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学习中的方法

合集下载

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

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

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一、解析篇一、精进不休白话释义:专心努力上进;休:停止。

指人不停追求进步。

朝代:现代作者:木马晨君引证:《追求》:刻苦,沉着,精进不休。

翻译:于是又潜心典籍,勤奋不知疲倦二、悬梁刺股白话释义:形容刻苦学习朝代:西汉作者:刘向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翻译:苏秦读书时一旦要睡着,就用锥自己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跟三、持之以恒白话释义:长久地坚持下去: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朝代:宋作者:楼钥出处:《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翻译:凡是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长久地坚持下去四、温故知新白话释义: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

朝代:春秋作者:孔子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五、触类旁通白话释义:懂得了某一事物或道理从而懂得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

朝代:西周作者:姬昌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翻译:由某件事或某种思想推衍到其他有关的意义,并进一步加以发挥,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这样天下所有的事情也就都能理解啦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二、成语和名言篇成语: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程门立雪、发奋图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博览群书、手不释卷、韦编三绝、闻鸡起舞、博学强记、不耻下问、负薪(xīn)挂角、以荻画地、韦编三绝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在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李嘉图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冯梦龙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成语教学实践结合研讨(3篇)

成语教学实践结合研讨(3篇)

第1篇一、引言成语作为汉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智慧。

在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词汇积累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成语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研讨,探讨成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成语教学实践1. 课堂教学实践(1)导入新课。

在成语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采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成语。

教师应详细讲解成语的来源、意义、用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

(3)成语运用。

在讲解成语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实际生活等,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课堂活动。

设计成语接龙、成语猜谜、成语故事会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语。

2. 课外实践活动(1)成语收集。

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成语竞赛。

举办成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3)成语演讲。

要求学生运用成语进行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成语教学研讨1. 成语教学目标研讨(1)知识目标:掌握成语的基本知识,包括成语的来源、意义、用法等。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词汇积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成语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成语教学策略研讨(1)情境教学法。

在成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成语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

通过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成语的印象。

(3)合作学习法。

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成语教学评价研讨(1)形成性评价。

在成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总结性评价。

在学期末或学年末,通过测试、竞赛等形式,全面评价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四、结论成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形容提高学习能力的成语

形容提高学习能力的成语

形容提高学习能力的成语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这可能是因为缺乏适当的学习技能或方法。

幸运的是,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可以形容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成语。

1. 良师益友成语“良师益友”意为“良好的老师和好友”。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而一个好的朋友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因此,与良师益友交往可以使人们更快地提高学习能力。

2. 见多识广成语“见多识广”意为“看得多,知道得广”。

只有通过接触不同的人、事、物和文化,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3. 温故知新成语“温故知新”意为“通过回顾过去来发现新的东西”。

温故可以帮助人们巩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中,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4. 熟能生巧成语“熟能生巧”意为“熟练可以产生技巧”。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熟悉,才能掌握一项技能。

在学习中,不断地练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5. 游刃有余成语“游刃有余”意为“轻松自如地应对问题”。

只有当人们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轻松地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只有当人们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学习中的问题。

6. 知行合一成语“知行合一”意为“知识和行动相结合”。

只有当人们将知识付诸实践时,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因此,在学习中,知识和实践必须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7. 活学活用成语“活学活用”意为“学以致用”。

只有当人们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在学习中,学习的知识必须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8. 勤能补拙成语“勤能补拙”意为“勤奋可以弥补缺点”。

只有通过勤奋和努力,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学习中,只有通过勤奋和努力,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

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

形容学习方法的成语一、精进不休白话释义:专心努力上进;休:停止。

指人不停追求进步。

朝代:现代作者:木马晨君引证:《追求》:刻苦,沉着,精进不休。

翻译:于是又潜心典籍,勤奋不知疲倦二、悬梁刺股白话释义:形容刻苦学习朝代:西汉作者:刘向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翻译:苏秦读书时一旦要睡着,就用锥自己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431343066脚跟三、持之以恒白话释义:长久地坚持下去: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朝代:宋作者:楼钥出处:《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翻译:凡是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长久地坚持下去四、温故知新白话释义: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

朝代:春秋作者:孔子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五、触类旁通白话释义:懂得了某一事物或道理从而懂得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

朝代:西周作者:姬昌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翻译:由某件事或某种思想推衍到其他有关的意义,并进一步加以发挥,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这样天下所有的事情也就都能理解啦六、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七、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八、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因穷无钱买烛.邻居家夜里点烛,烛光却照不进来,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烛光照射进来,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匡衡这种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九、孜孜不倦:孜孜:勤勉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7383935,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学习成语的方法

学习成语的方法

学习成语的方法学习成语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建议:1.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学习新的成语。

例如,在阅读书籍或新闻报道时,可以记录下你不认识的成语并查询其意思。

2.尝试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成语。

这样,你就可以通过实际使用来巩固你学到的成语。

3.通过背诵成语来加强记忆。

可以制作一张成语卡片,其中一面记录成语的拼音、意思和例句,另一面记录成语的笔画。

然后每天练习背诵。

4.尝试使用软件或应用程序来帮助你学习成语。

这些软件通常会提供成语的拼音、意思、例句和笔画,并且还会提供测试来帮助你检验你的学习进度。

5.尝试学习成语的故事背景。

许多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学习这些背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

6.尝试学习成语的对应英文翻译。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也可以帮助你提高你的英语水平。

7.尝试与别人一起学习成语。

通过和别人一起学习,你可以互相帮助,并且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8.使用成语对照表或成语字典帮助你学习。

这些工具可以提供成语的拼音、意思、例句和笔画,并且还可以提供成语的英文翻译。

9.尝试画出成语的笔画。

画出成语的笔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住它,也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

10.不要担心错误。

学习成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

重要的是要尽力避免错误,并在发现错误后立即纠正。

11.尝试在线游戏或软件学习成语。

这些游戏或软件通常会以互动的方式帮助你学习成语,并且还会提供测试来帮助你检验你的学习进度。

12.尝试学习一些常用的成语。

这些成语通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比较频繁,学习这些成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日常交流中使用的成语。

13.尝试记录下新学的成语。

这样可以帮助你记忆新学的成语,并且还可以帮助你回顾已学的成语。

14.尝试结合图像或动画学习成语。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并且还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学习方法:学习成语的9个方法 如何学习成语

学习方法:学习成语的9个方法 如何学习成语

学习方法:学习成语的9个方法如何学习成语学习语文中的成语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一环。

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下面是一些详细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有效地学习语文中的成语。

理解成语的含义:在学习成语之前,首先要理解成语的含义。

成语是由一组词汇组成的固定搭配,具有特定的意义和用法。

可以通过查阅成语词典、阅读相关的故事或者文章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理解成语的含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和应用。

分类整理成语:将学习的成语按照主题或者意义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帮助你系统地学习和记忆。

例如,可以将成语分为描述人物特征的成语、描绘自然景物的成语、表达情感的成语等。

通过分类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成语的故事:成语往往有着丰富的故事背景,了解成语的故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书籍、寓言故事或者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了解成语的故事。

在学习成语时,可以将成语与故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的形象。

多读多写多用:学习成语需要进行反复的阅读、写作和应用。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诗歌或者文章,多读多写其中包含的成语。

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写作,可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将所学的成语应用到实际的语言表达中,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和应用。

制作记忆卡片:制作记忆卡片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成语的方法。

将要学习的成语写在卡片上,一边阅读一边记忆。

可以将卡片分成两部分,一边写上成语的拼音和解释,另一边写上成语的例句或者相关的故事。

通过反复阅读和记忆卡片,可以加深记忆。

利用联想和图像:将要学习的成语与已有的知识或者个人经验进行联想,可以帮助记忆。

可以将成语与具体的图像、场景或者故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的形象。

例如,对于成语“井井有条”,可以想象一个整齐有序的井口,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

参加成语比赛或活动:参加成语比赛或者相关的活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成语。

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成语比赛,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竞争。

成语教学方法

成语教学方法

成语教学纵横谈成语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汉语言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语文结构。

成语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谈话或作文时,适时、适量地加入成语,就如在菜肴中加入佐料一般,可以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更有味道、更具内涵。

学习祖国语言,弘扬民族文化,可以从成语入手。

说话妙语连珠,写作妙笔生花,可以从成语开始。

为什么要加强成语学习呢?首先,成语具有几大优势。

(1)言简意赅。

成语一般都能把人们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用十分简练、非常概括的几个字说出来,适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会使语句显得格外精炼。

例如:色厉内荏(rěn):意思是外貌看起来庄矜、威严,而内心里却很怯懦。

这个意思,如果改用一般的话来说,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达得这样丰富和透彻。

(2)易学易记。

成语在结构形式和组织方法上,基本上有规律可循,所以学起来都比较容易,例如:翻天覆地、横征暴敛、醉生梦死。

这些成语,从语法的角度上来分析是有它的共同之处的。

所以学和记都很容易。

(3)形象具体。

有许多成语,含有显著的修辞因素,看了或听了以后,就会在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具体的印象。

如:中流砥柱,画蛇添足、车水马龙、口是心非、体无完肤等许多成语都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使人一看就觉得形象具体。

(4)语势有力。

成语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群众基础,表达的效果比用意思相同的一般说法为强。

例如"群起而攻之",就比"大家一齐起来反对他"或者"批评他""斥责他"更有力些。

所以在文章中适当地使用成语,不仅能增强表达效果,而且可以使文章的语汇丰富多彩。

其次,成语是学习文言的“活化石”。

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学习成语可以让我们熟悉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词的活用等,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可说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

2. 成语的用法:成语可以作为谓语、宾语、定语等,用于表达完整的意思。

3. 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结构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结构:通过讲解成语的构成和特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3. 讲解成语的用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成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成语,加深对成语用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起源和故事背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

3. 成语应用比赛:设置成语应用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成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提供成语故事书籍给学生阅读,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和背景。

2. 成语卡片:制作成语卡片,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成语。

3. 在线成语字典:提供在线成语字典给学生使用,方便他们查询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八、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学习中的方法成语是在语言中经过长期实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

因而正确地辨析和运用成语也一直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必考内容。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代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懂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成语学习上盲目随意,而且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显得模糊混乱。

本代就此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中学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一为“解字”。

即对成语逐字解释。

尤要突破难点。

这是理解整个成语意义的基础。

有不少成语往往“一词当关,万夫莫开”,如“暴殄天物”的“殄”(糟蹋)、“不刊之论”的“刊”(删改)、“代不加点”的“点”(点除)、“吊民伐罪”的“吊”(慰问)等,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全词的拦路虎,必须学武松打虎,整体意义才能迎刃而解。

当然,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对待,勤。

否则,就要望代生义,贻笑大方了。

不信猜猜“不名一钱”、“不足为训”的意思,再查查词典,是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呢?二是“本记”。

即识记原意或本意。

成语的语意是比较丰富的,但它的所有意义都由原意或本意经由引申、转移、比喻等途径演变而来。

理解并记取成语的本意,对理解其今意或它意很有帮助。

如“对牛弹琴”,原意是用来讽刺“牛”(喻指谈话对象)愚蠢的,今意也用来讥笑说话做事不看对象,这是对原意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样一想,不仅几个意义都理解记住了,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花花世界”原指繁华的都市,后来指“表面繁荣的社会”,今又指花天酒地的生活环境,细一想,这两个后起意不是对原意的否定和扩大而产生的吗?三为“温故”。

温故而知新,多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寻根探底,大有裨益。

成语都是有来历的。

它们的来源和出处主要有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民谚俗语、诗代典籍。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借助这些背景知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三人言虎”、“独占鳌头”、“东施效颦”、“汗牛充栋”等,这些成语字面上的解释并无困难,可是整合起来还是不得其解,这时就必须要了解其来源和出处了。

“三人言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意思是说,三个人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事实;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里有:“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之句。

成语“独占鳌头”就语出于此,可见,其意为“中状元,居首位”。

一般较大的成语辞典都会尽可能的列出成语的可靠出处。

余例不再赘述。

四为“分析”。

即要注意分析成语词语间的语意关系、语法结构。

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

2002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对“道听途说”提供的解释是”在道路上沿途听说的没有根据的消息”,迷惑了许多考生,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把“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说”这样的顺承关系误解成了动宾关系!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关系(如:披荆斩棘,防微杜渐)、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出奇制胜)、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杀一儆百,越俎代疱)、因果关系(如:捉襟见肘,水落石出)、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关系(如:得天独厚,不见经传,棋逢对手,如释重负)、补充关系(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寿比南山)、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守口如瓶)、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引狼入室,转危为安)、偏正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彬彬有礼)、变式关系(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很多学生都喜欢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殊不知如此盲目性的做题换来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杯具”。

那么如何既不用做大量的习题也能提高学习成绩呢?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实际比重大大超过了卷面赋分,同学们都非常重视。

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再来做做练习,相当多的同学感觉进步不大或成绩不稳定,于是加大了练习的力度——不是个好办法。

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这里的“弛”,不是松弛,而是静心与思索,是对自己经验积累的重新审视,是敢于面对实际的扪心自问——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从某种意义说,复习到一定程度,回过头来,总结一点规律性的东西,这个过程几乎是达到能力“飞跃”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思索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二是具体操作上的。

阅读的基本任务,就是“读懂”、“理解”篇章和文段。

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来自教材之外,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没有读过,尤其是前两种文章的内容我们会感到陌生,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生活某些个性化的认识或情感,我们也可能不熟悉。

读懂、理解,并能从容回答试题的提问,决非易事。

首先,读懂、理解必须以丰富的背景知识为依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没读懂、理解错了,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此即使在复习期间,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要努力继续扩大自己的视野。

其次要统观全文。

试题在设问时,虽然常常是针对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但是它们的意义都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之下由诸多信息总而合成,忽略了主旨,忽略相关信息都可能使理解失之偏颇。

某年高考的选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试题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问,应答必须关照副标题和文后注释,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一些考生在做题时习惯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考试文本的陈述,这是答题总与答案有较大距离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文本的认识或见解与我们不完全一致的时候,试题也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认识、见解是怎样的,“理解”不是“读后感”,得忠实于原文。

认为只要从原文中寻章摘句就行了,那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由于设问的角度、侧重点不同,解读时要依题做答,表达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但可以肯定,内容一定为原文所固有。

复习期间这样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要解决好,并把它们当作解读文本的原则加以遵循。

所谓“操作”,是指在解答试题时,选择好角度,有点方法,讲究点顺序。

做到这一点,必须准确辨析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

试题往往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应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另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

这些一点都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上经常遇到,比如学习议论文,讨论论点与论据,证明与被证明;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隐含与明晰、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诸多关系,由于作者行文的风格、习惯、技巧不同,一般说来,只要认真阅读,都不难把握。

这个过程既包括逻辑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多理性,形象思维偏于感受,各自的特点,在最后冲刺阶段,需要多一点体验。

现在,要多看看做过的题,对了的,总结点经验,错了的,想一想为什么、在哪儿出了毛病。

一旦有所“悟”,就可能“豁然开朗”。

具体操作,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1.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2.细审题意,明确要求;3.搜寻信息,确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4.研读文句,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准确筛选;5.再审题意,根据设问要求定向应答。

而相当多的成语,都能够用“先分析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再综合词语整体意义”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

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是指人工的精巧而不是天然的了,所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2000年高考题)这句中的成语“巧夺天工”就是使用不对了。

五为“辨异”。

对成语,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之上,还要重视成语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成语之间的差异。

1. 感情色彩方面。

不常用的成语,不要望代生义,主观臆断。

“吊民伐罪”、“不刊之论”、“代不加点”、“不孚众望”“不足为训”等含有否定意义词的成语不一定是贬义词。

而“目光如豆”、“一团和气”、“与世无争”等有肯定意义词的也不一定是褒义词。

1997年高考的“趋之若鹜”、1998年考到的“处心积虑”就属于贬词误用。

2. 词义轻重方面。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既“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其实该用“无可厚非”。

这就是不分轻重,错用了成语。

2000年高考成语“洗心革面”的误用也属于这类错误。

3. 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

如:1999年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

”“美仑美奂”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用以形容商品就不合适。

2000年的高考题A选项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人中刻苦学习的楷模”, 2001年高考D项把谦词“蓬荜生辉”用于他人居室,也都是用错了对象。

4. 与句中词语的搭配方面。

这类错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要注意。

如2003年的高考题:“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与句中“介绍这些宝贝”重复。

1997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也不能与句中修饰它的“两人”、“一位”搭配。

5. 是否符合惯用句式。

如1998年高考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而选项中却用于陈述句,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国的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近年来高考成语的考查又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重点考查学生对书刊报纸等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把代中所谈的基本方法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不断积累,才能真正拥有并运用好中华语言中的这块艺术瑰宝,并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网小学频道编辑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希望对广大朋友有所帮助!A阿(一)ā~訇~罗汉~木林~姨(二)ē~谀~附~胶~弥陀佛挨(一)āi~个~近(二)ái~打~说癌ái(统读)霭ǎi(统读)蔼ǎi(统读)隘ài(统读)谙ān(统读)埯ǎn(统读)昂áng(统读)凹āo(统读)拗(一)ào~口(二)niù执~脾气很~坳ào(统读)B拔bá(统读)把bà印~子白bái(统读)膀bǎng翅~蚌(一)bàng蛤~(二)bèng~埠傍bàng(统读)磅bàng过~龅bāo(统读)胞bāo(统读)薄(一)báo(语)常单用,如“纸很~”。

(二)bó(代)多用于复音词。

~弱稀~淡~尖嘴~舌单~厚~堡(一)bǎo碉~~垒(二)bǔ~子吴~瓦窑柴沟~(三)pù十里~暴(一)bào~露(二)pù一~(曝)十寒爆bào(统读)焙bèi(统读)惫bèi(统读)背bèi~脊~静鄙bǐ(统读)俾bǐ(统读)笔bǐ(统读)比bǐ(统读)臂(一)bì手~~膀(二)bei胳~庇bì(统读)髀bì(统读)避bì(统读)辟bì复~裨bì~补~益婢bì(统读)痹bì(统读)壁bì(统读)蝙biān(统读)遍biàn(统读)骠(一)biāo黄~马(二)piào~骑~勇傧bīn(统读)缤bīn(统读)濒bīn(统读)髌bìn(统读)屏(一)bǐng~除~弃~气~息(二)píng~藩~风柄bǐng(统读)波bō(统读)播bō(统读)菠bō(统读)剥(一)bō(代)~削(二)bāo(语) 泊(一)bó淡~飘~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