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小品文的风格

合集下载

苏轼 小品文

苏轼 小品文

苏轼小品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小品文作家。

他的小品文有很多,有哲理,有深情,有讽刺,有搞笑,有爱国,有社会关怀等等,深受读者喜爱。

苏轼的小品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别致的观点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受到人们的青睐。

他的文笔简洁而深刻,犀利而自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充满活力,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小品文,非常有趣,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官场的讽刺,对社会的省察,对家庭的关怀,对友情的珍藏,对国家的爱国等等,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热情、聪明、正直和谦和的性格。

苏轼的小品文,令人叹为观止,有如仙灵般精妙,深入人心,洞察社会,展示出苏轼异常深邃的思想。

例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描述了他梦中的经历,把太
极的道理和人生的真谛说得淋漓尽致,揭示出其超越时空的智慧与思维;《抱朴子·春江花月夜》,用淡淡的情调,让人感
受到苏轼深情的爱国之情;《赤壁怀古》,抒发出苏轼坚强的民族精神,让人感受到他深沉的爱国之心,以及他对中华民族的崇高认同感。

苏轼的小品文,实为唐宋文学的瑰宝,深受世人称赞。

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激发读者思想,唤起人们的勇气与智慧,提
醒人们,要深刻体会生活的真谛,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01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01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性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以丰富的文学实践,独具一格的文风,汪洋洒脱的才气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和当代。

他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诗、词、赋、文,皆成范本。

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坛“多面手”的美誉。

本文从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谈起,分析和探讨其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多样性,风格,苏词,〈一〉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1.题材的广泛性苏轼的作品大多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既有对人生理想和好生活的浪漫主义渴望,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的现实主义的诉求。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主题来看,苏轼既秉承了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的婉约题材,同时又前无古人的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

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注1“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

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

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

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

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

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

小析苏轼散文风格l8世纪法国古典文艺理论家布封说:“风格就是人。

”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性格气质、哲学思想以及外在的行为模式,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苏轼的坎坷人生、峥峥傲骨、高尚情操,决定了他的艺术格调。

其艺术风格正是他人格、修养的自然显现。

苏轼思想旷达,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想象丰富。

他的论文,贵以“意”摄之,贵天才变化,重在“活”与“变”。

他常用“水”这个意象来论文,就因为水之无“常”无“定”的自然特征正好是“活”、“变”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明。

用水之属性来衬文之姿态,体现出他对文章风格的一个基本的美学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常常从表达思想感情出发,率性而作,信笔所至,形成自己独特而多彩的艺术风格。

苏轼散文以雄健恣肆见长。

他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这段话概括简短,但已相当准确地说明了他散文艺术风格的主要特点。

他的政论文,立论范围广泛而主旨分明,往往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气势恢弘;他的记叙性散文,也是叙议相长,铺张扬厉,汪洋恣肆。

即便是随笔、序跋、书札一类的杂文,或谈艺论道,或抒写襟怀,或描景状物,或记人叙事,也莫不如行云流水,波澜迭出,变幻奠测。

如他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而沈德潜说他的风格是“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说他纵横跌宕、富于变幻。

苏轼很欣赏超迈雄放的风格。

他谈苏辙作文风格:“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也”(《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他评张文潜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

终不可没”(《答张文潜县丞书》);他说李扁的文章”笔墨澜翻,已有漂砂走石之势”(《与李昭圮》),“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涣,然不可不知也”(《答李方叔书》);均可见他对雄放的推尊。

苏轼称许诗人和书画家清雄、豪放风格的言论也很多。

〖2021年整理〗《放鹤亭记》艺术特色

〖2021年整理〗《放鹤亭记》艺术特色

《放鹤亭记》的艺术特色《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

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脱尘俗的隐居之乐。

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构铸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

千百年来,盛读不衰。

2021年高考湖南卷选用此文作为阅读材料,自有其关怀人文,创意出新之所在。

我以为《放鹤亭记》特色有三,兹述如下:(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记叙建亭名亭的经过,在简单交待了建亭的原因、时间、地点之后,作者对亭四周的环境和四季景色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彭城山岭,连绵起伏,首尾相衔,隐隐约约,合成一环,唯有西向一面断开空缺,而山人小亭适得其所,恬然自足地立于其上。

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色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

这是山亭景色的“俯仰百变”之奇。

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色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色优美,变幻迷离。

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

这样的环境应该是高人隐士修心养性,娱情怡志,避世离俗,颐养天年的绝妙之所。

山人张君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驯养了两只仙鹤。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好,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仙鹤虽为人驯养,但可以朝出暮归,随心所欲,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活脱脱一派闲云野鹤的清远闲放风致。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

苏轼文章、诗歌与词作的主体艺术风格是什么?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文章、诗歌和词作都具有独特的主体艺术风格。

以下是对苏轼不同文体的主体艺术风格的概括:1.文章:苏轼的文章以豪放洒脱、真实率直和情感丰富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自我表达、借物抒情、议论社会和书写史事等手法,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展示自己的独特观点。

他的文章语言通俗生动,富有感染力,充满了他个人独立思考的热情和自由精神。

2.诗歌:苏轼的诗歌以豪放洒脱、才情出众和艺术表现力强为主要特点。

他善于以鲜明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题材广泛,涉及田园山水、人情世事、政治抒怀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同时也充满了比兴和寓意手法,展现了他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3.词作:苏轼的词作在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风独特、情感真挚而深沉,以自然的写景、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思考而著称。

他的词作情感表达直接而真实,尤其擅长写离别、怀旧、爱情和社会隐忧等主题。

他的词作语言简练、形象鲜明,节奏流畅,富有音乐感。

他通过对细腻而具体的描写,以及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文学魅力。

综上所述,苏轼的文章、诗歌和词作都体现了他的独特艺术风格。

而文章以豪放、真实和情感丰富为主,诗歌具备豪放、才情出众和艺术表现力强的特点,而词作则以独特的情感表达、深远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和音乐感为主要特征。

这些风格特点使得苏轼的文学作品在北宋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苏轼的骈文创作与艺术表现手法

论苏轼的骈文创作与艺术表现手法

论苏轼的骈文创作与艺术表现手法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骈文创作中的独到之处以及他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苏轼对骈文的贡献苏轼对骈文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统上,骈文多以古体诗为主,自唐代开始流传,并在宋代达到巅峰。

然而,在苏轼那里,骈文获得了新生命。

他将其演绎为一种既有古体诗的优雅和古典气息,又有散文般流畅自然的形式。

这种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在当时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创新者。

艺术表现手法一:意境与情感交织苏轼善于通过巧妙描写以及情感表达,将意境与情感融合起来。

他擅长以优美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描绘景物,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切的表达,传递出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他能够将诗意带入散文之中,并在虚实之间创造出一种动人的意境。

艺术表现手法二:转换句式与音韵运用苏轼在骈文创作中灵活运用转换句式和音韵配合手法。

通过变换句式结构,他使文章充满变化和流畅感。

同时,他善于运用音韵来增强文章节奏感,并创造出乐曲般的美感。

这种技巧不仅使得其作品具有观赏性,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快感。

艺术表现手法三:意象丰富与符号运用苏轼善于利用丰富多样的意象和符号来丰富他的作品。

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社会风情还是个人情感,他都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各种符号去表达。

这些隐喻、比喻以及象征的手法,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层深邃的思考和文化内涵。

结论苏轼在骈文创作中展现出了独特卓越的才华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将古体诗与散文相融合,以及运用意境、情感交织、转换句式与音韵等手法,他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并为这种文学形式注入了新的灵感和活力。

苏轼的骈文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和欣赏性,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无论是对于当代文学发展还是对于个人修养来说,理解和研究苏轼在骈文创作与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贡献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苏轼小品文的幽默与诙谐特征

论苏轼小品文的幽默与诙谐特征
Vo . No. 12l 4
第2卷 l
第 4期

论 苏轼 小 品文 的幽默与诙谐 特 征
杜晓霞, 张海 燕
( 岛农 业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青 山东 青 岛 26 0 6 19)

要: 苏轼 小 品 文历 来被 人 称道 的一 个 重要 原 因就 是 幽 默 诙 谐 。 用 幽 默 诙 谐 表 现 耐人 寻味 的 哲 理 , 递 感人 至 传
cn ins a e s ceya t g ol. o e rn , ih mor n s icoe l e i ot i add es s la k r th u l w r T ak hs u u dj ts l l r a dt hs pi s w l mo e y d b f a e s y e t o m m
产生 了巨大 的感 染力 和 审美魅 力 , 大概 就 是 为什 这
么苏轼 的小品文 既无道德 目的 , 又乏使 命作用 , 却深
受人们 喜 爱 的重 要 原 因 吧 。对 于苏 轼 的小 品文 来 说, 无论具体 怎样评 价 , 都绕不 开幽默诙谐 的特征 。
下 子窜 出橐 中逃 跑 了 , 好狡猾 的老 鼠 !笑 谈之 余
( o eeo u aie , iga giu ua U i ri , ndo2 60 , hn ) C lg fH m nt sQndoA r l rl nv syQi a 6 19 C ia l i ct e t g
A s a tS h"esy ael gb e cn we gd f sh m u n s w i ol ept dmos a bt c :uS i sash v o en ak o l e ri u o radj t h hcudh l o e nt t r s n d o t e c re

苏轼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风格分析

苏轼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风格分析

苏轼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风格分析苏轼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风格分析被阅览数: 1896 次来源:中国国学网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又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 (《六一居士集叙》),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

”(《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

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自评文》)他的自我评价与读者的感受是相吻合的,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

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小品文的风格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品文大师。

他的小品文题材广阔,几乎无所不及。

但他似乎认为这些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正经文章,无甚重要,故随写随丢,无意留给后人。

正因为如此,他这些东西也就非常随便、自然,有感即发,有话便讲,言之有物,无所讳忌。

而读者却能通过他这些无意所为之文触摸到他最敏感的内心,最微妙的感情和转眼即逝的思想火花。

因之,深受后人喜爱。

明代袁宏道就说过:"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

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东坡哉!"(《苏长公合集·引》)这是很有见地的。

苏轼的小品文具有许多文豪所不及的丰富感、变化感、幽默感。

本文试从立意、谋篇、行文三个方面对苏轼小品文进行一些探索。

"物皆著我之色彩"是苏轼的小品文最显著的特征。

这主要来源于作者对现实美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我们知道,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政治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时代,每次政治漩涡都把他播了进去,遭贬沉浮不定,多所烦恼。

"乌台诗案"身系囹圄,几乎"断送头皮"。

而暮岁远谪海外,更一度绝了生还之望。

仕途的坎坷、艰辛,加之他性情梗直、豪放,难于在宦海波涛中驰骋才智,一腔激情,惟有诉诸笔墨。

故其文章,不少是内心感受经外界事物的触发。

在小品文方面,其立意之要,更表现为善于捕捉各种能够打动自己心灵契机,而转眼即逝的审美对象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观。

请看《与贾耘老》(之一):久放江湖,不见伟人。

昨在金山,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相见,出船巍然,使人神耸。

好个没兴底张镐相公,见时且为致意。

别后酒狂,甚长进也。

老杜云:"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谓张镐也。

萧嵩荐之云:"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穷谷一病叟耳!全文立意在"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财穷谷一病叟耳"一句。

然意之所起,却是因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褶见,予"出船"那一瞬间的"巍然"之态在作者心灵深处产生了"神耸"的强烈感受。

作者为什么能在一惊之中立刻兴致勃勃地联想到张镐相公、老杜诗云、萧嵩之荐?难道只为烘托滕元发的伟人气度?很显然,只有当审美对象滕元发的气质,体现了与作者的审美理,想契合的"巍然"特征时,才能为之"神耸"。

而苏轼瞬间所见滕元发的"巍然"之态,则正是他进可以为帝王师,退可以自我排遣的人生观的体现。

所以,在这封致友人的短笺里,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他恒而不变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又如《书墨》: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

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

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

这是苏轼晚年贬官海南岛时的作品。

乍一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闲聊墨之不可人意,然而,那一声"世间佳物难得"的轻叹,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无限抑郁、深沉、谨严、持重的复杂心境里。

苏轼的一生中,其根本政治主张是:力主变革,反对变法;主张渐变,反对骤变。

但在当时,无论是神宗时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还是高太后临朝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都"大不以为然",他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能不使苏轼感到忧虑愤懑。

为了不"上负明主","内愧本心",苏轼频频上章劝谏,即使"四遭口语"也"不改其操",结果既得罪了新党,也得罪了旧党,一生遭致新旧两党的不满和夹击。

对此厄运,苏轼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以达观的态度待之。

在此文中,他就以一种自嘲的笔调展示了自己独立不倚的人格力量和卓然操守。

请看,数百挺曾经是精挑细选而珍藏起来的良墨,"辄出品试",却"终无黑者",仅"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

得出这一结论,看来并非良墨变质之故,而是他品墨的标准颇高。

"茶欲其自,墨欲其黑"这是一般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而"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才符合他自己的审美标准。

这种追求尽善尽美,不容许有丝毫疵点的态度,在一种约定俗成的审美意识中,势必会被认为是不通世理,恃才傲众。

一些侥俸求进的惴惴之士,甚至"必欲去之而后快的了"。

所以作者自嘲,"自是人不会事也。

"然而,文虽似自嘲,实际寓有深意。

我们知道,苏轼贬官海南,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

身处"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的困境,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他的打击够沉重了。

但是当他置身于深沉的大海环抱之中,回首自己命途多舛的一生时,他却是那样地无侮和自信。

是的,只有在时代风云和宦海波涛中,能始终把稳自已所选择的航向,永往直前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他崇尚这样的精神和品质,并决心在任何逆境中始终坚持高风亮节。

因而全文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的过去的总结,对现在的肯定,对将来所追求的更高境界的憧憬。

而末尾一句饱蘸情韵的自嘲,不仅不给人一种颓唐,绝望之感,反于幽默的语言之中,触到他那抗争、乐观的性格。

如此立意,于寥寥数语中完成了一幅清晰的自画像。

正是"不着一字,丽尽得风流"。

苏轼的创作个性,应该说成熟于他四十五岁贬官黄州以后。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从未真正"退隐"、"归田",但他在自己的某些小品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以前一些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之士更深刻、沉重。

因为,苏轼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似乎不是对仕途险峻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深沉思索。

《记游松江》就微妙地表现了一种万籁俱寂的心理。

遥想七年前与自己一样渴望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挚友,如今"皆成异物","无复孑遗矣",苏轼怎不怅然长叹:"追思曩时,真一梦耳!"《书<前赤壁赋>后》、《与王庆源》等,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同样的心情。

但如果我们更深一步地去分析苏轼的这些人生感慨,我们就可透过那些"空漠之感"的表象而理解到:这位失意才子真正执著追求的,乃是一种向上和独立的精神。

这才是其灵魂的核心。

正当他陷入超尘不得,入凡不愿的矛盾中时,释道思想帮助他在辗转迁谪于天涯海角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精神遁避的渊薮,这就是他津津乐道的"心安法"。

所谓"心安",就是虽则生活在尘世,但精神却自由飞翔于"物外矽。

他宣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若人悟此,就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东坡小品·记游松风亭》。

下文凡录自此书之小品,皆不署书名)他要以游心世外,随遇而安来打发一切苦闷烦恼。

因为他懂得,生命最大的限度只有"百年三万日",但这已经够长了,如果他寻找仙丹失败,尘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

他常从人皆狼狈,我独自在的"无波真古井"船的心境中透发出旷然自得、放逸自乐的情韵,蔑视环境的风浪迭起,坚持自己的航向。

这种独立无羁的性格和思想上的"顿悟"使苏轼中、晚年的小品文形成了一种嘻笑怒骂皆成妙笔的特点。

在他的眼里,几乎没有什么事不可以入文,也没有什么事无趣。

任何平板无味的东西,一到他的脑袋里,就有了新意;一到他的笔下,就妙笔生花,趣味横生。

面对友人赠送的一张普通的琴,他会提出"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与彦正判官》)的怪问题。

为宽慰贫困的友人,他想得出"作怪石古木一纸。

每遇饥时,辄以开看,还能饱人否"(《与贾耘老》)的新奇主意。

要讥讽世上欲为不义而又以文美名者,他想得出"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僧文荤食名》)之类的妙喻。

要嘲弄庸医害人荒谬之方,他又有"服绢本以御寒,今乃以充服食,至寒时当盖稻草席耳。

世言著衣吃饭,今乃吃衣著饭耶"(《记服绢》)之语。

《管参寥》里所表达的感情更是千头万绪,有安慰友人的强颜作笑,有无可奈何的自慰,幽默、乐观背后又有隐痛。

"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一句,更见其牢骚和愤懑,一个不低头,不怨恨的达士形象跃然纸上,很见作者的笔力。

总之,这种"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的风格,是苏轼所特有的。

这种意,又处处以"我"之感为核心,故其立意大都值得玩味,很富于哲理,能在读者的心弦上震起颤音。

二苏轼的小品文往往"只随事记录便是",而在谋篇方面,一个最突出的特色是随机生发,翻空出奇。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层层递进,引人入胜。

比如《记酿酒》: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

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酿。

曲既不佳,手诀亦疏谬,不甜而败,则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叹,知穷人之所为,无一成者。

然甜酸甘苦,忽然过口,何足追计?取能醉人,则吾酒何以佳为?,但客不喜耳。

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起笔写"予""日欲把盏为乐",且"不可一日无此君"。

但苏轼贬官黄州时,经济十分拮据,当地产酒少,官家酒店又态度恶劣,酒价昂贵,只好"闭户自酿",这里已经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加上酒母"不佳",制酒的方法又"疏谬"了,以致酿酒失败。

于是,慨然而叹,牢骚满腹。

既然酒苦涩不能饮,日欲把盏不能为乐,还有什么可写的呢?但想到"忽然过口"之物,味道好不好"何足追计",我只求酒能醉人,只是客人不喜欢这种酒罢了。

但"客之喜怒"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两个"然"字,展转写出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就这样,由喜好酒,"自酿"失败转写到"酒虽苦涩,但乃自酿,故也能满足"把盏为乐"的欲望而自得其乐,让自己的情绪随着酿酒这一事件的变化而起伏,使这则短文在结构上呈跌宕波澜之势,很有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