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自然灾害分为几大类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自然灾害分为几大类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自然灾害分为几大类首页>生活常识 >正文自然灾害气象灾害(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自然灾害分为几大类发布日期:2023-04-11 09:02:12 在我国,自然灾害分为九大类,分别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天文灾害、其他灾害。

常见的山洪、台风、暴雨、地震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七月份的灾害有,梅雨,长江流域的伏旱,洪涝,台风。

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自然灾害分为几大类在我国,自然灾害分为九大类,分别是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天文灾害、其他灾害。

常见的山洪、台风、暴雨、地震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下文是关于“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的具体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阅读了解。

自然灾害的分类1、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运孙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2、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

3、洪水灾害:给人类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和祸患,简称洪灾。

4、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降低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给社会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5、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震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旁凯链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6、农作物生物灾害:主要是指由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巨大损失的灾害。

7、森林生物灾害:是指极少数外来或本土的昆虫、病原体、孙知啮齿动物或杂草等林业有害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危害森林中的木本植物,进而损害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或功能,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损失的灾害。

自然灾害专题知识讲座

自然灾害专题知识讲座
(两侧)逃离,切不可顺泥石流沟向上游或下游 跑动。
在泥石流旳流经区和堆积区旳群众听到泥石 流旳声响或泥石危险警报时,应立即往主河道 两岸高山区旳安全地带逃离,注意:在泥石流 流通区两岸和泥石流注入主河道旳对岸处应跑 到一定旳高度才安全。
• 预防滑坡别挖坡脚
• 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不要随意 开挖坡脚、不要随旨在斜坡上堆弃土石、 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历史经验表白, 滑坡灾害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夜晚发 生滑坡较白天发生滑坡旳损失更大。所 以,雨季尤其是雨季旳夜晚最佳不要在 滑坡危险区逗留。
• 地震发生时行驶旳车辆应怎样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渐刹闸;

(2)乘客(尤其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
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预防行李从架上掉
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旳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
席旳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
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旳人,要两手护住后
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 3、假如出口堵塞了,则要试着打开窗或走到 阳台上,走出阳台时随手关好阳台门等措施。
• 5 、假如居住在楼上,而该楼层离地不太高,落点又不 是硬地,可抓住窗沿悬身窗外伸直双臂以缩短与地面 之间旳距离。这么做虽然可能造成肢体旳扭伤和骨折, 但这毕竟是主动求生。在跳下前,先松开一只手,用 这只手及双脚撑一撑离开墙面跳下。在确实无其他方 法时,才可从高处下跳。
生活中常见旳自然灾害
• 地震 • 滑坡、泥石流 • 火灾 • 水灾
一、 地震
1.什么是地震? 2.分布情况? 3.震级?烈度? 4.危害:是最严重旳地质灾害。我国唐 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旳地震。
(一)地震旳定义
•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旳破裂,产生旳震 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旳现象。地震 (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旳迅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 地动。地震波发源旳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 地面上旳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近来旳一点称为震 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旳部位。震中到震源旳深度叫 作震源深度。一般将震源深度不不小于70公里旳叫浅 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旳叫中源地震,深度不小 于300公里旳叫深源地震。对于一样大小旳地震,因为 震源深度不同,对地面造成旳破坏程度也不同。震源 越浅,破坏越大,但涉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以及防治措施对于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持续的强降水、河流排水不畅、地形低洼等。

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堤坝等,以调节洪水;整治河道,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区建设重要设施。

2、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现象。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长时间的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水资源分配不均等。

防治干旱的方法有: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推广耐旱作物品种;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的形成需要温暖的海水、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时疏散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高抗风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的形成通常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和南下有关。

应对寒潮的措施包括:提前发布预警,提醒人们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的防寒保护,如覆盖保温材料;保障能源供应,确保居民取暖需求。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运动、断层活动等有关。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包括: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 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 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命, 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④干旱的分布: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 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 区。
干旱造成植物缺水有哪两种表现? 空气和土壤
干旱的标准是什么? 作物生长期缺水,影响生长
湿润区出现的降水偏少是不是干旱? 干旱区的干旱是因为长期在高压控制下形成的, 湿润区的干旱是由于受副高的移动造成的,只要 达到了影响作物生长的少水都叫干旱
副热带高压控制所导致
3、四川盆地的东部、秦岭北侧
夏旱
夏季风进入该地区时,在该地盛行下沉气流导
致降水偏少
4、甘肃、“塞上江南”、东北三省 夏旱
夏季风势力弱,导致降水少
5、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⑴夏旱 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降水少 ⑵冬旱 原本就是旱季
①人口、工农业 需水量大人口
②水质型缺水
材料一:2006年入夏以来,重庆、四川等地持续 高温少雨,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
⑵雨涝 ①定义:
是指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 淹没、渍水的现象。
(3)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①自然原因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 导致水位上涨而泛滥或者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 除。
②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修筑堤坝、城市 化等经济活动。
(4)洪涝灾害易发多发区 集中在中低维度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区、
范例
干旱、洪涝、热带 气旋 地震、滑坡、泥石 流、崩塌、地面塌 陷、地裂缝 风暴潮、海啸、赤 潮
虫害、草害、森林 火灾等
2、从人类生存空间的角度,自然灾害可以分为:
宇宙灾害 (宇宙射线等)
天文灾害 太阳系灾害 (太阳活动、陨石冲击等) 月球灾害 (引潮力及月相变化产生的破坏)

自然灾害类型和分布

自然灾害类型和分布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
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洪 措
工程措 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②修建水 施 库③修建分洪区 非工程 ①洪泛区土地管理②建洪水预报 措 施 系统③预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和对策④实行防洪保险等

3.热带气旋
1.概念: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形成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 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 员伤亡。 3.分级:
1.地震
震中
震源深度
震源
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分为: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0-60km 60----300km
﹥300km
【读图分析】
分析:世界上地震分布有何规律?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探究活动】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读图, 回答问题: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中,受神户地 震影响较小的是哪两个岛? 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哪里大, 哪里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滑坡和泥石流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9~20页内容,填写下表: 滑坡 成因 泥石流
分布
危害
【思考】
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 石流频发,请你分析原因。
我国川、黔、滇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的 原因:川、黔、滇接壤地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 块交界处,现代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地震导致 山体岩石松散,再加上这里地势起伏,降水较多,且 夏季多暴雨,因而滑坡、泥石流频发。
三、海洋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
8
(5)地震灾害。大致以北纬35°N和东经 105°E这两条线为界,可将我国地震灾害 的分布分为4个象限。西南、西北地区地震 最多,华北地区次之,东南和东北地震最 少(台湾除外)。
9
(6)农业生物灾害。农作物病害在空间上东 部重于西部,从北向南大体上东北地区主 要为玉米大小斑病,华北地区主要为小麦 条锈病,长江流域主要为小麦赤毒病,华 南主要为稻瘟病。从北向南主要的虫害是 东北和华北的粘虫,黄河河滩和沿海滩涂 的蝗虫,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稻螟,显示 了随温度梯度分布的特点。
18

( 3) 全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格局存在着明显 的南重北轻特征,华中、西南、华东三个 地区是我国灾情最严重的区域,灾种组合 以洪涝( 滑坡、泥石流) 、风雹和台风灾害 为主;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是我国灾情 相对较轻的区域,灾种组合以旱灾和风雹 灾害为主。
19
减灾措施措施:
减灾工程建设: 防洪(潮)抗旱工程 防震抗震工程 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 1) 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总体上呈现出南重 北轻、中东部重西部轻的空间分布格局, 我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基本全部集中于西 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我国地处东亚 季风气候区域,常年受季风气候影响的气 候特征是一致的。
17
( 2) 旱灾与洪涝( 滑坡、泥石流) 灾害存在 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旱灾受灾最严重的省 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洪涝灾害受灾最 严重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总体呈 现出南涝北旱的特点; 风雹灾害呈现全国 普发态势; 台风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其影响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递 减的格局。
2
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
(1)气象灾害。①干旱:干旱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 但不同地区受旱程度不一,建国以来,有四个明 显的干旱中心,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广 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吉林省 和黑龙江省南部、湘赣南部。②暴雨:暴雨是我 国东部多见的自然灾害,有两个暴雨集中的地带, 一是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至东南沿海地区;二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带。另外沿三大纬 向山系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和南岭的南麓, 也是暴雨较多的地区。

5自然灾害

5自然灾害
类型 成因 特点 分布
台风 风暴潮
台风引起
来势猛, 来势猛,速 度快, 度快,强度 大,破坏强
夏秋季节 台风影响的沿岸 美国69 69年墨西哥湾风暴 美国69年墨西哥湾风暴 潮7。5米风暴增水
温带气旋 风暴潮
温带气旋
增水过程 平缓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北海沿岸 中国北方沿海 美国东海岸
3.海啸 3.海啸——海底地震、火山、滑坡、塌陷引 海啸——海底地震 火山、滑坡、 海底地震、 起的巨浪。 起的巨浪。 成因:大部分由地震引起。 成因:大部分由地震引起。 分布:太平洋、印度洋沿岸。 分布:太平洋、印度洋沿岸。 4.赤潮 人为排污入海,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 赤潮: 4.赤潮:人为排污入海,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 危害:海洋生物和养殖业。 危害:海洋生物和养殖业。 5.厄尔尼诺 东太平洋,圣诞节前后, 厄尔尼诺: 5.厄尔尼诺:东太平洋,圣诞节前后,水温升 高。 拉尼娜:东太平洋,水温降低。 拉尼娜:东太平洋,水温降低。 危害:全球一些地区洪涝,另一些地区干旱。 危害:全球一些地区洪涝,另一些地区干旱。
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员伤亡:防灾准备不同而人员年龄、性别、 人员伤亡:防灾准备不同而人员年龄、性别、经济 不同而不同。 不同而不同。 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 直接:农作物、房屋、道路、企业、 直接:农作物、房屋、道路、企业、古迹破坏 间接:停产、通讯中断、停业、理赔。 间接:停产、通讯中断、停业、理赔。 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 滞后性:火山——灰、毒气 污染环境、 滞后性:火山 灰 毒气——污染环境、森林 污染环境 与农田毁坏。 与农田毁坏。 危害性:巨大, 大气污染恢复慢。 危害性:巨大,水、大气污染恢复慢。 不可逆:生物灭绝。 不可逆:生物灭绝。
寒潮: 24小时内气温下降 10℃ 以上, 小时内气温下降10 4. 寒潮 : 24 小时内气温下降 10℃ 以上 , 最低气温5 以下,为寒潮。 最低气温5℃以下,为寒潮。 春季。 分布: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秋、 分布 :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秋 、 冬 、 春季 。 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 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除青藏 高原、云贵高原——部分均可到 高原、云贵高原 部分均可到 达。 成因: 成因:北半球中高纬大范围的冷空气活 南下。 动,南下。 危害:大风,降温,暴雪、冻害。 危害:大风,降温,暴雪、冻害。 防灾:加强预报。 防灾:加强预报。

1.1.2自然灾害的类型

1.1.2自然灾害的类型

孟加拉国15万人被洪水围困巴西 个城市进入紧急状态 孟加拉国 万人被洪水围困巴西52个城市进入紧急状态 万人被洪水围困巴西
逃离干旱,非洲气候难民何去何从? 逃离干旱,非洲气候难民何去何从?
以上材料说明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 以上材料说明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
四、自然灾害的特点
1.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2. 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 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 3. 具有区域性
四、自然灾害的特点
1.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对比图
教科书第8页 教科书第 思考
突发性
渐发性
四、自然灾害的特点
1.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2. 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 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
孟加拉国15万人被洪水围困巴西 个城市进入紧急状态 孟加拉国 万人被洪水围困巴西52个城市进入紧急状态 万人被洪水围困巴西 2010-06-24 人民日报 据孟加拉国当地媒体报道,持续 数周的大雨使孟加拉国东北部地区遭 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目前至少15万 人仍被洪水围困,受灾人数超过75万。 此次受洪涝灾害最严重地区的洪 水水位仍在持续上涨,近万公顷农作 物彻底被洪水毁坏,大部分通讯都已 中断。 孟加拉国南临孟加拉湾,经常受 到热带风暴、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的影响。上周,孟加拉国东南部地 区就有55人死于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 1.2万人无家可归。
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 续时间。读图完成5- 题 续时间。读图完成 -6题。 •5.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 .火山、地震、干旱、 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地震、火山、洪涝、 C.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干旱、洪涝、地震、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火山、地震、洪涝、 •6.蝗虫是危害严重的生物灾 . 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 害。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中, 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是 A.①② B.②④ . . C.①②③ D.③④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1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2原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人为活动(核爆炸,修建水库)(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3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烈度相同4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强度注: a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此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5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①位置:南起南美洲南段,向北经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折向亚洲的勘察加半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过大洋洲中部,止于新西兰西南②国家:阿根廷、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文莱、加拿大、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东帝汶、萨尔瓦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斐济、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尼、日本、中国、基里巴斯、马来西亚、墨西哥、纽西兰、尼加拉瓜、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拿马、秘鲁、菲律宾、俄罗斯、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鲁、美国③特点: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量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①位置:横亘于亚欧大陆南部,大体呈东西方向,西起地中海沿岸,经伊朗高原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南,然后南折过中南半岛,止于印度尼西亚东部②国家: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塞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

③特点:主要分布在大陆6中国地震的分布与危害:a除浙江,贵州,其他各省都曾发生过六级以上的地震b特点: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很不均匀,西多东少,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c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7.我国地震灾情特点:(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地质灾害1含义: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2特点:有的逐渐完成有的突发山地平原3滑坡:①概念: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a岩体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③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④危害:破坏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4泥石流①多发在:山区沟谷山区雨季降雨高峰期或连续降雨之后②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③特点影响: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往往给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灾难④发生条件:a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利于水流汇集B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C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五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云南省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区和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六我国泥石流的危害冲毁城镇,乡村,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堵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洪涝灾害七我国滑坡的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地区八我国滑坡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植被,森林等九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5.灾害的严重后果:摧毁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及矿山等。

十(一)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十一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三)气象灾害含义: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特点:种类多,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危害重包括:热带气旋,干旱,寒潮,暴风雪此外,有的气象灾害还会引发洪水,泥石流一.热带气旋1含义: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涡旋,2源地: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3分布:北半球: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半球: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4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加勒比海地区台风(1)含义:北太平洋西部低纬度洋面上空,局部湿热空气大规模上升,释放潜热,引起低空空气向中心刘东,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空气漩涡,当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其以上时,即为台风(2)形成条件:A.海水温度在26°C以上广阔的暖洋面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能够源源不断提供能量和水汽。

(3)结构台风外围云比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云消风息(4)发生时间: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多发于我国夏秋季节(7—11)。

(5)在我国的分布①形成于西太平洋的台风,登陆我国东南沿海②影响范围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浙江,福建沿海,广东,海南,台湾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州次之③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面其移动路线:一是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二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浙江沿海,福建,台湾登陆三是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6)危害:①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挂断电线②暴雨:导致洪涝灾害③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由于受台风危害的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台风造成的破坏较严重(7)积极作用:能给所经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成为当地重要的水源(1)含义: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2)特点:普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

(3)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欧洲,非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发生频率高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危害:农业生产,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生态环境、人民生活(5)形成因素:自然因素:降水,蒸发,气温人类活动:农业土地利用,种植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生产水平、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6)在我国的分布: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华北、华南、西南、江淮(7)特点: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8)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①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②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③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④华南地区夏秋旱。

⑤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干旱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春夏秋连旱)明显(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2)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秋,冬,春)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到次年的5月,每年有两个高峰期:3-4月(最强),10-11月(3)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4)寒潮的危害:(弊)总:气温骤降,大风、霜冻、雨雪,暴风雪、沙暴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寒潮形成的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信中断寒潮引起的大风在沿海地区会造成风暴潮和海上翻船事故(5)寒潮的有利影响(利):a有助于地球表面高低纬度的热量交换。

b带来了雨雪,有助于缓解旱情。

c带来的低温能有效地杀死病虫害。

d能带来风力资源。

(6)分布: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方大陆(蒙古,西伯利亚)和冰雪洋面(北冰洋)(北方大陆地表和冰雪洋面太阳辐射少,大气吸收热量少,终年气温低,冬季易形成范围很大的冷气团,在一定气压条件下,冷气团大规模向东南移动,成为入侵我国的寒潮)入侵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一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二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三是从北方直接南下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脉的影响: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滇南谷地、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受寒潮影响)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