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
合集下载
爬行纲

– 蛇亚目:身体细长,四肢、胸骨、肩带均退化, 以腹部贴地爬行。围颞窝的骨片全部失去,无 颞窝。脊椎骨数目多,可达500多块,犁鼻器发 达。约3000种。
鳄目: 双颞窝类。体被角质鳞片,背部鳞片 下有骨质板。具完整的次生腭,心室已 有几近完全的分隔,胸腔和腹腔完全分 开,具有槽生齿,齿已有大、小的分化。 小脑发达。全世界约有21种。
(1)神经系统 脑较两栖类发达,大脑开始有新脑皮
出现,由于纹状体增大而使大脑体积增
大,但中脑视叶仍为高级中枢。脑神经
为12对。
(2)感觉器官 完全陆生的爬行类感觉器官更趋发达。 嗅觉:鼻甲骨出现,犁鼻器发达。
视觉:有横纹肌性质的睫状肌。
听觉:鼓膜下陷出现雏形外耳道。来自红外线感受器:颊窝、唇窝。
爬行纲的分类
4 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
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
(动物在取食时不妨碍呼吸);
口腔内具有广泛着生的牙齿,但无咀 嚼,食物是整个被吞下。牙有端生齿、 侧生齿、槽生齿。多为同型齿。口腔和 咽明显分化,食道延长。消化道中出现 了盲肠。泄殖腔孔是消化道通向体外的 出口。
5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肺内壁具有较两栖类复杂的分隔,与空气交换面积扩
姿势,运动时以爬行为主要方式。
(2)头骨特点
具颞窝(temporal fossa)
爬行类在眼眶后边骨块消失,形成的1-2个孔洞。 咬肌附着于此,当咬肌收缩时肌腹可纳入窝内。 颞窝是爬行类分类的重要依据。
无颞窝类:无颞窝。古杯龙类。传统分类观 点认为现代龟鳖类头骨属无颞窝类,但有些 种类出现次生性孔洞。
成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来完成,无鳃呼吸、无皮肤呼吸。
大。
口腔和呼吸道由于次生腭出现而明显分开,气管和支
鳄目: 双颞窝类。体被角质鳞片,背部鳞片 下有骨质板。具完整的次生腭,心室已 有几近完全的分隔,胸腔和腹腔完全分 开,具有槽生齿,齿已有大、小的分化。 小脑发达。全世界约有21种。
(1)神经系统 脑较两栖类发达,大脑开始有新脑皮
出现,由于纹状体增大而使大脑体积增
大,但中脑视叶仍为高级中枢。脑神经
为12对。
(2)感觉器官 完全陆生的爬行类感觉器官更趋发达。 嗅觉:鼻甲骨出现,犁鼻器发达。
视觉:有横纹肌性质的睫状肌。
听觉:鼓膜下陷出现雏形外耳道。来自红外线感受器:颊窝、唇窝。
爬行纲的分类
4 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
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
(动物在取食时不妨碍呼吸);
口腔内具有广泛着生的牙齿,但无咀 嚼,食物是整个被吞下。牙有端生齿、 侧生齿、槽生齿。多为同型齿。口腔和 咽明显分化,食道延长。消化道中出现 了盲肠。泄殖腔孔是消化道通向体外的 出口。
5 肺呼吸进一步完善
肺内壁具有较两栖类复杂的分隔,与空气交换面积扩
姿势,运动时以爬行为主要方式。
(2)头骨特点
具颞窝(temporal fossa)
爬行类在眼眶后边骨块消失,形成的1-2个孔洞。 咬肌附着于此,当咬肌收缩时肌腹可纳入窝内。 颞窝是爬行类分类的重要依据。
无颞窝类:无颞窝。古杯龙类。传统分类观 点认为现代龟鳖类头骨属无颞窝类,但有些 种类出现次生性孔洞。
成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来完成,无鳃呼吸、无皮肤呼吸。
大。
口腔和呼吸道由于次生腭出现而明显分开,气管和支
爬行纲概述ppt课件

➢ 颈背肌肉加强,咬肌进一步分化为颞肌和 翼肌,对上下颌的关闭有重大作用。
皮肌
斜方肌
背阔肌
爬
行
动
物
皮肌
的
肌
肉
横 肌
系 统
(
部
分
)
斜方肌
背阔肌
外内 外 肋
伸 臂
层层 斜 骨 肌
肌
(五)消化系统
➢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 消化道:口→口腔→食道→胃→小肠→大
肠→ 泄殖腔。大小肠交界处出现盲肠。 ➢ 口腔里有齿,齿有多种类型,口腔腺发达,
胸廓
➢ 由胸椎、肋骨、 胸骨围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四)肌肉系统
➢ 躯干和四肢肌肉比两栖发达,分节消失。 肋骨间肌肉分为肋间肌、皮肤肌。肋间 (外)(内)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同腹 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肌(来源于胚胎 的骨骼肌)使鳞片活动,特别是蛇类的从 肋骨连至皮肤,用以牵引腹部鳞片,辅助 爬行。
羊膜卵的 发育
二、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鳄型
➢ 具四足动物基本形态(头、颈、躯干、 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趾端具 爪。
(二)皮肤:
➢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 厚, 皮肤腺不发达(干燥);有丰富的色素细 胞(调节体温、保护色)。
➢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 真皮衍生物:骨板 ➢ 蛇和蜥蜴要定期蜕皮。
脑的表面,其中有六层重叠排列的神经细 胞。(原脑皮、古脑皮只有2-4层)
(十)感官
➢ 1.犁鼻器 ➢ 2.眼:睫状肌是横纹肌,晶体可变. ➢ 3.耳:首次出现耳蜗、外耳道。 ➢ 有些具红外线感受器
➢ 1嗅觉器官: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鼻腔扩 大。首次出现了鼻甲骨。鼻腔粘膜布满鼻 腔背侧、内侧和鼻甲骨表面,上有嗅觉细 胞。
皮肌
斜方肌
背阔肌
爬
行
动
物
皮肌
的
肌
肉
横 肌
系 统
(
部
分
)
斜方肌
背阔肌
外内 外 肋
伸 臂
层层 斜 骨 肌
肌
(五)消化系统
➢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 消化道:口→口腔→食道→胃→小肠→大
肠→ 泄殖腔。大小肠交界处出现盲肠。 ➢ 口腔里有齿,齿有多种类型,口腔腺发达,
胸廓
➢ 由胸椎、肋骨、 胸骨围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四)肌肉系统
➢ 躯干和四肢肌肉比两栖发达,分节消失。 肋骨间肌肉分为肋间肌、皮肤肌。肋间 (外)(内)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同腹 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肌(来源于胚胎 的骨骼肌)使鳞片活动,特别是蛇类的从 肋骨连至皮肤,用以牵引腹部鳞片,辅助 爬行。
羊膜卵的 发育
二、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鳄型
➢ 具四足动物基本形态(头、颈、躯干、 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趾端具 爪。
(二)皮肤:
➢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 厚, 皮肤腺不发达(干燥);有丰富的色素细 胞(调节体温、保护色)。
➢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 真皮衍生物:骨板 ➢ 蛇和蜥蜴要定期蜕皮。
脑的表面,其中有六层重叠排列的神经细 胞。(原脑皮、古脑皮只有2-4层)
(十)感官
➢ 1.犁鼻器 ➢ 2.眼:睫状肌是横纹肌,晶体可变. ➢ 3.耳:首次出现耳蜗、外耳道。 ➢ 有些具红外线感受器
➢ 1嗅觉器官: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鼻腔扩 大。首次出现了鼻甲骨。鼻腔粘膜布满鼻 腔背侧、内侧和鼻甲骨表面,上有嗅觉细 胞。
爬行纲小结

爬行纲小结爬行纲是动物纲中一类生活在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脊椎动物,其特征是身体低平而延长,四肢分别位于身体四周,适应爬行运动。
爬行纲包括了龟鳖目、鳄形目、有鳞目和无足目等多个目,下面将对这些目进行概述。
龟鳖目是爬行纲中数量最多的目,其中包括了龟、鳖、林龟等多种动物。
这些动物的背部有坚硬的甲壳,可以提供很好的保护,同时还可以通过肌肉的控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收缩和伸展。
龟鳖目动物的四肢各位于体壁的四周,适合爬行和游泳。
它们的面部一般有喙状嘴和角质块,用来适应不同的食物。
鳄形目主要包括鳄鱼、蟒蛇、眼镜蛇等动物。
这些动物的身体延长,尾巴较长。
它们的四肢都很强壮,适合在陆地上进行爬行运动。
鳄形目动物的嘴部发达,可以捕食大型猎物。
它们的皮肤有大量的鳞片,可以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
有鳞目是爬行纲中数量非常庞大的一个目,其中包括了蜥蜴、蛇等多种动物。
有鳞目动物的身体延长,四肢较短,很适合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皮肤被鳞片覆盖,其中的鳞片可以保护身体,同时还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
有鳞目动物的嘴部发达,可以适应不同的食物。
无足目主要包括了蛇、蚓螈等动物。
这些动物的四肢不发达,甚至没有,无法在陆地上进行爬行运动。
它们的身体延长,呈蛇形,适合在水中爬行。
无足目动物的嘴部发达,可以适应不同的食物。
总之,爬行纲是一类适应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生活的动物,具有低平且延长的身体和四肢位于身体四周的特征。
爬行纲包括了龟鳖目、鳄形目、有鳞目和无足目等多个目,每个目中都包括了众多种类的动物。
每种目和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一切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的生活方式。
爬行纲

根据头骨侧面、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爬行动物分为四大类:①无孔亚纲 (或缺弓亚纲)。头骨侧面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目和龟鳖目。②下孔亚纲(或单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下 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上界。包括盘龙目和兽孔目。③调孔亚纲(或阔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上位 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下界。主要包括鳍龙目和鱼龙目等,通常为水生爬行动物。④双孔亚纲(或双弓亚 纲)。头骨侧面有两个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位于两孔之间,该亚纲为占优势的爬行动物,下分鳞龙次亚纲和初 龙次亚纲,包括始鳄目、喙头目、有鳞目、槽齿目、鳄目、蜥臀目、鸟臀目和翼龙目等。
形态特征
爬行纲(Reptilia)生物的头骨全部骨化,外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一、 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 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除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 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 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有少数体型轻捷的爬行动物能疾速行进。
在爬行动物中,蛇是特殊的一类。蛇没有胸椎,不连胸肋,因此蛇能吞噬比自己大很多的物体。蛇没有脚, 依靠鳞片快速爬行。
生活习性
爬行纲(5张)爬行动物在活动季节每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可分为昼出活动、夜 出活动和晨昏活动三种。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一样,没有完善的保温装置和体温调节功能,能量又容易丧失,需要从外界获得必需的 热,为所谓的“外热源动物”。它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己的体温。比如,移动到有阳光 照射的地方晒太阳取暖,可以使体温升高;藏到树荫下或者躲入行动物一年的活动规律也显出季节差异:夏季是活动季节,摄食和繁殖多在此期间进行;秋末冬初到次年春季 是休眠时期,或称“冬眠”。
爬行纲_精品文档

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 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 脊椎动物。
2.大脑皮层出现了新脑皮
3.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 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 于真皮的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 的一种依据。
5.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尤其口腔中的 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 食时不妨碍呼吸。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缘,也有生于腭骨(幼年楔齿蜥) 、翼骨甚或犁骨上的。
牙齿依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如蛇);
(2)卵内有大的卵黄囊(储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 需求)。
(3)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最终包在一个具有2层 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密闭的羊膜腔充 满羊水,使胚胎浸于其中。
(4)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胚胎后肠突出形成尿囊。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 器官。
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3.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 生腭 4.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5.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 不完全分隔 6.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 7.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 呼吸
7.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2心房1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房除具完全的 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的室间隔比较 完全)。因而,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 栖类降低。
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 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 脊椎动物。
2.大脑皮层出现了新脑皮
3.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 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 于真皮的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 的一种依据。
5.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尤其口腔中的 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 食时不妨碍呼吸。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缘,也有生于腭骨(幼年楔齿蜥) 、翼骨甚或犁骨上的。
牙齿依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如蛇);
(2)卵内有大的卵黄囊(储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 需求)。
(3)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最终包在一个具有2层 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密闭的羊膜腔充 满羊水,使胚胎浸于其中。
(4)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胚胎后肠突出形成尿囊。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 器官。
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3.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 生腭 4.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5.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 不完全分隔 6.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 7.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 呼吸
7.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2心房1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房除具完全的 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的室间隔比较 完全)。因而,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 栖类降低。
爬行纲

盐腺(salt gland),执行肾外盐排泄机能,通过盐腺分
泌物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盐腺的位置视动 物种类而不同,海龟位于眼后上方;海鬣蜥位于鼻部 嗅囊外,分泌的含盐液体经小管流入鼻道,并形成氯 化钠或氯化钾的结晶;海蛇的盐腺位于舌下;鳄类的 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侧,扬子鳄的舌腺既有单管腺, 也有复杂的泡沫状腺。对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 均有重要意义。
蜥蜴和蛇颞窝演变 颞窝:眼眶后颞部膜性硬骨缩小或消失所形成的 穿洞。颞窝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密切相关,咬肌收缩 时其膨大的肌腹可自颞窝突出,加强了摄食和消化机 能。分为: 无颞孔类:颅骨无颞孔及颞弓,如:龟、鳖目 上颞孔类:颅骨只有单个上颞孔,上颞弓由眶后骨 和鳞骨构成(鱼龙类) 双颞孔类:颅骨两侧具有上、下颞孔,现存的蜥蜴、 蛇、鳄等。 合颞孔类:颅骨一侧各有单个颞孔,被眶后骨、鳞 骨、颧骨所围,眶后骨和鳞骨构成上颞弓(兽齿类)
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 行 纲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被角质鳞或盾片,防止体内水分蒸 发 2、骨骼比较坚硬,分化完备,出现了胸廓。 3、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适于陆地爬行 4、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面积增长 5、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定分隔 6、后肾执行排泄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7、对陆上繁殖的适应,体内受精,雄性具交配器,产羊膜卵, 含大量卵黄,具纤维质的石灰质的卵壳。防止卵内水分蒸发及机 械性损伤 二、爬行类对陆生的完善适应 1. 基本保持水分的恒定 2. 绝大多数种类能在陆上繁殖 三、爬行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1. 出现了羊膜卵 2. 大脑皮层开始出现新脑皮
断尾:有些蜥蜴的尾椎中有自残部位,即尾椎骨 在形成过程中前、后两半部未愈合而特化的结 构。当蜥尾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附 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往不同方向作 强烈的不协调收缩,导致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 部位处断裂,连同肌内和皮肤一起断下的现象。 因自残部位的细胞始终保持着陆增殖分化能力, 可再生。
动物生物学 爬行纲

(一)皮肤: 1)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相邻 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于真皮的 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的一种依据。 2)爬行类的蜕皮现象特别明显。蜕皮次数与生长速度有关。 3)皮肤色素细胞发达,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脑下垂 体后叶、肾上腺素)的调节下能迅速变色,具有调温及保护色 的功能。 4)缺乏腺体,仅在一些种类的大腿基部内侧具有股腺(分泌 物在繁殖期硬化成刺,交配时有把握住雌性的作用),一些种 类的泄殖腔孔附近具有香腺(分泌物可吸引异性)。
颅骨较高而隆起,为高颅型, 颅腔扩大及脑容量明显增大 首次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 移,口腔与鼻腔分开 次生腭:口腔顶壁(颅底) 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 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 平隔板,使内鼻孔的位置后 移。
颈椎 寰椎:第一枚颈椎,椎体极薄或无,椎 体相连成环。无横突。 枢椎:第二枚颈椎。椎体前方有一齿突 (原是环椎椎体)正好伸入环椎的环内,作
爬行纲起源和适应辐射
起源于古两栖类,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西 蒙龙是其中的一种)。中生代是爬行类最繁盛的时代, 种类多,分布广。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羊膜;羊膜卵;颞窝;胸 廓;胸式呼吸;次生腭;新脑皮 2、论述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演化史 上的意义。 3、爬行动物适应陆上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4、爬行类比两栖类进步的特点有那些?
许多爬行动物的皮肤内有着丰富的色素细胞
前后肢都是 五指(趾)
(二)骨骼
1.头骨:高颅型,枕髁一个,具颞窝、次生 性腭和眶间隔。 2.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尾;颈椎 多个,荐椎2个,有胸廓(蛇无)进行胸式呼 吸. 3.肢骨:具骨盆:(坐骨、耻骨一端愈合) 肱骨,股骨与地面平行.(腹部贴地)
颅骨较高而隆起,为高颅型, 颅腔扩大及脑容量明显增大 首次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 移,口腔与鼻腔分开 次生腭:口腔顶壁(颅底) 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 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 平隔板,使内鼻孔的位置后 移。
颈椎 寰椎:第一枚颈椎,椎体极薄或无,椎 体相连成环。无横突。 枢椎:第二枚颈椎。椎体前方有一齿突 (原是环椎椎体)正好伸入环椎的环内,作
爬行纲起源和适应辐射
起源于古两栖类,已知最原始的爬行类是杯龙类(西 蒙龙是其中的一种)。中生代是爬行类最繁盛的时代, 种类多,分布广。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羊膜;羊膜卵;颞窝;胸 廓;胸式呼吸;次生腭;新脑皮 2、论述羊膜卵的特点及其在动物演化史 上的意义。 3、爬行动物适应陆上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4、爬行类比两栖类进步的特点有那些?
许多爬行动物的皮肤内有着丰富的色素细胞
前后肢都是 五指(趾)
(二)骨骼
1.头骨:高颅型,枕髁一个,具颞窝、次生 性腭和眶间隔。 2.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尾;颈椎 多个,荐椎2个,有胸廓(蛇无)进行胸式呼 吸. 3.肢骨:具骨盆:(坐骨、耻骨一端愈合) 肱骨,股骨与地面平行.(腹部贴地)
爬行纲

二.运动
头骨
2. 脊柱、胸骨和肋骨 脊柱与两栖类相似,有颈椎、躯干椎、 荐椎和尾椎的分化。第1、2枚颈椎分别为寰 椎和枢椎,寰椎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又与 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使头部有了 更大的活动性,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胸骨成份减少为1块。爬行类开始出现肋 骨并形成胸廓,胸廓由胸椎、肋骨及胸骨借 关节、韧带连接而成。其作用除保护内脏外, 更主要的由于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体积扩 张和缩小,加强了肺的呼吸运动。
第十四章(爬行纲)什么是爬行动物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产大型羊膜卵的变 温脊椎动物。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外包有羊膜的脊椎 动物。 羊膜卵的结构:卵细胞外包有蛋白膜、壳膜、卵壳三 层膜
2.14.4 爬行纲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干燥,缺少腺体;表皮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或盾片。
附肢骨
肋骨
肌肉系统
• •
口腔与咽出现明显的分界。 爬行类基本为同型齿,按着生位置不同 将齿分3种:着生于颌骨顶面的端生齿、着生 在颌骨边缘的侧生齿和着生在颌骨齿槽内的槽 生齿。槽生齿最为坚固。 • 小、大肠的交界处出现盲肠。消化道以 泄殖孔通体外。
三.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
具肺1对。已分化出明显的喉头和气管。 喉头有1块环状软骨和1对杓状软骨支撑。气 管管壁也有软骨环支持。出现明显的支气管。 • 除吞咽式呼吸外,胸廓的出现使动物的 呼吸方式向抽吸式呼吸转变。当肋间外肌收 缩时,肋骨上提,胸廓扩张,空气被吸入; 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下降,胸廓缩小,将 空气呼出。
皮肤
(一)骨骼 1. 头骨 (1)脑颅 具单一的枕髁。脑颅顶壁隆起,属于高颅型, 优于两栖类的平颅型。 头骨两侧具有颞窝,是咬肌附着的部位,并为 其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分为3类:①无颞窝,如 龟鳖类;②合(单)颞窝,头骨每侧只有一个颞窝, ③双颞窝,每侧有上下2个颞窝,但出现不少变化, 如鸟类和多数爬行类。 (2)咽颅 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和翼骨愈合而 成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口腔后端,口腔 和鼻腔分开,解决了动物同时进行摄食和呼吸的矛 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
(二)爬行动物的害处:
蛇会吃农区的蛙类;草食龟类能毁坏农作物; 水栖龟、鳖和水蛇会捕食鱼类;毒蛇咬死、咬 伤人和家畜。 全世界约有600种毒蛇,每年约有数十万人 600 被毒蛇咬伤。草原牧场(特别是早春季节)的 毒蛇常对畜群造成伤害。我国的毒蛇约有50种, 但具体到各地,毒性较强且较常见的毒蛇可能 只有其中的一至数种,需要加以防范。
57
4、工艺用:
鳄和蛇的皮,富有韧性,花纹美观,可以 制作皮革、皮带、皮鞋、提包、钱袋等工艺品。 蛇皮还能制作成琴膜及鼓皮等。
58
5、其他方面:
蛇类对地壳内部的震动、地温变化、气味异 常及地面发生的倾斜运动等,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因而可能在地震前表现出反常的行为,有助于地 震预报。 利用爬行类进行仿生学的研究,如根据毒蛇 颊窝的构造及功能,研制出红外线测位和响尾蛇 导弹及火箭自导装置等;从海龟洄游路线的导航 机理去改善航海仪器等等。 民谚“乌龟出水,就要下雨” 反映了某些爬 行动物在气压降低时的一些行为,有助于了解天 气变化。
蛇胆可加工成蛇胆川贝批把膏、蛇胆陈皮末等中成药,治
风湿关节痛和咳嗽多痰等病。 黑眉锦蛇等的蛇蜕,有祛风、去翳、解毒的功效。
眼镜蛇毒注射剂具有比吗啡更有效和更持久的镇痛作用,
用蛇毒酶治疗癌症也收到一定的疗效。 蝰蛇蛇毒因具凝血性而用于出血性疾病的局部止血。
56
3、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蜥蜴和蛇类通过大量捕食昆虫及鼠类等而 有益于农牧业生产,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着次级 消费者的角色。 广州市石井镇1997年通过散放无毒的食鼠 1997 蛇类局部取代化学灭鼠。 爬行动物在能量转化、植物保护和维持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4
龟鳖目代表种:
45
(三)蜥蜴目:
有的学者把蜥蜴类与蛇类合并为有鳞目。 蜥蜴目多数种类四肢发达,末端有爪。眼睑可 动,舌扁平形,能伸缩。两颌附生端生齿或侧 生齿。鼓膜、鼓室及耳咽管一般均存在。本目 现有3000种左右。如:多疣壁虎,大壁虎,斑 飞蜥,北草蜥。蓝尾石龙子,圆鼻巨蜥等。
46
大壁虎:
14
蜥蜴的颈椎与荐椎:
15
扬 子 鳄 的 胸 廓 :
16
(3)附肢:
典型的五趾型附肢,趾端具爪,基本情况 如两栖类(蛇类除外)。
17
爬 行 类 的 骨 骼 系 统 :
18
2、肌肉:
躯干肌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包括肋间 外肌和肋间内肌)和皮肤肌。 肋间肌的运动牵引肋骨改变胸廓容积以完 成呼吸运动;皮肤肌连接角质鳞片,收缩时可 牵引鳞片辅助爬行,在蛇类尤骨骼与肌肉:
1、骨骼:多数为骨化程度较高的硬骨。 (1)头骨: 骨化程度高,保留的软骨少,各
部发育良好,区分明显。 ①具次生腭——呼吸、取食两不误。 ②出现颞窝(颞孔)——与咬肌的发达有关。 依颞孔的数目和位置可将爬行动物分为无颞 孔类、上颞孔类、合颞孔类和双颞孔类四类。
11
初 生 腭 与 次 生 : 腭
1
爬行纲在中生代曾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 其繁多,现存种类只包括鳄、龟、蜥蜴和蛇等动 物。其中个体最大的是产于亚洲东南部的网蟒 (Python reticulatus),全长达9.8m,而最小的 蜥蜴为斑点圆趾虎(Sphaeodactylus argus),全 长只有 36mm。除南极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 球,能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草原、荒漠、 海洋和内陆水域等各种生活环境,少数几种蜥蜴 (西藏沙蜥、红尾沙蜥等)的最高垂直分布点可 达海拔五千多米的青藏高原寒漠地带。
38
(3)听觉:
听觉器官主要为内耳和中耳。鼓膜常随中 耳稍下陷,形成雏形的外耳道,有利于传声和 保护。 蛇无鼓膜、中耳腔和耳咽管,通过头部的 方骨感受来自地面振动,经耳柱骨传入内耳产 生听觉。
39
(4)特殊感受器:
少数种类保留顶眼(顶器、松果旁体), 可感光,并与生命活动的节律相关,相当于一 个“生物钟”。 蝮蛇亚科在眼和鼻孔之间的颊窝、蟒蛇科 在唇鳞片表面的唇窝,均对周围温度变化极为 敏感,称热能感受器或红外线感受器,可用于 追踪温血动物,。 蛇和蜥蜴的角质鳞之间或角质鳞的游离端 有一些感觉小凹。
47
(四)蛇目:
体长条状,四肢消失或仅存痕迹,无活动 性眼睑、瞬膜和泪腺;缺乏鼓膜和耳咽管,鼓 室萎缩。颞孔消失。椎体前凹型。无膀胱。雄 性有1对交配器。卵生或卵胎生,交配前有求 1 偶的婚舞行为。现存约3000种,其中毒蛇约 650种。如:蟒蛇,赤链蛇,中国水蛇,眼镜 蛇,眼镜王蛇,银环蛇,蝮蛇,尖吻蝮(五步 蛇),烙铁头等。
20
4、肌肉质的舌发达。 5、牙齿有多种形式:
依着生方式可分为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 齿。毒蛇有部分牙齿特化为沟牙或管牙与毒腺 的排毒导管相连,可把毒液注入攻击对象,眼 镜蛇还可配合呼气将毒液喷向攻击对象。
21
爬行类的牙齿:
22
蛇 类 的 毒 牙 与 毒 腺 :
23
爬行类的消化系统:
24
蛇的毒牙:
25
(五)呼吸系统进一步完善:
1、完全的肺呼吸。肺较两栖类发达,气
管分支复杂,呼吸表面积增大。
2、主要为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共有) 、主要为胸腹式呼吸
水栖龟鳖类能较长时间潜伏于水底,此时 主要以富含血管的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两侧的 副膀胱(或称肛囊)作为辅助呼吸器官,可获 取水中的溶解氧,副膀胱还有贮水的功能。
2
一、爬行类对陆地生活的进一步适应: (一)具陆上繁殖能力:
爬行类繁殖的特征是:体内受精和产大 型的羊膜卵。
3
1、体内受精:
爬行类的雄性大多有交接器,保证精子能 直接运送到雌性的生殖道。 意义:提高受精率,保证成活率。
4
2、羊膜卵:卵外被有坚韧的外壳(卵膜)
5
(1)羊膜卵的结构及各部的功能:
28
爬行类的心脏:
29
爬行类血液循环模式图:
30
(七)具后肾排泄系统:
从爬行动物开始,成体以后肾排泄。肾单位 数目较多,泌尿能力较强,输尿管也称后肾管 (输精管与输尿管分开)。排泄的终产物为尿酸。 某些爬行动物还有重要的肾外排盐器官—— 盐腺。所谓鳄鱼的眼泪其实就是浓缩的含盐溶液。
31
前肾、中肾与后肾:
32
爬 行 类 的 泄 殖 系 统 :
33
爬行类的盐腺:
34
(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1)大脑体积明显大于其他各部脑。 (2)纹状体变厚且增大。 2 (3)出现了新脑皮。 (4)中脑仍是高级中枢。 (5)鳄类和龟鳖类有12对脑神经(脊副神经, 舌下神经),蛇和蜥蜴有11对脑神经。
48
眼镜王蛇:
49
一种蟒蛇:
50
(五)鳄目:
心脏有2个完全隔开的心室;头骨有发达的 次生腭;两颌有糟生齿;具横隔。颅骨双颞孔 型,腹壁内有真皮产生的游离腹膜肋。现存3 科20多种。如:扬子鳄。
51
扬子鳄:
52
三、毒蛇与无毒蛇:
(一)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特征 体型 头形 毒蛇
较粗短 较大,多呈三角形
19
(四)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1、口腔与咽区分明显。 从爬行动物开始,
在大、小肠交界处出现盲肠,有助消化纤维。 大肠开口于泄殖腔。
2、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 2 吸道分开——取食和呼吸两不误。 3、口腔腺发达。 包括:唇腺、腭腺、舌
腺和舌下腺,分泌物可润湿食物。有毒种类还 有毒腺(特化的上唇腺)。
26
爬 行 类 的 肺 :
27
(六)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中出现隔膜,多氧 血和少氧血在隔膜的分隔下有所分流。 鳄类心室间隔完全,仅左、右体动脉的基 部留下一个沟通左右心室的孔,即潘氏孔。 。 爬行类仍属变温动物,因其代谢水平尚不 能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范围内。在严冬或酷暑, 爬行类有冬眠与夏眠现象。
①卵壳: 具保护作用——防止卵的变形,防止水分蒸 发,使卵“只透气,不透水”。 ②绒毛膜: 紧贴于卵的背面,具保护胚胎的作用。 ③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血管。有“肺” 的作用,能吸收从卵壳进入的氧气,还具排泄作 用。
6
④羊膜: 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得以在液体环境中 发育,能防止干燥及机械损伤——祖先“池塘” 的复制品。羊膜和羊水是陆上繁殖的保障,使 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 的依赖。 ⑤卵黄囊: 含大量卵黄,供给胚胎营养。
( 二 ) 我 国 的 主 要 毒 蛇
54
四、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动物的有益方面:
1、饮食用:
龟、蜥蜴、蛇的肉富有营养,肉味美。不 少地区有专门的蛇餐馆,以蛇作为佳肴,或制 成蛇酒。具有滋补作用。
55
2、医药用:
五步蛇或银环蛇去内脏后的干燥品入药称白花蛇,有祛
风湿、通经络、降血压等作用。 大壁虎, 药名为蛤蚧,有补肾肺、止咳嗽、助阳道的功 能。 鳖甲和龟板更是著名的补阴药。
无毒蛇
较细长 较小,多呈椭 圆形 无 长,逐渐细长 不蟠团,爬行 敏捷
有 毒牙 短,自泄殖孔后骤细 尾 动态 栖息时蟠团,爬行时较 大意
53
种类 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 腹蛇 五步蛇 烙铁头 蝰蛇 眼镜蛇 眼镜王蛇 金环蛇 银环蛇
分布
江南竹林 江南竹林 平原丘陵山区 华南西南丘陵 江南、陕、甘 华南 江南 华南西南浙江 华南西南 江南
35
爬 行 类 的 : 脑
36
2、感觉器官: (1)嗅觉:
出现了鼻甲骨,表面有嗅上皮,分布着嗅 神经和嗅觉细胞。 蜥蜴和蛇的口腔顶部有犁鼻器或贾氏器, 接受舌尖收集的气体分子后产生兴奋传经神经。 龟鳖类的犁鼻器开口于鼻腔而非口腔,鳄类则 无犁鼻器。
37
(2)视觉:
多数爬行动物有上、下眼睑和瞬膜;龟鳖 类、蜥蜴类和鳄类出现了泪腺。蛇的上、下眼 睑特化成保护眼球的透明薄膜,蜕皮时变得不 透明并随蜕皮而更新。
(二)爬行动物的害处:
蛇会吃农区的蛙类;草食龟类能毁坏农作物; 水栖龟、鳖和水蛇会捕食鱼类;毒蛇咬死、咬 伤人和家畜。 全世界约有600种毒蛇,每年约有数十万人 600 被毒蛇咬伤。草原牧场(特别是早春季节)的 毒蛇常对畜群造成伤害。我国的毒蛇约有50种, 但具体到各地,毒性较强且较常见的毒蛇可能 只有其中的一至数种,需要加以防范。
57
4、工艺用:
鳄和蛇的皮,富有韧性,花纹美观,可以 制作皮革、皮带、皮鞋、提包、钱袋等工艺品。 蛇皮还能制作成琴膜及鼓皮等。
58
5、其他方面:
蛇类对地壳内部的震动、地温变化、气味异 常及地面发生的倾斜运动等,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因而可能在地震前表现出反常的行为,有助于地 震预报。 利用爬行类进行仿生学的研究,如根据毒蛇 颊窝的构造及功能,研制出红外线测位和响尾蛇 导弹及火箭自导装置等;从海龟洄游路线的导航 机理去改善航海仪器等等。 民谚“乌龟出水,就要下雨” 反映了某些爬 行动物在气压降低时的一些行为,有助于了解天 气变化。
蛇胆可加工成蛇胆川贝批把膏、蛇胆陈皮末等中成药,治
风湿关节痛和咳嗽多痰等病。 黑眉锦蛇等的蛇蜕,有祛风、去翳、解毒的功效。
眼镜蛇毒注射剂具有比吗啡更有效和更持久的镇痛作用,
用蛇毒酶治疗癌症也收到一定的疗效。 蝰蛇蛇毒因具凝血性而用于出血性疾病的局部止血。
56
3、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蜥蜴和蛇类通过大量捕食昆虫及鼠类等而 有益于农牧业生产,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着次级 消费者的角色。 广州市石井镇1997年通过散放无毒的食鼠 1997 蛇类局部取代化学灭鼠。 爬行动物在能量转化、植物保护和维持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4
龟鳖目代表种:
45
(三)蜥蜴目:
有的学者把蜥蜴类与蛇类合并为有鳞目。 蜥蜴目多数种类四肢发达,末端有爪。眼睑可 动,舌扁平形,能伸缩。两颌附生端生齿或侧 生齿。鼓膜、鼓室及耳咽管一般均存在。本目 现有3000种左右。如:多疣壁虎,大壁虎,斑 飞蜥,北草蜥。蓝尾石龙子,圆鼻巨蜥等。
46
大壁虎:
14
蜥蜴的颈椎与荐椎:
15
扬 子 鳄 的 胸 廓 :
16
(3)附肢:
典型的五趾型附肢,趾端具爪,基本情况 如两栖类(蛇类除外)。
17
爬 行 类 的 骨 骼 系 统 :
18
2、肌肉:
躯干肌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包括肋间 外肌和肋间内肌)和皮肤肌。 肋间肌的运动牵引肋骨改变胸廓容积以完 成呼吸运动;皮肤肌连接角质鳞片,收缩时可 牵引鳞片辅助爬行,在蛇类尤骨骼与肌肉:
1、骨骼:多数为骨化程度较高的硬骨。 (1)头骨: 骨化程度高,保留的软骨少,各
部发育良好,区分明显。 ①具次生腭——呼吸、取食两不误。 ②出现颞窝(颞孔)——与咬肌的发达有关。 依颞孔的数目和位置可将爬行动物分为无颞 孔类、上颞孔类、合颞孔类和双颞孔类四类。
11
初 生 腭 与 次 生 : 腭
1
爬行纲在中生代曾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 其繁多,现存种类只包括鳄、龟、蜥蜴和蛇等动 物。其中个体最大的是产于亚洲东南部的网蟒 (Python reticulatus),全长达9.8m,而最小的 蜥蜴为斑点圆趾虎(Sphaeodactylus argus),全 长只有 36mm。除南极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 球,能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草原、荒漠、 海洋和内陆水域等各种生活环境,少数几种蜥蜴 (西藏沙蜥、红尾沙蜥等)的最高垂直分布点可 达海拔五千多米的青藏高原寒漠地带。
38
(3)听觉:
听觉器官主要为内耳和中耳。鼓膜常随中 耳稍下陷,形成雏形的外耳道,有利于传声和 保护。 蛇无鼓膜、中耳腔和耳咽管,通过头部的 方骨感受来自地面振动,经耳柱骨传入内耳产 生听觉。
39
(4)特殊感受器:
少数种类保留顶眼(顶器、松果旁体), 可感光,并与生命活动的节律相关,相当于一 个“生物钟”。 蝮蛇亚科在眼和鼻孔之间的颊窝、蟒蛇科 在唇鳞片表面的唇窝,均对周围温度变化极为 敏感,称热能感受器或红外线感受器,可用于 追踪温血动物,。 蛇和蜥蜴的角质鳞之间或角质鳞的游离端 有一些感觉小凹。
47
(四)蛇目:
体长条状,四肢消失或仅存痕迹,无活动 性眼睑、瞬膜和泪腺;缺乏鼓膜和耳咽管,鼓 室萎缩。颞孔消失。椎体前凹型。无膀胱。雄 性有1对交配器。卵生或卵胎生,交配前有求 1 偶的婚舞行为。现存约3000种,其中毒蛇约 650种。如:蟒蛇,赤链蛇,中国水蛇,眼镜 蛇,眼镜王蛇,银环蛇,蝮蛇,尖吻蝮(五步 蛇),烙铁头等。
20
4、肌肉质的舌发达。 5、牙齿有多种形式:
依着生方式可分为端生齿、侧生齿和槽生 齿。毒蛇有部分牙齿特化为沟牙或管牙与毒腺 的排毒导管相连,可把毒液注入攻击对象,眼 镜蛇还可配合呼气将毒液喷向攻击对象。
21
爬行类的牙齿:
22
蛇 类 的 毒 牙 与 毒 腺 :
23
爬行类的消化系统:
24
蛇的毒牙:
25
(五)呼吸系统进一步完善:
1、完全的肺呼吸。肺较两栖类发达,气
管分支复杂,呼吸表面积增大。
2、主要为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共有) 、主要为胸腹式呼吸
水栖龟鳖类能较长时间潜伏于水底,此时 主要以富含血管的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两侧的 副膀胱(或称肛囊)作为辅助呼吸器官,可获 取水中的溶解氧,副膀胱还有贮水的功能。
2
一、爬行类对陆地生活的进一步适应: (一)具陆上繁殖能力:
爬行类繁殖的特征是:体内受精和产大 型的羊膜卵。
3
1、体内受精:
爬行类的雄性大多有交接器,保证精子能 直接运送到雌性的生殖道。 意义:提高受精率,保证成活率。
4
2、羊膜卵:卵外被有坚韧的外壳(卵膜)
5
(1)羊膜卵的结构及各部的功能:
28
爬行类的心脏:
29
爬行类血液循环模式图:
30
(七)具后肾排泄系统:
从爬行动物开始,成体以后肾排泄。肾单位 数目较多,泌尿能力较强,输尿管也称后肾管 (输精管与输尿管分开)。排泄的终产物为尿酸。 某些爬行动物还有重要的肾外排盐器官—— 盐腺。所谓鳄鱼的眼泪其实就是浓缩的含盐溶液。
31
前肾、中肾与后肾:
32
爬 行 类 的 泄 殖 系 统 :
33
爬行类的盐腺:
34
(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1)大脑体积明显大于其他各部脑。 (2)纹状体变厚且增大。 2 (3)出现了新脑皮。 (4)中脑仍是高级中枢。 (5)鳄类和龟鳖类有12对脑神经(脊副神经, 舌下神经),蛇和蜥蜴有11对脑神经。
48
眼镜王蛇:
49
一种蟒蛇:
50
(五)鳄目:
心脏有2个完全隔开的心室;头骨有发达的 次生腭;两颌有糟生齿;具横隔。颅骨双颞孔 型,腹壁内有真皮产生的游离腹膜肋。现存3 科20多种。如:扬子鳄。
51
扬子鳄:
52
三、毒蛇与无毒蛇:
(一)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特征 体型 头形 毒蛇
较粗短 较大,多呈三角形
19
(四)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1、口腔与咽区分明显。 从爬行动物开始,
在大、小肠交界处出现盲肠,有助消化纤维。 大肠开口于泄殖腔。
2、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 2 吸道分开——取食和呼吸两不误。 3、口腔腺发达。 包括:唇腺、腭腺、舌
腺和舌下腺,分泌物可润湿食物。有毒种类还 有毒腺(特化的上唇腺)。
26
爬 行 类 的 肺 :
27
(六)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中出现隔膜,多氧 血和少氧血在隔膜的分隔下有所分流。 鳄类心室间隔完全,仅左、右体动脉的基 部留下一个沟通左右心室的孔,即潘氏孔。 。 爬行类仍属变温动物,因其代谢水平尚不 能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范围内。在严冬或酷暑, 爬行类有冬眠与夏眠现象。
①卵壳: 具保护作用——防止卵的变形,防止水分蒸 发,使卵“只透气,不透水”。 ②绒毛膜: 紧贴于卵的背面,具保护胚胎的作用。 ③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血管。有“肺” 的作用,能吸收从卵壳进入的氧气,还具排泄作 用。
6
④羊膜: 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得以在液体环境中 发育,能防止干燥及机械损伤——祖先“池塘” 的复制品。羊膜和羊水是陆上繁殖的保障,使 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 的依赖。 ⑤卵黄囊: 含大量卵黄,供给胚胎营养。
( 二 ) 我 国 的 主 要 毒 蛇
54
四、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动物的有益方面:
1、饮食用:
龟、蜥蜴、蛇的肉富有营养,肉味美。不 少地区有专门的蛇餐馆,以蛇作为佳肴,或制 成蛇酒。具有滋补作用。
55
2、医药用:
五步蛇或银环蛇去内脏后的干燥品入药称白花蛇,有祛
风湿、通经络、降血压等作用。 大壁虎, 药名为蛤蚧,有补肾肺、止咳嗽、助阳道的功 能。 鳖甲和龟板更是著名的补阴药。
无毒蛇
较细长 较小,多呈椭 圆形 无 长,逐渐细长 不蟠团,爬行 敏捷
有 毒牙 短,自泄殖孔后骤细 尾 动态 栖息时蟠团,爬行时较 大意
53
种类 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 腹蛇 五步蛇 烙铁头 蝰蛇 眼镜蛇 眼镜王蛇 金环蛇 银环蛇
分布
江南竹林 江南竹林 平原丘陵山区 华南西南丘陵 江南、陕、甘 华南 江南 华南西南浙江 华南西南 江南
35
爬 行 类 的 : 脑
36
2、感觉器官: (1)嗅觉:
出现了鼻甲骨,表面有嗅上皮,分布着嗅 神经和嗅觉细胞。 蜥蜴和蛇的口腔顶部有犁鼻器或贾氏器, 接受舌尖收集的气体分子后产生兴奋传经神经。 龟鳖类的犁鼻器开口于鼻腔而非口腔,鳄类则 无犁鼻器。
37
(2)视觉:
多数爬行动物有上、下眼睑和瞬膜;龟鳖 类、蜥蜴类和鳄类出现了泪腺。蛇的上、下眼 睑特化成保护眼球的透明薄膜,蜕皮时变得不 透明并随蜕皮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