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除颤ppt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24年)《电除颤技术》ppt课件

。同时,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后续护理,确保患者
顺利康复。
26
06
电除颤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2024/3/26
27
技术创新点及优势分析
高效能量转换系统
提高电能转换效率,减少能量损失,使除颤效果更显著。
2024/3/26
智能识别与自适应技术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心电信号,自动调整除颤能量和波形,提 高治疗精准度。
备,减少电磁干扰。
术中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电极片放置
能量选择
根据患者体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电极片大 小,正确放置电极片位置。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除颤 能量,一般成人首次电击能量为200J。
充电与放电
CPR配合
按下除颤仪充电按钮进行充电,充电完成 后确认所有人员未接触患者,按下放电按 钮进行电击。
呼吸抑制
电击后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抑制 ,与电流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 用有关。
急性肺水肿
电击后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肺水 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粉红
色泡沫痰等。
20
预防措施与建议
确保电极板与皮肤紧密接触
使用导电膏涂抹电极板,确保与皮肤 紧密接触,减少皮肤灼伤的风险。
控制放电时间
根据患者病情和心电图表现,合理控 制放电时间,避免过长放电导致心肌 损伤。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初发现电击可以恢复心脏节 律以来,电除颤技术经历了多次改进 和优化,包括电极设计、能量选择、 除颤波形等方面的进步。
2024/3/26
4
原理及作用机制
原理
通过瞬间释放高能量电流,使心脏所有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中断导致心 律失常的异常折返或异位兴奋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
《电除颤课件》ppt课件

五 除颤的时机
“生存链”
*
Sds绝对是假的
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决定因素,每延迟一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一分钟内进行除颤,患者存活率达90%,三分钟内除颤,70~80%恢复心跳,而五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七分钟约30%,9~11分钟后约10%,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
*
*
除颤仪操作方法 体位:平卧位 电击板的准备 涂导电糊或包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 电击板的位置 左右位:标有Apex的除颤板放置在患者胸部左侧锁骨中 线第4—5肋间(剑突水平)。另一除颤板放置在患者胸部右侧锁骨中线第2—3肋间。 前后位:胸骨除颤电极板放在左肩胛下区,心尖除颤电极板置于左乳头下(左腋前线第5~6肋间)
*
电复律 类型
心律失常 类型
单相波能量 (焦耳)
双向波能量 (焦耳)
同步
房颤
200
120—200
房扑 阵发性室上速
50-100
50-100
单型性室速
100
100
非同步
多型性室速
360
150-200
室颤和室扑
360
150-200
除颤能量的选择
*
做好心电监护,明确除颤指征
*
职业规范行为
备齐用物
病员准备
*
除颤器释放的电流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
*
*
部位:右锁骨中线 第二肋下和心尖部; 操作者及周围人避免 接触床单位;电极板 与皮肤密切接触,保 证导电良好
*
(1)洋地黄过量所致的心律失常:洋地黄可以使直 流电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域值下降,电击后 可引起心室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 (2)严重低钾血:可使室颤阈值降低。 (3)房颤、房扑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近期有栓塞史:电击后可能有栓子脱落形成血 栓。 (6)已用大量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电击后可 影响正常心律的恢复。
“生存链”
*
Sds绝对是假的
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决定因素,每延迟一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一分钟内进行除颤,患者存活率达90%,三分钟内除颤,70~80%恢复心跳,而五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七分钟约30%,9~11分钟后约10%,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
*
*
除颤仪操作方法 体位:平卧位 电击板的准备 涂导电糊或包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 电击板的位置 左右位:标有Apex的除颤板放置在患者胸部左侧锁骨中 线第4—5肋间(剑突水平)。另一除颤板放置在患者胸部右侧锁骨中线第2—3肋间。 前后位:胸骨除颤电极板放在左肩胛下区,心尖除颤电极板置于左乳头下(左腋前线第5~6肋间)
*
电复律 类型
心律失常 类型
单相波能量 (焦耳)
双向波能量 (焦耳)
同步
房颤
200
120—200
房扑 阵发性室上速
50-100
50-100
单型性室速
100
100
非同步
多型性室速
360
150-200
室颤和室扑
360
150-200
除颤能量的选择
*
做好心电监护,明确除颤指征
*
职业规范行为
备齐用物
病员准备
*
除颤器释放的电流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
*
*
部位:右锁骨中线 第二肋下和心尖部; 操作者及周围人避免 接触床单位;电极板 与皮肤密切接触,保 证导电良好
*
(1)洋地黄过量所致的心律失常:洋地黄可以使直 流电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域值下降,电击后 可引起心室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 (2)严重低钾血:可使室颤阈值降低。 (3)房颤、房扑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近期有栓塞史:电击后可能有栓子脱落形成血 栓。 (6)已用大量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电击后可 影响正常心律的恢复。
2024版年度《电除颤技术》PPT课件

特殊情况下的电除颤 应用策略
2024/2/2
15
心动过速患者处理方案
识别心动过速类型
通过心电图等手段,准确识别心 动过速的类型,如室上性心动过
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2024/2/2
评估患者状况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症状、 体征、血流动力学状态等,以确 定是否需要立即进行电除颤。
选择适当能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设备要求,选择 适当的除颤能量,以确保除颤效 果并减少并发症。
电除颤技术的实践应用与案 例分析
5
02
电除颤技术基本概念
2024/2/2
6
电除颤定义及作用
定义
电除颤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从 而使室颤终止的方法,是治疗严重心 律失常的重要方法。
作用
纠正患者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挽 救患者生命。
2024/2/2
7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室颤、无脉性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
2024/2/2
电极板无法充电或放电
01
检查电极板与设备的连接是否良好,电极板是否损坏,及时更
换或维修。
设备无法开机或显示屏异常
02
检查电源线是否插好,电源是否正常,显示屏是否损坏,及时
进行处理。
设备放电能量不足
03
检查设备内部电路是否正常,电池是否老化,及时更换电池或
维修电路。
21
设备报废更新标准
19
设备日常检查与维护保养计划制定
每日检查
包括设备外观、电源线、 电极板、显示屏等部件的 完好性检查。
2024/2/2
每周保养
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设 备的功能状态,如有问题 及时进行处理。
定期维护
2024/2/2
15
心动过速患者处理方案
识别心动过速类型
通过心电图等手段,准确识别心 动过速的类型,如室上性心动过
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2024/2/2
评估患者状况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症状、 体征、血流动力学状态等,以确 定是否需要立即进行电除颤。
选择适当能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设备要求,选择 适当的除颤能量,以确保除颤效 果并减少并发症。
电除颤技术的实践应用与案 例分析
5
02
电除颤技术基本概念
2024/2/2
6
电除颤定义及作用
定义
电除颤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从 而使室颤终止的方法,是治疗严重心 律失常的重要方法。
作用
纠正患者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挽 救患者生命。
2024/2/2
7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室颤、无脉性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
2024/2/2
电极板无法充电或放电
01
检查电极板与设备的连接是否良好,电极板是否损坏,及时更
换或维修。
设备无法开机或显示屏异常
02
检查电源线是否插好,电源是否正常,显示屏是否损坏,及时
进行处理。
设备放电能量不足
03
检查设备内部电路是否正常,电池是否老化,及时更换电池或
维修电路。
21
设备报废更新标准
19
设备日常检查与维护保养计划制定
每日检查
包括设备外观、电源线、 电极板、显示屏等部件的 完好性检查。
2024/2/2
每周保养
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设 备的功能状态,如有问题 及时进行处理。
定期维护
电除颤PPT教学课件

电除颤
1
概念
• 用于转复各种快速心律失常时称为电复律
• 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 除颤的原理:
• 高能直流电脉冲经胸壁穿过心脏,使所有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 极而处于电静止状态。
• 然后,正常情况下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将首先发出冲动,重新控 制心脏整体搏动,从而恢复窦性心律。
2
分类
据电流脉冲通过心脏的方向: 单相波除颤仪 双相波除颤仪 根据电极板放置位置: 体外除颤仪 体内除颤仪
操作步骤
• 3.判断心律失常类型,明确除颤指征
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 室扑
室颤
14
操作步骤
• 4、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胶 。
15
操作步骤
5、选择能量: • 单相波除颤首次电击能量选择360J • 双相波除颤首次能量选择为150~200J
16
操作步骤
6. 放置电极部位:
1)左右位:心尖 -- 心底
药物辅助除颤:肾上腺素:可使心电静止,电机械分离和细颤转为粗颤,
增加除颤成功率。 胺碘酮(可达龙):对于顽固性的、无脉性的室速,
以及除颤效果不佳的室颤,应考虑使用胺碘酮;
20
电复律/除颤的禁忌症
(1)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速:电复律效果不佳,可引起室颤。 (2)严重低钾血症:可使室颤阈值降低。 (3)房颤、房扑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近期有栓塞史:电击后可能有栓子脱落形成血栓。 (6)已用大量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电击后可影响正常心律的恢复。 心电静止(心电图呈一条直线),心电机械分离。
3
分类
• 单向波除颤器
4
分类
• 双向波除颤器
5
早期电除颤
1
概念
• 用于转复各种快速心律失常时称为电复律
• 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 除颤的原理:
• 高能直流电脉冲经胸壁穿过心脏,使所有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 极而处于电静止状态。
• 然后,正常情况下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将首先发出冲动,重新控 制心脏整体搏动,从而恢复窦性心律。
2
分类
据电流脉冲通过心脏的方向: 单相波除颤仪 双相波除颤仪 根据电极板放置位置: 体外除颤仪 体内除颤仪
操作步骤
• 3.判断心律失常类型,明确除颤指征
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 室扑
室颤
14
操作步骤
• 4、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胶 。
15
操作步骤
5、选择能量: • 单相波除颤首次电击能量选择360J • 双相波除颤首次能量选择为150~200J
16
操作步骤
6. 放置电极部位:
1)左右位:心尖 -- 心底
药物辅助除颤:肾上腺素:可使心电静止,电机械分离和细颤转为粗颤,
增加除颤成功率。 胺碘酮(可达龙):对于顽固性的、无脉性的室速,
以及除颤效果不佳的室颤,应考虑使用胺碘酮;
20
电复律/除颤的禁忌症
(1)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速:电复律效果不佳,可引起室颤。 (2)严重低钾血症:可使室颤阈值降低。 (3)房颤、房扑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近期有栓塞史:电击后可能有栓子脱落形成血栓。 (6)已用大量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电击后可影响正常心律的恢复。 心电静止(心电图呈一条直线),心电机械分离。
3
分类
• 单向波除颤器
4
分类
• 双向波除颤器
5
早期电除颤
2024版电除颤术ppt课件

14
04
电除颤术在临床应 用中的价值
2024/1/26
15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应用
迅速恢复心脏节律
电除颤术能够通过电击使心脏肌 肉瞬间收缩,从而消除心脏的异 常节律,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2024/1/26
改善心肌供血
通过电除颤术消除心脏的异常节律, 可以降低心脏的耗氧量,改善心肌 的供血状况,从而减轻心肌梗塞的 症状。
心脏电复律
电击后,心脏细胞重新进入正常的 电生理周期,恢复窦性心律。
5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室颤、无脉性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部分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及难治 性多形性室速。
禁忌症
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伴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房 颤、房扑;严重的低氧血症;急性心梗且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详细记录电除颤术操作过程及患 者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10
03
电除颤术并发症预 防与处理
2024/1/26
11
常见并发症类型
01
02
03
皮肤灼伤
由于电极板与皮肤接触不 良或电击能量过高,可能 导致皮肤灼伤。
2024/1/26
心肌损伤
电击时,电流通过心脏可 能导致心肌损伤,表现为 心律失常、心肌酶升高等。
13
处理方法指导
皮肤灼伤处理
急性肺水肿处理
轻度灼伤可局部涂抹烧伤膏,保持创 面干燥;重度灼伤需请烧伤科会诊处 理。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强心、利尿、 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如病情严重,需 行机械通气治疗。
心肌损伤处理
给予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等药物 治疗;如出现心律失常,需给予抗心 律失常药物治疗。
2024年《电除颤技术》ppt课件

现状
目前,电除颤技术已经成为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常规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医院、急救中心、公共场所等,有效提高 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2024/2/28
5
适应症与禁忌症
2024/2/28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心脏骤停、心室颤动 的抢救治疗,以及持续性室性心 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心律失常的转复治疗。
禁忌症
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者进行再培训,直至达到考核要求。
2024/2/28
26
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
2024/2/28
改进方向
针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 效果和质量。
目标
通过持续改进,使电除颤技术培训更 加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医护人员救 治能力和水平。
确保除颤器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电极板完好无损 。
3
患者准备
去除患者身上金属物品,解开紧身衣物,保持皮 肤干燥。
2024/2/28
14
电极片放置位置选择原则
标准位置
一个电极板置于胸骨右侧锁骨下方,另一个电极板置于左乳头外 侧腋中线上。
前后位放置
一个电极板置于背部肩胛下区,另一个电极板置于胸骨左缘第3-4 肋间水平。
17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2024/2/28
18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皮肤灼伤
由于电极板与皮肤接触不良或 除颤能量过高,可能导致皮肤
灼伤。
2024/2/28
心律失常
电除颤后可能出现各种心律失 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 动等。
心肌损伤
高能量电除颤可能导致心肌损 伤,表现为心肌酶升高和心电 图改变。
污渍和锈蚀。
电除颤护理教学用PPT课件

心导管室
在心导管室中,电除颤可 用于治疗心脏电生理异常, 如房颤、房扑等。
重症监护病房
对于重症患者,如心脏疾 病患者,电除颤是重要的 急救措施之一。
临床应用效果
快速恢复心律
电除颤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心律, 对于紧急抢救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生存率
减少再住院率
经过电除颤治疗的患者,其再住院率 相对较低,表明该治疗措施有助于改 善患者预后。
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治疗能够显著提高 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中年男性因心室颤动导致突 然昏厥,在急诊室接受电除颤治 疗后恢复意识,并成功脱离危险。
案例二
一名心脏疾病患者在心导管室接受 电除颤治疗,成功逆转了心脏电生 理异常,避免了进一步的并发症。
案例三
一名重症心脏疾病患者在重症监护 病房接受电除颤治疗,经过多次电 击后成功恢复心律,最终康复出院。
电除颤的分类
手动除颤
需要医护人员操作,将 电极板放置在正确位置, 然后按下除颤器释放电
流。
自动除颤
自动识别心律失常并自 动放电除颤,无需医护
人员操作。
体外除颤
通过将电极板放置在胸 壁和背部的除颤方法, 适用于心肺复苏和院外
急救。
体内除颤
通过将电极植入心脏内 部进行除颤的新与进步
智能除颤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具备自动识别和除颤功能的智能除 颤器,提高救治成功率。
远程除颤技术
借助物联网和通信技术,实现远程除颤指导和救援,扩大救治范围,降低救治 时间成本。
临床应用前景
普及程度提高
随着电除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临床上的普及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更多 的医疗机构将配备电除颤设备。
《电除颤技术》ppt课件完整版

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电除谢观看
设备改进
电除颤设备的性能不断提 高,操作更加简便、安全 、有效。
电除颤技术的重要性
提高生存率
电除颤技术能够迅速消除心脏异常节 律,恢复窦性心律,从而提高心脏骤 停患者的生存率。
改善预后
广泛应用
电除颤技术已成为医院、急救中心、 公共场所等必备的急救技能之一,对 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 义。
等。
心律失常的分类与识别
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 常。
心律失常的分类
根据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
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
电除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电除颤的适应症
室颤、室扑、无脉性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以及难以识别的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 等。
考核标准与证书颁发
考核标准
学员需要完成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者均合格方可获 得证书。
证书颁发
由培训机构颁发《电除颤技术培训合格证书》,证明学员已 掌握电除颤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同时,学员的考核 成绩和证书信息将被记录在培训机构的数据库中,方便查询 和管理。
06
电除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电除颤的禁忌症
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伴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颤、房 扑等。此外,对于反复发生或持续存在的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等,也应谨慎使用 电除颤。
电除颤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电除颤前,应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能量和电极位置。同时,注意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必要的急救措施,如CPR等。在电除颤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 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如果室颤为细颤, 应立即静注肾上腺素 1mg,使之变为粗颤, 然后电击;室颤为阵 发性异常粗大的波形, 应立即静推心得安 10mg,使之变为较 均匀的粗颤。
• 3.首次电击360 J,无效,360J,再无效,360 J。
• 应连续电击除颤三次,之后如仍有室颤,应继 续CPR,建立 静脉通道,应用肾上腺素1---10mg/次,再电击360J。
• 如无效,利多卡因1mg/kg静注,再电击360J。
• 无效,溴苄胺5---10mg/kg静注,再电击360J。
• 如室颤持续,碳酸氢钠1mEq/kg,再电击360J。
• 肾上腺素增加室颤波的振幅,使心肌对 电击的反应性增加,可每5分钟重复一次; 利多卡因可 增加心脏对电击的反应性,
可每5分钟重复一次,但每小时总量不可 超过300mg,溴苄胺可使室颤阈明显提 高,增加除颤成功率。
• 直流电除颤器释放的能量,通常以焦耳衡量。
• 焦耳=电压(伏特)电流(安培)时间(秒)
•
电压(伏特)电流(安培)=功率(瓦)
• 因此,习惯上又称为焦耳为瓦.秒。
• 1焦耳就是一瓦电一秒所提供的能量。
• 直流除颤器贮存的能量多少可由显示屏上读出, 可根据需要快速充电,选择焦耳数,脉冲宽度 通常为2.5---3毫秒,是由于电路确定的,操作 时不需选择,且不可变。
• 3. 电击时仅能握电击柄,切不可接触病人或病 床,同时应暂时断开提携式电池启动的起搏器。 但直流电击一般不损坏埋藏的起搏器。
• 4.用后仔细擦净电极
电除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 应用
心室纤颤一旦出现,自行转复者极 少,除颤是决定性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疗。除颤有两种 方法:电击除颤;药物除颤。一般来说, 药物除颤疗效差,效果不确切,首选电 除颤。
• 洋地黄引起的室颤,应以苯妥英钠代替利多卡 因,100mg/次;
•
碳酸氢钠效果不肯定,不作常规用药。
•
短时复律后,室颤复发,再次电击量同
上次。
•
在电击的间歇期,不可终止人工呼吸与
心脏按压。
• 一般在电除颤2---3次后病人可有反应,然而有 时需进行9次或更多次电击才能恢复窦性心律, 复律后应用利多卡因1---4mg/分钟持续静滴, 维持72小时或数周。
开胸条件下:电极直接放在心肌上。
具体步骤
• 1. 电极表面涂以 导电糊,以10--12kg将电极压于 胸前壁上。
• 2. 除颤器充电。
• 3.按下开关,电击
便携式电脑
注意事项
• 1. 电击极与皮肤的接触应紧密,否则电阻大, 可灼伤皮肤或电击无效。
• 2. 两电极间距应>10cm,电极之间的皮肤必 须擦干,否则电流将通过皮肤而不流经心脏, 两电极间不应有导电糊相连,否则会致电流短 路,不通过心脏。
急救技术
电除颤
概述
•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有三种形式:心 室纤颤、心室停搏和电机械分离,其中 室颤约占全部心脏骤停的三分之二,尤 其在心脏骤停的前4 分钟内,约90%为 室颤,所以早期除颤是患者能否存活的 关键。
• 室颤,是心室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的结 果,致使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 图表现为: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 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形状、宽度、 频率均不规则)的或大(粗)或小(细) 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分。
• 一般放电后约7秒内能再充电,再行电击。
• 直流除颤器内有一内负电荷电阻,关闭电源 后,电容器内的电荷在数秒内可自动消散,为 一安全装置。
室颤技术操作
除颤电极不分正负,放置在心脏长轴两端, 目的:使通过心脏的电流最大。
• 电极放置位置:胸骨右侧锁骨下方—— 左腋前线、心尖下方
• 左心前区——背部左肩胛下区 • 胸骨上切迹处——左腋前线
• 1.除颤进行越早,效果越好,室颤发生后一分 钟内除颤,疗效最好,两分钟以上这除颤,只
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能复苏。由于心搏骤停的直 接原因最多见的是室颤(80—90%),所以有 人主张盲目除颤,即一经判定为心脏骤停,立
即除颤,但有的学者不同意这样做,理由是:
虽然心室停搏和电机械分离属于少数导致心脏
骤停的直接原因,除颤对这类病人并无好处, 反而损伤心肌,故应尽快明确是否室颤。
•
维拉帕米能降低电击后心脏损伤的发生
率和严重性,这与其防止钙离子在线粒体内积
聚有关,可提高除颤成功率。
• 4.胸内电击除颤:步 骤与上述相同,电击 铲置于心脏前后壁, 除颤能量应从5J开始, 最大不超过50J。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 对于正常心肌,交流电 电压在65伏特以上即有 危险,50----60赫兹的交 流电,极易落于心动周 期中相对不应期的积激 期,诱发心室纤颤,直 流电电压低于380伏特以 下时很少有损伤,所以 目前多用直流电除颤。
直流电除颤
• 主要部件是一个大电容器即蓄电池,可贮存电 能,一需要时经适当电路放电。电容器贮存电 子的最大数量取决于其容量,而容量又取决于 导体板的面积,导体板之间空隙和导体板间作 为介质所使用的材料。用电源给电容器的两块 导体极充电,可以在几秒内积聚电荷,也可以 在几秒内释放电荷,即提供能量。
• 室颤发生后,部分心室肌已经复极,另一部分 心室肌仍处于不应期,心室肌所处的激动位相 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因此,任何时候(时间) 高压强电流通过心脏,都足以使全部心肌纤维 同时除极。异位心律暂时消失,中断折返,环 行、反复等机制,有利于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 恢复其主导地位,这称为非同步电除颤,尤其 适用于事先未诊断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急性心 肌梗死患者发生的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