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

启美丽乡村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

学院:制药工程学院姓名:刘相来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全国生态文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崭新的工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本文论述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着,城市生态功能日益凸显。但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正在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灾难已经影响到农民生存、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因此,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农村的内在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

1.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水平比较低,甚至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正面临着来自乡镇工业污染、农村生产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困扰,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实现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五个统筹”要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和每一户农村家庭。

1.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也在农村。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又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好农村的矿藏、大气、土

壤、水资源等自然环境。既要实现发展满足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科学发展,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遵循农村发展规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1.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比较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文明问题更加突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再加上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出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个别地区还因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到社会和谐。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农村和谐,农村和谐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值剧降,农民会被迫离开农村家园、农村将会出现农业空心化。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流向城市,对城市的社会稳定产生潜在影响;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会大幅度减少,对社会生活秩序会产生巨大影响,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和谐。

2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面积大。长久以来,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加上农民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农村环境得不到维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2.1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1.1生活垃圾污染

由于农村城市化,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我国农村生活垃圾还具有随意露天堆放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t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2.1.2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在近几年东北入冬的时候,由于农村秸秆的燃烧导致了东北范围的连续雾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2.1.3活污水排放

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2500t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

2.1.4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

为了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在农村发展起来。乡镇企业的出现的确解决了农村这样那样的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然而在这些优点的同时,乡镇企业也极大的破环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近年来,国家关闭了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因此一些企业转而将工厂设立在农村以寻求庇护。而这些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很老化或者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对废弃物的处理不到位,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通过环境部门的生产许可,可以说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2.2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生态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治理。”[3]由于生态文明宣传不到位,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陆续流向了城市或城镇,留守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没有受过基本的文化教育,环保知识匮乏、生态意识淡薄,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或潜在的危害不甚了解,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意识就已经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出于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对当地经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常常忽视对当地企业环保风险的生态评估,当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到农民生产生活的时候,常常会采用较为极端的解决方式,很少能诉诸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3农村生态环境缺乏有效监管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很严峻。这除了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上的原因外,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原因。国家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没有延伸到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当农村出现污染环境事件时,相关环保职能机构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污染事件频发,而环境监管滞后现象。农村生态环保监管过程中权、责、利不清现象时有发生,“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的问题在现实中分属于环保、渔政、水利、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越权抢权或相互推诿的现象”[4]。另外,环保职能部门专业监测人才出现逆向流动。政府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级别越高,专业技术人员越充足,设备也越先进。相反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第一线往往缺乏高级、正规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常常也很落后。因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常常出现“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无法管环保”的局面。

2.4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市环保建设资金相对充足,能够保障交通、能源、供水、排污、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还是相当匮乏,诸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业秸秆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等,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缺乏资金保障。中央政府每年都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但是由于许多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致使专项财政资金使用分散,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保需求。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环保资金相对充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质量也会越好;反之,环保资金缺乏保障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就越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也会越差。

3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3.1加强农村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污染问题,则需要扎实开展农村污染治理专项活动,积极的推进山水林湖整体修复工作的落实。做好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以稳定提升,逐步的减轻大气污染问题与土壤环境问题等。在公路建设方面,以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为建设重点,建设道路绿化精品,进而形成绿色通道网络,做好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绿色建设工作。在水环境方面,则持续加强河流治理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采取水岸绿化方式,加强水系绿化建设,做好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问题治理工作。在农业生产方面,则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建设多元发展模式,合理的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与企业,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3.2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水平。“必须积极地开展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学习与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形成与确立现代生态文明意识。”[5]鉴于我国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现象,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农家书屋、宣传大篷车、电视、广播、网络、农民业余学校等多种途径,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增强农民生态道德责任感,使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3.3完善环保监管体制

加强农村环保监测体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将政府环保监管职能部门延伸至乡村一级,增强环保监测的覆盖面,对环境监测、取样取证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对破坏环境现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是将环保高级专业人才下沉,充实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站的人才力量。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提高基层环保监管的技术含量。四是将地方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情况纳入到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提升的重要依据,凡是环保不合格的地方干部一律不予提拔,促使各级干部重视并积极抓好生态环保工作。

3.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生态环保是一项公益事业,事关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动态管理生态建设资金,保证生态环保资金充足。一是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教育宣传投入,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二是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生态环保监测水平。三是加大农村生态技术的研发、推广、运用的投入,提高农业产业生态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四是加大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努力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3.5推行生态示范村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现行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是“行政村”、“自然村”,这种建制虽然有其方便合理的一面,但是却给生态环保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各地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生态示范村”。“所谓生态示范村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村居民聚集地。”[6]生态村是推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生态示范村发展循环农业,在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能源,在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领域循环使用能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结语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生态文明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村竞争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过去那种只追求GDP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积极建设绿色、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于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经济,2015,(4).

[2]戴圣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1)[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3~186

[3]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研究[C]∥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2010.

[4]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J].经济参考研究,2007,(4).

[5]张国民,祁维仙.必须注重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

[6] 邵超峰,鞠美庭,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