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旅游者
第二章 旅游者

广东 1.收入高,出游意识强 2.不讲究,强调吃、住、行 3.少空谈,注重抓商机 4.给小费,购物量大 江浙: 1.旅游意识强,导游要求高 2.保险观念足,较爱写投诉 3.身处大都市,了解海外情 4.“商业气”很浓,“市场感”很强 北方: 以京、津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及其邻近市场 1.重政治,关心时事 2.收入低,架子很大 3.文化厚,容纳性强
• 2、北美国家的定义:
• 加拿大:旅游者指到离开其所居社区边界 至少50英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
• 美国:旅游者为了外出出差、消遣、个人 事务、或者出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它任 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单程) 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当日返回。
• 欧洲国家的定义 • 英国:基于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 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 法国:基于下列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处,外 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未超过4个月的人。这些 原因包括:
• (二)中国关于旅游者的统计标准 • 国际旅游者统计标准
– 以海关和边境“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来确定的, 其旅行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主要目的不是通过 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 国内旅游者统计标准
– 国内游客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 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
• • • • •
二、旅游者的特点 1 异地性 2 消费性 3 休闲性 4 体验性
第二节 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的条件 一 客观条件 二 主观条件
• 一 客观条件
• (一)从旅游需求的角度看 • 1 经济收入 • 可随意支配收入:指扣除全部纳税和社会 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 余下的收入部分。 • 旅游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可通过恩格尔系 数来相对衡量。 • 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中用 于食物支出的比例。
第二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

国际旅游者的界定
(一)国际联盟的解释
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Committee of Statistics Expert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曾对 “国际旅游者”或“外国旅游者”定义为:“离开 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超过24小时的 人”。
国际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旅游者的界定
(二)罗马会议的定义
➢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罗马定义的核心体现在三个 方面,即是否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国、访问目的和停留时间 。不足之处在于此定义只提到了国际旅游者的定义,而未涉 及国内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在1981 年出版的《国内与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收集与提供方法手册》 一书中,使用排除法,对国际游客的统计口径做了界定,并 向全世界推荐。
国际旅游者的界定
(二)罗马会议的定义
➢ 1968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通过 了这一定义。
➢ 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旅游委员会也采纳了这个定义 。由此,关于国际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人们基本上取得了 共识。白此以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国际旅游者的统计 ,大都以此定义为标准。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采 纳罗马定义。
国际旅游者的界定
(一)国际联盟的解释
下列人员不包括在旅游者之列:
1.到某国就业任职者;
2.到国外定居者;
3.到国外学习,膳宿在学校的学生; 4.边境居民日常越境工作的人; 5.边境临时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做旅游者。
国际旅游者的界定
(二)罗马会议的定义
➢ 1963年,联合国在意大利罗马召开国际性旅行和旅游会议, 即罗马会议。会议出于统计工作需要,对1937年国际联盟的 定义做了修改和补充,就各国对旅游者的统计口径做了新的 规范,并提出了“游客”(visitor)这一总体概念。
旅游心理学第二章旅游者的知觉课件

该对象的知觉仍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大脑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感觉信息进行修正。
知觉的生理机制
神经元
神经元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位,通过 突触传递信息。多个神经元共同作用 ,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实现对感觉 信息的加工和整合。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处理高级认知功能的主要 区域,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 等。不同区域的大脑皮层分工不同, 共同协作完成复杂的知觉过程。
总结词
旅游者在知觉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情感和情绪的影响,对信息进行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
详细描述
旅游者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对其知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当旅游者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 可能更加关注旅游产品的积极方面;而当旅游者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可能更加关注旅
游产品的不足之处。这种情感性偏差会影响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和评价。
知觉与旅游体验
知觉影响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旅游者的知觉对其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知觉体验能够增强旅游者的 满意度和愉悦感。
知觉的持久性影响旅游回忆
旅游者的知觉不仅在旅游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在旅游结束后仍然影响着他们对旅游经历 的回忆和评价。
知觉的偏差影响旅游体验
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旅游者的知觉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旅游体验, 如对旅游设施的不满、对导游服务的不满意等。
知觉的特性
01
整体性
人们总是将感觉信息整合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各个部分,这是因
为大脑倾向于将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
02
选择性
人们在面对大量感觉信息时,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这是因为大脑无法同时处理所有信息。Fra bibliotek03恒常性
2 旅游者

异地性:即旅游者必须是离开常住地,去异 国他乡参观访问的人; 短暂性:旅游者前往异国他乡进行参观访问 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不可导致永久性居留(为此, 为了统计方便起见,我们不妨规定最长为一年);
旅游者的特征
旅游者是——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短暂的休闲 体验的人。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有关国际组织对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国际联盟定义 1.出于娱乐、健康和家庭原 因而外出旅行的人; 2.为出席会议或作为任何种 类包括科学、管理、外交、 宗教、体育等活动代表而旅 行的人; 3.为商业原因而旅行的人; 4.在航海沿途停靠,即使不 超过24小时的人; 5.其他。 罗马会议定义 “游客”是“除为获得报酬 和从事某项职业以外,基于任 何原因到一个非常住国去访问 的人。”游客包括: (1)旅游者:到一个国家去暂时 逗留至少24小时的游客。其旅 行目的是为了消闲、健康、研 究、工商业务、探亲、出差和 开会等。 (2)短途游览者:指到一个国家 去暂时逗留不足24小时者(包括 乘游船在海上旅行的人)。
没有标明为什么 选择这五种需求
01
02
没有解释为什么 如此排列
案例 一个人想要去旅游,是为了满足哪个几层次的需求?
A
生理需求
美食之旅 森林旅游
B
尊重需求
出国旅游
C
自我实现
考察旅游 探险旅游
二.旅游动机
1
旅游动机定义
相关理论
2
3
旅游动机总结
旅游动机
1、旅游动机的含义
1
得新经历
旅游动机是促成个体有意于旅游以及确定到何
追新猎奇型
喜欢人迹罕至的旅游地 喜欢获得新鲜经历和享受新的喜悦 喜欢新奇的不寻常的旅游场所 活动量大 喜欢坐飞机前往旅游目的地 只求一般的饭店、不一定要现代化大饭 店和专门吸引旅客的商店
第2章 旅游者的感觉和知觉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二、旅游知觉及其特征
Company Logo
(三)旅游知觉的整体性
旅游知觉的对象是由旅游刺激物的部分特征 或属性组成的,但旅游者不把它感知为个别的孤 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旅游刺 激情境。
旅游知觉之所以具有整体性,是因为旅游刺 激物的各个部分和它的各种属性总是作为一个整 体对旅游者发生作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过去 的知识经验常常能提供补充信息的作用。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四)旅游知觉的恒常性
当旅游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 时候,旅游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 就是旅游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主要的是受习惯和经验的影 响。知觉的恒常性是后天学来的。 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快速地适应环境。
对他人的知觉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1)知觉者的特征:经验、性格、 需要 (2)知觉对象的特征:外部特征、 品德、能力 (3)否定后肯定的心理效应
导游员小张去机场“接团”,因为 在路上遇到交通事故而迟到了十几分 钟,这使团里的游客对小张很不满意, 认为小张是一个“既不认真负责,能 力也不强”的导游。后来有一次遇到 突发事件,小张在困难而又紧急的情 况下,把一切都处理得很好,充分表 现出他对游客的关心和爱护。这时, 团里的游客都对小张作出了很高的评 价,觉得当初真是错看和错怪了小张。
一、感觉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一)感觉是什么?
1、觉得,认为。 【示例】: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 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接触事物所产生的知觉。 【示例】:毛泽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有 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 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 中国 人民 从此站立起来了。”
旅游心理学第二章旅游者知觉

第二章旅游者感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心理认知过程所包含的内容2、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及其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性认识感觉、知觉的能力,能够科学地看待人的心理认知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感觉的概念、分类及规律,知觉的概念和特性,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难点:知觉的特性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PPT演示,课堂讨论新课导入:第一节感觉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认知过程为基础的,而感知觉是认知过程的开始。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和审美判断,也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风景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感知觉反应。
因此,要理解人们的旅游行为,就要首先懂得感知觉。
旅游经营者做广告,搞宣传,及旅游产品开发,实际上都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感知觉进而影响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及旅游态度。
一、感觉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到“感觉”这个词,如“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 “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 ,与心理学的专有名词“感觉”的意思并不相同。
1.感觉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功能感觉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
通过感觉,人们既能认识外界事物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属性,也能认识自己机体的状态,如饥、渴等,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借助于感觉获得的信息,人们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世界。
其次,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实验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的早期进行感觉剥夺,会使动物的感觉功能产生严重缺陷;人类也无法长时间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会使人的思维过程混乱,出现幻觉,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还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3、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度觉、痛觉);内部感觉是由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等感觉)(1)视觉:很多商家在广告设计、营业场所的设置及产品包装上·都非常倚重视觉因素。
中职 旅游概论课件第二章 旅游者

? 闲暇时间===工作以外的时间
时间
法定的工作时间:8小时每天,每周最多40小时
必要的附加工作时间:加班,第二职业 必要的社交活动的时间: 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吃饭、睡觉 做家务的时间 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
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它必须占 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自由支配、用于消遣 娱乐或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特点
(1)对价格敏感 (2)追求物有所值 (3)花费较高 (4)重游率高 (5)参与性强
度假保健型旅游者
特点: (1)消费较高 (2)重游率高 (3)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文化型旅游者
特点: (1)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2)具有某方面的专长或具
有特殊的兴趣 (3)可能重游
公务型旅游者
特点:
入境境旅游者:在内地旅游设施过夜
入境一日游游客:在内地旅游设施不过夜
出境游客:
是指离开我国,出于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 养、购物、参加会议、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等 目的,到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陆地区居民。其在外连 续停留的时间不要超过12个月,并且活动主要目的不是通 过所从事的活动来获取报酬的人。
第二节 旅游者的形成条件
问题 导入
1.你知道旅游者是如何形成的吗? 2.旅游者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重点: 1.旅游者形成的客观条件; 2.旅游者形成的主观调价; 难点: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重点与
第二章 旅游者
难点
8
一、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1.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2.闲暇时间 3.旅游动机 4.其他条件
3. 我国对国际旅游者所下的定义
入境旅游者
游客
入境游客
第二章旅游者的知觉

知觉的相似原则
(二)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
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除上述外,人
的个性、经济收入、年龄、性别、 职业、社会阶层、态度、信仰等也
都会对人的知觉产生影响。
第二节 旅游知觉的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
准备状态,即心理上的特定趋势。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
旅游企业与从业人员为使旅游者对旅游目 的地形成良好的知觉形象应该好以下工作: 一是搞好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TDIS) ,塑 造良好的旅游地形象。——传播美誉度 二是准确、详实、及时地将旅游地的信息传 递给旅游者——扩大知名度 三是要着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为旅游者 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提高满意度 四是继续为完成旅程的旅游者提供售后服 务——培养忠诚度
(D)知觉的相似律
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是指人们在感知 各种刺激物时,容易将具有 相似自然属性的事物组合在 一起。
(A)知觉的接近律
(B)知觉的闭合律
(C)知觉的连续性
(D)知觉的相似律
华山 西湖 黄河 少林寺
泰山 太湖 长江 灵隐寺
黄山 巢湖 珠江 白马寺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0:32:0210:32:0210:32Wednesday, October 21,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2120.10.2110:32:0210:32:02October 21,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1 日上午1 0时32 分20.10. 2120.1 0.21
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1. 旅途要快 2. 游览过程要慢 3. 旅游活动安排要准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 2.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3.调遣的武装人员; 4.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5.到基层锻炼的干部; 6.到境内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7.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三、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包括以下两 个方面:
旅游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需要。人们在 基本生活要求得到满足以后便会努力追求精 神世界的满足,而旅游活动的实现可以帮助 人们获得这种满足。
首先,人们可以通过旅游结识新朋友、获得 友情,满足“社会的需要”;
其次,人们也可以通过旅游开阔眼界、增长 见识,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满足“受尊重 的需要”;再次,人们还可以通过旅游获得 美的感受或者冒险猎奇、挑战自我(比如沙 漠旅行和攀登高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 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旅游需要是 高层次人类需要的综合表现,是旅游动机产 生的内驱动力
一些人把到异地购物当作一种时尚、一 种生活方式。一般来说,这类旅游者以年轻 人居多,具有消费能力高、重游率高的特点, 对旅游地经济贡献较大。
六、我国近现代旅游的发展状况如何?
(一)我国近代旅游的发展状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列强打开, 从此中国社会涌现了各种浪潮。一些仁人志士奔 走江湖,为救国救民而贡献力量。同时,清朝政 府一些人士也意识到中国的处境,采取各种革新 办法,举办学堂,培养人才。特别是19世纪末, 大批中国有志人士出国留学,也开启了近代社会 中国修学旅游的浪潮。1906年,我国官费、自费 留学生达到8000多人
根据在其他地方逗留时间的长短,国内游客又分 为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国内旅游者指 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 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 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 常住地10千米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且不足 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过 夜的国内游客。 另外,此项规定还把下列人员排除在国内游客统 计范围之外:
。除此,当时政府也组织官员出国进行考察 访问,也有人出国开展商贸活动。并且随着 出国人士的增加,华人华侨增多,也参与回 国探亲访友、投资经商等活动,人与人间的 交往变得频繁与密切。20世纪初,我国一些 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地,也吸引了众多 外国人,以传教士为主。随着中外人员交往 的增多,国外的一些旅行服务公司如美国运 通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在发达城市开展业务。
在此种情形下,1923年8月,经过北洋政府批 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银行家陈光甫先生决 定在该银行内开设旅行部,负责国人旅行事 务、代定火车票等,虽然该旅行部工作人员 只有几人,规模小,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 一家具有旅游服务性质的机构。1924年,该 旅行部举办了上海通往杭州的第一批国内旅 游团。1925年,又组织我国第一次出国旅行 活动,即赴日“观樱”旅行团。
宗教朝觐型旅游者是以从事宗教活动为出游目的 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以宗教归属为内在动机, 是特殊的旅游群体,他们的旅游活动中包括很多 宗教仪式。在全世界,各种宗教的信仰者具有相 当的规模,因此,宗教朝觐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 地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小觑。一般来说,这类旅游 者具有旅游目的地相对固定、出游时间相对固定、 参与性强的特征。
(二)娱乐消遣型旅游者
娱乐消遣型旅游者是以休闲放松、调节身心为出 游目的的旅游者。一般来说,这类旅游者以追求 身心愉悦(或健康)为内在动机,期望通过旅游 使自己从单调的生活和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他们既有可能选择与观光型旅游者类似的旅游目 的地,也可能选择游乐场等娱乐性比较强的旅游 目的地。这类旅游者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具有季 节性强、重游率高的特点。
第2 章 旅游者
一、旅游者的特点是什么? 旅游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群体和经济活动群体, 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异地性 这是旅游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特点。“离开惯常居住 地到异国他乡旅行”是旅游活动形成的必要条件。陌 生的环境、新奇的事物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 的主要原因,同时,到异地旅游也需要旅游者具备相 应的经济条件以及对不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适应性。 对于旅游服务企业来说,把握旅游者的异地性,便能 把握其根本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提高顾客满 意度。
(三)旅游动机的形成 1. 个人状况与旅游动机的形成 从生理因素看 从心理因素看 从经济因素看 2. 社会环境与旅游动机的形成
二、我国国家统计局对国内旅游者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国家统计局对国内旅游者做了规定,后经国 家旅游局的修改和解释,其较完整的表述为:国 内游客指任何一个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 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 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常住地到我国 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 并且在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 动获取报酬的人。在我国境内长住1年以上的外 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也属于国内游客。
五、 按照出游目的分类,旅游者可以分为哪几类? 在旅游中有哪些特点? 按照旅游目的,可以把旅游者分为以下几种,他们的 旅游特点各不相同。 (一)观光型旅游者 观光型旅游者是以游览观光自然及人文景观为出游目 的的旅游者。一般来说,这类旅游者的内在动机是回 归自然或者增长知识,观赏性以及知识性比较强的旅 游吸引物能够受到他们的欢迎。这类旅游者是最常见 的旅游者,直到今日仍是旅游者中的主流,具有季节 性强、重游率低的特点。
(六)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个人事务型旅游者是以处理个人或家庭事务 为出游目的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以维系和 发展社会关系为内在动机,他们外出旅行, 是为了探亲访友、寻根问祖或者出席婚礼、 参加各种仪式。这类旅游者的数量规模比较 稳定,具有季节性弱、价格敏感性强、旅游 目的地相对固定的特点。
(七)宗教朝觐型旅游者
一、客观条件 (一)从旅游的需要的角度看 1. 经济收入 2. 余暇时间 (1)每日余暇 (2)每周余暇 (3)公共假日
(4)带薪假日 3. 身体状况及家庭人口结构 (二)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 1. 旅游吸引物 2. 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条件 3. 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二、主观条件 (一)旅游需要 (二)旅游动机 1. 旅游动机概述 (1)心情动机 (2)身体动机 (3)精神动机 (4)经济动机
心理学家今井省吾认为: 现代人旅游动机分为三大类: (1)消除紧张的动机 (2)自我完善的动机 (3)社会存在的动机
美国学者认为旅游动机分为 (1)接触自然的动机 (2)追求身心健康的动机 (3)猎奇的动机 (4)维系和扩展社会关系的动机 (5)宗教归宿的动机(朝拜) (6)完成公务、商务工作任务的动机
旅游动机概括为以下几类: (1)接触自然的动机 (2)追求身心健康的动机 (3)猎奇求知的动机 (4)维系和扩展社会关系的动机 (5)宗教归属的动机 (6)完成公务商务工作任务的动机
四、按旅游费用来源分类,旅游者可以分为 哪几类? 按旅游费用来源分类,旅游者可以分为三类: (一)自费旅游者
自己支付全部旅游费用的个人或家庭即自费 旅游者。一般来说,自费旅游者的消费比较 谨慎,其旅游消费水平直接受到个人或家庭 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
1927年,该旅行部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具有宣 传与介绍性质的《旅行杂志》,让国人对祖 国各地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等有了一定的 了解。1927年6月,该旅行社更名为中国旅行 社,专门负责各种旅游事务,并且随着业务 的开展,在国外多国设立办事机构,推动我 国近代旅游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战争 等因素,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旅游活动及旅游 业并没有能够顺利展开,旅游者人数也不成 规模。
(二)公费旅游者
由相关组织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公司企业 或社会团体)支付其全部或主要旅游费用的 个人或家庭即公费旅游者。参加公务旅游、 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的人大部分属于公费旅 游者。公费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受组织机构相 关制度以及组织文化的影响。
(三)奖励旅游者 因做出突出贡献而享受到相关组织机构(一 般为公司企业)提供的免费旅游的个人或家 庭即奖励旅游者。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公 司企业采用奖励旅游的手段来激励员工。
(二)我国现代旅游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贯 彻侨务政策,成立了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华侨服务社,主要接待海外侨胞归国探亲和 观光游览活动。这一时期的旅游业的主要工 作是政治性接待,参与旅游的人员也以海外 侨胞为多,同时也有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
50年代,一些自费来华的外国人逐渐增多。 随着我国与亚非国家国际关系的变化,西方 国家来华访问的人数也是不断上升。改革开 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发生转移, 对外开放与交流日益显得重要。而旅游业作 为国家创汇与开展对外交往的一个渠道,其 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家和政府重视。旅游在现 代社会的地位逐渐上升。
(八)购物型旅游者
购物型旅游者是以到异地购物为出游目的的 旅游者。这类旅游者的内在动机也是复杂的。 从表面上来看,购物只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 生活需要,这与旅游需要是高层次的人类需 要的观点相悖。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以购物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正越来越普 遍,购物也开始变成了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
(二)消费性
对于现代旅游业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 将产生一系列消费活动。旅游者的消费活动 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 旅游者的消费性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 件。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是与其经济负担能力 相适应的,旅游者的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档 次。
(三)休闲性 “休闲”既是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也是形成旅游 活动的客观条件。在英语里,“休闲”和“闲暇” 都用“Leisure”来表示,有活动和时间的两层意 义。一般来说,可以把“休闲”理解为个人从工 作、家庭和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以及个人 利用这些时间满足自己身心享受需求的活动。旅 游者的休闲性既代表了旅游者对身体及精神享受 的一种期待,又要求旅游者具备一定的可自由支 配的闲暇时间。
文化体验型旅游者是以了解异地文化或进行 文化交流为出游目的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 以猎奇求知为内在动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 足感,以选择历史文化游以及民俗文化游的 居多。这类旅游者的数量规模较小,具有文 化修养高、专业性强、停留时间长、旅游路 线相对固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