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构建研究

文献综述--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构建研究
文献综述--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构建研究

题目: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构建研究

一、引言

所谓信用,首先是指自然人的信用,即个人信用。在机构、企业、群体、国家等具有了拟人的资格后,才有了所谓的机构信用。信用是维系社会经济正常关系的纽带,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经济生活中管理、监督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则、政策和法律的总和,其主要目的是为证明、解释和查验自然人信用情况提供依据,并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高守信意识,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提供制度保障。对于社会流通领域来说,改革结算制度、推广信用卡等电子支付工具、发展个人支票同样离不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而这些又是建立正常社会流通秩序的发展趋势;对于国家来说,了解个人资信情况是制定政策的前提,使社会保障政策、税收政策等更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同时,无论是从预防金融犯罪,还是从资金安全乃至个人安全的角度来说,个人信用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个人来说,个人信用记录是个人的另一张身份证,会使个人的许多经济行为变得明确和简便,例如贷款、租赁、担保都会简单得多。当然,如果个人信用出现不良记录,也会被社会所唾弃。对于银行来说,消费信贷手续将会由复杂变得简单,通过个人信用规避风险,为大规模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建立了途径。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个人信用被禁锢,银行信用已被过度使用,个人信用资源却被闲置了,没有被合理有效的利用。国民负债结构呈现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状态,政府和银行被强加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风险,而没有由社会成员共同、合理、均衡地分担。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关系混乱、赖账、欺诈等失信行为普遍存在,个人信用严重滞后的状况不但成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而且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如果不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我国经济将与世界格格不入,而且就征信市场本身也会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由于没有社会化和规范化的个人征信服务,有关部门难于对个人信用贷款风险进行管理,国内银行将难以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的个人信贷市场上与国外银行展开有力的竞争;由于对外开放的国民待遇可能使外国公司仰仗其在资金、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地位,垄断国内个人征信市场。

更重要的,个人信用制度作为社会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它能够影响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乃至社会稳定。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集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个人信用问题就属于新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社会问题的范畴,个人信用的缺失极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当前在我国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已经刻不容缓。在此,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二、主体

一.国外个人信用制度构建研究

Padilla,A Jorge,and Marco Pagano(1993)提出市场经济中信贷信息共享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信息交流能提高银行和其它授信机构了解借款者特征的程度,有利于准确预测还款概率、筛选借款人和取贷定价,从而减少市场经济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能够降低信贷成本;对借款人来说是一种约束机制;使贷款者了解借款者全面的负债情况。总言之,借贷信息共享能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成熟市场国家的信贷信息系统可以分为公共强制性的信贷登记系统和私人部门的信贷信息系统两种,它们的区别在于谁是组织者或掌握系统的所有权。

Evans,Reddy和Schmalensee(1997)最先讨论了美国信用卡市场的非竞争性,认为信用卡的利率水平一直较高且很少变化,并且拥有较其他信用工具高的相对利润。Park(1997)认为采用严格的贷款审查制度可以降低违约率,降低成本,可以使贷款的利率下降,但此种保守的政策会使信贷行业增长更缓慢。Gelpi (1998)回顾了消费者信用的历史,另外概述了当今消费者信用的发展。Crook (1998)研究消费者信用市场和商业循环的联系。

Moss和Johnson(1998)探索了个人破产的历史以及可能导致它发生的一些决定性因素。Fay,Hurst和White(1998)认为不良的污点记录对最终破产有统计显著性。Gross和Souleles(1998)把不良的污点记录的作用与渐增的风险成分的作用分开来进行研究,并且证明了前者的重要性。Domowitz和Sartain(1999)认为,借贷机构开展信用最不希望看见的就是消费者破产,诸如收入、负债状况、道德、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等都会导致消费者破产。债务当中决定最后破产的主要为医疗、信用卡以及房产权债务。

Mustafa,Rahman(1999)提出信用卡等信用工具的发展以及个人信用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推动了信用消费。他使得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消费信贷额一直呈现一条增长的曲线。在美国,先买后付,信用消费已经成为美国人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以及美国人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当程度上归功于个人信用的发展。

Jappeli,Tullio,and Marco Pagano(1999)提出信用信息充分和有效的共享是征信体系运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征信体系建设的最终追求目标。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为信用信息共享提供了组织保障;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为信用信息共享提供了制度保障;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信用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的征信监管体系,为信用信息共享提供了行业环境;统一的征信行业技术标准,为信用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保障。

Maki(2000)在不考虑过分乐观的家庭会因为消费少而受处罚的情况下,研究了消费者信用增长与未来消费量的增长关系之间正相关的关系。

二.国内个人信用制度构建研究

18世纪和19世纪作为经济学的启蒙阶段,也是对信用研究最集中的时期,有关当时经济学史的文献都有专门的章节讨论货币、信用问题。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致都是从两个层面研究信用问题。一是从具体的借贷行为来研究,包括信用(借贷)的产生、性质,信用与货币流通,信用与资本创造等,这是主流。二是从制度的层面研究,有关信用制度的研究似乎缺乏深入的发展。

刘疆(2001)指出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评估与决策是最薄弱、最有待改善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上,美国的做法别具特色,而且相当成功。美国的个人住房贷款评估方法主要有两种:判断法和信贷记分法。通过这两种评估方法,美国在个人住房贷款的第一个环节上把关很严,从一开始杜绝了呆帐、坏帐的产生,这一点是做得非常成功的。符启林(2002)从社会配套工程的角度分析,我国可在已有的信用记录基础上,鼓励更多的人主动建立自己的信用史,并在银行之间、银行和担保方之间沟通信息,达到个人信用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银行放贷和担保方担保提供依据,防止和减少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

杜恂诚(2002)把票据交换承兑机构、见证类中介组织(包括征信所)以及信托业等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视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信用制度取得明显进步的重要标志,并把信用制度定义为为了降低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程度而给交易方式或交易范围定型的一套规则。显然,这里他把信用制度作了

广义的理解,并把无形的制度和有形的机构组织联系起来。

林钧跃(2002)提出个人信用可以有效的扩大社会需求的总规模,带动经济高速发展,这一切归因于个人信用的功能,即提供个人创业机会,物质生活享受的提前,应付突发事件,降低刑事犯罪,具有家庭理财功能。

汪劲(2002)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外性用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在一个国家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在国外,社会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征信数据及评估,法律和法规的确立和健全,政府和专业协会的监督和管理,教育和研究。信用管理行业分为以产品为主和以服务为主两大分。

邓郁松(2002)总结了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主要经验,并对发展中国家建立本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践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一般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着手建立本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了解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特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践,将为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

任兴洲(2002)在对美国信用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的考察中,获得启示,认为加快征信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民营征信机构应成为我国征信行业的主要经营主体,市场化运作应是我国征信模式的基本选择; 建立公共信贷登记系统很有必要,但其目的应当是为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服务,而不是向社会提供商业化的信用信息服务; 我国的征信业务,宜先从地方和行业做起; 建立和完善征信法律体系,为征信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何建奎, 岳慧霞(2004)认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信用基础缺失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极不利于我国消费经济的顺利实施。美国是世界上个人信用体系运行最具效率的国家之一,面对我国个人信用基础缺失的现状,我们应借鉴美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先进经验: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采用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个人信用体系模式———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即建

立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以股份制资信公司为支撑,以现有信用中介公司为主体,以地区会员制为框架的全国个人信用体系。

寒冰,纪瑞林(2010)在《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个人信用查询评级系统》中提出我国个人信用查询评级系统应用信息资料不全,缺乏信用评级打分系统,个人信用报告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必须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通过加大个人信用资料采集的深度广度,在信用报告中加入评分系统,对于不同的信用报告要求提供不同种类的个人信用报告服务等方面改造和完善我国个人信用查询评分系统。

三、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信用是个人经济行为的立足之本,也是涉足经济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已经有150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仍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易方式逐渐由货币交易向信用交易转化,信用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中国的信用消费已逐步扩大,信用卡消费、个人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住房按揭等各种个人消费贷款都陆续开办。然而,我国当前的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信用尤其是个人信用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已是大势所趋。西方发达国家在信用评估领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方法,能够成熟的评估模型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我国在这方面刚起步,以前完全靠经验进行评估,不仅效率低,准确率也不能保证。因此,对个人信用评估进行研究,借鉴先进经验和评估模式,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通过对个人日常经济活动记录进行有序整理和横向比较,同时辅之以个人基本资料,从而得出真实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信用评估数据和文字说明,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刘疆.美国个人住房贷款的评估与决策[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8

[2] 符启林.商品房预售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征信与数据库管理期末论文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征信通常是指以了解企业资信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为目的的调查,包括一些对交易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核实和依法传播的操作全过程。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得以安全运行的有效保障,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征信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目前业务活跃的征信机构已达300多家,征信市场已初具规模,征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由于征信立法滞后,监管缺位,市场秩序混乱,征信服务不规范,我国征信业依然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性征信机构。我国亟需借鉴国外经验,使我国征信业规范发展。 一、征信体系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就征信制度而言,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市场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和会员制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征信体系模式 市场主导型征信体系模式以美国、英国、加拿大及北欧部分国家为代表。在该体系模式下,征信机构采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政府只负责对征信业进行必要、有限的监管。 (二)、政府主导型征信体系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兼有私营征信机构的社会征信体系,该体系以德国和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为代表。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公共征信机构,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并不排斥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 (三)、会员制模式 日本采用的是以行业协会为主建立信用信息中心的会员制模式,为协会会员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息互换平台,通过内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征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征信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依靠法律和行规运作,只有会员才能享受到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

关于信任的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 信任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信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行动者通过对人对物的认知累积、在互动过程中面对风险或困惑时的选择,是一种冒险、投资、期望或判断,发源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变化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 韦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 齐美儿:坚信 卢曼:人际信任-制度信任 政府信任 政府信任是公众在期望与认识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政府信任高低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 腐败 腐败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它对公共权力滥用,对公共职位的失职,而是将其视为是对于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原则的违反和背离。因此,腐败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这是一种个人或群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违反社会中法律法规及道德原则,不合理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就是掌握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公职人员。 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国外对政府信任的研究的主要着手点是腐败,8篇外文文献中有6篇直接研究腐败现象,探讨腐败行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1篇研究丑闻对政府和制度的侵蚀作用;1篇研究特定环境下教育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国外研究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腐败带来的负面效果。L Ionescu(2013)认为,腐败对人际、政府和机构间的信任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宏观和微观经济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制约了GDP的增长以及福利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丑闻是腐败的派生物,丑闻对于政府和政治机构同样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作用形式为降低对政治家和领导人的看法。Shaun Bowler和Jeffrey A. Karp(2004)通过对美国和英国数据的分析,将公共机构的评价与机构本身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公共评价模型与英国数据的模型进行对比,得到更为广泛的结论,丑闻是导致政府信任程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Park H 和Blenkiasopp J基于在韩国收集到的数据作了透明度和信任在政府腐败与公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间关系和发生的作用的研究,指出腐败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透明度和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调解。 更多的学者通过地区性的腐败现象说明腐败对于政府信任的影响。Juha Tapio K??ri?inen在16个欧洲国家中进行了经验观察,旨在找到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产生差异的背后的原因,认为社会资源投入公共秩序和安全领域的程度的提

个人信用贷款管理办法

XXX支行信用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满足优质客户的贷款融资需求,挖掘信贷市场潜力,提高我行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本行相关信贷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个人信用贷款是指本行向资信良好的借款人发放的用于个人消费、个人经营用途的,无需提供担保的人民币贷款。 第三条信用贷开办原则是“定向发放、择优准入、差别授信、总额控制、动态管理”。 定向发放指定向经营正常、资信良好的个体商户、正式在编在岗的公职人员(不含临时工、合同工、内退人员、劳动代理人员等)发放。 择优准入指优先选择资信状况良好,收入较高且稳定,还款能力强的商户和公职人员发放。 差别授信指根据商户和公职人员信用状况、职级、收入水平、还款能力等额度测算,进行差别化设定授信额度。

总额控制指根据个体商户和公职人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我行最高制定额度,不得化整为零。 动态管理指强化贷后管理,结合客户经营、资信状况等变化,及时调整授信额度,严格控制风险。 第四条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审慎经营、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个人信用贷款用途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有关政策。 第五条信用贷款坚持高效、灵活、限时办结原则。 第六条信用贷款严格执行信用等级评定制度。 第七条信用贷款办理应遵循“一次建档、自助办理、自动审核、综合授信、随用随贷”的原则。 一次建档: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将客户信息导入为客户建立信息档案; 自助办理:客户通过微信、客服电话等渠道申请贷款; 自动审核:系统根据行内数据、客户经理调查数据、征信信息等大数据对客户进行准入筛选; 综合授信:系统根据客户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信息,自动测算客户综合授信额度; 随用随贷:在综合授信额度内客户可根据自身资金需求随时用款、还款。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的写作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等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加速互联网业务创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变革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资金快速配置与融通的新金融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功能外,主要形式有金融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网络保险产品销售、网络证券买卖、第三方电子支付和网络小额信贷等。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新产品余额宝以来,余额宝的业务量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而且显现出强劲高速的发展势头,其他互联网金融也呈现突飞猛进发展趋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也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从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案件频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2013年10月到11月末,就有39家P2P借贷平台陷入困境和倒闭。(二)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乔玉梅(2014)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沿袭多年的经营范围、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和竞争格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避免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朱治豪(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但是互联网金融业有相应的信用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都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可能性。故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安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政府加大立法力度,共同防范互联网金融

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研究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构建问题研究 邱伟 1.3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意义 1.3.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市场经济是以金融为轴心运转的,金融活动的实质就是信用运动。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信用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良好的信用记录可以很便捷的得到消费信用的支持,而信用劣迹者会使信用的提供者敬而远之。同时,严格的法制制度和社会准则,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规范,都对每个人形成种种外部约束力,使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终身受害,使违约所带来的损失远远大于其收益。当这种个人信用成为全社会恪守的信用准则时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秩序,从而减少信用中的道德风险。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制度,信用是交换的基础,因此发达的信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要以发达的信用和完善的信用制度为基础。但是,除了企业问、法人机构间的各种合约及各种信用往来以外,发达信用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极致”到个人。没有个人的信用制 五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构建问题研究 度,没有对个人提供信用支持的机会和规则,绝大多数消费者就永远是无力的需求者。同样,政府的福利政策、政府对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和秩序的维护、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经营性收入征税,以及整个社会的安稳运行,都需要以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经济活动会在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个人信用制度的支持。因此,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3.2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信用消费以扩大内需。信用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之一。信用消费作为信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营者或金融机构以生活资料为对象,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信用。西方国家每年汽车销售若不采取信用消费的方式,销量要减少三分之一。我国消费信用起步较晚,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还不发达,规模偏小,去年我国消费信贷仅为710亿元,占GNP比例不到1%,而美国同比为55%,我国香港为23%,韩国为11%。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以每年7.5%的速度增长,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达到8万亿元,居民个人拥有巨大的潜在购买力和较充分的偿债能力,因此,发展个人信贷消费成为国家激活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此政府连续出台了降息、开征利息税等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费的措施,各家商业银行也推出了个人信用业务实施细则,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个人信用是在没有个人信用基础的情况下推行的。要激活个人消费信用,迫切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商业企业、政府部门各项鼓励消费的政策就会在个人信用良好的居民中加以落实,从而达到拉动需求、启动消费市场的目的。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加快,个人信用问题更加迫切推倒了前台: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住房制度改革和住宅商品化的需要,是培育以个人需求为主体的住宅市场的需要,更是强化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需求。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个人资产业务和个人中间业务的开展,同时还可以极大地促进个人有形及无形资产的评估、个人入股、自然人担保、个人参与股份制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提高居民的投资收益。21世纪是信用经济,也是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勃兴与发展一定要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一种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商业模式渗透到国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也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另外,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加之已推行的储蓄存款实名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的问题研究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的问题研究 摘要:个人信用具有担保、理财、放大个人投资和消费的作用。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刚起步,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从明确政府职能、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入手,加快我国信用制度设。 关键词: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征信;失信惩罚机制;联合征信数据库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个人信用制度是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表现。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是从2007年7月1日全国首个关于个人信用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个人征信管理试行办法(颁布开始实施,为有效地防范和规避信用风险和稳定金融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的信用观念以及信用关系的发展还基本上停留于社会道德的范畴,信用基础仍十分薄弱,信用制度发育程度低,信用缺失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企业信用的缺失!非法传销的泛滥都是因为个人信用状况的恶化,同时也导致了个人消费信贷!助学贷款!银行卡的发放等个人金融业务难以展开的主要原因。因此,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不仅可以规范金融秩序,而且能够更好地激活个人消费信用!拉动我国消费市场,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现状。 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虽然起步晚,但短短几年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有比较好的政策环境。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个人消费贷款信用中介制度”,“信用制度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条件”等建议。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人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等个人收入管理制度、2000年4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行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该制度的推行成为建立我国个人基本账户和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信息办于2()00年2月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这是国内 第一部联合征信的政策性管理办法,为联合征信 拟定了初步的法律框架。这一系列文件规定的 颁布对促进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 到了重要作用。 2、初步建立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个人联合征信开始起步。我国已有一些信用中介机构从事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业务,如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华安信用风险管理有限公司等。2000年7月1日,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并正式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首批110万上海市民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已进入服务系统的数据库。所谓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是指由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将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信用和信誉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和存储,形成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为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系统了解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同年10月,大连、广州等市也相继建立了当地的个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这些资信公司通过有偿采集个人资信信息、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自收自支模式的运作,基本形成了联合征信的框架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目前实现了银

基于信任机制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文献综述(全)

基于信任机制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文献 综述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的同时呈现,用户很难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传统的搜索算法只能呈现给所有的用户一样的排序结果,无法针对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的爆炸使得信息的利用率反而降低。同样,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站在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选择的同时,其结构也编的更加复杂,用户常会迷失在大量的商品信息空间中,无法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个性化推荐,被认为是当前解决信息系统超载问题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推荐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代替用户去评估其从未看过的产品,使用户不只是被动的网页浏览者,而成为主动参与者。准确、高效的推荐系统可以挖掘用户的偏好和兴趣,从而成为发现用户潜在的消费倾向,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用户的黏着性。但是推荐系统存在各种缺陷,Rashmi等人提出,相对于使用推荐系统来说,人们更愿意从自己认识的朋友或者熟悉的人那边获取推荐信息[1]。这体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更加倾向于从自己信任的人获取推荐信息。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包括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概述、常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算法分析以及信任概念、信任模型。 二、个性化推荐系统概述 个性化推荐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正式定义由Resniek&Varian在1997年给出: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向用户提供产品信息和相关建议,帮助用户决定购买什么产品,通过模拟销售人员帮助用户完成购物过程的系统。这个定义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是用户(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用户),推荐的对象是项目。项目是推荐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产品和服务,也即最终的推荐内容。 个性化推荐系统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和购买行为,向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和商品。它是建立在海量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一种高级商务智能平台,以帮助电子商务网站为其顾客购物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购物网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府绩效社会资本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政治信任的研究以来,政治信任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利维和斯托克(Levi& Stoker,2000)概括了推动政治信任研究在美国兴起的三重因:一是1965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和1968年盖森《权力与不满》的公开出版;二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包括种族关系和公民权利运动,也包括越南战争;三是关于美国全国选举调查(National ElectionSurvey)政府信任问题的调查中,美国公民的信任百分比长期急剧下滑,尤其是1964-1972年间。这些因素都使得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对政治信任的大量研究。政治信任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政治学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一、何为政治信任? 当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学术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是,政治信任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公民对政府的这种政治信任? (一)政治信任的涵义 对政治信任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政治信任的概念。政治信任首先是信任的一种。政治信任只是信任的一种,它和所谓的信任文化(福山, 2001;尤斯拉纳, 2006;佩雷菲特, 2005)及其引起的信任社会(佩雷菲特, 2005)、社会资本(帕特南, 2001)等概念的涵义截然不同。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政治信任包括公民间的人际信任,即社会信任(宋少鹏、麻宝斌, 2008)。但是奥弗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对信任政府与信任他人进行类比(沃伦, 2006)。奥弗将大众/精英和水平/垂直的二分法结合在一起,得到信任四个维度的内涵: (1)公民彼此间的信任,这在社会资本研究的相关著作中有丰富的阐述; (2)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这是政府信任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3)政治精英对其他社会精英的信任;(4)政治精英对公民的信任(Yang, 2005)。其中,第二个维度的信任即本文所提到的政治信任的涵义,即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但是政治精英只是政治系统中的一种。 卢曼(2005: 73)所言,政治信任是在两个不同的普泛化层面上被要求和给出的。一方面,公民珍爱他们对将要决定下来的事的期待;另一方面,公民留在该国家,指望能过上一种合理的生活,这就已经表明对政治系统的信任。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文献肯定了政治信任或是不信任这种态度的存在,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信任被看成是和不信任相反的,就像是一盏灯,或者是亮的,或者是不亮的一样。”(Tucker, 2004: 53)由此导致了公民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被纳入到一种二元的分析框架中。但有趣的是,哈丁直接指出了这个议题的荒谬性:“有关当代社会公民应该信任政府(如果公民不信任政府的话,那么要么公民要么政府中的一方就是有问题的)的看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它同传统自由主义截然相反”(沃伦, 2004:

浅谈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逐渐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初步建立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个人资信评估工作也已开始逐步显现一定成效,但离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目标还很远,个人信用制度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基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0.引言 “信用”在拉丁文中翻译为“Credio”,也就是说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相互的信任和信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在经济学领域,信用是经济主体之间在主观上建立诚实守信的心理承诺和客观上约期实践相统一的意志和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交易规则。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个人信用是个人经营活动中与外界发生的一种经济关系,它包括履约承诺和履约能力。履约承诺是主观愿望。它和个人的道德取向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用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 随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逐渐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初步建立了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个人资信评估工作也已开始逐步显现一定成效,但离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目标还很远,个人信用制度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1.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全社会并没有普及信用意识,失信行为十分普遍 目前牵涉到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现象已经深入到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恶意购房贷款、助学贷款违约不还、信用卡恶意透支、手机恶意欠费等,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经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求职者中,有45%的个人简历存在实际工作经历、学习、培训,甚至学历造假。我国有关信用制度的法律规定很少,各行业内的行业惩戒机制也不完备,导致了背信者无法可管、无法能管、任意背信、不计后果的混乱局面。 1.2缺乏专门系统规范个人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 我国已经出台的有关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国信用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信用管理师师资注册管理暂行办法》以及部分省市出台的地方法规,但我国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调整个人信用制度的专门法律。我国目前仍不存在个人破产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也尚未建立,也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 研究综述,又叫文献综述。 对综述的理解和表述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综述,就是根据需要,把收集到的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项课题、某项研究在某一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材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归纳、整理、分析、研究而写成的综合叙述。它的特点是“述而不评”,即不加评论地综合介绍已取得的某一专业、学科、课题、专项研究的实际情况或研究成果,属于三次文献。另一种认为:综述,是对大量文献经过阅读、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再把这些看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是综述。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综合概括,而且在表述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的评论、观点和见解。综述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真实地反映某一学科、专业、课题项目研究的整体状况,参考利用价值高,特别有助于研究人员开拓视野,把握关键,做好选题,避免重复,节省时间,利用线索,深入研究。 一、综述的类型 综述一般有以下几种: 综合性综述。是指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个会议等文献材料情况作出综合性的叙述。如某一学术会议的综述,就是根据某一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材料、上交的论文材料,以及讨论情况而写成的综合性报告。 专题性综述。是指对某项课题或某项研究的研究状况或研究成果的系统阐述。如撰写某项课题研究的综述,可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主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过程的方式、方法,当前研究的进展情况,或已取得的成就,在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该项成果的各种意见和看法等如实叙述出来。 文摘性综述。是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项研究在某段时间发表的文献信息内容,用少量文字摘录出来,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综合排列和叙述。文摘性综述要求逐一标注所引用的文献。 二、综述的基本内容、结构与写法 1、综述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综述要包括以下内容:标题、综述的主要问题、原因、目的、使用对象、收集资料的范围、主题内容,文献材料的主要观点、成就、各种看法、发展趋势、基本结论、附录、作者等。 2、综述的基本结构与写法 (1)标题。标题应是综述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能鲜明地表述该综述的主要问题,重点一目了然。 (2)提要。简单扼要地阐明本综述的主题内容,包括目的、背景、意义、现状、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本综述所收集的资料的范围和来源。 (3)正文。是综述的主要部分,必须全面系统地从各个不同的面把所收集到的文献材料的观点、做法进行详细的叙述,包括所要叙述的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某个课题、某项研究的历史,目前状况,主要观点、措施和方法,突出成果、发展趋势,并综合阐明各种不同观点,还有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等等,让读者对他所要了解的学科、专业、课题或研究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4)结束语。是作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及综述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所作出的结论,并概括性地阐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尚待解决的问题,发展趋势等。 (5)参考文献。一般来讲,要求详细逐一列出本综述所引用、参考的文献,也可以在综述过程中引用的时候加以说明材料的出处。标引参考文献要符合国家著录标准,标明作者、篇名、出版单位、时间,等。 综述可在标题的下面或全文的最后标上作者的姓名。 3、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定好题目。定题前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选取当前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充分考虑它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理论性、学术性和价值性。 选好材料。确定主题后,迅速确定收集材料的范围、检索途径和方式方法,尽可能做到大量地占有较全面、系统的,与主题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消费者物价指数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所谓的“物价指数”:是指反映报告期内,销售或购进的全部商品价格总水平比基期水平升降变动程度的相对数,通常以报告期(年度、季度或月度)与基期(某年度、季度或月度)相对比,以百分数表示。它是社会各项经济指数中比较复杂的一种相对数。按照所包括的不同商品种类,分为:单项商品价格指数、商品类别指数和总指数。按采用基期的不同,分为:环比物价指数(以上一期为基期)、年距环比物价指数(以上年同期为基期)、定基物价指数(和固定时期比较)。按照商品的种类和流通环节来区分的话,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工农业商品的综合比价指数。等等。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要求至少每五天调查一次价格。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为此,我国的CPI权数每年都做一些小调整,每五年做一次大调整。从而保证了CPI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因此,可以说经过20多年实践的检验,我国CPI的编制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实际情况,为我国价格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由于CH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如今我国也和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样,众多社会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加以调整。正因为CPI与公众

利益和经济全局血脉相连,社会各方面对CPI的波动状况自然十分关注,这就难免会导致有一部分人表面化地理解政府在宏观上的经济决策,甚至误读货币政策,其实这正反映出公众对CPI变化仍处于一知半解状况。因此我们说,CH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货币政策和其它金融政策的经济指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可是,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也不能仅看短期的CPI变化,还必须具体剖析影响其变化的主因(特别是核心CPI数据中各子项的相互关联及滞后效应)和相关的其它指标(如GDP 平减指数等),以及同样直接影响央行决策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投资和信贷增幅等一系列重要数据,它们都与CPI处于同样核心数据地位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走势。CPI 指数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2010 年九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CPI 指数的上升农 产品物价80%上升,其中黄瓜和西瓜的涨幅最高。CPI 指数过高比 较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缩水,居民的购买力也就跟着下降,社会的福利水平也会下降。CPI 指数的上升,也就意味着农业成本的投入加大,工业生产原材料的价格也就必然上升。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仅仅是CPI 指数上升了,而PPI 指数(工业品物价指数)下降,不变或略微上升,则会导致生产者利润上升,从而促使他们扩大生产,社会供给也就增加了,在市场的调节下,物价会下跌,CPI 会自动回落。对于商家和企业等经营者来说,过高的CPI 指数,导致了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如果生产者不对其增加让利幅度,而是根据市场调节的物价进行销售,那么可能会出现经营者的大幅度亏损。因此,CPI 指数的上升,也随之带来了更进一步的物价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

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了解,认为对方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或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是小概率事件。Robert认为信任是一种资源,它以共同资产的形式存在,运用得当则可获得巨大竞争优势。McKean认为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果在交易活动中缺乏信任,就必须花费大量资源,进行度量与监督以防受骗。 Sako把信任分为契约型信任、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契约型信任是一种依赖契约的信任。契约越细致,越能形成交易当事人的信任。Margreet F. Boersma 等从公共信息考虑,把信任分为能力的信任、承诺的信任和友善的信任等类型[5]。 Nigel Slack等(2002)认为信任有一个过程,从计算的信任,经过认知的信任再到感情的信任[6]。Giddens认为信任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交易双方甚至更多方共同建构起来的;zucker认为信任的出现与这三个因素分不开:制度背

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是指根据居民的家庭收入与资产、已发生的借贷与偿还、信用透支、发生不良信用时所受处罚与诉讼情况,对个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并随时记录、存档,以便信用的供给方决定是否对其贷款和贷款多少的制度。 编辑本段个人信用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郭冬乐指出,个人信用制度要发挥作用得有两个支点:完善的个人信用调查机制和规范的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个人信用调查是开展个人信用业务活动的基础。个人资信档案的资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款人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交的贷款申请表,包括贷款历史、居住状况、收入情况、婚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信用管理的专门机构提供的与借款人信用有关的资料,包括未偿还债务记录、信用卡透支状况、在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记录等。其中居民应用量最大的信用卡资料是极为重要和全面的。而对个人消费信贷进行评估是个人资信档案的应用和深化,也是消费者获得银行贷款的必经步骤。在国外,银行一般采取主观判断法和信用评分的数量分析法。数量分析法是在一个信用评分的模式上对贷款申请划分等级进行评分。在实际操作中,主观判断法和数量分析法通常相互结合运用,互为补充。其中数量分析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支付能力”的评定。“支付能力”指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主要是指稳定的足够的收入来源,包括专职工作收入、兼职工作收入、投资收入等,这是个人信用评定的基础;二是现金流量,即支出与收入的比率,个人支出包括其它未付账款的月平均额、房租、赡养费、抚养费等,这些月支出的总和与月收入的总和比率在40%以下,则认为借款者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贷款。 编辑本段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原因 现代文明社会,凡是有行为能力的正常人的社会行为,都有一种约定。这种约定的履行,对行为人而言就是信用。是否履约和怎样履约,则反映信用度的高低。以此衡量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就构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就个人信用而言,在发达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号将人们的所有经济活动记录在案,并以此作为个人经济活动的基础,信用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在这些国家,个人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0%左右,其回报远高于法人信贷,回收周期亦大为缩短,风险较小。越是优质银行,这一比例越发水涨船高,如美国花旗银行的个人业务已在总业务中占到60%。在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信用环境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美、日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达65%。发展消费信贷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如美国目前在全部家庭中持有金融债务的高达70%以上;法国至少40%的家庭负债消费,有1/4的家庭靠银行贷款买房子。在我国,据测算如果消费信贷总额占消费总额的比重提升到5%~8%,即可增加约2000亿元的消费信贷,就可以带动全国GDP增长两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新形势对发展消费信贷十分有利。但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刚刚起步,为此,金融机构在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方面不得不采取严格的审查来保证贷款安全,而长

政治信任研究(20110614)

政治信任研究 ——北京初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信任的衰落成为西方国家公共治理和政治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对47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全球41亿民众对诚信问题存在忧虑,对各类机构的信任程度下降,对政府机构表示不信任的人占到47%。政府信任缺失问题已经对各国政治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2011年初北非各国所发生的政治动荡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于我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但在经济体制转轨,政治制度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经济发展与制度革新间的差距逐步拉开,有些制度不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再加上政府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出现,民众质疑精神开始浮出水面,质疑的声音愈发增多,政府的信任水平和权威性日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各种形式的政府信任危机事件不断发生,从孙志刚案、SARS爆发初期政府公布疫情不实事件、陕西虎照门事件、贵州瓮安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巴东邓玉娇案到听信谣言抢购食盐事件等此起彼伏,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其发展态势基

本可以概括为:数量迅速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延展。而这均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质疑感和不信任感的增强,积极的一面是它彰显了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的觉醒,是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为社会进步的体现。而消极的一面是它对政府权威性产生了极大的损害,从而增加了社会风险,使得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下降,于2011年3月发生的抢购食盐事件便是例证。 基于上述考虑,对政治信任流失这一现象进行综合审视,归纳其形态和特点,分析其内在机制和演变趋势,对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探究。 一、概念界定 政治信任这个概念由于使用层次的不同,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也有不同的侧重,不少西方学者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中国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其研究的范式是参照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因此首先梳理了西方政治学领域学者的观点,对研究问题和维度作了基本界分,并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参考了我国学者关于政治信任的研究。综合一些著名学者的观点,政治信任更多地被定义为公民对于政府或者政治系统将运作产生出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的信心或信念(Easton,1965;Miller,1974;Hetherington,1998;Citrin,1974)。政治信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它指公民对待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态度(公民所属国家),此可以由对国家政治理念的信任体现出

人际信任--文献综述

对人际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对人际信任有关理论的探讨 由于目前对信任的研究尚无权威性的公论,论文从现有的零碎的理论研究中借鉴一些来探讨人们信任这种特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心理及行为。 1.1人际信任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定义很多,而且各有强调的侧重点。 Gambetta 把信任定义为相信对方即使有机可乘也不大可能做出伤害己方的事情。Mayer等认为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另一方,但它却愿意放弃这种机会而相信对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 Rotter 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方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预期。郑也夫则把信任看作一种相信别人的行为或周围秩序符合自己愿望的态度。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认为:第一,信任是个体间的一种心理预期和情感倾注,而这种预期和倾注会以某种(些)行动的选择反映出来;第二,信任是在面临不确定性事件而需要规避风险时才会产生;更重要的第三点是,信任是一个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在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态面前进行的主观判断和行动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信任是指行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基于历史信息的累积和判断而对另一方持有的一种正的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心理预期或信念,即愿意相信对方能够胜任某事或不会利用己方提供的机会,做出牺牲己方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1.2 人际信任的产生机理 对于信任的产生机理,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Luhmann 认为,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获取。Gambetta 则认为,信任是伴随熟悉和友谊的人际交往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在Zucker 看来,信任主要产生于:声誉、彼此的社会相似性和法制。 Kramer 则认为,组织中的信任可以通过第三方介绍、社会范畴、角色和组织规则等途径来产生。

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

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 13级营销一班李思妍23号中心概况: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事业法人单位,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的规章,统一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又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和融资租赁登记公示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发展: 人民银行于1997年立项建设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4年2月,人民银行又启动了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同年4月成立银行信贷征信服务中心。2006年1月,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并正式运行。同年7月底,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成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此期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一直作为人民银行的金融信息化项目管理,与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合署办公。 2006年11月,经中编办批准,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正式注册为事业法人单位,注册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2007年4月17日,人民银行党委决定征信中心与征信管理局分设。同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机关,10月8日,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上线运行。 2008年5月9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在上海举行揭牌仪式,开始北京和上海两地办公。2009年7月20日,融资租赁登记系统正式上线运行。2010年2月22日,人民银行党委宣布成立征信中心党委,并任命王晓明同志为征信中心党委书记。2010年6月26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成功切换至上海运行,并正式对外提供服务。 展望: 在不久的将来,当个人信用体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除通过银行系统跟踪个人的信用记录外,其他各个相关的部门,如税务、工商管理、公安等系统也都将提供个人信用系统相关的及时资料,每个人只要一张卡,轻轻一刷就能准确的获知此人的资信记录,并且这一记录由于计算机联网,将伴随每个人的终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