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
2、理解“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接纳、体谅、慈和、心肠”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
3、继续练习点画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品味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买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体会他们彼此的关爱,以及我对老人的思念与感谢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围绕着金钱这一话题学习了一枚金币,使我们懂了金钱是靠辛勤的劳动换取的。
散落的钞票让我们知道了在当今社会拾金不昧仍然是做人的美德。
今天我们在再一起来学习《减字键子里的铜钱》。
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的老人送给我两块烤山薯,我想给他毽子里的铜钱,他不要,这件事一直温暖这我。
】2.生字词检查栉风沐雨、辛苦、珍惜、风霜、浮现、接纳、体谅、慈和、心肠崭新、脊背、皱纹、商贩、撕开、热烘烘、佝偻三、品读理解1. 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为什么能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呢?【卖烤山薯的的老人送给我两块烤山薯,我想给他毽子里的铜钱,他不要,这件事一直温暖这我。
】2. 文中讲到老人几次送我烤山薯?〔2次〕默读课文标画老人两次给我烤山薯的句子。
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的。
批注自己的体会。
3.汇报交流。
〔1〕、谁来交流描写老人第一次给我小山薯的句子。
〔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老人很善良〕因为?〔老人没要我的钱。
〕还有谁再来谈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善良。
〔从笑呵呵可以看出老人给我时很快乐。
理解一声不响〕〔2〕指名读,指导朗读。
其实老人见我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子猜测我都没有钱,完全可以说:――可老人却一声不响,笑呵呵地白给了我一个小山薯,从一声不响、笑呵呵我们可以猜测老人心里会想什么?让我们齐读这段再次感受老人的善良。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毽子里的铜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绘的人物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毽子里的铜钱》。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中人物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毽子,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有哪些?(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体验文中人物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和友情。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毽子里的铜钱》。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毽子的作文。
2. 拓展作业:收集有关毽子的民间传说或趣闻,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思维品质。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收获,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毽子制作过程和相关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毽子制作过程和相关习俗。
(2)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毽子的了解和经验。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讨论与分享:(1)分组讨论课文中描述的毽子制作过程和相关习俗。
(2)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关于毽子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短文。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于毽子的认识和经历。
(2)结合调查结果,编写一篇关于毽子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学生在讨论、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1)学生在家读课文、巩固生字词的情况。
(2)学生写的关于毽子的短文质量。
3. 拓展作业:(1)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及心得体会。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毽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
2.掌握毽子的基本技术动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毽子表演。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二、教学内容
1.毽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毽子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3.毽子的基本技术动作:踢毽、踩毽、胯下毽、夹毽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毽子的起源和历史,并展示不同种类的毽子。
2.理论学习(15分钟)
学生通过听讲和课件展示,了解毽子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3.示范操作(10分钟)
教师示范毽子的基本技术动作,让学生观摩并学习。
4.分组练习(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基本技术动作,并进行合作练习,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5.巩固训练(15分钟)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再次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表演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进行毽子表演,展示所学技术动作,提高演练能力。
7.总结反思(5分钟)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老师总结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继续练习毽子技术。
四、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对毽子的兴趣和积极性。
2.检查学生掌握毽子基本技术动作的情况。
3.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毽子的了解更加深入,掌握了基本技术动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毽子文化进行更多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毽子里的铜钱》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毽子里的铜钱》是一篇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之前,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旨在抓住教学重点,突破理解难点。
学情分析: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基础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
班级共有学生18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占到近一半,而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约为5人,大部分学生处在阅读的初始水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平时大部分同学喜欢读书,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通过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十分有限,多数情况都是教师查找和学生共同交流。
教学目标:1、认读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课前去市场、集市上观察、接触小贩,尤其是卖东西的老人,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师:同学们,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接触观察了小贩、卖东西的老人,你对他们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些什么感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
1、自读课文,多种方式解决生字,读准字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检查自学情况1、小组内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四年级上册《毽子里的铜钱》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毽子里的铜钱》优秀教案四年级上册《毽子里的铜钱》优秀教案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以“金钱”为主题,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在《毽子里的铜钱》中作者追忆几十年前的一位烤山薯的老人不要毽子里的铜钱的一个故事,下面是其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9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及“我”对老人的怀念、感激之情,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铜钱引路,激发兴趣1、激趣引入。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铜钱1、检查预习,学生读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正确,朗读是否流利。
2、默读课文,快速思考全文到底讲了什么。
三、细读品味,感悟善良A、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呢?(CAI出示图片,思考题)自由读2-13自然段,把你感触深的地方勾出来,仔细体会;同桌交流。
B、汇报感受。
1、词句中,体会善良的老人。
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老人的大方、善良。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有感情朗读。
2、艰辛中,烘托老人的善良。
①从老人的样子体会艰辛:在文中找一找描写老人样子的词语。
仔细体会。
②从老人的话中体会艰辛:理解“栉风沐雨”的意思。
③从老人的动作中体会艰辛:“愣愣地望着……”④背景介绍体会艰辛:(CAI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过渡:生活如此艰辛的老人却(引读:老人一声不响,却……。
)他白给了我吃了一小小的烤山薯,后来又给我一个小山薯。
3、情境中,进一步凸显老人的善良。
(学习7、8自然段)①齐读7-8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②学生交流。
你又有了什么体会?③引导比较为什么第一次给的是“小小的山薯”,而这次给的却是“小山薯”?毽子里的铜钱对小女孩来说重要吗?④有感情朗读7、8自然段。
四、升华情感,懂得感恩1、正因如此,这位善良、纯朴的老人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
(引读最后一段)2、推荐琦君散文中的一段话。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

《毽子里的铜钱》教案《毽子里的铜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准备课前去市场、集市上观察、接触小贩,尤其是卖东西的老人,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师:同学们,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接触观察了小贩、卖东西的老人,你对他们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些什么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型;2、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感知感受老人形象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呢?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
学生读相关的语句。
老人为什么会连一个铜板也那么在乎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
)(2)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
主要抓住以下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A、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抓住关键词“一声不响”“笑呵呵”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指导学生朗读。
)B、老人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抓住“半天才明白”“永远不会忘记”,引导学生体会,再指导学生朗读。
)(四)品味赏读,积累背诵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毽子里的铜钱》小学阅读教案分享

本文将会分享一篇小学阅读教案,教材是《毽子里的铜钱》,该教案适合3-4年级的学生阅读。
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大意。
了解内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感知文本情感,激发情感共鸣。
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明白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掌握情感素养。
3.训练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二、课前准备对小说有所了解,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一个大致的评估,让他们阅读小说前能够明确自己的任务。
三、学习步骤1.导入新知在课前,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故事的视频或者展示故事中的照片,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想象小说的情节,并激发他们对小说的好奇心。
2.深度阅读展示小说封面图片,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
注意随时抽查一些学生的阅读状况。
3.情感互动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1)小说的结构如何?有什么难点?2)小说的情节缘由是什么?3)主人公的性格是如何描写的?4)这篇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有哪些?5)你认为主人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小说中有怎样的启示?通过讨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
4.反思总结阅读小说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小结,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对这个故事的感受。
同时还可以分析一下阅读中用到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即探究哪些策略可以提高阅读效果,哪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主题和内容。
四、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情感有时比较难以把握,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语言练习来加深理解。
2. 故事内容较为复杂,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背景引导,需要认真琢磨文本内容。
3. 学生阅读水平普遍不高,教师要适当调整语言节奏和阅读难度,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故事讲述复杂,需要逐步展开,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创设情境进行实际操作。
2. 教师应把握教学进度和掌握节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元素,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悟并深入思考。
3. 阅读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1、认读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积累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描者心情变化的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和善良、纯朴的美好心灵。
三、教学准备课前去市场、集市上观察、接触小贩,尤其是卖东西的老人,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师:同学们,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接触观察了小贩、卖东西的老人,你对他们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些什么感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型;2、想一想文章围绕毽子里的铜钱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刚才我们读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感知感受老人形象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小气的老人呢?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老人的“小气”主要体现在对待“二婶”的态度上。
学生读相关的语句。
老人为什么会连一个铜板也那么在乎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老人小贩的身份,体会到老人做的是小本生意,这样“少一个铜板也不行”是生活所迫。
)(2)老人的不小气,则体现在对待小作者“我”的态度上。
主要抓住以下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A、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
”(抓住关键词“一声不响”“笑呵呵”等,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指导学生朗读。
)B、老人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抓住“半天才明白”“永远不会忘记”,引导学生体会,再指导学生朗读。
)(四)品味赏读,积累背诵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亮晶晶”、“热烘烘”一类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全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3、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读或者背诵,体会感情。
(五)拓展延伸1、师:文中老人的两块烤山薯,使我温暖至今。
我不仅得到了两块烤山薯,而且得到了用金钱买不到的关爱。
确实,金钱有时能买到一些具体的物品,却买不到一些无形的东西,比如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钱能买到药品,但是买不到健康。
请你想一想,钱还能买到什么却买不到什么?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
然后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六)布置作业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会认8个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亮晶晶”之类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重点难点:正确流利的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找出“亮晶晶”之类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法学法:导读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导入揭题质疑同学们知道毽子什么样子吗?课文围绕毽子里的铜钱。
,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1.读课文依据课后生字表,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将课文读通顺。
2.找同学认读生字。
3.请同学领读,开火车读。
4.小组内分段读课文。
5.集体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段。
6.小组推荐同学分段读课文。
7.在文中找出如“亮晶晶”一类的词语,体会他们的意思。
8.理解词语栉风沐雨:用风梳头,以雨洗发。
形容奔波劳碌,历经艰辛。
栉:梳头,梳理谦卑:谦虚而恭顺。
引导学生比较同义词,体会表达含义的不同。
谦虚:有自知之明,不骄傲。
谦恭:谦虚而恭敬。
谦逊:谦虚恭谨,多指态度谦让、有礼貌。
佝偻:脊背弯曲9.组内分角色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
10.小组推荐读课文三、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2.分叫色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过渡: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读。
过渡: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读第一、二小节,文中用了黑漆漆,亮晶晶,香喷喷,笑呵呵等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你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分角色读第三、四、五小节。
3.理解为什么愣愣的,老人在想什么,我在想什么。
4.根据理解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5.小组推荐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默读六、七、八小节。
小组讨论为什么我的心理不安?7.老人为什么不要作者的钱?体现了什么?8.为什么我的心理空落落的?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1.读剩下的几个小节。
2.讨论理解热烘烘、栉风沐雨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师生间的对话,体会作者的心情。
4.小组讨论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为什么?5.作者从老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老人从作者那里得到了什么?五、作业1.听写生字新词2.预习《语文天地》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感受他们彼此的关爱,及我的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卖山薯老人和我的善良,感受他们彼此的关爱,及我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整体感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毽子里的铜钱》,齐读课题。
1、自读全文,回顾主要内容。
2、抽生说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的老人送给我两块烤山薯,我想给他毽子里的铜钱,他不要,这件事一直温暖这我。
(评价,引出文中主要人物。
)相机板书:老人我二、精读细品体会感情(一)、通过老人两次送我烤山薯体会老人的善良与纯朴。
1、文中讲到老人几次送我小山薯?(2次)自读提示:勾画老人两次给我小山薯的句子。
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的。
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
(1)、谁来交流描写老人第一次给我小山薯的句子。
(“老人一声不响……”)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老人很善良)理由是:——(板书:善良)师:因为?(老人没要我的钱。
)师:还有谁再来谈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善良。
(从笑呵呵可以看出老人给我时很快乐。
理解一声不响)相机指导朗读。
师:其实老人见我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子猜想我都没有钱,完全可以说:师:可老人却一声不响,笑呵呵地白给了我一个小山薯,从一声不响、笑呵呵我们可以猜想老人心里会想什么?师:多么善良的老人,让我们齐读这段再次感受老人的善良。
师:当老人笑呵呵地送给我香喷喷的烤山薯时,我心里怎么样?(十分感激)我感激是因为?如果学生不会引导学生想在什么情况下给我的。
(我想吃时,老人给了我烤山薯,老人明明知道我没钱的情况下,白送了我小山薯。
)师:现在你就是那位小女孩,感激地读一读。
(评价读出慢慢地剥,慢慢说明什么?还有哪些词说明我很珍惜。
再珍惜地读一读。
(2)、这位慈爱、善良的老人后来又给了我一个小山薯,谁来交流你勾画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体会?(生读句子,交流体会。
)师:课文7、8自然段都在写老人第二次送我小山薯,同学们用圆圈圈出老人动作的词,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圈画,抽生交流画的词,我勾画的动词是——从——词中我体会到——因为——谈体会,说原因。
)相机换词“塞”可换成哪个词?(放)用哪个更好。
(体现老人真心的给我。
)师:在我给老人两个铜钱老人不要的情况下,又送我两个烤山薯,我不肯接受,老人硬塞给了我,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
空落落什么意思?(换词,用空落落说一句话。
)(二)、通过交流体会老人生活的艰辛。
师:老人第一次给我小山薯我感激地接受了,可第二次我心里却空落落的,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自读3-6自然段思考。
师:谁来交流?(因为隔壁二婶买了烤山薯本应给十个铜板却只给了9个,二婶这样老人有什么反映。
(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还很不快乐。
)我想补偿老人可老人不要却又给了我一个烤山薯。
)师:老人对我如此大方,可面对二婶少给了一个铜板他却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
”而且还很不快乐的样子,你是不是觉得老人很小气?抽生说。
师:其实小贩们做小本生意利润微薄挣钱很不容易,他这样做也是生活所迫。
出示小贩图片解说让学生体会小贩生活的不易。
师:文中的老人同许多小贩一样,生活格外艰辛,其实我们从文中很多地方都可以体会到。
请同学们用~~~~线勾画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老人的艰辛。
师:你从哪些体会到老人生活很艰辛?师:老人生活的确不容易,风里来雨里去,课文用一个词来写(栉风沐雨)什么意思?理解。
师:老人的艰辛不仅是每天要栉风沐雨还时常会遇到像二婶这样爱占小便宜的人,在本已是微薄的利润上在剥一层,所以当二婶少给一个铜板时,老人不在笑呵呵了,变得很不快乐,他愣愣地望着二婶家的门,他在希望什么?我们想象,老人有了这枚铜板,他可以——师:见老人这么不快,我的心情也变得难过结结巴巴地说:——(生读)师:我难过师因为——是因为——(看到老人亏了本,看到老人吃了亏。
所以我心里很难过结结巴巴地说:——(生读)师老人亏了本还乐意送我小山薯,我心里越发觉得不安,于是,我急急忙忙做了什么?(生读那段话板书亮晶晶)师:急急忙忙说明什么?(想补偿老人想用我唯一的两枚铜钱安慰老人)那请你来读出我的急急忙忙。
师:圈出我动作的词,自己试着读一读再次体会我的心情。
虽然我指导两个铜钱抵不过一个铜板,但我急急忙忙撕开了毽子,挖出了铜钱,想代二婶补偿老人。
毽子里的铜钱对我重要吗?师:这可是我心爱的毽子啊,我却撕烂了他,你觉得我掏出的仅仅是铜钱吗?(还有对老人的同情、体谅,我的善心。
)师:可老人把铜钱放回了我的口袋,摸摸我的头说:——师:“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是什么句?改成陈述句。
再读老人说的这句话。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你觉得老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是什么?(我对老人的同情与体谅)师:这枚铜钱对老人来说重要吗?他可以用这钱为贫困的家庭——师:你觉得老人为什么不要我的铜钱?(老人被我的体谅、理解、善良所感动。
)师:老人接受了我的心意,留下了铜钱,又给了我一个小山薯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师:多么善良的'老人,此时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你想对老人说什么?师:正因如此,这位纯朴、善良的老人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中。
引读:他那满脸的风霜——板书(热烘烘)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回板书:亮晶晶的铜钱如同作者亮晶晶的心灵,温暖了老人的心,热烘烘的烤山薯有如老人的善良温暖了我的心,我想小女孩和老人的善良、体谅也同时温暖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