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调研报告关于晋商

调研报告关于晋商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晋商的发展背景、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进一步推动晋商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三、晋商概述晋商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商业团体,起源于中国山西省,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商业模式。
晋商以其勇于创新和经商精明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四、晋商的发展背景1. 地理位置优势: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地处黄河、南北交通线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成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2. 自然资源丰富:晋商所在的山西省地质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资源著称,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重要支撑。
3. 社会背景:晋商的兴起与明清时期的军机处、行宫、二十四衙门、战争、政治经济改革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晋商的特点1. 团结互助:晋商注重家族团结和互助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商业网络和家族连锁。
2. 商业道德:晋商重视商业道德,讲究行业操守,注重诚信和信誉的建立。
3. 创新精神:晋商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应对市场变化,敢于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
4. 公益事业:晋商在商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和家乡。
六、晋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1. 就业岗位:晋商在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一部分人口就业问题。
2. 经济发展:晋商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 基础设施建设:晋商肩负着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的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文化传承:晋商作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调研结论与建议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继续倡导创新精神:晋商应秉持创新精神,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商业趋势,不断探索和创新。
2. 加强职业教育:晋商可以积极支持当地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商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晋商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晋商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晋商是指中国历史上活跃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集团。
晋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曾经是中国最富裕、商业实力最强大的商人集团,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晋商兴起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位置优越。
晋商活动的地区处于关中平原和太行山南部地区,地形险要,自然资源丰富,物资流通便捷,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其次,政治环境稳定。
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年代长久,社会积淀深厚,这对商业活动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空间。
第三,家族企业经营模式。
晋商的家族企业经营模式在商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家族名声、信誉高,这就使得他们在商业交易中更具有竞争力,也使晋商的品牌成为了商界的佼佼者。
最后,理财能力强。
晋商的理财能力非常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如何管理资金,从而在商业活动中获取高额利润。
这些高额利润又使他们更具有资本实力,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商业活动规模。
首先,晋商的兴起表明了地理位置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处的地理位置会对商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对商业活动的规模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帮助。
其次,商业活动的规范和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从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要发挥政府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推进商业环境的规范和发展。
第三,家族企业经营模式在当今商业活动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让长久的家族信誉更具价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在商业活动中思考借鉴。
最后,理财能力是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学习晋商成功的理财经验,注重综合学习和实践。
总之,晋商在中国商场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我们来说,了解其兴起的原因和经验对我们参与商业活动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郎咸平说:晋商为什么成功

郎咸平说:晋商为什么成功几百年前山西商人就已明白,控制了产业链,也就控制了最大的利润源泉晋商的辉煌是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的。
山西自古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盐池,物产丰富,与河南、山东等产粮大省邻近,又处在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相接的位置,自古就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生活。
这些优势使得山西在明清之前就拥有发达的商业贸易,更是明朝晋商形成的物质基础。
在明朝开国的时候,北方边防军驻军90万人,分成9个兵站,就是9个据点。
为了防止蒙古人的侵犯,所以叫九边。
这9个边防站里有4个在山西省,这就给山西人一个得天独厚能够发达的机会。
由于九边驻军非常多,达到90万人,粮草就成了大问题。
明朝刚开国的时候通常靠湖南、安徽运送粮草,搞得天怒人怨。
最后想了一个办法,叫做开中制。
就鼓励商人运粮食到九边,然后明朝政府给他一个盐票,当时叫做盐引,实际上就是经营食盐的凭证。
中国古代各朝政府对食盐都采取专营政策,主要原因是控制盐获得的利益很大,丝毫不亚于今天控制石油和煤矿的利益。
明朝政府就靠着这一种激励机制,鼓励这商人运粮到北边,换盐票。
在这个环境之下,晋商最方便,所以囤积大批粮食运到北边,拿盐引换山东盐等等,和当时的徽商是平分秋色。
但是,经过长达百年的运营之后,这个制度产生了重大问题——腐败。
当地官员拿着这个盐引不给山西商人,给自己的亲戚。
因此这个制度破坏了就完了。
所以推一个新制度,叫做开宗折射色制。
但是在1492年,明朝政府规定,商人不用再到北部边疆用粮食换盐票,在内地就可以到盐运司用银两换取盐票。
这样一来,山西商人先前具有的地理位置优势荡然无存,对盐票的控制也没有了,再加上官员腐败,山西盐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山西商人因此破产。
但是当时的山西商人并没有被打垮,因为明朝败亡了,清朝起来了。
清朝是北方当时的异族,所以清朝跟蒙古之间是互相通婚的,蒙古族跟清朝之间是不分的,因此北方没事了。
当时北方的特产是人参、貂皮、灵芝等等,南方生产铁锅、盐巴、茶叶等。
明清晋商的兴起及其衰亡

明清晋商的兴起及其衰亡明清晋商的兴起及其衰亡一、什么是商帮?明清有哪些影响较大的商帮?“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由地域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集团。
商帮是在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的流通范围在本地狭小范围内满足不了需要了,因此就需要结帮联伙走出去采购或者是推销。
作为一个“商帮”,应该是具备五个条件,第一,在这个地区要有相当发达的商业;第二,有一批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巨商作为中坚;第三,在经营、制度、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商业集团的特点;第四,许多独立的商家出于经营和竞争的需要组成以地域为纽带的松散联合;第五,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按照这些条件,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山西以晋中为中心的晋商,歙县、婺源等徽州六县的徽商,与晋商同时兴起、亦被称为晋商小兄弟的陕商,临清、济宁、聊城、烟台这一带的鲁商,以龙游县为中心(包括常山、衢县和江山五县)的龙游商,西洞庭山(现在吴县的东山镇和西山镇)的洞庭商,江西由人口流动形成的江右商,以浙江为中心的浙商,苏州西南吴县境内太湖中东、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闽商,以广州、佛山一带为中心的粤商。
这十大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尽管时间并不相同。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
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商。
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
晋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真正崛起在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二、晋商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明清晋商兴起于明初,其兴起原因主要是:第一、明政府为北边各边镇筹集军饷而推行开中制,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明初开中制是明代统治者为了军事目的而创设的一种招商代销制度。
由于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着盐的生产和盐的专卖权,可以根据边防军事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出榜召商。
应召商人则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换取盐引(贩盐专利执照),然后凭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并在指定行盐地区销售,这套制度就称作“开中”。
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摘要:晋商崛起于明而鼎盛和衰落于清,在历史上全国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晋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忠义守信的精神和品质之外,还与山西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参考了相关学术论文与书籍,着重分析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晋商兴衰地理环境晋商精神晋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然而,通常意义上的晋商是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明清时期,晋商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并且几乎垄断了国家对外贸易,其活动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印度,并远涉中亚、西亚,北抵蒙古直至沙俄,南到南洋诸岛,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名扬海内外,直到今天仍被人们赞誉。
然而,清朝末年,由于国家的腐朽和晋商自身的缺陷,盛极一时的山西商帮如石沉大海、销声匿迹,国内一等商人的头衔让位给了南洋商帮。
无论是兴盛还是衰亡,晋商的发展和演化都与山西特有的地理位置所创造的独特的商业地域条件密切相关。
一、晋商兴盛的地域因素(一)、山西位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过渡带上,从事商业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商业活动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形成社会地域分工所产生的。
地域分工的出现,必然使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人们为了生活进行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
而处于两地域之间的地带必然成为商品交换的场所,生活于此间的人们也自然而然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人。
山西地处我国中原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区向北方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牧业经济区的过渡带上。
省境南部以及省境以南,包括晋南盆地、上党盆地、关中平原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是种植业相当发达的耕作区。
而省境北部以及省境以北广大地区则是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相互更替的以牧业为主的牧业经济区。
因而,山西成为两大经济区互通有无的必经之地。
山西很早就产生了早期民族间的边关商品交换。
并且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有着固定商路与集散场所的边关贸易。
晋商在商事活动中主要从事粮食、茶叶、中药材、毛皮、纺织品、牲畜以及缝纫针、铜器、铁器等商品的贸易。
MBA案例分析:晋商的兴衰成败

案例6:晋商的兴盛衰落一、晋商明初兴起的原因(一)拥有高额消费区。
导致晋商兴起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明朝为防范蒙古人的戍边措施。
1368年建立的明朝,把蒙古统治者驱逐出了中原大地。
为了防范蒙古人骚扰和入侵,明王朝从东北的鸭绿江直至西北的嘉峪关,设立了九边重镇,这就人为地造就了一个高额的消费区。
(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山西背靠蒙古草原,南接中州河南,右连陕西,左屏河北,位于这两种经济区域之间。
因此,山西就自然而然充当了促进相互联系和彼此互补的这一角色。
作为农耕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古需求游牧经济文化的某些补充。
只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域,就存在着这种互补。
同样,中原先进的农耕社会对蒙古游牧地区在各个方面的“汉化”和补充性更强,也更全面。
无论持久的“汉化”,还是时断时续的“互市”,从未隔断过这两大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
晋商就是从明代开始,做边贸生意渐渐壮大的。
(三)明朝"开中制"政策的实施。
为解决兵马的生存和需要,近薄九进重镇的山西的大商小贩,捷足先登,蜂拥而至,操起贩运各种货物的生意。
晋商主要是做“食盐”生意崛起的。
因为明王朝最初实施“开中法”,即商人输粮供边塞军士食用,王朝付商人盐引,商人凭盐引到指定盐场和指定地区贩盐。
由于盐是专卖品,获利颇丰。
晋商抓住时机,以地缘优势,借“开中法”捷足先登而兴。
(四)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当时已初具规模,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晋商逐步走向辉煌。
(五)外出开拓市场和股份制的施行。
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晋商的商业组织开始出现。
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朋合营利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晋商常胜不衰的原因晋商能够在400年里常胜不衰,主要归功于安定的政治条件和自身的创新。
首先在康雍乾时期,国内政治安定,农业生产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活跃,为晋商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是晋商最后发展出来合伙经营的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探索晋商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晋商,又称山西商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历经千年而不衰。
晋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商业实践,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晋商社会实践的探索,深入了解晋商的历史、文化、商业实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晋商的历史背景1. 地理环境晋商起源于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势险要,资源丰富。
山西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2. 社会背景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逐渐繁荣,商业活动日益活跃。
山西地处交通要道,成为南北货物集散地,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晋商的商业文化1. 诚信为本晋商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商业活动的基石。
他们强调“信誉第一,利益第二”,以诚信赢得顾客信任,从而获得商业成功。
2. 勤俭持家晋商注重勤俭节约,认为勤俭是致富之本。
他们倡导“勤能补拙,俭以养德”,通过勤劳和节约积累财富。
3. 教育重视晋商重视教育,认为知识是致富的阶梯。
他们倡导“读书明理,学以致用”,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秀人才。
四、晋商的商业实践1. 产权明晰晋商在经营过程中,注重产权明晰,实行股份制,使股东利益得到保障。
2. 诚信经营晋商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诚信为本,以诚信赢得顾客信任,从而获得商业成功。
3. 精细化管理晋商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精细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他们采用分权制衡、成本控制等管理方法,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4. 合作共赢晋商善于合作,注重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
他们倡导“互利共赢”,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五、晋商对当代社会的影响1. 经济影响晋商的商业实践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对现代企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文化影响晋商的商业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诚信、勤俭、教育等价值观在晋商的商业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3. 教育影响晋商对教育的重视,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论晋商大家族的兴衰

论晋商大家族的兴衰摘要晋商,顾名思义,晋商是指山西商人,山西简称为“晋”。
晋商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票号。
“票号”是当时商人通商的一种方式,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
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说法。
山西商人的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到明代已在全国享有盛誉。
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
关键词:晋商票号兴衰在上了山西票号与中国近现代金融这门课后,颇有感触,那么本文就研究一下晋商各家族大院的兴衰,本文从太谷曹家,祁县乔家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来简单的了解那个时期晋商的发展历史。
了解山西的晋商文化,可以选择参观山西的诸多的晋商大院,如太谷曹家三多堂,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
那么本文简单的论述一下山西的几个有名的大院的家族兴衰史。
要了解晋商的大院的兴衰史,就要先简单的了解一下晋商的兴起原因,我简单的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明政府为北方各边镇筹集军饷推行开中制(明代统治者为了军事目的而创建的一种招商代销制度),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2.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流的要冲,具有有利的地理条件。
3.明代山西盐铁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4.晋人勤俭,礼让,诚信的民风是晋商兴起的人文因素。
首先,本文就太谷的曹家三多堂的兴衰史做出分析:曹氏原住晋源县花塔村(今属太原市晋源区),明洪武年间迁至太谷县北恍村。
曹氏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人曹三喜。
当时三喜为谋生,随人至东北三座塔(在今辽宁朝阳县),租地种菜、豆类。
辛苦经营多年,日渐发达。
此后,曹三喜又将商号开办到赤峰、凌源等地,经营范围也扩展,后来又在沈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
这样,曹氏已成为关外大商。
开始了向外业务的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要:晋商崛起于明而鼎盛和衰落于清,在历史上全国的社会经济活动
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晋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忠义守信的
精神和品质之外,还与山西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参考了相关
学术论文与书籍,着重分析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晋商兴衰地理环境晋商精神
晋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然而,通常意义上的晋商是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明清时期,晋商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并且几乎垄断了国家对外贸易,其活动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印度,并远涉中亚、西亚,北抵蒙古直至沙俄,南到南洋诸岛,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名扬海内外,直到今天仍被人们赞誉。
然而,清朝末年,由于国家的腐朽和晋商自身的缺陷,盛极一时的山西商帮如石沉大海、销声匿迹,国内一等商人的头衔让位给了南洋商帮。
无论是兴盛还是衰亡,晋商的发展和演化都与山西特有的地理位置所创造的独特的商业地域条件密切相关。
一、晋商兴盛的地域因素
(一)、山西位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过渡带上,从事商业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商业活动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形成社
会地域分工所产生的。
地域分工的出现,必然使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人们为了生活进行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
而处于两地域之间的地带必然成为商品交换的场所,生活于此间的人们也自然而然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人。
山西地处我国中原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区向北方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牧业经济区的过渡带上。
省境南部以及省境以南,包括晋南盆地、上党盆地、关中平原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是种植业相当发达的耕作区。
而省境北部以及省境以北广大地区则是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相互更替的以牧业为主的牧业经济区。
因而,山西成为两大经济区互通有无的必经之地。
山西很早就产生了早期民族间的边关商品交换。
并且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有着固定商路与集散场所的边关贸易。
晋商在商事活动中主要从事粮食、茶叶、中药材、毛皮、纺织品、牲畜以及缝纫针、铜器、铁器等商品的贸易。
而这些商品,或着北缺南余,或着南缺北余。
两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就成为山西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基础,而山西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走上从商之路也就是必然之事。
所以,晋商是在两种不同经济区的地域分工基础上兴起的。
(二)、山西地形结构呈纵向排列,并且起伏较小,有利于南北方向的商品流通。
山西东部为太行山脉,西部为吕梁山脉,中部从南到北由相对高
程不大的分水岭割成一系列盆地,对当时主要靠牲畜驮运的货物流通是有利的。
起伏不大的地形,有助于牲畜体力的恢复和长途奔波。
此外,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其中,河流两岸居民点较为聚集,为人畜的休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源和休憩地。
(三)、山西特有的地理环境所培育的晋商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培育该地区人口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作用。
山西位于太行山西侧的黄土高原,四季分明,冷暖交替,虽不十分干旱却较为恶劣;地形由高差不大的山地与夹杂在山地间的盆地组成,虽为山地却不闭塞。
这样的环境,培养了山西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勇于拚搏、和平忍耐的品格;自古以来的忠义文化使山西人十分讲究忠义守信。
而这些品格,尤其是商人的信誉,正是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需的。
当然,晋商的兴起与朝代的更迭及统治阶层的关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些因素,连同特定的地域环境,也是造成晋商衰亡的重要原因。
二、晋商衰亡的原因
关于晋商的衰亡,政治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1、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从古至今就在统治者的脑海中定格。
商业的兴起本身便十分不易,再加上晚清政府腐败无能,晋商在与外商竞争中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
2、清末民初自然灾害、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使晋商失去
了安全的经商环境。
3、晋商与统治者关系密切,政府的无能也是晋商衰落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地域环境的影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山西属于内陆省份,近代海运及交通运输业的兴起,使得牲畜和人力运输日渐衰落。
(二)、山西的地形条件较为闭塞,使得山西人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而这种思想存在于晋商身上,不可避免的使晋商难以适应近代巨变,并走向衰落。
总之,晋商的兴起与衰落与晋商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不开的,当然也会受到当朝政府和时局的限制。
山西历史上商事活动活跃而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山西的地理环境:位于两大经济区之间过渡带的地理位置为其商事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贯穿省境南北的起伏不大的地形创造了交通运输方面的优越条件,使商品的交流有了可行性;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培育起来的晋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忠义守信的精神和品质,成为晋商成功的保证。
同时,时局的变化和自身在地理环境中所养成的保守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晋商的衰亡。
我们今天所能做的,不是整天沉迷于前人所创造的光环之中,不思进取。
而是要汲取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用之于当今的创业和守业历程,成就和超越他们的功绩与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