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原电池(全国一等奖)优秀课例
人教版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说课稿获奖版

《原电池电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电能》作为人教版化学2《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的重点课题,在整个高中化学体系中有着承前启后的功能。
它上承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同时也为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单元设置和能力提升做了相应铺垫。
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功能。
而对本课题重点和难点—原电池电极,是本课题中的重点过程,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是高中学生一直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以致在不少的练习和测试中失分。
二、学情分析经过《原电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装置特点及反应原理,也已学会判断一个装置是否为原电池、判断正负极等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了电极方程式及总方程式的书写。
但常有同学片面地认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较活泼的金属总是作负极,存在认知误区。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依据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上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2.学会从整体考虑判断原电池正负电极的方法;3.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并能独立操作和完成实验。
重点在于过程与方法1.参与观察、实验,从中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问题意识,增强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树立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学法为实现以上目标,我采用探究教学的思路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发现自己认识的片面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亲自操作,通过观察现象,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相互协作,认识到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方法的实质,从而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有更深入准确的认识。
采用多媒体、实验等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采用交互式与学生探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1课《原电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1课《原电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化学的概貌;
2、能理解盐桥的作用;
3、会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如何避免普通原电池内耗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经历尝试使带盐桥的原电池形成闭合回路的过程,提高思维的发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追根究底、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2学情分析
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
①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
②缺乏知识连贯性。
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盐桥的作用、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盐桥的作用、探究能力的培养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以前,在伦敦的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
当她开怀大笑时,人们可以发现她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他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
后来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原电池(全国一等奖)

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四师64团中学阿不都瓦里·努尔麦麦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通过实验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3通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归纳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应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抓住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
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教学手段:讲授、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教学过程【引言】大家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变例如:通过电动机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等。
大家能否再举一些例子呢【学生举例】【讲述】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转变,如在一般的化学反应里常表现出放热或吸热,有的还表现出发光,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问题】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那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转化【屏幕显示】下面请大家看屏幕上的图片判断一下那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演示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3ml稀硫酸插入铜丝观察现象并讨论。
2.取出铜丝再加入一粒锌粒观察现象并讨论。
3 将铜丝插入试管中并与锌粒接触观察现象并讨论。
【提问】锌与稀硫酸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粒接触后铜丝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从铜丝得到电子而产生氢气。
【追问】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不失去电子,其电子从何而来【讲解】铜丝虽然与稀硫酸不反应,铜丝与锌粒接触后,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锌失去的电子转移给铜丝。
H从铜丝得到电子而产生氢气。
也就是说,锌失去的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原电池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经外电路
流入铜极
Zn2+
H+ SO42-
正极 氧化剂(H+)在铜 极上得到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 2H+ +2e-=H2
电流方向
对锌铜原电 池工作原理旳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
上图是我们在必修2中学习过旳将锌片和铜片置于稀硫酸 旳原电池,假如用它做电源,不但效率低,而且时间稍长 电流就不久减弱,所以不适合实际应用。这是什么原因造 成旳呢?有无什么改善措施?
(2)盐桥旳作用是什么? 可提供定向移动旳阴阳离子 ,使由它连接旳两溶液保持 电中性,盐桥保障了电子经 过外电路从锌到铜旳不断转 移,使锌旳溶解和铜旳析出 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盐1)桥形旳成作闭用合:回路。沟通导外线电旳路作。用而是盐传桥递旳电作子用, (2)平衡电荷。 则是沟通内电路。
(3)双液原电池旳 优点:
极。
电池电极反应式旳类型
仅有负极材料 参加反应
电 池
两电极材料均 不参加反应
两电极材料均 参加反应
26
电池电极反应式旳书写
规则:先写出总反应,再写出某一种简朴旳半 反应,用总反应 减去半反应就得到另一 种半反应
由NordriDesign提供
一、仅有负极材料参加反应
参加反应旳金属电极本身为负极,负极参加反 应旳金属失电子(先写出负极反应式),正极是 介质溶液中旳微粒得电子(反应一般为析氢、吸 氧、析Cu、Ag等)。
讨论:
造成旳主要原因:因为在铜极上不久就汇集了许多氢气 泡,把铜极跟稀硫酸逐渐隔开,这么就增长了电池旳内 阻,使电流不能通畅。这种作用称为极化作用。
为了防止发生这种现象,设计如下图(书P71图4-1)所示 旳原电池装置,你能解释它旳工作原理吗?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原电池-一等奖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原电池》教学设计142团中学高二化学------李冬松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的教材依据是人教版高二年级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高一所学习过的原电池的概念,组成要素引入课程,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本节课采用“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盐桥的的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是在高一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错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错误!能量的转换重点内容错误!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错误!盐桥的作用错误!原电池的用途2、教材作用: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之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
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本节教材,不仅仅是前面必修课学习的复习,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角度有了一定的变化,从能量的角度、从电流产生的本质以及最后的应用两方面进行了编排,应该说符合认知规律,既是复习旧知,又是加深学习,提升能力。
虽然学生的学习有了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但是必修课中学习经过较长的时间,学生对知识淡忘了较多,所以要进行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应该利用好这一点。
为此,本节课宜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组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并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原电池-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原电池”,是人教版《化学选修 4 化学反应原理》中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的第一节内容。
高中选修阶段的化学学习,是在必修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提高深化。
选修阶段的电化学部分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电化学原理相关知识,也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电化学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课本将实验探究充分融入到理论知的学习过程当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创设了平台。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课本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进一步深化巩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成条件,并随之引入盐桥的概念,结合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学习盐桥的作用,并从本质上学习掌握盐桥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此前通过必修阶段的电化学部分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同时,对于原电池的实验操作的相关技能和规范也有了了解,可以说对原电池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作为高二理科班的同学也有相对较强的实验观察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对化学的学习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电池,牢固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构成条件;2、了解简单原电池的缺点和改进方法;3、掌握盐桥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简单原电池装置的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2、培养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敢于、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勤于思考;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判断电极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盐桥的作用及原理。
盐桥是在选修阶段引入的新概念,也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
同时,原电池也是高中阶段电化学部分知识的重点之一,因此在进一步学好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利用盐桥的方式改进简单原电池的不足,以及盐桥的工作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装置中为何能产生 电流?
结合模型,进行理论分析
负极:氧化反应
电流
电子e-
G
正极:还原反应
Cu Cu2++2e- = Cu
Zn-2e- =Zn2+
Zn
提供电子 的物质
负极液作用
ZnSO4
H+
接受电子 的物质CLeabharlann SO4Yn-正极液作用
三个模型 理论发展
负极:氧化反应 Zn-2e- =Zn2+
正极:还原反应 Cu2++2e- = Cu
建立盐桥模型 G
Zn Cu
介绍盐桥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 胶的KCl饱和溶液
序号
方案简述
设计意图
方 案 总 结
Zn片和Cu片同时插入 一瓣橘子中 方案1 (有电流) Zn片和Cu片分别插入 方案2 未分开的两瓣橘子中 (有电流) Zn片和Cu片分别插入 分开的两瓣橘子中 方案3 (改进后可以产生电流)
H+Zn2+
SO42-
以上单液电池因氧化剂与还 原剂直接接触(会发生非原电池 反应),放电时间短,转化为电 能的效率不高,如何提高效率呢? 下面我们做专门探究。
橘子实验提炼模型
学生小组实验:设计橘子电池
仪器和药品: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 导线、培养皿、橘子
注意:铜片、锌片较尖锐,使用时小心。
请利用所给材料设计橘子电池,观察实验 现象并提炼出原电池模型。
方案1:电极插入单瓣橘子
G
Zn Cu
提炼 模型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方案2:电极插入两瓣未分开的橘子
分池
G 膜
Cu
Zn
提炼 模型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方案2:电极插入两瓣未分开的橘子
为何两瓣未分开的橘子也
能产生电流?
Zn
G 膜
Cu
强调“膜”的功能:分区但又允 许离子通过。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
根据北京十二中 赵虹华说课稿(全国一等奖)改编 优秀课例推荐
教师演示,提炼模型
G
Zn Cu
提炼 模型
稀H2SO4
此铜锌原电池装置中
G
Zn Cu
正负极分别发生了什么 反应? 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稀H2SO4
负极:氧化反应
电子e电流
正极:还原反应
Zn-2e-=Zn2+
2H++2e-=H2↑
思考交流,根据反应设计电池。
根据反应Zn+CuSO4=ZnSO4+Cu设计 原电池,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电极反应 根据电极反应选择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学生探究实验:Zn-CuSO4电池 仪器和药品: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导 线、培养皿、ZnSO4溶液、NaCl溶液、CuSO4 溶液、浸有NaCl溶液的滤纸条(盐桥)。
Zn Zn
Zn
CuSO4 ZnSO4
NaCl
Cu Cu
Cu
对比分析各方案 分析异常现象认识能量损耗
方案 负极 负极液 正极 1 Zn CuSO4 Cu 正极液 CuSO4 现象 Zn表面变黑 有电流产生
为何Zn表面 变黑?
对比分析各方案
方案 负极 负极液 正极 1 2 Zn Zn CuSO4 ZnSO4 Cu Cu 正极液 CuSO4 CuSO4 现象 Zn表面变黑 有电流产生 Zn表面不变黑 有电流产生
注意:及时清洗电极。
G
按图中装置及所给材料,根 据Zn+CuSO4=ZnSO4+Cu设 计原电池并实验。
可能设计的方案:Zn+CuSO4=ZnSO4+Cu
方案 负极 负极液 正极 1 2
3
正极液 CuSO4 CuSO4
CuSO4
现象
Zn表面变黑 有电流产生 Zn表面不变黑 有电流产生 Zn表面不变黑 有电流产生
方案3:电极插入两瓣分开的橘子
两瓣分开的橘子 不能产生电流, 如何改进才能产 生电流?
方案3:两瓣分开的橘子——改进产生电流
1.加 NaCl 溶液
2.两 瓣接 触
3.“ 连 隧 道” 4.“ 搭 桥”
方案3:两瓣分开的橘子——改进产生电流
这两种方法为 何能产生电流? 请提炼模型?
3.“ 连 隧 道” 4.“ 搭 桥”
导线中的电子
提供电子 的物质
负极液
导电
阴离子
阳离子
盐桥或膜
接受电子 的物质
正极液
应用思维模型解决问题
判断 分析 原电池 设计
人类对电池的研究与发展:回顾历 史发展创新
由电池发展史
你想到些什么? 1839年
W.R.Grove提出
1836年 1799年
丹尼尔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
伏打电堆
单池
分池 膜
分池 盐桥
分析盐桥模型的工作原理 G
Zn Cu
此装置中正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负极分别发生 了什么反应? 电流是如何 产生的?
理论分析 负极:氧化反应 (失电子)
Zn
电流
电子e-
G
正极:还原反应
Cu
(得电子)
H+
Yn-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