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计算方法: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整理

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整理

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整理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旋转。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2、地方时与区时:(1)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

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南、北极点不计地方时;东早西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高考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太阳.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是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各种外力作用共同改变着地表形态④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形成了自然带分布上的规律之一: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2)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①作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③水能发电站利用的水能多由太阳能转化而来;人类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生物能也是太阳能转化来的.④大棚农业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的光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太阳活动对地面的影响地球表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作为太阳系中的地球,在它的整个历史上始终受到太阳光和热的作用,它们与地球内部动力所引起的各种现象之间相互作用,驱动着地球表层的演化.当地球的大气圈河水圈形成以后,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太阳这台发动机驱动着大气和大洋环流,形成风、云、雨、雪.河流出现了,开始流入大洋,山脉受到剥蚀.这一切都在塑造和改变着地表的环境,影响着地球的生物圈,使地球的气候、生物以及地球化学循环趋于多样化.当太阳的活动增强时,太阳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同时抛射出不同能量的粒子,使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迅速增强,并引起磁暴、极光,骚扰大气电离层,使近地空间状态发生扰动变化.当大耀斑爆发时,地球轨道附近粒子流的密度超过平时的10倍以上,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及其中的仪器设备造成损伤,并严重威胁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增强的x射线会破坏电离层正常状态,导致信号衰减甚至中断.大量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前引起磁暴和电离层暴,严重影响无线电通信、地面与人造卫星或飞船间的空间通信、航空及航海通信.在高纬度地磁暴会产生感应电流,严重干扰高压供电系统,以致造成重大事故.太阳活动的地球物理区,效应和日地空间系统能量质量、动量的转化过程已成为当代科学前沿的活跃的研究领域.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利与弊利:提供能量,维持地表温度,准确地进行天气、气候、水文、地震等预报提供资料.弊:磁暴,皮肤癌,对飞船和在飞船外工作的宇航员有很大影响.太阳对地球生命演化的影响地球上面的万物都间接或直接从太阳获取能量.食物链的源头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就是来自太阳.稳定的太阳才能稳定的提供能量,地球上面的万物才能适应他并利用它.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利与弊利:提供能量,维持地表温度,准确地进行天气、气候、水文、地震等预报提供资料.弊:磁暴,皮肤癌,对飞船和在飞船外工作的宇航员有很大影响.高考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点1、可见宇宙定义: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140亿光年(光年是恒星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单位)最大的天体系统中国的卫星发射基点:山西太原、四川西昌、甘肃酒泉区位特点:晴天多、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发射,位于祖国内部,安全2、银河系定义:银河系(古称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银汉等),是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属于棒旋星系有2000多亿恒星密集的天体系统,具有“铁饼”状的扁平外形,直径约8万光年。

高二地理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归纳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我们对地球的运行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将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也是地球一天的时间单位。

以下是关于地球自转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也就是顺时针方向。

从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

2.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04秒。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也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3.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倾斜角度约为23.5度。

这就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和极昼极夜的出现。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运动,也是地球一年的时间单位。

以下是关于地球公转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公转椭圆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状。

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 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为了弥补每年的0.25天,我们会在闰年中增加一个额外的一天,也就是2月29日。

3. 公转面倾斜:地球的公转面与自转面有一个倾斜角度,称为黄道倾角。

黄道是地球公转面与太阳运行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线。

4. 日照时间变化:地球公转使得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季节和日照时间的变化。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包括自转方向、自转周期、自转轴倾斜、公转椭圆轨道、公转周期、公转面倾斜以及日照时间变化等。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理解季节变化、日照时间、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重要。

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运行的规律,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今天的归纳和总结对你对地球运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你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探索地球的奥秘吧!。

地球旋转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旋转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旋转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点如下:
1.自转轴倾角: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夹角称为倾角,地球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产生了地球季节的变化,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它是地球相对于恒星的自转周期。

与之相对的是太阳日,地球自转完成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

这个差异是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的。

3.地理经线:地球自转时产生了地理经线。

地球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经线距离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4.地理经度:地球上东西方向的距离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地理经度是确定地球上特定位置的重要指标。

5.地球的变形: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外凸起,使得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要长,地球的形态是椭球形。

6.环流系统:地球自转引起了大气和海洋的环流系统形成。

地球自转产生了科里奥利力,这种力使得气体和液体在地球表面上流动时会产生偏转,这样就形成了大气和海洋的环流系统。

7.地球磁场:地球的自转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地球磁场产生了地球内部的磁场,保护了地球上生物体对太阳辐射的伤害。

8.地球自转的历史:地球自转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并不是恒定的。

地球的自转速度在不断改变,这种变化受到地球内部物质的迁移、地球的形变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自转是地球上许多重要自然现象的基础,它与地球的形态、气候、大气环流、地磁场等诸多方面有关。

了解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自转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自转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线速度运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

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刻,每天提早4分钟,1 5天提早1小时,一个月提早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义:①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点时(不同经度地点时不同)。

经度差1=时刻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例如:与河流腐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进展关系。

【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腐蚀岸,陡坡岸。

右图中的D岸腐蚀最厉害;A岸比B岸腐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高三地理自转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自转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自转知识点总结地理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围绕自己轴线的旋转运动。

了解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地理特征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三地理自转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地球自转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动力的结果。

下面列出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 自转轴: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自转轴,它是通过地球南北两极的一条假想线。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这决定了我们一天有白天和夜晚的交替变化。

3. 自转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恒定,赤道的自转速度最快,而极地附近的自转速度最慢。

二、地理自转的影响因素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和地理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地理自转的影响因素的讨论:1. 太阳直射区和辐射传递: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以不同的角度照射地球表面,从而产生季节变化和地域间的温度差异。

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烈,而极地区则辐射能量最弱。

2. 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呈现瘪扁的形状,赤道处的周围环境对于物体的吸引力略弱一些,所以物体稍微偏离赤道的地方会出现天平偏向的现象。

3. 自转引起的地球慢转现象: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表面会发生微小的慢转现象,即每个地点会有一定的移动速度。

这对于地质研究和定位导航等领域有重要意义。

三、地球自转对自然现象的影响地球自转对自然现象的影响非常显著,下面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1.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断地面对或背离太阳,从而造成昼夜周期的变化。

2. 自转引起的地球惯性:地球自转的惯性使得大气在地球表面上形成风,在海洋上形成洋流,对气候和气象有重要影响。

3. 自转引起的离心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会影响大气和水体的分布,形成对流环流系统、洋流以及风系等。

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广泛存在于地理学的各个领域,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地理意义:1. 子午线和经纬度: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不同的时区,由此产生了子午线和经纬度的概念,对定位导航和地理坐标系统非常重要。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东转西。

自转是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具有的基本运动状态。

2. 自转的轴倾角地球的自转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度。

3.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变化,不同地区因为自转的不同阴影变化也不同,同时也带来了地球上的风与云的形成,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的定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个椭圆轨道的长轴可以看做近似圆形,这条椭圆轨迹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2. 公转的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6天,也就是一年。

但由于每4年多出一天,所以每隔4年就会多出一天,作为闰年来安排。

3. 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使得四季变化形成,同时也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公转还导致了日照时间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活动规律。

三、地球的倾斜与季节变化1. 倾斜与季节地球自转轴倾角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照不一样。

倾斜导致了当地面对太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

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2. 季节的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四个重要的节气。

春分时,地球正好处于公转轨道椭圆的长轴上,白昼与黑夜持平。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最长白天,北半球最短黑夜。

接下来是秋分,北半球白昼与黑夜持平,南半球开始变长。

最后是冬至,太阳直射点来到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白天最短,北半球黑夜最长。

四、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1. 椭圆轨道的特点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有一个长轴和一个短轴。

椭圆轨道的长轴称为长半轴,短轴称为短半轴,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在椭圆轨道的中心平分线上,这个中心平分线称为椭圆轨道的主轴,每个焦点到椭圆轨道的距离之和等于一个常数。

2. 椭圆轨道的优点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为地球带来了季节变化,同时也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形式。

这两种运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现象。

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1. 自转产生的现象(1) 日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从而形成了地方时差。

(3)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它影响着大气和海洋的流动,形成了地球上的风向和洋流。

2. 自转的影响(1) 生物节律: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活节律,如人类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活动时间等。

(2) 气候分布:地球自转与地球倾斜的角度共同作用,影响了气候类型的分布,如赤道地区常年炎热,而极地地区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保持约66.5度的倾斜,这个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1. 公转产生的现象(1)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移动,导致季节的变化。

(2)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昼夜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尤其在两极地区,甚至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3) 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变化,影响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

2. 公转的影响(1) 农业生产: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季节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2) 气候类型: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3) 生态系统:季节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许多物种的生活习性和迁徙模式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高考地理地球自转知识点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1)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2)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3)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极昼(夜)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

2、地方时与区时:(1)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地的地方时12点。

正午太阳高度是正午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南、北极点不计地方时;东早西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高考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
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均离不开太阳.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体运动、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是地质作用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各种外力作用共同改变着地表形态④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形成了自然带分布上的规律之一: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2)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①作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③水能发电站利用的水能多由太阳能转化而来;人类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生物能也是太阳能转化来的.④大棚农业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的光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太阳活动对地面的影响地球表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作为太阳系中的地球,在它的整个历史上始终受到太阳光和热的作用,它们与地球内部动力所引起的各种现象之间相互作用,驱动着地球表层的演化.当地球的大气圈河水圈形成以后,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太阳这台发动机驱动着大气和大洋环流,形成风、云、雨、雪.河流出现了,开始流入大洋,山脉受到剥蚀.这一切都在塑造和改变着地表的环境,影响着地球的生物圈,使地球的气候、生物以及地球化学循环趋于多样化.当太阳的活动增强时,太阳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同时抛射出不同能量的粒子,使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迅速增强,并引起磁暴、极光,骚扰大气电离层,使近地空间状态发生扰动变化.当大耀斑爆发时,地球轨道附近粒子流的密度超过平时的10倍以上,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及其中
的仪器设备造成损伤,并严重威胁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增强的x射线会破坏电离层正常状态,导致信号衰减甚至中断.大量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前引起磁暴和电离层暴,严重影响无线电通信、地面与人造卫星或飞船间的空间通信、航空及航海通信.在高纬度地磁暴会产生感应电流,严重干扰高压供电系统,以致造成重大事故.太阳活动的地球物理区,效应和日地空间系统能量质量、动量的转化过程已成为当代科学前沿的活跃的研究领域.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利与弊利:提供能量,维持地表温度,准确地进行天气、气候、水文、地震等预报提供资料.弊:磁暴,皮肤癌,对飞船和在飞船外工作的宇航员有很大影响.太阳对地球生命演化的影响地球上面的万物都间接或直接从太阳获取能量.食物链的源头是植物,而植物的能量就是来自太阳.稳定的太阳才能稳定的提供能量,地球上面的万物才能适应他并利用它.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利与弊利:提供能量,维持地表温度,准确地进行天气、气候、水文、地震等预报提供资料.弊:磁暴,皮肤癌,对飞船和在飞船外工作的宇航员有很大影响.
3、河外星系:定义:除银河系外的其他同级别的恒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4、河外星系和银河系统称为总星系
5、星云: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星云(肉眼大不可见)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行星:指围绕着恒星运行、自身质量产生的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呈现圆球状外观,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矮行星:指具有足够的质量、呈圆球
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如冥王星。

卫星:分为天然卫星和人造卫星,天然卫星是指环绕行星运转的星球,而行星又环绕着恒星运转。

为什么地球不能成为恒星,内部不能发生核聚变:地球之量太小,无法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无法发生核聚变,成为不了恒星;归根到底,行星和恒星的最大区别是质量;行星质量太小,导致不能发光6、太阳系定义: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阳。

日地距离:1.5亿千米太阳系小天体:指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天体,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其他行星际物质。

小行星: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不易挥发出气体和尘埃的小天体。

它们大多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是主要分布在小行星带的不规则星体,位于木星与火星之间彗星(扫帚星):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是太阳系中小天体之一类。

太阳的热使彗星物质蒸发,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流星体:运行在行星际空间的固体颗
粒,体积比小行星小但比原子或分子还大。

流星:流星是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内发出可见的光亮,并且被看见的流星体或小行星。

陨石:穿越过地球大气层并与地面撞击之后未被毁坏的小行星或流星体的残余部分。

猜你喜欢:1.2017年地理高考重点考点2.2016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地球3.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4.地理高考地图专题必背考点5.2017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