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因子(一)一般特性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

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

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

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

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

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Evaluating Record for Biohazard of Laboratory)评估日期(Date):一、参加成员:为明确本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建立相应的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现对实验室活动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二、评估内容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本实验室可能接触的生物因子进行评估:细菌部分:1.炭疽芽孢杆菌1.1生物学特性: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

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1.2分类:第二类;1.3来源:来自患者标本脓液、渗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1.4 传染性及传播途径:人类主要通过工农业生产而感染,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吸入、食入引起感染;1.5 易感性: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接触污染物品可发生感染引起疾病;1.6 潜伏期:数小时至几十天;1.7 变异性:不详;1.8 对环境敏感性: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20年以上,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

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20~30年。

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1.9 与其他它生物的交互作用:无;1.10 流行病学资料: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能引起牛、羊、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的发生;1.11 致病性:1.11.1皮肤炭疽最常见,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2. 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3. 增强实验室操作技能,提高对结核病的防控能力。

二、实验原理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

本实验通过培养、分离、鉴定及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结核分枝杆菌菌种;(2)牛肉浸液;(3)鸡蛋;(4)石炭酸复红染液;(5)无菌生理盐水;(6)无菌试管;(7)酒精灯;(8)高压蒸汽灭菌器;(9)显微镜;(10)生物安全柜。

2. 实验仪器:(1)恒温培养箱;(2)电热恒温水浴锅;(3)无菌操作台;(4)超净工作台;(5)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菌种复苏(1)将冷冻保存的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复苏于牛肉浸液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2)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结果。

2. 分离纯化(1)将复苏后的菌液涂布于牛肉浸液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2)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重复涂布、培养,直至获得纯化菌落。

3. 鉴定(1)挑取纯化菌落,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制成菌悬液;(2)将菌悬液滴加于石炭酸复红染液中,37℃恒温染色30分钟;(3)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观察菌体形态及染色特性;(4)挑取染色阳性菌落,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等,以鉴定结核分枝杆菌。

4. 检测(1)挑取纯化菌落,制成菌悬液;(2)将菌悬液滴加于含有药物的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3)观察药物对菌落的抑制作用,判断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种复苏:复苏后的菌落呈白色,表面光滑,呈干燥状,有明显的溶血现象。

2. 分离纯化:纯化后的菌落呈白色,表面光滑,呈干燥状,有明显的溶血现象。

3. 鉴定:挑取染色阳性菌落,进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均为阳性,符合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因子(一)一般特性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

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

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

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

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

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肺结核患者结核菌培养结果分析报告

肺结核患者结核菌培养结果分析报告

肺结核患者结核菌培养结果分析报告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结核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可用于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结核菌,以及对药物敏感性的测试。

根据您提供的病例,我们对肺结核患者的结核菌培养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报告。

1. 临床信息:患者姓名:XXX性别:XX年龄:XX岁症状:咳嗽、咳痰、低热等2. 结核菌培养结果:该患者从痰液样本中分离出结核菌,并进行了进一步的鉴定与分析。

2.1 结核菌鉴定:基于酸杀菌-结合染色法和PCR等技术手段,我们鉴定出分离的菌株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这进一步确认了患者肺部感染的确为肺结核。

2.2 抗生素药敏试验:为确定该菌株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我们进行了抗生素药敏试验。

结果如下:-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敏感- 乙胺丁醇(Ethambutol):敏感- 异烟肼(Isoniazid):抗药- 利福平(Rifampicin):敏感- 布司他丁(Bedaquiline):敏感2.3 结核菌的分类与毒力测定:通过进一步的分类与毒力测定,我们将该分离菌株确定为XX亚型。

该亚型在我国较为常见,且带有一定的毒力。

3. 分析与讨论: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发现该患者的结核菌对异烟肼具有抗药性,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该菌株对其他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均敏感,因此可以选择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布司他丁作为一种新型抗结核药物,对该菌株也显示出敏感性,可以考虑在治疗方案中引入。

此外,根据分类与毒力测定的结果显示该菌株为XX亚型,了解病原菌株的亚型信息有助于研究该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与流行情况。

4. 结论:根据肺结核患者的结核菌培养结果分析,我们确定了菌株的鉴定与抗生素药敏性,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

异烟肼抗药性的发现提示需要更改治疗方案,并可考虑使用其他药物,例如布司他丁。

结核病结案评估的总结报告

结核病结案评估的总结报告

结核病结案评估的总结报告结核病结案评估的总结报告1. 引言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全球人口健康。

结核病的结案评估是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和疾病控制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结核病结案评估进行总结,探讨其在预防与治疗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的方法和策略。

2. 结核病结案评估的重要性结核病结案评估是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和疾病控制进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治疗反应等指标的评估,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疗效和病情。

及时进行结案评估能够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促进结核病的早期筛查和控制,减少传播。

3. 结核病结案评估的方法和策略(1)临床症状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等,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通过进行肺部听诊、X线检查等辅助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肺部病变情况。

(2)病原学检测评估: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测是结核病结案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痰液培养、PCR检测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和活性情况,帮助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

(3)药物治疗评估:药物治疗是结核病的主要手段,评估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对于判断病情和决定结案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患者的耐药情况、药物副作用和治疗反应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4. 结案评估的总结和回顾性内容结案评估是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结案评估指标的评估,可以判断患者的疗效和病情发展,为医生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帮助筛查和控制结核病的传播,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早期康复的目的。

5. 个人观点和理解结核病作为一种全球性重大传染病,其结案评估对于疫情的监测和病情的掌握具有重要作用。

在评估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和药物治疗等因素,充分了解患者的疗效和病情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结案决策。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结核杆菌的传播与致病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或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携带结核杆菌,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发生感染和发病,因此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

一般结核病患者痰中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越大。

患者排出的飞沫在1-10微米者,在空气中漂浮时间长,传染性越大。

患者病变和症状越严重,传染性也越大。

周围人群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机会越多。

与患者同处于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的密切接触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未受结核感染的人是结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如牛、鹿、猴、猪、猫、狗等也都可以患结核病。

感染结核杆菌后,终身都有可能发病,发病时间因人而异,一般2个月~20年才发病。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

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

(1)症状①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

②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咯血后常有低热。

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

病灶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剧烈,随呼吸及咳嗽而加重。

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

(2)体征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

若病变范围较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时呼吸音减低,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因肺结核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故锁骨上下、肩胛区叩诊略浊,咳嗽后偶可闻及湿啰音,对诊断有参考意义。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偶尔可由牛型或非洲型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散播面广,不分地域均可发生。

结核病可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感染,但其主要传播途径是以空气为传播因子的呼吸道传染,而排菌的肺结核病人传染性更大,是传播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1. 传播途径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 tract infection)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染途径(routes of infection),飞沬传染(droplet infection)为最常见的方式。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

飞沬核(droplet nuclei), 10μm时可被吸人呼吸道,健康人可因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受感染。

2. 危害程度分级微生物按其是否致病、致病力强弱、危害人体的严重性、传染性的大小、临近人群的抵抗力、有无免疫制剂和特效治疗药物等综合评价,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危害等级。

结核分枝杆菌属于3级危险。

3级危险(对个体具有极大危害,对群体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指有特殊危险的致病菌。

感染后症状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者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发病后不易治疗的微生物。

3. 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预防(一)技术操作可能导致的感染及其预防措施。

1. 接种:应使用无弹力的铂丝接种环,结核菌接种后接种环火焰灭菌易崩散,酒精灯烧灼时要特别注意。

2. 混匀:吸管吸吹菌液时不要产生气泡,应沿容器壁排出。

3. 研磨:最好使用组织研磨器,乳钵易产生气溶胶。

4. 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紧要适度,吸液时要从管底吸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泡,形成气溶胶。

5. 开封: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

6. 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离心头,加盖。

7. 注射: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使用注射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结核分枝杆菌风险评估报告第 1 页共13 页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因子(一)一般特性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

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

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

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

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

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牛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性分枝杆菌不能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因此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的鉴别。

结核分枝杆菌缺乏烟酸酶,故不能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烟酸,在培养中,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时的烟酸聚集量较牛分枝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高。

烟酸砒啶环的氮与联苯胺及溴化氰作用后,呈现桃红色或红色沉淀反应。

通过烟酸试验可以将结核分枝杆菌同其他分枝杆菌区分。

4.免疫学特性抗结核免疫反应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起着根本作用,免疫系统能有效地抵抗大多数感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大多数人(约90%)在其一生中并不能发展成患有结核病。

然而,当与免疫系统疾病同时存在时,如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展为结核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当结核分枝杆标题:结核分枝杆菌风险评估报告第 2 页共13 页菌侵入人体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未活化的巨噬细胞的抗菌活性弱,不能防止所吞噬的结核分枝杆菌生长,但可递呈抗原,使周围T淋巴细胞致敏。

致敏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IL-2、IL-6、INF-γ。

这些因子与TNF-α的共同作用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属于感染免疫,又称有菌免疫,即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存在体内时才有免疫力。

一旦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则免疫也随之不存在。

5.遗传特性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序列有4400多万bp,包含了4000多个基因,有很高的鸟嘌呤(G)和胞嘧啶(C)含量。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分枝,主要有北京家族、东非-印度分枝、中亚或德里家族、哈勒姆家族、拉丁美洲和地中海家族等,其中北京家族有高毒力和高致病性。

6.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性的机制主要是靶编码基因的突变所致。

结核分枝杆菌的自然耐药突变率为10-10~10-5之间。

当结核分枝杆菌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后,其对耐药的敏感性表型发生改变,这样的突变是随机、自发的,并和是否与药物接触无关。

在一个菌群中,耐药个体的出现是以一定频率产生的,并随着药物对敏感菌体杀灭的选择作用,耐药菌体的比例逐渐增加,直至成为耐药菌优势菌群。

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分为原发耐药、初始耐药和继发耐药,但结核分枝杆菌会出现交叉耐药的情况,即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后,同时又对另一个药物也产生敏感性的改变。

(二)来源结核杆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许有了人类之后,不久就有了它的存在。

1965年,法国学者Sylvius根据解剖了死于所谓“消耗病”或“痨病”人的尸体,发现肺脏及其他器官有颗粒状的病变,根据其形态特征称之为“结核”。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女尸身上发现左上肺门均有结核病灶。

因而,结核的名称就此被应用至今。

(三)传染性因结核病病变进展的患者痰中带有大量的结核杆菌,故这类患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痰中的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就越大。

病人出现痰涂片阳性,若1mL痰液中含菌量为1000~10000,则其痰涂片阳性率为40%~50%。

病人排菌量越大,其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也就越高。

结核杆菌菌株之间毒力有较大差异,不同类型的病人排出结核杆菌不仅在数量上不同,其毒力也不同,因而其传染性亦不同。

感染的结核杆菌活力越强,数量越大,传染性也越强。

感染药物敏感菌的结核病患者在未治疗时的相对传染性为100%。

通常,结核病患者经一段时间治疗后,结核杆菌对人的感染能力减弱,相对传染性降为25%;感染耐药菌的病人未治疗时相对传染性为100%,在治疗时则降为27.3%。

(四)传播途径结核分枝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标题:结核分枝杆菌风险评估报告第 3 页共13 页未经治疗者)的痰。

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而受感染。

直径小于10um的痰滴可进入肺泡腔,或因其重量轻而漂浮于空气中较长时间,在室内通风不良环境中的带菌飞沫,亦可被吸入引起感染。

感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

少量、毒力弱的结核分枝杆菌多能被人体免疫防御机制所杀灭。

仅当受大量毒力强的结核菌侵袭而机体免疫力不足时,感染后可能发病。

其他感染途径,如经皮肤、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等均少见。

(五)易感性1.宿主范围结核分枝杆菌的宿主包括人、牛、犬、猪、猴、羊等。

人、畜、禽类被结核杆菌感染后,在感染个体的机体多种组织内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灶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

2.易感人群结核病主要是人群之间传播的传染病,发生结核杆菌传播主要取决于传染源排菌情况。

在受到结核菌感染的人群中只有4%~5%的人发生结核病,其余90%以上的人并不发病。

3.易感者的自身因素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引起易感者机体的复杂反应。

易感者的身体和心理等状况均可影响机体的反应过程和结果。

机体的自然免疫力强、接种过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érin,BCG)或受过感染后获得了免疫力,则能将入侵的结核杆菌杀死或严密包围,制止其扩散,使病灶愈合。

(六)潜伏期潜伏期尚不明确,可能为数天、数月、数年。

(七)剂量—效应关系传染源排出的飞沫受压力和黏度的影响而大小不一。

飞沫核直径为1~10um者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长。

进入人体末梢气管内越多,越容易传播。

豚鼠通过气溶胶途径接触1~5个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就可造成肺部感染并导致死亡。

小鼠对结核分枝杆菌少见天然感染,静脉注射标准毒株H37Rv250~1000万个菌量,可于半月左右发病死亡。

而杂种小鼠则需要更大的剂量。

不同小鼠株系也有耐受和敏感性程度上的差异。

(八)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

其致病性可能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和代谢物质的毒性,以及机体对菌体成分产生的免疫损伤有关。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肺结核为多见。

因肠道中有大量正常菌群寄居,结核分枝杆菌必须通过竞争才能生存并和易感细胞黏附。

肺泡中无正常菌群,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飞沫微滴或含菌尘埃的方式被吸入,故肺结核较为多见。

1.肺部感染由于感染菌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肺结核可以有以下两类表现。

(1)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

肺泡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少数活的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肺泡即被巨噬细胞吞噬。

该菌有大量脂质,可抵抗溶菌酶而继续繁殖,使巨噬细胞遭受破坏,释放出的大量菌在肺泡内引起炎症,称为原发灶。

标题:结核分枝杆菌风险评估报告第 4 页共13 页(2)原发后感染:病灶亦以肺部为多见。

病菌可以是外来的(外源性感染)或原来潜伏在病灶内(内源性感染)。

由于机体已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因此,原发后感染的特点是病灶多局限。

一般不累及邻近的淋巴结,被纤维素包围的干酪样坏死灶可钙化而痊愈。

若干酪样结节破溃,排入邻近支气管,则可形成空洞并释放大量结核分枝杆菌至痰中。

2.肺外感染部分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内、外播散,如脑、肾结核,痰菌被咽入消化道也可引起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

结核分枝杆菌缺乏明确的外毒素、侵袭性酶和内毒素。

其毒力与素状因子、硫脂、脂阿拉伯甘露聚糖、磷脂、某些分泌性蛋白等有关。

但在整体水平和细胞水平仍未得到可满意的解释病原性毒力因子。

其致病性可能与在宿主体内顽强增殖和引起机体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有关。

结核感染和发病时间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感染后数月至数十年发病,甚至可终身无病。

欧美在20世纪报道一代感染者中约有5%~10%发病。

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统计表明年内发病率为30%,近年报告降低为10%。

我国无确切统计数字可依据。

在发病者中近半数在感染后半年至两年内于机体抵抗力低时发病。

90%的结核菌感染者可保持终生不发病。

(九)变异性结核分枝杆菌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等变异。

卡介苗(BCG)就是Calmette和Guerin 2人(1908年)将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变异随着化疗药物的应用而产生,耐药利福平药物结核分枝杆菌多联系ropB基因突变,而异烟肼、吡嗪酰胺多联系katG和inhA、pncA基因的突变。

一株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发生多到对十几种药物的耐药,印度等国家就陆续报道了全耐药结核分枝杆菌(TDR-TB)。

(十)稳定性1.在自然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对温度的敏感性在自然条件下结核分枝杆菌在室内阴暗潮湿处能存活半年;在干燥的痰中于阴暗处可存活6~8个月;在随尘土飞扬的空气中可保持传染性8~10d;在污染的图书上可存活3个月;3℃条件下存活1年,—6~8℃环境下可存活4~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