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分类
佛教律藏药物分类的原因(三)

佛教律藏药物分类的原因(三)时分药、夜分药、更药、非时药,是梵文yāmika的四个译名,原意为“与夜晚有关的(药)”。
非时药并不是与时药相反或相对应的药。
它们与时药的区别在于“不杂时食,如法作净”,它们其实就是不杂含食物成分的、按照一定的方法过滤了的各种果浆等,“时浆者,一切米粉汁奶酪浆是”。
此外,其服用的时间也没有不“过午”的限定。
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在晚上服用。
古代中国把一夜分为五个更次,而印度的一夜一分为三,即“前夜、中夜、后夜”。
时分药“时分应服,时分药力故,过时分不应服”。
时分药的饮用规定也有差别。
例如《摩诃僧祗律》允许在晚上的三个时间段中可以饮服,白天则不可以。
而《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则不同,其卷五云:“其根药者,尽日应饮。
如其至夜,但齐初更。
[律教一夜分为三节,初之一分名为初更,过斯不得饮用。
若准五更,当一更强半。
1日云非时者,非正译也。
]”可见,根本说一切有部允许在白天和晚上的初更时分饮用诸浆。
七日药,梵语sāptāhika(-bhaiṣajya),词源是sāpta(数词,七)+aha(天,日),ka加在词干后,使名词变为形容词,i为发生音变中的联系元音,整个词意为“与七日有关的(药)”。
七日药在各律文中常见的是“酥、油、糖、蜜、石蜜”,但有时将酥分为生酥和熟酥,或者添加上沙糖、脂等,所以七日药的数目和名称有四、五、六种之别。
季羡林先生前揭文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此不赘。
油的种类也不少(见上引《摩诃僧祗律》卷三)。
有关糖、蜜、石蜜的药用,请参看季先生的系列著述。
各律文中单列有“七日药戒”这一条,均把七日药限定在七日之内,超过了七天则犯戒。
“过七日服者,尼萨耆波夜提。
”为什么有七日这一时间限定呢?一者是根据其药力来规定的,“七日应服,七日药力故,过七日不应服”。
二者糖、蜜算是“美食”,若长期服用,难免沉溺于口腹之欲,不利于修行。
所以,道宣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中指出,“七日药者,约能就法,尽其分齐,从以时限,用疗深益”。
华师《国学典籍》期末复习资料之佛教(最全资料)

佛教:一、常识:1、佛法的基本内容:苦(人生本质)、集(苦的原因)、灭(灭苦的方法)、道(涅槃)。
2、缘起论:诸法因缘而起,缘一般指关系和条件。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缘起性空”。
色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功用,但其中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的“诸法实相”。
4、三宝:佛宝(佛陀),法宝(佛法),僧宝(僧伽),即“佛法僧”。
5、三藏:经律论。
6、佛教分类: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二、佛教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其中国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
此阶段佛学主要依附于传统思想,并在与其交融中逐步发展。
具体说,汉代佛学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依附于玄学。
2、隋唐阶段,佛教鼎盛时期。
此阶段佛学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化佛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佛学中国化的基本完成。
3、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
三、《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
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
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
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
佛教分类——精选推荐

佛教分类
佛教:
A:⼤乘佛教 :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宗、禅宗、密宗(真⾔宗)、[⼋宗⼝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笨教
⼤乘佛教形成于公元1世纪。
“乘”原意为“乘载”或“车辆”,也有“道路”之意。
⼤乘佛教兴起后,⾃称能运载⽆量的众⽣从死轮回之此岩到达涅槃解脱之彼岸,故称“⼤乘”;⽽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为“⼩乘”,谓之“⼩道”、“⼩业”,认为那是佛陀为⼩根器的⼈所说的。
但原有的佛教并不承认⾃⼰是什么⼩乘,⽽认为⾃居才是佛教正统,指责⼤乘⾮佛说。
⼤乘佛教的出现是印度佛教史上继部派佛教之后佛教内部的⼜⼀次⼤分裂,也是印度佛教最⼤的⼀次分裂。
由于⼤乘佛教⼤⼒参加和⼲预社会世俗⽣活,主张深⼊众⽣,救度众⽣,所以其适应能⼒很强,包容范围较⼴,发展速度很快。
后来也分为两⼤派别:瑜伽⾏派和观学派
⼩乘佛教、⼤乘佛教和密传佛教的主要区别:
(1)⼩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佛(释迦牟尼),修⾏的最⾼果位为罗汉,教义重⾃我解脱;
(2)⼤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即寓⾃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的践⾏之中),最终⽬的在于成佛。
(3)密乘佛教:⾃称受法⾝佛⼤⽇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以⾼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和世俗信仰为特征。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
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
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
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
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
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
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
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
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
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
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
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
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
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
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
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
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
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
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西游记》中的佛经与修行之路

《西游记》中的佛经与修行之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佛经和修行之路是核心元素。
以下是关于《西游记》中佛经与修行之路的知识点归纳。
1.佛经的概念与分类–佛经是佛教经典著作的简称,是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的总汇。
–佛经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大体系,其中北传佛教包括《大藏经》和《净土经》等,南传佛教包括《巴利藏》等。
2.《西游记》中的佛经–《西游记》中的佛经主要是《金刚经》和《佛说阿弥陀经》。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强调“空性”和“智慧”,被认为是佛教的最高教义。
–《佛说阿弥陀经》介绍的是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强调念佛和求生净土的重要性。
3.修行之路–修行之路是佛教徒追求解脱和成佛的过程,包括戒、定、慧三个阶段。
–戒指的是遵守佛教戒律,远离恶行。
–定指的是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力。
–慧指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智慧和洞察力,理解生命的真相。
4.唐僧师徒四人的修行之路–唐僧是取经的主角,他代表着修行者。
他坚持信仰,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
–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他具有强大的能力和智慧,象征着慧。
–猪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他代表着戒,虽然有过失误,但最终也得到了解脱。
–沙僧是唐僧的三徒弟,他代表着定,他忠诚、稳重,为取经团队提供了稳定的支持。
5.佛经与修行在《西游记》中的体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妖魔鬼怪的阻挠,但他们始终坚守佛经的教义,以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修行者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如何依靠佛经的教义去应对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解脱的目标。
6.佛经与修行对中小学生的启示–佛经中的智慧、戒律和冥想等修行方法,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佛经,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力。
《西游记》中的佛经与修行之路是这部名著的核心内容。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六界分类法

六界分类法
六界分类法是佛教中的一种道教说法,用于描述人们所处的六个不同的境界或世界。
这六个境界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天界、人间和地狱。
1. 欲界:指的是欲望主导下的境界,人们受到欲望的驱使,追求世俗的享受和满足。
这个境界包括六道轮回中的人间、地狱和饿鬼道。
2. 色界:是比欲界更高的境界,人们处于对物质欲望有所超越的状态,更加关注精神和修行的追求。
这个境界包括六道轮回中的残酷道和畜生道。
3. 无色界:是比色界更高的境界,人们进一步超越对物质和感官的追求,进入了更加纯粹和无形的境界。
这个境界包括六道轮回中的天道。
4. 天界:是六界中最高的境界,天界代表着高度的美好和神圣,是某些修行者最终达到的境界。
5. 人间:是人类所处的境界,人们在这个境界中经历各种世俗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有机会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境界。
6. 地狱:是六界中最低的境界,地狱代表着极度的痛苦和折磨,是某些罪孽深重的众生所要面对的境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有所修改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并已《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
2.(1)佛的含义
佛,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觉者,和知者。
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
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这种最高境界的觉者。
另外,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专用做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2)佛分类
A.释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应身佛,居右。
B.三世佛,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
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居左,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居右),竖三世佛(现在佛释迦牟
尼佛,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之分。
注:1.佛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3.菩萨
是只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
4.罗汉
全称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
=====================
1、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
外表都一样,内心世界一样,佛佛道同。
不同的是:释迦牟尼佛是此娑婆世界现在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现在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佛。
释迦牟尼佛手势主要为说法印(一向前、一向下),药师佛主要为手托宝塔,阿弥陀佛主要为手托莲花。
2、他们旁边站的菩萨:阿弥陀佛旁边观音、势至菩萨;药师佛旁边日光、月光菩萨;释迦牟尼佛旁边文殊、普贤菩萨。
3、如来佛:是吴作家搞错了,如来是佛的别称,是一回事。
一切佛都有11种通称,佛、世尊、天人师、调御丈夫、如来、世间解……。
此世界主要简指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