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有感

合集下载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之一》读罢胡适先生的二三事,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捞起了一串璀璨却又独特的珠子,每一颗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胡适先生啊,那可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拿。

我就想啊,当时的他,可能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在传统观念的重重迷雾里,挥舞着革新的剑。

他倡导白话文,这事儿在当时可不得了,就好比在一潭死水里丢进了一颗超级炸弹。

那些守旧的人,估计心里都在想:“这小子,想干啥呢?”但胡适先生可不管那些,就那么勇往直前。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那叫一个严谨,就像一个一丝不苟的工匠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品。

他的文章里,字里行间都透着那种认真劲儿。

我有时候写个小短文,那是错别字一堆,语法错误不断。

和胡适先生一比,我简直就是个小菜鸟。

他做学问可能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我做学问,顶多算是个短跑,还没跑几步就气喘吁吁。

可是呢,我又觉得胡适先生好像有点太“西化”了。

他对西方文化的推崇,有时候让我觉得他是不是有点忽视了咱们老祖宗的好东西。

咱们中国文化那也是博大精深啊,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

他大力提倡西方那一套,我就想,这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孩子,看到别人的新玩具就把自己家里的好东西给扔一边了呢?但也许,他是想通过借鉴西方来给咱们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这就好比给一棵老树嫁接新枝,可能会结出更美味的果实。

他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很有趣。

感觉他身边总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人,就像一颗星星,周围有好多小行星围着转。

他和朋友们的故事,有的让我捧腹大笑,有的又让我陷入沉思。

他可能就是那种特别有魅力的人,就像一块磁石,把不同的人都吸引到自己身边。

总的来说,胡适先生就像一个多面体,每一面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意义。

读他的这些事,就像在照镜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而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又该如何像他一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的路呢?这还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呢。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之二》读完胡适先生二三事,我这心里啊,就像煮开了的粥,咕噜咕噜直冒泡。

胡适评传读后感

胡适评传读后感

胡适评传读后感读完胡适的评传,我就像是跟着一位导游,游历了胡适先生那充满传奇色彩又复杂多元的一生,那感觉就像吃了一顿满汉全席,各种滋味在心头。

先说这胡适啊,那可是个超级学霸。

从书里就能看出来,他就像一个知识的“贪吃蛇”,不断地吞食着各种学问。

小时候读书就聪明得不像话,到了国外留学更是如鱼得水。

他接触的那些新思想、新文化,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我就想啊,这人脑子怎么长的?为啥他能把那些深奥的哲学、文学之类的东西都玩得转呢?这就好比我看着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头大,他却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欢快地畅游。

而且,胡适在新文化运动里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就像一个勇猛的战士,拿着笔杆子冲锋陷阵。

他提倡白话文,这事儿可太酷了。

就像把一直高高在上、穿着古装的文言文拉下马,换上白话文这个轻便的现代装,让大家都能轻松地交流思想。

我想啊,要是没有他这么折腾,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可能还是老一套,得多麻烦啊。

不过这过程肯定不容易,就像要在一片保守的旧树林里硬生生地开辟出一块新花园,那些守旧的势力肯定没少给他使绊子。

但是呢,胡适这人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一颗有点瑕疵的宝石。

他在政治上的一些选择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感觉他像一个在十字路口迷路的小孩,一会儿往左走,一会儿往右走。

有时候和一些势力牵扯不清,这让我觉得挺可惜的。

他那么聪明,要是能在政治方向上更坚定一点,更符合大众的期待一点就好了。

再说说他的感情生活,也挺有意思的。

他的婚姻是那种老式的包办婚姻,可他又有自己的新思想。

这就像把一个现代人和一个古代的婚姻制度绑在一起,矛盾就出来了。

他对自己的妻子有责任,可又有自己的情感追求,这中间的纠结啊,就像一团乱麻。

不过从这也能看出那个时代的人在新旧交替中的无奈。

读完这本评传,我对胡适的感觉就像对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熟悉是因为通过这本书,他的形象很立体地展现在我面前,我知道了他的思想、他的贡献、他的矛盾。

陌生是因为他毕竟是生活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他的经历和想法有些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胡适评传读后感

胡适评传读后感

胡适评传读后感
胡适这人啊,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个超级学霸。

他在学术上的成就那真不是盖的。

你想啊,在那个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他就像个勇敢的弄潮儿,一头扎进了新文化运动里。

主张白话文写作,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惊世骇俗的事儿。

就好比在一个大家都规规矩矩穿长袍马褂的世界里,他突然站出来大喊:“咱们以后都穿牛仔裤T恤衫吧!”而且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写的那些白话文作品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很多人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认知大门。

这让我觉得他特别酷,是那种敢于打破常规、引领潮流的酷。

不过呢,这人也不是一点毛病没有。

在书里越往后看,就越能感觉到他在政治上的一些摇摆不定。

有时候他像是被各种势力拉扯的风筝,看似自由,其实身不由己。

他试图在不同的政治力量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结果呢,两边可能都不太讨好。

这就有点像那种想在几个好朋友的争吵中当和事佬,结果一不小心自己也卷进了纷争里,搞得有点狼狈。

但不管怎么说,胡适先生的一生都像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大书。

他在学术、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的那些思想啊,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到处播撒。

有的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虽然没有茁壮成长,但也给那片土地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景。

胡适传记读后感

胡适传记读后感

胡适传记读后感读胡适的传记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妙故事和深刻思想的大杂烩,既有趣又引人深思。

一开始看这传记,就感觉胡适这人像个超级大忙人,在好多领域都插了一脚。

他就像个学术界的“交际花”(这里可没有贬义哈,纯粹是形容他到处活跃的样子),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哪哪都有他的身影。

我当时就想,这人怎么这么能折腾,精力也太旺盛了吧。

胡适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白话文运动那一块儿,他就像个白话文的超级推销员。

那时候大家都习惯了文言文,觉得白话文上不了台面。

可胡适就不信这个邪,到处鼓吹白话文的好处,又是写文章,又是做演讲。

他就像拿着大喇叭在喊:“白话文多好啊,大家快来用啊!”我仿佛能看到当时那些守旧派皱着眉头,而胡适就像个充满斗志的战士一样勇往直前。

他写的那些白话文作品,简单易懂又充满趣味,就像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知识从云端拽到了地上,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摸得着、看得懂。

再说说他的思想,那也是相当的开放和前卫。

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思想,在那个还比较封建保守的年代,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很多人的心里。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他也挺纠结的,一方面接受西方的新思想,一方面又摆脱不了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就像一个人穿着西装,却又时不时地拿出一把折扇扇两下,有点中西合璧的怪异,但又很有特色。

胡适的教育理念也很有趣。

他特别强调独立思考,就像告诉学生们:“你们别光听老师的,自己也得动脑子想啊。

”这在当时那种老师说啥学生就听啥的教育环境里,简直就是个异类。

我想象着他在课堂上,眼睛亮晶晶的,鼓励学生们提出不同的意见,那场景一定很热血。

但是吧,胡适这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他有时候过于依赖西方的那一套东西,就像个追星族追西方文化这个“星”追得有点猛。

在对待一些国内问题上,他的想法有点天真,觉得只要照搬西方的模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实际哪有那么简单啊。

这就好比看到别人穿一双好看的鞋子,不管自己的脚适不适合就想往脚上套,结果肯定是不合脚的。

读完他的传记,我感觉胡适就像一个复杂的拼图。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第1篇:《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

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

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

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胡适文章读后感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胡适自传》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被胡适先生的才智和勇气所折服。

他的自传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思想和学术成就,而且为我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胡适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胡适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他在年轻时就展示了非凡的才华,但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他从未放弃追求知识的梦想。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与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的抗争,展示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知识的渴望。

胡适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新文化运动的参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在精神的艺术形式。

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他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胡适先生的智慧和勇气在他对儒学进行批判时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坚信中国需要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他声称儒学已经过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他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传统的权威进行辩论。

他的勇气和才华让我敬佩不已。

胡适先生的自传中还涉及了他对政治的关注和投身改革的努力。

他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力图改变当时中国政治的现状。

他关注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尽管改革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在改革的前沿。

通过阅读《胡适自传》,我深刻认识到了个人奋斗和追求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的一生展示了知识和勇气的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我追求卓越。

在胡适先生的自传中,也经常提到他对教育的关注和投身。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热衷于推动教育改革,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思想教育的推动。

他对中国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给我带来了启示。

总之,阅读《胡适自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胡适先生的才华、勇气和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深深敬佩。

他在自传中的真挚表达和对社会的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适自传》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个体。

胡适文章读后感(四篇)

胡适文章读后感(四篇)
学习只是学习现有的,即使是才学丰厚,也不足以沾沾自喜,成功之巅只为创造者专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青少年更有走在创新前列的责任。创新先要从批评精神开始,这也是胡适提出的少年中国人生观的第一要素,再有,是要有冒险进取精神与社会协进观念,他告诉我们,少年便是为创新而生!
十五岁,似乎还在徘徊,然而毛泽东于十六岁便发出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言,周恩来十三岁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是时候用我们的青春筑起通向梦的阶梯,在梦实现的地方,有你,有我……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读胡适,就像在和一个聪明又有趣的老朋友聊天。

胡适这人啊,他的一生那可真是在不断追求自由,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生活里的。

从他的文字里就能看出来,他就像一把锐利的剑,想要把那些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枷锁给砍断。

他的文章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让人读得云里雾里的感觉。

就拿他倡导白话文运动来说吧,就像是在跟大家说:“咱别老用那些文绉绉、让人费劲的文言文了,大白话多好,简单直接又明白。

”这可不得了,就像在一潭死水里丢了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他这么一搞,就给文化界吹来了一股新风,让更多的普通人也能参与到文化的创作和交流中来。

再看他对教育的看法,他觉得教育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

这就好比种树,不是把树剪成一模一样的形状,而是让每棵树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

在他的观念里,人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就跟木偶没啥区别,只能被别人牵着走。

这一点我特别赞同,现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人,缺乏自己的主见,别人说啥就是啥。

要是都像胡适倡导的那样,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那这个社会得多有活力啊!不过呢,胡适这个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他就像个在新旧世界里挣扎的孩子。

他虽然向往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制度,但骨子里又有点传统文人的那种纠结。

他想把西方的好东西都搬过来,可是又发现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点水土不服。

就像你想给一件中式长袍硬生生地缝上几个西式的口袋,虽然有创意,但总感觉有点别扭。

但不管怎么说,胡适的一生就是一场追求自由的大冒险。

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新的东西。

他的这种精神就像一盏明灯,即使有时候灯光有点晃悠,但也照亮了很多人前行的路。

读完他的故事,我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像他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的选择上,可不能被那些老一套的东西给框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假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收获很多惊喜,感叹经典的伟大。

全书的能量密度极高,值得反复精读。

先生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不但丝毫不落伍,而且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令我敬佩的是其倡导的科学的精神,大家风范尽显。

这里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简要列举,日后有体会再续。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胡适
书中有好几篇文章用来阐述人生的意义,先生的观点我很赞同。

上周看《奇葩大会》中有个小姑娘,也是米未的员工,分享了其关于探寻人生意义的故事,当年她看了很多心理医生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直到遇见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当她问教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教授笑了一下,缓缓答道:“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内心的淤积终于有了出路。

教授的人生观和胡适先生如出一辙,就像余华在小说《活着》里面写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是的,活着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与卑贱之分,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可寻,重要的是你用活着的机会和时间去做什么事,若做了有意义的事,那么活着就也有了意义。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

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段话事胡适先生书中提到的当年中国科学社的社歌的歌词。

用以诠释工程师的人生观,以及对于真理的态度。

先生倡导科学的人生观,为当年的青年以及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所谓的科学的人生观,就是要有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是要有对真理的追求,而追求真理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也无穷尽。

在阐述科学的方法时,更是极为精辟: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
看到这句话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麦肯锡经典教材《金字塔原理》里面提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写研究报告的方法论吗?而先生在一百年前已点的如此到位。

除了人生观,先生关于读书的态度也让人受益匪浅。

对于读书的方法,先生提出既要“精”,又要“博”,两者缺一不可。

而对于为什么读书,提到三点:
1 吸收前人的精髓
2 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读更多
3 为了解决问题
可见对于读书的理解是非常深刻且务实的,既强调读书本身的趣味,也倡导读书要解决问题,抱着问题去读书,利用读书来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时候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也一一给出。

我们若把先生放在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刚刚结束了8年抗日战争,全体国人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后来国民党的腐败以及内战,让当时很大一部分青年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了很强的忧虑感。

先生强调科学人生观、科学的方法、读书的态度等等,都是教给青年最宝贵和锋利的武器,因为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