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和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23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23张ppt)
特点:以卑临尊,以小四博条,大二千石选置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目的:规范地方统治,五强条,化二中千央石子集弟权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通典·职官》
十三州刺史分布图
思考:指出刺史的职责有哪些? 分析刺史制度的“刺史”一职有何特点?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
二、 从稳定到强盛——汉武一统
(二)经济 ①改革币制 ②盐铁官营 ③均输平准 ④抑制工商
名词解释: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
三铢钱 四铢钱 五铢钱
材 料 :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 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 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抑物价。设均输官,把应由各 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 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物 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 贱时收购。
二、 从稳定到强盛——汉武一统
课前预习核对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疆域上
推恩令 内外朝制 察举制 任用酷吏
设刺史
改革币制 盐铁专营 均输平准
抑制工商业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驱除匈奴
开辟丝绸之路 设西域都护府
民族上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二、 从稳定到强盛——汉武一统
州 兼 郡 , 连 城 数 十 亦反,不削亦 山 , 濞 则 招 致
, 宫 室 百 官 同 制 京 反。削之,其 天 下 亡 命 者 盗
师 , 可 谓 矫 枉 过 其 反亟,祸小; 铸 钱 , 煮 海 水
正 矣 。 今 诸 侯 或 连 不削之,其反 为 盐 , 以 故 无
城数十,地方千里 迟,祸大。 赋 , 国 用 富 饶 。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31张PPT)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31张PPT)

选官
史一人,代表朝廷巡视监察地方
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帝国的巩固——西汉的强盛
1.政治强化:
中 央
中外朝
推恩



刺史
选官 察举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帝国的巩固——西汉的强盛
2.经济垄断:
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 牢盆
公元前118年 “罢半两钱,行 五铢钱”
煮盐业:招募民众煮盐,
1.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呈 现什么特点?
皇帝即位年 龄小
皇帝
殇帝
安帝
前少 帝
顺帝
冲 帝
质 帝
桓 帝
灵帝
即位年 龄
1
13 ? 11 2 8 15
12
去世年
外戚 龄
邓2太后临3朝2 阎?太后临30朝
梁3 太后9临朝36
专权 邓挚(邓太 阎显(阎太 梁冀(梁太后
后兄)执政 后兄)执政 兄)执政
窦太后临 朝34
改革制度 汉武帝之
正百 官
整顿吏治
后,西汉 为何迅速
正万 社会治理 衰亡?

正四 开疆拓土

三、帝国的衰亡——西汉的衰亡
外戚干

政治黑 暗土地兼 并
赋税沉 流民问重

社会动

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23年 外戚王莽建立 新朝
课后小 结 汉初贫弱,修养生息;武帝强盛,集权统一;
汉末衰落,党锢外戚;中外交流,丝路花雨。
OPTION 01
郡国并行,王 国问题
武帝强盛,集 权统一
宦官外戚,汉 末危局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30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30张ppt)
但也形成文化专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
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主要内容:

强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缓和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问题四:官吏贪污,地方豪强横行 ④全国划十三州,设刺史, ⑤用酷吏
(监察)
作用:抑制豪强势力,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 问题:私人铸币,盐铁经营权在地方
①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盐铁官营—— 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③均输平准—— 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 征收财产税
汉五铢钱
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经济管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军事边防:问题:北边匈奴侵扰,南边治理难
解烦之措 ①北击匈奴;设河西四郡; ②通西域(丝绸之路); ③设西域都护府; ④更有效治理东南沿海和西 南民族地区;
作用:统一多民族国 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罗马
长安
丝绸之路
中华民族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
罗马
丝绸之路
长安
一带一路
【总结归纳】
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鼎盛
(1)政治:
①实行“推恩令”、刺史制度,用酷吏,进一步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②设立中朝外朝制度,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③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2)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打 击私营工商业者等措施,中央掌控地方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 济发展。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17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17张ppt)

领域
措施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统制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 1.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领域
措施
文化
独尊儒术(董仲舒) 设立五经博士,中央设太学
董 仲 舒
➢ 汉武帝为何会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实现思想大一统以加强中央集权
领域
民族 关系
措施
平定匈奴,河西四郡
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
族地区的控制
开拓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 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 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
三、东汉的兴衰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 …… 4 和帝 5 殇帝 6 安帝 7 顺帝 8 冲帝 9 质帝 10 桓帝 11 灵帝 12 少帝 13 献帝
领域 经济
民族 关系
措施
➢ “推恩令”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 中外朝制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皇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策 机
侍构
外朝

行 机

御 史

构相
大 夫

有事上报
九卿
➢ 察举制 注重品行
➢ 刺史
强化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 1.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初形势
战争破坏 社会凋敝
统治思想
“无为而治” 黄老之学
汉兴七十余年间……京师之钱累巨 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至腐败不可食。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案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案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案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二、武帝时代:大一统帝国巩固步骤四:总结升华:引用电视剧《汉武大帝》开篇序幕词,认识汉武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贡献。

材料:步骤二:了解处于过渡时期短暂的王莽政权,师生共同分析王莽新朝灭亡的原因。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

(说明: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1)评分说明:指出差异+论述说明(2)示例: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

论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第一小问“孙悟空形象的差异”,一是要注意题目“两个相邻的时段”,可以选择宋元和明清、明清和“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进行比较;二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均可。

第二小问论述,注意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所选时段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最后对论述做一个总结。

【详解】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课件--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课件--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 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治世重现节,省开史支称“光武中节兴省”政府开支
整治吏治, 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 户口数量 释放奴隶
与民休息,缓和社 会矛盾 ,推动经
济发展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思想控制
三、西汉的强盛——柔道天下到豪强割据
2.东汉灭亡 阅读P24,根据材料,归纳东汉衰落的原因。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权旁落,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材料:丞相入奏事,荐人二千石…上乃曰: 材料:今师异道,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汉书·田蚡 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传》
材料:(文帝)匈奴连发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景帝)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 计。——《史记·匈奴列传》
学以致用
(2023·山东高考·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
想 , 建 立 了 一 个 护统一的力量。
——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二、西汉的强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四)军事:稳定边疆,积极开拓疆域
材料:元狩二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
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 1.北击匈奴
并率四万人来降,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 酒泉两郡。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当堂检测
3.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
;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
“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A
时空坐标
两汉上承秦朝,下迄魏晋南北朝,立国四百余年。两汉期间,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的治理模式在汉朝得 到进步确立,大一统理念自汉朝起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从汉代 起,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的交流和 融合进步加大,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宽 厂广的视野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和睦相处,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
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B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7.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 土地兼并 )严重,赋税徭役沉重, 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国。其改革加剧了社 会危机,暴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推翻新政权。( 25)年,刘秀 重建汉朝。出现“光武中兴”
增强尚书台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解决战乱之后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重点难点
1.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二、结论
1.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2.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制,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3.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4.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5.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6.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7.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三、基本问题
1.西汉、新朝、东汉的兴亡时间。

(1)西汉:公元前202——8,定都长安。

(2)新朝:9——23
(3)东汉:25——220
2.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1)原因:①西汉初立,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③尊奉黄老无为的思想。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影响: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承秦制的主要表现。

“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主要表现为
(1)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2)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4.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原因、结果。

(1)原因:①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②秦代郡县制的继承。

③秦代灭亡的教训。

(2)结果: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汉景帝在位
爆发了七国之乱。

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6.汉武帝开拓疆域的主要表现。

(1)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 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 郡;
(2)①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②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

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6.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和统一
25 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即汉光武帝。

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光武中兴
7.外戚宦官专权的表现、根本原因与影响。

(1)表现: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

(2)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3)影响:导致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8.两汉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