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谈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谈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谈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惊人成就,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趋势作了系统性的理论梳理。总结了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创新。

关键词:建国以来经济创新发展理论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建国之初,中国除了东部和内陆中心城市的纺织和一些轻工机械等,根本没有值得一提的工业基础,甚至连灯油要靠进口。经过二十七年的高速工业化,中国成功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三年实现经济恢复,1949年没有详细资料,可以肯定会非常糟);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在毛领导下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倍。即使“文革”十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也翻了一番,从1965年的1402亿元发展到1976年的3207亿元。这样的高速增长居然被第二代领导人和大陆经济学家贬之为“停滞不前”、“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毛泽东时代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建立了规模庞大、分布领域广泛的科研院所,为我国科学研究和设计的全方位发展,打下了基础(保守估计有3千多所)。而这样庞大的科研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是唯一的,在全球范围来看,也只有美、苏拥有这样齐全的科研门类配套。[1]没有这些科研机构,中国在解放后二、三十年建起的较高素质的民用和军事

工业,根本不可想象。这些院所的存在,为改革开放后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设备及零部件国产化、跟踪国际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意义

虽然人本经济已不适于今天的现实,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昨天的理由。毕竟毛泽东创建了适于人本经济发展的环境,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对昨天的简单否定将使今人失去了吸取其精华,并完善当前市场经济的机会。毛泽东的经济实践为人类的发展道路开辟了新的思路。譬如,中国在工业和科技基础极其薄弱的环境下,只用十多年的时间就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只用9年就完成百吨级“运十”客机的试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并不很差的基础上并同时还伴随着技术的引进,至今推不出一辆象样的国产轿车。以毛泽东的智慧和他在旧中国生活的经历,他不可能不知道市场经济、股票市场等概念。但他试图寻找发展经济的一条新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快地赶上英美等发达国家。这条新路笔者称之为基于计划的“人本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市场经济体系中,人和其它生产资料一样,不过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相对而言,人本经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但它的实现需要较苛刻的环境。

三.经济发展的历程

鉴于对“冒进”所致危害性的逐渐认识,1961年国家及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发展、提高”的八字方针,着手解决工农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失调问题,开始了对

产业结构的第一次大调整。调整的主旨是把在“大跃进”中颠倒的产业发展顺序恢复过来,先农业后工业,适当缩短工业战线,放慢工业增长速度。同年,工业投资额比上年减少了66%,1962年又进一步减少了47.8%。两年中,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其中有2.5万个国有企业被并、停。另外,通过下放城市人口,一方面缓解了农业劳动力紧张的状况,另一方面则明显缓解了城市就业及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的压力。经过几年以“农、轻、重”为发展方向的结构调整,薄弱产业得以补强,在“大跃进”中扭曲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制定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同时,也开启了人们对过去奉为“经典”的“生产资料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高速度”等发展原则的深刻讨论与反思,并对在这些原则下形成的“重工业自我循环”型经济结构给予了彻底否定。中国产业结构的又一次全面调整拉开了序幕。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趋势分析,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为依据,逐步完善区域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统筹安排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3]

(一)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创新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和“政

策”自身的特性使区域体系中蕴含着多组矛盾关系

——“效率与公平”、“刺激与抑制”、“政府与市

场”、“微观区域”与“宏观整体”等

(三)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

长极。中、西部地区应加快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加快城

市的扩张及城市体系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实现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

(五)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力度,促进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取得的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玉振. 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历程----反思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 [M]. 2006.

[2]李腾宇.建国6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M].2010.

[3]建国六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纵横》.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