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货币政策_企业成长与现金持有水平变化_祝继高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指数”,研究了货币政策与企业现金持有的关系。
我们发现,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会随着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货币政策趋于从紧时,外部融资约束增强,企业会提高现金持有水平;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外部融资约束降低,企业会降低现金持有水平。
在银根紧缩期间,为了缓解外部融资约束,满足未来投资需求,高成长企业会增加更多的现金。
我们还发现,高成长企业和低成长企业在增加现金持有的融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的结论支持了现金持有理论中的预防性动机和权衡理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现金持有企业成长一、引言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企业出现现金危机,企业将面临着破产。
曾经有很多大型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轰然倒塌,例如德隆。
因此,企业通常会储备一定量的现金以应付各种可能的情况。
Dittmar 等(2003)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进行了比较①,他们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8.1%、日本为15.5%、新加坡为10.2%、韩国为8.9%、印度为3.4%、中国台湾为11.6%、中国香港为13.1%。
相比而言,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较高。
我们根据Dittmar 等(2003)的方法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
中国上市公司不但现金持有水平高,而且季度间调整幅度较大。
图1是2004年第1季度至2007年第4季度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比率。
从图1可知,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比率在17%~22%的区间内变动,变动最大幅度达5%。
除了季节因素,是什么原因导致上市公司频繁调整现金持有比率呢?以往的学术研究表明,企业持有现金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企业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结构、行业竞争等。
但是,财务状况、公司治理、行业竞争等因素在某一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这些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金持有量的季度变化。
内部资本市场对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作用分析

内部资本市场对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分析【摘要】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是研究企业集团内部资金配置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充分肯定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增加监督激励、有效配置资源等方面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优势及作用。
本文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角度入手研究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通过对资金的分配、资金投放的影响进而提高了资金集中管理水平,增加了企业的价值。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资金集中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正是研究大型企业内部资金配置规律的最重要理论,在国外已经形成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外部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企业在获取外部融资的过程中受到较强的资金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把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在项目之间重新进行配置的意义就更加重大。
同时,企业的资金是稀缺的,企业为了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需要把资金投向边际收益更高的开发项目上,在这种情况下,总部配置资源的作用就十分重要。
因此,用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可以为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的运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一、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内部资本市场是在美国伴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多元化经营浪潮而出现的一个学术名词。
关于什么是内部资本市场,到目前,理论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总结各种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发现,对于资本市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义:第一,从资本市场运行范围定义。
如williamson(1975)从资本市场运行范围出发,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围绕企业内部资金展开竞争的市场称为内部资本市场,对内部资本市场定义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将其与企业外部资本市场区分开来。
wiuiamson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是最早的,但是是不完全的,它只揭露了资本市场运行范围,没有涉及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和内部资本市场其他方面功能。
第二,从资本分配机制角度定义。
peyer(2002)从内部资本市场在资金分配机制上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一定差异的角度出发,将内部资本市场定义为企业总部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的一种机制。
股权性质、多元化经营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

摘要:现金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是企业得以生存的“血液”。
文章引入股权性质这一内部因素,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股权性质会导致不同的多元化经济后果,表现为现金持有决策的不同,继而影响企业的价值。
关键词:股权性质多元化经营现金持有0引言现金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是企业得以生存的“血液”,一旦出现现金危机,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是濒临破产的风险。
从现金的来源看,外部资本市场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
然而,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存在使外部资本市场变得不完美,而且外部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
多元化经营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也是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作为发展内部资本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多元化经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大趋势。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发达,并且政策性较强,相比较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约束的存在,使企业必须要考虑现金的内部来源,通过自身积累一定的现金持有量以保证经营、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多元化经营在公司内部创造一个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成本更低的内部资本市场。
本文选取现金持有这一财务行为,并按股权性质将研究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两大类,由于这两类企业在融资约束和代理问题上有着迥异的差别,为本文研究现金持有动机提供了方便。
1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1.1民营企业与多元化经营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民营企业经营相对独立,内部治理存在较少的代理问题,那么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也是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业绩的提高。
即使多元化经营可能会难以避免地给企业带来诸如过度投资等成本,但是笔者认为,较好的公司治理环境可以抑制民营企业的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无需考虑民营企业代理动机下的现金持有行为。
其次,民营企业面临着天然的融资约束,外部融资困难使得民营企业更加依赖内部融资渠道,而多元化经营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无疑为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帮助之手”,使其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
内部资本市场、金字塔层级和现金持有——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内部资本市场、金字塔层级和现金持有——基于民营上市公
司的经验证据
孙洁;孙明杨
【期刊名称】《会计之友》
【年(卷),期】2022()8
【摘要】选取2008—2019年A股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内部关联资金往来的视角探讨了内部资本市场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以及金字塔层级对内部资本市场和现金持有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实证结果显示,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显著减少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而金字塔层级增加则显著弱化内部资本市场对现金的减持效应。
上述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调节效应在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独立董事比例较低的情况下更显著。
研究结论为探讨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用金字塔股权结构和内部资本市场实施掏空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为监管部门精准监管提供重要参考。
【总页数】8页(P15-22)
【作者】孙洁;孙明杨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阜阳师范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5
【相关文献】
1.内部控制、两权分离与公司现金持有——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基于中国“系族企业”的经验证据
3.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现金持有与研发投入持续性的影响——基于集团下科技企业样本的经验证据
4.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现金持有与研发投入持续性的影响——基于集团下科技企业样本的经验证据
5.内部控制、两权分离与公司现金持有——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对现金持有及其价值的影响——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
要: 本文 以 2 0 0 5 —2 叭1 年 中 国 A 股 上 市 公 司 为样 本 , 实证 分析 内部 资本 市 场 对 企 业 现 金 持 有 量 的 影 响 , 并
在 此 基础 上 进 一 步 研 究 集 团 多元 化 和 国有 控 股 是 如 何 影 响 企 业 现金 持 有 及 其 价 值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内部 资 本 市场 增 加 了上 市 公 司的 现 金 持 有 量 , 但 却 显 著 折 损 了公 司 价值 . 内部 资 本 市 场 加剧 了企 业 持 有 现 金 的代 理 动 机 : 国有 控 股 集 团在 一 定程 度 上 缓 解 了上 市公 司的 融 资约 束 , 但 却 未 能提 升公 司 的 价 值 ; 多元 化 经 营 的 集 团公 司现 金 持 有 量 也 偏 低 ,
Mo n t h l y
H AI NAN F I NAN C E
经营 管 理 要 i
。
企业 内部资本市场对现金持有及其 价值 的影 响
基 于 我 国 上 市 公 司 面 板 数 据 的 实 证 分 析
栾天虹 . 厉 冬 娟
( 浙江工商大学 金 融学院, 浙江 杭 州 3 1 0 0 1 8 )
I l l
。
“ 有效 沦” 者认 为 , 内部 资 本 市 场 可 以 提 升 企 业 的市 场
价值 , 主要表现 为“ 多钱效应 ” 和“ 活 钱效应 ” 。Wi l l i a n c o n ( 1 9 7 5 ) , S t u l z ( 1 9 9 0 ) 、 S t e i n ( 1 9 9 7 ) 等 认 为 内部 资 本 市 场 存 在“ 活钱 效 应 ” , 集 团总部可以利用信息优势 , 将 内部 资 金
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基于复星集团的案例分析

民营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基于复星集团的案例分析郭晓梅;郑小艳【摘要】随着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内部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工具。
文章以复星集团为例,以其2006—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民营企业内部资源调配的几种主要手段,并对其形成机制和动因作了探讨。
【期刊名称】《会计之友》【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9页(P29-37)【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复星集团;民营企业【作者】郭晓梅;郑小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供电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5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企业集团迅速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力量,证券市场出现了大量的系族企业。
在新兴市场中,由于企业融资环境的制约,许多中国企业集团面临着严重的外部融资约束,企业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在上市成员公司之间、上市成员公司和非上市成员公司之间进行内部资本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部融资约束。
创造内部资本市场的能力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团十分显著的特征。
早在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Alchian(1969)、Williamson(1970,1975)在研究大型企业集团时就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指出企业通过其内部资本市场能更快速和高效地配置资本,将资本配置到前景最好的项目中去,提高企业资本利用效率。
此后许多学者就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ICM)的存在及效率等问题展开了各种研究。
如Shin&Stulz(1998)and Shin& Park(1999)对联合企业,Houston et al.(1997)and Perotti&Gelfer(2001)and Gautier&Hamadi(2005)对控股公司,Khanna&Palepu(2000)and Cestone&Fumalli(2003)对企业集团,Lins and Servaes(2002)对新兴市场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和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均表明新兴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内部资本市场,但不完善。
决定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十大因素

决定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十大因素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确定合理的现金持有量认购格外重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财务类型,确定合理的现金持有量重点关注下列十大因素: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企业跨国企业持有现金的来源,对现金流量较大高科技公司的跨国企业来说,日常现金流量可以充分地满足营运和投资需要,其面临财务困境和有价值投资机会的风险较低,因此持有现金的水平认购一般较低。
现金流量报酬率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行情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通常对未来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很难做出准确的估计和预测,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面临现金短缺问题的风险。
因此,预期现金流量的程度较高的公司应持有较多的现金。
投资机会如果企业未来的上市公司投资机会多,因现金短缺不得不放弃有价值的投资股权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很高。
这就意味着投资机会越多的企业应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免失去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
筹集外部资金的内部成本一般来讲,已经进入到公开资本市场融资的资本金企业筹集外部资金的成本低,能更容易筹集到外部银行贷款,从而企业可以持有更少的现金。
同时,融资成本低往往表示企业融资能力强,融资能力较强企业可间接持有较少的现金。
现金替代物当企业现金短缺时,流动资产特别是其中的速动资产支票可以作为现金的替代物,迅速转换成现金,足量企业现金储备。
因此,流动资产当期较多的企业一般现金持有流通量较低。
财务杠杆由于刚性的债务偿还计划对企业的压力,高财务杠杆的客观存在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为降低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多财务跨国公司杠杆的企业应持有较多的现金。
但高财务杠杆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的投资需求大于留存收益,使其债务融资额上升,此时现金持有量较少。
而当投资需求小于留存收益时,债务融资额下降,现金持有量可相应提高。
债务期限结构过多依赖于短期债务的企业必须对它们的借款合同进行周期性的重新谈判,大多数债务契约都会严格规定续借的最高限额,降低了企业陷入财务增加困境的风险。
为避免陷入财务困境,企业应该持有较多的现金。
企业为何持有超额现金?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2019全球现金最富裕的25大上市公司美国金融杂志《环球金融》(Global Finance)发布2019全球现金最富有的25大公司排名(Global Cash 25)。
受美国减税法案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现金最充裕的前25大公司持有的现金从2017年底的1.2万亿美元下降到2018年底的1.1万亿美元。
25大公司平均现金持有量为1336亿美元。
试分析这些企业为何持有超额现金?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试分析这些企业为何持有超额现金?首先,是具有超额现金产生的条件。
这个条件是指在市场中话语权强,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高端,拥有很宽的护城河,使得这些企业具有超额赚钱的能力,有很强的产品定价权和市场占有率。
这里面又细分为技术领先和政策垄断两个方向。
比如微软、ALPHABET、甲骨文、台积电等,靠行业尖端科技,追求产品差异化,牢牢把握产业链的高端领域。
又比如中国移动、中国石化等,靠政策垄断行业,掌握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没有竞争者。
超额现金产生的条件也是企业持有超额现金的根本原因。
其次,用于应对危机。
由于市场存在周期性,当发生经济衰退,金融危机,信贷市场崩溃,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足够的现金储备能够缓冲风险,确保企业渡过困难时期得以生存。
最后,企业可能采购量大,会持有大量现金;也可能为了随时抓住市场机会,储备大量现金;也有可能没有很好的投资机会,使得大量现金不得已留存。
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宏观经济。
经济周期处于低谷期,经济衰退,市场不稳定,融资困难,这时候现金持有量越多,企业生存下来的概率越高。
财政政策,涉及税收,利息调整,使得企业现金的持有成本高,会用于投资,减少现金持有量。
公司的市场地位。
公司的市场地位越高,话语权越强,现金占用越多。
比如亚马逊,作为零售行业的龙头,对上游很强势,货物卖出后才与供应商结算,占用大量供应商资金。
公司规模。
现金管理的经济规模会导致大公司比小公司持有更少的现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摘要:“系族企业”是内部资本市场主要载体之一,内部资本市场对系族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存在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多钱效应和代理效应。
多钱效应使企业倾向降低现金持有水平,代理效应则刚好相反。
本文利用中国“系族企业”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结果支持了上述理论预期。
更进一步,在分时段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多钱效应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有显著增强趋势,代理效应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呈减弱趋势。
关键词:“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现金持有水平;多钱效应;代理效应中图分类号:F832.51;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5009607一、引言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内部资本市场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根据Lamont[1]的观点,内部资本市场最初是指M 型联合企业的总部和分部之间的资金配置机制。
从微观机理上来看,企业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母公司)等同于M型联合企业的总部,而成员企业类比于M型中的分部。
中国“系族企业”作为狭义定义的企业集团中规模较大一类,一般包含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上市公司,中国在法律上对企业集团的定义为“以资本为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成企业法人联合体”。
法律意义上的企业集团明显比狭义企业集团定义还要窄。
“系族企业”是指企业集团一般采取参股控股等方式将一些上市公司纳入旗下,理论研究中更侧重于上市公司之间的联系,较少关注上市公司内部以及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对成员企业以及总体现金持有水平有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企业集团中各业务单元(子公司)并非完全相关,内部投融资决策中,母公司可以用一个子公司的持有现金及经营净现金流用于另一个子公司的投资项目。
其次,企业集团资产规模远大于单个企业,并进行多元化经营,核心业务之外还有众多非核心业务,外部环境恶化时,母公司可以出售非核心资产用以预防资金短缺的风险。
最后,Prezas[2]在2009年曾指出,内部资本市场除了形成第三类委托代理问题(总部与分部之间),也加剧了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出于“掏空”的目的,大股东倾向增加成员企业负债和现金持有量。
综合来看,“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产生两个副产品:多钱效应和代理效应。
其中内部资本市场多钱效应包括前两个方面,同时融资能力更强,能够放松企业融资约束,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
而这两个效应都会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二、文献综述1.研究背景自Opler等[3]系统地总结并分析了美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以来,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引起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实务中,上市公司2013年半年报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掌握巨额货币资金,一些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甚至超过其总市值。
万联证券的研究报告中发现,飞马国际、华联综超、ST远洋和西安民生等19家上市公司披露的货币资金超过其总市值,即使如此,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水平(现金持有量/总资产)呈下降趋势。
解释企业的现金持有动机理论尚在发展之中,从最初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到权衡理论、啄序融资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Dittmar等[4]指出权衡理论认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层会比较现金增量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确定企业最优现金持有水平。
Myers和Majluf[5]认为,啄序融资理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只是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融资决策确定的一个产出函数,此时企业不存在最优现金持有水平。
Pinkowitz等[6]则认为委托代理理论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在法律环境不完善情况下,控股股东“掏空”和管理层“寻租”的两类委托代理行为使得上市公司持有过多的现金。
杨兴全和孙杰[7]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认为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得到了更多经验支持,除此之外,公司治理的因素对现金持有量也有显著影响。
程建伟和周伟贤[8]在考察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比率的决定因素后,实证结论更多地支持了啄食理论。
近年来,学者对现金持有的关注重点放在公司治理、行业差别和宏观环境等层面。
陆庆春和朱晓筱[9] 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行业特征,发现不同行业间的现金持有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在时序上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
和丽芬和朱学义[10]的研究表明,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投资机会路径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市场竞争效应和价值效应。
黄曼行和任家华[11]调查公司治理如何影响公司现金持有量,实证结果支持了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具有较低的现金持有水平的观点。
2.企业集团与现金持有在非英美国家,企业集团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企业间组织形式,在企业间形成了内部资本市场,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外部资本市场。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分析现金持有行为的新视角,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Subramaniam等[12]分析了多元化企业(企业集团)与单一化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差异,认为多元化企业持有现金水平更低,并将这归因于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而非公司治理的原因。
Locorotondo等[13]比较了隶属于企业集团公司与非隶属于企业集团公司之间的现金持有水平差异,发现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明显持有更低的现金量,支持了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在现金持有政策中的作用。
纳鹏杰和纳超洪[14]考察了集团财务管控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发现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更高,总体上财务公司对现金持有水平影响不显著,但控制了选派CFO、使用ERP财务系统和股权性质时,财务公司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
刘星等[15]从融资约束与代理冲突两个维度考察了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对成员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综合来看集团成员企业现金持有量高于独立企业。
3.文献评述总的来说,有关企业集团的已有文献已经关注到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成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但对企业集团内部资金流动的微观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
一方面,分部投资机会的不完全相关,由此带来内部资金的跨部门调配。
如果分部投资机会完全相关,则总部调配资金余地很小,降低了内部资本市场活跃程度;另一方面,纳文虽然关注了集团财务公司和选派CFO等微观因素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但忽视了集团财务公司之间的差异。
集团上市公司与财务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属于关联交易的范畴,面临诸多限制和严格监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与集团财务公司运作进行了规范,诸如上市公司与集团财务公司发生存款业务时,上市公司存放在集团财务公司的存款余额不得超过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总资产金额的5%且不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货币资金总额的50%。
集团财务公司与上市公司资金往来中的关联交易问题,在法律上还存在诸多争论。
通过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商和沟通,集团财务公司和成员上市企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集团财务公司管控成员上市公司资金松紧程度(下文称之为资金集中度)不同,必然加剧了内部资本市场的代理问题。
综上所述,多钱效应与代理效应在影响中国“系族企业”内部资金流通的同时,也影响成员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
本文立足于多钱效应和代理效应,分析这两个效应对成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提供了中国“系族企业”证据,丰富了内部资本市场与现金持有行为的相关理论。
三、理论假设与现状描述1.现金持有水平关于现金持有水平的度量,已有研究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Chang 和Noorbakhsh [16]认为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姜涛和王怀明[17]采用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总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
考虑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指标缺漏情况严重,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定义现金持有水平,在分母中将分子剔除的原因在于,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运营中的资产,因此计算现金持有水平应该以处于运营状态中的资产作为计算比较的基准;另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相差很小,检验表明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别。
本文将沪深上市公司(创业板除外)分成三类:第一类为独立企业;第二类为属于某企业集团,但企业集团没有自身的财务公司;第三类也是属于某企业集团,这个企业集团拥有自身的财务公司。
比较这三类企业的年平均现金持有水平,我们发现如下现象:(1)2000―2006年,集团成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高于独立企业,2007年之后则正好相反;(2)绝大部分年度,拥有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要高于无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随着时间发展这种差别逐步减少。
按照上文的分析,如果是内部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则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要显著低于独立企业,如果是代理效应起主导作用,情形正好相反。
集团财务公司可以提供集团内部资金的流通速度,如果内部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在有财务公司的情况下,成员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应该低于无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成员。
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代理效应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重要因素,多钱效应在2008的金融危机之后才有显著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系族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主导因素从代理效应逐步变为多钱效应,但不论哪种因素主导,另外一种因素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
下文将进一步证明和量化这两类因素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
2.分部相关性分部相关性是衡量企业(企业集团)各个分部(子公司)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指标。
基于不同的维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部相关性测量指标,如基于有形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基于无形资源技术专利的相关性和基于无形资源人力资本的相关性等。
本文采用传统的熵指数法来衡量分部间的相关性。
熵指数法从三个方面衡量企业多元化战略特征:总体多元化程度(DT)、非相关多元化程度(DU)和相关多元化程度(DR)。
本文以“系族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假设整个系族经营跨M个行业,行业i(1≤i≤M)销售额在整个系族中比例为pi(pi≥0),且∑Mi=1pi=1。
假设“系族企业”共有N个上市公司(N≥M),其销售额在各上市公司的分布比例为qj (qj≥0),且∑Mj=1qj=1。
基于熵指数的分部相关性衡量了分部投资机会(现金流)的紧密程度。
一般来说分部相关性越高,分部业务就越接近,投资机会(现金流)联系则越紧密,此时总部通过集中控制调剂内部资金的“多钱效应”受到削弱,成员企业需要持有更多的现金,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分部相关性越高,成员上市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越高。
3.关联资金流入和流出关联资金流入和关联资金流出都是流量的概念,用以衡量会计期间资本类关联交易的发生额,包含关联交易中的短期借款、贴现和委托贷款等。
按照交易方向不同,分为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