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连杆锻造成形工艺分析

合集下载

连杆的加工工艺分析

连杆的加工工艺分析

发动机连杆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摘要因为连杆是活塞式发动机和压缩机的主要零件之一,其大头孔与曲轴连接,小头孔通过活塞销与活塞连接,其作用是将活塞的气体压力传送给曲轴,又收曲轴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汽缸中的气体。

连杆承受的是冲击动载荷,因此要求连杆质量小,强度高。

所以在安排工艺过程时,按照“先基准后一般”的加工原则。

连杆的主要加工表面为大小头孔和两端面,较重要的加工表面为连杆体和盖的结合面及螺栓孔定位面。

由于连杆既是传力零件,又是运动件,不能单靠加大连杆尺寸来提高其承载能力,须综合材料选用、结构设计。

在对其设计中我们先对连杆工艺过程分析,联系实际通过对其具体设计的了解进行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其一些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的确定。

关键词:发动机,连杆,定位基面,工艺设计目录第一章发动机的概述 (1)1.1发动机的定义 (1)1.2发动机的发展历史 (1)1.3发动机的分类 (2)1.4发动机的总体结构 (2)第二章连杆的分析 (3)2.1连杆的作用 (3)2.2连杆的结构特点 (3)2.3连杆的工艺分析 (4)第三章连杆工艺规程设计 (7)3.1确定连杆的材料和毛坯 (7)3.2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7)3.4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夹紧方法 (8)第四章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9)4.1.工艺过程的安排 (9)4.2连杆主要加工表面的工序安排 (9)4.3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路线 (10)第五章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的确定 (12)5.1大头孔两端面的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2)5.2小头孔端面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2)5.3小头孔的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2)5.4大头孔的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3)5.5螺栓孔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3)5.6小头油孔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3)5.7连杆盖定位销孔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4)5.8小头油孔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 (14)5.9确定切削用量及工时 (14)5.10工艺卡片的制订 (15)谢辞 (29)参考资料 (30)附录 (31)第一章发动机的概述1.1发动机的定义发动机,又称为引擎,是一种能够把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更有用的能的机器,通常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基于自由锻的大型连杆体胎模锻工艺设计

基于自由锻的大型连杆体胎模锻工艺设计

基于自由锻的大型连杆体胎模锻工艺设计基于自由锻的大型连杆体胎模锻工艺设计文/李伟阳,康海鹏,朱保亮,李大乔·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热工分公司本文针对特殊的大型连杆体,在不适合模锻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自由锻结合胎模锻的锻造工艺,利用胎模锻出连杆体的杆部和球形头部,再自由锻锻出连杆体头部,使整个连杆体外形接近零件,避免锻件流线机加工时被切断,设备和模具投入小、锻件重量轻、机加工余量少,锻件力学性能更优越。

背景介绍连杆体在传递力的过程中,承受着很高的周期性冲击力、惯性力和弯曲力,这就要求连杆体具有高的强度、韧性和疲劳性能。

由于模锻成形接近最终产品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同时可以改善其组织,获得更高的力学性能,所以在连杆体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模锻连杆体具有大批量、小规格的特点,对于某些大尺寸连杆体需要投入大型的模锻设备和模具才能完成。

本文针对小批量、结构简单、尺寸大的连杆体,设计出一种在自由锻基础上结合胎模锻的锻造工艺,可以锻造出接近零件外形的连杆体毛坯,减少锻件重量和机加工余量,满足设备模具的较小投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零件结构和工艺性分析图1为连杆体零件示意图,总长1298mm,厚度150mm,重量270kg,材料42CrMo。

分析其结构:可以分为大方形头部,圆形杆部和拍扁的球形小头部。

与传统连杆体相比,杆部没有工字凹槽,有利于胎模成形,大头部重量大,结构简单,适用于自由锻成形,小头外圆部为球形,可以通过球形模摔球后拍扁成形。

锻造工艺设计锻造过程如下:下料→加热→粗拔长杆部台阶→加热→分料模分料→杆部摔模拔长杆部→拍扁锻方大头部→加热→模锻球形小头→拍扁球形小头→精整→正火。

根据锻件重量和尺寸,确定在3t电液锤上锻造,整个锻造过程分3火次完成,分料时由于杆部直径相对较小(φ145mm),重量小,为了能更准确地分料,用分料模来限制金属流动,然后杆部在杆部摔模内成形,保证了杆部的尺寸和表面质量。

连杆加工工艺分析报告

连杆加工工艺分析报告

连杆加工工艺分析报告1. 引言连杆是内燃机中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其质量和加工精度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对连杆的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将对连杆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2. 连杆加工工艺流程连杆的加工工艺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材料准备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材料,常用的连杆材料有铸钢、锻钢和铝合金等。

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是选择的关键因素。

2.2 切割和锻造选取的材料需要进行切割和锻造,以获得适合加工的连杆毛坯。

切割通常采用火焰切割或者机械切割,锻造则通过加热后进行成型。

2.3 粗车粗车是指在车床上对连杆毛坯进行粗加工,以去除多余的材料,使得连杆的几何尺寸达到设计要求。

通常采用车削和铣削的方式进行。

2.4 精车精车是对粗车后的连杆进行精细加工,以提高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精车通常采用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进行,通过切削和磨削等方式进行加工。

2.5 热处理为了提高连杆的硬度和强度,常常需要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通常包括淬火、回火和表面渗碳等步骤,以满足连杆在使用中的力学性能要求。

2.6 精加工和装配最后,对经过热处理的连杆进行精加工和装配。

精加工通常包括研磨、抛光和喷涂等工序,以获得更高的表面精度和质量。

装配则将连杆与其他发动机零部件进行组装,形成完整的发动机。

3. 连杆加工工艺分析连杆的加工工艺对其质量和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下面将对连杆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和评估。

3.1 材料选择材料的选择是连杆加工工艺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连杆在发动机中的工作环境和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满足其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要求。

3.2 加工设备选择在连杆的加工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加工设备。

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磨床等设备在加工连杆时具有高效、精确的优势,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3.3 加工工艺参数优化在各个加工步骤中,合理设置加工工艺参数对于提高加工效率和降低加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车削和铣削过程中,合适的进给速度和切削速度能够有效控制加工质量。

连杆锻造工艺

连杆锻造工艺

连杆锻造工艺
连杆锻造工艺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成形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发动机、机床、汽车、船舶等机械设备中。

该工艺可有效提高连杆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同时还能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

常见的连杆锻造工艺包括自由锻造、模锻和冷镦等,其中自由锻造是最常用的一种。

自由锻造是指在没有任何限制下,通过锤击或压力等手段将金属材料锻造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方法。

该工艺具有成形范围广、成本低、成型效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成形精度难以控制、表面质量较差等缺点。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条件和要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模锻是在模具中对金属材料进行锻造成形的一种工艺,具有成形精度高、表面质量好等优点,适用于对形状和尺寸要求较高的连杆制造。

模锻工艺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和设计合理的模具结构,以及控制加热温度和锻造参数等因素。

冷镦是指将金属材料在常温下通过拉伸和压缩等方式进行成形的工艺,可以使连杆表面硬度和强度得到显著提高,适用于制造高强度、高耐磨性的连杆。

冷镦工艺的关键是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等前期工艺的控制,以及拉伸和压缩的参数和方案的设计。

综上所述,连杆锻造工艺是机械制造领域中重要的一种成形加工技术,其选择和优化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作条件和要求进行。

- 1 -。

连杆类锻件生产技术讲解

连杆类锻件生产技术讲解

合金种类
表2 常用金属锻造温度
始锻℃
含碳0.3%以下碳钢
1200-1250
含碳0.3%-0.5%碳钢
1150-1200
含碳0.5%-0.9%碳钢
1100-1150
含碳0.9%-1.5%碳钢 合金结构钢 低合金工具钢 高速钢
1050-1100 1150-1200 1100-1150 1100-1150
HB255 晶粒度58级
>610
HB197- F+P,
HB241 带状不 大于3级
1.4 连杆典型锻造工艺流程
连杆典型完整锻造工艺流程如下
下料-剥壳-加热-制坯分料-模锻成形-冲孔、切边、 热校正-调质或非调质可控冷却-抛丸-磁粉探伤-外 观检验-冷精压-去应力回火-表面强化喷丸-直线度 检验-防锈装箱-入库。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必须根据实验确定如下工艺 参数:钢丸的投射速度,钢丸投射的流量,喷丸 的时间以及每次喷丸装载连杆数量。
1.1.9 磁粉探伤
连杆是发动机的重要零件,而且非加工面较多, 必须100%进行磁粉探伤。 1 磁粉探伤的原理
铁磁材料或工件磁化后,在表面或近表面处的 缺陷处磁力线发生改变,溢出工件表面形成磁极 并形成可检测的漏磁场,为此工件表面撒上磁粉 或浇上磁悬液,磁粉粒子便会吸附在缺陷区域, 显示出缺陷的位置形状和大小。
1.4.1 下料
常用的下料方式有:剪切和锯切两种。
1.4.2 剥壳
由于连杆的表面质量要求较高,通常脱碳层不 超过0.2mm,表面凹坑深度不超过0.2mm,为此
连杆的坯料表面需要剥皮。
1.4.3 加热
1.加热温度的确定
1)始锻温度的确定
在不出现过热和过烧的情况下,提高始锻温度, 使金属具有高得塑性,低的变形抗力,便于锻造

连杆锻造工艺

连杆锻造工艺

连杆锻造工艺
连杆锻造工艺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它主要用于制造各种机械设备中的连杆部件。

连杆是机械设备中的重要部件,它连接了曲轴和活塞,使得发动机能够正常工作。

因此,连杆的质量和性能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连杆锻造工艺是一种通过锻造加工金属材料来制造连杆的工艺。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材料被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被放置在锻造机器上进行锻造。

锻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受到了强烈的压力和变形,从而使得其内部结构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提高了其强度和硬度。

连杆锻造工艺的优点在于可以制造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的连杆。

这些连杆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久性,可以满足各种机械设备的要求。

此外,连杆锻造工艺还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得连杆的制造更加经济和高效。

然而,连杆锻造工艺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锻造过程中需要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这会导致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次,锻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的锻造机器,这会增加生产成本和占用生产空间。

最后,锻造过程中需要对金属材料进行多次加工和处理,这会增加生产难度和复杂度。

总的来说,连杆锻造工艺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它可以制造出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的连杆,满足各种机械设备的要求。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在实际生产中加以考虑和解决。

连杆模锻成形工艺案例

连杆模锻成形工艺案例

模锻成形工艺案例班级 :序号 :姓名 :目录第1章绪论 (4)1.1模具和模具工业 (4)1.2我国模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1.3数控技术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 (5)第2章零件的分析 (6)2.1连杆功能和结构特点 (6)2.2分析零件图 (7)第3章模锻及锤用锻模的了解 (8)3.1模锻工艺概述 (8)3.2锻模概述 (9)3.3锤用锻模介绍 (10)3.3.1 锤上锻模的特点 (10)3.3.2 锤上锻模的工艺路线 (11)第4章连杆锻模的设计 (12)4.1锻件图的设计 (12)4.1.1 确定分模位置 (12)4.1.2 机械加工余量的确定 (14)4.1.3 模锻件的公差的确定 (16)4.1.5 圆角半径的确定 (18)4.1.6 冲孔连皮 (19)4.1.7 技术要求 (20)4.2计算锻件的主要参数 (20)4.3确定锻锤吨位 (21)4.4确定飞边槽的形式和尺寸 (22)4.5设计终段模膛 (24)4.6设计预锻模膛 (24)4.9确定坯料尺寸 (29)4.10制坯模膛的设计 (31)4.11模膛结构设计 (34)4.12连杆模锻工艺流程 (41)参考文献 (42)第1章绪论1.1模具和模具工业在现代化工业产品中,60%一90%的工业产品需要使用模具加工,模具工业己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许多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模具生产,特别是汽车、轻工、电子、航空等行业尤为突出。

而作为制造业基础的机械行业,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预测,21世纪机械制造工业的零件,其粗加工的75%和精加工的50%都依靠模具完成。

因此,模具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模具工业发展的关键是模具技术的进步,模具技术又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

模具作为一种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模具技术的开发,大力发展模具工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模具制造水平,己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EMD连杆模锻工艺研究

EMD连杆模锻工艺研究

有 限元 分 析 软 件 , 对 杆 身 工 字 形 截 面 成 型 过 程进 行模 拟 , 确 定 了 杆 身 截 面预 锻 和 终 锻 模 膛 尺 寸 , 解
决 了连 杆 模 锻 工 艺难 点 。
关键词 : 连杆 ; 模锻 ; 工 艺 设 计 中 图分 类号 : T K 4 2 3 . 3 2 文献标识码 : B
6 4 mm 的矩 形 截 面 锻 造 而 成 。本 文 利 用 D e f o r m 软 件模 拟其 成 型过程 。图 4为 7 6 m m× 6 4 mm 的矩形 截 面成 型模 拟过 程及 速度 场分 布情 况 。
预锻 : I 孚 形截 面 终 锻工 字形截 面
图 6 杆 身 工 字 形 截 面 模膛 图
不应 有未充满 、 分层 、 裂纹 、 毛刺 、 氧化皮等 缺陷 。
计算毛坯 截面图
2 锻 模 设计
根 据锻件结构设计 确定连杆锻模 如图 2所示 。 模 具材 料 为 5 C r N i M o A, 模具 表面粗糙度 : 模 膛
计算毛坯 直 径图
R a= 0 . 8 m, 其余 R a= 6 . 3 m。热 处理硬 度 H R C 4 4
胜, 侯

E MD 连 杆 模 锻 工 艺研 究
制坯 工 步为 : 圆棒 一 镦 粗一 拔 长 一 切 肩 分 料一 镦 小 头一 杆 身拔 长一 修 整 。 3 . 3 连 杆杆 身 工字 形截 面设 计 验证 工 字 形 截 面 的锻 件 常 常 在腹 板 处 产 生 折叠 , 这 种 折叠 往 往是 在 中间腹 板较 薄 、 较宽 , 在 转 角处 圆角 较 小 的条件 下 , 当 筋 部 充 满后 , 上 下 模 继 续 靠拢 , 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03—02
大型连杆锻造成形工艺分析
113006 抚顺机械厂 刘昱虹
关键词 连杆 锻造成形 工艺
连杆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零件之一,连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寿命。

因此,生产厂家对连杆的选材、制造十分重视。

图1是船用16缸V 型发动机连杆锻造毛坯图。

选材为高级优质合金结构钢42CrM oA ,重量为102kg 。

该连杆原设计为锻后全身铣削加工,旨在消除锻造过程中产生的脱碳层
、氧化皮垫坑、裂纹、折叠等表面缺陷。

但是,通过铣削,使连杆表层的纤维组织受到破坏,强度大幅度降低。

经过多年摸索,最终采用连杆外形直接锻成的精锻成形工艺。

同时,也相应提高了连杆的强度。

图1 16V 型连杆冷锻件图
1 工艺分析与对策1.1 工艺分析
大型连杆精锻成形的工艺难度较大。

(1)变形截面过大。

大头端F max =320cm 2,杆部为F min =55cm 2
,截面差为F max ΠF min =5.8倍。

在辊锻机上的制坯变形量难以满足工艺要求,这直接影响连杆的模具寿命。

(2)重量公差过严。

用户要求的锻件重量为102±0.75kg 。

由于制坯变形量难以满足工艺要求,
杆部变形较大,模具磨损加剧,直接影响了锻件的重量公差。

(3)局部出现折叠。

由于锻件制坯工艺受限,致
使终锻成形过程中金属变形量过大,易出现折叠,主要反映在减重槽和大小头孔处(见图1)。

1.2 对策上述问题对于特大型连杆的锻造更为突出。

根据多年生产连杆的经验,采取了以下具体对策,工艺路线如下:
中频感应加热→辊锻制坯→预成形→终锻→热切边、冲孔→热校直。

(1)用预成形分流杆部多余金属
该连杆大头端平均截面F 平=245cm 2
,选用坯料为<180mm 。

由于料径过大,在<800辊锻机上只能
排列两个道次,辊锻后杆部F =154cm 2
,锻件与坯料
截面差为2.8倍,多余金属近100cm 2
,这些多余金属在成形时势必加剧模具的磨损,影响终锻型腔的寿命。

终锻在16t 模锻锤上进行。

由于该连杆大头宽
图2 预成形杆部型腔图
度320mm ,为防止偏心,只能排列单型腔,因此,多余金属必须在预成形工序中分流出去,预成形杆部型腔如图2所
示。

(2)严格控制重量公差
16V 连杆锻件重量为102kg ,公差为±0.75kg ,
公差值占总重的1.5%左右,国内同行业一般连杆的重量公差均在5%~6%。

连国外几家著名发动机公司的连杆锻件也达3%~4%。

对于这样的大型连杆,控制重量尤为困难。

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控制模具变形。

通过对坯料的辊锻、预成形,将金属变形量最大的杆部坯料截面变细,多余金属分流,排出型腔外部,以减轻杆部模具的磨损变形,避免杆部锻件重量的上升。

②控制模具的制造精度。

终锻型腔的制作是用石墨电极冲型,然后抛光而成。

电极的精度决定了模具的精度。

电极在三坐标数控铣床上加工制作,精度很高,但在冲型过程中产生损耗。

因此,影响了型腔的精确度。

为确保终锻型腔精度,特制作了三种电极,即粗冲电极、半精冲电极和精冲电极,由三
5
2成形技术———大型连杆锻造成形工艺分析
次冲型完成。

粗冲时电流选择150A ,半精冲时电流选择50A ,精冲深度为2mm ,电流选择15A 。

型腔公差深度、水平方向均为±0.05mm 。

型腔尺寸设计时,尽量趋于公差下限,使初始锻件重量保持在重量公差的下限,随着模具型腔的磨损,重量逐步向上限移动。

③锻件的欠靠量是影响锻件重量最重要因素。

为了准确掌握锻件的锻打厚度,设计了热锻件厚度方向的止、通样板,以供锻打后测量连杆杆部,使锻件厚度控制在公差范围之内。

另外,为了稳定锻件的欠靠量,减少杆部金属流动的阻力,将杆部桥部设计成楔形,以加快多余金属的流速。

(3)严格控制局部折迭
该连杆在锻造试验过程中,由于产品结构的影
响,导致减重槽、大小头孔等处出现折迭现象。

经分析,大小头孔处折迭是由于孔内剩余金属过多所致;减重槽内折迭是由于两侧圆角过尖,使金属出现回流。

为此,应加高预成形模具的脐子,以尽量减少孔内储存的金属。

另外,适当加大终锻模大小头孔脐子周边圆角,使金属在高温状态下,迅速流出型腔。

减重槽两侧圆角由原来的R 5更改为R 10,出模角由5°改为10°,避免了金属出现回流。

2 结论
该锻件经过设计的周密思考和试验过程中的准确分析,措施得当,重量稳定控制在公差范围之内,模具每修复一次寿命可达2000件左右。

外观质量也可同进口锻件相媲美。

基金项目:国家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96JA0706)收稿日期:2000—04—11
作者简介:王雷刚,男,37岁,博士,副教授
基于并行工程的锻造产品开发组织与管理
230009 合肥工业大学 王雷刚 黄 瑶 王 匀 刘全坤
摘要 分析了现行锻造产品开发中的组织与管理弊端,建立了基于并行工程的锻造产品开发
过程,阐述了锻造产品并行开发过程中的数据、过程、人员的组织与管理技术。

关键词 锻造 并行工程 管理 Organizing and m anagement of forgings development based on concurrent engineering
W ang Leigang ,H uang Yao ,W ang Yun ,Liu Q uankun
Abstract :Problems occurring in organizing and management of development of forgings have been ana 2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orgings based on concurrent engineering has been established ,of which da 2ta ,process ,pers onnel and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have been expatiated .
K eyw ords
:F orge ,C oncurren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 锻造产品开发的组织与管理现状
在传统锻造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般采用串行的“扔过墙”方式(图1)。

经过锻件设计、工艺规划、模具设计、模具加工、锻造生产、后处理到检验等阶段。

由于各阶段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他们相互独立、条块分割,所以,按功能划分的企业结构形式和串行生产方式存在下列主要问题: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以及与用户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着眼于局部利益,不
能及时发现错误。

因此,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不能保证,企业缺乏竞争力。

图1 锻件产品串行开发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市场竞争日趋
激烈。

锻造产品开发中的传统组织结构和串行式开发过程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迫切需要采用新技术和新思想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并行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落后的企
62锻压机械 4/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