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赵海龙油画作品欣赏
绘画令生命之花更加璀璨--访画家郑虎彪

绘画令生命之花更加璀璨--访画家郑虎彪殷毅【期刊名称】《中国船检》【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110-113)【作者】殷毅【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绘画是瞬间意念的产物,是对瞬间意念的执着和对纯粹表现的痴迷。
我喜欢在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作画。
我深深地感到绘画是精神与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单纯描绘某一个场景并不是我的目的。
我不追求作品的外在表象,我追求作品蕴含的内在意义,因为透过它的背后可以令人感受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
——郑虎彪郑虎彪,自由画家。
出生于吉林省图们市,北京油画学会会员。
曾举办中国宋庄郑虎彪油画写生展、油画个人展,韩、中美术交流激情展,《雪》、《风》油画写生展、第十届全国水彩画、粉画作品展等。
1郑虎彪是一位朝鲜族画家,出生于吉林省东部的图们市。
图们市位于长白山东麓,图们江下游,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边境小城,素有“边疆明珠”的美誉。
可能正因为此,尽管他如今已离乡近二十载,但人们还是能从他的北京老胡同系列画里寻找到他故乡的气息。
有人说,他笔下的北京老胡同很美但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那是因为离开家乡后的日子里,他时常在北京的老街感觉到什么。
那就是北京的老胡同的古雅气韵更加重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郑虎彪说,每每夜幕来临,太阳投射出来的金色光芒使老房子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剪影。
此时,北京作为几朝帝都积淀下来的特有的古风古韵令黄昏的老街更美。
有人说,虽然郑虎彪这个大胖子嘴里喊着笔下画着《北京、北京》,但他内心里涌动着的是对故乡的深深地思念,或许他在嘴里叨咕着的是《故乡、故乡》……郑虎彪说,他喜欢表现那些消失了的或正在消失的东西。
如老胡同、古村镇、老渔船、旧上海的外滩等,直接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怀旧”情感。
第一次来到南戴河是他与大海的第一次零距离接触。
他十分地惊讶!远处海天一色,一片朦胧;近处海水清澈、小船荡漾。
没有豪华邮轮,没有现代化的海上“巨无霸”,只有清澈的海水和一条条透着沧桑感的渺小的渔船。
忻东旺的油画技法表现研究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忻东旺的油画技法表现研究赵君超沈新力李娜(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忻东旺(1963-2014年)是中国当代新写实主义油画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新写实主义油画发展中一面“鲜红”的领军旗帜。
他独特的油画表现技法更是近代和当代中国写实油画技法表现中最为绚丽的一抹重彩。
本文从生活经历,绘画工具和性格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油画表现技法的影响,也阐明了忻东旺风格独特的创作手法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原因。
依据忻东旺所获艺术成就的心路历程来研究新写实油画的背后所要把握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忻东旺;新写实主义油画;人文情怀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40-02一、从生活环境,从教经历对其油画技法表现的影响忻东旺生于1963年,生在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河北省张家口康保县忻家坊村。
幼时家庭贫困,所以他的童年是困苦的。
1980年,因为“出身”问题,因此失去了就学的机会,也击碎了依靠绘画这条路来改变命运的心。
1983年,家里闹干旱,母亲也在这一年离开了他,他决定考取专业的艺术院校。
他不断的钻研的他的绘画技法,终于在1986年考入了山西省晋中师专美术系。
1988年,忻东旺从山西晋中师专美术系毕业以后,而他并没沉迷安逸的生活,他依旧坚持不断的学习,他在1993年来到北京,并顺利进入了中央美院的油画系第七届助教研修班。
此后的几年里,他逐渐在很多美术大展中展露头脚,2004年的全国美展就是最好的开始,他的作品《早点》获得了第十届全国美展的金奖。
此后,忻东旺一直在画坛保留下属于他的光辉痕迹。
2014年的1月11日,这一天,忻东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只有50岁。
“天妒英才”这四个字在他身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
以上这就是忻东旺平凡却不简单的一生,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是他在创作农民工等小人物上为什么那么生动传神,因为他在创作的时候能捕捉到那些小人物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处理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时,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重复揣摩,才能有今天的成就这么专注的态度,是经过从漫长的苦难日子下磨砺出来的。
综合材料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与运用探究

综合材料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与运用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的变革,综合材料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日益频繁,成为了一种创新的新趋势。
综合材料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和创作可能性,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张力。
本文将探讨综合材料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与运用情况,以期为这一新兴趋势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综合材料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表现综合材料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从传统的画布、颜料,到玻璃、金属、布料、沙土、铁丝、树枝等非传统材料都可以被艺术家所运用。
综合材料的运用不仅仅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材料本身,更是一种对于传统油画材料的打破和突破。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组合,对色彩、线条、形态的处理,使得作品呈现出了更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艺术家李天成的油画作品《虚空》,他在作品中运用了多种材料,如玻璃、金属片、沙土等,将这些材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又有力量,又具有柔美的油画作品。
这种对综合材料的运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探索和挑战。
二、综合材料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综合材料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材料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重新思考和突破。
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油画作品的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平面构图和色彩运用,而是更多地融入了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当代艺术家张小平的作品《新旧结合》,他在这幅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旧报纸碎片进行拼贴,再结合油画的绘画技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了新颖和独特的效果。
这种对综合材料的运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尝试,更是一种对艺术形式的突破和超越,使得油画作品更加具有了当代性和时代性。
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油画作品更加具有了当代性和时代性。
传统的油画作品往往受限于画布、颜料等传统材料,难以体现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具有了当代社会的特征和精神内涵,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和情感。
让理想照进现实——赵云龙油画价值选择述略

p ainting and calligraphy 书画赵云龙,1991年生于河南漯河舞阳农家,自幼酷爱绘画,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得师长亲友发现、支持和激励,在这风花雪月的浪漫年龄,凭着同辈人少有的稳重和坚韧、敦厚与执着,逐渐坚定走向油画艺术创作道路。
除了画画,他还喜欢木工、摄影、骑车、旅行、交游等,有时得缘就卖上几幅,又偏好附庸风雅,也就过起了品茗聆琴的诗意生活。
然而真正的文艺探索,往往总伴随艰辛与悲壮。
陈寅恪《挽王观堂碑铭》略云:“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让理想照进现实——赵云龙油画价值选择述略山 客《汉画2》50cm×35cm 布面油画 2014p ainting and calligraphy 书画ORKS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云龙出身于现代高校教育,虽与古“士”有异,但却同样熏染了独立与自由的精义,大学毕业后,他不想去上班,去当美术班老师或其他职业,过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程式化生活而远离艺术创造,于是顶着经济拮据和难有稳定生活的危机和风险,征得亲友首肯与扶助后,开始投入到全心全意的画画状态之中。
云龙是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年轻人,他曾说过:晨七点前的菜市场,每周至少去一次。
有一次去,他发现菜市口拉着白条,上面用黑色写着“先建后拆还我生计”。
看起来菜市场是要保不住了。
随后他与一位卖菜阿姨聊天,阿姨道出了他们的委屈:“我们在这里卖了几十年的菜了,就靠着这点钱维持家中的生计呢。
如今说拆就拆,这不是把我们往死路上逼吗?”他随口说道:“拆了绿化建成公园不是好事嘛。
我们生活的环境好了啊,政府没有给你们重新规划一个地方吗?”阿姨苦笑着说:“要是这样就好了,现在是直接赶人!”云龙大学毕业油画创作《曙光》,描绘和抒发自己对古都开封即将拆迁菜市晨景的关注和咏叹,感慨北宋东京繁华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工业化使得我们生活的大地和处境面目全非。
探析北方具象水彩画

探析北方具象水彩画作者:王瀛赵玉琢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8期摘要:水彩画自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以来,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通过画家的努力创作,现在在国家级展览中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文章主要阐述北方具象水彩画。
水彩画凭借自身的优势,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留白,便于写生方面,都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先从中国具象水彩画展开,拿几个水彩大省举例说明:东北,湖北,广东。
各个地区的具象水彩画各有不同。
又对北方水彩画进行分析,对北方具象水彩画凭借着自身的地域特色,季节特色以及人土风情展开论述,并以哈尔滨师范大学赵云龙老师为代表,对其风格进行简要分析,北方画家对家乡风景的热爱及留恋。
最后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倡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对北方具象水彩画的现状及未来作出评述,北方具象水彩画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具象水彩;语言特质;文化自信一、水彩画的发展及具象水彩的语言特质水彩画易携带写生,在西方国家备受欢迎。
水彩从清代传入中国,经过技法上不断创新,与水墨画的结合,画家的努力创作,中国化水彩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画种。
因与中国原有的以水调色的水墨画在绘画的形式、技法上很是相近,所以,一经传入便很快被国人所接受。
从儿童习画,至专业写生,水彩画教育也是蔚然成风。
经过了好几代画家的努力,水彩画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门画种。
近些年来,随着全国美展以及水彩展的举办,水彩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提高、革新、繁荣。
在《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奖中,水彩画占据了三个金奖。
现如今水彩画在绘画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
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
因此具象水彩画是对物体形象的描绘和表现,与描绘对象比较接近。
具象水彩画是处于抽象与意象的相对面的,具象水彩画不是单纯的写实,在形式、内容、特点上各有不同。
在形式上,具有当代性,能够与油国版雕相互结合。
内容上,通过对水的控制,对画面进行描绘。
改革开放背景下油画作品中农民形象浅析

改革开放背景下油画作品中农民形象浅析文鹏;陈海强【摘要】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民作为最庞大的劳动群体广为大家熟悉.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农民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家敏锐地注意到这种变化并籍此关注当下农民生存状态,在他们的油画作品里,我们也能够看到祖国大江南北农民形象的变化轨迹,并感受到改革开放对农民生存、生活带来的深层影响.【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2页(P58-59)【关键词】改革开放;油画;农民形象【作者】文鹏;陈海强【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农民形象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为常见的艺术形象,就我国来说,从首届中国青年美展的《父亲》到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小夫妻》,以农民形象为创作素材的油画作品在官方展览中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并屡获大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民形象也在不断地演变,油画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日趋丰富与多元。
概括起来,油画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大致有以下四种。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而农民一般是指务农的人。
范宁注:“农民,播殖耕稼者。
”从根本来说,农民是指耕作于田园之上的人,这种农民形象在人们的视觉经验里出现的时间最早也最长,所以比较容易被观众接受并认可,这种形象虽然说因为改革开放变得有所减少,但在中国人口中依然保持着一个较大的基数。
油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也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形象。
如黄铁山的《秋色伴晚秋》,黄中羊的《儿时的歌》都是此类代表。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将这种农民形象推到了一个顶峰,“父亲”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站在这幅惯常为表现领袖、伟人的巨幅肖像前,我们通过“父亲”那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目光的眼睛似乎能体会到岁月给老人留下的深深印记,从他古铜色、沧桑的脸甚至能闻到大巴山老农身上特有的烟叶味,让我们如此真实地认识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千千万万农民特有的品质,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引人深思。
中国当代绘画欣赏十(肖像部分)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蔚国银“情注高原”系列风景油画欣赏
蔚国银“情注高原”系列风景油画欣赏
徐晓燕风景油画作品欣赏
學歷 1982 河北師大美術系 個展 2000 「大地的女兒」,觀想藝術中心 臺北 1998 「大地吟思」,觀想藝術 中心 臺北「徐曉燕作品展」,世貿聯誼會 臺北 聯展 2002 「觀想藝術.天地龍門 結盟特展」,觀想藝術中心 臺北 「中國當代藝術家招貼展」, 紅門畫廊 北京;觀想藝術中心 臺北 2001 「觀想世界 VS 大白菜 — 豈夢光 X 徐曉燕雙個展」,觀想藝術中心 臺北 2000 「女畫家的世界 — 本色展」,國際學院美術館 北京 「 20 世紀中國油畫展」,中國美術館 北京 「成都雙年展」,現代藝術館 成都 1999 「藝術無國界美術 —CHINA46 中國當代藝術 邀請展」,澳洲莫爾本 「世紀之門藝術邀請 展」,現代藝術館 ,成都 1998 「世紀、女性藝術邀請 展 — 樂土系列」 「新社區 — 保定八人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當代中國山水 畫 — 油畫風景展」,中國美術 館,北京 「震撼大地.魚.愛 — 徐曉燕、 王玉 平、申玲三人聯展」, 索卡藝術中心 臺北 1997 「中國當代油畫名家百人小幅畫展」,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當代藝術大 展」,上海 「走向新世紀 — 中國青年油畫展」,北京 1996 「首屆上海 96‘ 美術雙年展」,上海 「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 1995 「中國油畫 95’ 年展」;「中華女畫家邀請展」 1994 「第八屆全國美展河北 展」,河北 1993 「中國油畫雙年展」;「中國油畫 93 年展 「中國油 畫藝術展」,北京 1991 「中國西湖美術節展覽」 「徐曉燕、豈夢光畫 展」,廣州美術館嶺南畫廊
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任传文油画作品欣赏
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任传文油画作品欣赏
大象无形——赵无极绘画作品的情感表达

大象无形——赵无极绘画作品的情感表达摘要:赵无极,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画家,其作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在艺术领域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已经成为当代艺坛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赵无极的绘画作品中,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绘画实践的情感体验深刻融合,大象无形,情感无处不在。
本文将通过分析赵无极绘画作品的情感表达,结合其生平经历、文化背景和艺术实践,进一步诠释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艺术实践的情感时空。
关键词:赵无极;绘画作品;情感表达;文化背景;艺术实践。
一、前言赵无极,一位享誉国际的画家,是中国抽象绘画的代表之一。
其作品既具有东方文化的内涵与禅意,又不乏西方艺术的思想与技法,堪称中西合璧,独树一帜。
赵无极在其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积极开拓艺术领域,将绘画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与心灵感悟深刻融合,成就了中国抽象绘画史上的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赵无极绘画作品的情感表达为探讨对象,深入分析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过程,从一个侧面解释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理念,探寻其作品的深层情感意义。
二、生平经历与文化背景赵无极生于1914年,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小时候赵无极便接触了丰富的文化书籍和尊贵的艺术氛围,这对他的成长和艺术生涯产生了深刻影响。
赵无极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主要浸淫于西方绘画的学习,接受了象征、抽象表现主义等现代派绘画语言的熏陶。
此外,赵无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深厚的兴趣,对于绘画中的韵律、空灵、气势等因素展现着浓郁的兴趣。
这样一个丰富的文化背景,为赵无极的艺术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情感资源,也使他的艺术生涯发展得更加多元和多样化。
三、艺术实践与情感体验1.艺术实践的情感时空赵无极的绘画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不拘泥于形式和技法,主要表现出一种脱离客观物象的情感体验。
他眼中的艺术是一种语言,一种用线条、色彩、形态来表达心灵的语言,有时是抽象、可触摸,有时又是超越世界、不可捉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赵海龙油画作品欣赏
赵海龙浙江舟山定海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员。
天地-蓝调110X110CM 2003年浙江省第三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获铜奖2003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七届新人新作展2004年入选
群星画展浙江展区2005年入选浙江省油画大展并获优
秀奖2006年获提名浙江省形形色色青年画展2007
年中韩油画邀请展2008年“璀璨山河”浙江油画大展获优秀奖2009年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精英油画大展获银奖
作品并收藏2011年参加上海ICAN PAY展览2013
年视域江南浙江油画大展2014年浙江海岛绘画写生作
品选2015年环太平洋展2015年浙江省“五水共治”主题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2015年赵海龙和仙人掌油画
系列作品个展天地-纸飞机150X150CM天地-地头蛇80X80CM天地-远去的潮音110X110CM天地-
之一160X180CM赵海龙的仙人掌文/ 虞国庆
对赵海龙,这位表现不俗的青年画家,有所耳闻,但了解不多。
前不久,通过朋友黄立宇,第一次见面。
后来,我去了他的画室,欣赏到他新近完成的一批作品,令我惊讶是,65幅油画作品,表现的内容都是海岛上并不多见的仙人掌。
舟山海岛上有仙人掌吗?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
赵海龙给我
讲了他一次海岛写生的经历,向我描绘他看到那一大丛仙人掌时的震憾,仙人掌强大的生命力感染了他,更给了他关乎线条、色块的艺术灵感,自此一发而不可收。
我想,赵海龙盯上仙人掌,就如这植根沙土的耐旱植物喜欢上坚硬的永远被海水拍打的礁石一样,是一个谜。
生活在海岛的赵海龙,他的审美目光,已经越过码头、铁锚、船骸、海滩,发现了新大陆,那就是疯长的仙人掌,只属于他的表现形式。
赵海龙的画是专注而纯粹的,画面上除了仙人掌与偶尔显现的岛礁环境,没有其他。
这种专注与纯粹,恰恰带来极强的形式感和视觉感染力。
在不同色块、光线的叶面上,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海岛的阳光,画外的阴云和雨水,以及即将来临的黑夜。
仙人掌是绿色的,但作者很少用到绿色,他把绿分化成大量的黄和蓝,以及黑灰、银灰,就像夜幕即将拉开的天空。
这是一种遭遇孤独,或者说是需要与这个世界保持相当距离的人的心境才有的印象。
现在有不少画家,远离自己的内心,一方面脱离于社会现实,一方面又献媚于这个时代,或宏大叙事,或光怪陆离,妄图一蹴而就。
事实上,那些现代观念题材的艺术作品,没有现代意识与学理追问是表现不好的。
赵海龙说,他从来不去贴那些充塞着鱼目混珠的现代标签,他清楚自己内心的需要。
赵海龙的童年时光是在乡野中度过的,大自然激发了他的绘画爱好。
我想,画家对自然的热爱是他的本能,无论古典还是现代无一例
外。
画家的题材无非两种,一种是按照自己的感受与意志去描绘大自然,一种是通过表现与自然的相背物事与意识,希望回归自然。
赵海龙属于前者,他希望自己像十九世界的法国画家柯罗那样“一生钟爱大自然永不变心。
”柯罗多为银灰调子的画风是否影响过他,我不知道。
但我想,赵海龙一定在海边怀着深厚的感情仔细观察过生长在坚硬岩石上的仙人掌,对这样一种耐得住饥渴的事物为什么会从沙漠边缘来到湿润的海边加以认真的体味。
尽管作者一直说谁也没有影响过他,但在他的画中可以发现,那些从大自然来却向着幻想方向生长的叶子与天空,同柯罗、透纳、卢梭以及康斯太勃尔的追求是一样的。
这成了自然界没有的、赵海龙独有的仙人掌。
赵海龙说,这些仙人掌看似单纯,但它的芒刺和叶子里都是有故事的。
我说我理解,不然不会这么纯粹,也不会有这等光与色。
他说等刺痛过他内心的故事结束了,他也该告别仙人掌了。
我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的仙人掌是独一无二的。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想必赵海龙又投入到了新的创作中。
我不知道他又会画什么,但这些仙人掌已经是一串拂去尘埃的珍珠,会在画坛上闪烁出它应有的光芒。
我看到,赵海龙的仙人掌在清晨、在傍晚渲染出的浓浓诗意,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
那带刺的、在常人眼中不见得有多少美感的植物,其寂谧、优美之感,有如梦境。
海龙和仙人掌文\高世强一一个艺术家
与他的题材是种缘分。
从带刺的、平凡得几乎不被人注意的仙人掌中看出“诗意”,感觉出“优雅”,我相信赵海龙与仙人掌的缘分是天注定的。
我与海龙相交二十多年,初识时我还是个学生,他也只是对艺术有所憧憬又不得其门而入的青年,那时他还在玩陶。
年轻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艺术的朋友,因为生活的消磨和时光的疏离已渐行渐远,以至多数相忘于江湖,我与海龙却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
他在舟山我在杭州,各自应付起生活来又都颇为捉襟见肘,加之我们并不在一个圈子之中,因此并不经常见面。
但我们又常常记挂在心,不时打个电话问询一下近况。
维系这种联系的,借用顾城之言“我们是同一云朵滴落的雨滴”,正是这种惺惺相惜与孤独。
海龙无疑是孤独的,这源于他面对生活和人情世故时的笨拙,更源于他对艺术理想的坚守与骄傲。
海龙对人完全不设防,内心活动及好恶对于别人而言几乎是全透明的。
这种性格让他饱尝苦头,也使得他与人交往越来越没有信心。
有几次我目睹他因为害怕再次无意中得罪人,而表现出刻意又夸张的客气和恭维所导致的尴尬冷场,内心禁不住唏嘘不已。
海龙社交能力的缺失,使他的生活维度越来越窄,渐渐被逼到了生活的“天涯海角”,像一簇孤独地长在荒砾礁崖上,终年与大海默默相对的仙人掌。
所幸海龙内心更多的是对于艺术的真诚热爱和坚持。
不管处在怎样的人生低谷,在他心底始终埋藏着一种不服气,一种
希望,一种骄傲。
正是这些,使得他十年一剑——真正的十年——从2003年到2014年,持续面对礁崖上的仙人掌,与艺术短兵相接,与绘画贴身肉搏,终于成就了今天这批佳作。
二2003年海龙初次发现仙人掌这个题材,立刻疯狂地画了一大批作品。
他邀我去看,并用他饱含激情以致逻辑上颠三倒四的舟山普通话向我诉说:说他如何发现礁崖上孤独而傲然生长着的仙人掌,说他觉得仙人掌就像他整个儿无法融入世道的人生,说他眼光第一次瞥见高高崖岸上那簇仙人掌时的激动心情,等等。
现在回忆起来,对他当时激动的述说确是印象深刻,至于他当年那批画,反而觉得一般了。
那些画,还在纠缠于如何表现仙人掌这个造型和色彩均显得单调,从而不太入画的题材;还在纠结于学习哪个大师或那种风格的表现。
画面上能让人感觉到作者面对画布急于表达,却又拙嘴笨腮,找不到办法和出路的急迫与窘迫。
所以当时除了鼓励几句,我也就没怎么在意了。
事隔十年,呈现在眼前的这批新的仙人掌画作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些作品由形入神,放形而取意,达到笔笔随意又笔笔准确的境界。
十多年来,海龙的画笔经历了由写形进入写意的质的突变,终于,激情澎湃与平静从容奇妙地合二为一,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却又物我兼得的境界。
海龙对仙人掌长久专注的凝视与移情,使得精神在高度凝练中得以升华、物化于画布的方寸之间。
升腾向上的生命力滿幅充盈,这是一种活泼
泼的力之美,使得每幅作品都满溢着生意、生机。
海龙的这些历经数年的画作,包含了仙人掌的四季变化、花开花落、盛衰枯荣。
但是不管什么状态的仙人掌,都在画面中似乎与作者物我融汇为一,化作一股精神能量,荡漾于天地之间。
因此,看起来造型和色彩都嫌单调又低调的仙人掌,在海龙的画笔下竟然幻化出鲜花般灿烂的感觉!三面对海龙数量众多的仙人掌画作,面对着他恣肆的笔触、奔放的色彩,让人感慨万千。
作为二十多年的朋友,我太了解海龙了,这些仙人掌正是他的自画像,正是他精神苦行后的凤凰涅槃。
正如本文开始所说,海龙与仙人掌有着宿命般的缘分。
他的人生如同仙人掌的生命,朴实、低调,却又认真、顽强,且执着。
如今,透过这些作品,透过海龙对仙人掌持久、专注的凝视,我们能感觉到莫兰迪式的沉静,和经历过生活疾风骤雨后的平和与淡然。
正像仙人掌傲然地在艰辛贫瘠的海岸礁崖上扎住了根并茁壮成长,现在的海龙,不但在艺术的天地中扎住了根,更在风雨飘摇的世间生活中稳稳地扎住了脚跟,坚强而自信地生活着。
海龙的笔触,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解放与超脱的快意,一种放下一切的坦荡与决绝。
透过这些画作,我所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画家技巧与艺术风格的成熟,更是一个艺术家人生境界的升华和超越。
海龙过去十年僧侣般的艺术苦行,换来骄人的成绩,呈现为这次展览上奉献给观众的众多优秀画作。
而对于这个已经成熟且
勤奋执着的、依然年轻的画家的未来,我们更有理由给予期待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