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平衡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与酸碱理论总结与应用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与酸碱理论总结与应用化学平衡与酸碱理论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高三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化学平衡与酸碱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理解,并通过实验和练习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学习中所掌握的化学平衡与酸碱理论进行总结,并介绍其应用。
一、化学平衡理论总结1. 化学平衡的概念与特征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达到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浓度、压强、物质的量等不再发生变化,但反应仍在进行中的状态。
其特征包括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摩尔比)恒定等。
2. 平衡常数与平衡常数表达式平衡常数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之比的特征值。
平衡常数表达式可以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关系推导出来,并且可以根据平衡常数的数值判断反应的偏向性。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压强(或浓度)、物质的量。
温度的升高对反应的平衡常数有显著影响,可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判断。
压强或浓度的变化也会导致化学反应向某一方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4. 平衡的移动与Le Chatelier原理Le Chatelier原理是指当外界对于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反应体系施加压力时,体系将向能够减小压力的方向移动,以重新建立平衡。
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当外界改变了化学体系各个因素时,反应体系会对这种改变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
二、酸碱理论总结与应用1. 酸碱的定义酸是指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释放出OH-离子的物质。
根据酸碱离子的释放特征,出现了亚硫酸离子、铝酸离子等酸和氢氧根离子、磷酸根离子等碱的定义。
2.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酸碱反应包括中和反应和盐类的生成等。
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酸碱反应具有明显的酸碱指示剂变色现象,能够通过指示剂变色和pH值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与溶液的pH计算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与溶液的pH计算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反应物与生成物在达到一定平衡条件时的相对浓度。
在化学平衡的研究中,pH计算是一项关键任务,它可以用来描述溶液的酸碱性质及其浓度。
本文将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以及pH计算的方法。
一、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描述了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系统达到的稳定状态。
对于一般的反应物A和生成物B,平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A ⇌ B其中,反应物A与生成物B之间发生了正反应与逆反应,平衡常数Kc用来描述平衡时A和B的浓度之比。
对于一般的反应物A和B的浓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c = [B] / [A]其中,[B]表示生成物B的浓度,[A]表示反应物A的浓度。
二、pH计算的方法pH是一种表示溶液酸碱性质的指标,它表示溶液中氢离子(H+)的浓度。
根据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定义,pH的计算公式为:pH = -log[H+]其中,[H+]表示氢离子的浓度。
为了计算溶液的pH值,我们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离子浓度。
在化学平衡中,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 酸性溶液pH计算对于酸性溶液,溶液中存在着酸根离子(例如HCl中的Cl-)与水中的水分子之间的平衡反应。
以HCl为例,其平衡反应可以表示为:HCl + H2O ⇌ H3O+ + Cl-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酸性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等于酸根离子的浓度,即[H+] = [Cl-]。
因此,对于酸性溶液,我们可以直接根据酸根离子的浓度计算pH值。
2. 碱性溶液pH计算对于碱性溶液,溶液中存在着氢氧根离子(例如NaOH中的OH-)与水中的水分子之间的平衡反应。
以NaOH为例,其平衡反应可以表示为:NaOH + H2O ⇌ Na+ + OH-在碱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较低,因此可以近似认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等于水的离子积[H+] = Kw / [OH-],其中Kw是自动电离常数。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化学化学平衡试题答案及解析1.可逆反应mA(g)+nB(s)rC(g)+qD(g)在反应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D的体积百分含量和温度T 或压强P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温度降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使用催化剂,D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加C.化学方程式系数m+n = r+qD.物质B的颗粒越小,反应越快,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答案】A【解析】A.由左图知,温度T2为先到达平衡,故T2>T1,升高温度,升高温度,D%减小,则平衡向逆反应移动,A正确;B.使用催化剂,缩短到达平衡时间,平衡不移动,D%的不变,B错误;C、由右图可知,压强为P2先到达平衡,故P2>P1,增大压强,D%不变,则平衡不移动,反应中B为固体,故m=r+q,C错误;D.B为固体,物质B的颗粒越小,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快,但对平衡移动没有影响,D错误.【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评横的图像等知识。
2.(14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颗粒物(PM2.5等)为连续雾霾过程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污染物,其主要为燃煤、机动车尾气等。
因此,对PM2.5、SO2、NOx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PM2.5样本用蒸馏水处理制成待测试样。
若测得该试样所含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及其平均浓度如下表:NH SO NO-5-5-5根据表中数据计算PM2.5待测试样的pH =。
(2) NOx 是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O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① N2(g)+O2(g)2NO(g)△H=。
②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x 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
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③汽车汽油不完全燃烧时还产生CO,有人设想按下列反应除去CO:2CO(g)=2C(s)+O2(g),已知该反应的△H>0,该设想能否实现?。
(3)碘循环工艺不仅能吸收SO2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又能制得氢气,具体流程如下: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
2023年高三化学平衡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高三化学平衡教案(精选3篇)教案1:化学平衡的原理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化学平衡的判断条件和计算方法;3. 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的判断条件和计算方法;2. 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20分钟)a.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b. 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2. 化学平衡的判断条件和计算方法(40分钟)a. 理解化学平衡的判断条件;b. 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
3. 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应用(40分钟)a. 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b. 掌握化学平衡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特征、判断条件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化学平衡的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参与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高中化学教学资源。
教案2: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与平衡常数一、教学目标:1. 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2. 了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掌握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态浓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2.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态浓度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其变化规律(30分钟)a.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b.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c.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0分钟)a. 平衡常数的定义;b.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c. 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3. 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态浓度的方法(40分钟)a. 利用平衡常数计算未知浓度的方法;b. 利用平衡常数计算浓度变化的方法。
高三化学平衡必考知识点

高三化学平衡必考知识点在高三化学学习中,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反应中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稳定,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三化学平衡的必考知识点。
一、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的条件主要有两个:动力学条件和热力学条件。
动力学条件要求反应物质的摩尔数比为化学方程式中的比例关系,而热力学条件则要求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为零。
二、平衡常数和平衡常量平衡常数是化学反应在平衡状态下,由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比所确定的一个常数,用K表示。
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确定。
平衡常数K越大,说明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趋势越强,反之,K越小,说明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趋势越弱。
三、平衡常数的计算在学习化学平衡时,计算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根据给定的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来确定相应的比例关系。
通常使用化学平衡式和给定数值进行计算,得到平衡常数K的数值。
四、浓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浓度与平衡常数的关系是化学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给定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发生变化时,平衡常数K的数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会导致平衡常数K 的数值减小;相反,减少反应物浓度或增加生成物浓度,会导致平衡常数K的数值增大。
五、平衡的移动在化学反应中,平衡的移动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当改变反应条件时,反应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平衡位置的移动。
常见的改变反应条件的方法有:改变系统的温度、压力、反应物质浓度和引入催化剂。
六、速率与平衡的关系在化学反应中,速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与平衡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稳定,速率为零。
只有在不断改变反应条件下,才能导致速率不为零,从而使平衡位置发生变化。
七、平衡的移动方向和反应焓变平衡移动的方向与反应焓变也有关系。
当反应焓变为正值时,平衡位置向右移动;反之,当反应焓变为负值时,平衡位置向左移动。
高三化学学科知识点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高三化学学科知识点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的过程,反应物与生成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
化学平衡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的相关知识。
一、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容器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速率达到相等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化学反应呈现动态平衡的特点。
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反应物不断转化为生成物,同样的生成物也会转化为反应物。
二、平衡常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平衡常数是衡量化学反应在平衡状态下的物质转化程度的指标。
它是用浓度或压力的比值表达的。
平衡常数与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有关。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根据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列出反应方程式;2. 根据反应式中的系数,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4. 将实验数据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平衡常数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压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平衡常数的数值大于1时,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程度较高;当平衡常数的数值小于1时,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程度较低;当平衡常数的数值等于1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转化程度相当。
三、平衡常数的应用平衡常数在化学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通过平衡常数来预测反应的方向。
根据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反应物向生成物的转化程度,进而预测反应的方向。
如果平衡常数大于1,则反应向生成物的方向进行;如果平衡常数小于1,则反应向反应物的方向进行。
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或越小,反应的转化程度越高或越低。
此外,平衡常数还可以用来评估反应的强度。
平衡常数越大,表示反应的强度越大,反应转化程度越高。
反之,平衡常数越小,表示反应的强度越小,反应转化程度越低。
四、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平衡常数受到温度、压力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整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平衡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基础的概念。
平衡反应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速率相等时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平衡反应又可以细分为物理平衡和化学平衡。
下面对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进行整理。
1. 平衡反应的特点在平衡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它们仍在转化,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平衡反应的速率恒定且相等,这也是动态平衡的一种表现。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一个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例。
平衡常数通常用Kc、Kp来表示,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平衡位置的位置取决于平衡常数以及反应温度、压力等因素。
当平衡常数Kc大于1时,表示生成物浓度较高;当Kc小于1时,表示生成物浓度较低。
4. 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通过反应方程式来确定各物质浓度或分压,从而得出平衡常数的数值。
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告诉我们反应的进行方向。
5. 平衡位置的变化通过调节温度、压力或者浓度等因素,可以改变平衡位置。
Le Chatelier原理指出,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系统会通过调整以恢复平衡,以维持平衡动态状态。
6. 平衡常数与反应热力学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会发生变化,这与热力学原理有关。
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平衡常数变化的原因。
以上就是对高中化学平衡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平衡反应的相关概念。
学习化学需要多加练习和实验,加深对平衡反应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愿大家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三化学 平衡移动 化学平衡的移动

①此原理只适用于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 ②平衡移动方向与条件改变方向相反。 ③移动的结果只能是减弱外界条件的该 变量,但不能抵消。
练习1:反应 2 A(g) 2B(g) + C(g) △H >0 达平衡时,要使V正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
的措施是( C )
A. 加压
B. 减压
C. 降温
D. 增大C的浓度
能否引起平衡移动?(① ③ )
①增大水蒸气浓度
②加入更多的碳
③增加H2浓度 改变条件后能使CO浓度有何变化?
强调:气体或溶液浓度的改变会引起反应速
率的变化,纯固体或纯液体用量的变化不会
引起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不移动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结论
aA (g) + bB(g)
当 a+b=c+d
cC(g) + dD(g)
(2)若X为气体,增大压强,X的物质的量不变,则可知
Y是_气___体___, Z是__固__体___或液体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CO2(g)+C(s)
2CO(g)
达平衡后,改变条件,指定物的浓度及平衡如何变化:
(1)减小密闭容器体积,保持温度不变,则平
衡 逆向移动; c(CO2)
增大。
(2温)
Ⅰ、恒温恒容下,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气体的浓度保 持恒定,正逆反应速率不变,故平衡不移动。
Ⅱ、恒温恒压下,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平衡混合气体 的浓度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故相当于减小压强。
2.恒温下, 反应aX(g) bY(g) + cZ(g),达到平 衡后, 把容器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且达到新
V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平衡一、化学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在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
1.“等”——处于密闭体系的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条件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即v(正)=v(逆)≠0。
这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重要标志。
2.“定”——当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一旦达平衡(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的程度)状态时,在平衡体系的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保持一定而不变(即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判断体系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重要依据。
3.“动”——指定化学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并没有停止,实际上正反应与逆反应始终在进行,且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所以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
4.“变”——任何化学平衡状态均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与浓度、压强、温度等有关)。
而与达平衡的过程无关(化学平衡状态既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达平衡,也可以从逆反应方向开始达平衡)。
二、化学平衡的移动——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1】下列哪种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 + 3H22NH3已达到平衡状态()A. 1个N≡ 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 - N键形成。
B. 1个N≡ N断裂的同时,有3个H - N键断裂。
C . 1个N≡ N 断裂的同时,有6个H - N 键断裂。
D. 1个N≡ N 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H - N 键形成。
【例2】 能够充分说明在恒温恒容下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SO 2+O 22SO 3已达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容器中SO 2、O 2、S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B.SO 2 和SO 3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C .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 .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SO 3 时,即生成1molO 2【例3】可逆反应: 3A (g )3B(?)+C(?)(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小趋势,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B 和C 可能都是固体 B .B 和C 一定都是气体 C .若C 为固体,则B 一定是气体D .B 和C 可能都是气体【例4】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发生反应:,平衡时,测得A 的浓度为0.50mol·L -1,在温度不变时,把容器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使其重新达到平衡,A 的浓度为0.30mol·L -1,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平衡一定向右移动 B .B 的转化率降低 C . D .C 的体积分数降低【高考真题】【例1】(08上海,25)在2L 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 2(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NO(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⑴ 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
已知:300C K ︒>350C K ︒,则该反应是 热反应。
⑵右图中表示NO 2的变化的曲线是 。
用O 2表 示从0~2s 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
⑶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v(NO 2)=2v(O 2)b .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c .v 错误!未指定书签。
逆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NO)=2v 错误!未指定书签。
正 (O 2)d .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⑷ 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b.适当升高温度c.增大O2的浓度d.选择高效催化剂【例2】(01上海,24)某化学反应2A 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mol/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V1(填>、=、<),且C3 1.0mol/L(填>、=、<)(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理由是【例3】(07上海,25)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L的密闭容器中,一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催化剂为Cu 2O/ZnO):CO(g)+2H2(g)CH3OH(g)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1)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表达式K=,升高温度,K值(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500℃,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处于E点的体系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2,下列有关该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氢气的浓度减少b 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也加快c 甲醇的物质的量增加d 重新平衡时n(H2)/n(CH3OH)增大(4)据研究,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为Cu2O,反应体系中含少量CO2有利于维持催化剂Cu2O 的量不变,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例4】(09上海25)铁和铝是两种重要的金属,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有着各自的性质。
(1)在一定温度下,氧化铁可以与一氧化碳发生下列反应:F e O(s)+3C O(g)2F e(s)+3C O(g)232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e O粉末的密闭容器中通入CO气体,10min后,生成了单②该温度下,在2L盛有23质铁11.2g。
则10min内CO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请用上述反应中某种气体的有关物理量来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①②(3)某些金属氧化物粉末和Al粉在镁条的引燃下可以发生铝热反应。
下列反应速率(v)和温度(T)的关系示意图中与铝热反应最接近的是 。
(4)写出氢氧化铝在水中发生酸式电离的电离方程式: 欲使上述体系中3+Al 浓度增加,可加入的物质是 。
【例5】(10上海25)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其主反应在450℃并有催化剂存在下进行:(1)该反应所用的催化剂是 (填写化合物名称),该反应450℃的平衡常数 500℃时的平衡常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是 。
(3)下列描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平衡的是a.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而变化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d.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总数不随时间而变化(4)在一个固定容积为5L 的密烤容器中充入0.20mol SO 2和0.10mol O 2,半分钟后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含SO 30.18mol ,则2()v O = 11.min mol L ---:若继续通入0.20mol SO 2和0.10mol O 2则平衡 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再次达到平衡后, mol<n(SO 3)< mol 。
【提高练习】 1、(08上海模拟)(1)写出硝酸铵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条) (2)已知N 2(g )+3H 2(g )2NH 3(g ),ΔH =-92 kJ ·mol -1。
请回答:①在500℃、200atm 和铁催化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 2和3molH 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______(填“<”“>”“=”)92.4kJ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有效提高氢气的转化率,实际生产中宜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tA.降低温度B.最适合催化剂活性的适当高温C.增大压强D.降低压强E.循环利用和不断补充氮气F.及时移出氨(3) 已知铂铑合金网未预热也会发热。
写出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当温度升高时,K 值______(增大、减小、无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定温度和压强的密闭容器中,将平均式量为8.5的H 2和N 2混合,当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出平衡混合气的平均式量为10,此时N 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
2 .(08上海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 在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H 2和I 2(g),发生反应:H 2(g)+I 2(g)2HI(g)+Q ,Q>0。
当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的某一条件(不再充任何气体)造成容器内压强增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B .平衡不移动,混合气体密度不变C .平衡向右移动,HI 浓度增大D .反应速率变化如右图所示3. (08上海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 500℃、20 MPa 时,将H 2和N 2置于一容积为2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H 2、N 2和NH 3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各题: ( 1 ) 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表达式 K=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增加N 2的量,平衡常数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 或 “不变”) ( 2 ) 500℃、20 MPa 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 。
( 3 ) 反应开始到第一次平衡时,N 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
( 4 ) 据图判断,反应进行到10 min 至20 min 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进行至25min 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某化学反应 3 A2 B + 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 、D 的起始浓度为0。
反应物A 的浓度 c 随时间 t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在实验 1 ,反应在10 min ~20 min 内平均速率为_______ mol /(L ·min )(2)在实验 2 ,A 的初始浓度C2 _______ mol / L ,反应经20 min 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 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设实验3 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 1 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 ____v1 (填<、>或=),且C3 ______ 2.0 mol / L (填<、>或=)(4)比较实验 4 和实验1,可推测正反应是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已知可逆反应CO + H2O(g)CO2 + H2,达到平衡时,(1)830K时,若起始时:c (CO) = 2 mol/L,c (H2O) = 3 mol/L,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60%,水蒸气的转化率为;K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