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风格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胡适
12-2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一、焦点问题
何为“堕落”? “三个方子”的精神实质。
二、大师胡适
现代中国学术的奠基人
“中国的文艺复兴” 的倡导者之一。 输入学理,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 提出“大胆假设、小 心求证”。
二、大师胡适
开风气的学术成就
中国文学史研究。 白话小说考证。 撰写《白话文学史》。 研究《水经注》。
三、大师也平易
本文是胡适于1936年 对北京大学毕业生的 讲演。 作者由衷地对新一届 毕业学生作出的临别 赠言,又是对全国学 子提出的希望。
提示:任何听众,只要是有些自主性的群 体,都不一定愿意接受鼓动性的、煽动性 的、语气强烈的教训,特别是对大学生这 样的群体。励志而非训诫,本文因此并不 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七、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2011年就业环境
我国历年毕业人数
700
600
500
416
400 (万人)
300
200
100
四、大学毕业后,危机在哪里?
“问题丹”
美国科学哲学家K.P.波普尔说:“科 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问题。”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 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胡适着眼点: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
四、大学毕业后,危机在哪里?
“兴趣散”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在工作就业不如意的情况下,要保持
《风雨吟》

2023-11-08•引言•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目录•思想内涵•评价影响•结语01引言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
《风雨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个人背景作者当时正身处上海,感受到社会的变幻莫测和个人的命运飘忽不定,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背景作者介绍作者姓名:郁达夫作者国籍:中国作者出生地:浙江富阳作者职业:作家、诗人、翻译家等创作时间:20世纪上半叶,具体时间不详。
创作灵感:作者感受到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飘忽不定,有感而发。
创作手法:作者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相互映照,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创作地点:上海创作历程02主题内容通过对风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的强大和不可预测,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自然气息。
风雨山水通过对雨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磅礴和力量,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
借助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为诗歌注入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030201通过对村庄的描绘,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表现了诗人的家园情怀。
村庄通过对古城的描绘,表现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为诗歌注入了历史感。
古城借助寺庙这一宗教场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为诗歌增加了哲学意味。
寺庙通过对少女的描绘,表现了青春的美好和纯真,为诗歌增添了浪漫色彩。
人物形象少女通过对渔夫的描绘,展示了劳动者的坚韧和勇敢,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
渔夫诗人以自己的形象为媒介,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为诗歌赋予了强烈的个人色彩。
诗人03艺术特色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比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衰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象征手法诗人运用自然界的景象,如风雨、江山等,来象征国家和社会的命运,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寓情于景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读者能够通过景物的描写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手法意象运用历史变迁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3容忍与自由07.02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sì )穈(mé ),学名洪骍(xīng),字适 i 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领袖之一,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
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
都有建树。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 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
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
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
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27岁当清华大学教授,一生得过35个 博士学位。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 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 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 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 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引起很大反响。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 集《尝试集》;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 《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 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现和谐与发展,必须做到“和而不同”,必须根
除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之是”的狭隘、极端的
认知态度。
如何达成社会的容忍态度:
人人将心比心,从我做起。 人与社会的互相容忍、宽容 胡适的处世原则和思想——中庸
艺术赏析
一、逻辑清晰明白、论证的充分切实。 核心论点——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
忍,就没有自由。
八不主义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要进行文学改良,
必须先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10

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10(总分:99.99,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18.00)1.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家”的是______(分数:1.00)A.蔡元培√B.胡适C.朱光潜D.钱钟书解析:[解析]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2.“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当轴”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分数:1.00)A.借代B.反讽C.比拟D.比喻√解析:[解析] “当轴”比喻“掌权的人”。
所以“当轴”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倡“砥砺德行”所针对的不良校风是______(分数:1.00)A.求学为升官发财B.读书为混取文凭C.不正当娱乐泛滥√D.不敬爱师长学友解析:[解析] 蔡元培演说阐发了“三事”: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混取文凭、做官致富;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不正当娱乐泛滥;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
4.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认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分数:1.00)A.研究高深学问√B.倡敬爱师友之风C.砥砺道德品行D.倡导正当之娱乐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5.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砥砺德行”,在这之中蕴含的思想是______(分数:1.00)A.以德服人B.以德治校√C.以德开课D.看重行为解析:[解析] “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
6.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风气,这种论证方法是______ (分数:1.00)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解析:[解析] 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胡适写作风格

現代文學推手-胡適研究動機古時候的詩人多以文言文寫詩,現今大家所說所寫的都是白話文居多。
因此淺顯易懂的白話文正式取代了複雜的文言文,成了重要的溝通橋樑。
胡適則是白話文應用推動的幕後手。
他所提倡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都是中國現代化的轉捩點,出國留過學的他,新潮的思想讓他有了改革的行動。
他在當時克服重重困難讓白話文運動改革成功。
這種堅毅的精神,讓我更想深入的了解他。
在論文中我以胡適為研究對象內容包括:胡適的生平介紹、胡適的寫作風格、胡適的改革思想,以及近代人對胡適的讚賞評論。
使我對這位影響近代文學發展的重要人物-胡適有更多的了解。
一、胡適的生平介紹(註一)(註二)胡適,本名:洪騂,字:適之,安徽績溪(現今徽州)人。
西元1891年12月17日生於上海大東門寓所。
1962年2月24日因心臟病過逝。
他的父親胡傳,字鐵花,一字:守三,號:鈍夫。
擅長文武,早期曾在家經商,後來外出做官,晚期曾調到台灣服務。
胡適約三歲,在父母教導下開始識字。
胡適父親在遺囑曾說:「胡適自幼聰穎,應該認真讀書向上。
」胡適的母親,本名:馮順弟,年僅十七歲,是胡傳的第三任太太,前兩任都因生病而死。
胡父與胡母相差32歲。
但胡母僅僅17歲,可是前妻的兒女都已成年,女已嫁有子,而男則待娶。
21歲時在台灣台東的丈夫因為抵制日本軍隊入侵而戰死。
當時不到四歲的胡適與母親相依為命。
母親身兼父職,對胡適可說是非常的嚴厲。
但給胡適的卻絲毫不保留,買給胡適的書都另外請人加以講解。
胡適也說這對他的幫助很大。
胡適曾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現代文學推手-胡適3可見胡適對母親自幼的教誨深感謝意,胡母教育胡適的道德思想,也是造就胡適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母早有意使胡適外出唸書,1904年隨他的三哥到上海,往後在學業上傑出的表現可是讓胡母萬分欣慰。
胡適在1906年入「中國公學」,參加學會,此學會創刊『競業旬報』。
容忍与自由

没有批判之心,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对台湾现状
有感而发的,只是胡适为人处世的中庸平和、世
故老到,令他只能说到“戒律自己”为止。
艺术特色
1. 逻辑清晰明白、论证充分切实。
全文支撑核心观点的有三个分论点。
其一是“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其二是“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 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 度”。
(2)青年与老年在知识积累、认识能力上是存在 差异的。知识的局限使我造成了认识上偏差。
(3)人生经历对思想的影响。
第三部分(13-21):提出“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 最稀有的态度”的结论。
举例说明:出新教领袖高尔文起初反对罗马旧教的 不容忍到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的例子证明 之。胡适的独到之处是分析不容忍态度背后的群体 心理根源。
容忍与自由
胡适
作者介绍
胡适(1891.12.17-1962.2.24),
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
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
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mén),学名
洪骍(xīng),字希疆,后改名胡适,
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
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
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典故。
生平事件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
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早年在上海求学,
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
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上发表白话文
章。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
【大学语文 精】赠与今年大学毕业生

• 现代中国学术的奠基人
“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倡导者之一 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
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 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 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 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治学方法。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本文是胡适于1932年对 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讲演。 • 作者由衷地对新一届毕 业学生作出的临别赠言, 又是对着全国的学子提 出希望。 •选自胡适《读书与治学》
• 胡适用“因果的铁律”,以作鼓舞: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 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 成。”
• 福不唐捐,福,指修福。佛教指供养如来、诸菩萨的善 念信力。福不唐捐,指对如来、诸菩萨的善念信力不会 是白白无意义的,都会得到福果相应的。近代学者胡适 先生经常所言“功不唐捐”,即出自此语,意为世界上 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 报的。
• 1962年2月24日于台湾“中央 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 72岁。胡适一生被授予了35个 荣誉博士的头衔。
•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7年《新青年》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引 发了文学革命。
倡导“国语的文学,文学 的国语”。
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起 了决定性作用。
• 1920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白话诗集创作——《尝试集》 • 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
• 要寻问题。 • 要培养业余兴趣。 • 对毕业生演讲,仍然是这个“防 身药方的三味药”,但概括为更 加开放、更加使人难忘的“问题 丹”、“兴趣散”、“信心汤”。
• “问题丹”
• 美国科学哲学家K.P.波普尔说:“科学的 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问题。”
赠与今年大学毕业生教学课件

• 开风气的学术成就
中国文学史研究。 • 白话小说考证。 • 撰写《白话文学 史》。 • 研究《水经注》。
•
挨骂论
• 胡适1930年4月30日致杨铨信(稿)中的这段话知道 的人一定很多:“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 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 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 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 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 1962年2月24日,临去世的那一天,在中央研究 院第五次院士会议的酒会上,胡适说道:“我挨 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 为这是代表了自由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
“信心汤”
• 在世事不如意之际,“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 的信心的时候!” • 胡适用“因果的铁律”,以作鼓舞: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 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 收成。”
讨论
1. 面对今天的实际,胡适的这三条对 你有什么启示? 2.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大学毕业之 后,你将何去何从?
• 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 化》。
胡适一生被授予了35个 荣誉博士的头衔。
•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 《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引发了文学革命。 • 倡导“国语的文学,文 学的国语”。 • 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起了决定性作用。 • 白话诗创作——《尝试 集》
• 现代中国学术的奠基人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 本文是胡适于1936年对 北京大学毕业生的讲演。 • 作者由衷地对新一届 毕业学生作出的临别赠 言,又是对着全国的学 子提出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他的写作特点之一是清楚,他能用那样轻松的白话文,把道理说得那样清楚,是很不容易的,几乎可说并世没有第二人。
其次是质朴,亲切,讲究分寸。
在《我的母亲》中,他写到“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之深,平凡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
“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文学革新主张的,就是他的八不主义和三白看法: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不用典,不用套语烂调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不摹仿古人,不避俗话俗字。
他的主张,针砭时弊,与陈腐的旧文学直面抗争,希望建立新的文学体质与风格,以唤醒国人。
此外,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
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
于此可见,胡适对于文学有自己的见解。
他希望的文学风格,简约而又深刻,明白而又含蓄,浅显而又深刻,一定要具体,要真实,要感动人心而又是非分明。
胡适的作品:多是思想的辨析,文采上感情上,有他的欠缺.他的文章之用心,偏向于思想处多于散文艺术方面;在驳论文章时:说理的严密,分寸的恰切,语气的肯定.这是显著的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