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合集下载

李白与苏轼

李白与苏轼

李白与苏轼的比较摘要:李白与苏轼,是唐宋时期杰出文人的代表,他们两个人虽不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朝代,但在他们的身上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同时必然也有不同之处。

笔者拟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与探讨李白与苏轼在性格上,文学上之异同,以便在更深的层次上了解苏轼与李白。

关键词:性格豪放异同文学一.性格的豪放李白主要生活在开元、天宝时期,此时期正处于大唐的盛世时期,整个唐朝帝国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强盛的国力,赫然的国荣,造就了一个有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的豪放诗人。

李白羡慕姜尚: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谓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羡慕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武侯诸葛传书怀》);羡慕谢安:“暂因苍生起,笑谈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

①诗人渴望的是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尽管他在此过程中一再受挫,但他的豪放气势依然未消,他对自身和生活依然充满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情其性,可谓豪放之际。

这样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对权贵更是蔑视了。

他可以“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甚至敢于批评玄宗“徒稀客星隐,弱植不足援”,病斩钉截铁地表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一个性情激荡,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豪放人士跃然纸上。

苏轼与李白相似,他也生性豪放,洒脱不羁。

苏轼年少成名,才华横溢,自视甚高,壮志凌云。

可惜他的仕途一直很坎坷,但其壮志雄心依然未变。

在密州上任时,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乌台诗案后,苏轼带罪去黄州,仍未忘国优。

当他面对赤壁的壮观景色时,豪情勃发,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豪放之情尽赋予惊涛拍岸的赤壁之中。

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之比较

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之比较

李白苏轼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之比较摘要:李白与苏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格气质,生活态度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诗歌风格。

同时,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来看,李白和苏轼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文化符号,代表不同的类型。

李白和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真放的李白和旷达的苏轼。

关键词:李白;苏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Abstract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Li Bai and Su Shi, of which the most prominent is the difference in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attitude to life, and the resulting poetic styl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lar culture,” Li Bai and Su Shi each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re different cultural symbols of taxi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types. Li Bai and Su Shi are unique "this 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is the only real Liberal and Lida's Su Shi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 Li Bai; Su Shi; Attitude of life; art style目录前言 (4)一、诗仙与坡仙 (4)二、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的差异 (5)(一)李白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 (5)(二)苏轼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 (6)三、人生态度及艺术风格差异形成原因 (7)(一)所处时代背景不同 (7)(二)接受文化影响不同 (7)(三)人生经历不同 (8)(四)气质个性不同 (9)结论 (9)参考文献 (10)谢辞 (10)前言作为唐代精神的代表人物,李白不仅以其少年精神,而且以其无穷的侠义精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白与苏轼:两位诗仙的诗意境界对比

李白与苏轼:两位诗仙的诗意境界对比

李白与苏轼:两位诗仙的诗意境界对比诗意境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诗人在创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李白和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意境界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背景、创作风格、主题选材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比讨论李白与苏轼的诗意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的艺术造诣。

1. 李白与苏轼的生平背景1.1 李白的生平背景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家境富裕,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年轻时,李白曾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到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这对他的后期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苏轼的生平背景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在今天的安徽省颍上县,家境贫寒。

由于父亲是一位有追求的文化人,苏轼从小就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尽管面临着家境的限制,苏轼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官府。

2. 李白与苏轼的创作风格2.1 李白的创作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开阔豁达为主。

他善于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带有些许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和狂热的豪情,给人以豪放不羁之感。

相比之下,苏轼的诗歌风格更加细腻、内敛。

他善于用微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来展现作品的美感。

苏轼的诗作多带有一种含蓄和克制的氛围,给人以沉静和静谧之感。

3. 李白与苏轼的主题选材3.1 李白的主题选材李白的诗歌主题广泛而丰富,他的作品涉及到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

他常常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自己的浪漫想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3.2 苏轼的主题选材苏轼的诗作主题更加注重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等。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人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4. 李白与苏轼的艺术表现4.1 李白的艺术表现李白的诗意境界主要表现在他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诗歌形式的创新上。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李白与苏轼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了不同的时代和风貌。

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曾有过对政治抱负的追求,但两人的人生态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文学作品以及对政治抱负的态度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李白的生平。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出生于一个世家名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史文学。

由于家庭不景气,他并没有获得仕途的机会。

李白对“壮志未酬”的政治抱负一直难以实现。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迈为特点,他的诗歌精神无疑是追求自由、放浪形骸的。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浩荡苍茫的追求和对热爱生活的热情。

在他的诗歌中,政治抱负并不是最重要的。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生平。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苏轼是文学家出身,但他凭借着才华横溢,卓尔不群的政治才能,成为了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名臣。

苏轼一生都秉持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态度。

他在政治上一直秉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对抗弊政腐败。

苏轼的诗歌风格细腻、含蓄、婉转,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时事的关注。

在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方面,李白和苏轼的人生态度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李白的人生态度更偏向于“放浪形骸”,他并不在乎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更愿意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放达,追求心灵的解放。

而苏轼则是一位对国家充满忠诚的文臣,他不仅在文学上表达了对时事的观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更是在政治上积极投身,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抱负。

他们的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为主,他的诗作中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豪情壮志,而对政治抱负的表现并不突出。

而苏轼的诗歌则在表达对时事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政治元素,表现出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

论李白与苏轼的人生态度对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差异李白和苏轼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传世千古,影响深远。

他们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政治抱负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政治上的表现和成就。

本文将从李白和苏轼的人生态度角度出发,探讨他们在实现政治抱负上的差异。

首先来说说李白,他是中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豪情、豪放著称,他在诗歌内外都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个性。

李白的人生态度可以概括为“随遇而安,勇往直前”。

他对政治并没有太多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是漠视政治。

在他的诗作中,几乎找不到任何表现政治抱负的殷切诉求。

相反,他更多的是以豪放的姿态吟咏自然、品味人生。

他倾向于追求个人自由和情感上的满足,对于尘世的纷扰和政治的尔虞我诈,并不着急去面对和解决。

尽管李白有诸多政治抱负,但他并没有将个人的理想与政治现实相结合,也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苏轼与李白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对社会的改良和进步。

他的政治抱负经常在他的诗歌和文章中表现出来。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行动的、进取的。

他认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该立足于社会现实,努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能感受到他对于政治的关注和批判,对于社会的关心和担当。

他以诗文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力图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呼吁政府改革,努力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他的一生当中,苏轼积极参与了政治斗争,对宋代政治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对政治抱负的认真和坚持,也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政治策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从李白和苏轼的人生态度来看,对于政治抱负的实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李白更多的追求个人情感和个性的展现,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几乎可以说是漠视政治。

李白和苏轼异同点比较

李白和苏轼异同点比较

李白和苏轼异同点比较李白和苏轼是历史上两大才子诗人,那么李白和苏轼有什么异同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李白和苏轼有何不同,希望对你有帮助!李白和苏轼异同点比较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为文学这种东西不像是武功,不服打一架就行了,两人擅长的类型不同,读者的喜好不同,根本很难分出一个高下来。

而有趣的是李白、苏轼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才子,他们的风格多多少少有些相似,也是因此,才经常被拿来比较。

但是细细来看李白和苏轼又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从唐诗和宋词的风格来看,唐诗的气度更加豪放,而宋词则显得更加闲淡,这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分不开的,李白生在盛唐时期,他是空前绝后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就像是天马行空,常人很难想象,其中流露出的少许仙气就足以让常人仰望了,而且他的诗歌之中体现了他的自由、不羁的性格,所以被称为诗仙。

而苏轼则是出生在宋朝,宋朝时期各种文体的形式都有着发展,诗这种形式已经不可能超越唐诗了,所以另辟蹊径,开发出了宋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苏东坡则是宋词的巅峰。

两人虽然都是奇人,但是李白的奇在于他的诗歌的意向高远,不似凡间,色彩斑斓,缤纷壮丽,有着超越现实的气度,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自由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就像是烈酒一样。

而苏轼最大的奇在于无论什么处境都能有着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能够用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来对待。

所以说这两个人其实没有什么高下之说,各有所爱罢了,但是这两个人又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谁,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失色不少。

李白的个人资料在经历了多方的刺激后,李白迎来了人生中的转机,见到了外出打猎的唐玄宗,并借这个机会献上了自己的作品《大猎赋》。

文中对唐朝大加赞赏,并附上了道教的一些理论,深得信仰道教的唐玄宗的喜欢。

同年,李白通过卫尉张卿见到了玉真公主,送了一首祝福公主早日得道的诗,并向张卿说明了自己的近况,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心。

在人生贺知章后,李白也向他献上了诗作,被其称之为谪仙。

李白VS苏轼:一个是天上落下的黄河,一个是淘尽风流的长江

李白VS苏轼:一个是天上落下的黄河,一个是淘尽风流的长江

李白VS苏轼:一个是天上落下的黄河,一个是淘尽风流的长江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我们中国人向来喜欢搞个排名,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喜欢争个高低胜负。

在漫漫历史长河当中,如果让我们投票选出两个最天才的文人,那无疑是李白和苏轼,他们究竟谁更胜一筹呢?同样的璀璨:唐诗宋词,各领风骚蜀中多俊秀,李白和苏轼,一个长于四川江油,一个生于四川眉山。

四川古来人杰地灵,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薛涛、杜甫、杨慎……这些大文豪都和四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白和苏轼,一个长于斯,一个生于斯,是不折不扣的“四川老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为蜀中做了不少代言。

现在,四川江油市南的青莲镇,尚有太白碑林,陇西院、太白祠、名贤祠,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月园墓等“太白遗风”。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但他从未忘记出身之地四川眉山。

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彀巷内的三苏博物馆,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

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太白是大唐天空里最亮的星星,东坡是大宋土地上最高的山峰,李白和苏轼,一个是唐诗魁首,一个是宋词冠冕。

李白的诗歌早在唐玄宗时就名满天下,冠盖京华,唐文宗更是向全国诏书御封“李白诗歌”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大唐三绝”。

而苏轼,是宋朝的“执牛耳者”,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高中状元(名为第二实为第一),得到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大力奖掖。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后来成为宋朝的“文坛领袖”。

他常和别人齐名——论文学,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论写诗,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论填词,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他的综合实力,无疑是宋朝第一。

自古文人从政,能做到登峰造极的太少了。

李白和苏轼的仕途都不顺利,一个赐金放还,一个贬无可贬。

李白早年就已诗名满天下,没参加科举,而是走了唐代很多文人走的“终南捷径”,通过卫尉张卿、玉真公主、道士吴筠、贺知章等人的举荐,进入唐玄宗的视野,进宫朝见那天,唐玄宗降辇步迎。

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

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

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题目:李白和苏轼诗句对比作为古代文学中的巨匠,李白和苏轼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古。

在这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中,他们虽然都写过不少风景诗和爱情诗,但是风格却大相径庭。

本文将会从诗歌风格、诗歌主题和格律三个方面来对比李白和苏轼的诗句。

一、诗歌风格李白的诗歌风格偏向豪放、奔放,在饮酒作乐、吟咏自然、歌颂英雄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表现。

他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种雄浑、豪迈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一些标志性的形象和情境,如“狂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些极具表现力的形象和情境更是使他的诗歌充满活力。

而苏轼的诗歌则偏向于清新、淡雅,在描写自然景观、抒发感情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

他曾经在广陵观梅,并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梅》:“雪似梅花,皎皎皆素,不耐烟火,鲜于玉粉。

”这样清新脱俗的诗句充分展现了他诗歌中独特的风格。

二、诗歌主题李白的诗歌主题涵盖面非常广泛,多用于抒发自我的情感和壮志,同时也有部分描写自然风光的诗篇。

他在《静夜思》一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诗境况优美,给人以美好和温馨的感觉。

而苏轼的诗歌则主题更偏向社会、人情和感慨。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句诗中描绘了一幅宽广深邃的画面,表现出了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三、格律李白的诗篇以律诗居多,其韵文中常有六言、七言,甚至八言句式,这些句式给他的诗歌注入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而苏轼则更擅长“绝句”和“律词”,应用灵活的字音和篇幅,加上迷人的韵律感,使得他的诗篇更显脱俗和深情。

总而言之,李白和苏轼的诗歌在风格、主题和格律等方面各有千秋,并且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留下了古代文学的伟大传承,更为后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摘要: 李白与苏轼相似的豪放个性体现为: 执著追求理想、人格, 性情率真, 风格雄奇; 二人的内在区别表现在: 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 诗歌的抒情、说理功能不同, 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

时代风气与信仰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李白和苏轼内在的差异。

无论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满活力的状态, 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 都是我们现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李白; 苏轼; 豪放; 差异; 时代; 信仰巴蜀自古人杰地灵, 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出自蜀地的诗人, 作为唐、宋时代文学精神的代表, 在唐诗及宋词的发展史上同样举足轻重。

后人对二人豪放风格的评价也非常相似: 清代刘熙载称苏轼的“豪放之致” “时与太白为近”;当代李泽厚也认为在飘逸的诗风上“苏轼近于李白”。

本文将以李白和苏轼性情的相似为起点, 挖掘二人作品内蕴的不同, 并进一步从时代精神及信仰追求方面探究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巴蜀地势险阻、文化风俗相对独立, 逐渐形成了以道教为主、儒道并存的独特氛围, 加之司马相如出蜀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 李白和苏轼就很自然地把建功立业和独立人格当作了毕生的追求。

李白希望自己能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苏轼也自信地认为“至君尧舜, 此事何难”; 在遭遇挫折后, 两人仍保持着高昂的热情, 李白觉得“欲济苍生未应晚”,苏轼始终“未忘为国虑也”。

在求索的艰难中, 李、苏二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格尊严: 李白不畏皇权显贵, 赐金放还后仍坚持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苏轼处于新旧党争夹缝间终能刚正不阿。

苏轼评价黄庭坚时说, 读其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 不敢复论鄙事”, 流露出对李白高洁品格的敬仰, 他在《绿竹筠》提出的“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也表明了自己对不俗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的性情率真是李白和苏轼的共同榜样, 热爱山水风光也成为二人共有的爱好。

李白总是“五岳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寻诗中宣泄的主宰自然的豪情及被世人遗弃的愤懑已超出了对山水的描绘, 他张扬时高呼“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悲怆时希望“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甚至放浪到“天地即衾枕”、“裸体青林中”, 情感表现恣意率真, 毫不掩饰。

苏轼也是追求自由、极富性情的人, 他对朋友随意说笑、口无遮拦, 对虚伪丑陋则尽情地嘲讽。

苏轼遍览山水, 自称“人间绝胜略已遍, 匡庐南岭并西湖”, 画家、评论家的身份又使得他能更理性地领悟山水内蕴。

他认为即使是同一处景致, 也因其季节、气候的差异及观赏者姿态、心绪的不同而富于变化, 他也很善于将景物变幻和心情变化交融起来写。

如《浴日亭》中“坐看” “遥想”“已觉”“更烦”“忽惊”等一连串心随物动的描绘, 体现出和李白诗歌一致的主观之境。

雄奇飘逸是后世公认的李白的特色, 也是苏轼大力提倡的风格。

“除了李白, 恐怕没有人比苏轼更热衷于表现富于飞动之趣的自然景物了”, 飞瀑险滩、惊涛骇浪是他们共同钟爱的意象。

李白诗中山水奇险、江河浩荡的波澜壮阔, 和苏轼诗中洪波翻腾、江潮怒卷的气势磅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的诗将大容量的词语迅疾喷吐, 而苏轼则“放笔快意, 一泻千里”又呈现出相似的激荡、壮观的美感。

苏轼在追求与李白相同的奇幻飘逸的境界时, 同样选择了从虚处着手的写法: 李白的诗《蜀道难》和苏轼的词《满庭芳》“归去来兮”, 都通过想象、幻想同现了超越时空的历史和神话;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之中, 都编织出倘恍迷离的梦境、以梦觉后的怅惘收尾, 给人相同的美感体验。

苏轼的词常被用来同李白的诗相媲美, 刘熙载认为“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 更有人将二人相提并论为“诗仙”和“词仙”。

二深究起来, 看似相近的李白、苏轼的豪放个性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 李白和苏轼作品中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

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 李白偏爱宏伟壮观的事物, 在现存九百八十七篇作品中, 描写宏大意象达一千一百余次, 又对其进行时空拓展和夸张描绘, 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尔来四万八千岁”以及“燕山雪花大如席”, 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

他善于以高处为立足点俯瞰世界, 如登上庐山看到的“白波九道流雪山”的大江和“挂流三百丈, 喷壑数十里”的飞瀑, 气势恢宏豪迈。

李白诗中常采用跳跃性的情景组合,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打破时空界限的意象连接, 以及《将进酒》中发想无端、转折无痕的情感突变, 具有了内在的张力及气势。

而这种大容量情感急速喷射时, 又产生了“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般的巨大力量, 《将进酒》、《蜀道难》一开篇就呈现出这种气势。

唐人读书壮游结合的氛围, 使得李白超人的天赋及自然感受力发挥到了极致, 而这种李白式的以天分而非知识取胜的恣意表达却无踪迹可循、很难模仿。

不过, 除去其天才之作的百首之外, 其余猝然而成的诗作就难免单调、粗糙, 缺乏变化了。

宋神宗说过“白有轼之才而无轼之学” , 苏轼确实学识深厚: 现存作品仅诗歌就达四千首左右, 的内容、风格丰富多彩, 诗文、书画均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

他对于意象全无选择、入手便用, 在细致的观察中显示出缜密的思考。

在其豪放词《念奴娇1 赤壁怀古》之中, 大江壮阔、历史悠远的时空交织展示出宏大的境界, 周瑜的少年得志反衬出自己老来无成又感慨深切, 结尾的“酹江月”则更显现出豁达的心胸, 确实在豪放气势之外表现出了“细密的意境和浑然的工巧”。

苏轼思索人生获取的胸襟智慧, 又使他具备了从常见现象直达内涵的穿透目光,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惊叹于一个瀑布的壮观; 《题西林壁》中, 苏轼则宏观概括出不同角度看庐山的差异后, 以理性的审视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不同于李白的恣肆表达, 苏轼达到了他所推崇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

刘熙载说过东坡词的内容丰富类似杜甫, 风格豪放则近于李白 , 显然将苏轼定位为一个博采众长的集大成者。

在融会前人优点、冲破规矩束缚之后, 苏轼的作品达到了“随物赋形”的自由境界。

李白天赋才情的放纵自如难以模仿, 苏轼才学胸襟的尽情流露更是无从模仿。

第二, 李白和苏轼的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不同。

李白诗歌的豪放是由于承载了迅猛的情感变化; 而苏轼在“豪放”之外施展才学是要寄托妙理。

二人显然代表了唐宋诗歌重意兴、重理趣的不同追求。

李白的感受敏锐而丰富, 无论是“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乡愁, 还是“独酌无相亲”的孤寂, 以及“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离别怅然, 都描绘得细腻动人。

但在无比自信和入仕无门的矛盾中, 又情感起伏、悲喜分明, 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得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 就是“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感伤及“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的悲怆。

诗中的情绪此消彼长、矛盾激荡。

《将进酒》中先从青春易逝的感慨变为得意尽欢的极乐, 忽而又由痛饮美酒的酣畅急转直下为“同销万古愁” 的忧愤, 呈现出跌宕回旋的情感气势。

苏轼的作品从日常选取的材料中生发人生感悟, 传达出形神、情理交融的理趣, 表现出作者冷静思索的状态, 所谓“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在早年经过三峡所作的《江上看山》中, 身处疾行的舟中景物瞬息万变, 作者却仍能冷静细致地进行观察, 李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只定格下刹那间的欢畅豪迈, 二者就有了明显的达理、传情的区别。

因此, 苏轼的作品中或“雪泥鸿爪”的透彻, 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 或是以不同角度看问题的通达, 以及对远近、得失、荣辱等矛盾的辩证思考, 总是富于哲理、引人深思。

李白的诗《日出入行》和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显示出二人探究宇宙的思索, 但最终对待自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李白落脚于“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悻同科”, 充满了主宰宇宙的豪迈; 苏轼却认可、顺应了生命缺憾, 顿悟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哲理。

《行路难》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又展示出李、苏面对仕途艰难的不同态度: 前者传达出李白时忧时喜、矛盾激荡的情感; 而后者表现了苏轼无忧无喜、无雨无晴的洒脱。

李白诗歌中真切强烈的情感投入可谓“入乎其内”, 具有壮观激荡的“生气”; 苏轼将生活磨难升华为哲理, 记录下情感积淀后的冷静思索, 又能“出乎其外”, 当然达到了智慧旷达的“高致”。

诗文方面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第三、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

李白的《行路难》和苏轼的《百步洪》两首诗都在人世险阻的感叹中笔锋一转, 分别以“直挂云帆济沧海”和“造物虽驶如吾何” 的乐观结束全诗, 但李白的乐观体现为无比自信, 苏轼则是圆融旷达。

并未置身于政治斗争之中的李白永远处于理想化的自信状态, 晚年还热情高涨地参加李幕府, 诗中描绘的赤子情怀及旺盛的生命力令人神往, 为王安石批评的皆言酒色的内容, 却正好体现了与此相一致的青春活力和声色之美。

恰似“清水出芙蓉”的李白的诗歌, 展示出了外物最自然状态的绚丽多彩, 或淡雅、华美, 或朴野、富贵, 是洋溢着积极昂扬的青春气息的乐观奔放的旋律。

而宦海沉浮、看破荣辱的苏轼, 就具有中年状态的成熟睿智。

青年时“雪泥鸿爪”的感悟表明苏轼的少年老成, 坎坷漂泊的经历又给了他人世沧桑的沉郁, 其作品呈现出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老境美。

苏轼从不把艺术幻想等同于现实人生, 他很欣赏儒家倡导的通过自省升华人格的精神, 被贬黄州之后, 由内部化解了与外物的矛盾对立状态, 就更显现出智慧通达的心性。

李白和苏轼或永葆童心或少年老成的状态使得他们更能切合时代风气, 进而从同时代的作家中脱颖而出。

三李白和苏轼豪放风格的差异反映了唐代诗歌“动态的、进行时的、创造者”和宋代诗词“静态的、完成的、守护者”两种文化精神的根本不同。

盛唐时代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宽松给了士人开阔的视野胸襟, 鼎盛时代的气魄精神又激发起士人强烈的功名之心。

但尚武轻文的唐代, 进士录取的比例仅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二、三, 大量人才被排斥在朝堂之外。

盛唐十几位著名诗人, 如王昌龄、李白、杜甫等, 都流落于草野之间。

建功立业的理想同入仕艰难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士人普遍的失望、愤懑的情绪, 但盛唐人又能始终保持进取的热情。

李白诗中希望、失望, 自信、激愤等各种情感的冲突纠缠正集中体现士人普遍的矛盾心态。

盛唐人对天赋才情、浪漫自由的追求使得李白受到举国上下的追捧: 唐玄宗赞其人, 唐文宗爱其诗, 杜甫倾慕他的品格, 贺知章赞叹他的诗风。

这种认可又给了李白更大的空间, 他以更加自信、自由的状态把豪迈奔放的盛唐精神推向顶峰, 创造出盛世最强音。

人们对李白的崇尚, 既是对其天赋才气的仰慕, 亦是对他展示出的盛唐气魄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