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许渊冲“三美论”诗歌翻译探析——以《乡愁》三个英译本为例

基于许渊冲“三美论”诗歌翻译探析——以《乡愁》三个英译本为例

涵及特定形式的特征 。相 比于一般文学翻译 ,诗 二、《乡愁》英译中“三美”的体现
歌翻译 除了忠于原文 ,还需传达原 文风格 ,表现 《乡愁 》是余 光 中先生的经典作 品 ,是一首
出原 文 音 韵 美 。 因此 ,在 翻译 界形 成 一种 共 识 , 风 格 典 丽 的 现代 诗 ,简 明 中见 绵 密 之 韵 致 ,诗 歌
美 国诗人 Robe ̄Frost曾说 过 :“诗 者 ,译 之 达 出诗歌所蕴含的诗意 ,即译 文能再现诗歌 的
所 失也 。”(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中文 意境 和情感[21,译诗也应有 意象 以及 由意象组合
诗歌语 言凝练 ,韵律感强 、意象 丰富 ,使得 翻译 而成的意境 。诗歌翻译首先要 正确传递原文所
阳两隔 ,坟墓 以慰别情 ;第 四小节 :游子漂泊 ,国 故乡的眷念也随之厚重 。
家 统 一 ,海 峡 以慰 爱 国情 怀 。邮票 、船 票 、坟 墓 、 诗 歌 中 ,“这 头 ”和 “那 头 ”相 较 于余 译 的平 铺
海峡 ,精炼而单纯的四个意象 ,全然无堆砌而蓄 直叙 ,以下译本传达 出原诗 的内涵意义 。赵译
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 ,这是音美 ;还要尽可能保 鲜 明而具体的生活画面 ,四种对应物表 达乡愁 。
持原 诗 的形 式 ,这是 形 美 ”[1l。
第一小节 :幼 时求学 ,母子分离 ,书信 以慰 别情 ;
诗歌最美在于它 的诗意 。诗歌翻译时 ,要传 第 -d'节 :成 年后 ,告 别新 婚 妻子 ,离 乡 背 井 ,各
为例 ,体会 原 文 的 “意美 ,音 美 ,形美 ”。
定 ,“要尽可能保持原诗 的形式 (如长短 、对仗

《乡愁》中英版及赏析

《乡愁》中英版及赏析

《乡愁》中英版及赏析《乡愁》中英版及赏析引导语:《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下面是学习时间啦!小编为大家提供中英文版及赏析。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英文版】When I was young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I was heremy mother was there.After growing up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I was heremy bride was there.Later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I was outsidemy mother was inside.And now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I am herethe mainland is there.【赏析】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故乡》两个英译本评估:豪斯模式

《故乡》两个英译本评估:豪斯模式

《故乡》两个英译本评估:豪斯模式
随着翻译市场的繁荣发展,一本书经常会出现不止一种的翻译版本。

如何甄别这些译本质量的高低,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思考的问题。

读者们呼吁通过一种公认的模式对译本质量做出客观的评判,这就使得翻译质量评估更具实用意义。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译学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也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规范翻译市场。

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中,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本研究试从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索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当中的可行性、可信性。

首先,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中西翻译评估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细节。

其次,介绍了豪斯初始模式和修正模式关注的意义、对等和功能等核心概念,分析豪斯模式的理论依据和评估步骤并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再次,运用修正模式从词汇、句法和篇章手段这三个方面对鲁迅短篇小说《故乡》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得出相对客观的翻译质量评述。

本文从运用豪斯模式对《故乡》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中得出,豪斯模式对汉译英翻译的质量评估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并明确翻译质量评估今后研究的方向。

《乡愁》英译

《乡愁》英译

What’s your translation?
• • •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 • • •
原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 • • • • • • • • •
And there my bride." During the later years 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Here am I And yonder my mother." And now at present 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 "Here am I and yonder my Continent!"
• • • • • • • • • • •
Nostalgia (杨钟琰译) 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 Then I was a grown-up, 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Here am I
析:这一版与前一版的区别首先是将“乡愁”译为了“nostalgia”,而非“homesick”。“乡愁”译 为“homesick”没有问题。Nostalgia这个词与homesick有些区别,前者指较为强烈、 甚至影响健康的思乡之情,同时,nostalgia比homesick的含义更广泛,渴求的不仅 仅是家乡,同时渴求的色彩也更加强烈一些,浪漫色彩更浓一些。因此,文学色彩 更浓的nostalgia似乎比homesick更适合翻译这里的“乡愁”二字。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乡愁》及其三种译文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乡愁》及其三种译文

总第247期2013年7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47July2013(A)摘要《乡愁》是一首体现了意境美和余光中内心的爱国思乡的诗歌。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将原诗和三种译文看作不同的语篇,分别进行及物性分析,旨在及物性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不同译本的得失,并检验了及物性理论在诗歌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乡愁》翻译Analysis of"Homesickness"and Its Three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Liu Fei,Zhan Quan-wangAbstract"Homesickness"is a poem reflecting the beauty of bourn and sentiment and Yu Guangzhong's patriotic and home-sick feelings.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regarding the original poem and its three translations as different discourse,this paper makes transitivity analysis re-spectively,aiming to explore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ransitivity,and it also test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ransitivity theory in poetic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Key words 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transitivity;"Home-sickness";translations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著名的爱国思乡的诗歌,现有的《乡愁》译本主要来自张智中、赵俊华、杨钟琰、余光中等。

余光中乡愁英译

余光中乡愁英译

余光中乡愁英译余光中乡愁英译余光中《乡愁》英译是怎样的呢?余光中《乡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佳作,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余光中《乡愁》英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When I was a child, my homesick was a small stampLinking Mum at the other end and me this.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When I grew up, I remained homesick, but it became a ticket.By which I sailed to and from my bride at the other end.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Then homesickness took the shape of the grave,Mum inside of it and me outside.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Now I’m still homesick, but it is a narrow straitSeparating me on this side and the mainland on the other.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In my childhood,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I was here.And my mother was over there:When I grew up,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ship-ticket.I was hereAnd my bride was over there:And then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tomb.With me outsideAnd my mother inside:But now,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I am on this side.And the mainland is on the other side三、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Then I was a grown-up, 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Here am I and there……my bride."During the later years, 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Here am I and yonder……my mother."And now at present, 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 "Here am I and yonder……my Continent!"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传神”翻译标准视域下的八种《乡愁》英译赏析

“传神”翻译标准视域下的八种《乡愁》英译赏析

“传神”翻译标准视域下的八种《乡愁》英译赏析张如莹,刘绍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一、引言《乡愁》[1]是台湾诗人余光中(1928—2017)漂泊异乡,从海外回到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生活的奔波让人疲惫不堪,与亲朋故友的一次次聚散离合,使得诗人常生伤情和感叹。

1971年,阔别故土20多年的余光中,就是在极度思乡的心境下,写下了这首满怀深情、深受华夏儿女挚爱的诗。

诗人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表达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更体现了诗人对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心愿。

诗人赋予了诗歌美的意境和生命,不仅赢得了读者,也引来了诸多翻译工作者的跃跃欲试,努力地要拿出此诗的上好译作来。

近年来就出现了此诗的多种英译版本。

文章的讨论涉及《乡愁》流传在网络和媒体上的八个不同的英译本,主要以傅雷的翻译“传神”论[2]视角,从措词和句式选用两个层面来剖析译本之间的倾向及其达到的效果。

二、“传神”及其他文学翻译标准说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4],恐怕是很少有人会持反对意见的。

可是,要问究竟文学翻译的标准是什么,这却是比较有争议的。

可以说,直至今天,还没有一个令大家一致认可的文学翻译标准。

不过,经过反复比较,学者们似乎倾向于比较经典的结论,像严复(1854—1921)的“雅”[5][6],钱钟书(1910—1998)的“化”[7],以及傅雷(1908—1966)的“传神”[2]等,认为它们比较有说服力[8][9][10][11][12]。

“雅”,是严复翻译三标准“信达雅”之一。

其中,“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表达原文之意,即忠实于原文;达是对译文行文的主要要求,指译文应该通顺;雅即译文的典雅或译文要有文采。

”[6]对“雅”标准的推崇者,自然众多而难以一一罗列;“雅”之于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为大家所熟悉,无须举例。

所谓“化”,指信雅兼具。

这是钱钟书关于翻译的标准。

《乡愁》英译文本比较研究

《乡愁》英译文本比较研究

《乡愁》英译文本比较研究作者:王进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14期摘要:《乡愁》是一首风格典丽的现代诗。

余光中先生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以《乡愁》的5个英文译作为例,分析研究了不同译作在选词、意象、韵律和风格上的不同给读者带来的形音意差异的感受。

关键词:乡愁选词意象韵律风格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有一句名言: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诗者,译之所失也),不管这句话是多么极端,它还是道出了诗歌翻译的难处。

中文诗歌更因其语言凝练、节奏性强、意象丰富而成为翻译的通天塔。

尽管艰难,还是有很多热衷于翻译的文学家努力探索,试图将中诗这一璀璨明珠送出国门。

众所周知,所有翻译的前奏都是理解,而诗歌的理解更需多揣摩推敲、审词琢句,以期磨刀不负砍柴工,因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会为后面的译作再现产生差异。

本文将以台湾余光中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乡愁》的5个不同译本为例来分析和品评不同译本的差异。

《乡愁》是一首风格典丽的现代诗。

余光中先生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给读者呈现了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母亲去世,从此阴阳两隔,生死两茫茫;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通过这些不枝不蔓的意象、幽远深邃的意境、丰富含蓄的内容,诗人低回掩抑、如怨如述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展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译文1:陈文伯译When I was a child/my homesick was a small stamp/ Linking Mum at the other end /And me this.When I grew up/I remained homesick/but it became a ticket/by which I sailed to and from my bride at the other end.Then/homesickness took the shape of the grave/Mum inside of it/and me outside.Now I'm still homesick/but it is a narrow strait/ Separating me on this side/and the mainland on the other.译文2:杨种琰译When I was a child/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Here am I/ and there my mother.”Then I was a grown-up/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Here am I/and there my bride.”During the later years/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Here am I/and yonder my mother.”And now at present/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Here am I/and yonder my Continent!”譯文3:赵俊华译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When grown up/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Later on/ 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 I was there/ Mother rested over there.And to-day/ 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译文4:张智中译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is a tiny stamp/I am hither/And Mother is thitherWhen I become an adult/Nostalgia is a slip of boat ticket/I am hither/And bride is thitherLater on/Nostalgia is a short tomb/I am without/And Mother is withinBut now/Nostalgia is a shallow strait/I am hither/And the mainland is thither译文5:余光中译When I was young/Nostalgia was a tiny stamp/Me on this side/Mother was on the other side.When I grew up/Nostalgia was a narrow boat ticket/Me on this side/Bride on the other side.But later on/Nostalgia was a low,lowgrave/Me on the outside/Mother on the inside.And at present/Nostalgia becomes a shallow strait/Me on this side/Mainland on the other side.一、选词“乡愁”的翻译,有两个译本译为“homesick”,其余两个版本为“nostalgi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曹菊玲(川外2013级翻译硕士教学1班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学期课程论文)摘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曾被众多学者翻译成英文,本文将对赵俊华译本和杨钟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原作的分析、译文的准确性、译文风格以及对原文意象的把握入手进行赏析,指出两译本的不足和精彩之处。

关键词:《乡愁》;原诗的分析;准确性;风格;意象的把握1.原诗的分析作者余光中出生于大陆,抗战爆发后在多地颠沛流离,最后22岁时移居台湾。

20多年都未回到大陆,作者思乡情切,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当时大陆与台湾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思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包含于整首诗中。

全诗为四节诗,节与节之间完全对称,四句一节,共十六句,节奏感、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且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但是却表达了深刻的内涵。

从整体上看,作者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以时空的隔离和变化来推进情感的表达,最后一句对大陆的思念,一下子由个人哀愁扩大到国家分裂之愁,因而带有历史的厚重感。

【原诗】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译诗】(1) 赵俊华译HomesickAs a boy,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I was here,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When grow up,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I was here,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Later on,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I was here,Mother rested over there.And to-day,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I am here,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2)杨钟琰译NostalgiaWhen I was a child,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Here am Iand there my mother."Then I was a grown-up,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Here am IAnd there my bride."During the later years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Here am IAnd yonder my mother."And now at present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Here am Iand yonder my Continent!"2 准确性一直以来,翻译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的标准是比较推崇的。

“信”是指忠实原文,即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严复把它放在首位,可见“信”在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

2.1 英文词语具体意思的准确性标题“乡愁”,赵译为“homesick”,杨译为“nostalgia”。

根据Longman English Dictionary, homesick--- feeling unhappy because you are a long way from your home, 而nostalgia--- a feeling that a time in the past was good, or the activity of remembering a good time in the past and wishing that things had not changed. 对比我们会发现,nostalgia比homesick范围更广,意思更贴近原文,原文中作者不仅仅是在抒发一种思念家乡的惆怅之前,还有对过去美好的追忆。

因此用nostalgia更为准确。

2.2 英文惯用表达的掌握对于“大陆”一词的翻译这两个译本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赵译为“Motherland”,杨译为“Continent”,我认为赵译是对的。

在翻译“中国大陆”已习惯性地翻译成“Motherland”,这已成为一种固定翻法,也就是说读者在看到“Motherland”一词时,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中国大陆”,而“Continent”这一词更多地指“欧洲大陆”,这就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完全扭曲了原诗的意思。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明白大陆和台湾是属于一个中国的,用“Motherland”更能形象地体现作者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思乡之情。

还有“海峡”一词,赵译为“strait”,杨译为“channel”, 我同意赵译的。

因为海峡在此特指“台湾海峡”,惯常的翻法便是“strait”,很少用“channel”。

3风格许渊冲认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

我认为译者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在译作中体现自己的痕迹,但是诗歌翻译还是应该遵循原文,尽可能与原诗保持相同的风格。

总体风格指的是诗作从思想内容到格律形式以至修辞炼句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总的气势、韵致和境界,是人对主题欣赏的审美把握。

本诗一方面节奏感强,富有韵律,一方面格式整齐但又不单一,富于微变。

3.1 韵律原诗使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表现作者强烈的思想之情,但是英文中没有叠词的使用。

两位译者采取压头韵的办法,譬如翻成“small strait”“small ticket”,用英文的特点取代汉语的特点,从而达到音律美。

在处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两个译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杨译为When I was a child/ Then I was a grown-up / During the later years/ And now at present 意思表达准确,但是不够简练,而且句法有些出入。

原诗每行四节,每节三个音节,语言简明流畅,音韵自然和谐,节奏紧凑明了。

赵译本为As a boy/ When grow up/ Later on /And to-day 每行四节,每行三个音节,抑扬顿挫,创造性地取得的与原诗同样的效果。

3.2 格式“是”字在原诗中反复出现达四次,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是”字,将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从而将自己不同时期的乡愁具体化。

赵翻译成“be homesick for”句式,其句式与原文保持一致。

杨分别译为seem, become, turn to be 和loom large to be 结构,虽然与原文格式不同,但是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不断升华,但是却失去了原诗那种令人反复咀嚼的感受。

“我在这头”在原诗中也是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短语的反复使用突出了虽然时间空间的不断变化,但是我的思乡之情却一直没变。

赵译为I was here/ I was here/ I was here/ I am here, 最后一句通过was 和am 时态的转化,达到原诗深远的寓意。

而杨四句都翻成Here am I 倒装句,表达出来的感情更强烈。

而“那头”,赵四句都译成over there表现了原诗朴实无华的语言特色,格式也与原诗一致。

而杨译为there…./ there…. /yonder…./ yonder….也翻译得比较简练,而且追求变化,避免重复。

4 意象余光中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曾翻译过众多的诗歌,他在谈论翻译时,就提到:“我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

只顾表面的原文,不顾后面的愿意,就会流于直译、硬译、死译,最理想的翻译当然是既达愿意,又存原文。

如果遇到难以两全的时候,只好迳达愿意,不顾原文表面的说法了。

”可见,余光中认为在翻译诗歌时,应该非常注重意象的把握,而当别人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余光中也一定希望译者能遵循这个原则。

北大的辜正坤教授指出,“意象指的是诗歌字句或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产生的美感。

”虽然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但是译文应给读者再现相似的意象。

整首诗通过时间空间的转化以及把不同时期乡愁的具体化来体现作者浓浓的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赵译为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a small ship ticket/ a little tomb/ a shallow strait 这种做法并未体现出作者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故乡怀念之情不断加深的感觉,而且译者完全偷换了概念,回译出来的是“我怀念家乡的小小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儿的主语不应该是我,而应该是乡愁,我在这首诗中应作模糊处理,作者这首诗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对于故土的思念,它已扩大成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对家乡思念的人。

杨译的就很符合原文,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

5. 总结赵译和杨译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两个译作达到的效果都差不多。

只是有时语言是不可以各方面兼顾的,所以难免会有不足之处。

赵译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形式,但是读起来意味不足,杨译更能体现原诗的意境,但是有些选词却令人误解,比如把“大陆”翻成“Continent”。

总之,两个译本都是难得的译作。

参考文献:[1]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3]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4]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