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人体经脉走向图

合集下载

十四经脉_循行路线(图文并茂,精炼易记)

十四经脉_循行路线(图文并茂,精炼易记)

一、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下品贲门),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行于手厥阴经与手少阴经的前面,过肘窝沿着前臂内侧,到腕后桡骨茎突的内侧缘,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内侧之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概要】主治喉、胸、肺病,如咳嗽,气喘,胸部胀满,胸痛,喉痛,肩背痛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1、2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部(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合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并转折向下进入锁骨窝(缺盆),联络肺脏,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于大肠。

分支:支脉从锁骨窝上行,经过颈部至面颊,进入下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水沟穴。

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

【主治概要】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

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痛,齿痛,鼻塞或鼻衄,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

三、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交会;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向下沿着鼻柱外侧,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面部分支: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乳中线下行,向下挟脐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内侧支脉:从缺盆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再由此向下至髀关,直抵伏免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2趾外侧端(厉兑穴)。

经脉经络全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经脉经络全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经脉经络全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经脉经络全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经络系统结构图如下:
经络
经脉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脉
十五络脉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手太阳络脉手阳明络脉手少阳络脉足太阳络脉足少阳络脉足阳明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足厥阴络脉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
经脉
正经
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开放分类:
•经络人体医学针灸中医中医名词应用科学科学经脉。

最全的人体穴和奇经八脉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

最全的人体穴和奇经八脉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

最全的人体穴和奇经八脉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动画效果比较好)(转载)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全屏欣赏] 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全屏欣赏]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人体经络穴位循环示意图

人体经络穴位循环示意图

.人体经络穴位循环示意图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后面附录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看图说明:按⊙为重播按⊙为播放按⊙为暂停按⊙为动画说明手太阴肺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足阳明胃经循行图足太阳脾经循行图手少阴心经循行图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足少阴肾经循行图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足少阳胆经循行图足厥阴肝经循行图督脉循行图任脉循行图冲脉循行图带脉循行图阴跷脉循行图阳跷脉循行图阴维脉循行图阳维脉循行图附录: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

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

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四白:在眼袋下。

人体筋络图(详细篇)

人体筋络图(详细篇)

人体筋络图(详细篇)手太阴肺经循行图解 (1)/jingluoxue/img/4_1a.swf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解 (2)/jingluoxue/img/4_2a.swf足阳明胃经循行图解 (3)/jingluoxue/img/4_3a.swf足太阴脾经循行图解 (4)/jingluoxue/img/4_4a.swf手少阴心经循行图解 (5)/jingluoxue/img/4_5a.swf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解 (6)/jingluoxue/img/4_6a.swf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解 (7)/jingluoxue/img/4_7a.swf足少阴肾经循行图解 (8)/jingluoxue/img/4_8a.swf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解 (9)/jingluoxue/img/4_9a.swf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解(10)足少阳胆经循行图解 (11)/jingluoxue/img/4_11a.swf足厥阴肝经循行图解 (12)/jingluoxue/img/4_12a.swf督脉循行图解 (13)/jingluoxue/img/4_14a.swf任脉循行图解(14)/jingluoxue/img/4_15a.swf冲脉循行图解 (15)/jingluoxue/img/4_16a.swf带脉循行图解(16)/jingluoxue/img/4_17a.swf阳维脉循行图解 (17)/jingluoxue/img/4_21a.swf阴维脉循行图解( 18)/jingluoxue/img/4_20a.swf阳跷脉循行图解 (19)/jingluoxue/img/4_19a.swf 阴跷脉循行图解 (20)补充一个新的经络穴位图链接,可以配合以上各图一起学习。

/medi/classic/jingluo/jlflashset.htm 经络学列表 --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1)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人体十二经络图表

人体十二经络图表

人体筋脉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体筋脉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十二经络巡行动画图/jingluoxue/img/4_1a.swf手太阴肺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2a.swf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3a.swf足阳明胃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4a.swf足太阴脾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5a.swf手少阴心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6a.swf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7a.swf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8a.swf足少阴肾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9a.swf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0a.swf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1a.swf足少阳胆经循行图/jingluoxue/img/4_12a.swf足厥阴肝经循行图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

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

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人体十二条经络图

人体十二条经络图

肾经功能与主治
滋养肾脏
肾经作为肾脏的直接通道,可以滋养肾脏,促进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
调节水液代谢
肾主水液代谢,肾经通过调节肾脏功能,可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 衡。
强健腰膝
肾经循行经过腰膝部位,通过刺激肾经穴位,可以强健腰膝、缓解腰 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肾经与泌尿生殖系统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肾经穴位,可以治疗尿频、 尿急、尿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下行耳后
从耳后下行至颈部,与身体侧面相 交。
沿身体侧面下行
胆经沿着身体侧面下行,经过季胁 、髋关节、大腿外侧、小腿外侧直 至足部。
胆经主要穴位
风池穴
位于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 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穴
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 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环跳穴
位于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 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 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
处。
胆经功能与主治
调节肝胆功能
胆经与肝胆相连,通过刺激胆 经可以调节肝胆功能,促进胆
汁分泌和排泄。
缓解头面部症状
胆经经过头面部,可以缓解头 痛、目痛、耳鸣等症状。
治疗下肢痿痹
胆经沿着下肢外侧循行,可以 治疗下肢痿痹、麻木等症状。
调畅情志
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活动密 切相关,通过刺激胆经可以调 畅情志,缓解焦虑、抑郁等情
连舌本散舌下
连舌本,散舌下。其胃部支脉 向上再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 ,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经主要穴位
隐白穴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02
太白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 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01

中医学人体经脉十二经脉经八脉全套图文

中医学人体经脉十二经脉经八脉全套图文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沿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处,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入寸口上鱼际,沿鱼际边缘,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该经脉腧穴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11穴,左右合22穴。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如果留心的朋友可能会发觉,有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哮喘的病人在清晨时症状会比较严重在中医来讲是肺经之态。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两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该经脉腧穴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手五里、臂臑、肩、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共20穴,左右合40穴。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人体经脉走向图肌肉解剖图说明(一)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胸上肌和胸大肌两部分。

其功能是使上臂向内、向前、向下和向上;臂部向内旋转。

可通过所有角度的卧推;所有角度的飞鸟;双杠臂屈伸;仰卧上拉;俯卧撑;重锤双臂侧下拉来训练。

(二)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面皮下。

其功能是弯屈肘部;掌心向上放下前臂;使前臂向前弯起至肩部。

训练方法是各种方式的弯举;划船动作。

(三)胸锁乳突肌这是位于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其功能是使头和颈向侧曲;头和颈部旋转,颈向前或后弯屈。

可通过戴练颈帽动作;摔角的角力桥;助力和自我抗力动作来锻炼。

(四)前臂屈指肌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

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此肌肉。

(五)斜方肌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肌。

其功能是上举和放下肩带;移动肩胛骨;头部倒向后和侧面。

可通过耸肩,力量上举,颈后推举,侧平举,划船动作来训练。

(六)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

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

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部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

它的功能是使手臂举到水平位置;手臂分别向前、中、后举到一定方向的高度。

可通过各种哑铃和杠铃推举、卧推(前束),哑铃上举到前、后和背后;引体向上来训练。

(七)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皮下。

其功能是使手臂伸直和拉向后方。

可通过臂屈伸,屈臂下拉,窄握仰推,各种手臂屈伸动作,划船来训练。

(八)肱桡肌位于前臂肌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

近固点时,可使前臂屈。

远固点时,可使上臂向前靠拢。

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的力量。

(九)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

起于肱骨体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

作用是为屈肘。

训练方法同肱二头肌。

(十)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

上部被斜方肌遮盖。

其功能是使手臂拉向下和后;肩带下压;躯干侧向一边。

训练动作是各种方式的引体向上重锤下拉;划船动作;仰卧上拉。

(十一)上背肌群(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菱形肌)位于人体上背部。

可使手臂向内和向外旋转;手臂向后划;肩胛上升,旋转,向下。

训练动作有深蹲,硬拉,划船等。

(十二)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

其功能是使肩胛下转;使肩胛拉向一侧;帮助扩展胸部;帮助两臂举过头部。

训练动作为仰卧上拉和站立推举。

(十三)腹直肌(上腹肌+下腹肌)由上腹肌和下腹肌两部分组成。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

其功能是使脊柱向前弯屈;压缩腹部;压迫肋骨训练方法是各种仰卧起坐;直腿上举。

(一)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为扇形扁肌,其范围大,分为胸上肌和胸大肌两部分。

其功能是使上臂向内、向前、向下和向上;臂部向内旋转。

可通过所有角度的卧推;所有角度的飞鸟;双杠臂屈伸;仰卧上拉;俯卧撑;重锤双臂侧下拉来训练。

(二)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面皮下。

其功能是弯屈肘部;掌心向上放下前臂;使前臂向前弯起至肩部。

训练方法是各种方式的弯举;划船动作。

(三)胸锁乳突肌这是位于颈部浅层最显著的肌肉,其功能是使头和颈向侧曲;头和颈部旋转,颈向前或后弯屈。

可通过戴练颈帽动作;摔角的角力桥;助力和自我抗力动作来锻炼。

(四)前臂屈指肌位于前臂前面的内侧皮下,能使手屈和外展。

采用正缠重锤和正握负重腕屈伸等练习可发展此肌肉。

(五)斜方肌位于颈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构成斜方形,称为斜方肌。

其功能是上举和放下肩带;移动肩胛骨;头部倒向后和侧面。

可通过耸肩,力量上举,颈后推举,侧平举,划船动作来训练。

(六)三角肌位于肩部皮下。

它是一个呈三角形的肌肉,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该肌形成。

两侧肌肉纤维呈梭形,中部纤维呈多羽状,这种结构肌肉体积小而具有较大的力量。

它的功能是使手臂举到水平位置;手臂分别向前、中、后举到一定方向的高度。

可通过各种哑铃和杠铃推举、卧推(前束),哑铃上举到前、后和背后;引体向上来训练。

(七)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皮下。

其功能是使手臂伸直和拉向后方。

可通过臂屈伸,屈臂下拉,窄握仰推,各种手臂屈伸动作,划船来训练。

(八)肱橈肌位于前臂肌的最外侧皮下,呈长扁形。

近固点时,可使前臂屈。

远固点时,可使上臂向前靠拢。

采用负重弯举和引体向上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的力量。

(九)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

起于肱骨体下半部前面,止于尺骨粗隆。

作用是为屈肘。

训练方法同肱二头肌。

(十)背阔肌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后下侧的皮下,是全身最大的阔肌。

上部被斜方肌遮盖。

其功能是使手臂拉向下和后;肩带下压;躯干侧向一边。

训练动作是各种方式的引体向上重锤下拉;划船动作;仰卧上拉。

(十一)上背肌群(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菱形肌)位于人体上背部。

可使手臂向内和向外旋转;手臂向后划;肩胛上升,旋转,向下。

训练动作有深蹲,硬拉,划船等。

(十二)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皮下,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

其功能是使肩胛下转;使肩胛拉向一侧;帮助扩展胸部;帮助两臂举过头部。

训练动作为仰卧上拉和站立推举。

(十三)腹直肌(上腹肌+下腹肌)由上腹肌和下腹肌两部分组成。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

其功能是使脊柱向前弯屈;压缩腹部;压迫肋骨训练方法是各种仰卧起坐;直腿上举。

【人体穴位常识】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

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

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

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

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

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13、章门穴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

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1、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

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

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1、肩井穴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

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

肺之原穴,百脉之会。

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