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一章导论 《管理学》PPT课件

• 随着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增强,高校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关注度也 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选修名师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生日益增多
• 在一所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中,管理学院的王老师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 “管理概论”选修课,刚开始时,选修的人大约在60人左右。由于王老师在 课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以通俗的语言讲解管理知识,选修该课程的学生 逐年增加,从最初的60人到90、120、200、400、600人。由于选修该课程 的人数日益增多,一开始教务处通过将该课程调整到大教室的方式以满足日 益增长的选修需求。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资源有限性与欲望无限性矛盾普遍存在
•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就一 直困扰着人类。
• 从原始社会如何索取必要的食物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到奴隶社会如何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和奴隶以满足奴隶 主们奢侈的生活,一直到现在人类如何合理地配置有限的 资源以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致力于协调这一 对矛盾的努力从来没有间断过。
三、课程学习要求和方法
思考题
学习是为 了什么?
观点 • 学习是为了“改变” • 从X X+ΔX • 从X Y • 从量变到质变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管理学》课程学习目标:从知识到智慧
教学目标
评价标准
激发管理学学 提前做好预习
习兴趣
及时复习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自发阅读经典著作
愿意继续学管理
养成组织成员 提前到课堂,不迟到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 但学生选修此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分。面对学校限选的规定, 仍然有不少没有选上课的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前去参加旁听, 以至于教室里人满为患。学生为了抢到一个座位,晚上6:30的课常 常需要5:00以前就到教室,并常常会为座位问题而发生纠纷,从而 导致了选上该课程的学生的极大不满。他们纷纷通过校长信箱和其他 途径,要求学校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 在一所以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中,管理学院的王老师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 “管理概论”选修课,刚开始时,选修的人大约在60人左右。由于王老师在 课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以通俗的语言讲解管理知识,选修该课程的学生 逐年增加,从最初的60人到90、120、200、400、600人。由于选修该课程 的人数日益增多,一开始教务处通过将该课程调整到大教室的方式以满足日 益增长的选修需求。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资源有限性与欲望无限性矛盾普遍存在
•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就一 直困扰着人类。
• 从原始社会如何索取必要的食物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到奴隶社会如何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和奴隶以满足奴隶 主们奢侈的生活,一直到现在人类如何合理地配置有限的 资源以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致力于协调这一 对矛盾的努力从来没有间断过。
三、课程学习要求和方法
思考题
学习是为 了什么?
观点 • 学习是为了“改变” • 从X X+ΔX • 从X Y • 从量变到质变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管理学》课程学习目标:从知识到智慧
教学目标
评价标准
激发管理学学 提前做好预习
习兴趣
及时复习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自发阅读经典著作
愿意继续学管理
养成组织成员 提前到课堂,不迟到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 但学生选修此课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分。面对学校限选的规定, 仍然有不少没有选上课的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前去参加旁听, 以至于教室里人满为患。学生为了抢到一个座位,晚上6:30的课常 常需要5:00以前就到教室,并常常会为座位问题而发生纠纷,从而 导致了选上该课程的学生的极大不满。他们纷纷通过校长信箱和其他 途径,要求学校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1导论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 《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 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持论精确,允宜列入 清华丛书,以贡献于 学界。
——陈寅恪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1. 哲学
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 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 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 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 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
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 哲学史》
5. 任继愈《中国哲 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 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Next Time:孔子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 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持论精确,允宜列入 清华丛书,以贡献于 学界。
——陈寅恪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1. 哲学
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 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 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 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 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
依附宗教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 哲学史》
5. 任继愈《中国哲 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 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Next Time:孔子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第一章 导论 《财政学》PPT课件

财政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就是关于确定财政经济 的运行“是怎样”的研究,它探讨的是财政经 济活动的客观性。
(二)财政学的发展
与财政的概念和内涵认识演变相一致,财政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 认识深化和逐步明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 段:传统财政学和现代财政学。
1、传统财政学阶段(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 2、现代财政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
第二节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财政问题不能仅仅以财政部门的收支活动 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 的“大财政”与“小财政”之分。前者指的是 以整个政府的收支作为考察问题的基础,而后 者仅仅以政府中财政部门的收支作为考察的基 础。
科学的经济学之所以产生于这一时代的必然性 在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如何很好地组 织急剧膨胀的要素资源使其得以被有效率地利 用,越来越成为一个在经济领域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而在现代,这一问题又远较前代复杂 得多,这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市场的一般形 态也正好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得以迅速地成 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样,探 究复杂而非直观的市场制度背后的规律性就成 为了一种时代的要求。
二、财政学源于经济学
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研究》被恩格斯誉为是创立了财政学的著作。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证了赤字的经济合理性,冲击了古典 的(量入为出)原则。
三、财政学的发展
(一)财政概念的演变
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 收支分配,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公共经济活动。
财政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图 中所示的路径2上
图1-1 经济行为、制度与结果
第三节 财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研究方法
(二)财政学的发展
与财政的概念和内涵认识演变相一致,财政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 认识深化和逐步明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 段:传统财政学和现代财政学。
1、传统财政学阶段(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 2、现代财政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
第二节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财政问题不能仅仅以财政部门的收支活动 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 的“大财政”与“小财政”之分。前者指的是 以整个政府的收支作为考察问题的基础,而后 者仅仅以政府中财政部门的收支作为考察的基 础。
科学的经济学之所以产生于这一时代的必然性 在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如何很好地组 织急剧膨胀的要素资源使其得以被有效率地利 用,越来越成为一个在经济领域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而在现代,这一问题又远较前代复杂 得多,这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市场的一般形 态也正好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得以迅速地成 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样,探 究复杂而非直观的市场制度背后的规律性就成 为了一种时代的要求。
二、财政学源于经济学
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研究》被恩格斯誉为是创立了财政学的著作。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证了赤字的经济合理性,冲击了古典 的(量入为出)原则。
三、财政学的发展
(一)财政概念的演变
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 收支分配,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公共经济活动。
财政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图 中所示的路径2上
图1-1 经济行为、制度与结果
第三节 财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导论完整PPT课件

意志行动的心理机制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与解决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意志努力与心理疲劳
意志努力是指个体在意志行动中付出的心理能量,而心理疲劳则是指由于长时间的意志努 力而导致的心理能量耗尽的状态。
动机的理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流派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 向或内部驱力。
社会心理学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来研 究社会心理现象。其中,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探究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观察法通过对自然情境下的 社会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调查法通过问卷调 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被试的想法和感受。这些方法各有 优缺点,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稳定性和可塑性。
03
个性的重要性
个性是影响个体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关键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个性的结构与类型
个性的结构
个性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 为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 用,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独特个性 。
个性的类型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个性 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据人 的行为方式,个性可分为理智型 、情感型和意志型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认知、情 感、动机、行为等多个方面,涉 及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层 面。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系 统、有计划的观察,收 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方
法。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研究对 象进行操纵和观察,以 探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
科学社会学导论 PPT课件

科学表现为特殊的意识形态,包括人类对科学活动本身的意识活动;科学 意识和科学活动形成科学文化生态系统并影响着科学的健康发展。
(4)科学意识形态内容 包括观念形态和知识形态;观念形态包括自然观、科学观、 科学精神、人生观等;知识形态是指科学成果。
• (1)发展历史
6.科学是一种方法体系
17世纪以来,经验方法使科学和神学分道扬镳;理性方法使 科学成为理论知识。20世纪以来,经验和理性统一体。 • (2)科学方法包括:各种认识方法与研究方法; • (3)科学认识程序:科学问题、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设计 和活动;科学理论的形成、特点、功能;科学假说的建立、检 验、转化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法等。 • (4)科学方法论核心问题是为科学进行辩护、阐述科学的合 理性;研究科学发现的途径、方法等;解决科学研究的认识论、 方法论、逻辑等之间的关系。
(2)理性批判主义的主张
18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 并找出普遍的规律,并利用理性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科学是整理好是知识体系;就是用 理性原则方法建构零散的知识,使之成为符合逻辑规则 的认识体系。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并不是一些知识的汇集,也不是 许多各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 明的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出的创造”. 英国波普创建了理性批判主义——证伪主义。
表现:科学研究的目的;研究过程;方法和工具等;也存在一些局部的创造等. (4)探索性
一种探索的,没有现成的框架可以遵循。
(5)曲折性 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因素——人为的因素等。
(6)高风险性
反对者;高失败率;其他因素等。
第二节 研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 出现
一、科学史 科学史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的“老前辈”,已经有200多 年的历史了。 1、学科史 在科学领域,了解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和前沿成果是必须要做的一 个工作。例如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撰写的《电学的历史和现状》 (1767)。
(4)科学意识形态内容 包括观念形态和知识形态;观念形态包括自然观、科学观、 科学精神、人生观等;知识形态是指科学成果。
• (1)发展历史
6.科学是一种方法体系
17世纪以来,经验方法使科学和神学分道扬镳;理性方法使 科学成为理论知识。20世纪以来,经验和理性统一体。 • (2)科学方法包括:各种认识方法与研究方法; • (3)科学认识程序:科学问题、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设计 和活动;科学理论的形成、特点、功能;科学假说的建立、检 验、转化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法等。 • (4)科学方法论核心问题是为科学进行辩护、阐述科学的合 理性;研究科学发现的途径、方法等;解决科学研究的认识论、 方法论、逻辑等之间的关系。
(2)理性批判主义的主张
18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 并找出普遍的规律,并利用理性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科学是整理好是知识体系;就是用 理性原则方法建构零散的知识,使之成为符合逻辑规则 的认识体系。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并不是一些知识的汇集,也不是 许多各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它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 明的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出的创造”. 英国波普创建了理性批判主义——证伪主义。
表现:科学研究的目的;研究过程;方法和工具等;也存在一些局部的创造等. (4)探索性
一种探索的,没有现成的框架可以遵循。
(5)曲折性 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因素——人为的因素等。
(6)高风险性
反对者;高失败率;其他因素等。
第二节 研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 出现
一、科学史 科学史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的“老前辈”,已经有200多 年的历史了。 1、学科史 在科学领域,了解从事研究领域的历史和前沿成果是必须要做的一 个工作。例如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撰写的《电学的历史和现状》 (1767)。
自然辩证法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PPT课件

15
16
17
18
开普勒定律——毕达哥拉斯主义的 胜利
➢ 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 ➢ 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 ➢ 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 ➢ 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 ➢ 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 ➢ 水星轨道的球——
19
20
21
22
四:机械论的自然观
➢ 笛卡儿是机械论自然观的创始人 ➢ 机械论自然图景活象一架机器,由许多一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6
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人
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的方式加工
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0
神学自然观
➢ 在中世纪,正统的“超越论”打破了古代 关于自然有机统一性的特点,认为自然和 人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超越一切, 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11
二:原子论自然观
➢ 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 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 运动规律就可以通 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 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 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 以相通。
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 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 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 ➢ 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 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 存在。 ➢ 数是事物的本体。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 开普勒定律——毕达哥拉斯主义的胜利
12
古希腊原子论者
➢ 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本原” ➢ 阿那克西曼德 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型者” ➢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万物的本原” ➢ 恩培多克勒 第一个主张多元论,主张自
16
17
18
开普勒定律——毕达哥拉斯主义的 胜利
➢ 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 ➢ 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 ➢ 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 ➢ 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 ➢ 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 ➢ 水星轨道的球——
19
20
21
22
四:机械论的自然观
➢ 笛卡儿是机械论自然观的创始人 ➢ 机械论自然图景活象一架机器,由许多一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26
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人
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的方式加工
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0
神学自然观
➢ 在中世纪,正统的“超越论”打破了古代 关于自然有机统一性的特点,认为自然和 人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超越一切, 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11
二:原子论自然观
➢ 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 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 运动规律就可以通 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 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 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 以相通。
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 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 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 ➢ 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 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 存在。 ➢ 数是事物的本体。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 开普勒定律——毕达哥拉斯主义的胜利
12
古希腊原子论者
➢ 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本原” ➢ 阿那克西曼德 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型者” ➢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万物的本原” ➢ 恩培多克勒 第一个主张多元论,主张自
【精品】葛荃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一、导论22页PPT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2
【精品】葛荃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件一、导 论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导论 (《考古学》PPT课件)

二、考古学的作用、意义和局限性
➢ 基本的信息来源
考古学获取的资料只是
➢ 研究国家起源和早期 极少一部分
国家发展
考古资料实物承载的信
➢ 历史时期的人类社会 息都是隐性的
和历史研究
➢ 关乎人类生存的研究
第二节
一、遗物图
(一)人工制品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商周时期的青铜礼乐器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 (二)人类遗骸和动植物遗存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第二节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一词最早见于梁启超1901年《中国史叙论》 考古学是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 考古学具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但从学科的终极目
标来看,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科学
3. 如何理解和认识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4. 为了学好考古学,你打算如何扩充自己的人文社 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知识。
(二) 生物学
(三) 田野考古学 (四) 环境考古学
(三) 体质人类学 (四) 文化人类学
(五) 动物考古学 (六) 植物考古学
(五)地理信息系统
(七) 古文字学和铭刻学
(八) 美术考古学
(九) 宗教考古学
思考题: 1. 如何从考古学的作用和意义角度来看待当前社会 上的“考古”热?
2. 试分析考古学研究对象的遗物、遗迹和遗址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二、实验室提供的信息 显微镜下显示的水稻植硅体图像(日照两城镇遗址)
三、遗迹
仰韶文化的房址 1.临潼姜寨F46 2.秦安大地湾F901
四、遗址和区域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
第三节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经济的周期波动
❖ 在经济学里,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 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经济周期通常用实 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 的波动来衡量。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经济周期 并非如时钟的运转那么规则和固定,其演变的进程 往往是随机的和难以预计的。
❖ 一个经济周期通常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收缩期、 谷底、扩张期、顶峰。
大目标:提高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人凯恩斯认 为存在着自愿失业;降低通货膨胀率;平衡国际 收支。四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但现 阶段经济增长仍是主要目标。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 (1)研究如何实现宏观经济学的四个目标; ❖ (2)通过对总量及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经济运
行的方式与规律; ❖ (3)研究资源如何得到有效的利用,为什么会
1、经济增长
❖ 由于产国的贫富程度,因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最重 要的任务就是弄清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然而,这 样并不容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什么使日本和 韩国这样的资源贫乏并饱经战火家的经济近年来却 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呢?尽管宏观经济学家对 这一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令 人信服的结论,但目前他们仍无法圆满回答经济增 长的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不过,他们当中的大多 数确信,储蓄率、投资率、技术创新以及其他一些 因素是取得高增长的重要条件。这些都为人们进一 步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的基本关系与主要
内容 ❖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 4.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运行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的基本关系与 主要内容
❖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关系 ❖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关系
❖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如何衡量经济—衡量是认识的基础 如何认识经济—认识经济运行状态和规律, 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源,政府的作用和政策。
❖ 2、表达理论的四种方式 ❖ 语言描述式、数据表格式、图像式、代数式(模型式) ❖ 3、宏观经济学分析三大市场
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
❖ 4、宏观经济学三个行为主体
政府、企业、家庭居民户
❖ 5、宏观经济学的四个经济部门
政府、企业、居民户、国外市场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1、经济增长 ❖ 2、经济的周期波动 ❖ 3、失业 ❖ 4、通货膨胀 ❖ 5、国际经济
❖ (2)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
同失业率相比,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的吻合性稍显逊色。 总的来说,股票价格能够反映经济周期的演变,并且由 于其往往领先于经济活动的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预测 性。因此,股票价格常常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这一点在大萧条期间表现得最为突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 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说明一国经济如何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 收支平衡的目标。
❖ (1)研究的层次:从国民经济整体上来研究 ❖ (2)解决的问题:资源的有效利用 ❖ (3)中心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模型 ❖ (4)研究目标: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四
❖ (3)宏观经济总量的变化。消费、储蓄与投资 ❖ (4)资源利用问题;失业、通货和经济周期问题 ❖ (5)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宏观
经济政策的争论 ❖ (6)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
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 (1)一国经济增长由什么决定 ❖ (2)为什么一国经济总是处于波动之中 ❖ (3)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4)全球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 (5)为什么失业如此之严重 ❖ (6)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会改善一国的经济
❖ 实际GDP并不是在经济周期中发生波动的惟一指标, 经济活动的波动还体现在失业率、股票价格和通货 膨胀率等方面。
2、经济的周期波动
❖ (1)失业率与经济周期
在一个经济周期的收缩期,失业率通常会上升;在扩张 期,失业率则会下降。在经济周期的峰顶,失业率保持 在最低水平;而谷底时的失业率则达到最高点。
4.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1)市场机制是有缺陷的。市场也会发生 失灵,出现市场机制的故障。
❖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政府可以调节 市场机制的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1)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条件、 来源、质量问题
❖ (2) 宏观经济模型:AD—AS模型、古典模型 (长期)、凯恩斯模型(短期)IS——LM模型
❖ (2)联系:宏观经济学也是以理性人,市场机制,等经济学 前提为基础方法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致。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 学为前提,讨论如何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宏观中也有个量分 析、总利润、投资成本,微观中也有总量,个量总是引申到一 般。凯恩斯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如何从非均衡来分析个量。 微观经济学缺少相一致的宏观学说,运用均衡的方法来分析总 量。新古典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论试图和微观理论保持一致。
出现失业? ❖ (4)研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与区别
❖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者之间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 (1)区别:凯恩斯革命推翻了以往的经济学前提,单纯市场 调节无法实现均衡。
❖ 希克斯认为凯恩斯经济学是市场均衡理论的一个特例,研究特 殊情况下如何实现均衡。
第一章 导 论
本章教学要点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变量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本章教学要点
❖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 课程要求与考评方法 ❖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 教材的理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