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化转向

合集下载

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

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数字化技术在翻 译研究中的挑战 与机遇
文化转向与全球化的关系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 的重要趋势,与全球
化密切相关
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 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了文化转向的发

文化转向有助于提高 翻译质量,促进文化
交流与传播
文化转向与全球化相 互影响,共同推动翻
译研究的发展
文化转向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
培养目标:培养 具有跨文化沟通 能力的翻译人才
课程设置:增加 文化研究课程, 提高学生的文化
素养
教学方法:采用 案例教学、项目 教学等方法,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

评价体系:建立 多元化的评价体 系,注重学生的 文化理解和表达
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转向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拓宽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促 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和实践意义
03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理论基 础
文化学派的理论主张
文化翻译理论: 强调翻译过程中 文化的重要性, 主张翻译应忠实 于原文的文化背
景和价值观。
添加标题
目的论:主张翻 译应以目的为导 向,根据目标语 言的文化背景和 读者需求进行翻
译。
添加标题
功能对等理论: 主张翻译应实现 源语和目标语之 间的功能对等, 使翻译后的文本 在目标语言中达 到与原文相同的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关注翻译 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强调翻译 的文化意义
实例分析:以具体文学作品为 例,分析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对
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06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未来展 望
文化转向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数字化技术在翻 译研究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对翻 译研究的影响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论文:文学与翻译的文化转向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交流的扩大,文学与翻译作为两种文化传承和互通的重要方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向与变化。

本文将就文学与翻译在文化转向中的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文学的文化转向文学是一种反映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的艺术形式,而文学的发展也伴随着文化的转向。

在中国的文学史中,曾经经历过“古今之变”、“诗赋之争”等多次转向。

而在当代,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和变化。

1. 多元化的文学风格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多元化的文学风格成为了当下的主流。

文学创作的风格和表达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在局限于一种单一的创作风格。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莫言的“丰乳肥臀”等文学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刻板印象,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2. 新思想与人类关怀当代文学作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情感和命运,注重思想表达和人类关怀。

从余华的《第七天》到莫言的《蛙》再到韩少功的《长恨歌》,现代文学作品呈现出更为深入的思想内涵,并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

3. “中国式文艺”成为时代诉求“中国式文艺”的概念,是近年来文艺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标志。

它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和文化气质,表达着中国人民对于文化认同的需求。

二、翻译的文化转向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艺术形式,也承载了文化传承与互通的重要职能。

在当代,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时代的变革,翻译也呈现出以下的转向与变化。

1. 文化传递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文化传递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全球化时代中,翻译成为文化传递、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桥梁,在跨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 重视原文的细节与思想表达现代翻译呈现出高度细致、深入思考以及对原文作品的热爱和敬重。

翻译者不仅要求精通目标语言,也要对原著有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比如,《红楼梦》英译本的翻译,要求对红楼梦的逐字逐句的掌握,并具备很强的翻译功底和文化素养。

从翻译的文化转向谈文化对外传播

从翻译的文化转向谈文化对外传播
【 专题研讨 】
从翻译 的文化转 向谈文化对外传播

( 河 北联 合大学

唐山 0 6 3 0 0 9 )
外 国语 学 院 , 河北
摘要 : 翻译 是 文 化 传播 的 重要 手 段 和 途径 。本 文 基 于翻 译 的 文 化 转 向 , 讨 论 了翻 译 对 中 国文化 对 外传 播 的 重 要 作
和社会学等。但究其本质 , 翻译与语言学 、 文化最为密切 。
2 0 世纪被称 为“ 翻译 的时代 ” ( N e w m a r k , 1 9 8 8 ) , 随着语言 学研究的兴起 , 翻译研究 的理论得到空前 的发展 , 众多中 外学者从 比较语言学 、 社会语言学 、 语义学 、 符号学等学 科对翻译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 , 并取得 了不少的成果。然而 随着全球化时代 的到来 ,对于翻译 的研究 开始从语言学 方面 向文化方面转移 。 ’ 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 向” , 就是在翻译过程中 , 考虑到
了文本本身以外 的其他关系,尤其关注和强调译入语 和 原语文化要 素在翻译过程 中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以及反之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张曼 , 2 0 1 2 ) 现代翻译理 论研究 已经不再一味关注译文是否忠实于源语 ,更要关 注社会 、 文化和交流的实践 ,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以及 翻译行为与社会 、 文化 因素的关系 。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 也不再是语言本身 , 而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类行为。
二、 翻译 的 文化 转 向 翻译是什么?有人说是创作 , 有人说是艺术 , 也有人
作用。 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 2 0 1 1 ) 说, 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 流的目的是通过传播 中华文化 , 使中国文化能够真正地吸 引人 、 打动人 , 引起共鸣 , 拨动心弦 , 赢得尊重 , 增进心灵的 沟通 , 寻求理解与合作 , 使外界全面、 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 真实面貌 ,为我 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 良好 的国际环 境。 目 前对与中译英来说 , 我们 的重点应该尤其 的放在把 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 ,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加强与西方 的相互理解 , 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向世界范 围内传播 。

简析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

简析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

简析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摘要:文化转向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试从内部诱因和外部推动力两方面探讨文化转向产生的动因,阐述文化转向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对文化转向进行简单的论述,目的是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文化转向文化学派翻译研究一、引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各种文化思想交织激荡、“百家争鸣”,呈现出一派多元化景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转向”应运而生,为桎梏已久的翻译研究带来曙光。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和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A Sourcebook)一书中正式提出“文化转向”以来,这一理论就如洪流一般席卷了整个翻译研究领域,影响至今。

许多专家学者对文化转向智者见智、各抒己见。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对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进行简述,以期为国内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文化转向”兴起的动因“文化转向”蔚然成风,不仅仅是因为它凭借自身的优势突破了先前理论的禁锢,更离不开文化转向及文化学派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文化转向”这一趋势是在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一)内部诱因“文化转向”的内部推动力主要来源于文化学派的一些积极主张,他们大力倡导将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从文本自身转移到文本以外的文化语境上,反对翻译是一种简单式的语言转换,并且极力改变翻译在文艺学中的附属地位,积极推动翻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翻译地位的改变西方翻译理论在二十世纪之前一直被认为是文艺学的“附庸”,在这种背景下,翻译仅仅被视为是一门艺术,强调译者对原文的创造性再现,甚至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直到1971年,霍尔姆斯在《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对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学科结构等提出了独到见解,并首次将翻译研究命名为“Translation Studies”,此后,翻译学就开始转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学的名与实》被视为翻译学科的独立宣言。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往往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综合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语法结构、词汇意义、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勒菲维尔(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勒菲维尔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本文将以勒菲维尔的“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以勒菲维尔的论述为例,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的事物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英文中的“tea”对应中文中的“茶”,而在日文中则是“お茶”。

这种语言层面的差异往往源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并选择最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的表达方式。

否则,翻译结果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失去原本的意义。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由于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有很大区别,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如果译者忽视了文化因素,盲目地进行语言转换,就会导致原著的风格和情感在翻译过程中丧失。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忠实度产生影响。

勒菲维尔指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审美标准。

译者需要在语言准确性和文化贴近度之间寻找平衡,保证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够被目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

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2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芦亚林【摘 要】“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不能代表翻译的全部,但是在最近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翻译活动不得不受文化影响。

所以,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出现了一种重合。

虽然,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出现于鲁迅时代之后,但翻译中的文化观早在学者翻译介绍外文作品中形成了。

研究鲁迅的翻译文化观和翻译的“文化转向”可以解释我国一些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翻译文化观念。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鲁迅 文化翻译观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内涵和发展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于文化研究领域中对文化研究的思考。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研究的走向逐渐向大众文化发展,而文化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文化主义阶段,到结构主义阶段再到后结构主义阶段,不同的文化研究发展阶段依次从研究单一文化到文化霸权再到文化多元性研究,文化研究学科也越来越朝着更开放的方向行走(曾,2006:3)。

文化研究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下,文化研究变得国际性。

正因为文化研究的无边性,翻译研究作为边际学科逐渐因为文化研究的扩大得到了发展。

在“文化转向”口号提出来之前翻译研究学者也在关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埃文·左哈尔(Even Zohar)作为多元系统(polysystem)的代表人物,提出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文化地位决定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陶,2006:5)。

后来多元理论由图里(Toury)和赫曼斯(Hermans)得到了发展,但是多元理论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阐述还比较温和。

巴斯奈特等提出的翻译“文化转向”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后来学者在“文化转向”的理论发展上也提出了文化研究也应有“翻译转向”(曾,2006:3)。

总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在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上提出来的,随着文化研究越来越朝着多元研究的方向发展,翻译研究也同文化研究越来越有着相同的研究话题并且互相影响着各自理论的发展。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

在这个背景下,文化转向成为了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文化转向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

一、文化转向文化转向,指的是随着社会与环境的变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文化内部的变化,也可以是文化间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向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会议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转向进一步加速。

文化转向不仅导致文化本身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二、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有着重要的比较文学意义。

这种比较不仅包括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更重要的是对思想和价值观的比较。

1.增进文化交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惯、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而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种文化转向和翻译学研究可以增进人们对彼此的了解,提高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能力。

2.启迪思想和价值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由于其历史、宗教、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具有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翻译和文化转向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和价值观,并能够启发自己的思考,引领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三、以文化转向为研究对象的翻译研究方法1.历史演变法历史演变法是研究文化转向和翻译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描述,进一步理解某一文化转向的来龙去脉,探究文化转向的内在原因和动力,进而理解不同文化间译作的差异,并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2.文化翻译法文化翻译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而是在文化层面的转换。

这种方法将文化因素加入到翻译的过程中,以确保译出的内容符合目标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3.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一种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码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翻译的文化转向
摘要:庞德《华夏集》译作对英美诗歌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华夏集》的翻译及艺术造诣争议也是不可否认的。

传统的翻译研究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产生。

因此,笔者以《华夏集》为例,探讨了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从比较文学角度进行《华夏集》翻译研究的合理性。

关键词: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比较文学;《华夏集》
《华夏集》,一部被誉为“英文诗之经典”“英美现代派诗歌的主要作品之一”的译作,摒弃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浮夸之风,掀起了“意象主义”革命。

然而,正是这样一部力作,在享有众多赞誉的同时也招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诟病。

不少学者认为《华夏集》的翻译存在许多误译漏译甚至是创译的地方,与其称之为“译作”,不如称之为作者本人的“创作”。

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华夏集》仍然在英美诗坛占有重要地位。

艾兹拉.庞德,一个不懂中国汉字的外国翻译家,仅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东方学者弗诺罗萨的笔记,就译出了这部译作。

它的成功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探讨翻译的原则以及翻译研究的方向。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就是在以一种语言为主导的基础上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

因此,译者所遵循的最根本准则就是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将原文流畅地使用目标语表达出来。

而翻译研究也自然而然地侧重原文与译文一致性的对比上。

对于《华夏集》的翻译研究,有不少专家学者只关注文本间文字层面的对应,认为庞
德的译文不忠于原文,存在许多误译漏译,甚至是创译的地方,为此否认庞德译作所取得的成绩。

然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谢天振在谈到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国外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一直是深受国内翻译界推崇的中译英经典译作,但是,由谢天振指导的一位博士生在对一百七十多年来十几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到美国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数据后发现,与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和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相比,杨译本在读者借阅数、研究者引用数,以及发行量、再版数等方面,都远逊于霍译本(王研,2002)。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翻译单纯地以是否忠于原作,使用精准的语言为原则是不能实现将一国文学成功地译介到另一个国家的。

同样,翻译研究单纯地探讨语言间的转换是片面的,无法推进翻译进步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不懂中国汉字的翻译家所译的《华夏集》在误译漏译创译的情况下仍能将中国文化推广传播到国外并产生巨大影响,而中国翻译家字字推敲所译的中国古诗却无人问津。

那么,究竟翻译研究要有怎样的转向,才能全面科学地品评译作,真正地推动翻译的发展呢?在西方,翻译研究已经经历了两次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

即翻译从一般层面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深入到文化研究;而比较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向。

越来越多的比较文学学者开始干预翻译研究活动。

要知道,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共同的媒介就是语言,比较文学与翻译两者都是在以语言为基础上的跨文化研究。

因此,翻译的发展要实现从语言翻译上升到文学翻译的高度。

而翻译研究也应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探讨翻译活动。

庞德在the little review发表的《法国诗人》一文中曾提到,“意象可译,音律几乎不可译。

一部外国作品一旦被被译为本国文字后,某些特质将会变得不再明显,重要。

(yip:70-71 )”“而准确地将意象翻译出来,则需要翻译家了解原作者的文化传统,民族意识,同一性,联合性。

”(yip:78)由此可见,艾兹拉.庞德在翻译的时候注重原诗中情感的表达,意象的描写,对诗的音律,形式并不刻意追求。

他正是抓住了原诗中所带有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集中体现中国诗所特有的意象及文化内涵,才是译诗大获成功的。

从庞德译作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翻译并不是简单地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是要了解原文本所带有的文化内涵,注重翻译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亦是如此。

当下许多研究者对庞德《华夏集》译诗的评论仅从本国固有的文化模子出发,从单一维度去分析译诗,品评译诗,从而得出结论,这种评论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因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跨越,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跨越,从一种固有文化模子到另一种固有文化模子的跨越,从单一文化模子来欣赏译诗必定会出现疏漏。

因此,关于《华夏集》的翻译研究应从比较诗学的角度出发,先找出原诗与译诗的共通性与异
质性,进而在共通性与异质性的各个维度去分析译诗,从而得出结论,才是科学的全面的。

参考文献:
[1] ezra pound. cathay [m].london:chiswick press, 1915.
[2] wai-lim yip. ezra pound’s cathay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3]王研.谢天振:如何向世界告知中华文化[n].辽宁日报,2002-05-09.
[4]王宁.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9(5).
[5]谢天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和两大转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6]叶维廉. 比较诗学[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83.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