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与变迁_云南麻栗树村花腰彝祭龙调查_谷家荣

合集下载

花腰彝“舞龙”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思考

花腰彝“舞龙”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思考

上为 花 腰 彝 ,是 典 型 的 花 腰 彝 聚 居 村 寨 。花 腰 彝 “ 舞龙 ” 不仅 仅是 “ 舞龙 ” ,而是 集 花腰 彝文 化 如音 乐 、歌 舞 、服饰 及舞 龙 技 巧 于 一体 。它 承载 着 本 民 族历史 文 化 的特 点 ,丰 富 了 中华 民族 的 舞 龙 文 化 。
中图分 类号 -K 9 . 1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7 9 0 (0 0 0 0 3 0 82 37 6 4— 2 0 2 1 )2— 0 0— 4


花腰彝 “ 舞龙” 文化传承 的现状
( ) 家庭传 承 一
石屏 花腰 彝是 彝 族 中 的一个 支 系 ,主要 聚 居 在
施如收音机 、电影 、电视等的涌人,部分传统习俗 已 经消失或 淡 化 ,如 “ 歌 ” 习俗 已经 失 宠 ,连 花 腰 对
彝最具特色 的 “ 不落夫家”婚俗也早 已改变。信仰 方面 ,源 于 宗 教祭 祀 活 动 的节 日,其 宗 教 性 慢 慢 淡
化 ,娱乐 性渐渐增强 ,节 日习俗 丰富 的文化 内涵 发生
倾 向于后者 。现代 生 活方 式打破 了花腰 彝原 有 的生 活 方式 ,改变 了其生 活 内容 ,而花 腰彝 文化是 一定 的 自
3 0
彭艳云 :花腰彝 “ 龙 ” 文化传承 的现状及思 考 舞
由上可知 ,花腰 彝人 民认 为本 民族 文化 应该 传 承 下 去 ,但是 与学 习主流 文化及 现代科 学知识 相 比,更 屏 文化 馆共 1 工 作人 员 ,表 演者 2 9个 4人 ,l 会 3人
Hale Waihona Puke 舞龙 的基本 套 路 ,并 学 习花 腰 歌 舞 、海菜 腔 和烟 盒 舞 等 。由上 可 知 ,优 秀 民 族 文 化 受 到 了当地 政 府 的

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_花腰彝_女子_省略__基于滇南石屏县慕善村的田野调查_汪雄

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_花腰彝_女子_省略__基于滇南石屏县慕善村的田野调查_汪雄
) 中图分类号 : G 8 5 2, G 8 0 5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2 0 X( 2 0 1 4 1 2 0 4 7 8 0 5 0 0 文献标识码 : - - - -
DOI:10.15930/ki.wtxb.2014.12.010
: C o mm u n i t M e m o r a n d C u l t u r a l I d e n t i t y y y A n A n t h r o o l o i c a l I n v e s t i a t i o n i n t o C u l t u r a l E c o l o i c a l C h a n e s p g g g g ” o f H u a a o Y i“ W o m e n s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D r a o n D a n c e y g —A n F i e l d I n v e s t i a t i o n R e o r t B a s e d o n M u s h a n V i l l a e o f g p g S h i i n C o u n t o f S o u t h e r n 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e p g y
族群记忆与文化认同 : 花腰彝 “ 女子舞龙 ” 文化生态变迁的人类学考察
— — — 基于滇南石屏县慕善村的田野调查
聂锐新1, 李延超2, 赵国炳3, 丁先琼4, 万 宇5 汪 雄1,
( 玉溪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 云南 玉溪 6 复旦大学 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 , 上海 2 5 3 1 0 0; 2. 0 0 4 3 3; 1.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 广东 广州 5 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 云南 昆明 6 3. 1 0 6 3 1; 4. 5 0 0 3 1; ) 红河学院 体育学院 , 云南 红河 6 5. 6 0 0 1 1

浅谈文山州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

浅谈文山州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

浅谈文山州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麻栗坡县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边疆县,境内居住着彝族人口众多,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作为彝族的代表之一,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也深受人们的关注。

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彝族的祖先从华南一带迁徙至云南高原,形成了今天的彝族聚居地。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彝族分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貌。

在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融合,融入了彝族的特色和地域特点。

在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服饰是一种重要的身份象征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麻栗坡县的彝族服饰以精致繁复的刺绣工艺著称,给人一种华丽、富有异域风情的感觉。

男性的传统服饰以藏青色为主,大多是长袍和短褂相结合的形式,外搭短腰带,以突显男性的刚毅和稳重。

女性的传统服饰则更为丰富多样,以彩色刺绣和花边装饰为主,给人一种娇美而柔情的感觉。

女性的衣裙多为褶子多层,底部常有花边装饰,给人感觉轻盈而飘逸。

彝族的服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象征。

在彝族社会中,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比如婚礼时,新娘会穿上一套由母亲亲手绣制的艳丽婚纱,象征着婚姻的美丽和祝福。

而在彝族的节日和庆典中,人们也会穿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服饰,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彝族的服饰文化在舞蹈和音乐方面也有独特的表现。

在麻栗坡县,有着著名的彝族龙衮舞和花鞋舞等传统舞蹈。

在这些舞蹈中,人们身着华丽的彝族服饰,展现出彝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而在音乐方面,彝族人民常常演奏马头琴、笛子、锣鼓等传统乐器,配合着独特的舞蹈动作,表达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激之情。

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彝族的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创新,但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被彝族人民所珍视和传承。

浅谈文山州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

浅谈文山州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

浅谈文山州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文山州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山区,是彝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彝族文化遗产。

在彝族文化中,服饰文化是极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一部分。

本文主要探讨文山州麻栗坡县彝族的服饰文化。

一、彝族服饰的起源和发展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藏传佛教的重要民族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点塑造了他们的服饰文化。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彝族的服饰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历史上帝国纷争不断的时期,彝族和其他民族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彝族服饰也得以发展和普及。

二、彝族服饰的种类与特点1、男性服饰彝族男性的服饰有戎装、义装和冠装三种。

戎装通常是用于军事行动中,是一种比较严肃的服饰。

义装是当地男性生活中经常穿着的衣服,它主要是由开襟衫、马裤和布鞋组成,广泛运用了绸缎、纱布、棉布等材质,色彩明亮,款式简洁,富有民族特色。

另外,彝族男性还喜欢戴带背心,背心多用革制作,颇具亚洲民族风味。

彝族女性的服饰比较丰富多彩,有变装服、礼服、日常服等等。

其中变装服被视为彝族女性最为重要的服饰之一,它通常是女子成人礼时穿着的服饰,是各种服饰中最精美的。

这种服饰采用彩缎、绸缎、金银丝等材质,色彩丰富、花案飘逸,让人过目难忘。

另外,彝族女性的礼服也十分精致,用以穿着参加重要的宗教、家庭活动,有时也被用来送给情人作为纪念品。

彝族女性的日常服装则通常是衣衫结合的形式,包括绣花衫、广袖衫和蓝布长裤等,少数彝族女性还会穿着长裙和披肩。

这些服装大多以鲜艳的色彩、独特的图案和精致的细节装饰为主,十分漂亮。

三、彝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某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趋势,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

彝族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彝族服饰中的颜色和图案种类繁多,大多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如“天龙”和“雨竹”等图案常常被用来装饰女性变装服饰,代表着繁荣、祥瑞和吉祥的意义。

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_写在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

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_写在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

第24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24 2004年8月 Journal of S ou 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 alities(Hum anities an d S ocial Science) Aug.2004简论云南彝族土掌房的文化内涵写在云南石屏县麻栗树村土掌房调研之后张 含,谷家荣(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摘 要: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云南红土高原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勤劳、勇敢、智慧,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土掌房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本文从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渊源、选址、建筑风格等层面,浅论彝族土掌房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彝族;土掌房;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K892.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4)-0007-02 文化一词内涵丰富,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依泰勒(T ylor)所言:“当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时所得到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才能或习惯,含有整个性的丛林”[1]便是文化。

但是,该概念并非完整,文化还应该包含物质的东西。

彝族土掌房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载体或符号,它的背后才是彝族先民传统精神文化的体现。

一、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渊源彝族古籍《查姆》说,最初的人类是“老林作房屋,岩洞常居身;石头随身带,木棒拿手中,树叶作衣裳,乱草当被盖。

”随着游牧业的发展,彝族先民开始离开洞穴到野外放牧,于是,开始用树皮、树枝、茅草等搭成简单的牧棚作临时住所之用。

后来,农业和游牧业逐渐分工,彝族先民开始定居生活,这样,居民的居住形式也就开始演变为草棚、闪片房、土掌房。

其中土掌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现代彝族居民则在古代土掌房的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斗拱等建筑形式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载体。

大体而言,彝族民居建筑的发展顺序依次为:洞穴——井干式建筑——草棚、闪片房、土掌房——瓦房。

花腰傣_祭竜_仪式的文化内涵

花腰傣_祭竜_仪式的文化内涵

花腰傣“祭竜”仪式的文化内涵解晓丹(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丽江674100)摘要: 新平花腰傣地区普遍有祭竜的习俗,竜被当地人供奉为保护神,竜神崇拜和祭竜仪式是花腰傣社会中重要的一种民间信仰,影响着花腰傣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尤其和花腰傣人的农耕文化、婚恋文化、祖先崇拜、民族凝聚力等紧紧相连。

它满足了花腰傣对农业丰收的诉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凝聚了民族向心力。

关键词: 花腰傣:祭竜: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 K89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8879( 2014) 02 - 0001 - 06花腰傣约占中国傣族人口的13%左右,这种名称的由来和花腰傣女性服饰有很大关系,花腰傣妇女的腰带上有红、黄、白、绿等多种颜色组成的竖条纹,因此被其它民族形象地称为花腰傣。

云南的花腰傣主要集中在新平县境内,新平县的花腰傣总人口有42000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5.8%。

繁衍生息在哀牢群山、红河之畔的新平花腰傣由于地处偏僻、居炎瘴地,封闭的环境使花腰傣完整保存着古傣先民古朴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术、染齿、纹身、服饰等原生态文化。

新平的花腰傣和当地的彝族、哈尼族一样有“祭竜”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大都是村寨中的神树,本文选取的调查地点是新平县戛洒镇的大槟榔园村,该村“祭竜”的时间通常都是农历二月,和当地特有的节日花街节①在同一天举行。

这个时节正是早稻返青需要水的时候,因此这个时候花腰傣人都要“祭竜”树,也就是祭“寨鬼树”,祈求天降祥云,雨水丰沛,五谷丰登。

“寨鬼树” 所在地往往是村寨的中心,村中有人去世时,人们还要抬着死者绕“寨鬼树”一圈才能下葬,因此“寨鬼树”在花腰傣心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花腰傣很重视生态,他们的先人在哪里安家扎寨,就在哪里植树造林,以林中大树作为村寨的保护树,俗称“竜树”,“竜树”周围的森林被视为“竜林”。

他们认为“竜”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有“竜”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竜”中长年流淌的清泉,是他们从事稻作生产的首要条件。

仪式叙事与隐喻转置——云南麻栗坡马嘿村蓝靛瑶“度戒”调查

仪式叙事与隐喻转置——云南麻栗坡马嘿村蓝靛瑶“度戒”调查

生过 激烈 战役 , 地表残 留各 种 战争遗 雷 , 村 民 常触雷 伤残 , 边 民 长期 维持 贫 困 的生 活 状 态 。2 0 0 5年 , 人 均纯 收入仅 1 3 2 1元 , 人 均有 粮 3 8 9公 斤 。 由于 特殊 生态 地理 环境 以及 蓝 靛 瑶历 代 深 刻 的 生 活记 忆 , 这 里保 留了丰 富的 民族 文 化 习俗 。2 0 0 9年 6月 , 笔者 赴麻 栗坡 、 河 口、 金 平 等 滇 越 边 境 瑶族 地 区 进 行 调 查 。 自第 一 次 进 入 滇 东 南 瑶 族 边 村 ( 尤 其 是 马 嘿
里 。村 庄现 有 4 1户 1 7 1人 , 全 部都 是蓝 靛瑶 。由于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0—2 4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滇越边 民非法跨 国流动 与社会稳定研究 ” ( I O C MZ O 1 7 ) ; 国家民委项 目“ 中越 两国边 民 政策对 比研究 ” ( 2 0 1 1一G M一0 5 1 ) 。 作者简介 : 谷家荣 ( 1 9 7 5 一) , 男( 彝族 ) , 云南 省罗平县人 , 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 主要从事跨境 民族研究 。
向, 实 证性地 论述 滇 东 南 地 区这 一 交 织 着传 统 和 转 置 双 重象征 隐 喻的瑶族 民俗 。


马嘿瑶 村背 景及历 时性 调查 过程
马嘿 村 隶属 云南 麻栗 坡 县 猛洞 瑶 族 乡 , 位 于 老
山腹 地 , 与 越南 河江 省 清 河 县 牛塘 村 相距 不 到 3公
第3 3卷 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S o u t h — C e n t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

彝族花腰尼苏传统文化保护区音乐舞蹈传承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石屏县北部山区的龙武镇、哨冲镇、大桥乡(部分村寨),海拔860~2544.2米,保护区属中高原混合地貌,典型的高寒山区。

区内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岭谷并列。

森林面积38247亩,森林覆盖率达53.91%。

保护区辖24个村委会,150个自然村。

面积644.41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21.22%。

有11754户,人口43047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语言为汉藏语系藏緬语族彝语支。

文字为彝文,本族俗称“老彝文”大多由彝族贝马掌握。

花腰主要是土著民族,从保护区内发掘的铜斧、铜锛、铜犁、铜铸小武士、箭矢等考证:区内的慕善村是春秋末叶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分布区。

后来从昆明、滇池附近迁徙来一部分。

从追溯花腰历史的主要依据彝文古籍《指路经》和《家谱》中可以看出,其送魂路线,终点绝大多数指向昆明、滇池周围。

保护区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水利资源丰富,农耕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彝族花腰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和谐相处,繁衍生息,在开发这块美丽土地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石屏彝族花腰传统文化保护区历史悠久,文化形态古老。

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延续发展,代代相传。

其次,保护区内的主体民族为彝族(尼苏)支系,俗称“花腰”150个村寨连为一片,范围广,人口多,相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使保护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同根同源同质的文化区域。

保护区内传统文化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门类,如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居建筑、服饰刺绣、剪纸工艺、传统节庆和习俗等等。

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影响广泛,尤其以音乐舞蹈、女子舞龙最具代表性。

彝族花腰歌舞频频亮相于中央电视台,彝族花腰女子舞龙曾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仪式表演,影响遍及全国。

由于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护区内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在民间,掌握全部音乐舞蹈的艺人年纪大多在60到70岁之间,而传承方式又以口传身授为主,随着一大批民间精英老艺人相继去世,当无人以身相传时,随即失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祭龙是花腰彝的祭祖活动,传统的祭祀仪式神圣而烦琐,随着社会变迁,花腰彝在精简传统祭典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现代内容。

祭龙逐渐成为村邻寨友们交流感情、探亲访友的娱神乐民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关键词花腰彝祭龙仪式变迁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汉称花腰,自称尼苏,男性花腰彝称为尼苏泼,女性称为尼苏摩,元、明、清初时称为鲁屋。

花腰彝主要居住在云南石屏县龙武和哨冲镇。

“在云南花腰彝居住地区,每年春天,各村或先或后皆要聚众到龙树林里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

一年一小祭,称‘咪嘎好’(祭小龙);十二年一大祭,称‘德培好’(祭大龙)”[1]。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花腰彝在精简传统祭典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娱神乐民的内容。

祭龙逐渐成为村邻寨友们交流感情、探亲访友的娱乐性活动,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村落背景及资料收集麻栗树村位于云南石屏县龙武镇东北部,距县城83公里,现有148户530人,是一个典型的花腰彝村寨。

村庄坐西向东,西高东低,海拔1650米,东面有“吃帮姆顶揩”(打麂子的山),南面有“贝诺扑杂克”(穿牛鼻子的山),西面有“妮妮贝诺克”(小姑娘小伙子玩的山),北面有“鲁斋克本揩”(悬崖和四处都有可用大石头的山),整个小村青山围抱,绿树苍松。

自古以来,村民对乱伐者都进行严处重罚。

据村中老人们介绍,早在满清时代,该村就制定了严格的森林管理制度。

负责守护林地的人称为“保其”(类似伪国民政府时期的保甲长)。

村民起房盖屋若需用材,须得“保其”审批,方才可以到指定地点伐木。

否则,乱砍一棵树,无论其大小,均罚3升米。

此传统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期。

麻栗树村的龙树林位于村庄南面约300米的偏坡上,西北面有一口常年不竭的泉眼,四周清晰可见村庄旧基。

龙树林是一片自然生长而成的青松林,方圆占地近10亩。

在村民的传统观念里,龙树林乃先神生息的圣境,村人绝对不能在林中伐木修枝,即使林中杂木矮草也不允许随意踩踏。

因此,经多年生长,龙树林已古树参天,枝繁叶茂。

龙树林中有一棵枝叶茂盛、挺拔、苍劲的大松树,是麻栗树全村人每年都要祭拜的龙树。

相传,龙树是花腰彝母亲的化身,所以,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又将龙树称作母亲树。

在社会发展变迁进程中,尽管现代文明对麻栗树村民的改造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该村祭龙活动依然保持完好,村民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

2004年7月,我第一次到麻栗树村调查,亲见跌宕相连的土掌房,顿生誓将彝族土掌房这一民间文化奇观细说于天下儒生的新感。

在文化站长余文昌先生的帮助下,我先后两次步入该村,不仅熟知了该村的村情,而且还走进了村民的心境,和当地村民真正地交朋结友。

2005年5月,我结合观察和与村民访谈获得的素材写成硕士论文,从土掌房的物质结构的角度论述了花腰彝的仪式与变迁———云南麻栗树村花腰彝祭龙调查○谷家荣罗明军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民居文化。

时隔5年,得知麻栗树要举行祭龙盛典,2009年3月5日我又重返心念已久的彝家山寨调查。

麻栗树小村已平整大道,新貌换旧容,但村民仍把我牢记在心,品茶用餐时,大家常捡往事笑谈,使我备感欣慰。

祭龙是花腰彝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

我过去从云南石屏县志办李朝旺先生撰写并赠送的《石屏彝族民俗》一书得知,传统的祭祀活动庄严神圣,只有村中男性方才有资格参与。

我作为麻栗树村的特殊成员,虽有幸参与祭龙大典,但仪式前仍担心违规犯矩,惹民不悦,使自己失去构织起来的拟似亲缘关系。

然而,亲见彝家祭祖,方知这些心存顾虑都显多余。

在现代社会中,商业经济使得少数民族文化更加同质化。

与传统的祭龙活动相比,现在的祭龙活动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生态歌舞被淡化,时尚潮流文化在仪式中初生,仪式娱神更娱人。

重访麻栗树彝族小村回昆后,我匆匆记下亲见的点滴素材。

诚然,社会发展变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追根溯源,花腰彝祭龙本身是村民社会生活实践的文化提炼,仪式活动的变迁,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是其根本的原因。

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真实生活,祭龙手稿脱手两日,3月7日我又再次回返麻栗树村,深访村里的文化精英,补充了许多重要的背景素材。

二、祭龙仪式的过程(一)接龙接龙是祭龙仪式的第一个程序,主要在龙树林中举行。

麻栗树村民在每年立春之后的第一个属“马”日都要祭龙。

黎明时分,龙主余自朝老人起床净身,独自来到龙林,揭开捆绑在树上的芦苇秆,取下龙骨查观。

若龙骨完好无损,且骨上条纹清晰可辨,则证明去年祭龙较为灵验。

随后,龙主持一个特制的柏栗树木盆到龙树林西北面的泉眼中端回满满一盆清水,清洗龙宫内的龙蛋。

之后回村传意并和村长协商祭龙大典。

午饭后,村民听到火炮声,便迅速赶往祠堂,敲响牛皮大鼓、铜锣铜镲助兴,配上火枪爆竹,领队的头家抬起祭龙猪,备带各种炊具,浩荡地走进龙树林。

进入龙林,龙主带领头家和协助念经的人齐跪龙宫前,问卦显灵,开始宰杀龙猪。

龙猪杀死,先用屠刀在左前腿上方花开一个“十”字形的刀口,然后用黄栗树做成的“宝刀”将其左腿处的扇子骨取出,置于祭台献祖。

再以同样的方式杀鸡取鸡翅骨,敬献龙神。

王铭铭教授在分析中国民间祭祀庆典时发现,“轮祭的制度颇似互惠交换。

轮到主持仪式的村民成为仪式的主角,并因此在全村村民中受到尊重。

可是,他们也要为这些尊重付出相当的‘代价’。

村神诞辰如不办得隆重,就会失去聚落和头家自身的面子。

……头家是一种象征性的政治地位”[2](P.86)。

花腰彝祭龙,也实行轮祭制度,头家象征性的政治地位类似于王教授的观察分析。

祭龙当天,头家提前在村里显眼之处张贴一张公告,通知村民入龙树林聚餐的具体时间、餐宴备办的情况、村民需自备的东西等。

时刻到,头家在林中燃放爆竹,村民结队,手提糖果、香谷饭、米酒等依次进入龙树林。

龙树林入口,头家用柏栗树枝钉桩围成一个“Z”字形的迂回小路。

小路尽头摆有一盆“圣水”,盆中放有一青松枝,当村民绕道进龙树林时,都要取青松枝沾圣水溅满全身方可进入。

花腰彝认为,龙树林是龙祖生息之圣地,身不净则会带进各种邪气。

香火在整个祭龙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龙主清早进龙树林取龙骨、洗龙蛋的时候起,祭台前的香火就不能熄灭。

祭龙当天,负责备办祭祀餐宴的头家会事先在龙宫周围铺上一层松毛,村民进入龙树林点燃高香就要依次到龙宫前的松毛地上跪拜。

龙主作为人神对话交流的中介,静坐在龙宫右侧,为每一个下跪求福的人诵经祝福。

当年新添男丁的家庭,父亲则背上小孩正对龙宫行大礼,报谢先祖龙恩,并特备好礼送给龙主,并且还要负责接龙时所消耗的全部酒水。

在当地村民看来,龙宫前祈福一般都比较灵验。

因此,没有结婚或是结婚还未生子的年轻人,在祭龙当天,对龙宫祈福也是一项最为重要的事情,即使远在他乡,也常赶回村里祭拜。

祈福结束,大家正式开始在龙树林里享用圣餐。

菜单视头家手艺而定,尽管不同年头的做法和式样都各有不同,但花腰彝俗称的“龙肉”却每年都必不可少。

事实上,所谓的龙肉就是祭龙猪脊梁部位的肥肉,头家只需将其切成方形小块,中穿长长的竹签,放入大锅,加猛火煮熟便可。

通常情况下,由于龙肉油厚,很难下咽。

人们常将其带回家中,去油炸干了才吃。

新添男丁的家庭,依次举杯向村民敬酒,喜报家添男丁。

受酒之人,每人赐赠祝语两句,以示祝福。

暮色笼罩,头家推选出两位身材高大、五官端正的人协助龙主,将龙主手中的猪骨和鸡骨捆扎到龙树的树干上,在龙主的祈祷声中,花腰彝的整个接龙仪式基本结束。

参加祭祀的人到龙宫前,取走三根芦苇秆做成的“龙灵”和一个3寸长的松杈正式离开龙林。

(二)跳龙跳龙是整个祭龙活动中最为欢快激昂的场面。

龙神接到村里的第二天,龙主把头家分成小组挨家挨户地跳龙。

村民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堂屋正中安放一张方桌。

点燃3炷或6炷香,摆放满满一碗大米、糖果、粑粑、烟、酒、茶水、肉、花生、鞭炮、葵花、钱币等物品。

跳龙需从龙主家开始,龙主事先关上大门,锁上门条,等候跳龙队的到来。

跳龙小队中有一个身强体壮的人手持避邪棒走在最前方开路,其余男性则手持柏栗树,背挎四弦随从。

女性则换上崭新的花腰服饰穿插其中,和着优美的四弦声,跳龙队绕道迈坎,缓缓来到龙主家的大门前,正对龙主家“叫龙门”。

一般情况下,龙主不轻易开门,非得让跳龙人在家门外反复把各种祝福的好话说尽,方才让跳龙队从右侧进入正堂屋。

在龙主家跳龙过后,头家就开始到其他村民家中跳龙。

花腰彝跳龙时,除基本曲调不变之外,歌词可根据主家的情况自由编唱。

入户跳龙不分贫富贵贱,跳龙队必须每家每户地跳唱。

每到一户人家,跳龙队刚到房门,主家就要出门热情地接待。

跳唱结束,主家就在房门口点烧鞭炮,少则一串,多则不限。

这时,头家领唱的人举起桌上酒杯,四方滴酒,敬献天地神灵。

一家跳唱结束,再继续到另外一家跳唱。

祭龙还是花腰姑娘们大秀舞龙特技的良机。

当头家到村民家中跳龙的时候,花腰姑娘们则群聚广场舞龙。

其他村民也会举行踩高跷、渔翁钓蚌壳、白鹭啄蚌肉、唐僧师徒降妖伏魔等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杂耍活动。

晚上,村民集中到祠堂共餐,举杯向宾客敬酒。

对方越是推托,大伙就越是使劲高唱,直到对方将杯中酒喝下。

大家乐趣正佳,对方刚饮一杯,村民们歌声又起,若能放歌,倒可回唱推杯。

否则,村民会反反复复加杯,直到远方亲友醉酒,方才罢休。

花腰彝认为,满酒添杯,贵宾醉意心头,是为大敬。

(三)送龙祭龙进行到第三日,村民便要送龙回龙林。

龙主首先组织头家到村民家中龙拜别。

一些花腰彝村寨,精简仪式,常将龙队进村民家中跳龙与龙拜别合为一项。

由于参与龙拜别的人数多,很多情况下都只能在村里的公共场所或是村里翻新平整的村道上举行。

送龙大队在行进的过程中,偶尔也会进入到路边部分村民家中拜别。

龙队拜到的人家,都要赶忙摆出糖果,向龙队敬献香茶,递上一支好烟,热情礼待。

龙队离开家门,主人必须以核桃相送,以示今后家庭粮粟满仓,顺心好运。

在花腰彝的整个祭龙活动中,始终有避邪棒、青松杈等各种避邪驱鬼的法器。

花腰彝认为,即使有这些避邪器物存在,也不能完全防范瘟神侵扰,还必须通过正式的除瘟神仪式才能将各种邪气送走,村寨方可平安。

龙主站立祠堂正门,右手拿一把锋利刀具,左手抱一只红公鸡,面向东方,杀死公鸡,并在嘴里满含一口酒猛地喷洒四方,声音高亢地念一段经文之后,迅速走出祠堂。

两个佯装的野人扛着“鬼楼”紧紧跟上。

鬼楼是一座用竹篾编扎成的小房子,里面放着两个纸扎的小鬼和一只瓦缸。

走在鬼楼后面的人抹着花脸,端着升斗。

斗中盛有大米,米中端放一瓶酒,周围插满小彩旗。

参加祭龙的村民尾随其后,吹奏起不同的曲调,走家串巷,驱赶村里的瘟神。

“野人们”挥舞刀斧,摔打铁链,以各种铁器顿地,发出整齐的呼喊:“谍席贼”(砸死它)、“嘎席贼”(勒死它)等话。

驱鬼过后,人们将鬼楼拿到村外避人之地吼叫着把它全部捣烂,并在路上拉起一道挂有各式木刀的麻绳,将各路瘟神都“隔绝”在村外。

除瘟神后,村民开始送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