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分为5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1、费尔巴哈对宗教上帝的批判费尔巴哈说,他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从彼世的修补者变为现世的研究者,从天上和地上的君主和贵族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奴仆,变为地上的自由和自学的公民。
因此,我的目的决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目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我否定只是为着肯定,我否定的只是神学和宗教的妄诞的、虚幻的本质,为的是肯定人的实在的本质。
”费尔巴哈运用黑格尔关于异化的思想,对宗教进行本质分析,提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需要一个崇拜对象以表达寄托自己的理想、情感、愿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于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上帝。
2、费尔巴哈建立“爱”的“宗教”费尔巴哈说:“孩子对父母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一般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道德上的各种关系,本来就是的的确确的宗教的关系。
一般说来,生活,在它的各种本质重要的关系中,乃具有完全属神的性质。
”在费尔巴哈看来,用对人的爱来代替对神的爱,就可以扬弃宗教。
这就是他用理性照亮宗教黑暗的根本途径,是他的无神论的最终归宿。
3、费尔巴哈对笛卡尔、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之与动物不同,决不只在于人有思维。
人的整个本质是有别于动物的。
不思想的人当然不是人;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缘故,而只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属性。
”针对笛卡尔提出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费尔巴哈提出“我欲故我在”。
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哲学作为自己批判的主要目标,是因为他认识到,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完成,是“思辨的系统哲学的顶峰”。
它“本身只不过是溶化和转变为哲学的神学”。
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因此,“谁不扬弃黑格尔哲学,谁就不扬弃神学”。
二、意志主义(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哲学1、悲观主义的意志哲学《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分为以下几种:
1.结构主义学派:该学派强调对意识的分析,主要关注意识的结构和
组成,认为心理活动是由更基本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组成的。
2.行为主义学派:该学派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行为,主张使用实验方
法来研究行为和行为的规律。
强调人的行为是通过环境刺激和反应来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针对具体行为的训练和塑造,来改变个体的行为和习惯。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的思维和知觉过程,探讨认知系
统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在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推理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4.人本主义学派:该学派关注个体的内在体验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强
调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是通过满足基本需要和发展个人潜力而实现的。
推
崇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和关注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发展。
5.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探索人类心理特征和行为的起源和发展,
借鉴进化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结合研究新的领域。
它提出人类行为和心理特
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们最早的祖先,并深入探讨了人类心理的进化历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 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和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1915—。
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
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人性本善论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
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 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
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则相反。
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
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简析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姓名:钦锐琦学号:2015013030西方心理学的三大势力摘要: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包括华生建立的行为主义学派、弗洛伊德建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它们不仅对心理学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同时又对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整理了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基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典型代表人物的理论体系。
并简要分析了这三大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关键词: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三大势力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围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性质和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展开了争论,出现了现代心理学的十个主要学派: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这些学派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和自然基础,并有其贡献于局限。
其中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心理学逐渐发展壮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一、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由华生于1913年所创立,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历史渊源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
主要表现有三点:把人和动物相混淆,只承认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不承认人与动物行为的本质区别;割裂意识与行为,否认意识的存在及其可知性,否认心理的认知功能,把心理与行为等同起来,把一切心理活动都简化为S-R的活动和单纯的适应功能;否认行为的遗传,单纯强调学习和训练的作用,导致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早期行为主义者霍尔特等人主要是以新实在论为其哲学根据,通过抹煞主观和客观的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来否认客观存在。
新行为主义则是以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操作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自然科学背景:行为主义与生理学的关系直接,俄国谢切诺夫、巴甫洛夫和别赫切列夫的生理学是行为主义的自然科学根据。
人本主义教育流派简介

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 就、能力的需要等 成长需要 体、朋友、同事的关怀 爱护理解,是对友情、 尊重的需要 信任、温暖、爱情的需 要。 要求职业安全、生 活稳定,希望免于 爱与归属的需求 灾难、未来有保障
安全的需要
最原始、最基 本的需要
基本需求
生理的需要
马斯洛
1、培养“自我实现”的 人 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他相信 人的内部本性是好的,至少是中性的。这种“自我 实现”的趋向,就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潜能的不 断实现,同时也指个人寻找自我同一性,寻找最适 合自己本性的独特性,并以此作为奉献毕生的圣坛。
马斯洛
2、论创造性教育 他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 格,而不是其成就”。因此,创造教育的重心应放 在“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上, 培养“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 人格和态度。 他强调指出,“这种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是相关 协变的”,能促进整体的一般改善。创造性教育的 最终目的是培养一种新人,其显著地特点是不怕变 革,喜爱新事物,并能享受新事物和变革的乐趣。
“人本主义”现代教学观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国NLP学 院网
谢谢观赏
哲学背景
“我与你”的 关系理论
产生背景
格式塔学派 整体论 心理学背景 从内部寻找发 展的动机
1、人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有哪几个方面?
2、它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3、它的哲学背景有哪些? 4、它的心理学直接基础是什么?
理论观点
目的观
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 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 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 学生实现其潜能。
影响与评价
人本化教育思想是围绕培养“自 我实现”的人这一教育目标而展开。 他作为对主知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 来一些符合教育发展的观点,在教育 实践中推动了人本化教育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名词解释心理学

人本主义名词解释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学派,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意义和目的。
它将个体视为有独特价值和尊严的存在,并强调理解个体的真实体验和内心世界对于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的潜能,并提倡积极的人际关系、自我接纳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它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相比,更加关注个体独特的体验和内在的潜能,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与成长,以实现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人的行为和生活经验被认为是由个体自身的选择和意义构成的,而不是外部环境或内在冲动的结果。
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个体的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以发展个体的内在潜能和个性的完整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自我实现、人的价值、人的自由选择、存在性、人际关系等。
它重视通过积极和真实的人际关系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认同感,通过自我探索和自我接纳来发展个体的潜能和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主动性,以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为核心目标。
它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尊严,并鼓励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探索,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人本主义教育流派

人本主义教育流派13560008王梓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产生背景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弊病不少。
一方面,物质生活日渐丰裕;另一方面,知识成为工具,人异化为物的现象日益严重。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不仅操纵和控制了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切过程,而且加强了对人的价值观念丧失的精神危机,因而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这些是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最直接的社会原因。
哲学背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它把存在主义者追求“人的存在”之观念作为核心内容,并以动态的观点发展了“存在”的概念,把“人的存在”看成人的潜能得到实现的一种能动的过程。
此外,它还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另一观点:人的高级本性和低级本性都规定着人的本质特征,两者不可偏废,必须整合起来;同时把重点放在如何整合的问题上。
在方法论上,它经由存在主义接受了现象学的方法,认为理解人的最好方法,是不抱任何先入之见,把一切先入之见搁到一边,进入他的世界观,以他的观点看他的周围世界。
在情感问题发展上,它吸收了存在主义著名的“我与你”的关系理论,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
心理学背景人本化教育思想还把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它的直接理论基础.首先,它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并强调不仅要从知觉高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致力于在教育中恢复整体的人的观念;其次,它主张从人的内部寻找心理发展的动力,认为人的各种本能需要的满足能有利于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学派在美国教育心理学思想发展中,除了存在上述三种思想影响以外,还存在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
早在本世纪初,以帕克(F.W.Parker,1837—1902)与杜威(J.Deway1859—1952)为首倡导的“进步教育运动”,就是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其理论基础的,不过此时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不大。
同时,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步教育运动由于被认为影响了学校知识教学的质量而逐渐衰落。
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体,1957年《进步教育》刊物停刊。
杜威等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逐渐销声匿迹。
可是,到了60年代末,随着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运动和随后的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或受挫,以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与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兴起,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一度增强。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从其自然人性论出发,主张人或人格的自我实现说,认为人或人格的成长源于个体的自我实现趋向。
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的依据和人的价值》(1968)一书中强调,人格的形成,源于人性的自我压力,“人最终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人的。
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或帮助他使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文化是阳光、食物和水,但它不是种子”。
由此,教育的作用在他们看来,仅仅是激发人的潜能,而并不是在人所固有的潜能以外增加什么。
在学习问题上,罗杰斯在1969年发表的《自由学习》一书中,认为自发学习是最持久深入的学习,大量的经验是通过做学得的。
在教学法方面,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也叫非指导性教学法,或开放性教学。
他认为教学应鼓励思考,重视接纳,不在于指导;在教师的作用问题上,罗杰斯认为仅仅是按自由学习的原则去促进学习,而不是给予什么。
他认为常用的“教师”这一称呼是不幸的,这易于使人认为是把什么知识分配给学生,这与其自由学习的主张不符,故他建议用“促进者”这一称号来代替“教师”称号。
以马斯洛与罗杰斯为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同以华生为首的行为主义教育思想是对立的。
他们的内发论观点,虽在反对外塑论、机械论的教育观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他们对学习、教学与教师作用的许多观点,却是很片面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一、自然人性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他们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
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
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
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instinctoid)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二、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
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他的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他能经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他的行为。
心理变态者主要是由于他有一种被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的缘故。
如果他要获得心理健康,就必须改变这个概念。
因此,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病人或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使他能自由地实现他的自我,即实现他自己的潜能,成为功能完善者。
由于罗杰斯认为患者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它不是被治疗家所创建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由释放出来的,因此“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做法是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为患者解释过去压抑于潜意识中的经验与欲望,也不对患者的自我报告加以评价,只是适当地重复患者的话,帮助他澄清自己的思路,使患者自己逐步克服他的自我概念的不协调,接受和澄清当前的态度和行为,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
而要有效运用患者中心疗法,使病人潜在的自我得到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这就是:(1)无条件地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治疗者对患者应表现出真诚的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即使当患者叙述某些可耻的感受时,也不表示冷漠或鄙视,即“无条件尊重”;(2)真诚一致(congruence):治疗者的想法与他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相一致的,不能虚伪做作;(3)移情性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治疗者要深入了解患者经验到的感情和想法,设身处地地了解和体会患者的内心世界。
三、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弱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他们,使他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
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罗杰斯在60年代将他的“患者中心”(clientcentered)的治疗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的学习与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wholeperson)或“功能完善者”(fullyfunctioningperson)。
当然,“完人”或“功能完善者”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想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他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
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
”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
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
因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personalsignificance)的,它只涉及心智(mind),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
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所谓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learning),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learning)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learning)的区别。
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
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learning)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learning)。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2)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3)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
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
总之,“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
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五、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
因此,教学的结果,如果不是毫无意义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为此,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可以通过讲演、考试甚至嘲弄等方式来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服从者”。
因此,罗杰斯主张废除“教师(teacher)”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虽然这中间的每一个因素有时候均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