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音乐剧中的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分析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

分析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

分析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音乐剧表演是一种涵盖音乐、表演、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作品。

在音乐剧中,角色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经典的角色刻画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本文将分析音乐剧表演中角色塑造的几个方面。

一、服装和化妆音乐剧表演的服装和化妆都是构建角色形象的重要元素。

服装的颜色、款式、纹样等都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

比如,在音乐剧《猫》中,主角格林卡衣着朴素、色调单一,与其他角色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设计把格林卡塑造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物形象。

而在音乐剧《狮子王》中,服装和化妆则更多地反映了角色的动物本性,比如狮子的大鬃毛、斑马的条纹等。

二、音乐和配乐音乐和配乐也是音乐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塑造元素。

音乐可以反映人物的情感变化,配乐则更多地刻画了场景和氛围。

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山顶之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歌曲富有朝气、富有力量感,表现出主人公玛利亚的坚定和热情。

而在音乐剧《猫》中,“记忆”则是一首深情而缱绻的歌曲,唱出了流浪猫格林卡的悲痛和孤独。

三、动作和表演技巧音乐剧表演需要演员具备综合的表演技巧,包括演唱、舞蹈、演技等。

演员的动作和表演技巧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音乐剧《狮子王》中,舞蹈和表演技巧使得角色的动物特征更加鲜明,同时也表现出它们的情感变化。

在音乐剧《剪刀手爱德华》中,主角爱德华扭曲的身体和奇特的动作则表现了他的异类身份和内心痛苦。

综上所述,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有着多个方面。

服装和化妆可以反映角色的性格和社会地位;音乐和配乐则更多地表现情感和氛围;而动作和表演技巧则更贴近角色的内心世界。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元素,才能让音乐剧中的角色更加立体、更加深入人心。

山西民歌传承视野下山西歌剧发展的研究

山西民歌传承视野下山西歌剧发展的研究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山西民歌传承视野下山西歌剧发展的研究王雁然(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摘要】山西民族歌剧的发展重点在于解决山西民族歌剧的创作问题,把握山西民歌的风格演唱,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山西民族歌剧设立可行性的研究,不同于以往对中国歌剧发展历史的研究,重点在于从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的角度,从山西音乐的独特性着手,为我国地方民族歌剧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针对山西民歌的特色、人们对民歌的理解和人们易接受的民族艺术形式做了调查。

综合运用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问答从各个方面了解民族音乐发展情况。

在山西民族歌剧中使山西民歌得到实实在在的传唱与真真实实的传承。

【关键词】山西民歌;民族歌剧;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关于山西民歌研究现状(一)创作现状山西是中国文化脉络的脊梁,是中国历史的基点。

山西厚重的文化历史与文化遗迹都在诉说着华夏文明的绚丽多彩,古老的三晋大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保护,山西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大量的山西民歌、地方小戏、蒲剧梆子等传唱至今,更有黄河鼓手、叫声妹妹泪莫流等创作歌曲在不改变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深受民众的喜爱。

在这个浩瀚的民歌海洋里有着寥若晨星的两部歌剧舞台作品。

一首是1948年由战斗剧社集体创作并于1954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重新创作演出由山西的郭兰英先生主演的歌剧《刘胡兰》,另一首是根据赵树理先生的同名小说改变的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的“山药蛋派”作品——《小二黑结婚》,山西的本土民族歌剧成就又岂能止步于这一两部作品,新旧作品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若不推陈出新,作品会被遗忘,文化会被淹埋,更何谈传承与发展。

(二)传唱现状提到歌剧,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洋玩意儿,是欣赏不了的高端无趣音乐,只有专业的歌唱演员甚至歌剧演员感兴趣。

浅析音乐剧《蝶》的艺术创作——以《他究竟是谁》为例

浅析音乐剧《蝶》的艺术创作——以《他究竟是谁》为例

作者: 陈小芬[1];刘雪颖[1]
作者机构: [1]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45-4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2期
主题词: 音乐剧;艺术创作;人物塑造
摘要:音乐剧是将歌唱、舞蹈、表演、对白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20世纪初,音乐剧在欧洲萌芽,历经百余年的发展,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不少优秀的音乐剧剧目.其中三宝的原创音乐剧《蝶》是代表性剧目之一.笔者将以我国原创音乐剧《蝶》中唱段《他究竟是谁》为例,从舞台诠释、音乐呈现、表演刻画等方面,分别就时空转化、象征隐喻、器乐伴奏、声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浅谈音乐剧《蝶》的艺术创作.。

歌剧《游吟诗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以《火焰在燃烧》为例

歌剧《游吟诗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以《火焰在燃烧》为例
二、《火焰在燃烧》的人物性格与演唱处理 (一)《火焰在燃烧》的人物的戏剧性分析 在这部歌剧中,威尔第成功的塑造了阿苏切娜这一角色,运用 女中音宽厚浓郁的音色,把她的爱恨情仇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想为 母亲报仇,又想给曼里科母爱的关怀,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形象的 刻画出来,一直贯穿歌剧的始终。 《火焰在燃烧》是歌剧《游吟诗人》第二幕第一场中阿苏切 娜的第一首,是阿苏切娜主要唱段,也是她著名的咏叹调。这段咏 叹调是在一个吉普赛小屋中,围绕火焰的铁匠们在豪爽开朗的唱着 歌,在曼里科的询问下,阿苏切娜向曼里科哭诉的回忆母亲被卢纳 伯爵活活烧死的情景,透过她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燃烧 的火焰,爱看热闹的人群,刽子手凶恶的面貌,火苗快把母亲烧焦 了,眼神与语气中充满了仇恨…她浑身颤抖的回忆完这段往事,瘫
时候的经历。故事说的是原来老伯爵有两个孩子,他特别庞爱小儿 子加尔齐亚。一个清晨,一位吉普赛妇女谎称来给加尔齐亚占卜。 不久后,小儿子日渐消瘦,伯爵以为是吉普赛妇女对他施了巫术, 就把她活活烧死了,就在当天晚上小儿子也失踪了,大家认为是吉 普赛妇女的女儿所为。此后老伯爵在悲伤中度过晚年,临终前嘱咐 一定要找到加尔齐亚,可终未找到。莱奥诺拉心中倾慕着这位声音 美妙无比的游吟诗人曼里科,但是卢纳伯爵为莱奥诺拉所倾倒,当 他发现莱奥诺拉和曼里科约会时。为了不让自己喜欢的人,被曼里 科抢走,他决定找曼里科决斗。
40
◎ 声乐艺术解析
黄河之声 2019年第5期 总第530期
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技巧在广西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为例
刘畅瑞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摘 要:意大利美声唱法技巧在近现代被大范围的运用在中国声乐教育上,并使得中国声乐发展迅速,意大利声乐演 唱方法是一种很科学的发声方法。总体上是为了追求人们心中美的感受,要求的是一种自然的歌唱,而近现代开始 广西的声乐也不断受到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影响,从而进行唱法的革新,特别是近几年广西艺术学院引进了多位意大 利著名音乐学院的学成归国学子,这更大程度的改变了广西艺术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更加促进了广西艺术学院的 声乐发展。 关键词:意大利美声唱法;民族声乐专业;教学应用;广西艺术学院

火花点燃生命——浅析音乐剧《火花》

火花点燃生命——浅析音乐剧《火花》
从最初答应父亲为自己包办的婚姻到最终与妻子离婚从与好朋友争论共产主义革命到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从做学生接受新思想到成立共青团领导铁路工人运动高君宇的形象在这几个故事空间中逐渐树立起来他对待共产主义的态度越来越坚定他对爱情理想信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出来
戏剧众论
陈婧 :浅析音乐 剧 《 火花 》
烈 碰撞 中 ,为 了 “ 均分 宇宙 、人 人 平 等 ” 的理 想 ,毅 然
在 高 君 宇 为 革命 奋 斗 一 生 的 主线 外 , 《 火 花 》有 三 进 的 思想 ,奠 定 了他开 始 由单纯 的爱 国 向成熟 的思 考 国 条 与 主线融 合 、交 织 的情节 辅线 :
其 一 ,高君 宇 与石 评梅 的爱情 辅 线 。
排 的婚 姻 。为 了去 北 京求 学 ,他 只得 答 应 与素 未 蒙 面 的 妻 子结 婚 ,为 了追 求 自 己的理 想 ,最终 与 妻 子 离婚 。 但 参考 文献 : [ 1 】 试 论作 为 空 间叙 事 的主题 一 并置叙 事 Ⅱ ] _ 叙事 学 这 条 线 索 的深 层 含 义 却是 高 君 宇 所追 求 的新思 想 与 父 亲 的封 建 思 想 之 间 的矛 盾 。高 君 宇 在 考入 北 京 大 学后 ,进 研 究 , 2 0 1 0 ( 0 7 ) .
年轻 人 为实 现 自己的理想 奋发 向上 。
君宇 作 为 党 的创 始 人 、社 会 主义 青 年 团创 始人 之 一 的先 家前 途 的革命 者转 变 的基 础 。 《 火 花 》通 过叙 事 线 索 将 高君 宇 的一 生 展 现 出来 。 丰 富 了剧 情 ,矛 盾 冲 突 的 凸显更 表 现 了高 君 宇在 理 想难
现 出来 ,矛 盾冲 突的体 现凸显 了他为革命 理想奋斗一生的精神。

浅析音乐剧《星》中《轻轻推开一扇窗》的演唱分析

浅析音乐剧《星》中《轻轻推开一扇窗》的演唱分析

浅析音乐剧《星》中《轻轻推开一扇窗》的演唱分析音乐剧《星》是一部由杰瑞·赖昂和马特·阿尔伯特合作创作的音乐剧,讲述了一个现代化的灰姑娘故事。

剧中的歌曲《轻轻推开一扇窗》是一首由女主角演唱的歌曲,它描绘了女主角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力量的心路历程。

这首歌曲不仅在音乐上富有情感,而且在演唱上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首歌曲进行一份演唱分析,从声音、情感和表现力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曲在声音上的表现。

《轻轻推开一扇窗》是一首旋律柔美的歌曲,其音域较宽,从低沉的部分到高亢的部分都有所涉及。

在演唱中,演员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声音,将歌曲中的情感和表达完美地展现出来。

特别是在歌曲高潮部分,演员需要有着出色的音域和音准掌握能力,以及情感的发挥,才能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歌曲在情感上的表现。

《轻轻推开一扇窗》的歌词描述了女主角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力量的心路历程。

在演唱中,演员需要将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通过歌声表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在歌曲的表达上,要把握好情感的转折和递进,通过声音的细微变化和情感的传递,将观众带入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与她一同经历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音乐剧《星》中的歌曲《轻轻推开一扇窗》是一首富有情感的歌曲,在演唱上有着较高的要求。

为了将这首歌曲演绎得完美,演员不仅需要有着出色的声音、情感和表现力,还需要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中,将歌曲中的情感真实地呈现出来,与观众产生共鸣。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轻轻推开一扇窗》这首歌曲,以及音乐剧《星》中的精彩演唱。

歌剧《卡门》中的角色分析——永恒的卡门,超现实的传奇人物

歌剧《卡门》中的角色分析——永恒的卡门,超现实的传奇人物

音乐与舞蹈Music and dance115院学习作曲,他的后半生都是在塞纳河畔的小镇度过的,在那里他完成了他毕生的写作事业。

因此在他的戏剧配乐和歌剧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社会小人物,也让当时的法国歌剧艺术摆脱了浮华浅薄的印象。

他将恢宏的民族特色,大气磅礴富有表现力的交响乐以及法国固有的喜歌剧艺术手法表现的浑然一体,取得了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歌剧《卡门》中的女主人公名叫卡门,是个容貌迷人而性格泼辣的吉卜赛姑娘,她是一名卷烟厂女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军人唐•何塞相遇,后来卡门和同厂的女工打架见了血,原本被派去逮捕卡门的唐•何塞在卡门的引诱下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所吸引,不但放走了卡门,还与她坠入爱河。

唐•何塞因私放卡门失去了军职,为她抛弃了从前的情人米卡爱拉,为她殴打了自己的上司,为她加入走私犯的行列。

但好景不长,卡门又爱上了意气风发的斗牛士,唐•何塞哀求卡门回心转意无果,最终在斗牛取得胜利时,在人们欢呼雀跃时,他刺死了卡门。

一、亦正亦邪的“叛逆者”主人公卡门是个很有性格的女人,伴随着她的出场,一个轻佻狂放、带着点邪恶的吉卜赛女郎跃然台上。

她本是一家卷烟厂的女工,因为受到另一名女工的侮辱,她拔刀在那名女工脸上划了一个十字。

从她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彪悍的、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叛逆者”。

卡门的叛逆不仅表现在她泼辣的性格上,也表现在她加入走私犯行列。

她用自己的女性魅力,骗取军官的信任,她不择手段牟取利益,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她蔑视所有外界想要强加给她的束缚并奋起反抗。

即使是这样凶悍的她,也有善良正直的一面。

她愿意冒险帮助自己穷困的朋友,为他们两肋插刀,她也曾劝唐•何塞忘掉她,和旧日的女朋友回到家乡。

这也说明卡门对待感情是真挚的,她有颗火热而善良的心。

她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爱或不爱都能够勇敢表达。

她是个性格丰满的人,可这样的她却是与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和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的“恶人”,她注定无法融于那个时代。

中国音乐剧《蝶》的主要唱段与人物特征分析

中国音乐剧《蝶》的主要唱段与人物特征分析

中国音乐剧《蝶》的主要唱段与人物特征分析2005年中国音乐剧《蝶》由三宝作曲、关山编剧、李盾音乐制作而成。

2007年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次上演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随后多次前往欧美国家应邀巡演。

中国音乐剧要走向国际舞台必须在表演和创作上更上一层楼,这不仅是推动我国音乐剧事业的发展,也推进了我国音乐文化产业的进程。

音乐剧《蝶》就是一个创新成功的例子。

本文重点从音乐剧《蝶》的主要人物唱段进行分解剖析,研究其音乐创作及演唱者表演风格,找寻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对《蝶》更深入分析。

作者希望通过音乐剧《蝶》的分析,让人们去了解并喜爱音乐剧,对我国音乐剧给予支持和帮助。

本文主要采用音乐历史学、音乐文学、音乐分析学、音乐美学、声乐表演艺术等学科理论和实践成果,全面论述音乐剧《蝶》的主要唱段和人物特征,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推理分析法等,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唱特色及其人物塑造进行研究总结,找出其创新特点,对中国音乐剧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考。

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逐步对中国音乐剧《蝶》进行由浅入深的论述。

第一章主要是绪论部分,论述作者选题的由来以及中国音乐剧《蝶》的背景和意义,简单阐述国内外对音乐剧这个表演形式的研究现状,作者提出了个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内容。

第二章是中国音乐剧《蝶》的论述。

主要从音乐剧的简介、《蝶》的创作历程、剧情概述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挖掘曲作者三宝与编剧关山当时创作动机及艺术创新。

第三章从主要人物特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音乐剧《蝶》中不同角色形象表现,即:人物原型分析和人物音乐形象分析,从人物性格的刻画,再到人物特有的音乐体现,通过演唱和表演的形式来凸显人物的音乐形象及美学价值,深入对音乐剧《蝶》进行了更好的诠释。

第四章分析中国音乐剧《蝶》的音乐创作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化蝶”主题音乐贯穿全剧、同主音转调手法的运用、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相互融合、注重音乐与语言的结合,由浅入深了解音乐剧《蝶》的整体音乐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花》音乐剧中的人物分析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段富有火热激情的话语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上的几句话,她的爱人石评梅在他死后把它刻在了石碑上,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又响彻古城西安。

音乐剧《火花》是以我党早期革命者高君宇自述的视角,以“青春”和“理想”为主题,再现革命先驱短暂一生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

面对这个浮躁的时代,导演用前辈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告诉当代人如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信仰和理想。

高君宇,山西静乐人,原名高尚德,字锡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

和同时代的绝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他是个富有爱国热忱的理想主义者。

石评梅,山西平定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

从此,他们生命中的火花就此迸发。

从选题上看,创作团队创意选择了很高大上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浪漫执着的爱情为结合点。

作为一个历史剧,《火花》
很有现代感,尤其在音乐创作方面。

在富有现代感的音乐节奏中,娓娓道来着青春与理想的畅歌。

全剧贯穿了两大主线:一是关于理想。

“火花”意象作为重点,代表生命之火、青春之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汇聚成革命党组织。

二是关于情感。

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毁掉了青春,改变了命运。

通过事业线、情感线,表达出高君宇自身两个世界的区别。

两条线时而交汇、扭结和共振,时而分化、平行,可以说是互为表里、互为映衬和促进。

在音乐的衬托下,情节紧凑的表达出主人公的火热青春和远大抱负。

以历史事件为大背景,卷入每个人的命运,舞台艺术中人性关怀的深度与广度得以充分延展。

从舞台效果看,全剧从音乐设计到舞台布景都简洁而流畅。

导演还运用了蒙太奇手法,通过历史回顾和自述,几乎无缝转换时空和人物。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创作团队还大胆启用了火车道具,以达到视觉冲击和真实性的效果。

同时还充分顾及到了观影人群的多元性,以轻松欢快的音乐剧形式讲述了一段热情浪漫的历史故事。

从故事情节看,高君宇无疑是本剧的第一男主角,石评梅和李寒心是伴随着主人公人物形象发展的情感副线。

高君宇与父亲及李寒心的故事,高君宇与石评梅的故事,石评梅与好姐妹王书艺和卢静萍的故事,高君宇与同学和革命党人的故事,还有高父与车夫和长工的故事,都是高君宇通过自
述的手法串联起来的,所有人物跟着一一展现开来。

在我看来,这些故事的堆积都是为了烘托出本剧的女主角石评梅,她与高君宇有着一段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

看过《火花》,让我对石评梅产生了无限的想像,是什么让石评梅对高君宇死心塌地?生前二人有缘相识,却无缘相守,石评梅在高君宇死后经常对友人表明心迹的一句话就是:“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看到剧中的石评梅,让我联想到了同样富有积极向上、爱国热情的知识女青年,评剧《安娥》中的女主人公安娥。

她与石评梅一样都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且她和田汉还有了爱情的结晶。

两位才女都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和才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那个时代。

假如,我们把高君宇一个人的自述换成石评梅与高君宇交替自述,隔山表白,又会在剧中碰撞出怎样不一样的火花呢?
石评梅的父亲石铭,清末举人,其家庭为平定城内一个书香门第。

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

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

所以石评梅童年时代在父亲严正的教育下,就打下了国文根底,这为她以后从事文学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让石评梅与其他女孩子有着不同之处。

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后,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
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迈出这一步,对石评梅是思想和意志的考验。

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都会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

在父亲支持下,她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

从闭塞的娘子关内来到全国思想活跃的中心---北京,这对石评梅是一生中的重要转折。

民国时,虽然山西票号没落,但山西人走出去看世界的眼光反而更大了,太原出过洋、留过学的人也不在少数,去北京读书的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多,不单是男学生,女学生也颇能数出几个来。

不过,再开明的父母也不放心让年轻美丽的女儿独自远行。

夫妻俩四处打听,辗转委托,终于把女儿托付给一位曾经出过洋,现就读于北大的吴天放与女儿同行。

至此,石评梅开始了她的初恋。

这段恋情让石评梅痛彻心扉,发誓再不恋爱。

相比高君宇,石评梅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

曾经的恋人是有妇之夫,现实的残酷玷污了石评梅高尚、纯洁的心灵。

初恋受挫,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

加之当时“五四”退潮,使她在感情的痛苦中煎熬,在彷徨与进取中挣扎。

就在此时,她结识了高君宇。

从人物设定上看,我个人认为石评梅这个人物从情感上分析要比高君宇更加饱满,配合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更能从
内心深处挖掘出人物心灵的纠结和矛盾。

石评梅和高君宇是在同乡会上相识的,高君宇碰巧还是石评梅的父亲石鼎丞的学生。

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已有交谊。

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

石评梅多次听父亲夸奖过这个学生。

对高君宇而言,石评梅那时已是北京诗坛上颇有声名的女诗人了。

所以两个人初见之后都以“识荆”为喜,从此书信往来频繁,友情日深。

高君宇和石评梅经过几年的交往产生了极其真挚纯洁的感情。

后来,高君宇曾在红叶上题诗表白自己对石评梅的爱情,但是却遭到了石评梅的拒绝。

这说明初恋的挫折在石评梅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创伤和她对人生深重的疑虑。

一个内心火热,充满激情的文艺女青年,面对高君宇的爱慕和自己心灵的伤痛,那是怎样一种纠结的内心?这样一种细腻的情感变化,也唯有以女性视角更能表现出来。

为了证实自己对爱人的忠心,高君宇写出了“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的诗句。

虽然遭到了拒绝,高君宇依然痴心不改。

1924年,他在参加革命工作的间隙里回到家乡,与妻子离婚,终于获得了自由之身。

对于乡下的妻子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然而,这正是那一代人共同的痛苦。

无论是胡适对江冬秀忍耐一生,还是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有名无实,以及高君宇与妻子的一刀两断,他们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高君宇与妻子的离婚让石评梅深深自责,她说:“我现
在恨我自己,为什么去年不死,如今苦了自己,又陷溺了别人。

”不久,高君宇积劳成疾,突然病逝,年仅二十九岁。

石评梅惊悉高君宇告别人世的噩耗后,昏厥了几次。

在高君宇入殓时,她将自己的一帧照片作为陪葬。

石评梅倍感内疚,她悔恨自己的自私、懦弱和愚昧,辜负了高君宇的一片深情。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她又是世俗‘人言可畏’面前的弱者”.
高君宇走后,带走了石评梅所有的情感和希望。

石评梅常到高君宇墓地祭扫、忏悔。

她的案上供着高君宇的遗像,手上戴着他赠的象牙戒指,桌上堆满了他的遗稿。

她一面埋首整理高君宇的着述,结集出版;一面把自己对高君宇的爱、悔恨和自责诉诸文字。

1928年,京都才女石评梅因患脑膜炎病逝,她和高君宇病逝在同一医院、同一个病室,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刻。

最后用石评梅学生李健吾的悼言作结:“她自己是一位诗人,她的短短的一生,如诗人所咏,也只是首诗,一首充满了飘鸿的绝望底哀啼底佳章。

我们看见她的笑颜,煦悦与仁慈,测不透那浮面下所深隐底幽恨;我们遥见孤鸿的缥缈,高越与卓绝,却聆不见她声音外的声音。

”这样的一个痴情女子,用尽自己的余生来表达对爱人的忏悔,这样忠贞的情感唯有高君宇独有。

在精神至上的高石二人中,他们是何等的富有和满足。

高石之恋,
是一曲哀婉、凄恻的悲剧,是浩渺烟波情爱湖中的一株残荷。

对于现在的我们,是何等的羡慕和敬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