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铸件焊补导则

合集下载

铸铁件修补工艺守则GAIWAN

铸铁件修补工艺守则GAIWAN

铸铁件修补工艺守则1 修补前的准备1.1 焊补前将缺陷部位杂质清理干净,露出金属本体,铲成坡口。

1.2 单个较大的孔洞类缺陷铲成杯形,如图一所示。

1.3 蜂窝状气孔及散砂眼,按其深度铲成,如图二所示。

1.4 缺陷产生在铸件尖端部位铲成,如图三所示。

1.5 未穿透的裂纹缺陷,在裂纹始末两端(或末端)5~10mm 处钻Φ5~Φ8㎜ 的止裂透孔,在裂纹两侧铲成V 字形坡口,如图四所示。

1.6穿透性的孔洞及裂纹铲成,如图五、图六所示。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2 焊补2.1 允许焊补的范围:2.1.1导轨上不与其它重要零件滑(滚)动结合的表面及端部产生的气孔、缩孔、砂眼、渣孔等缺陷,当缺陷的数量和尺寸不超过表2.1规定,可用焊补方法修补。

但是重量小于1000㎏的小型铸件,如导轨长度小于1000mm 时,不允许焊补。

表2.12.1.2 处于导轨端部无相对运动,受力较小部位的裂纹缺陷,在焊接技术能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时允许焊补。

2.1.3 固定结合面和外露加工面上的孔洞类缺陷,其总面积不大于所在表面积的5%,每处缺陷面积(最大)不超过3000mm2时,允许焊补。

2.1.4 其他加工面的孔洞类缺陷,如缺陷总面积不大于所有面积的10%时,允许焊补。

2.1.5非加工面的孔洞类缺陷,机械损伤及缺肉等,在不影响机床强度与刚度的前提下,允许焊补,但缺陷总面积不得超过缺陷所在表面面积的15%。

非加工面上的裂纹类缺陷,如果缺陷长度不超过所在表面相应方向长度的1/4时,允许焊补;筋板上的缺陷,其允许焊补长度可不受此限制。

焊补时应采用有效措施,防止裂纹扩展或产生新裂纹。

2.1.6 一般非加工面上,面积大于10000mm2的孔洞类缺陷,可用厚度与铸件壁厚相同的钢板或铸铁板加工成相应形状后嵌入焊补,但不得降低铸件的强度或刚度。

2.2 不允许焊补的范围:2.2.1 导轨面与其它重要零件滑(滚)动结合的表面(或部位)上的缺陷不得焊补。

2.2.2 导轨上的横断裂纹不得焊补。

铸钢件焊补工艺规范2

铸钢件焊补工艺规范2
泰鋼合金(深圳)有限公司
技術文件和資料文Biblioteka 編號:TY/TD/107標題:
版號:D/A
铸钢件焊补工艺规范
頁碼:2/4
方法:用手提砂轮机打磨或用钻床钻去缺陷部位,或用气动打磨机磨去缺陷部位,必要时应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去除.
3.3.2不同类缺陷的坡口要求:
a.对于孔洞类,夹杂类缺陷
缺陷部位的坡口形状,应使焊补部分向外扩张,即上大下小扩张角必须大于40°
a =45°~60°;R≥5mm.
手工氩弧焊
3.4焊补
3.4.1焊补设备及采用方法
不论精铸件,砂铸件均采用手工氩弧或电弧焊机,对铸件缺陷进行焊补:
a.对于精铸件,缺陷面积较小时,一律采用氩弧焊;
坡深至露出完好的金属为止,坡底不允许存在尖角,一般情况R>3mm.
b.对表面缺陷,残缺类缺陷
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处理,一般情况缺陷面积较大时,即A+B/2;H>5时,应用手提砂轮或风动砂轮机打磨止露出金属即可.
当缺陷面积较小时,即A+B/2;H<5时,应严格按a.孔洞类,夹杂类缺陷开坡口要求,开出坡口.
(注:A.B.H分别为缺陷的长,宽,深.)
c.对于裂纹,冷隔类缺陷
在开坡口前应在裂纹或冷隔末端以外大于2mm处钻孔,深度超过裂纹或冷隔深度2-3mm,然后严格按下表要求开设坡口.
铸钢件裂纹,冷隔类缺陷开坡口要求
缺陷性质
坡口要求
未穿透的裂纹或冷隔
U型坡口:
a =15°~20°;R≥3mm.
手工电弧焊
U型坡口:

铸钢件焊补工艺守则

铸钢件焊补工艺守则

1.认真检查工具和焊机等设备,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中的各项规定,做到安全生产。

2.铸件的裂纹、气孔、砂眼等缺陷的检查方法,一般用肉眼观察。

对于耐高温、高压等关键产品,必要时可用渗透法等无损探伤的方法检查。

3.铸件缺陷的清除一般使用气割、碳弧气刨、风铲和砂轮等方法进行。

4.碳弧气刨清除缺陷时要注意碳刨工艺4.1压缩空气的温度以室温为宜,压力为4~6公斤/平方厘米;4.2电弧长度应选择在1~3毫米为宜;4.3碳棒伸出长度在800~1000毫米,待烧剩到30毫米左右时停下调整;4.4刨槽深度与碳棒倾角的选择如下表:刨槽深度/m 2.5 3 4 5 6 7~8碳棒倾角α25℃30℃35℃40℃45℃85℃4.5 碳素钢、普通低碳钢:用直流反接法铸铁、铜及其合金:用直流正接5.缺陷清除后的焊补坡口应是倾斜和圆滑过渡,表面不得有棱角和毛刺坡口,两侧氧化皮应清除。

其坡口型式,应根据铸件的厚度缺陷形状、大小、深浅而定;常用坡口型式有以下几种:5.1未穿透的缺陷5.2穿透的缺陷,穿透间隙较小者,且间隙小于20mm5.3穿透的缺陷,穿透间隙较大者,且壁厚大于20mm用t(3~4mm)铜板作垫板,焊后除去。

5.4空间尺寸很大的穿透缺陷,可以嵌入金属块焊补,其金属的材料应与铸件母材近似:6.铸件缺陷周围50~60毫米内彻底清除油污、锈斑、水份等7.铸件焊补一般采用如下工艺措施:对于较短的裂纹或缺陷用直通式、焊接式、对称式焊接;对于较长的裂纹或缺陷用逆向分段焊或跳焊法;对于贯穿裂纹,间隙很大或刚性很大的铸件焊补时采用多层多道焊,轴孔可由上而下,逐圈堆焊,每次焊波相叠合不应小于三分之一焊波宽度;8.焊条的选择和准备根据铸件的钢种和缺陷的大小,刚性等选用相应的焊条。

凡属酸性焊条,焊前应将焊条在100~150℃烘焙1小时,低氢碱性焊条应在300~450℃烘焙2小时,然后放置80~100℃和恒温箱中,随用随取。

焊条选择范围见下表钢种焊条牌号焊机及接法焊补时铸件温度ZG10、ZG25 结422 交直流两用室温WCB 结502 交直流两用室温ZG35 结422 交直流两用室温ZG35 结507 直流反接室温ZG45 结507 直流反接150℃~250℃ZG50 结507 直流反接150℃~250℃ZG55 结857 直流反接150℃~250℃ZG35CrMo 结857、结757铬、结107铬直流反接200℃~300℃ZG40Cr 结607、结857、铬857 直流反接200℃~300℃ZG25CrNiMo 结857 直流反接150℃~200℃如有特殊要求,按工艺卡或另行规定进行焊补。

铸钢件缺陷焊补规程

铸钢件缺陷焊补规程

铸钢件缺陷焊补规程1.目的规范阀体零件的补焊工艺,使被焊零件的性能稳定,保证阀门整体性能符合要求。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阀门的铸钢件、阀体等的补焊。

3.职责3.1 技术科负责补焊工艺评定和编制补焊工艺;3.2 生产科负责组织补焊的实施;3.3 车间焊工负责阀门零件的补焊;3.4 质检科负责补焊件的PT检测和再次进行阀体压力试验;3.5 公司办负责补焊操作人员的培训和上岗资格认可工作。

4.工作程序4.1对焊工、设备、环境的要求4.1.1从事焊接工作的焊工按要求进行考试合格。

4.1.2 工作前必须检查电源线是否漏电、二次线及外壳接地是否良好。

一次与二次线路必须完整,焊钳必须绝缘良好。

4.1.3工作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操作时(包括清渣)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戴好防护眼镜或面罩,扎紧袖口。

4.1.4工作现场应保持干燥,通风良好。

4.1.5焊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多次引弧和电弧中断,在换焊条时,其接头一定要有很好的熔合后方可继续焊接。

4.1.6进行阀体补焊时,必须在消除体腔内压力后方可补焊,严禁带压补焊。

4.1.7 焊接设备应经常检修、擦拭。

工作前应先让焊机空载运行2min~3min后方可焊接,以保证焊接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1.8 工作完毕后应先关闭电焊机,然后切断电源,切不可逆向停机;回收未用完的焊材,整理设备,清理现场。

4.2 焊前准备4.2.1阀体压力试验:当质检员发现阀体不上压后,应将阀门渗漏部位做出明显标记并口头通知焊工进行补焊。

4.2.2检查所用设备(焊机、转胎等)运转情况是否正常,地线与工件连接是否紧固,避免因接触不良损伤焊接表面。

4.2.3检查焊条是否经过烘干处理。

经过烘干的焊条放入保温筒;在烘干箱外停留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以免焊条受潮。

焊条尽量避免反复烘干。

4.2.4 认真清除焊道上的铁锈、油污、毛刺和水等。

4.3 补焊工艺4.3.1 承压件的补焊a.受压零件经水压试验后,在有缺陷位置打上标识。

铸钢件补焊通用技术规范-最新国标

铸钢件补焊通用技术规范-最新国标

铸钢件补焊通用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铸钢件补焊的缺陷范围、缺陷等级分类、补焊前准备技术要求、补焊技术要求、焊后热处理、检验和记录。

本文件适用于承压和中小型非承压铸钢件,铸件材料为碳素钢、碳锰钢、不锈钢、合金钢和高锰钢的铸造缺陷补焊。

本文件不适用于铸件焊接性缺陷的补焊,如焊接咬边、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渣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0.1 压力容器通用要求GB/T 150.4 压力容器制造、检验及验收标准GB/T 983 不锈钢焊条GB/T 984 堆焊焊条GB/T 5117 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 5118 热强钢焊条GB/T 5611 铸造术语GB/T 6417.1 金属熔化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GB/T 8110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GB/T 10045 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药芯焊丝GB/T 13927 工业阀门压力试验GB/T 17493 热强钢药芯焊丝GB/T 40800 铸钢件焊接工艺评定规范3 术语和定义GB/T 56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缺陷范围 defect scope超过设计图纸尺寸公差、超过缺陷允许尺寸和不准许存在的缺陷。

铸造缺陷 cast defect铸造生产过程中,在铸件表面和内部产生的各种缺陷的总称。

注:缺陷的形态可分为孔洞类、裂纹类、变形类等;按缺陷的性质可分为热裂纹、冷裂纹、缩孔、气孔等。

缺陷面积 defect area清理缺陷后的缺陷投影面积。

剩余壁厚 residual wall thickness清除缺陷后的壁厚。

铸件面积 surface area of castings缺陷所在表面的投影面积。

关键件 critical parts要求精度高、制造难度大、在产品中起关键作用的零件。

铸钢件补焊规范及措施

铸钢件补焊规范及措施

铸钢件补焊规范及措施
焊前准备:
1.焊前清除缺陷处的表面铁锈、油污和水分等杂质,焊条应烘干。

2.铸钢件缺陷部分,如裂纹、气孔等,需清除干净。

3.补焊处的焊缝角度及坡口应符合API TK-2005中7.9的规定减小母材的融合比。

4.铸钢件未有缺陷处进行保护,防止飞溅和焊点,未补焊处防止受热变形,如侵入水中等。

焊接操作:
1.焊接前应使用烘干的焊条。

(焊条的选用应根据母材和焊接相配)
2.尽可能用短弧焊,以防止空气进入焊接点引起气死、裂纹,降低接头性能
3.热影响区在高温停留时间不应过长,以免晶粒粗大。

4.用250-350°C 的温度预热工件。

(注:在焊接时要保持与预热温度相同的层间温度。

5.锤击焊缝,以减少焊接应力。

6.工件补焊后应采取相应的热处理措施进行消应力,并进行超声波探伤直至工件合格。

做好
标记,并有追溯性。

铸钢焊件预防:
1.加强设计要求和用户的技术的研究、协商。

2.对铸钢件的厂家质量严格控制。

3.严格按照焊接工艺执行操作。

铸钢件 焊补 标准

铸钢件 焊补 标准

铸钢件焊补标准的相关标准和规范1. 引言铸钢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缺陷或损伤,为了确保铸钢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对于这些缺陷或损伤需要进行焊补修复。

焊补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法,可以恢复铸钢件的完整性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描述铸钢件焊补的标准,包括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效果等方面。

2. 标准的制定2.1 焊补修复工艺规程焊补修复工艺规程是指针导焊补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

焊补修复工艺规程需要覆盖以下内容: - 焊接方法选择:根据铸钢件的材质、缺陷类型和大小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如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等; - 焊接材料选择:根据铸钢件的材质和焊补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包括焊条、焊剂等; - 焊补电流和电压控制:根据焊接材料和焊补要求确定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电压,以确保焊接质量; - 焊补顺序和路径规划:根据焊补的缺陷形状和大小,合理规划焊接顺序和路径,以确保焊补效果均匀一致。

2.2 焊补质量检验标准焊补质量检验标准是用于评估焊补修复后铸钢件质量的标准。

焊补质量检验标准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 外观质量检验:对焊补后的铸钢件进行外观检查,检查焊缝的光滑度、焊尖、熔合等; - 尺寸和几何形状检验:测量焊补后铸钢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检查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 - 力学性能检验:对焊补后的铸钢件进行拉伸、弯曲、冲击等力学性能测试,以评估其强度和韧性; - 焊接质量缺陷检验:利用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如超声波、射线等,检测焊补后的铸钢件是否存在焊缺陷、裂纹等。

2.3 焊接人员资质要求焊补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工作,因此需要制定焊接人员的资质要求。

焊接人员资质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 学历和专业背景:焊接人员需具备相关的学历和专业背景,如焊接工程、金属材料等; - 焊接证书资格:焊接人员需要持有经认可的焊接证书,证明其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经验; - 工作经验要求:焊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焊接工作经验,以确保其熟悉焊接工艺和操作规范; - 安全意识和操作技巧:焊接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巧,能够正确使用焊接设备和工具。

铸钢件焊补工艺规程

铸钢件焊补工艺规程

铸钢件焊补工艺规程1.范围本工艺规程规定了起重机采用的铸钢件进行焊补的技术要求。

2.焊前准备铸件焊前准备工作包括:缺陷的清理、焊接坡口的制备、焊前预热、焊接材料的选择,电流强度规范的调整等。

1)焊补前应由专职检查人员检查焊前准备的各道工序和工艺规定的质量要求符合要求后,方可允许进行焊补;2)铸钢件毛坯缺陷焊补前,必须经过退火或正火处理;3)根据焊件不同情况,可采用气割、电弧气刨、砂轮打磨、机械加工等方法清理铸件缺陷和焊接坡口的加工;4)在应力集中处在制备坡口前应先在两端钻孔,防止裂纹延伸,孔径选取φ8~15mm,钻孔深度超出裂纹深度3~4mm;5)焊接坡口加工后,在坡口周边15~30mm范围内用磨光机打磨,去除氧化物及渗碳层,露出原金属光泽;6)在同一平面内的两处缺陷之间的非缺陷部位,若长度小于40mm时,应将两缺陷相距沟通成焊槽。

为了改善应力状态和焊接方便,焊槽的几何形状不应有锐角形状,转角处应圆滑过渡;7)对穿透性裂纹和其它缺陷,需要采用垫板或镶板时,垫板允许用低碳钢代替,而镶板的钢号必须和母材一致;8)根据铸件壁厚和焊接条件确定焊接坡口形式;如表1所示9)一般情况下,按铸件抗拉强度等级选用相应强度等级焊条;10)铸件缺陷周围50mm范围内如有油、锈、粘砂等杂物,焊前要清理干净;11)焊条使用前要烘干。

碱性焊条的烘干温度在250~350℃,保温1~2h。

酸性焊条的烘干温度一般在150~200℃,保温1~2h。

严禁用火焰直接烘烤;12)铸件缺陷清理后,经检查确认缺陷清理质量合格后,方准许进行焊补。

表13.焊补工艺1)一般铸钢件焊补工艺(1)焊补缺陷处理范围按表2,如超出此范围需经总工程师核准后方可焊补;(2)铸件焊补必须在室内进行,并且不准在通风处,在进行焊补时周围温度应保持在5℃以上;(3)碱性焊条低氢型必须采用直流反接法(即工件为负极),焊缝与母材交界处,必须很好的熔合;(4)碱性焊条的焊接不易操作,焊缝容易出现气孔,引弧时应在工艺板上进行,电弧稳定后再进行缺陷的焊补;(5)碱性焊条在焊缝过程中灭弧时,电弧不能拉长,必须压弧后迅速灭弧,弧坑应尽量减小,避免弧坑出现气孔和裂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锈铸钢件焊补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水泵零件不锈钢铸件发生缺陷时的焊接修补。

2 焊接修补方法
2.1 热处理前的焊补
2.1.1 去除缺陷
2.1.1.1 用铲、砂轮(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应用硅砂轮或铝基无铁砂轮)等工具去除缺陷。

2.1.1.2 缺陷去除后,用液体渗透或其他方法确认缺陷是否去除干净。

2.1.1.3 将缺陷打磨成图1所示的形状,以便于焊接修补。

图 1
表1
焊条型号(牌号)
母材牌号
热处理前焊补 机加工后焊补
ZG15Cr12 G202,G207,G217 A207, A302,A307,A402,A407
ZG20Cr13 G202,G207,G217 A107,A207,A307,A407
ZG15Cr13Ni1 G202,G207,G217 A107,A207,A307,A407
ZG06Cr13Ni4Mo E410NiMo A207
ZG07Cr19Ni9 A102, A122 A102, A122
ZG1Cr18Ni9 A122 A122
ZG0Cr18Ni9Ti A132 A132
ZG1Cr18Ni9Ti A132 A132
ZG0Cr18Ni12Mo2 A102, A202 A102, A202
ZG00Cr17Ni12Mo2 A022 A022
ZG0Cr18Ni12Mo2Ti A212 A212
ZG1Cr18Ni12Mo2Ti A212 A212
ZG00Cr22Ni5Mo3N E2209 E2209
1
ZG06Cr27Ni7Mo2N E2594(UPTRAMET2507) E2594(UPTRAMET2507)
Z3CND19-10M E316L E316L
CD4MCuN E2594(UPTRAMET2507) E2594 (UPTRAMET2507)
Z5CND13—04 E410NiMo E410NiMo
CE3MN E2594(UPTRAMET2507) E2594 (UPTRAMET2507)
2.1.2焊条
不同材质不锈钢焊补按表1选择焊条,并按焊条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烘烤。

2.1.3焊接修补电流及电源特性
焊接修补电流控制在焊条使用说明书推荐的焊接电流范围内。

按焊条使用说明书推荐选择电源特性。

2.1.4 操作方法
焊补前坡口及附近的油污、水分及锈蚀要去除干净。

2.1.4.1 奥氏体不锈钢及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的焊补
焊补时不需要预热,也不需要控制层间温度。

2.1.4.2 马氏体不锈钢的焊补
焊补前需将焊补位预热到200-300℃。

碳含量越高,预热温度越高。

在焊补过程中要保持层间温度不低于预热温度。

焊补后应使焊补位缓慢冷却。

2.1.4.2 为保证焊补充分,不论坡口深度如何,都要焊二层以上;为保证加工到图纸尺寸,要进行必要的多焊,最终层不要超出坡口周围或前一个焊接部位3mm。

2.1.4.3 各层的焊接都要从坡口周围开始,对于穿透性坡口,使用比底部半径小的焊条。

2.1.4.4 焊接过程中,当认为焊接母材或焊补部位发生裂缝、咬边、过大重叠、熔入不良等缺陷时,必须马上中止作业,充分检查修理后再进行焊接。

2.1.4.5 熔渣、焊屑等必须在下一层焊补之前完全除去,焊补完毕,必须确认没有漏焊。

2.1.5 焊后的检查
焊接后用砂轮(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应用硅砂轮或铝基无铁砂轮),机械加工等方法加工焊补部位。

加工完工之后,用渗透检验或其他方法检查焊补部位,确认有无残留缺陷。

发现缺陷时,再按上述要求修补。

2.1.6 焊后处理
检查合格后,铸件按热处理工艺进行热处理
2.2热处理后的焊补
在机加工中或机加工完工后,不能进行焊后热处理的铸件的焊补。

2.2.1修补范围
缺陷在铸件断面壁厚的50%以内或者缺陷长度小于断面壁厚的4倍,以及缺陷面积在6500mm2以内。

2.2.2焊补方法
2.2.2.1 去除缺陷
按2.1.1的要求进行。

2.2.3 焊条、焊接修补电流及电源特性
按2.1.2、2.1.3。

2.2.4 操作方法
2.2.4.1 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铸件的焊补
2
不需预热,坡口面要进行强力敲击。

应尽量用小电流、短电弧进行操作;单个焊缝长度<50mm,层间进行锤击。

每焊完一层之后,用湿毛巾或水冷却焊补焊缝,奥氏体不锈钢的层间温度控制在60℃以下;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的层间温度控制在100℃以下。

熔渣、焊屑等必须在下一层焊接之前完全除去,焊接完毕,必须确认没有漏焊。

2.2.4.2 马氏体不锈钢铸件的焊补
预热温度250-350℃。

选用较大电流进行焊接。

焊补过程中要保持层间温度不低于预热温度,焊后应尽量使焊补位缓冷。

熔渣、焊屑等必须在下一层焊补之前完全除去,焊补完毕,必须确认没有漏焊。

3 焊接后的检查
3.1 焊接后用砂轮(奥氏体、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应用硅砂轮或铝基无铁砂轮),机械加工等方法加工焊补位。

3.2 加工完工之后,用渗透检验或其他方法检查焊补部位,确认有无残留缺陷。

发现缺陷时,再按上述要求修补。

3.2.3焊后处理
检查合格后,奥氏体、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铸件不需要进行热处理;马氏体不锈钢铸件进行消除应力处理,消除应力处理工艺如下:
加热温度:ZG15Cr12、ZG20Cr13、ZG20Cr13的加热温度为720±10℃,ZG06Cr13Ni4Mo的加热温度为620±10℃;
保温时间:3小时;
冷却:炉冷到300℃以下出炉。

4 记录
焊补完成后,填写QSG10-33《焊接修补过程记录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