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失眠的中西医认识和调理(罗斌)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标书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标书一、引言:失眠的现状与危害失眠,这个困扰着众多人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常见病症。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有近三成人存在失眠症状,而老年人失眠发病率更是高达五成。
长期失眠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减退、心理障碍等严重后果。
因此,探寻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失眠治疗手段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治疗失眠的标书,以期为患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中西医对失眠的认识与原理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病因病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心肝火旺、阴虚阳亢、心脾虚弱等。
中医主张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清热、滋阴、补益等方法来治疗失眠。
2.西医对失眠的认识西医认为,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其病因与生理、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西医主要从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环境、缓解焦虑等方面来治疗失眠。
三、中西医治疗失眠的方法1.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1)中医药疗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辨证施治,如心肝火旺者可用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药物,心脾虚弱者可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药物。
(2)中医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如百会、神门、三阴交等,来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
(3)中医养生保健法: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锻炼、调节饮食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改善睡眠环境。
2.西医治疗失眠的方法(1)药物治疗:如苯二氮平类药物、非苯二氮平类药物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改善睡眠。
(2)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失眠症状。
(3)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临睡前过度刺激、改善睡眠环境等。
四、中西医治疗失眠的优缺点对比中医治疗失眠注重个体差异,辨证施治,疗效较为显著,但疗程较长;西医治疗失眠起效较快,但可能产生副作用,且容易复发。
五、患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结合自己的病症、体质、年龄等因素,可在医生的建议下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失眠中西医诊治(1)

失眠中西医诊治(1)失眠是指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导致的睡眠障碍。
根据睡眠障碍的症状和持续时间,失眠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
短期失眠通常由压力、焦虑、抑郁、生活变化和旅游等因素引起,但长期失眠可能是由慢性疾病、痛苦和个人睡眠习惯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治疗失眠,中西医学都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主要探讨失眠的中西医诊治。
一、中医诊治1. 中医辨证论治法——针对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法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方法。
辨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用于了解病人的症状、情况和原因。
然后,中医师可以使用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来治疗失眠。
例如,当临床症状表现为过度思考、易怒、呕吐等情况时,可以采用悬灸和针灸,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和消化功能。
针刺督脉和足三里穴、太冲穴也可以治疗失眠。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特别有效,例如安神定志颗粒、归脾丸、益智祛忧丸和逍遥丸等。
2. 中药治疗法——促进睡眠和调节情绪中药治疗失眠的工作原理是调节人体的自然机能,促进健康睡眠,同时改善由失眠引起的心理问题。
很多中药都有很好的睡眠促进作用,例如:当归、茯苓、龙茎等。
3. 食疗法——改善失眠中医食疗也是解决失眠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因胃肠道问题引起的失眠,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缓解症状。
瘦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鱼、虾、豆腐、菜花和茭白等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安神作用,而且补益身体,促进健康睡眠。
二、西医诊治1. 光疗法——调节生物钟人体的生物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
光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之一,可在傍晚降低家庭照明强度。
晚上在睡觉之前减少时间,增加明显照明时间。
2. 药物治疗法——短期解决失眠问题对于严重失眠的病人,西医通常会给予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类药物、非苯二氮类药物和3-、4-环类药物等。
但是这些药物仅限于短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3. 心理治疗法——帮助改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是一种镇定情绪、减少压力和深层治疗条件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失眠问题。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对失眠的病因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菊花、柴胡等,可以通过煎剂、丸剂、颗粒剂等形式使用。
2. 食疗治疗:根据中医理论,调整饮食可以改善失眠症状。
例如适量食用小米、谷米、玉米、红枣等,可以起到安神养血的作用。
3.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失眠方面有一定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神阙、心俞、足三里等,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质量。
4. 药物治疗:西医常常会采用药物来治疗失眠。
常用的药物包括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人们入眠和保持睡眠,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依赖和副作用的发生。
5. 心理疗法: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疗法来改善失眠症状。
通过改变病人的不良的睡眠习惯和消除恶性循环,使其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中西医治疗失眠方法不同,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医生评估和指导。
失眠中西医诊治-V1

失眠中西医诊治-V1
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
大的负面影响。
中西医都对失眠的诊治有着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一、中医诊治失眠
1.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失眠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
医认为失眠多由内伤所致,治疗应当从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入手。
常用的中药有酸枣仁、枸杞子、菊花等。
2.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身体的气血
运行,来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常用穴位有神阙、太冲、涌泉等。
二、西医诊治失眠
1.药物治疗
目前西医临床上常用的失眠治疗药物主要有镇静催眠药和非药物治疗
两种。
镇静催眠药主要是促进人体睡眠,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
会使人依赖性强,长期服用后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非药物治疗包括
认知行为疗法、音乐疗法、渐进性肌肉松弛疗法等。
2.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仪器探测人体生理参数,让患者
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最终达到纠正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
在西医临床上,生物反馈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
以上是中西医诊治失眠的相关经验和方法,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
和体质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方式,预防失眠的发生。
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与生活指导

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与生活指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流行病”。
许多人都曾有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的经历,那种明明身体很疲惫,大脑却异常清醒的感觉,实在是令人痛苦不堪。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以及一些实用的生活指导,希望能帮助大家摆脱失眠的困扰,重新拥抱甜美的梦乡。
咱们先来说说中医对于失眠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说,心脾两虚可能导致失眠,这类患者常常会感到心慌、气短、乏力,同时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等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通常会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
再比如,肝郁化火也是引起失眠的一个常见原因。
这类患者往往情绪急躁、易怒,同时伴有口干口苦、目赤肿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时会采用疏肝泻火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的外治疗法,比如针灸。
通过针刺一些特定的穴位,如神门、内关、安眠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能够放松身体的肌肉和经络,缓解紧张情绪,有助于入睡。
说完中医,咱们再来看看西医对于失眠症的诊治。
西医认为,失眠症的发生可能与心理、生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诊断方面,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睡眠习惯、生活工作压力等情况,并可能会进行一些相关的检查,如多导睡眠图,以确定失眠的类型和原因。
治疗上,西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见的有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等。
不过,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和长期依赖药物。
非药物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睡眠认知和行为习惯,来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创建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避免在晚上摄入咖啡因和大量液体,以免影响睡眠等。
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与睡眠卫生指导

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与睡眠卫生指导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失眠症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许多人都有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的经历,这种痛苦不仅影响了第二天的精神状态,长期下来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以及重要的睡眠卫生指导。
咱们先来说说中医对于失眠症的看法和治疗手段。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说,心脾两虚、肝郁气滞、心肾不交等都可能导致失眠。
对于心脾两虚型的失眠,患者常常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面色少华等症状。
中医治疗会侧重于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
肝郁气滞型的失眠呢,患者多会有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等表现。
治疗时会以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为主,像逍遥散这类方剂就可能会派上用场。
心肾不交型的失眠,患者往往伴有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
中医调理会注重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常用的方子有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的治疗方法,比如针灸。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神门、内关、三阴交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睡眠状况。
还有耳穴压豆,在耳朵上的相应穴位贴上王不留行籽,进行按压刺激,也能起到一定的助眠作用。
说完了中医,咱们再看看西医是怎么对付失眠症的。
西医通常会先了解患者的睡眠习惯、生活压力、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情况。
如果是因为心理因素,比如焦虑、抑郁引起的失眠,可能会采用心理治疗,像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整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和习惯。
在药物治疗方面,西医会根据失眠的严重程度和类型来选择。
如果是短期的、偶发性的失眠,可能会使用一些副作用较小的助眠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
而对于长期、严重的失眠,可能会考虑使用一些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来综合治疗。
接下来,咱们重点讲讲睡眠卫生指导,这可是预防和改善失眠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偏差。
失眠的中医按摩调理

失眠的中医按摩调理
罗斌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失眠的运动调理 1.闭目人静法。
上床之后,先合上双眼,然后把眼睛微微张开一条缝,保持与外界有些接触,虽然,精神活动仍在运作,然而,交感神经活动的张力已大大下降,诱导人体渐渐进入睡意蒙胧状态。
2.鸣天鼓法。
上床后,仰卧闭目,左掌掩左耳,右掌掩右耳,用指头弹击后脑勺,使之听到呼呼的响声。
弹击的次数到自觉微累为止。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罗斌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9
【相关文献】
1.失眠,中医巧调理
2.中医穴位按摩结合情志调理在住院病人失眠护理中的应用
3.穴位按摩结合情志调理对内科病人失眠的护理
4.中医治失眠从调理脾胃入手
5.穴位按摩联合中医五音疗法在社区中青年中轻度失眠中的应用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症成为了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
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白天则精神不振,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对于失眠症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失眠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有心脾两虚、肝郁气滞、心肾不交、痰热内扰等。
中医治疗失眠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常用归脾汤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肝郁气滞型失眠,则可用逍遥散来疏肝解郁、养血安神;心肾不交型失眠,多以交泰丸来交通心肾。
这些中药方剂通过调理脏腑气血,改善睡眠状况。
针灸在失眠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神门、内关、三阴交等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宁心安神。
推拿按摩则通过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有助于入睡。
西医对失眠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常见的有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等。
这些药物能够快速诱导睡眠,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和一些副作用。
因此,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
心理治疗对于失眠症的康复也非常关键。
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帮助患者改变对睡眠的不良认知和习惯,减轻焦虑情绪。
例如,纠正患者过度担心失眠后果的想法,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等。
行为治疗包括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等。
睡眠限制疗法是通过限制患者在床上的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刺激控制疗法则是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良好联系,如规定只有在感到困倦时才上床,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协同作用。
例如,在使用西药迅速改善睡眠症状的同时,配合中药调理身体的内在失衡,减少西药的用量和副作用,提高治疗的长期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选非药物治疗手段 推荐使用non-BZDs或褪黑素受体激 动剂。必需使用BZD。药物时需谨慎
失眠的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主要药物 包括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benzodiazepine receptoragonists , BZRAs ),分为传统的苯 二氮卓类药物和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失眠的干预方式
• 药物治疗 • 非药物治疗
患者本人能对失眠做些什么?
?
失眠的自我管理--睡眠日记
• 记录每日上床时间 • 估计睡眠潜伏期 • 记录夜间觉醒次数以及每次觉醒的时间 • 总卧床时间---实际睡眠时间
失眠的自我管理--睡眠日记
• 计算睡眠效率(即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 x100%) • 夜间异常症状(异常呼吸、行为和运动等) • 日间精力与社会功能受影响的程度日间用 药情况和自我体验
失眠的自我管理--练习睡眠刺激控制
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 如果卧床20 min不能入睡,起床离开卧室, 等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觉 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 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 日间避免小睡。
需要便重复
失眠的自我管理--睡眠限制
睡眠效率超过85%,增加15一20 min的卧床时间 睡眠效率低于80%,减少15一20 min的卧床时间 睡眠效率在80%一85%之间,保持卧床时间不变 避免日间小睡,并且保持起床时间规律。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不寐的常见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 倦、思虑过度,病后、年迈体虚。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 • 实----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 • 虚---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 神失养 • 久病----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 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反侧。 [关雎篇」是詩經的第一篇,它敘述著一個美麗的相思之情, 同時也是一個失眠的案例。
失眠
存在以下症状之一: 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 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 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 出现上述症状。
松弛疗法
练习者以舒适的姿势靠在沙发或躺椅 闭目 将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咬紧牙关,使两边面颊感到 很紧,然后再将牙关松开,咬牙的肌肉就会产生松 弛感 把注意力转移到颈部,耸肩,先尽量使脖子的肌肉 弄得很紧张,感到酸、痛、紧,然后把脖子的肌肉 全部放松,觉得轻松为度 把注意力指向胸部,开始深吸气,憋一二分钟,缓 缓把气吐出来;再吸气,反复几次,让胸部感觉松 畅 最终,全身松弛处于轻松状态,保持一二分钟
松弛疗法
深深吸进一口气,保持一会儿 请慢慢把气呼出来,慢慢把气呼出来 伸出前臂握紧拳头,用力握紧,注意你手 上的感受 彻底放松你的双手 重复 依此类推,将注意力集中肩部、腹部、腿 部,逐次放松
放松疗法
放松是治疗失眠的有效疗法。方法是逐步放松和紧张 全身不同的肌肉群 这种方法对整天都保持高警觉度的失眠者非常有效
失眠的自我调理---自我按摩
• 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 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手腕 横纹处,从小指伸下来,到手掌根部末 端的凹陷处)
失眠的自我调理---自我按摩
安眠穴---安眠穴位于颞部,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 的凹陷连线的中点处,胸锁乳突肌停止部乳突 下陷中(翳明穴)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 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
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
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褪黑素以及撷草 提取物虽然具有催眠作用
常见治疗失眠的西药及适应症
苯二氮卓类药物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
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
艾司唑仑、氟西泮、劳拉两泮、咪哒唑仑、 三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 可以缩短失眠者的睡眠潜伏期、增加总睡 眠时间 不良反应包括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 退、跌倒、认知功能减退等 禁用于妊娠或泌乳期的妇女、肝肾功能损 害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以 及重度通气功能缺损者
失眠的自我调理---自我按摩
• 安眠穴------胸锁乳突肌停止部乳突下陷中 (翳明穴)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 的凹陷处(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
失眠的自我调理---自我按摩
• 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 上3寸胫骨内后缘
失眠的药物治疗
西药 中药
药物治疗的关键
把握获益与风险的平衡 在选择干预药物时需要考虑症状的针对性、 既往用药反应、患者一般状况、当前用药的 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现患的其他疾 病。在遵循治疗原则的同时还需兼顾个体化 原则来自少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
疲劳或全身不适 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 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 情绪波动或易激惹 日间思睡
至少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
兴趣、精力减退 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 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 关的其他躯体症状 对睡眠过度关注
失眠的自我调理---运动调理
户外散步,放松精神,上床前或洗个沐浴, 或热水泡脚,然后就寝,诱导人体进入睡眠 状态。 闭目入静:上床之后,先合上双眼,然后把 眼睛微微张开一条缝,保持与外界有些接触。
失眠的自我调理---鸣天鼓法
• 上床后,仰卧闭目,左掌掩左耳, 右掌掩右耳,用指头弹击后脑勺, 使之听到呼呼的响声。弹击的次 数到自觉微累为止。停止弹击后, 头慢慢靠近睡枕,两后自然安放 于身之两侧,便会很快入睡了
罗斌 主任医师
从医23年,擅长诊治老年内科系统疾病(失眠、 眩晕、脑梗塞、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冠 心病、便秘、抑郁障碍、尿路感染等)及亚健康 状态的综合调理 擅长老年的健康管理、从多方面入 手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具有姑息医学的治疗理念,尽力帮 助终末期病人和家属获得最好的生 存质量
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Non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SLEEP,Vol.22, No. 8, 1999. Non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SLEEP,Vol.22, No.8, 1999.
10% 10% 25%
中睡期(慢波Ⅲ期) 深睡期(慢波Ⅳ期)
NREMS
REMS
快波睡眠 觉醒
13
睡眠时期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变化
NREM 眼球运动 生长激素 合成代谢
阵发性的眼球慢速转动
REM 阵发性的眼球快速运动 分泌减少 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 肌张力进一步减弱 感觉功 能进一步减退 有间断的阵 发性表现 色彩鲜艳、稀奇古怪的梦 有利于精力的恢复 某些疾病的夜间发作
失眠症
入睡时间>30分钟 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 睡眠质量下降 总睡眠时间(TsT)缩短,通常少于6小时 同时伴日间功能障碍 焦虑症以入睡困难为主,抑郁症常表现为早醒
正常睡眠结构
5%
非快眼动睡眠 NREMS 快眼动 睡眠 REMS 入睡期
50%
浅睡期
核心睡眠
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时间 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 与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 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失眠, 中医又称“不寐”,古代医籍里有 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
中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寐之故,大约有 五: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 • 明· 戴元礼《证治要诀》---年高人阳衰不寐
药物治疗
给药方式: 药物连续治疗:BZRAs一般在夜间睡前给药, 每晚服用1次。 间歇给药:对于慢性失眠患者,即每周选择 数晚服药而不是连续每晚用药。间歇治疗具 体间隔的频次尚无定论,推荐间歇给药的频 率为每周3一5次。
按需给药
预期入睡困难时,于上床睡眠前5-10 分钟服用 根据夜间睡眠的需求,于上床后30 min仍不能入睡时服用 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且距预期起 床时间大于5h,可以短半衰期服用的 药物 根据白天活动的需求(次日有重要工作 或事务时),于睡前服用
分泌增加(特别是Ⅳ期) 人体组织愈合加快 心率呼吸减慢、血压、体温 下降、肌肉渐松弛感觉功能 减退 第四期发生夜尿和梦游
生理变化
其
它
功
能
促进生长和有利于体力的 恢复
失眠治疗流程
失眠原因的鉴别诊断 明确病因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短期治疗)
建立健康的睡眠 卫生习惯以及认 知行为治疗等
(药物治疗)
失眠治疗的总体目标
失眠的自我调理---自我按摩
• 踩豆按摩---用绿豆500克,置铁锅中文火炒热, 倒入脸盆中,同时将双脚洗净擦干, 借盆中绿豆余温,用双脚蹂踏绿豆, 边踩边揉。每天睡前1小时开始蹂踏
失眠的自我调理---自我按摩
• 涌泉穴---睡前洗脚后,端坐床上,先用右手掌 拍打左脚涌泉穴,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脚 涌泉穴,每次力度均以感到微微胀痛为 宜
失眠的自我调理---卧位气功法
取右侧卧位,枕头适中,全身轻松自 然,双目闭合,舌尖顶上腭,意守丹 田。由鼻孔慢慢吸气,使整个腹部膨 胀,再从鼻孔徐徐呼出,至全腹收缩
失眠的自我调理---自我按摩
• 仰卧揉腹---入睡前,仰卧床上,意守丹田(肚 脐),先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稍加 用力揉腹,一边揉一边默念计数;再换 用左手逆时针方向同样绕脐揉
失眠的中西医认识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