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预备势
杨氏太极拳老架85式拳谱+动作分解

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拳谱
.
;.
第一段:1.预备式→2.起势→3.揽雀尾→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第二段: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式→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闪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
→28.云手→29.单鞭
第三段:30.高探马→31.左右分→32.转身左蹬→33.左右搂→34.进步栽→35.翻身撇身→36.进步搬拦→37.右蹬→38.39. 左右打→40.回身右蹬→41.双峰贯→42.左蹬→43.转身右蹬→44.进步搬拦→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
第四段: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左右野马分鬃→50.揽雀尾→51.单鞭→52.玉女穿梭→53.揽雀尾→54.单鞭→55.云手→56.单鞭
第五段:57.下势→58.左右金鸡独立→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式→61.提手上式→62.白鹤亮翅→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闪通背→66.转身白蛇吐信→67.进步搬拦捶→68.上步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单鞭
第六段: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74.进步指档捶→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
第七段:77.下势→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脚→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85.收势
5左右左右左
3左右左
2左右
5左右
5左右
5左右
5左右左右左
5右左右左右。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 太极拳谱图文详解

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图 6)。动作一、二为左掤 ,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
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
随下移随
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
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
第二十八式 云手 第五十六式 单鞭 第五十七式 下势
第三十一式 第三 十二式 第三十三 式 第三十四式 第三十五式 第三十六式 第三十七式 第三十八式 第三十九式 第四十式
左右分脚 转身蹬脚 左右搂膝拗步
进步 栽捶 翻身撇身捶 进步搬拦捶 右蹬脚 左打 虎式 右打虎式
回身右蹬脚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撵猴
第七十七式 下势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
转身摆莲
第八十一 式 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五式 收势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 1)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 放松全身,做到“立身 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 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 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 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 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 2)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 平视 。(图 3)
杨氏85式太极拳(带方向)

杨氏85式太极拳一预备势(南)二起势(南)三揽雀尾(西)四单鞭(东)五提手上势(南)六白鹤亮翅(东)七左搂膝拗步(东)八手挥琵琶(东)九左右搂膝拗步 3个(东)十手挥琵琶(东)十一左搂膝拗步(东)十二进步搬拦捶(东)十三如封似闭(东)十四十字手(南)十五抱虎归山(西北)十六肘底看捶(东)十七左右倒撵猴5个(东)十八斜飞势(西南)十九提手上势(南)二十白鹤亮翅(东)二十一左搂膝拗步(东)二十二海底针(东)二十三扇通背(东)二十四撇身捶(西)二十五进步搬拦捶(西)二十六上步揽雀尾(西)二十七单鞭(东)二十八云手 5个(南)二十九单鞭(东)三十高探马(东)三十一右分脚(东南)左分脚(东北)三十二转身左蹬脚(西)三十三左右搂膝拗步(西)三十四进步栽捶(西)三十五翻身撇身捶(东)三十六进步搬拦捶(东)三十七右蹬脚(东)三十八左打虎势(西北)三十九右打虎势(东南)四十回身右蹬脚(东)四十一双峰贯耳(东南)四十二左蹬脚(东)四十三转身右蹬脚(东)四十四进步搬拦捶(东)四十五如封似闭(东)四十六十字手(南)四十七抱虎归山(西北)四十八斜单鞭(东南)四十九野马分鬃5个(西)五十揽雀尾(西)五十一单鞭(东)五十二玉女穿梭4个(西南、东南、东北、西北)五十三揽雀尾(西)五十四单鞭(东)五十五云手5个(南)五十六单鞭(东)五十七下势(东南)五十八金鸡独立(东)五十九左右倒撵猴5个(东)六十斜飞势(西南)六十一提手上势(南)六十二白鹤亮翅(东)六十三左搂膝拗步(东)六十四海底针(东)六十五扇通背(东)六十六转身白蛇吐信(西)六十七搬拦捶(西)六十八揽雀尾(西)六十九单鞭(东)七十云手5个(南)七十一单鞭(东)七十二高探马带穿掌(东)七十三十字腿(西)七十四进步指裆捶(西)七十五上步揽雀尾(西)七十六单鞭(东)七十七下势(东)七十八上步七星(东)七十九退步跨虎(东)八十转身摆莲(东南)八十一弯弓射虎(东北)八十二进步搬拦捶(东)八十三如封似闭(东)八十四十字手(南)八十五收势(南)。
85式杨式太极拳:01预备式

85式杨式太极拳:01预备式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的特点:柔和舒缓、圆转连贯,舒展大方,松静自然,身法中正,结构严谨,虚实分明,速度均匀,轻灵不浮,沉稳不僵,绵里藏针,柔中寓刚,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体用兼备,老幼咸宜。
预备式歌决: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预备势,也叫无极势,在太极符号中,是个空心圆,里边什么都没有,什么也都可以有。
它没有内容,但什么内容都可以包括,它没有什么动作,但什么动作都包括。
以老子的思想来表述是,有无之相生,绵绵若存,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预备势里,内含着无穷变化的意趣。
故,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所以,预备式的要求是,心宁势静,宁静致远,静中寓动,一动即发。
达到它在技术上守我之静,待彼之动这样一个意识状态。
全体大用决首句,太极拳法妙无穷,也含有此意。
预备式动作的做法是: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
这是动作的做法。
太极拳对动作姿势的要求是十分严谨,要靠许多要领来规范,体现它的拳理拳法。
比如,预备势要有,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劲贯足下等具体要求。
这些要领还要同时体现在每一个动作中,包括每式的变换过程,并贯穿于整个套路的演练之中。
在同一个动作,在整个套路中,要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它的要领,同时表现出来。
这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难点,也是它的一个趣味。
在预备式的这个动作中,有两个要点是特别要注意的。
一个是立身中正安舒,一个是虚灵顶劲立身中正安舒的整体要求是,它要在心静体松,周身骨节,肌肉,内脏在意识的引导下自然松驰,形成上虚下实,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状态。
做到立身中正安舒的要点在于,先找两头,再调中间。
两头指的是脚和头,也就是说,预备式,在这里一站,在意识上就要有足下生根,入地三分之感。
上为顶头悬,就是要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指的是下颌回收,将颈项轻轻上竖,带动胸脊上提,形成一个上下对拉的感觉。
杨式太极拳经典85式拳谱

杨式太极拳经典85式拳谱
01.预备式18.斜飞势35.翻身撇身捶52.玉女穿梭69.单鞭
2.起势19.提手上势36.进步搬拦捶5
3.揽雀尾70.云手
3.揽雀尾20.白鹤亮势37.右蹬脚5
4.单鞭71.单鞭
4.单鞭21.左搂膝拗步38.左打虎势5
5.云手72.高探马带穿掌
5.提手上势22.海底针39.右打虎势5
6.单鞭73.十字腿
6.白鹤亮势23.扇通背40.回身右蹬脚5
7.下势74.进步指裆捶
7.左搂膝拗步24.撇身捶41.双峰贯耳58.金鸡独立75.上步揽雀尾
8.手挥琵琶25.进步搬拦捶42.左蹬脚59.左右倒撵猴76.单鞭
9.左右搂膝拗步26.上步揽雀尾43.转身右蹬脚60.斜飞势77.下势
10.手挥琵琶27.单鞭44.进步搬拦捶61.提手上势78.上步七星
11.左搂膝拗步28.云手45.如封似闭62.白鹤亮势79.退步跨虎
12.进步搬拦捶29.单鞭46.十字手63.左搂膝拗步80.转身摆莲
13.如封似闭30.高探马47.抱虎归山64.海底针81.弯弓射虎
14.十字手31.左右分脚48.斜单鞭65.扇通背82.进步搬拦捶
15.抱虎归山32.转身蹬脚49.左右野马分鬃66.转身白蛇吐芯83.如封似闭
16.肘底看捶33.左右搂膝拗步50.揽雀尾67.进步搬拦捶84.十字手
17.左右倒撵猴34.进步栽捶51.单鞭68.上步揽雀尾85.收势。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53.揽雀尾
63.左搂膝拗步
78.上步七星
54.单鞭
64.海底针
79.退步跨虎
55.云手
65.扇通背
80.转身摆莲
56.单鞭
66.转身白蛇吐信
81.弯弓射虎
67.进步搬拦捶
82.进步搬拦捶
68.上步揽雀尾
83.如封似闭
69.单鞭
84.十字手
70.云手
85.收势
71.单鞭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1.预备式
15.抱虎归山
30.高探马
2.起势
16.肘底看捶
31.左右分脚
3.揽雀尾
17.左右倒撵猴
32.转身蹬脚
4.单鞭
18.斜飞势
33.左右搂膝拗步
5.提手上势
19.提手上势
34.进步栽捶
6.白鹤亮翅
20.白鹤亮翅
35.翻身撇身捶
7.左搂膝拗步
21.左搂膝拗步
29.单鞭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47.抱虎归山
57.下势
72.高探马带穿掌
48.斜单鞭
58.金鸡独立
73.十字腿
49.左右野马分鬃
59.左右倒撵猴
74.进步指裆捶
50.揽雀尾
60.斜飞势
75.上步揽雀尾
51.单鞭
61.提手上势
76.单鞭
52.玉8.手挥琵琶
22.海底针
37.右蹬脚
9.左右搂膝拗步
23.扇通背
38.左打虎势
10.手挥琵琶
24.撇身捶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杨氏太极拳85式

杨氏太极拳85式第一段八式第一式预备势第二式起势【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端正,下颌内收,胸腹舒松,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侧;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目平视前方。
②左脚向左轻轻开步,相距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③两手慢慢向前举,与肩同高,手心向下,两臂相距同肩宽,肘微下垂。
④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要点〗①左脚向左开步时,要先提起脚跟,再提起脚尖,先落前脚掌,后落脚跟,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手不可随开步而上下晃动。
②开步时要轻起轻落、点起点落,身体平衡中正,平心静气,默想太极拳的基本身型要求。
③举臂时以肩为轴,以臂带手,用意不用力,缓缓向前上平举,注意: 两臂前平举时,要松肩垂肘,手腕与掌背大体持平,五指要舒展平整微内含,不可僵臂、凸腕、耸肩抬肘、挺膝。
④两腿缓缓屈膝半蹲,同时两手轻轻下按,上体保持中正、松腰、坐胯、敛臀,注意屈膝下蹲与两掌下按同时到位,下蹲时不可前倾后仰,两掌下按时,两肘微内收,不可外张,要松肩垂肘。
⑤屈膝下蹲、按掌、落臂要协调一致。
〖教学口令〗第一动作并步直立第二动作左脚开立第三动作两臂前举第四动作屈膝按掌〖意气配合〗此势动作完成2吸2呼2次转换:第一动作自然呼吸;第二动作起步为吸气,落步为呼气;第三动作吸气,第四动作呼气。
『易犯错误、产生原因、纠正方法』①开立时外八字脚站。
产生原因:用平时放松的站立法。
纠正方法:两足平行,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②两臂上举时耸肩。
产生原因:肩部肌肉紧张。
纠正方法:肩臂松沉,要以肩领肘,以肘带手。
③下按时两肘尖外撑、上扬。
产生原因:屈肘向外。
纠正方法:两手拳心朝下,两肘尖直朝下方。
④下按时坐腕。
产生原因:劲在腕部不在手掌。
纠正方法:按掌时手心朝下,按到终点时须展掌、舒指。
⑤上体前俯、凸臀或上体后仰、挺腹。
产生原因:未能做到身法中正。
纠正方法:上体始终保持身法中正,松腰松胯,敛殿,尾闾中正。
第三式揽雀尾四.揽雀尾【内容组成】弓步、虚步、转身弓步、棚、捋、挤、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85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预备势
三:动作图解第一式:预备势
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平心和气意绵绵;阴阳合德任自然,动静未分混沌体。
动作过程
面朝南,自然站立,两足平行,其距离以肩的宽度为准。
两臂自然分垂两腿外侧,头正项竖。
双目平视,
精神内固,气沉丹田,澄心自滤,身心无为,气脉内和,松静自然(图1)。
技术要领
1.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o
2.精神内敛,思想集中,气息平和,心中无杂念。
3.体松涵虚,身桩端正,立身中正安舒,全身重量平均垂落在两足上。
恭然而立,心静意定,身静无为。
注释说明
预备势即预备姿势。
较早的太极拳老谱不立这一式名,后有立名为“无极势"或“太极势”的,其内
容主要包括:
1.调身松体。
身体各部位忘情放松,调身可摆正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使各种机能得到平衡,强化各种
腺体的分泌作用,从而达到对精神的有效控制。
2.调息自然。
呼吸吐纳自然匀畅,调息以驾驭呼吸,使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增加肺活量,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促进胃肠的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
的机能。
3.调神人静。
思想宁静,摈除杂念,物我两忘。
调神是控制人的意识活动,使身体内部的器官臣服自
己的意志和身体免出起因于机体紊乱的多种疾病。
调身、调息和调神三者相因互果,而人静为三者
之关键。
太极修炼者,在“无极势”的静态下做好演拳前的准备,其目的在于使演练者避免突然进人太极
的行功状态,而出现精神上一时难以集中、心神不宁和心猿意马等现象。
收势也以“无极势”结束,就不
至于草草收功,影响锻炼的效果。
“无极势"的加盟克服了始乱终弃的弊病,从而使太极拳的锻炼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概括地说明了太极拳的全
部功夫不外乎“无极”和“太极”。
“无极”也者,天地未分,混沌一体,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相对绝
对之可言,无始终对待之可名。
就太极修炼者来说,从肉体到精神都处于“体无动静虚实阴阳之分、神无
物我方圆时空之感”的静止状态之中,而这种静止既非死定,亦非空定,而是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拳谚所说的“抱元守一”。
抱者怀依也,元者根本也,自抱寓合,静为其本,动为其萌。
即是说,“无极”未分动静而孕育着动静,“无极"未分阴阳而孕育着阴阳。
说明了“无极”的静功孕育
了“太极”的行功。
而太极拳行拳走架必须从“百骸松弛、节节贯穿”和精神内敛的“无极”静功状态,
经过意识能动作用,澄心自滤,消除一切紧张状态并激励颓废情绪,才能进人“太极"的行功状态,最终
又回归抱元守一的“无极"状态。
“无极"的基本要求是:真气内收,神不外驰,精不妄伤,心无旁骛,气不轻浮,阴阳合德,真相
不露,百骸松弛,节节贯穿。
因此,必须用意识在体内进行检察,即通过所谓“内视" “内听"或“观自在”的方式使人体从头到脚都各安其位和节节松弛。
特别是脊柱,它作为人体的中轴支柱,上承颅骨,构成颅腔;前悬脏器,中附前后肋骨,构成胸腔;下连髋骨,构成腹腔和骨盆的后壁;又通过锁骨、肩胛骨与上肢相系,通过髋骨和下肢相连。
所以“无极”状态的预备势必须以脊柱为中轴支柱,将全身构架安排得当。
头顶裆落,直脊垂臀,沉肩
垂肘,松腰落胯,使身体端庄中正,体松含虚,意含空
洞,外形静若处子,内气动如灵狮,外示安逸,
内固精神。
为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做好精神和肢体的充分准备,并贯穿整个行功过程。
正如陈鑫
所说,“无极者,一物未有也。
太初以上,浑噩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
学者上
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
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
穆
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日‘无极,象形也”’。
所论甚是。
然浑噩非仅
限无极之预备势,太极拳功深日久,身法、神气无有不和。
静穆沉浑,松和圆融,刚柔互运,虚实渗
透,动静浑然,太极即周身,周身皆太极。
“无极”即预备势,多有主张舌尖轻抵上腭、舌尖轻轻上卷或舌舔上腭的,意念牛郎(舌头)织女(小
舌头)鹊桥(上腭骨)相会,以期沟通任督两脉,分泌大量唾液,吞咽人腹达到温养之效,这是一个不得
师承真传之误会。
其实太极之修为原以松静为体,柔圆为用,道法自然,何须先做舌尖微卷轻抵上腭之举。
如舌尖人为渲染上抵,勉强上卷,势必导致舌根因用力而不能松然,舌根一紧,咽喉便处于紧张状态,气
脉关窍自然因紧张而闭塞,从而引发整个身心的紧张。
则阳气何以下?血脉何以畅舒?阴阳何以互济?气机何以浩荡?
何来涓涓玉泉水?育我度长年。
正确的方法只须口齿轻合,舌身放松,自然平卧即可。
待太极修炼至心意和调、经络疏通、血脉畅舒、气血融通、内气盈足、脏腑平衡吐纳有序和阴阳贯通和合互济时,由于阴气阳气相引相吸而触发“鹊桥飞架",即自发地
吸引舌头上抵甚至上贴腭骨。
待太极行功收势,其气自下,舌头回复原状,一切自然而然。
舌抵上腭不在太极行拳的初始,而在行功的过程,因人而宜、因人而易,要看各人的修为和造化。
神气合而津液滋生,修炼多年、功底深厚的太极拳家,预备势一开始阴阳两气即可贯融,而致舌抵上腭,通其鹊桥,任督飞渡。
故其著作预备势亦有舌抵上腭之说,不足为怪。
太极修炼者不能不辨讹误,明其所以。
为了更好地练好无极势,录《无极歌》以供参考。
无极歌
无形无象无纷拿,一片神行至道夸。
参透虚实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