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与运河文化
这些记录聊城历史的“宝贝”——聊城运河博物馆藏品欣赏

藏聊 品城 欣运 赏河
博 物 馆
历这
史些
的记
「录
宝 贝 」
聊 城
096 / TOURISM WORLD
金三彩雄狮灯座
唐显庆五年弥陀石刻佛造像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绘红陶壶 098 / TOURISM WORLD
金双系黑釉凸弦纹瓷罐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明铜菩萨
清和田玉带扣
eserved.
金白瓷碗 TOURISM WORLD / 099
讲好聊城故事 / 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
运河悠悠,流淌过程中浸润并孕育了沿岸的城市。江北水城聊城就 是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城市。关于运河与聊城的缘起,随着光阴的荏 苒以文物为载体收藏在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中。
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 是聊城市近年来建设的最大的一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 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 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第三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建 筑面积 1.6 万m²,陈列面积近7000m²。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北宋模制泥塑关公像
北宋模制泥塑鹦鹉啄佛手像 北宋模制泥塑鱼造像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北宋模制泥塑人物造像泥哨 TOURISM WORLD / 097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天下聊城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天下聊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享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聊城是一座卓越秀美的生态水城。
1寻古迹品文化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武松打虎的发生地,正宗的东阿阿胶之乡、佛教梵呗音乐的发祥地。
古老的黄河文明和灿烂的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聊城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运河文化——古老的京杭运河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漕运盛极一时,借助漕运之利,运河经济甚为繁荣。
聊城为沿岸九大商埠之一,集中体现了运河文化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被盛誉为“江北一都会”。
或“鱼山呗”,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音乐。
2游水城赏民俗从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到声光电的今天,民间艺术可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历史的渊源给这座东昌古城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和生活气息。
民间剪纸、黑陶艺术、东昌葫芦、临清票友京剧、东阿杂技、郎庄面塑、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在古城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如见的聊城是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京剧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和民间书画之乡,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民俗艺术的绚丽多彩。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
三国时期,杂技马戏盛行于东阿,东阿王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状况。
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
“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
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具有火红、热闹之意。
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
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之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
冠县郎庄面塑,历史悠久、构思独特、造型朴实、取材广泛茌平剪纸,以其豪放、朴拙的独特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民间剪纸艺术中自成一派茌平黑陶以黄河故道河床下的红胶土为原料,采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的方法烧制而成,被成为“原始文化的瑰宝”3享美食购佳品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期曾是京杭运河沿岸的九大商埠之一。
大运河考察记之聊城

杭州|生活品质Hangzhou | quality life56 2012.4大运河考察记之聊城一转后,即直奔博物馆项目主管单位——聊城市建委进行联系交流。
获悉该博物馆投资近亿元,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规划分为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等。
目前,该馆陈列布展用的相关文物、资料亦在征集中。
随后,笔者寻访了有“有江北第一楼”之称的光岳楼,该楼位于聊城老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
“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故命名。
清代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而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并以此为行宫。
上楼见有一尊神采奕奕,作题诗状的乾隆皇帝塑像,可供游客与之合影。
从光岳楼上远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河城辉映”的城市特色一览无遗。
光岳楼墙角处有乾隆御笔“天下第一楼”石碑。
城楼下有充满乡土气味的聊城民俗文物展,陈列着犁耙、纺车、磨盘、辘轳、船锚等展物,令人目不暇接。
光岳楼南侧不远的杨氏宅院内,就是聊城海源阁藏书楼。
大门上有胡乔木题写的楹联:“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
醒目地悬挂在海源阁大门两侧。
据介绍,该藏书楼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由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所建。
杨以增,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咸丰六年(1856年)卒于江苏清江浦任所。
海源阁总计藏书22万册,是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
建筑分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也是聊城在明清时期运河畅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标志。
从海源阁出来,我们向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进发,沿途见大小码头、廊桥等古运河遗存。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祭神明的处所。
会馆面河而立,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体,主要建筑有戏楼、钟鼓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160余间。
聊城运河博物馆实践感悟

聊城运河博物馆实践感悟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座落于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
它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由著名的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亲题馆名。
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要了解运河博物馆,就得先说说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朝而全线贯成。
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1794公里,无论历史之久、里程之长,均居世界运河之首。
1272年元定都北京后,为了缩短南粮北运的距离,决定将隋唐运河截弯取直。
被截弯取直的这段河道,上接济宁境内的济州河,下通临清境内的卫河(也叫御河),1289年开通,元政府为之取名“会通河”,全长共97.5公里,也就是聊城段运河。
两千余年来,大运河几历兴衰。
漕运之便,泽被运河两岸。
聊城作为大运河沿岸著名的城市,因运河而兴,运河为其不仅流淌出一个名垂青史的繁盛时代,而且积淀了丰富的运河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无疑是聊城人民对于运河历史馈赠的感恩。
走进博物馆,发现它不仅外观雄伟,而且更有“内涵”,陈列面积近7000平方米,有十个展厅,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基本陈列为“运河文化陈列”与“聊城历史文物陈列”。
其中涉及上下六千年的历史、五大洲的地理,还有中国运河文化的兴盛与繁衍。
除此之外,博物馆通过多媒体、人体感应、三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元素,融合运河文化和历史,将聊城历史和运河文化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部立体的世界运河发展史中,同时,又能感受到聊城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之一的古老、美丽、广阔、神奇和鲁西先民的勤劳、智慧、忠直、勇敢。
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导游词

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导游词
哇,今天我们要去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玩儿!嘿嘿,我好期待呀!博物馆里面有好多好多好玩的东西呢!导游阿姨说,运河是很久以前建的,它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通到聊城呢。
嘿嘿,它就像一条大龙,蜿蜒曲折地把好多地方都连接起来了。
我们一进去,哇塞!看到好多船模型,有大大的小小的,都好像能动一样。
阿姨说,这是古时候的人们用的船,快得不得了,船上还可以装好多东西,像是米啊,盐啊,木头啊……你看,船都得把水弄得“扑通扑通”地响,船儿一摇一晃的,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然后我们还看了很多关于运河的照片,嗯,有好多好多古老的照片,都黑乎乎的,好像是很久以前的样子。
阿姨还带我们参观了一个很大的运河模型,上面有好多小小的船,水流“哗啦哗啦”地流动,感觉像是进入了古代的运河世界。
真是太好玩了!下次我还想再来看看,运河的故事真有意思呀!
—— 1 —1 —。
京杭大运河在聊城“活”起来

京杭大运河,绵延千里,流淌千年。
这一条河,早已深深扎根在聊城,深深扎根在聊城人的生活中。
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曾给聊城的经济文化带来数百年的兴盛与繁荣,它承载了一代代聊城人文化传承与美好的记忆。
随着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航运功能日渐丧失,古运河被历史的尘埃湮没,给聊城人留下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山东段被纳入首批申遗范围的遗产点共15处,其中聊城段就有7处。
如今的聊城人,终于又开始自豪地坐在运河河畔,慢慢叙说运河的变迁,细品浓厚的历史文化,畅想聊城的运河梦。
临清舍利塔。
摄影/李健聊城一座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一条手巾织得新,上织新年迎新春。
乾隆乘船北京去,文武百官随后跟。
两条手巾织得长,运粮河上运粮忙。
江北的焦枣往南运,江南的大米过长江……”这苍劲有力、朗朗上口的运河号子昔日在运河岸边是何等的响亮,掺杂着纤夫们的汗水味儿和浓浓的泥土气息,一喊就是几百年。
元朝初年,会通河开通后,聊城段运河成为漕运的繁华河段,一直默默无闻的东昌府变得繁华喧嚣起来:每日过往船只一二百艘,运河中帆樯如林,舳舻相连;岸边车水马龙,货积如山。
南国的丝绸、竹器、茶叶、食糖,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物品经运河源源而至,再由聊城转运周邻各县;而聊城当地所产的麦豆、乌枣、棉花、布匹、皮毛等物品则经运河运往附近各省,并转运四面八方。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描述,“临张”,即为聊城的临清市和阳谷县张秋镇。
据《寿张镇志》记载,张秋镇全盛之时,城有九门九关厢、72条街、82条胡同,“俨然都会之观也”。
《临清县志》曾这样描述:“至元、明建都燕京,全国经济依赖运河,临清处汶、卫流域,每届漕运之时,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经数百年之取精用宏,商业遂勃兴不可遏。
当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
”发达的商品经济给聊城带来了名声,被称为“曹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并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珍藏和历史遗迹。
关于聊城文化的作文

关于聊城文化的作文篇一《聊城的运河文化,真有韵味》我一直觉着聊城像一本厚厚的古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有趣的文化故事,而运河文化在这本书里可是占了好大的篇幅。
说起来,我有一次沿着运河边溜达,那真是开启了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秘之旅。
从运河的一端一步一步地走,感觉就像从聊城的过去慢慢走到现在。
运河的水,也不清澈得像一面镜子,带点浑浊,却透着一股子历经年月沉淀下来的深沉。
就跟一个老顽童似的,表面看起来有点暮气,可骨子里满是活力。
岸边的石头啊,歪歪斜斜的,上面还长着些绿苔,滑溜溜的,要是不小心踩上去,一准像滑冰似的出溜一下。
我就是这样,差点摔个屁股蹲儿。
当时心里想着,嘿,这运河还真是调皮呢。
运河旁边停靠的那些小船,那造型可有意思了。
船身不是那种崭新锃亮的,而是几个补丁似的修修补补的痕迹很明显。
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手艺人,虽破旧但每一处补丁都是岁月的见证和智慧的积累。
船舷上偶尔还挂着几个小桶,也不知道是做啥用的,大概是以前渔民用来装鱼的吧。
走着走着,就看到几个老人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聊天。
他们抽着烟袋,吧嗒吧嗒地,烟圈缓缓上升,就跟运河上的雾气似的。
他们谈论着运河以前的故事,什么大货船来来往往啦,河边哪个铺子的大饼最香啦。
我就在旁边偷偷地听着,感觉他们好像是运河文化的守门人一样,守着那些久远的记忆。
这趟运河边的漫步,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聊城运河文化的魅力。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顶礼膜拜的文化,而是像家里唠嗑的长辈,充满烟火气,特别接地气,就在这运河的水,岸边的石头还有那些老人的故事里一直传承着。
每一个角落都藏着聊城运河文化的小秘密,等着人来发现呢。
篇二《聊城的剪纸文化:巧手剪出的世界》在聊城,剪纸可是个厉害的文化宝贝。
你可别小瞧了那一张纸和一把剪刀,能变出千奇百怪的花样来。
我有一回在一个小村子里就亲眼见识了一回啥叫真正的聊城剪纸。
我去的那个村子里有个大妈,那剪纸的手艺堪称一绝。
我走进她家小院的时候,就看到她坐在院子里的一个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张大红纸,旁边是一把看起来有点年头的剪刀,剪刀把儿被摩挲得油亮油亮的。
关于聊城运河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聊城运河文化调研报告聊城运河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状,以便为聊城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1. 采取文献资料调研法,查阅相关书籍、论文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报道,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2. 进行实地走访,并采取采访法,与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以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现状和保护状况。
三、调研内容1. 聊城运河的历史渊源聊城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古代运河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元宝炬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连接黄河和长江的重要水道,也是我国古代盐铁运输和军事防线的重要通道。
2. 聊城运河文化的内涵聊城运河文化独具特色,体现了我国古代运河文化的精髓。
其中包括运河文化的建筑艺术、航运技术、运河文人墨客等方面。
运河上的桥梁、运河畔的建筑、河船航运技术等都是聊城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聊城运河文化的现状目前,聊城运河文化正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运河水质污染、河岸破坏等问题逐渐凸显;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退,导致运河文化的持续传承面临困难。
同时,聊城运河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四、调研结果及建议1. 聊城运河文化保护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聊城运河文化,首先要加强保护意识,保护工作要加强制度性、法律性的保护。
其次,应该注重运河水质的保护,加大治理力度,确保运河水质清澈,为后代留下健康的运河资源。
还可以通过开展运河文化教育,提高年轻一代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2. 聊城运河文化旅游开发建议聊城运河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大对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可以建设展示运河文化的博物馆,推出与运河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等。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旅游景点的联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五、结论聊城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古代运河,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与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作为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大运河可谓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凝结着中国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时至今日,运河两岸依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区域之一。
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形态,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相当多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构成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政府开凿东平安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上接济州河、下通卫河,并以“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元史·世祖纪》)。
元明清时期,会通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至今聊城运河沿岸还保留着大量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京杭运河山东段全长510.6公里,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608)永济渠的开通,使涿郡(今北京)可通过水路至山东西北德州、武城、临清等地。
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283-1288),元政府先后用大批人力开通了济州渠和会通河,与过去经过山东境内的永济渠相连接,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个山东境内的水路交通线。
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
明朝永乐年间,又对运河山东段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势的设施,使运河全线畅通。
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年之久。
清咸丰五年(1855),由于黄河改道,将山东境内运河冲为南北两段,从而无法保持全线的畅通,运河运输能力大为削弱。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废止了河运。
京杭运河聊城段原名会通河,全长97.5公里。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凿了东平安民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表述,而其中的“临”即为山东临清,“张”即为山东的张秋(今阳谷县境内)。
临清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为世人所赞叹,“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荣。
文化意义聊城古船闸、码头、古桥等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而河隈张庄所保存下的众多的砖窑遗址则表现出了当时高度发达手工业发展水平,而且通过运河为京城提供大量贡砖。
此外,运河沿岸还散落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它们都是研究各时代建筑艺术、漕运历史、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明清城市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元代至清中期五百多年间,运河是沟通中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动脉。
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河的畅通,“船舶往来,商旅辐辏”,使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台儿庄成为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
德州因建造漕仓而选址运河东岸兴建的卫城,清代已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百货荟萃,是重要的商品交换集散地。
临清“东控齐青,北临燕赵”,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也是繁盛的商业中心。
东昌府因运而兴,成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济宁南达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为南北运输要地,是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水旱码头,有“江北小苏州”之称,清代济宁已是“丰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因河兴商,因河兴市,运河的畅通使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达到了文化空前发达、市场繁荣的鼎盛时期,从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聊城是大运河沿岸著名的城市,因运河而兴盛,不仅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繁荣,而且积淀下了丰富的运河文化,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运河文化古老文明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
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就流经现在的聊城西部,对于隋之后唐、宋、金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代对古运河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特别是开凿了纵贯聊城腹地的会通河,它自阳谷县张秋镇入境,经过聊城、临清入漳卫河,在聊城境内全长97.5公里。
元之后,明、清两代又对会通河进行了多次的疏浚和改造,使其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和经济大动脉,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运河文化是由运河的开凿和漕运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目前,在聊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因当年运河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运河沿岸附近的古老文化遗存等,仍然是星罗棋布,涵载着运河文化的信息,成为古老运河一组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
此外,还有世代相承、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产品等。
以上构成了聊城运河文化资源的主体,也是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河的文物遗迹。
古运河象一条玉带穿越聊城市区。
城区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山陕会馆,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塔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海源阁,傅氏祠堂,大、小码头,基督教堂,古槐等文物遗迹。
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的临清(是聊城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一座运河名城,运河文物包括钞关、鳌头矶、舍利塔、清真寺、凤凰岭以及多处古民居、古街巷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比较全面的反映着运河城市的风貌,堪称运河文化的立体博物馆。
在阳谷现有狮子楼、文庙、博济桥、景阳冈、海慧寺、古阿井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
张秋镇、七级镇还保留着传统的运河古风貌街。
此外,在运河沿线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船闸、桥涵、码头等遗迹,是研究古运河科技文化的重要资料。
运河的文化艺术。
运河文化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体现在文化艺术上则呈现出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聊城民间的工艺美术方面就有丰富的内容,如聊城、张秋的木版年画;茌平剪纸;冠县郎庄面塑、临清郭庄的玩具泥塑;临清市内的纸扎;聊城的蚰子葫芦;高唐、临清的土布印花等。
有的是因为运河的开通、交通的便利而直接输入的;有的则是与当地技艺相结合融会而新生的,使得美术这一表现形式得到更完美的发展。
运河为南北商人、南北艺人的集散地,当时戏园、书棚星罗棋布,茶肆、酒楼管弦齐奏,南腔北调不绝于耳,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剧种在聊城都有演出,这在聊城山陕会馆戏楼的墙上都有记载。
同时,运河便利的交通为曲艺文化的南下北上提供了可能性,许多地方戏种曲种在运河区内产生、传播,争奇斗艳。
如山东快书、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临清琴曲等就是源于聊城,后来流传于沿运河城市,形成独特的曲艺文化。
另外,艺术的繁荣,还体现在文风昌盛,名人辈出,佳作纷呈的文化传统上,代表着时代文化的顶峰。
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等很多故事均以聊城为主要背景写成。
运河的民俗文化。
大运河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融会中国南北各地方的风情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仪礼等,形成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
运河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市井文化。
人们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期盼烟火兴旺,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如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在饮食文化方面,家居城市,早晨或因经商或因他事来不及做早点,人们多有上街买早点小吃的习惯,如聊城的沙镇呱嗒,白籽糕,豆腐脑,临清的托盘豆腐、馓子等,此风至今仍兴。
运河两岸的小吃也融汇南北,应有尽有,各具特色,反映了饮食文化之精细与博大,源远流长。
运河的传统产品。
明清时期聊城手工业比较发达,手工业行业主要有酿造、榨油、糕点、皮革、造纸、竹器、铜器、铁器、木器、丝织等17个行业之多,盛产很多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如临清产的贡砖、哈达、皮袄、济美酱菜;聊城的毛笔、木版年画、熏鸡;阿胶、酒;茌平的红枣、剪纸;冠县的鸭梨等,这些产品在历史上就很有名,产品销往大江南北。
运河的丰厚文化底蕴目前,大运河随着漕运功能的逐渐淡化,其传统的经济意义已大幅度下降,但是它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仍然具备无与伦比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
运河两岸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聊城因运河而兴,与运河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聊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运河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使其成为推动运河文化建设、谱写发展新篇章的动力。
运河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一是保护与建设好山东运河文化名城。
聊城、临清分别属于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意义,都保存着各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运河古城街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运河古城的文化面貌。
二是做好了运河水利工程遗址和运河两岸的其他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在聊城城区运河段开发中,将运河沿岸的文物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开展了运河文物普查,并将运河上的部分水闸、桥梁、古街区等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于运河沿岸的古建筑如聊城城区山陕会馆、大小码头、基督教堂、铁塔;临清钞关、舍利塔、清真寺、鳌头矶;阳谷海慧寺等进行了维修,已经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景观。
运河文化旅游线初步形成。
按照发展运河大旅游的目标,制定了整体开发规划,开发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做到以运河为纽带把沿运河人文自然景点串联起来,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如聊城城区结合江北水城的建设,对城区段运河分四期进行了开挖。
开挖的运河基本上保留着原来运河的流向,对湖岸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构筑了一条运河风景带,大大改善了周围生态环境,形成了临河商业街,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以东昌湖为依托,将运河与东昌湖、徒骇河连接起来,使光岳楼、海源阁、铁塔、山陕会馆等重要文物古迹联成一片,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运河文化游览区。
临清是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明清时期运河上的枢纽城市。
目前,临清城区明清建筑、街区、民居等保存较好,被称为“立体的运河文化博物馆”。
为了发挥这一优势和特色,临清提出了打造运河名城的目标,对城区运河进行了整治,改善了文化环境,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阳谷县结合水浒文化的特点,打造了狮子楼宋城游览区、景阳冈文化公园游览区和海慧寺庙会游览区,并对阿城、张秋两个运河古镇的保护提出保留原有风貌和风格的要求,运河旅游初见规模和成效。
建设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目前,主体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部陈列设计工作。
该馆建成后,将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提升聊城在运河城市中的地位,对于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民俗文物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
结合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保护、发掘可利用的民俗文化。
建立了聊城民俗博物馆,以生动的实物展示聊城人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