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发展(1945-1973)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作者:许刚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3期摘要美日同盟在冷战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漂流”阶段、发展阶段和强化阶段。
其中,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环境的变化是重要的促成因素。
本文指出美日同盟将在国际舞台长期存在,并呈现出越来越巩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美日同盟演变前景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31-01美日同盟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工具。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局势乃至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深刻变革,由此产生的美日两国不同的国家利益诉求更是对旧有的美日同盟造成了极大冲击,冷战后二十多年来,美日同盟关系经历了比较波折和明显的变化。
一、美日同盟的短暂“漂流”冷战结束后,随着美日同盟的共同遏制目标苏联的解体,美日同盟是否还有必要存在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
在美国,著名战略家托马斯·麦克纳格和乔治·凯南认为,伴随冷战的结束,美军在东亚的存在意义和现行的防卫政策本身应该进行重新研讨,既然共同的敌人已经不复存在,就应该解散美日同盟。
精明的美国人意识到,再用庞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成本去维护美日同盟对美国没有好处。
美国政界和国际关系学界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延续美日同盟存在的声音。
在日本,要求修改甚至废除美日同盟的声音也越发强烈。
苏联的解体,对日本的军事威胁不复存在。
日本潜心发展国内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人均GDP一度超越美国,要求摆脱在美日同盟中不平等地位的声音此起彼伏,争取“平起平坐”呼声愈来愈高。
同时,由于美日两国都把自己的国家利益放在对外战略的首位,两国经贸摩擦加剧互不相让并开始呈现出政治化趋势,最终上升为国家关系层面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学界和民众日益表现出对美国的离心倾向。
1994年日本《通口报告》提出了“多边安全保障结构”的概念,主张“应将冷战性质的防卫战略转向多边安全战略”,建立起在联合国等国际制度下的以美国为中心的主要国家合作集体处理冲突的保障体制。
冷战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冷战史基础知识点总结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40 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这一时期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冷战史的一些基础知识点:一、冷战的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和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妄图称霸世界。
苏联的军事力量也迅速壮大,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同时,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差异,这为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二、冷战的表现1、政治上(1)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2)美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势力范围在欧洲,出现了德国的分裂;在亚洲,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2、经济上(1)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恢复经济,同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2)苏联则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
3、军事上(1)双方进行军备竞赛,研制核武器和常规武器。
(2)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4、太空竞赛美苏在太空领域展开竞争,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美国则实现了载人登月。
三、冷战的发展阶段1、冷战初期(1945 1955 年)这一阶段,美苏双方的对抗较为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2、冷战中期(1955 1970 年)双方在军事、政治等领域的对抗持续,但也有一定的缓和迹象,如美苏领导人的会晤。
3、冷战后期(1970 1991 年)美苏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苏联在经济上逐渐陷入困境。
美国则采取一系列战略手段,加剧了苏联的内部矛盾。
四、冷战的结束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这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的结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冷战的历史原因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冷战的历史原因是什么结果怎么样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与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
冷战历史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
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7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
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原则。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但是,后来在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赔款等问题上,苏、美主张不同。
美国从一开始就有重新扶植德国的意图,以便把它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
而苏联则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国。
针对西方在1948年制裁德国的做法,苏联于同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
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
德国分裂不可避免。
在处理战败日本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
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
冷战历史影响1、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一体化发展,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2、在冷战大环境下,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两方都在极力的避免战争,所以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军事同盟体系

添加 标题
军事同盟如何应对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挑战:军事同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应对国际法和国际舆 论的挑战,例如,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合作,提高透明度和问责制等。
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地区安全形势 的变化:恐怖 主义、民族矛 盾、宗教冲突 等安全问题日
益突出
不确定性:国 际政治经济格 局的变化、大 国竞争的加剧、 地缘政治风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经济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推动 经济发展
政治合作:加强民主和人权价值观 的传播,推动全球治理改革
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协调方式
北约:美国、 英国、法国等 国家组成的军 事同盟,共同
防御和进攻
欧盟:欧洲国 家组成的政治 和经济联盟, 共同应对安全
挑战
美日同盟:美 国和日本之间 的军事同盟, 共同应对亚太 地区的安全挑
1949年,北约成立,标志着西方军 事同盟体系的建立
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苏联和 东欧国家对北约的回应
1961年,柏林墙建立,标志着冷战 达到高潮
1989年,柏林墙倒塌,标志着冷战 的结束
1991年,华约解散,标志着西方军 事同盟体系的胜利
后冷战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主导 全球事务 1994年,北约开始东扩,吸收中东 欧国家加入
力
成员国之间的 军费分担不均, 导致矛盾和分
歧
军费开支的透 明度和效率问 题,引发公众
质疑和反对
军费开支对成 员国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影响, 需要权衡考虑
战略利益分歧和竞争关系
北约内部成员国 之间的战略利益 分歧
美国与其他西方 国家在军事合作 中的竞争关系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思维导图】第16课冷战【课程标准】知道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知识。
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定义: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开始:1947年3月,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3.表现(1)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形成: 1955 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5.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程标准】知道欧洲的联合和美国、日本经济发展的知识,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知识。
1.欧洲的联合(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美国给予了大量的援助。
②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积极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
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的联合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
②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战后的美国(1)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3)新经济:20世纪90 年代以后,出现了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点的“新经济”。
3.日本(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
②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扶持日本。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④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
(2)崛起: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关于美菲、美澳同盟演化的评析

CONTEMPORARY WORLD68地区情势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同盟体系中,亚太北部的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在冷战结束以来不断强化,与之相比,亚太南部的美国与菲律宾、澳大利亚的同盟则不那么突出。
然而,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展开,美菲、美澳同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再加上驻日本冲绳美军部分迁往关岛、澳大利亚等地,中国的东部战略空间越来越受到对接的美国同盟体系的影响。
然而,美菲、美澳同盟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制约力量。
在特朗普政府推行以美国利益为中心,要求亚太盟国分担更多军费的背景下,美菲、美澳同盟的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在美“重返亚太”战略下的美菲、美澳同盟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后,着重加强和修复了与亚太南部地区盟友的关系,其中美菲关系是美国投入相当多的一组双边关系。
美菲同盟得到相当程度的优化和提升。
与菲律宾比较薄弱的军事基础相比,澳大利亚关于美菲、美澳同盟演化的评析美国在亚太南部的同盟关系现在面临着新的、复杂的发展态势。
菲律宾逐渐淡化与美国的军事关系,澳大利亚则正在反思对美国的认识,寻求更独立的空间,对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逐渐认识到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虽然美国不会放弃对同盟国的安全承诺,但前几年美国亚太同盟战略出现的南北并重趋势将出现变化,美国的亚太盟友体系整体强化的趋势也将出现新的变数。
■ 沈 鹏 花 馨/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7.018是美国西太平洋安全的“南锚”和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桥梁。
美澳同盟的协调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美澳同盟的地位虽然比不上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那样重要,但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澳大利亚的地缘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在“重返亚太”的战略背景下,美菲、美澳同盟在同盟的协作机制、具体军事合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不断健全的美国与菲律宾、澳大利亚的战略与安全合作机制。
2011年1月,在美菲同盟建立60周年之际,首次美菲双边战略对话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
试论美澳军事同盟的变化及其走向

试论美澳军事同盟的变化及其走向
张刚
【期刊名称】《外国军事学术》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澳大利亚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之一,美澳军事同盟关系经历了多年的考验和变化,正在日益走向成熟和更加牢固。
美澳军事同盟的不断强化与两国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需求以及价值观念的驱使是分不开的。
在可见的未来,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美澳军事同盟将会继续得到巩固和强化。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张刚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研究生院19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712
【相关文献】
1.论二战期间澳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建立 [J], 汪诗明;王艳芬
2.美日军事同盟将走向何方? [J], 梁明
3.诚信责任创新让美澳走向成功和辉煌--记黑龙江省美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宪奎 [J], 李学平;陈靓;何达
4.略论澳大利亚的地缘战略地位和美澳军事同盟关系 [J], 刘新华;秦仪
5.美澳加强军事同盟与中国海上能源通道安全 [J], 周云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七讲 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

第七讲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1945-至今)1、二战后至苏联解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主要是美苏两极冷战的格局,但是从六十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苏联解体后,特别是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但是直到现在世界格局最终局面仍未形成,世界仍处在多极化演变进程中。
2、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为称霸世界而进行的除战争之外其他一切手段的的对抗。
一部分战后国际关系一、美苏冷战格局形成(1947-1991)1背景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美苏等国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安排战后世界的会议,该会议实质是美苏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的安排。
①二战结束,美苏失去合作的基础;②战后美国制定称霸世界的计划(实力膨胀的体现);③苏联实力增强并努力扩大世界影响;④美苏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⑤双方存在猜疑与不信任。
注意:美苏冷战的根源在于两国的超强实力与称霸世界计划的冲突,两国对抗局限于冷战则是因为两国认为双方实力旗鼓相当。
2开始标志及冷战表现①开始: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要求公开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并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这就是杜鲁门主义,随即美苏进入冷战时期。
②表现:A注:济领域的运用,该计划是美国旨在帮助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发展经济,增强抵抗苏联扩张的能力。
经互会:成立于1949年,全称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与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联系和援助的组织。
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是苏联联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机构。
北约: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12月,是美国为首的对抗苏联的军事组织,一直存在至今。
华约:全称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波兰首都华沙,是苏联在军事方面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维护自身安全、对抗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组织。
该组织一直存在到苏联解体前后。
同时华约的城里也标志着美苏冷战局面的最终形成。
柏林危机:二战后,德国领土与首都柏林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后来美苏冷战开始,西方占领区合并成立联邦德国,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德国因为美苏冷战分裂,后来,斯大林为打击西方分裂德国的举动封锁西占柏林区,由此导致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时期美澳同盟的形成和发展(1945-1973)
【摘要】:美澳同盟,作为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其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5-1973年是美澳同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而同盟的形成、发展乃至特质无不同冷战联系在一起。
以往对美澳同盟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从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视角,本文则把研究视角转向美国,考察美国对澳大利亚政策调整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决策意图及美澳双方的政策互动,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冷战时期的美澳同盟。
本文以美澳现有的美澳同盟关系史专著和论文为起点,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美国国务院关于澳大利亚的解密档案等史料为基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美国地缘战略与亚太安全战略的演变这一政策视角出发,以美澳关系形成发展过程的核心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解读冷战时期美澳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揭示冷战时期美澳同盟关系形成发展过程及特点。
论文分为绪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绪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选题意义,回顾了美澳同盟关系研究的学术史并阐明写作思路。
结论部分呼应绪言提出的研究目标并对正文述论进行总结概括。
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从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抗的亚太局势与美澳两国外交政策构想,分析澳大利亚作为美国在西南太平洋军事同盟体系一环的重要价值,论述了美澳同盟关系形成的背景。
战后初期美澳关系发展并不顺利,在马努斯基地使用问题和日本问题上,美澳立场相去甚远。
但随着冷战在亚太地区逐步展
开,美国开始着手建立以其为核心的地区性安全保障组织体系。
一向为政策决策者视为“边缘地区”的西南太平洋地区逐步被纳入到冷战之中。
而作为大洋洲主体的澳大利亚则积极寻求同美国缔结太平洋公约。
第二章讨论了朝鲜战争后,美国对太平洋公约政策的调整,并详尽剖析美澳同盟的缔结过程。
朝鲜战争是美澳同盟关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朝鲜战争加剧亚洲冷战氛围,无论在朝鲜战场,还是对日和约上,美国都需要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盟友的支持,这极大地提高了澳大利亚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为了应对朝鲜战争爆发后亚太形势的变化,美国在对外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在加快对日媾和步伐的同时也积极推进缔结太平洋公约,给各盟国以安全保障。
1951年初杜勒斯的太平洋之行促使澳大利亚接受美国所拟定的对日和约,美国同澳新缔结三方条约,1951年澳新美条约标志着美澳同盟关系的建立。
第三章将美澳对东南亚政策的基本纲领和具体政策相结合,分析美澳对印度支那政策动因。
为了干涉印度支那,美国极力争取澳大利亚支持,而澳大利亚逐步放弃在英美之间的平衡政策,全力支持美国构建东南亚条约组织。
东南亚条约的建立使美澳同盟关系有了“双保险”,这对于理解这一时期美澳同盟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通过分析美国对澳基本纲领NSC5713号系列文件,考察美国对澳大利亚的长期政策。
尽管这一时期美国有意识地强化美澳同盟关系,但在与美澳同盟有紧密关系的一系列问题上,两国存在分歧。
通过分析美澳在苏伊士运河危机、西伊里安,印尼同马来西亚边境冲突等问题上的争执和协调,充分说明美国全球战略与地区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而澳
大利亚在美国既定政策调整中的从属地位也体现了美澳关系的非对称性。
在这个过程中,同盟关系能够在调整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也反映美澳同盟关系的稳定性。
第五章叙述了在越南战争中美澳同盟关系强化的历史。
澳大利亚跟随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在政治和军事上大力支持美国,澳大利亚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最重要、最可信赖的盟友之一。
美澳同盟关系的加强强化了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政策对美国的依赖。
【关键词】:美澳同盟冷战美国澳大利亚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871.2;D861.1
【目录】:论文摘要6-8ABSTRACT8-12绪言12-21一、研究动因12-14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8-20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资料运用20-21第一章冷战波及大洋洲21-40第一节战后初期美国亚太政策中的澳大利亚21-26第二节美澳马努斯基地之争26-29第三节围绕日本问题的分歧29-35第四节澳大利亚与“太平洋公约”构想35-40第二章朝鲜战争与美澳结盟40-67第一节朝鲜战争与美澳防务合作40-45第二节对日媾和与美国对太平洋公约政策的变化45-50第三节缔结澳新美条约—美澳同盟关系的建立50-61第四节澳
新美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61-67第三章从澳新美条约到东南亚条约组织67-95第一节美澳插手印度支那的政策动因67-71第二节“奠边府危机”与美澳在“联合行动”问题上的分歧71-82第三节日内瓦会议期间美澳立场的协调82-86第四节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建立86-95第四章地区冲突与美澳同盟关系的发展95-129第一节美国对澳大利亚长期政策的制定95-102第二节苏伊士运河危机与美澳关系102-109第三节“西伊里安问题”与美澳关系109-121第四节印尼—马来西亚冲突与美澳关系121-129第五章越南战争与美澳同盟的强化129-159第一节澳大利亚与南越政权的关系129-133第二节澳大利亚与老挝危机133-139第三节澳大利亚卷入越南战争139-159结束语159-165附录165-173附录一:澳新美安全条约165-167附录二: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713/2号文件167-173参考文献173-182后记18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