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境的相同点
【论李清照和朱淑真诗词中“愁”情的异同】 朱淑真断肠愁研究

《【论李清照和朱淑真诗词中“愁”情的异同】朱淑真断肠愁研究》摘要:因为都是女性,二人的“愁”情诗词有相似的风格,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但由于两人生活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两人诗词中的“愁”情又都各具特色,周颐平论道:“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朱淑真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到南宋初年,她出身于大户人家,从小生活优裕,她很有才华,懂音乐,善绘画,酷爱诗词宋代出了两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是李清照,一个是朱淑真,这两个女子因为生活的经历都很不幸,又都有罕见的才华,都写出了很多令人断肠的“愁”情诗词。
因为都是女性,二人的“愁”情诗词有相似的风格,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
但由于两人生活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两人诗词中的“愁”情又都各具特色,周颐平论道:“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情近浓至,意境较深博,下开南宋风气。
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
一朱淑真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到南宋初年,她出身于大户人家,从小生活优裕,她很有才华,懂音乐,善绘画,酷爱诗词。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她不幸的根源,因为古代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才不仅毫无用处,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多才多艺的朱淑真希望她的丈夫是个爱诗词的人,然而现实击碎了她的梦想,父母为她挑的女婿与她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从出嫁的那天起,朱淑真便堕入了绝望的深渊,她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能借诗词来倾诉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和雨意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尽管朱淑真对她的丈夫一千个不满意,却不得不随他一同游宦北方。
她原是钱塘人,这一去远离父母又与丈夫感情不合,自然是孤苦伶仃,度日如年。
这种苦不堪言的日子实在难熬,她决定回到了娘家,再也不肯与丈夫一起生活,作了终了娘家的打算,然而这种孤寂无聊的生活也是难耐的,每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朱淑真就放下帘子――“我不忍见此春光也!”她写了大量怨春的词,描写她寂寞深闺中无聊的生活和愁闷的情怀。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比较

李 清 照和 朱 淑真 前 期作 品 中都 表 现 了少 女 天
朱淑真前期的词作 中也有表现少女情怀的, 例
真活泼的情怀, 有她们对大 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以及 情窦初开时对情人羞 涩感情 的流露 。如李清照 的 《 点绛唇》 : 蹴罢秋千 , 起 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 薄汗
轻衣 透 。见有人 来 , 袜 划金 钗 溜 , 和 羞 走 。倚 门回
者不 少 , 清 照 为冠 , 次 则 朱 淑真 , 次 则 魏夫 人 。 ” ( 陈
着单衣的可人女孩子 , 突出了她天真活泼 , 憨态可 掬的 娇 美形象。紧接着 , 作者笔锋一转 , 使静谧 的
词 风变得 生 动起 来 , 从小 女孩 一系列 的 动作体 现 出
了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心理和行动 , 为我们揭示出
廷焯《 云韶集》 ) 这两位著名女作 家的创作各有千
秋, 她们 的作 品丰 富了我 国宋 词 的宝 库 。
一
、
词作 的思想 内容 比较
者 的这两个堪称神来之笔 的短句生动 的表露了少
女 的内心世 界 , 栩 栩如 生地刻 画了她 的天真烂 漫 与
勇 敢大 胆 。
( 一) 少女 天真 情怀 的流露
二人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 宋史》 说李清照“ 诗文 尤称于时” 。明杨慎《 词 品》 : “ 宋人中填词 , 易安亦 称冠绝 , 使在衣冠 , 当于秦七 、 黄九争 , 不独争雄于 闺阁也。 ” 魏仲恭赞朱 淑真 日, “ 天资秀发 , 性 灵钟 慧, 出言吐句 , 有奇男子所不如” ( 《 断肠集 ・ 序》 ) 。 田艺蘅称朱淑真: “ 文章 幽艳 , 才色娟丽 , 实 闺阁所 罕见者” ( 《 纪略》 ) 。清陈廷焯谓 : “ 宋夫人能诗词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李丽娜内容提要李清照、朱淑真都是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且都以词著称于世。
她们的诗词既有许多共同之特点,又各有千秋,堪称宋代词坛中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相映生辉。
本文主要从李清照及朱淑真自身的特点以及她们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来比较异同,揭示二者在词的创作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词,思想内容,艺术,比较一、二位作家相近的身世和才艺(一)她们的生活时代相近,都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都有着坎坷不幸的一生。
李清照生于北宋神宗元年7年(公元1084年),卒于绍兴25年(公元1155年)以后,大约生活了70多岁。
她是南渡前后的作家。
而对于朱淑真究竟是北宋人,还是南宋人,却众说纷纭,但多数人认为她是南宋人,大约活了50岁。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颇有文化氛围的封建士大夫的家庭,父母学识渊博,能诗善文。
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曾著有《洛阳名园记》,并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号称后四学士。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擅长诗文。
李清照自幼便受到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的熏陶。
而朱淑真则出生于钱塘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曾宦游浙西,家境富裕,家中庭院宽敞、雅丽,还有东园、西园、水阁、桂堂、依绿亭等,她常在期间玩赏,还屡屡用诗词吟咏诸景。
据记载朱淑贞的父亲也是位读书人,她从小也受过良好的教育。
相近的家庭环境和文化熏陶,为她们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清照的婚姻应该说是幸福的,她18岁与长她3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意趣相投,一起吟诗酬唱,婚后十分幸福。
靖康之难后,他们夫妇随着朝廷一起逃难,丧失了大部分珍藏的金石书画。
在建炎三年,赵明诚又得病去世。
这一切都给她以巨大的打击。
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磨难。
绍兴二年,她又嫁给了张汝舟。
暮年她在贫困漂泊中度过,晚年更加凄惨。
而朱淑真的一生也是悲苦的。
她遵从“父母之命”结婚嫁人,她的丈夫原本市井出身,后来读书,曾做过小官。
朱淑真曾随其夫到过扬州、湖南等地,途中作有《江上阻风》、《舟行即事七首》等诗。
李清照与朱淑真审美意象之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审美意象之比较作者:曹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朱淑真、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杰出女性作家。
她们的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选择了她们作品中意向的比较。
两位作家的闺阁生活相类似,因此,她们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相同。
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和爱情经历的迥然不同,使她们在审美意象的选择又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01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女性文学令人注目。
古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性作家,虽然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不及男子多,题材也不及男子广泛,但这些作品以她们独特的视角表达女子特有的内心情感和个性意识。
在宋代众多的女性作家中,易安为冠,次之朱淑真。
下面,笔者就谈谈李清照与朱淑真审美意象的异同。
一、闺阁作品意象的比较李清照与朱淑真二人相同之处在于她们都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文学氛围之中。
这种同样的家庭环境使得两位作家早期的少女生活充满了书香气息,诗情画意,也形成了她们特有的女性的浪漫情怀,以温柔清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里描绘的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生趣。
作者选用了“藕花”“鸥鹭”这些意象,清新、自然、生动。
描绘了少女时期一次泛舟游乐的剪影。
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而朱淑真在《春园小宴》中写道:“春园得对赏芳菲,步草鞋絮点衣,万木初阳莺百啭,千花乍拆蝶双飞。
”诗中描绘了初春花园的自然图景,作者选用的“莺”“蝶”“草”“絮”等意象也同样的清新、活泼、生趣盎然。
体现了一位无忧无虑的少女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憧憬。
由此可见,朱李二人在早起作品中审美意象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作品之比较

02
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
章节副标题
朱淑真的婉约柔美
朱淑真的诗词风格以婉约为主,语言优美,情感细腻。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爱情、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朱淑真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温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
李清照的词 作以豪放激 昂、情感丰 富著称,对 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二人的诗词 作品都反映 了当时社会 的风貌和人 们的生活状 态,具有很 高的历史价 值和文化价 值。
二人诗词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们的作品被视 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们的作品被视为中 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共同点:都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感慨,如朱淑真的《蝶恋花·春景》 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不同点:朱淑真的诗词更多关注个人情感,而李清照的诗词更关注社会、国 家大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骤》。
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的比较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意 识:关注女性内心世界, 表达对爱情、婚姻、家 庭的独特见解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 了重要影响。Leabharlann 后人对二人诗词作品的评价与影响
朱淑真被誉 为“宋代第 一才女”, 其诗词作品 在当时具有 很高的声誉。
李清照被誉 为“千古第 一才女”, 其诗词作品 在中国文学 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
朱淑真的诗 词作品以婉 约清新、情 感真挚著称, 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 响。
李清照的“忧思”之情与朱淑真的“哀婉”之意

李清照的“忧思”之情与朱淑真的“哀婉”之意中国在母系文化社会解体之后,长期的处于古老的男权宗法社会制度下,自古以来,着书立说,立言立功者,一直为男性所为。
这样的社会塑造的必然是“无才便是德”的女子,而李清照与朱淑真的存在则是大不同。
两人均善诗词,属才女之流,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明清以来,研究者多以“淑真易安,并称隽才”作评价。
但二人因境遇不同,其诗歌情感、题材、风格等亦不完全同。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的主要共同特点有:一是以花喻已,以季节寄幽思。
在她们的词中,随处可见各种花的意向,黄花、梅花、梨花、海棠、红杏等等。
女人如花,娇艳却不能持久,所以,在二人的笔下,花朵成了具有悲剧性的意象,“人比黄花瘦”,“寂寞梨花落。
”季节更替,相思不变,“咏春词”也好,写景词也罢,抒发的并非是自然的美好,而是盎然生机下孤单寂寞、相思怀人的伤感情怀,寄托诗人的幽思,诠释幸福、爱情的可贵,现实境遇的痛苦、无奈。
二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作为写作的素材,塑造了处于感情困扰之中的女性形象,拓宽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
李清照、朱淑真的词都大胆表现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离别的不堪忍受。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诗人情深意切,使这样的离别词别具一格。
朱淑真则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对丈夫的不满,对婚姻不幸的感叹,对相思孤寂的哀怨。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菩萨蛮》)文字的抗争不能改变这不幸的命运,最终以死亡的悲剧方式获得了解脱。
同为女人,同样有着灵秀的才气,注定了她们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遭遇悲剧性的境遇,有着同病相怜的命运。
她们的诗词必然有着风格与感情色彩上的类似,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特点,这让她们的词同样有着不同之处。
一对才情难得一见的才女,在作品中的表现各有千秋。
一是情感所指不同。
分析李清照与朱淑真

分析李清照与朱淑真词作“愁绪”的异同“愁绪”是我国历代众多文人诗词中多次表现的情感,我国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过一系列身世浮沉后,更是将愁绪描写至绝佳之境。
与她同时代的另一位女词人朱淑真也在用自己不一样的笔触表达着自己的一缕愁思。
宋代词作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女词人,正如清代陈廷焯所说:“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为宋朝女词人中较为突出的两位,她们的词作在相同的社会背景,性别观点的影响下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
但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使得这两位女词人的作品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愁”这种情感基调是两位词人作品中都经常流露的相似点,基于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与朱淑真词作中“愁绪”的异同。
一、作品风格女性作家的作品普遍具有细腻婉约的特点,李清照与朱淑真也不例外。
她们同属婉约派词人,作品结构深细缜密,语言圆润清丽,音律婉转和谐,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是李清照的词在这种风格上又透露出些许的豪放之情,这就使得她的作品相较与朱淑真拥有更高的格调。
这样的差异性在靖康之变后变得越发明显。
例如李清照与朱淑真都写过关于项羽的作品。
我们可从这两首主题相似的诗中略窥一二。
《夏日绝句》《咏史其二》生当作人杰,盖世英雄力拔山,死亦为鬼雄。
岂知天意主西关。
至今思项羽,范增可用非能用,不肯过江东。
徒叹身亡顷刻间。
通读两首诗我们不难感受到,李诗起调高昂,充满浩然之气,直接而且鲜明的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是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朱诗则首先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概,然后又分析了他失败的原因,表达了惋惜之情。
这两首诗一个慷慨激昂,一个较为平静,体现出了李朱二人风格差异。
二、题材与内容。
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二者愁绪的异同更加显而易见,李清照丰富的个人经历使她的愁绪不仅局限于闺怨。
在经历过靖康之变,国破家亡后,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更在于家国之思,亡国之痛。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浅谈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导。
不管是在政治上,文坛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女性总是被强制作为男性的附庸处在下风,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庆幸的是,尽管被沙子无情地掩埋,闪耀的金子还是倔强地放射出熠熠的光辉。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而能够穿透历史樊篱、超越历史约规,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坦率展露女性内心、大胆释放个人情感的女作家更是少之又少。
李清照和朱淑真作为理学昌盛之宋代的女作家,敢于蔑视封建纲常,突破个体局限,对女性自我予以精神关照,仅其胆识和勇气就足以引人注目,更何况是旷世的才情。
这是两位相映生辉的两位女作家,由于相同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离愁别苦,李清照与朱淑作品呈现出许多的共同之处。
作为婉约派的的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都不约而同地在词中写景,且在所写景物中渗透着人的情感。
李清照善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声声慢》中所渲染的冷清凄惨之景,既是客观环境的冷寂,又是作者心境悲凉的表现,并且浑然一体。
三杯两盏淡酒、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黄昏细雨,这不仅仅是深秋的萧索凄冷景象,更是词人当时对人间孤独和人生乏味的体会。
靖康之难,丈夫已逝,国破家亡的伤心和绝望充溢着易安居士的内心。
在朱淑真作品中更有大量歌咏梅竹的诗,将梅竹拟人化,如《直竹》、《雪夜对月赋诗》。
她赞美竹的挺拔有节,梅花的表里清澈,实是歌颂了人的坚强正直、不畏强权、光明磊落、超凡脱俗等精神品质,把它们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
许是由于都遭遇了太多的不如意,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中都出现了很多反映愁怨的意象。
女子本多情,细腻的情感,敏感的心思,每一点风吹草动都在她们心里留下涟漪。
于是,“愁”“泪”“恨”“酒”“孤独”都成为了她们情感的最好代名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忧愁涵盖了她们的时间,充实了她们的空间,浸淫了她们的身心,却也推动着她们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8No.8古典文学新探终导致了婚姻关系的破裂。
兄弟从当时一个普通男性的角度出发看这个问题,认为一个男人的出轨行为没有什么好谴责的,认为姐姐的反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因此发出了不以为然的讥笑。
因此,“我”回到娘家以后,不仅没有从亲人那里得到任何同情和安慰,反而受到兄弟的讥笑。
女主人公被遗弃决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也不是个别现象,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
《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一出典型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制度。
《诗经》是我国结集最早的一部歌集。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
尽管历代各家对这类诗歌的称谓不尽相同(如恋诗婚歌、情歌、爱情诗),至今依然众说纷纭。
《诗经》中的婚恋诗记录着两种不同文化意义上的婚恋现象。
一种是与当时作为社会生活总规范的“礼”相关的诗篇:既有“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爱慕;有“夫妇有义”的和谐的夫妻生活;有因夫权渐盛而产生的弃妇悲歌;有《诗经》时代的婚典仪礼和程序;同时还有贵族阶级腐朽的乱伦行为,其特点是对中正平和的夫妻正常生活充满期待与渴望。
另外一种则是与礼相异端的诗篇,几乎不受礼的制约与影响,它们充满乡野气息,显露出浓厚的野性色彩:即有真性情的率真、大胆的表达。
《诗经》弃妇诗生动再现了先秦时代部分妇女不幸见弃的社会现实。
《诗经·卫风·氓》塑造了一个蕴涵着中国文化意味的弃妇,她的怨而不怒正与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相吻合,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弃妇的基调。
女主人公“我”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终遭遗弃的悲剧,说明作者的主观目的在于“情鉴”,客观上塑造了痴情女子“我”的动人形象,并且构建了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
唐传奇名篇《莺莺传》和《霍小玉传》创造性地继承了这一悲剧模式,并加入了丰富的时代色彩,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霍小玉两位女性形象。
《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传统题材“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的先声,开创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叙事结构模式,并在诗中交替地使用了两种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
当我们关注其独特的叙事时序时,会领略到诗中独特的审美意义。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爱情,所谓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的爱情,不过是恋爱中的人们美好的愿望。
爱情特别是婚姻,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没有脱离社会生活的爱情。
“我”的被遗弃当然令人扼腕痛惜,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证明氓是一个爱情骗子的证据。
如果把氓理解为爱情骗子,《氓》这篇作品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正因为“我”和氓是真正的自由恋爱,正因为“我”和氓是在爱情的基础上走进婚姻殿堂,婚姻的破裂才具有真正的悲剧意义,才真正发人深省,具有震撼效果。
这才是《氓》流传至今仍然深深打动读者内心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1]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
作者简介:王立群,女,1971—,山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研究,工作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一直是人们欣赏推崇的精彩华章,其中宋词的浩瀚里我们不能忽略那颗奇异的明珠:女性文学。
女性以她们细腻独到的视角,朴实而又耐人寻味的文字,抒写她们丰富隽秀的内心世界,独树一帜,让人玩味不已。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共性,李清照和朱淑真,从她们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试着解读宋代女性词人的创作风格。
二人所用皆为常用意象李清照、朱淑真二人和大多数的诗人一样,都善于从四季景物中找到自身情感的代言物,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微动,参照景物的变化,以古老的意象付诸笔端,从而不但使作品具有诗意和形象性,而且情感的表达更鲜明突出,细腻入微。
他们都是从四季景色变化的不同来渲染自己对人、对事感情的流露,使自己的诗辞达到人景情的合一的境界,反映出古代女人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凄婉离恨、生生不息。
乐府诗有云:“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清照一曲《点绛唇》则以“连天衰草”渲染了离愁别绪之浓重。
朱淑真的《膏雨》、《鹧鸪天》、《江城子·赏春》等作,都将芳草意象纳入其中。
凄凉悲伤的梧桐。
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朱淑真《秋夜》、《菩萨蛮》等都有梧桐的身影。
不屈不挠、高洁的梅花。
李清照《清平乐》: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朱淑真《长相思令》中亦有梅的风姿。
在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作中,都将梅花、菊花、梧桐、小舟等常见的意象反复使用,艺术地体现了作者细致微妙的真情实感。
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个人的感情,将情感寄托于实物描写之中,真可谓是情景交织,物物有情,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境的相同点刘健萍摘要宋代是词文化极尽张扬的时期。
其中更难得的是涌现了几位优秀的女性作家,李清照、朱淑真应该是其中佼佼者。
她们撷取生活中常见的意象,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来观察抒写自己对于生活和爱情的思考和幽怨,展现了当时社会女性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意向比较意象愁苦爱情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128WriterMagazine2008No.8作家杂志古典文学新探入木三分。
所用意象集中在愁苦类:李清照是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
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朱淑真也善于将诗歌和绵绵的愁情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尤常的感伤与哀愁。
那么李朱二人到底是如何写愁的呢?本文在此以春、水、酒等意象为载体言说。
二人都善于以春写愁在古代诗词中“春”是个涵义广延的词。
自然界的春天以其暖洋洋的气候,取代了冬日的严寒,唤醒了万物。
例如李清照《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首惜春词正面抒发对春的眷恋之情,言语之间直接描绘暮春的景致,抒发伤春感怀。
在黄昏里潇潇的落起雨来,更让人觉得意境深沉清幽,委婉含蓄,缠绵徘恻。
词人将春、柳、酒、雨多个示愁意象连贯使用,使整首词自始至终流淌着一股连绵不绝的愁思,读来不觉黯然神伤。
朱淑真也善写春。
据统计,在朱淑真二十多首词中出现的“春”便有十七处。
《江城子·赏春》中写道:“斜风细雨作春寒。
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因缘。
水云间,俏无言。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辗转袅绸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词中写斜风细雨的春寒,写梨花尽落的寂寞,在伤春景象中注入主人翁忆别思恋的痴情和相见无望的“懊恼”,读之哀婉动人。
起调词人就借写景营造出一种迷蒙、灰黯、凄凉的气氛:初春时节,斜风阵阵,微雨横飞,寒意袭人,它给人的感觉本来就是抑郁沉闷的,更何况对愁思郁积的女子呢?春寒禁受不住,春愁又无法排遣,无奈之下词人也只能举酒驱寒,聊以解忧了。
二人都喜欢以水写愁李清照和朱淑真借水抒情,道出了内心绵绵情愫以及无限惆怅。
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朱淑真也常常以水写愁,在《暮春有感》中,那一江春水寄寓了她伤春悲秋的无限思友之情,“倦对飘零满径花,静闻春水闹鸣蛙。
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
”以酒写愁是二人的最爱。
李清照现存45首(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不含存疑作)词,与酒有关的便有24首。
如《如梦令》:“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好事近》:“酒阑歌罢玉樽空,青缸暗明灭”。
李清照以酒来表现离愁别绪的作品更多一些。
仅《漱玉词》第一集里就有15篇作品写到了酒。
酒也是她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
纵观李清照以酒为意象的作品,大体有三类:一类是表现离愁别绪的,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类是表现闲情逸致的情趣和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的,像《如梦令》,其豪放和爱好大自然的志趣在这为数不多的酒意象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类表现爱情甜蜜的,词人与丈夫饮酒赏花,携手出游之作,这里酒成了美妙人生的象征,如《庆清朝慢》:……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朱淑真也曾把酒写愁,但与李清照稍有不同。
她25篇作品中有3篇涉及酒。
仅从数量来看,她以酒写愁的作品不算多。
而且,她的愁也和李清照不同,她的愁不是与夫君暂时的离别之愁,而是再也不能与心悦之人共守的离苦,因此这种“愁”是痛心疾首的,生离死别的,是无以解救之愁。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
”(《生查子》)以酒消愁不去,以泪洗愁不能尽。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等等。
李清照朱淑真没有离开爱情类意象。
通读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诗词,爱情的痕迹或深或浅又确乎驱之不尽、挥之不去,并且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更为纯粹,意象更为真切,艺术形象更富感染力,也更为深入人心。
朱淑真对爱情的描写是细腻动人的。
作为深闺中的女性,朱淑真对爱情的理解多半来自于书中,也即前人的词中。
因而所写的词珠圆玉润,写景写情细致入微,另一方面也留有了大量化用前人名句乃至场景的迹象。
例如“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扁。
恼人光景又清明。
”(《浣溪沙·清明》)其情境就是从苏轼的词中化出。
又如“巧云妆晚,西风罢署,小雨翻空月堕。
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
如何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鹊桥仙·七夕》)完全化用秦观的同题名作,将自己对相思的体会糅到词中,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
至于李清照,我们也要看到其父李格非在文风、人品方面的特点和其夫赵明诚与她之间的情感是影响她个性心理的主要因素。
齐鲁文化中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民真率、大胆、好强的个性都深刻影响着李清照的心理形成。
她个性开朗、豪放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她少女时代的青春活力以及她大胆炽热的爱情告白;还有就是咏花词表现出其超卓的人格以及饮酒词表现其率性洒脱。
另外就是个性心理的另一面是多愁善感。
李清照亦有对红颜易逝的无限伤感。
最具代表性的该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