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治疗和管理

合集下载

哮喘病常见用药及用药原则

哮喘病常见用药及用药原则

哮喘病常见用药及用药原则哮喘病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类型,通常是由于患者气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的特征,在过敏源或者是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使得患者支气管阻塞,出现呼吸困难等疾病问题。

很多患者属于急性哮喘发作,一旦接触到过敏源之后,突然就会发作,会累及到患者的气管、支气管以及肺脏,不具备传染性。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会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展开治疗活动,合理用药格外的关键,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于哮喘病常见的药物以及具体的用药原则。

一、哮喘病常见用药临床上,哮喘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分期和控制状态有所不同而所选择药物也不同。

选择合适药物对于控制病情十分重要。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1.糖皮质激素(ICS)简称激素,是目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分为吸入、口服、静脉用药。

吸入用激素:具有很强的局部抗炎作用,全身不良反应少,目前治疗哮喘长期治疗首选药物。

临床上雾化常用的布地奈德,倍氯米松属于此类药物;倍氯米松为地塞米松的衍生物,其局部抗炎作用较前者强数百倍。

气雾吸入后可直接作用于气道而发挥抗炎平喘作用,能取得满意疗效,长期应用可减少或终止发作,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但不能缓解急性症状。

口服使用激素:常用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片(美卓乐)。

因两者剂量,代谢途径等不同,不能等量置换,使用时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静脉使用激素:重度或严重哮喘发作时应及早静脉给予激素,常用的有甲泼尼龙,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2. 短效β受体激动剂(SABA)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临床上常用的有万托林(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剂。

此类药物起效快,哮喘急性发作期首选药物,但是应间歇使用,持续使用可导致疗效下降,主要有心悸,肌肉震颤,低钾血症,乏力等不适。

这类药物松弛气道平滑肌作用强,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是缓解轻、中度急性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也用于运动性哮喘的预防。

如沙丁胺醇每次收入100一200ug或特布他林250一500ug,必要时每20分钟重复一次,1小时后疗效不满意者,应向医生报告。

儿童哮喘能自愈吗?长期规范化治疗与科学管理很重要

儿童哮喘能自愈吗?长期规范化治疗与科学管理很重要

儿童哮喘能自愈吗?长期规范化治疗与科学管理很重要小儿哮喘也被称为支气管哮喘,属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种,在儿童期最为常见,该病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多与儿童自身体质有关,如果儿童属于过敏体质,有过敏性鼻炎或者湿疹问题,该类儿童更容易出现哮喘疾病。

除此之外,室外空气污染和呼吸道感染等,也会诱发小儿哮喘疾病,那么儿童哮喘能自愈吗,如何进行儿童哮喘的规范化治疗和科学管理呢,接下来就带你来看看。

一、儿童哮喘的发病原因(一)遗传是儿童哮喘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据临床治疗数据显示,约有30~40%的哮喘患者家族中存在哮喘病人,50~60%哮喘患者家族中有人存在过敏病史,尤其是父母一方有哮喘疾病,那他们的孩子有30%的概率会出现哮喘性疾病,如果父母双方均有哮喘疾病,那他们孩子出现哮喘性疾病的可能性高达50%。

(二)大气污染和烟雾等因素都会损害人体气道,这些均属于外部环境刺激,同样也是引起患者出现哮喘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哮喘疾病发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感冒或扁桃体发炎等感染性疾病。

(四)肉、牛奶、花生和鱼虾海鲜等过敏物质也会诱发哮喘问题。

二、儿童哮喘疾病不治疗会自愈吗部分哮喘儿童会随着身体的生长和发育,其哮喘症状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且少数儿童甚至可真的不治自愈,但是大多数患儿在成年后仍可复发哮喘疾病,所以小儿哮喘疾病应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只要能够将疾病的发展进行有效控制,那么患儿在成年后的自愈率也会更高。

如果小儿哮喘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疾病的发展,患儿的气道结构壁或可出现气道重塑等不可逆转的损害,会对患儿的肺功能产生终生影响。

三、儿童哮喘的治疗(一)急性发作期:胸闷、气促、咳嗽和喘息是小儿哮喘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主要症状,部分患儿的原有症状会加重,这种情况是比较危险的,是需要即刻缓解的,这时可使用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来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

(二)慢性持续期:患儿在发病后,会在近三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气促、胸闷、咳嗽或喘息等症状,不仅症状的程度不同,患儿的发作频率也不同。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最全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最全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最全版)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3、2008和2016年三次修订了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对于推动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是在我国既往哮喘防治指南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由我国哮喘学组数十位专家集体讨论而重新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哮喘规范化诊治的认识和水平,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哮喘的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二、流行病学(一)哮喘的患病率根据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Study]结果显示,采用标准哮喘问卷(哮喘定义为受调查者自报曾被医生诊断为哮喘,或调查前12个月有喘息症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哮喘患者达 3.58亿,患病率较1990年增加了12.6%。

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为0.7%~11.9%(平均不超过5%),近年来哮喘平均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在中国,由于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的抽样方法以及对哮喘的定义差异,不同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差异较大。

例如,2010—2011年在我国7个行政区8个省市进行的“全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hina Asthma and Risk factors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study,CARE研究),采用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入户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64 215名14岁以上人群。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前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哮喘的诊疗水平,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中国哮喘诊疗指南》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哮喘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全面指导,以促进我国哮喘防治工作的规范化。

1. 哮喘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可逆性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1.2 分类哮喘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

其中,外源性哮喘主要由过敏原引起,内源性哮喘由感染等非过敏原因素引起,混合性哮喘则同时具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的特点。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关注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的发作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功能检查、心率、血压、呼吸音等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1. 血清IgE检测:外源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通常升高。

2. 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痉挛程度和气道炎症水平。

3. 呼气道炎症指标:如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检测。

4. 过敏原检测:针对外源性哮喘患者,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

2.4 确诊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诊断为哮喘: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症状。

2.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3. 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峰流速(PEF)降低。

4. 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心源性哮喘、支气管炎等。

3. 哮喘的评估与分级3.1 评估工具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和美国胸科学会(ATS)联合制定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CAT)进行评估。

3.2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指标和炎症水平,将哮喘分为五个等级: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及危重度。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
临床表现
诊 断 标 准
1.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两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至少应有下列三项中的一项: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昼夜pef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神经机制 神经因素也被认为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环节,支气管受复杂的自主神经支配.
发 病 机 制
病理
支气管壁增厚,黏膜肿胀充血形成皱襞,黏液栓塞局部可发现肺不张.镜下可见气道上皮下有肥大细胞,肺泡巨嗜细胞,噬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粘膜下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内分泌物贮留.哮喘长期反复发作,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基层肥厚,气道上皮细胞下纤维化,基底膜增厚等,导致气道重构和周围肺组织对气道的支持作用消失.
支气管肺癌 血痰,痰中可找到癌细胞,x线,ct,mri检查或纤支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胸部x线检查可见多发性,此起彼伏的淡薄斑片阴影,肺组织活检也有助鉴别.
01
03
02
鉴别诊断
控制症状
1
保持肺功能正常
2
避免治疗副作用
3
治疗
哮喘的治疗历史
肾上腺萃取物 1900 髓质 皮质 肾上腺素 1904年 氢化可的松 异丙肾上腺素 1940年 倍氯米松 沙丁胺醇 1970年 布地奈德 1980年 沙美特罗 1990年 氟替卡松 1990年 1999 奥克斯都保 普米克都保 舒利迭
概述

支气管哮喘诊疗规范

支气管哮喘诊疗规范

支气管哮喘诊疗规范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而当哮喘得到控制后,多数患者很少出现哮喘发作,严重哮喘发作则更少见。

来自全球哮喘负担的数据表明,尽管从患者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控制哮喘的花费似乎很高,但不正确的治疗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治疗费用将会更高。

因此,合理的防治至关重要。

为此,世界各国的哮喘防治专家共同起草,并不断更新了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

GINA 目前已成为防治哮喘的重要指南。

【临床表现】(一)症状1.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有时咳嗽可为唯一的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

2.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

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

3.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4.有些青少年,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运动性哮喘)。

(二)体征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有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但在轻度哮喘或非常严重哮喘发作,哮鸣音可不出现。

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常出现在严重哮喘患者中。

非发作期体检可无异常。

(三)辅助检查1.痰液检查:如患者无痰咳出时可通过诱导痰方法进行检查。

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呼吸功能检查:(1)通气功能检测:在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改变,呼气流速指标均显著下降,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以及最高呼气流量(PEF)均减少。

支气管哮喘处理原则

支气管哮喘处理原则

支气管哮喘处理原则一、控制发作症状1.1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是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恢复肺功能,消除气道炎症,防止并发症发生。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以及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

1.2 慢性持续期的治疗在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的联合治疗,以及白三烯调节剂等其他药物的应用。

二、抗炎治疗2.1 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是当前治疗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可以作用于炎症细胞的各个阶段,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气道高反应性。

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吸入型、口服型和静脉注射型。

2.2 白三烯调节剂治疗白三烯调节剂是一类能够调节白三烯代谢的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支气管痉挛,改善肺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孟鲁司特、扎鲁司特等。

三、避免触发因素3.1 避免接触过敏原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

对于已知过敏原的患者,应采取避免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室内清洁等。

3.2 避免诱发因素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刺激性气体等。

此外,还应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四、自我管理教育4.1 哮喘知识教育支气管哮喘患者应接受全面的哮喘知识教育,包括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和管理方法。

4.2 自我管理技能培训支气管哮喘患者应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包括正确使用吸入药物的方法、如何避免过敏原和诱发因素、如何进行呼吸锻炼等。

通过培训,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减少发作次数和严重程度。

五、定期随访评估5.1 病情评估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定期接受病情评估,包括肺功能检查、哮喘控制测试等。

通过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为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

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中国儿科学会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解读(全文)前言为了提高我国儿童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儿科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儿童哮喘治疗指南》(2024版)。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儿童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随访进行了详细阐述。

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哮喘治疗方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指南概述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包括: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2. 发作时具有以下至少一项:- 呼吸困难- 口唇及指(趾)端发绀- 哮喘症状导致夜间醒来- 哮喘症状影响正常活动3.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评估方法儿童哮喘的评估分为:1. 初始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肺功能测试等。

2. 定期评估: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急性发作评估:针对哮喘急性发作,进行紧急处理。

治疗原则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包括:1. 急性发作期治疗:缓解症状,纠正低氧血症,预防进一步恶化。

2. 慢性持续期治疗:降低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改善肺功能。

3. 康复治疗:提高患儿体质,减少复发。

治疗方案儿童哮喘治疗方案分为四个级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治疗措施:1. 轻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

2. 中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必要时添加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

3. 重度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以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或)长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吸入治疗。

4. 危重症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以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或)长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吸入治疗,必要时进行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辅助通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写在课前的话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没有地域和种族局限性,也没有年龄和性别的明显差异。

哮喘的控制必须长期而规化,但是由于病人知识的缺乏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病人往往在急性发作期时能够很好地服从治疗,症状缓解后往往不能按医生的要求规用药。

因此,需对哮喘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跟踪管理,提高患者的防治依从性,从而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经费开支。

对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就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治疗和管理的相关容进行介绍。

一、哮喘控制概述
(一)支气管哮喘的分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组分参与的慢性持续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

慢性持续期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由于气道炎症持续存在,因此对慢性持续期的管理和治疗是治疗哮喘的关键环节。

(二)管理目标
1.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控制
2.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
3.尽可能使肺功能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
4.保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的能力
5.避免哮喘药物的不良反应
6.防止哮喘导致的死亡
上述管理目标中,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控制是根本环节,是达到其他管理目标的基础。

(三)哮喘临床控制
(六)基于哮喘临床控制的管理策略
从临床控制出发,以临床控制为基础,对患者进行规律的治疗、监测,辅以一定的教育,来达到临床控制的目标。

二、治疗
(一)长期治疗方案的制定
长期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根据其控制水平类别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第二,考虑药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第三,考虑患者的实际状况,如经济收入和当地的医疗资源等。

综合各种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长期治疗方案。

(二)哮喘患者长期治疗方案可分为5步
第1级第2级第3级第4级第5级
哮喘教育、环境因素控制
按需使用β
2 激动剂
按需使用速效β2激动剂
控制治疗方案选择1种选择1种增加1种或
1种以上
增加1种或
1种以上
低剂量ICS 低剂量ICS+
长效β2激动剂
中高剂量
ICS+
口服糖皮质
激素(最低剂
长效β2

动剂
量)
白三烯调节剂中高剂量ICS 白三烯调节

抗IgE治疗低剂量ICS+
白三烯调节剂
缓释茶碱
低剂量ICS+
缓释茶碱
五级治疗方案中,哮喘教育及环境控制均为必须。

对于任何一级治疗方案,患者都可按需使用速效β2 激动剂,辅以控制性的药物,除第1级方案不包括控制药物以外,2至5级都是以控制性药物为基础的。

初始治疗方案的确定,对于未经过治疗的持续性哮喘患者,治疗应从第2级开始。

若初始症状提示哮喘未控制,治疗则从第3步开始。

即初始治疗方案的选择不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来确定。

对于我国贫困地区或低经济收入的哮喘患者,视其病情严重度不同,长期控制哮喘的药物推荐使用:吸入低剂量激素;口服缓释茶碱;吸入激素联合口服缓释茶碱;口服激素和缓释茶碱。

(三)基于哮喘临床控制的管理模式
推荐的减量方案:
1.单独吸入中-高剂量吸入激素的患者,将吸入激素剂量减少50%;
2.单独吸入低剂量吸入激素的患者,可改为每日1次用药;
3.吸入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用药的患者,将吸入激素剂量减少50%,仍继
续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当达到低剂量联合治疗时,可选择改为每日1次联合
用药或停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单用吸入激素治疗。

若患者使用最低剂量控制药物达到哮喘控制1年,并且哮喘症状不再发作,可考虑停
用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减量或停药方案缺乏大规模的询证医学证据,仅停留在专家建议水平,
因此临床上需结合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在降级治疗阶段,应多久对患者进行评估?(参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
(五)随访
起初,对于重度患者,应每周随访一次;对于稳定期患者应每月随访一次。

随访容应包括,用药情况,吸入技术,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病情控制水平,PEF。

(六)评估哮喘临床控制的工具
哮喘控制测试 (ACT) 、哮喘控制问卷 (ACQ) 、哮喘治疗评估问卷(ATAQ)是经证实
的、用于评估哮喘控制的工具,通过提供具体数值区分哮喘控制的不同水平。

这些工具不仅
被推广用于研究,也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患者的监测。

这些工具可改善对哮喘控制的评估,并提供可反复使用的客观指标,有助于改善医生和患者间的交流。

图为哮喘控制测试 (ACT),评分标准为25分:完全控制;20~24分:部分控制;<20分:未得到控制。

(七)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
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实现有效的哮喘管理的首要措施。

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的目的是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对治疗目标达成共识,制定个体化的书面管理计划,包括自我监测、对治疗方案和哮喘控制水平周期性评估、在症状和(或)PEF提示哮喘控制水平变化的情况下,针对控制水平及时调整治疗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八)哮喘教育
患者教育是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基本的环节。

哮喘教育可以通过可开办联谊会、哮喘学校、俱乐部等集中行系统的哮喘教育和经验交流;
组织患者观看电视专题或哮喘教育录像;建立哮喘知识相关,扩大宣传力度;发放有关哮喘防治的科普丛书及科普短文给患者阅读等方式进行。

哮喘教育容主要包括:第一,了解哮喘的本质及发病机制;第二,熟悉哮喘发作先兆
及应对措施;第三,认识到通过长期、规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第四,了解诱发哮喘各种因素,帮助每位患者,找出具体诱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
第五,学会在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办法,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或看
急诊;第六,初步了解常用治疗哮喘药物的作用特点、正确用法,并了解各种药物的不良反
应及避免这些不良发应的方法;第七,正确掌握使用各种定量雾化吸入装置的技术;第八,
认识哮喘加重恶化的征象以及知道此时应采取的相应行动;第九,根据每位患者病情程度的
不同,医患双方联合制定出初步治疗方案;第十了解峰流速的使用,记录方法,学会根据
PEF判断病情轻重。

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哮喘的治疗和管理是非常关键的,除了
上文中提到的方式之外,思考在你所处的环境中还有什么合适合理的进行哮喘教
育的方式方法?
三、哮喘预防控制与预防
(一)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1.尽力脱离过敏源:不养宠物、防螨;
2.预防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3.忌用可诱发哮喘药物;
4.适当锻炼,避免剧烈运动;
5.治疗胃食道反流、过敏性鼻炎;
6.维持最低剂量的药物(ICS或白三烯调节剂);
7.相信科学,不要轻信虚假广告宣传。

(二)心理预防
对未来充满信心;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紧劳累;多与人沟通,交流。

对慢性持续期的管理和治疗是治疗哮喘的关键环节。

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正确及时评估、治疗和监测哮喘,提高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积极进行哮喘教育,提高对哮喘患者的管理,最终达到完全控制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