统民乐的不熟悉,到对传统民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逐渐喜欢我们自己的音乐。
“传统民乐的表演形式已很难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当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流行民乐进入市场后,便拥有了广泛的欣赏群体,它让人耳目一新,为人们从感官到精神上,都得到了一种传统民乐难以企及的满足和享受。
”[9]2.从民乐创新角度,认为“女子十二乐坊”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新民乐的创新是对传统民乐的全新突破,她们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替代了正襟危坐、含蓄内敛的传统民乐演奏,拓展了中国民乐的欣赏群体。
”[10] 3.从音乐传播角度,认为“女子十二乐坊”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现在一些年轻人就是听了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之后喜欢上了本国音乐,产生了想要学习民族音乐的动机。
更进一步是让外国人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
”[11]认为“女子十二乐坊”不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还是多来自民乐演奏家。
二胡演奏家宋飞就认为,“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不但不能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且会让不了解传统音乐的人看过她们的演出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产生怀疑。
他认为:“这是用民族乐器表达的、在娱乐层面活跃的流行音乐,在我们现在异常多元的文化空间里,起到了娱乐身心的效果。
这和陶冶身心、净化心灵的有真正艺术价值的演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追求。
这种演出在探索、出新的同时,也相对抵消了中国民族音乐原有的情愫,会给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造成迷惑,他们搞不清楚真正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在哪里。
外国人如果认为这些皮毛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本身而和中国音乐产生审美距离,甚至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误解,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什么二胡、古筝、琵琶啊无非就是那样,而慢慢疏远它,那就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了。
”[12]除了民乐演奏家的否定之外,一些音乐工作者也对其能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提出了质疑:“‘女子十二乐坊’以我国传统音乐为依托,借鉴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作了很好的尝试。
但是,说它弘扬了中国的传统音乐,似乎夸赞过火。
就其性质而言,它只能是休闲音乐的性质;就其风格实质而言,它缺乏我国民族器乐淡雅的意境与深邃的艺术精神。
”[13]三、结语笔者认为,不管“女子十二乐坊”能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民乐的精髓,随着它在国外的走红,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上中国民乐,这是事实;而二胡等民族乐器在国外卖到脱销,这也是事实。
因此,应当说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推动民乐发展的作用。
关于“女子十二乐坊”这种创新形式的出现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这样才能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传统民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1]汪海元.如何辩证看待“女子十二乐坊”——兼于孙焕余文博二君商榷. 美与时代,2006(03)[2]来源于:女子十二乐坊官方网站/yfzx-show.asp/xuhao=227columnid=156[3]尹青珍.对新民乐“国际化”现象的思考.乐器,2005(04)[4][5]何晓兵.新民乐:传统民乐版.中国音乐,2003(01)[6]牛飒飒.我看女子十二乐坊.乐器,2007(02)[7][12] 陈晓红.“月映千江”色不同——二胡演奏家宋飞谈“女子十二乐坊”.艺术评论,2005(07)[8]资料来源:互联网:/20040920/n222132519.shtml[9][10]苏春敏.中国传统民乐发展走势的构想——由“女子十二乐坊”音乐现象引发的思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3)[11]裴雅勤.从音乐传播角度论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02)[13]于文博.话说“女子十二乐坊”.人民音乐,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